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父親節> 父親節的來原作文

父親節的來原作文

父親節的來原作文

  篇一:父親節的來源

  父親節:談影視作品中的父親形象 繼母親節被引進中國之後,父親節最近也被媒體熱炒,昨天接受江蘇電視臺公眾頻道“有一說一”邀請,要談關於父親形象的影視作品,於是也就不得不趕一個時髦,來過一次洋人的父親節。要說影視作品中的父親形象,還得從老電影說起:

  直接表現父親的影片其實很少,但影視作品中父親形象卻各種各樣,早期電影《萬家燈火》中為生活所迫四處奔波的小職員父親(胡智清),《希望在人間》中同情革命被捕入獄的教授父親(鄧庚白),這兩個父親形象均由藍馬扮演,是最為生動的,最有生活實感的父親形象。以後的國產電影中,還很少有能夠超越的。著名導演沈浮在他的影片中塑造了一系列父親的形象,除了剛才兩部之外,還有《老兵新傳》中的軍人父親,(其實就是後來的《激情燃燒的歲月》)、《李時珍》中古代醫學家父親,李時珍的父親和李時珍自己當父親。沈浮本身就是一個偉大的父親。

  臺灣電影《搭錯車》曾經轟動整個華語影壇,該片講述了臺灣退伍老兵養育養女阿美的感人故事,是表現父女情感的經典之作。這個啞巴父親形象十分打動人心,是集諸多中華傳統美德於一身的人物。最近,內地重拍該影片的電視劇版,由內地演員李雪健出演父親一角,相信演技不差。

  《刮痧》是改革開放以後最為優秀的表現父愛和東西方不同文化在家庭生活中具體體現的作品。梁家輝扮演的一個生活在美國的中國父親形象,非常感人。

  《和你在一起》是第五代導演陳凱歌的一部現實主義作品,塑造了一個樸實勤勞的養父形象,由劉佩琦扮演:劉成在火車站撿到一個被遺棄的男嬰和一把小提琴,好心的他不僅收養的這個孩子,而且立志要把孩子培養成小提琴家。這個父親形象是平實而偉大的。2003年公映的《我和爸爸》,是演員徐靜蕾第一次導演的作品,而導演葉大鷹第一次當演員在片中演一個不怎麼稱職的父親。但那一種獨特的父愛還是浸透在生活的細節當中。美國影片《克萊默夫婦》中,達斯汀霍夫曼飾演的父親形象十分感人。 和中國四十年代老電影《萬家燈火》一樣,霍夫曼扮演的父親也是一個公司小職員,他勤奮工作,拼命賺錢,卻忘記了關照老婆孩子。以至於老婆把孩子丟給他而去。這樣克萊默終於被逼著從頭開始學做父親。正當他品嚐到了做父親的天倫之樂時,老婆又回來爭奪孩子的撫養權,所以法庭上的那一場爭辯,與其說是為奪子而辯,毋寧說是這對父母對孩子的親情展示更確切。因此,當影片中孩子的父母相互感動的同時,觀眾的心自然也被深深地打動了。最近上海電影節有一部直接叫《爸爸》的喜劇片參賽,《爸爸》是法國演員兼導演莫希斯代勒密執導的第二部作品,透過父與子的一段旅行描寫父子關係,親情中蘊含哲理。80年代流行於中國的日本連續劇《血疑》,除了主人公,可愛的幸子之外,就是幸子的父親大島茂的形象最深入人心了。一時成為父親形象的典範。日本人最近也玩起了“紅色經典重拍”的招數。東京電視臺(TBS)今年重拍了30年前的經典名作《血疑》男、女主角分別由藤原龍也及石原里美擔綱,而原版中的男主角三浦友和被邀請在新版劇中客串演出一名貨車司機,並與石原里美飾演的幸子演對手戲。相隔三十年之後,三浦再演同一作品,其妻山口百惠鼓勵他說:“轉眼間就三十年了,我想觀眾都會感到這三十年的悠長歲月。”該劇2005年6月15日在日本東京電視臺首播。

  《成長的煩惱》中國人最喜愛的美國電視劇,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爸爸媽媽,劇中父親傑森西維爾的形象之所以能夠深入人心,恰恰在於他的“不像父親”。沒有中國式父親的那一種“嚴肅”和“完美”,他是個和孩子們一樣經常犯點小錯誤的父親,儘管是一家之長,卻沒有足夠的威嚴。但是他卻是個最可愛的父親,他的幽默感、他的寬容度、他的活潑勁,使得他能夠成為劇中最有魅力、最有人緣的人物。有評論失落“傑森”是一個“成熟有智慧又

  不失調皮幽默的爸爸形象。”

  此外,還有表現人民領袖父愛的《毛主席和他的兒子》;陳強、陳配斯父子出演的父子系列喜劇。電視劇《我愛我家》文興宇扮演的一本正經、愛說大話的傅明老人;奇夢石在《兒女情長》中飾父親童福昌等等父親形象。

  影視作品中塑造的父親形象中,東西方之間的差別:

  差距主要是文化形態上的,比如影片《刮痧》所表現的父愛,儘管在美國生活了那麼多年,梁家輝所飾演的那位父親依然沒有能夠擺脫不同文化在家庭生活中的影響。因為自己父親給自己兒子的那一次“刮痧”,竟然導致了他被莫名其妙地剝奪了父親的權力,以致於他要從警察和社會福利院的看管下偷走自己的兒子。影片最後父親從外牆爬上大樓,在窗戶外面給兒子送聖誕禮物的那場戲,是催人淚下的。

  《成長的煩惱》中那樣的幽默好玩的父親形象和《血疑》中深情沉穩的父親形象自然是不相同的。但儘管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教育子女的態度、方式方法方面,在為父之道、行為舉止方面,中國的父親與西方的父親有很大區別,但是在對孩子的愛心上,全世界的父親應當都是完全一樣的。只是表達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篇二:父親節是怎麼來的'

  父親節是怎麼來的?

