五年級學生《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學生《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五年級學生《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
《放牛班的春天》。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電影,讓我深感啟發。
這部電影主要講的就是,在四十八年前,馬修道義所學校擔任學監,這是一所被稱為“池塘之底”的學校,學校裡有一群調皮搗蛋的孩子和冷酷無情殘忍霸道的校長和老師。
他剛到時就發現了一位孩子ー貝比落,貝比若是一位孤兒。而他的父母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去世了,但他一直堅信自己的父母會在星期六接他回家。
馬修想要改變這些孩子的命運從而建立了合唱團。還發現了一個有極大天賦的孩子ー莫朗奇,他有著驚人般的嗓音,馬修看中了他讓他在合唱團中擔任獨唱。這讓莫朗奇異常的高興。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努力,馬修也在這一群孩子中獲得了他們的尊敬與愛戴。
但好運不長,最後被開除了,但是卻在她快要走出校門的那一刻,曾經調皮搗蛋無惡不作的那些孩子們近向他扔起了紙飛機,紙飛機上寫著的全是他們對馬修的看法與深情的告別,當我看到這時我竟哭了起來。
在這部電影中的每一個人其實都是好人,有一顆鮮豔的新,比如說校長因為受制於這學校的制度和學生們的行為的影響變得常常虐待學生,但在馬修的勸解下,他還嘗試著摺紙飛機,還有一次被學生們用頭擊中了頭部,但並沒有前去責怪和打罵,而是和他們一起去踢球,校長也變得善良了起來,但還是太專注於名利,最後被開除。
馬修他是一名普通的學監,他並沒有做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也沒有顯赫的身份和地位,也沒有創造什麼教育理論,但他卻是一位偉大的老師。
在孩子們的心中,他就是這樣一個普通人,但就是這樣的普通人教會了他們一切改變了一切。
馬修老師可以容忍他們的一切處,也可以相信他們信賴他們,給他們一個可以改過自新證明自己的機會。
看完這部電影我知道了,應該多包容,多觀察多瞭解。
五年級學生《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2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法國電影,故事情節雖不是跌宕起伏,但是也令人感動。
故事講述的是主人公馬修到一所學校擔任學監,這所學校中有著品行惡劣、調皮搗蛋的學生,冷酷的老師以及殘忍的校長。因為學生的搗蛋,校長採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來管教這幫學生,結果只是適得其反。其中有一個叫貝比諾的孤兒,每週六都會在門口期待永不會來的父母一起回家。馬修看見這種情況,就想用自己的方法來改變。馬修還驚奇地發現這幫壞學生非常喜歡唱歌,於是他自發組織了一個合唱團,自己教他們唱歌。因為熱愛,他們一點也不鬧騰,積極配合。漸漸的,學生們開始懂事。後來學校中著火了,而此時馬修帶著孩子們在山上玩耍,救了孩子們。而校長認為是馬修的失職造成了大火,辭退了馬修。臨行前,孩子們唱起歌,飛出紙飛機,紙飛機上寫著每一位學生的寄語。同時,貝比諾揹著行李跟著馬修一起走了,這天是星期六。
校長是非常殘忍的,當學生犯了錯誤,他就以體罰禁閉的方式來處理。我覺得這樣只會增加他們逆反的心理,讓他們更加過分的調皮下去。雖然不能用體罰禁閉這種手段,但也不能不懲罰。有一位學生他扎破了麥神父,被馬修抓到,準備送給校長,可學生很害怕,於是馬修就罰他去照顧麥神父,我就覺得這樣的處理方式很好,既懲罰了該學生,也讓他彌補了自己的錯誤。馬修也是個非常寬容的人,調皮的學生幾次冒煩他,他能忍讓,一次一個學生向他潑墨水,他並沒有生氣、追究,我想即使是現在的老師對學生這種過分的行為容忍,更不用說在當時的環境下。再來馬修發現了孩子們的興趣,一次次耐心的教育他們,並從這個突破口漸漸地改變了孩子們。就是馬修這種耐心、寬容與仁愛得到了孩子們的尊敬與喜愛,最後的送行就是最好的證明。之前,我特地介紹了貝比諾,最後他與馬修一起走,顯然是把馬修當做了父親。
