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南高考作文解析及範文:做大智之人,掃內心漏洞
【題目】
結合材料的內容和寓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語文作文點評
材料由兩幅漫畫組成,在第一幅漫畫中,一位男孩得了100分,被親了一口,笑容滿面;另一位男孩得了55分,捱了一巴掌,哭喪著臉。在第二幅漫畫中,一位原來得了100分男孩考了98分,捱了一巴掌,哭喪著臉;另一位原來得了55分男孩考了61分,被親了一口,笑容滿面。
這是一則運用對比手法的漫畫,有兩個小男孩得分的對比,有小男孩得分後待遇的對比,仔細品味,還有暗藏在巴掌與吻中的家長、社會態度的對比。
漫畫直接反映的是人們對待學習成績的態度,成績高的因為一時失誤,捱了批評;成績低的因為偶有進步,受到表揚。從否定的角度看,人們要綜合看待學生的成績變化。從肯定的角度看,退步要批評,進步要表揚。從深層看,反映的是人們心目中存在的滿分意識、及格意識。
從學習成績推廣開來,這可以看做人們評價事物的一種態度,考生可以多方立意,既可以整體立意,談正確、全面對待一個人的成績、表現,談如何教育孩子,談如何對待進步與退步,也可以談獎勵與懲罰的激勵手段;也可以區域性立意,談對追求完美的看法,對及格意識的認識,等等。
這則作文,既貼近了學生實際,從學生最切身的成績出發,又暗含了對待事物評價的態度、方式,繼承了15年作文貼近生活實際,觀點發散多元的優點,又能讓學生在深入思考後,聯絡社會生活高遠立意。
採用漫畫作文的方式,考查了學生對漫畫的理解能力及聯絡實際能力,學生要能從自身的成績跳出去,才能有更廣闊的寫作空間。
今年高考作文以漫畫形式出現,可謂較為新穎。影象以塗鴉形式出現,人物可愛,現如今微信、簡訊中的這種表情類的人物影象隨處可見,有的表達對某些事情的情感、看法、調侃、吐槽等,作文命題形式可謂是順應潮流,且在緊張的中也能給學生以精神上的緩解。
漫畫反應的問題其實並不新穎,關於“家庭教育”“分數”:圖中是兩個孩子,一個“可揚君”,一個“邱百君”,他們代表了生活中最常見的兩類孩子,注意名字的諧音;還有就是運用對比手法,倆人的對比,可以聯想到父母的經典的口頭禪“別人家的孩子”;自己與自己的對比,以及他們家長反應的對比。
圖中最顯眼的是分數,“可揚君”是“好學生”的代表,考上高分時,父母就喜上眉梢,認為孩子學習下功夫了,成績進步了,進一步推論孩子懂事了,在學校各方面表現肯定優秀。於是乎各種獎勵接踵而來。更有甚者,放鬆對孩子的要求,對孩子的缺點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反之,若分數下降了,就認為“不爭氣”、“沒出息”,枉費了老師、家長的一片苦心,進而推論出孩子“太笨”、“沒有希望”,甚至認為孩子分數既然不高,那麼在道德品質、行為習慣方面肯定表現不好。因此在批評幫助時容易失去耐心,甚至惡語相譏,拳腳相加,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而另一類就是“差生”代表,平時調皮搗蛋,上課不認真,家長教育不到位,孩子進步一點就欣喜異常,面對這兩種極端的家庭教育,審題立意應該就家長如何對待“成績單”、家庭教育方面,分析家長的心態及給出建議。
也可以從孩子自己的角度立意,如給自己設定合適的標準。
【範文】
做大智之人,掃內心漏洞
常言道,“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每個人的內心總是充斥著這樣那樣的漏洞,就如再精密的'電腦也得定期修復一般。因此,大智之人往往懂得掃描並修復內心的漏洞,最終邁向成功。
一個人之所以不是與生俱來的完美,只因為總有那些或大或小內心漏洞的存在:或膽小懦弱,或自負自傲,或追名逐利……古往今來,不懂得自我修復終為其所困的人和事一樁樁、一件件數不勝數。惜項羽,明明威武雄霸,卻不知掃描修復內心優柔寡斷的漏洞,終遺恨烏江;嘆龐統,明明才高八斗,卻內心急躁,恐人奪功終命喪落鳳坡;哀洪秀全,明明勢如破竹,卻貪圖享樂,平息不下內心膨脹的慾望,終將大業毀於一旦……以史為鏡,我們該深知做大智之人,掃描並修復內心漏洞的重要性。
可有人不禁要說,這所謂掃描並修復內心漏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何其難!是的,不然,項羽等人英名蓋世,又怎會成為悲劇人物?誠然,要做到這一點,絕非嘴上說說那麼容易,周遭環境總是給予“漏洞”壯大的力量,不然柯震東又怎會在事業蒸蒸日上之時,抵不住內心自制力不夠的漏洞而吸毒被抓,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呢?由此觀之,我們無力改變充滿誘惑的社會大環境,但我們應該要做一個大智之人,有意識地避免沉淪,對內心漏洞進行及時的掃描和修復。
然而,跌落在“漏洞”上而爬不起來的人,往往不是不明白“人無完人,需要完善”的道理,而是缺乏一心向善,掃描和修復漏洞的恆心和毅力。正如“星二代”張默因吸毒第二次被抓,他不可能不知道吸毒的危害,他缺的就是戒毒的恆心與毅力,缺的是戒毒的勇氣和信念,內心的漏洞不及時修復,二次鋃鐺入獄就不足為奇了。就如郭沫若所說“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半途而廢終究是無濟於事的。聖人是靠不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來的。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逐遊,其所以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然而他最終消除內心漏洞,靠的便是“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的恆心與毅力。孔孟之道“人非生而異也”,說的也是這道理。人生來並無差別,而最終有人成為聖人,受人敬仰,有人則遭人唾棄,就是因為前者懂得不斷掃描和修復內心的漏洞,持之以恆,方成為更近乎完美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