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的讀書筆記(精選6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活著》的讀書筆記(精選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活著》的讀書筆記1
一位走過歷史的普通老人娓娓從容地到來他的一生,《活著》裡的故事便在老人平淡的聲音裡,像是靜靜的河水般流淌出來,沒有哀泣,也沒有嗚咽。講述者老人沒有刻意煽情,可是波瀾無驚的語言裡蘊含的故事震動了讀者的心,不禁對老人的曲折不幸一生滿懷同情。老人在經歷了諸多親人離世,只餘孤單的自己淒涼在世後,還能安然平靜的向他人講著自己的親人如何一個個離開,他最終會做到這樣的超然心態,又說明了他經受了人世間極大的痛苦,物極必反,痛苦的不能再痛苦了,只有平平淡淡的活著。
《活著》裡講故事的老人叫福貴,他本是個地主的兒子,有土地,有房產,有身份,有地位,是個堂堂大少爺。可他偏偏是個好賭的敗家子,很快就把家裡的財產輸個精光。他的不爭氣氣死了老子,賠著全家人過起了貧窮老百姓的苦日子。好在萬貫家產的消失換來了浪子回頭,福貴從此改過自新,勤勤懇懇,本本分分的當起了農民,真好地為這個潦倒的家擔起了責任。沒過多久,福貴被國民黨抓去做壯丁,當兵期間認識了春生,兩年後福貴被共產黨俘虜,這才有機會重回到家裡。福貴不在家的兩年裡,他的老母過世,妻子含辛茹苦帶著兩個孩子艱難地討生活,鳳霞有慶都張大了不少,鳳霞因為發燒變成了聾啞人。共產黨解放了全中國,進行土地革命,實行大 躍進,人民公社。熬過了這之後的苦日子後,眼看著好日子是苦盡甘來,命裡安排的卻是福貴一生厄運的真正開始。錢財散盡方可豁達一笑,因為身邊還有親人的支撐,那麼失去了親人,就是沒有了支撐,粉碎了希望。福貴的接下來的後半生,就是在不斷地忍受著死神無情的雙手將他的至親從他的身邊一個個的奪走,忍受著每次燃起的希望又一次次被掐滅。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都死去了,只留下孤孤單單,淒涼獨活的老人……
在我讀完《活著》後的第一想法是很不理解為什麼徐福貴到最後還要好好地活著?他不止一次地面對著至親至愛從他身邊相繼離去,又不止一次的希望遭到破滅,這樣的不幸接連不斷的砸向一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肉身,饒是任何一個平常人陷入這般精神打擊的連環套中,都可能扛不住如此巨大的折磨,將會瀕臨精神崩潰。我曾懷疑是不是生活的壓力,親人離別帶給他的痛苦,早已超越了他的心理承受極限;懷疑心靈的抑鬱已將他壓迫的麻木,冷淡,他的心已被吹向茫茫沙漠,乾涸到絕望地苟延殘喘餘生。
仔細回想考慮之後,我發現福貴最終變成一個孤獨的老人,心態淡然的活著,是有其中的理由的。人是情感動物,往往對痛苦的記憶比較敏感,而且痛苦的經歷總讓人印象深刻,一旦沉溺便不容易自拔。所以在讀《活著》時,情感就在無形當中被福貴的悲慘經歷所籠罩,
那麼痛苦也就越放越大,因而當我們只將關注點放在福貴的痛苦上時,就忽略了福貴人生裡更為美好的東西,比如福貴兒女孝順懂事;妻子善良賢惠,不離不棄;女婿踏實肯幹;小小孫兒也似乎理解大人的苦惱,乖巧聽話。這些都是福貴一生最樸實最真摯的收穫,是他回憶裡值得欣慰的地方。福貴能夠活著的力量一方面除了對生活的堅忍之外,另一方面還有親情的心理支撐。
一、活著是對苦難生活的堅忍。
作者餘華這樣解釋“活著”: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活著》裡的徐福貴不正是在忍受著現實給他的幸福與苦難,無聊和平庸嗎?處於社會底層的貧苦農民沒有很高的覺悟,尤其像福貴所處的經濟落後的年代,廣大農民一生當中都在為生計奔波忙碌著。他們起早貪黑,不計勞累,拼命苦幹,只是簡單為了養家餬口,養兒育女。活著的最高追求就是過上衣食無憂,家人平安的好日子。像徐福貴一樣的農民都把親人和糧食看做他們生命裡最重要的部分,他們追求的很簡單,眼光和思想也停留於此處,自我意識很低,因而當他們的糧食受到威脅,親人遭遇厄難時,他們不會抱怨社會譴責老天,只是逆來順受,接受現實的打擊,去忍受生命賦予他們的責任,等到親人離世,再沒有親人可以讓他負責任時,就剩下他對自己負責任了——活著。