因為我自己想做一名老師,看了這部電影,我也收穫了很多。
五年級學生《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3
那天是教師節。
上課時候尚老師很親切的問候所有的同學教師節快樂,我們是未來優秀的音樂教師。第一節課,一改常規的老師講述這門課程的重要性以及相關的事項,我們一起看了這樣一部電影。
看完後幾天,電影裡的音樂以及故事一直在心裡來回的縈繞,在孩子們幾乎灰色沒有希望,充斥混亂暴躁。校長老師刻板乏味條,謾罵和體罰是師生之間唯一的交流。透過暴力手段想制服學生。然而這些孩子在馬修老師到來之後的命運改變,是不可想象的。有愛,我們都能感覺到。孩子們開始唱歌的時候,我明顯的感覺到自己的毛孔都張開了。那是一種無與倫比的享受,很久沒有聽到如此動人的聲音了,天籟之音完美的闡釋孩子們現在的心境與改變。不再打架、不再搞惡作劇。因為心裡有了善,有了感恩,有了愛和希望。馬修老師的力量是巨大的,他或許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到來會給孩子們帶來什麼樣子的變化,沒有想過升級,只是想從心裡最深處來保護,呵護這些孩子。只是因為他們還是孩子。
當愛的力量遇到音樂時候,這些孩子美妙的歌聲從窗戶飛出時,傳到每位的心底,這些孩子從心底表達的感情,是以前任何時候沒有表達過的。
這張照片中馬修憨厚可掬的神態,眼睛裡流淌的溫情,和孩子們一張張快樂的笑臉,心裡那種暖意,不禁忍不住淚流滿面,故事的構架和音樂把我們的靈魂抽走,當馬修教師被迫離開時後漫天的紙飛機時候i,我回頭看了班級的同學,好多都在流眼淚。馬修老師最喜歡的小兒子,在最後跟他走時候,我的心理特別的舒坦,就像自己有了孩子,可以去照顧他一樣。
電影是一個造夢機器,是我們在現實繁雜的社會中獲得某種力量和解放,在前行的道路上得到慰籍。愛永遠不會被忘記,而寬容,理解又是一位合格教師的必要素質。當我們充滿愛的力量躬身前行時,我們會擁有某種力量,在愛中繼續著我們的道路,用音樂來淨化我們以及孩子的靈魂。
五年級學生《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4
音樂無所不在,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敞開心扉,豎起耳朵去聆聽。音樂是什麼?音樂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方式,音樂更是人們將心之所想譜上旋律或吟唱或彈奏出來的一種表達方式。音樂往往是人們內心的真實寫照,是人性本真的傳頌。今天我們要講的這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就是一部感人肺腑的音樂電影。這部電影巧妙地將劇情與動人的歌詞和旋律相結合,譜寫出了一組體現人性善良的樂章。
電影採用倒敘的敘事手法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懷才不遇的音樂人克萊蒙馬修在事業屢屢碰壁後,內心困窘的他被分配到一所叫做“池塘之底”的專門接收不良少年的寄宿學校當學監。細心的克萊蒙馬修體會到了每一位孩子內心的善良與天真,他發現了每一位孩子的獨特潛質。他希望透過音樂感化孩子們的心靈,於是他建立了“池塘之底”合唱團,漸漸地,孩子們透過音樂變得更加隨和,更加能融入社會生活,同時也與克萊蒙馬修產生了難以割捨的師生情。
電影以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朗傑的一場音樂會拉開序幕,音樂會前莫朗傑得知了母親去世的噩耗,但他忍著內心的劇痛,堅持為觀眾呈現出了一場完美的視聽盛宴。母親的葬禮似乎與電影主要表達的故事相脫節,但是仔細琢磨會發現,母親的葬禮為回憶中莫朗傑與母親的關係,學監克萊蒙馬修與母親的關係做了鋪墊,在莫朗傑與克萊蒙馬修的故事裡母親是一個重要線索。這一噩耗使莫朗傑的人生再一次跌入谷底,就像童年時的低谷——他被遣送到不良兒童寄宿學校“池塘之底”。在“池塘之底”學監克萊蒙馬修給予了處於人生低潮時期的莫朗傑溫暖,就像佩皮諾現在來到處於人生谷底的莫朗傑身邊講述童年的回憶,童年中與克萊蒙馬修相處的一幕一幕又浮現在了莫朗傑眼前,這對現在的他也起到了撫慰作用。
