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臊子面作文
來南方有十多年了,也習慣了吃大米,但不管怎樣,喜歡吃麵條的習慣卻改不了,每天三飩飯,總有一飩吃麵條,要不,整個一天總覺得缺了點什麼。
北方老家主要以麵食為主,尤以饅頭面條最普遍。而最受歡迎的當數臊子面,臊子面是陝西的風味小吃,品種多達數十種,其中以岐山臊子面享譽最盛。臊子面的特點是麵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麵湯油光紅潤。而岐山臊子面鄉土風味尤為濃厚,它具有薄、筋、光、汪、酸、辣、香等特色,吃口柔韌滑爽。
做臊子是先將豬肉切成薄片,入熱油鍋烹炒,同時加入生薑、食鹽、調料面、辣面炒透即成。把豆腐、黃花菜、木耳炒好為底菜,雞蛋攤成蛋皮,切成稜形小片,加切小的蒜苗做漂菜。吃時先將麵條煮熟撈入碗內,打入底菜,再澆湯,放臊子和漂菜。
當然,這是比較講究的臊子面,而在我的記憶中,家鄉人做臊子面是根據生活條件就地取材,有什麼就做成什麼樣的“臊子面”。比如底菜,有什麼菜就做什麼菜:豆角、豆腐、韭菜、甚至土豆和白菜也可以。而漂菜,有時就只有蒜苗,有時就只以蔥花代替。至於臊子呢,大多也不是現做,都是過年時殺了豬,做一大瓦罐貯存起來,過節或者有客人來時才用來做臊子面。記得我們小的時候,因為家裡窮,母親經常用高粱面和玉米麵做麵條,吃一飩麥面做的麵條就像過年,別說臊子面了。但來客人的時候,母親總要想方設法做臊子面招待客人,這個時候,母親應該是很為難的,因為做臊子面的材料總要讓母親頗費一番心思。而於我們小孩子來說,卻是件很高興的'事,因為可以沾客人的光,吃到臊子面。所以,當母親讓我們東家借油,西家借醋時,我們是很興奮甚至激動地就去了,絲毫沒覺得不好意思。其實,那時候的臊子面應該說不怎麼名符其實的,因為用肉做的臊子總是很少的,有時候甚至沒有,只有底菜和湯,但於我們這些孩子來說,還是充滿了誘惑。
吃臊子面最多的時候應該是臘月和正月。臘月的時候,村子裡嫁娶的人很多,全村的人都會去隨禮,自然也要去吃飯了,主人家的酒席當然少不了臊子面。這時候,我想村子裡的孩子和我是一樣的心情——高高興興地跟著大人去吃喜酒,吃臊子面。正月裡,初一到初三每天都會有臊子面吃的,這三天過完了,因為要到各個親戚家拜年,仍然會有臊子面吃。
如今,人們的日子好過了,吃臊子面也不是什麼稀罕事了,最關鍵的是,現在怎麼也吃不出小時候的那種氣氛。幾次回西安,特地找麵館吃臊子面,有些是掛著岐山臊子面的招牌,但怎麼吃也沒有小時候的那種香味,是現在的臊子面做得偷工減料呢,還是我的口味變了,我一直有點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