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歌詞> 洪湖水浪打浪歌詞

洪湖水浪打浪歌詞

洪湖水浪打浪歌詞

  《洪湖水浪打浪》是一首經典老歌,創作於1958年。這一首《洪湖水浪打浪》優美動聽的旋律盪漾在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心間。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洪湖水浪打浪歌詞,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洪湖水浪打浪歌詞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

  洪湖岸邊是呀嘛是家鄉啊,

  清早船兒去呀去撒網,

  晚上回來魚滿艙。

  四處野鴨和菱藕啊,

  秋收滿畈稻穀香,

  人人都說天堂美,

  怎比我洪湖魚米鄉。

  洪湖水呀長呀嘛長又長啊,

  太陽一出閃呀麼閃金光啊,

  共產黨的恩情比那東海深,

  漁民的光景一年更比一年強。

  洪湖水浪打浪歌曲賞析

  《洪湖水浪打浪》創作於1958年,梅少山等作詞,張敬安、歐陽謙叔作曲。先是1959年湖北省實驗歌劇團首演的歌劇《洪湖赤衛隊》中一個場次的主題曲,1961年歌劇改編成同名電影后成為電影主題曲,很快得到了更大範圍的傳播。

  《洪湖水浪打浪》是湖北人民獨特而珍貴的文化遺產,如同劉三姐代表著廣西,阿詩瑪屬於雲南,《洪湖水浪打浪》則是湖北民歌的象徵。與同時期的歌劇相比,《洪湖赤衛隊》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將民間音樂個性化、戲劇化。因此《洪湖水浪打浪》也成為湖北民歌與革命音樂的完美結合。

  民歌特色之一:襯詞的運用。襯詞沒有實際意義,但是對歌詞的節律變化、情緒表達和地域風格的體現起到很大的作用。《洪湖水浪打浪》中襯詞的使用極具地方特色。湖北地處中國南北交界地帶,文化與音樂均有獨特的色調,既有南方民歌的委婉流暢,又兼北方民歌的高亢明亮。從民歌發展來看,荊楚民歌是由《楚辭》經漢代樂府的相和歌、南朝樂府的西曲到宋代及以後的竹枝詞,形成了豐富完整的'楚歌體系。自古荊楚民間就有“無歌不插禾”之說。許多民歌反映了當地特有的農業生產民俗,也繼承了“楚歌”中浪漫主義的音樂性格和樂觀的音樂稟賦。早在屈原借用“楚聲”的民歌形式作成《楚辭》之時,楚地民歌已經打破了古詩語言字數與句式的諸多限制,每句可長可短,並在句頭或句中加上襯字以豐富歌曲的韻律和節奏,增加歌詞的內容含量,是以形成穿插體的民歌形式。《楚辭》中“兮”字所體現的體式因素,是穿插體民歌體式流行的重要淵源。作為體現楚文化特色的湖北民歌,《洪湖水浪打浪》不僅反映了楚地的諸多民俗與藝術風情,也沿襲了《楚辭》中的騷體形式,句子參差不齊,靈動自由。歌詞中運用的襯詞,如:“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 洪湖岸邊是呀嘛是家鄉啊。”即使歌詞口語化、生活化,營造一種自然而綿延的情感氛圍; 同時襯詞也改變了正詞中原有的平仄,造成句中和句尾的迴環韻律,使得歌詞既悅耳和諧又活潑整齊, 既有潑辣奔放的酣暢淋漓,又有如水般的柔美綿長;加上音樂上的“拖腔”,結合婉轉的旋律,使人深深感受到歌唱者韓英所代表的革命者對家鄉愛的深沉與純真。

  民歌特色之二:地域特徵的描寫。民歌作為人類歷史上最為悠久的文學樣式之一,也是反映民俗民情的一面鏡子。湖北為荊楚之地,歷來善歌。宋代《樂府詩集》中著名的“西曲”即出於“荊、鄖、樊、鄧”,說為“荊楚四聲”,可見“九頭鳥”善歌古來有名。

  荊楚民歌中多有反映農業生產民俗的歌曲。洪湖地區自古就有種田、出湖唱歌的習俗,民歌形式有漁歌、田歌、號子等十來種,歌曲內容十分豐富。如湖北通志便載有大量的荊楚田歌,其中就有與洪湖接壤的沔陽的《薅草歌》,其旋律高亢優美,富有江漢平原淳樸的田園風味。《洪湖赤衛隊》中的音樂主要來自湖北天門、沔陽和潛江一帶的民間音樂。《洪湖水浪打浪》的音樂取自洪湖漁歌之一的《襄河謠》(襄河是漢江的別稱)。《洪湖赤衛隊》創作組的主要負責人張敬安蒐集到這段民謠後,很快被其中優美的旋律打動,一改其悲傷悽惶的情緒,成為一種悠揚又委婉的行腔,正適宜新中國成立後過上了幸福生活的洪湖人們的歌唱心情。洪湖現是中國湖北最大的淡水湖,全國七大淡水湖之一,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洪湖水域面積四百多平方公里,煙波浩渺,綠荷紅蓮成為其天然的形象代言人。“人人都說天堂好,怎比我洪湖魚米鄉”就是其真實的寫照。漁帆點點,輕舟盪漾,清晨的陽光照得水面波光粼粼,如同金子般燦爛。湖中荷葉彌蓋,荷塘深處卻是歡聲笑語,一派安樂祥和的鄉土生活情景。行進於湖中,進入蓮荷的海洋,荷香陣陣沁人心脾,令人神清氣爽,思緒怡揚。新的漁歌便回到了漁船上,成為湖中人們勞作時最好的抒情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