指揮家皮埃爾莫朗傑
雨夜,窗外的狂風驟雨如同莫朗傑的內心,悲痛無奈,童年舊友佩皮諾來到莫朗傑家中與莫朗傑共同回憶起童年的“池塘之底”,一本克萊蒙馬修的日記打開了一段塵封的回憶。
五年級學生《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5
這是一部講述師生關係的法國影片,片頭以兩位滄桑的老人,也就是主角長大後的樣子,翻看了兒時一位重要老師的日記,而引出了這麼一段回憶。
整部影片語氣都很平淡,看似沒什麼高潮,但是就是這種平平淡淡的氣氛帶給人無法言喻的感動。學校的名字為池塘之底,顧名思義,那裡面的學生都是些令老師頭痛畏懼的壞學生。而這一切全都因為一位名叫克萊蒙·馬修的代課老師而改變了。他很特別,對這些孩子抱有希望,他不止看到了這些學生邪惡的一面,更發現了他們的天賦——唱歌。從而建立起了一支合唱隊,其中最為突出的是莫翰奇,一個很有音樂天賦的學生,沒有過多的語言,全靠眼神在演戲,從一開始的怨恨到最後被寬恕的感激與喜悅,不得不佩服這位代課老師,與院長形成巨大反差,正直、仁愛、保護幼小心靈,正因他如此,才感化了這一群“放牛班“的孩子,就像個奇蹟。
這個世界也許有卑微的人,但卻沒有卑微的情感,全篇讓人感覺非常真實,感情的流露很自然,或許不一定會在現實生活中發生這樣的事,但是如果能遇上一個像馬修這樣的老師,真的很幸福。馬修是真的愛這些學生,而這些學生也被他所感化。馬修除了教他們唱歌,更重要的是把他們帶入正軌,教他們如何做人如何尊重他人。
“你一直在做與你本性相反的事。”這是馬修一直對莫翰奇說的話。每個人誕生時都不會是這樣的,他們就像冰封的冬天,缺少的是融化冰雪的春天,馬修到來時正好是春天,而他對於這群孩子的人生來說,就是一場美麗而難得的春天。
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都應該得到尊重,存在就是有價值的。即使是“放牛班的孩子”,春天也會到來的。
五年級學生《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6
我最近一直在看電影,以此來打發我的時間。近前,別人一直給我推薦《放牛班的春天》,但我一直沒理會,只是因為在印象中,這種關於差班生的電影有很多,中國風味的差班生電影把他拍得那麼的滑稽,有時候用點煽情的畫面,讓觀者看著演員的眼淚。以此來博得“同情”。
今天實在是無聊,別人又來給我推薦,我就懷著搞笑滑稽的心理打開了它。當我一開啟電影,我喜了一下。因為這不是中國式差班生。雖然看完都不知道它是哪個國家的,但真正的改變了我的看法,和感觸。
每部電影都會有對比的人物,當然院長是扮的黑臉。理所當然,那個音樂老師是導演所闡釋的物件,在整部片子裡我沒看見一滴眼淚,和那些感覺不太符合邏輯的煽情畫面。它也沒有別的電影裡所講述的“完美”。——孟丹被詮釋為一個無惡不作的破壞分子,在看著老師把別的學生教化的同時,心裡一直在想他怎麼去教化孟丹,但結局沒給,只是在孟丹在被帶入監獄的時候給老師的一個笑,在他出現的最後一幕,是把他燒了學校。但在此,他改了許多,不是盲目對所有人壞,不分好壞,他的所作所為是給院長的。雖然有點過火,但對於院長為自己私利來不顧學生的發展,和一些令人懷恨的作為,他的那個“過激”行為,變得是那麼的理智。在被院長的逼迫下,音樂老師在離開的時候,並不是學生再一次犯錯的出來送他。而是把祝福寫在紙飛機上,飛給老師。這點才真正的看出了孩子們的成長和音樂老師的偉大。
這部電影讓我體會到了,世界有很多愛。除了像現在我這個年齡特愛追求的愛情,和一直陪伴我們的友情、親情外。還有很多……。更有很多很好的品質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發揚,那老師上的品質,我不想去列舉,因為列舉並不代表我有多麼的智慧和縝密,能把他分析的那麼的仔細和透徹。只是代表他的品質是並不多,小小的一篇文章就能闡述。不去列舉,是因為有很多很多,更值得我們去一遍一遍的體會。