  有一年,人們在過母親節的時候,一位居住在華盛頓,名叫布魯斯.多德的夫人猛然想到了這個問題:“既然天下的母親都有個節日,那麼為什麼天下的父親不該有個父親節呢?” 魯斯.多德夫人產生為父親過節日的想法,是與她的家庭有關係的。原來,多德夫人還有5個弟弟,在姐弟六人還很小的時候,他們的母親就去世了。在父親的辛勤扶養和教育下,姐弟六個終於長大成人了。雖然他們的父親已經去世多年了,可姐弟六人還是會常常回憶起往事,回憶起父親辛勤照顧家庭的事情。

  終於,多德夫人提筆給政府寫了一封信,懇切地呼籲政府建立一個父親節。政府經過考慮後,採納了她的建議,並把每年6月第三個星期日,定為父親節。起初,在美國,過父親節的城市並不多,但是一傳十,十傳百,過父親節的地區就增多了。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式簽署了一份檔案,宣佈父親節是美國法定的一個節日。在父親節這一天,人們要佩帶鮮花,向父親們表示敬意。根據以前多德夫人的提議,人們選定了玫瑰花。假如父親健在,就佩帶紅玫瑰,向父親表示愛戴;假如父親過世,就佩帶白玫瑰,表達對父親的懷念。

  隨著世界各國交往的增加,過父親節的習俗也傳到了中國。雖然過父親節的中國還不多,但是我們認為,過父親節的習俗是值得推廣的。每個人都有父親,無數的父親為了養活全家,整日都在辛勤地奔波著、勞碌著。他們的確應該受到兒女們的尊敬。

  母親節是怎麼來的?

  1906年5月9日,在美國費城,一個名叫查維斯的太太去世了。查維斯太太是一個很普通的人,也是一個很普通的母親。按理說,她的去世也不應該是一件記入史冊的大事。但是,正是查維斯太太的去世,為世界創造了一個很有意義的節日——母親節。

  原來,查維斯太太去世後,她的女兒安娜.查維斯非常悲傷。母親過世很久了,安娜仍然沉浸在對母親的懷念中。安娜想起了母親生前的許多事情;洗衣、做飯,看護生病的孩子,掙錢養家??

  的確,母親將她的所有精力和心血,都給了家庭和孩子,可孩子們給了母親什麼呢?有多少家庭的孩子絲毫不知道感激自己的母親,他們錯誤地以為:母親給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理所當然的。

  想到這些,安娜決定為全天下的母親做一件事情;使所有的兒女認識到母親的偉大,自覺地尊重母親。

  於是,安娜就寫了上千封信,並將它們寄給總統、市長、各種社會組織,以及普通市民,安娜在這些信中說:母親受了很多的苦,可受到的報答最少,希望大家為母親選定一個日子,作為全天下母親的日。

  安娜到處奔走、呼籲、演說,逐漸地,響應她的人也越來越多。終於,在1913年5月10日,美國政府透過決議:將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定為母親節。

  在母親節這一天,人們要將最好的禮物獻給母親。安娜認為:荷蘭的石竹花是最美麗的花。母親建在的,兒女要戴上紅花,以示慶賀;母親去世的,兒女則要戴上白花,表示懷念。

  後來,過母親節的風俗就從美國流傳到了世界各地。每年母親節的這一天,世界各地的孩子們,都會用各種形式,向自己的母親表達敬意。

  篇三:父親節的來歷

  父親節的來歷

  父親節的來歷

  父親節是由約翰·布魯斯·多德夫人倡議成立的。多德夫人早年喪母,她有5個弟弟,姐弟6人的生活負擔全落到了父親身上。父親每天起早貪黑,無微不至地關心著孩子們的成長,自己則過著節衣縮食的節儉日子。多德長大以後,根據自己的切身,深感父親這種自我犧牲的精神應該得到表彰。做父親的也應該像母親們那樣,有一個讓全社會向他們表示敬意的節日。於是,她給華盛頓州政府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建議以她父親的生日,每年的6月5日作為父親節。州政府採納了這一建議,但把節期改在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1910年,多德夫人所在的華盛頓州博斯坎市,舉行了第一次全市性的父親節慶祝活動。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化,美國離婚率不斷上升,單親子女增多,在許多家庭中,父親的職責明顯加強了。另一方面,女性就業人數增多,父親也必須承擔更多的家務。在這種情況下,子女對父親的依戀性不斷得到增強,這個節日也就逐漸向全國推廣。1972年,在各方的強烈呼籲下,美國總統尼克松簽署了建立父親節的議會決議,使其成為全國性的節日。在這一天,子女們一早起來,自己動手為父親做一頓豐盛的早餐,並親手端到父親床前。孩子們還要製作一些精美的小禮品送給父親。與母親節一樣,在父親節這天,人們也在胸前佩帶特定的花朵。一般來說,佩帶紅玫瑰表示對健在父親的愛戴,佩帶白玫瑰則表達對故去父親的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