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家風> 我們家風作文合集六篇

我們家風作文

我們家風作文合集六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們家風作文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們家風作文 篇1

  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在海內外華人中進行了“你的家訓是什麼”的隨機調查採訪。從被採訪者回答的情況看,有的回答是家訓的問題,有的回答是家教的問題,有的回答是家風的問題。家訓、家教、家風三者之間從嚴格意義上講是有區別的。

  所謂家訓,是指家族或家庭對子孫後代立身做人等方面所立的規矩或告誡的話,比較籠統和概括,比如“誠信、孝順、進取、自尊”、“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等。所謂家教,是指家長對子女立身做人等方面進行的教育,比較直接和零碎,比如“人不能懶惰”、“待人要有禮貌”等。所謂家風,是指在家訓的規範下,在家教的保障下,在全體族人或家人的共同踐行下,形成的一種家庭風尚,比較外在和獨特,比如“樂善好施”、“誠實守信”等。

  家訓在中國古代體現得比較明顯,那時社會教育不發達,教育手段也較為缺乏,加之人口流動受限,一姓以家族形式在一個地域居住的往往較多,一個家庭出現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並不鮮見。為加強對族人或者家人進行有效的行為管理或道德規範,族人(家庭)中年長者就要為本族(家)人制定家訓,寫於家譜中,懸掛於族祠或自家的中堂上,人人皆知,人人踐行,否則要受到家法的懲罰。家教具有直接性,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必須是直接接觸、面對面進行。家訓則可以間接傳承,即創立家訓的人沒有必要和被傳承的子孫面對面教授,可以中間接力傳承。

  中國古代出現不少有名的家訓,如《朱子家訓》、《章氏家訓》、《顏氏家訓》、《錢氏家訓》等,它們都是中國古代家庭(族)文化的傑出代表,也是中國古代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家教在中國古代也相當出彩,因為那時候社會教育不甚發達,基礎教育都停留在私塾階段,高層教育不多,受教育的人很少,大多數人的思想還處於矇昧階段,人們思想的開化大多靠家庭教育來進行。這時的家庭教育侷限性很大,即興而起、即事而起,零打碎敲,基本上限於封建禮教的說辭。教育者不一定有文化,講出的道理也不一定多深刻,但它至少在那個時代是正確的,所以子女們都要聽取並遵照去做。

  古代中國出現了不少好的家教典型,比如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這些典型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封建家庭教育的發展,加強了封建家庭教育在封建社會教育方面的輔助地位,促進了封建社會文化的進步。

  家風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家族或家庭的“名片”。對於一個家族或家庭來說,能夠擁有一張真正的“名片”是件光宗耀祖的事。比如,一個家庭如果獲得了“樂善好施”的“名片”,那麼這個家庭的主人就會獲得一頂“大善人”的桂冠,家裡其他人也都會得到別人的尊崇,走到哪裡都會受到禮遇。家風不是自然形成的,好的家風都是由家族的人或者說家庭的人努力營造而形成的,其中可能付出了幾代人的心血。

  不管是家訓、家教還是家風,都需要家裡的長輩帶頭身體力行,所以古時多提倡上行下效、身教大於言教。

  家訓、家教、家風在任何情況下都與社會大環境分不開,因為家庭是社會的最小細胞,無時無刻不在受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如果社會政治清明、教育發達、風氣端正,家訓、家教、家風就好,否則就可能會發生偏逆。

  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們對於家訓、家教、家風並不十分關注,所以中央電視臺一提起這個話題立刻就在海內外華人中引起熱議。其實這也不奇怪,一方面在新思想解放浪潮的衝擊下,家訓等家庭文化一度被作為糟粕文化而剔除,人們不敢輕易提起。另一方面,隨著現代社會人口流動規模的擴大,加之家庭人口數量的減少,原來那種以家族或以大家庭形式居住的家庭迅速解體,家訓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和功能。再者,社會教育空前發達,不僅有各種學校教育,還有電視、廣播、電臺、報刊、網路等媒介的大眾教育,使家庭教育相形見絀。