五年級學生《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7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沒有激動人心的情節,沒有各種滑稽的特效,但卻讓我難以忘懷,尤其是劇中有魔力的馬修先生。
影片中有一個特別的壞小子莫翰奇,被其他老師稱為“天使的臉龐,魔鬼的心腸”。他外表酷酷的,因為好玩,在哈森校長巡校時,冷不丁把腳伸出來,害得校長摔倒,只聽見撲通一聲,腦門上多了一個“包”。馬修先生剛來時,他曾偷偷地潛入馬修先生的寢室,偷了馬修先生皮夾裡的所有樂譜,和另外兩個男孩躲在男廁所裡商議這些“破紙片”,因為看不懂這紙上的音符,誤認為這些是電報、機密信件……馬修先生沒有關他禁閉,沒有罰他勞動,只是盡心地理解和幫助。有魔力的馬修先生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觀察,他竟然發現莫翰奇不是無可救藥的孩子,而是個音樂的天才種子!馬修先生一次又一次給莫翰奇創造機會:晚上陪他練習,鼓勵他做主唱……莫翰奇也很努力,晚上偷偷到教室看樂譜練唱……後來,他成功考進里昂音樂學院,最終稱為優秀的大音樂家。
沒有馬修先生就沒有優秀的莫翰奇。同樣,馬修先生也打開了所代課的班級中所有孩子的心靈之門。雖然以前孩子們個個調皮搗蛋,但自從馬修先生的到來,犯錯的孩子的不是懲罰,更多的是馬修先生的鼓勵。在課餘時間,馬修先生創立了合唱團後,走廊上,操場上,地下教室裡……處處都能聽到他們的歌聲,甚至在被校長罰勞動時,也會不時地哼起小曲。孩子們有了音樂的薰陶,犯錯的人越來越少,在行為上變得自覺多了,不再戲弄老師,這是音樂的魔力,更是馬修先生的魔力。
沒有老師的魔力,就沒有優秀的學生。可能有些有潛力的學生,一開始像種子,並不出色,但經過“園丁”——老師的細心澆灌,定會發芽生長,變得引人注目。不過,我認為雖然老師優秀很重要,但我們自己還是需要努力的。就像一匹千里馬,沒有伯樂就無法成功,同樣沒有自身的努力,也無法成功。
五年級學生《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8
有這樣一個故事,發生在法國某個小鎮的郊外。
有這樣一個學校,名叫“池塘之底”,它擁有著陰寒的建築、沉重的大門,陳舊的教室以及陰森的氛圍。
有這樣一群孩子,在嚴格甚至近乎殘酷的管理下,他們孤傲而堅強地抗爭著,又可以說無惡不作,從他們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們彷彿等待著一個救星,又彷彿他們已經放棄了這種期待。
有這樣一個失落的音樂家,帶著一絲絲失落來到這裡,見到了這一群渴望被救贖的孩子。他的名字叫馬修。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代課老師,這個學校就是池塘之底。馬修自始至終懷著一顆仁愛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犯錯——受罰”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也懂得關懷孩子。在孩子犯錯時,他總是包容孩子,在他的執著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他們譜曲,用音樂感化他們的心靈。經過馬修老師的努力,這群“無藥可救”的“惡魔”們都變成了一個個小歌唱家。在影片的最後,馬修因為校長的反對,而被迫離開了學校,他多麼希望見孩子最後一面呀!而當寫滿了愛的紙飛機飛滿了整個校園,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臉;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馬修,他好似一個善良的牧人。他用愛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愛照亮了前進之路,用愛為他們指引方向。我記得其中一句話:“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這句話飽含了他對教育事業的盡心盡責;對人平等,不分貴賤,一視同仁的態度。
影片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不要放棄書寫青春,即使是被放棄的“放牛班”的“惡魔”,即使是“池塘之底”,也一樣會綻放青春,一樣會擁有春天。《放牛班的春天》就是這樣一部從頭到尾都可以讓人保持微笑,又滿含熱淚的影片。孩子們最為可愛的一面——那種發自內心的純真的天性,正是在這樣的氛圍裡得到了充分的激發。現實中,我們是多麼需要這種天性啊。
五年級學生《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9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個關於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 莫昂克的童年回憶。內容大概是這樣子的:克萊門 馬修是過時的音樂家,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大部分都是一些頑皮的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名為“池塘底教養院”。到任後克萊門特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這種教育不僅沒有使男孩們變乖變好,反而變本加厲了。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但是男孩們還是很調皮,還偷了他的小皮包,但是他發現後沒有告訴殘暴的校長,這使孩子們對他稍稍有點好感,但還是很搗蛋。最終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開啟學生們封閉的心靈。在馬修的帶領下孩子們真的變好了很多,改變了很多。主人公擁有一副好聲音,在馬修老師教育下,本來最皮的他變得乖多了,最後也走上音樂這條路。
看了這故事後,我想到的便是人之初,性本善。這裡面有很多調皮的孩子,他們會打架吸菸會欺負善良的老師等等許多令人反感的行為習慣。而在壞校長他沒有意識到“人之初,性本善”,認為這都是一群壞孩子,必須要用做錯事,就要重罰的觀念,對學生進行超嚴格的處罰。導致孩子們更加反感。而馬修老師有意識到這點,知道孩子的本性都是善的,就去慢慢的瞭解他們,深入他們的內心,慢慢的'教導他們,終於他用影響孩子,是他們變得更善良更快樂。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我們古代先人的智慧結晶。經過這個多歷史的考驗,能流傳到現在肯定是有他的道理,有世人的認可。所以但我們遇到一些壞孩子時,不要一味的懲罰責備他們,更多的是要教導和感化他們。我們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
五年級學生《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0
“偉大的靈魂常寓於平凡的軀體”,馬修本來可以利用自己的才華賺錢,然而,他沒有這樣做,他將自己的才華全部獻給了愛和教育,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和張玉滾一樣,選擇了平凡,就註定選擇了一種偉大,選擇了一個問心無愧的歸宿。
梵高說:“愛之花開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榮。”馬修對孩子的愛,讓這個如“塘底”般破敗不堪的寄宿學校,曾經陰森可怕的房屋,佈滿灰塵的操場,混亂不堪的教室,增添了一絲靈動和快樂;也正是這種強烈的、不可磨滅的愛,讓看似不可挽救的“放牛班”的孩子,懂得了自己值得享受寬容和善意,值得被愛、被期待,值得擁有一切美好的東西,更值得迎來人生中真正的春天。這個春天,不僅是萬物復甦的季節,更是這些孩子衝出牢籠、衝出暴政,再次感受人生意義的時刻。
愛,如陽光般溫暖,如山峰般偉大,如草原般寬廣,如海洋般深邃,愛讓每一個人站在世界的中央。為了生命中的嚮往與不懈追求,學會愛吧,撐起心靈的藍天!
那個在二戰中失去父母的孩子,在馬修即將離開時跟著來了祈求馬修帶他一起走,最終馬修真的把他帶走了。
看完這部電影內心非常的感動,馬修老師用她內心的善良和對孩子們真切的關愛去溫暖著每一個孩子。發現他們的美好,讓每一個孩子能夠擁有純真的童年和快樂!