  要真正培育好家訓、家教、家風文化,首先要搞好社會政治、社會教育與社會風氣,因為他們對家庭教育和風氣的形成有巨大的影響和帶動作用。如果社會政治、社會教育和社會風氣不好,家庭教育和風氣就很難遂人願,古今同理,現代尤甚。學校教育,還有電視、廣播、電臺、報刊、網路等媒介的大眾教育,使家庭教育相形見絀。

  要真正培育好家訓、家教、家風文化,首先要搞好社會政治、社會教育與社會風氣,因為他們對家庭教育和風氣的形成有巨大的影響和帶動作用。如果社會政治、社會教育和社會風氣不好,家庭教育和風氣就很難遂人願,古今同理,現代尤甚。

我們家風作文 篇2

  “我們家的家風是什麼?”

  當這個問題被我提起,爺爺倚在藤椅裡望著屋外灰白的天色,我沒有得到答案。後來家中聚餐,老爺子提到了這個話題,隔了湯的熱氣,爺爺臉上小酌的紅暈正顯朦朧:“我想了很久,怎麼講我們家的家風?不過是挺直腰桿做人。”

  “挺直腰桿做人”,聽見這幾個字,好像真能出現一幅畫來。黃昏橘色的光粘在了氈帽邊兒上,老爺子揹著手笑吟吟地站在門檻邊上。暖黃籠著的老教職工樓裡,老人挺拔地站在門前,影子拉得很長。爺爺是個普通大學的教職工,是個頗上年紀了,立在臺上筆直地,還洪亮地講那“三軍過後盡開顏”的教師。兒時跟老爺子一起生活,他牽著我的手走過學院,他直腰平視著前方,我也就學著,把頭昂得老高。

  “那時候生活難啊,一家子指望這麼個讀書人。”爺爺擱了酒杯正了正身子,說:“晚上跑去茅廁裡借了燈看書,爬了那鐵門進宿舍。同學指著你的鼻子笑。笑吧笑吧,笑完我還是班上唯一考上師範的學生。”一桌子的人也跟著笑了,我看向爺爺,看著深紅染上臉頰,看那漸黃的眼睛亮亮地閃著。“我這高中學了什麼?學了一點,你們祖父告訴我:挺直腰桿做人。”這倒不是我第一次聽這個故事了。爺爺愛喝小酒,喝了便帶著微紅的臉,酒杆一擱便講起來。或是自己的事或是三兩典故,末了總拉著我的手,說:“丫頭,什麼事容易,要經得住困難,擔得起重擔。”

  挺直腰桿做人。壓不彎的肩膀,擔起的是家庭之重,困苦之痛,生命之輕。

  “確實,要挺直腰桿做人。”父親接了話,又沉默了。我看了看這位眉眼裡有幾分笑的中年人,翹起嘴角。這父子倆,確實是一個樣。都獻身教育,都有寬大的肩膀,有總引我模仿的腰桿,有筆直的脊樑。

  “我年輕的時候,貪玩。”父親看向我,眼角彎著:“翹了課去打桌球,被你爺爺逮著揍。”我和父親都笑起來,但他又把手擱在桌上,正了正身子,收了眼裡的狡黠:“丫頭,我們允許你學不好,但決不允許你學壞。你可以是個笨小孩,但也應是脊樑骨正直的小孩。”這可能也是為什麼,面對成績單總是笑吟吟的父親,會在我亂拿東西時憤怒與失望,會在我拾起一片紙屑時帶上些誇張的笑臉,會拉著我的手漫步在學校暮色裡的林蔭道上,告訴我說:“姑娘,爸爸不要求你讀成個高材生,說來你可能不懂,一個品行端正的人,才是所謂高材之人。”

  這也是挺直腰桿做人。你可以卑微如塵土,但不可扭曲如蛆蟲。

  擱下碗筷,我看了看圍坐桌邊的人。“挺直腰桿做人”,甚至帶著濃重鄉土口音的家風,這個與其它相形見絀的家風,紮紮實實生根在我的血液裡。

  從窮鄉僻壤走向摩登都市,從牙牙之年走向花甲耳順。屈膝躬背,你或許會跑得很快;矩步正行,你才會走得更遠。身在一個書香世家,你輸出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塊塊精神世界的基石;你培養的不僅僅是學生,而是20xx世界舞臺上的舞者。

  他們需要筆直的民族脊樑。

  這或許是我家樸實家風中最寶貴的意義吧。

我們家風作文 篇3

  家風,是每一戶人家擁有的良好習慣。家風是每戶人家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優良傳統。每戶人家的家風都大有不同。有的家風是孝敬長輩。而我們家的家風是勤儉節約。勤儉節約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美德。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都離不開勤儉節約四個字。

  記得有一次我把買回來的泡大珠放到水池裡,開著水龍頭,準備把它給泡大。而正當我站在一邊悠閒地聽著水龍頭嘩啦啦的聲音時,媽媽氣沖沖的聲音打破了家裡的平靜,:平時是怎麼教育你的,做人要講究勤儉節約,絕不能浪費,可是你現在節約到哪裡去啦?泡大珠放到一個塑膠瓶裡就行啦!你怎麼可以直接拿水龍頭衝呢?多浪費水呀!因為浪費水,我被罰面壁思過半小時,這件小事也讓我把勤儉節約的家風深深記在心裡。

  每次吃飯時,媽媽總是把剩菜放到自己面前,把好吃的、新做的菜放到我跟前。我對媽媽說:別老吃剩菜啦,吃新鮮的吧!說著我就往媽媽的'碗裡夾了一大塊排骨。順手我就要把剩菜挪開,可媽媽卻毫不相讓地攔下了那盆剩菜。對我說:這菜又沒壞,不能浪費呀!於是我也受到了媽媽的影響,每次吃飯碗裡都不能剩飯,吃菜也不能光挑好吃愛吃的吃。

  我們的家風,勤儉節約,我願意把它傳承下去。

我們家風作文 篇4

  如果說起家風和家規的話,我們家的家風和家規很普通,但是很嚴格,違反一點都不行。如果違反了那麼一點點的話,就會受到嚴厲的處罰。

  我們家的家風是這幾條:1艱苦樸素、2有理想、3有目標、4有奮鬥、5百善孝為先。

  我們家家規有這幾條:1誠實守信、2自強自立、3勤儉節約、4尊老愛幼、5勤讀書、讀好書。這些數目也是有講究的,家風有的條,家規也是有的條,這是希望我們做什麼事都要“十全十美”,因為5加5等於10嗎。

  觸犯家規是很嚴重的,有一次,我拿著問同學借來的漫畫書回家看,結果被媽媽看見了以後,當場就被告掑了,我還賠了那個同學五元錢。這是因為我看得這本書並不是“好書”,而是一本有暴利圖片的漫畫“壞書”。

  還有一次,我把家裡的鉛筆全都扔了,被下班回到家的媽媽在垃圾筒裡發現了這些東西,於是媽媽問我:“垃圾筒裡的鉛筆是不是你扔的?”(其實媽媽已經知道是我扔的了)我說:“一半是我扔的,一半不是我扔的,”媽媽說:“那它還能長腳自己跑進垃圾筒裡了嗎”?媽媽嚴肅的批評了我一頓。一是因為我不誠實守信,二是因為我沒有勤儉節約,所以罰我閉門思過了一個小時。

  這就是我們家的家規、家風,如同法律一樣不可觸犯。

我們家風作文 篇5

  很多電視節目,宣傳資料上都在說家風家訓,我問媽媽我們的家風家訓是什麼?媽媽讓我自己觀察,自己總結,因為家風家訓不是掛在牆上,或者天天說的,它就藏在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裡。

  我悄悄地觀察,總結了以下幾點:禮儀,節儉和誠信。下面我要介紹一下我家的家風家訓。

  家風——禮儀

  中國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所以大家都要講禮儀。媽媽從小就教育我:要懂禮貌,見到客人打招呼;見了老師要敬禮並問好;用了別人東西歸還時要說:“謝謝。”等等。並且要聲音洪亮,吐字清晰,要讓對方能夠收到你要傳達的資訊,不要含糊其辭……等等。媽媽還對我說:一個不懂禮貌的人,不會受到別人尊重,要想得到別人尊重就要首先去尊重別人。是啊,當一個人不懂禮儀,出口就是髒話,還會有人尊重他嗎?回想起來,發現媽媽講的很有道理,從現在開始,我要爭取在禮儀上取得更大的進步。