作為老師。每一個孩子受的教育三觀,家庭環境都不同,我們就應該以平等,尊重,信任之心求呵護每一個孩子,用我們最真誠的愛去關注,激勵,欣賞每一個孩子的心靈。不僅是知識技能的傳播更是道德情操人性的傳播,耳邊再次響起那句神墨的使命:助億萬人進步!讓我們用最真誠的愛,去溫暖每一個孩子的心靈,去幫助每一個家庭!讓我們相信只要用愛去澆灌,放牛班的孩子也能有美好的春天……
五年級學生《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1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感人的電影,講述了一位名叫馬修的老師用自己的真心感化了塘底的問題少年,傾情付出幫助每一位少年發掘了自己的特長,改變了他們的一生。《放牛班班的春天》中的馬修老師讓我聯想到了《死亡詩社》的基丁老師。馬修老師和基丁老師是多麼的相似,他們都是社會底層的普通教師,過著普通平淡的生活,但他們都相同地用自己的愛去教導學生。
馬修老師的出現好比一縷曙光,給學生們原本昏暗無光的生活帶來了光明和溫暖,融化了學生們冰封的心靈。其實班級中的每一位學生都有著夢想,成為航天員、消防員,都是年輕的孩子們常常幻想的,只不過由於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壓力被埋藏在了心底,馬修老師為了喚醒學生們的夢想可謂煞費苦心,甚至重新做起了自己曾立下誓言不再接觸的音樂。居中校長那一句責怪馬修自大,一直做不喜歡的事深深觸動了我,我不知道這需要多大的決心,但我感受到了馬修老師的真誠,就是這樣一份真誠的心才能夠走進學生們的心房。
其實從這部電影中我們也能借此反思當今社會對老師的態度,其實一位用心用愛去教學的老師他所流露出來的影響生命的地方往往不能被世人所理解,就像馬修老師和基丁老師最後都被校長開除的結局一樣,正因此許多優秀的老師可能就這樣泯然於眾人中,一生都不為人所知,但他們可能是學生們人生路上的指明燈。
從另一個角度我們或許也需要反省當今的教育制度,當然我們無法否認這樣的制度是最為全面的制度,但這樣也可能掩埋一些有天賦的人,這或許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 。
五年級學生《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2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一天傍晚,莫翰奇小時候的同學貝位元來看望他。貝位元把馬修老師的日記給了他,日記講了:在一個男生寄宿學校裡,有一班問題學生。一名叫蒙斯特馬修的人來學校當老師。馬修老師認真教學生們,甚至組起了一支樂隊,得到了公爵夫人的認可。最終,因為一場大火,被勸退。院長因為體罰學生,也離職了。
我最感動的地方就是馬修老師教學生唱歌。馬修老師每天晚上,等到學生們睡熟了,開始寫歌,白天時教學生唱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馬修老是用自己的心,融化著每個學生心裡的一塊冰。他把自己的精力毫無保留的花費在學生身上。他用這樣的方法,一次一次消除著自己和每位學生之間的隔閡。他和學生很親密,還被當作親人。
還有一個情景我也很喜歡:馬修老師剛來到學校時,麥神父就被學生刺傷眼睛,院長就要關學生的禁閉。而馬修老師卻不體罰學生,只是想讓做壞事的同學自己承認,可見他費盡了多少
心思,想方設法的和同學友好相處。馬修老師還為學生,又一次寫起了歌。
我覺得馬修老師特別偉大,能為自己的學生付出一切。面對許多問兒童,他並沒有逃避責任和體罰他們。他就像一位英
雄,不顧自己,去幫助自己的學生。
五年級學生《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3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展示西方教育的不一樣的課堂電影,折射出了西方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對問題學生給與更多的關愛,不拋棄不放棄,並積極的進行引導,著力正面的教育,有耐人尋味的一面。
電影以不緊不慢的節奏講述一個才華橫溢、卻其貌不揚的音樂家馬修,在“池塘之底”問題少年教養院代課的故事,他用音樂感化問題學生,耐心的培育學生,讓學生重拾信心,其中的一位學生最終成為世界著名的指揮大師。
影片中形成鮮明的對比的是對待難纏的問題兒童的教育方式不同。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問題少年,司空見慣的體罰,學生被禁閉的最長時間為至少15天,由此學生極度叛逆,甚至可以火燒學校和校長的勳章。而馬修老師體諒學生,為了使傷害校工的學生免於被關禁閉,他“包庇”了犯事的學生,並把它作為教育的契機,他冷靜、耐心地找學生談話,瞭解作案動機,讓學生在內疚中悔悟,把簡直是不可饒恕的錯誤轉變成教育學生的工具。