  家風——節儉

  在我家裡,家人不會把剩的飯菜倒掉,而是放進冰箱儲存起來,留著下一餐熱熱再吃。爸爸請客吃飯時也會把沒有吃完的飯菜打包回家,從來不會浪費。在家人的影響下,我也改掉了好多壞習慣。還記得我小時候,吃麵條,碗裡總是剩幾根條,歪七扭八的躺在碗底,喝小米飯時也總是剩些米粒在碗底,為了改正我這些習慣,媽媽便一本正經的對我說:“你剩一根麵條,以後臉上會長一道疤,你剩一粒米飯,以後臉上會長一個小疙瘩。”我害怕自己臉上長小疙瘩,長疤,影響自己的容貌,每次吃飯都學著其他人的樣子,把碗裡打掃的乾乾淨淨。現在我發現,媽媽當時是嚇唬我的,她故意用“長小疙瘩,長疤”這種可怕後果嚇唬我,是為了讓我養成“不浪費糧食”的習慣。現在,我長大了,不僅養成了這個習慣,也漸漸懂得了這個道理。我要把這個習慣一直保持下去。

  家風——誠信

  這個家風家訓是我看到一幅漫畫後頓悟的。漫畫上,一個大人摸著小孩的頭說:“你在外面撒謊沒關係,但回家一定要跟父母說實話啊!”那個小孩疑惑不解的看著大人,彷彿在說:“為什麼這麼做?”這個漫畫使我感觸很深:是呀,現在人愛撒謊的越來越多了,歸根結底是第一任老師——家長,把“誠信”這個基本的道理弄丟了!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爸爸給我講的《狼來了》的故事:因為放羊娃三番五次戲弄大家,所以當狼來的時候,沒人再相信他的話了。這也是說,當別人的信任一而再,再而三的被辜負時,最後自食惡果的只能是自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要想別人怎麼對自己,就要用怎樣的心去對別人。言而無信只會害自己。現在回想起來,那就是爸爸用最原始、最淺顯的方法告訴我“誠信”的重要性呀!我要努力做一個有誠信的人,以不辜負爸爸的良苦用心。

  我家的家風家訓講完了,希望它們能夠帶給大家一點兒啟發,伴隨大家快樂的度過每一天。

我們家風作文 篇6

  “福不唐捐”來源於《普門品》,是指努力絕不會白費。唐字在這裡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唐捐就是白白地丟失。所以福不唐捐可以解釋為:世界上所有的福德與努力,都是不會白白付出的,必然遲早是有回報的。

  從小爸爸媽媽讓我讀誦、背書、做事,有時我很不願意,他們總是說這是福不唐捐,讀小學懂事後,爸爸對我說,福不唐捐是我們的家風家訓,是指你所做的點點滴滴的好事、實事,最終將惠及於你,不會毫無作用,不會白白的流失,當然反過來說,你做的壞事也不會白做,遲早會受到處罰的,這跟民間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這是鼓勵我努力和做好事。

  每個認識我的人都會誇我是個懂禮貌、講文明的好少年,因為爸媽從小就引導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不僅多年堅持下來愛閱讀、練書法,還參加了杭州經典讀誦會,到現在為止已讀誦了《三字經》、《老子》、《大學》、《中庸》、《論語》等,爸爸說這些活動你從小努力了,長大後肯定會受用的,福不唐捐。我現在已從古文化中領略到做人的道路,做人先要修身養性,再齊家治國,只有從小自己的道德修養做好了,長大後才能為國家做貢獻!

  我還熱心公益,關愛他人志願服務,認識到不僅要關心大自然,更要關心周邊需要幫助的人,只要人人付出一點愛,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雙休日到小區義賣,去湘湖邊撿垃圾,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到麗水山區和小朋友結對子等,做這些都是最開心的事,媽媽說你做了這些好事,就是對你的鍛鍊,福不唐捐。因為人一定要有愛心、有理想、有精神追求,這樣才是一個高尚的人。

  福不唐捐,這就是我的家風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