馬修真正為學生著想,深度信任學生,用寬容的心態去接納學生,尊重學生,認同學生的自身價值。同時也得到了學生的迴響,獲得學生的尊重和信任。但是寬容並不等於放縱,是把愛融入到教育的智慧和技巧中去,抓住教育的恰當時機,為孩子做出引導。當學生犯規的時候,他私下處理,不包庇學生,也不讓學生丟了面子,必要的時候,他也會表現出強硬的一面,不放任學生的不良行為和思想,最終得到了學生和其他代課老師的肯定。
誠然,《放牛的春天》讓本來是所謂的“無可救藥”的學生,最後變得很可愛很努力。體現了國外教育的開放性與包容性,真正的開發了學生的潛能和拓展了心智的發展,挖掘學生的優點天賦和才能,教師應該將以愛為原動力,給予學生更多的寬容和尊重,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各展所長,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成為有思想、有責任心的社會棟樑。
教育不是錘的打擊,而是以愛似流水般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日臻完美。
五年級學生《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4
評選活動的最後,班主任也向同學們分享了自己關於電影的看法。作為一名從教十多年的教師,他更多的站在教師的角度分析了自己對電影的感悟。
侯老師首先從影片的片段講起,他問同學說:“這部影片哪個片段最讓你們感動?”。同學們都說有很多很多的片段。那麼侯老師認為最令他感動的片段是老師對學生的真愛,在真愛下,老師找到了幫助學生改變的有效方式——合唱。在這個影片中,音樂是貫穿是始終的。那麼音樂的魅力在哪?音樂以它優美的歌詞、神奇的音律打動人心。它直通心靈,我們要善用音樂去實現一些教育目的。在電影中,馬修獨特的教育技巧綻放出了光芒,比如他對那個音樂男孩的教育技巧,取消他的獨唱,讓他明白合唱中不是少他就不行,但又在關鍵場上給他機會唱。這部電影倍受追捧的原因,還在於它奇妙的思路。首先是平凡中演繹出了不平凡,抓住了觀眾的心。其次是對學生的真愛。其貌不揚、禿頂的學監,懷著真愛之心,用大合唱優美的旋律和歌詞來啟迪、淨化孩子們封閉的心靈,引領他們追求美好、積極的生活。用音樂將學生們從苦難中拯救出來,改變了他們的精神氣質。影片中還有一個細節體現在任務的塑造上,它不是中國傳統的扁平的臉譜式人物,善即善,惡即惡,而是符合人性複雜的特點,將人物立體化。
就如校長,在音樂的感染下,也會有瞬間的溫情,壞人並非壞到底。最後,侯老師講述了他心中教師的含義:教師應是學生個性的發現者,是學生心靈的引領者,是學生追求真、善、美的示範者。
五年級學生《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5
《放牛班的春天》感動了我,因為這是電影藝術的魅力,好電影就是能讓人感動,因為電影裡面有我們在現實中得不到的東西,比如一個能為你人生指引的老師或者是一個伯樂。
馬修是一個禿頂的老師,他其貌不揚,而且還是一個不成功的音樂家,他被派往一家名為“池塘之底”的工讀學校做學監。學校的校長絲毫不關心孩子的生活,他制定了嚴格、死板的校規,並體罰、虐待違反校規的孩子。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們的心靈遭到了扭曲,渴望自由的靈魂與周遭的冰冷、無情激烈地碰撞,形成了他們極端叛逆的性格。
馬修老師的到來給孩子們帶來了轉機。他和藹、善良,從不體罰學生;對於犯錯的學生,他採取一種截然不同的懲罰方法。但身為“好好先生”的他也有自己不可侵犯的原則和立場。他不會對自己喜愛的學生有任何的偏袒,同樣也不對經常得罪自己的壞孩子懷有絲毫的偏見。馬修老師就像是一個集所有優秀老師所應具有的特點於一身的學監,而屬於他本身特有的要屬他借音樂完成了對孩子們受傷心靈的撫慰與洗禮。
馬修老師的實驗,即組織一個合唱團,是對孩子們“救贖”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實驗的最初動機或許出於偶然,或者說是馬修的一點私心。但對於一個視音樂為生命的作曲家,老師能從一開始將樂譜緊鎖於櫥中到後來當著學生的面子自由地展開、翻覆樂譜,這其中包含了他對孩子們的信任和理解,同樣也隱含著老師對於學生的愛。無疑,他的實驗獲得了成功。孩子們在音樂中找到了自我的價值,學會了欣賞美好的事物,懂得了同學與同學、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家長間的相互尊重,信任和友愛。音樂解開了束縛他們心靈的繩索,重建了被炎涼事態損毀的是非觀,激起了一顆顆幼小心靈中對於美好未來的嚮往。
在影片的最後,撒落一地的寫滿歪斜字跡的紙飛機和視窗伸出的十幾雙快速揮動的小手,還有那首飽含深情的離別之曲則是對於像馬修這樣的好老師的深深謝意。派皮諾後來跟著馬修老師成為了一名出色的指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