其實這何嘗不是對生命的一種堅忍,對生活的一種堅忍。悲劇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毀滅給人看,福貴的一生多次峰迴路轉柳暗花明後,卻又變成山重水複又無路。他從心底高興每次似乎已來的幸福,這種平淡的幸福給樂安知足的福貴帶來了令人欣喜的希望,可是命運恰恰就像是逮住了他不放,不斷地給他開著玩笑。生活帶給他的希望,在他還沒來得及憧憬時,便毫不留情地奪走他的至親,將他希望的小火苗生生澆滅,一次次打入絕望的深淵。對福貴這些平凡人而言,沒有偉大的人生追求,他們從來沒有逃離過生存的底線,也許在他們的精神深處有著對生命本源的留戀和執著。
但是活著不容易,活人追憶死去的人又是很痛苦的。福貴的親人大都又是不願死去的,無論生活多麼困苦艱難,一家人每天在一起也是開心的。即便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帶給他超越身體傷痛的近乎使人精神崩潰的精神打擊和折磨,他依然挺了過來。餘華說:“我見到的這個世界上對生命最尊重的一個人,他擁有比別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著。這個人就是福貴”。“活著只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再回首,一切化作夕陽下淡然的身影,福貴沒有表現出無限痛楚,也沒有抱怨蒼天或誰,這些普
通世人的品質,與淡然心態未必人人都領悟得到,福貴把活著的意義昇華了,沒有自暴自棄,沒有行屍走肉,沒有自怨自艾,沒有沉溺失去親人的痛苦中,也沒有消極地放任生活放棄生命。過盡千帆,這是普通農民經歷多次常人無法忍受的生死離別,白髮人送黑髮人的錘心之痛後的超然,他在好好活著。
二、活著裡的濃濃溫情是生活裡的欣慰與希望。
《活著》中的世間真情處處可見,小說中的真情貫穿始終,忍受苦難卻不孤獨,這些真情便是他們活著的信念。正是有了這種信念,這些牽掛才會有想要活下去的堅忍與勇氣。
福貴與家珍的夫妻之情:福貴在輸光家產後,家珍並沒有埋怨,只是跟他說:“只要你以後不賭就好了。”家珍沒有嫌貧愛富,跟著福貴吃苦受累無半句怨言。徐家破亡後,家珍被富商父親強行接回家裡,半年後家珍放棄家裡優渥的生活條件,毅然地重返徐家跟著福貴過平頭百姓的艱苦日子,日子是好是壞,從不說什麼。福貴浪子回頭,改過自新,勤勞顧家,踏實肯幹。家珍和福貴在家衰敗後仍能同甘共苦,互相扶持,相濡以沫,無怨無悔,共同走完坎坷苦難的一生也實在難得。
福貴和有慶父子之情:有慶死了,福貴在抱著他回來的路上走走停停,累了想把有慶放在背上,可心裡就發慌。生怕他突然醒來他不知道,生怕兒子不知誰揹著他而害怕,所以“不能不看著他”。因為怕妻子受不了打擊,決定一個人悄悄把有慶給埋了。他用衣服把有慶包好放在坑裡,用手把土蓋上去,把小石子都撿出來,因為他怕石子烙疼有慶的身子。這濃濃的父愛,這無微不至的父親情在此刻顯露無疑。
福貴和鳳霞的父女之情:鳳霞因為家窮,有慶上學沒錢而被迫送人。在被領走的的那一刻,眼裡充滿對這個家的不捨。鳳霞連夜跑回家再被父親揹著送回養父母家時,福貴在伸手去摸她的小臉時,她也伸手去摸福貴的臉,彷彿要將父親那張臉深深記住似的,彷彿在對福貴說:爹,我不怪你。福貴在那一刻便決定:“就是全家餓死,也不送鳳霞回去。”鳳霞在見福貴揹著她往回走一段路後突然緊緊的抱住福貴,因為她知道她可以回家了。那一刻,鳳霞是無比幸福的,因為在孩子眼裡,沒什麼可與父母對自己的不捨和關愛相題並論。
此外,福貴與長根的主僕情,與春生的戰友情,還有與女婿二喜的半個父子情和對外孫苦根的爺孫情,無不讓人感動落淚。命運裡的不足用人與人之間淳樸的真情填滿,源源無盡的苦難無法枯竭用溫暖人情哺育的精神世界。
儘管《活著》給讀者展示了福貴悲慘的一生 ,兒子有慶遭遇意外夭折,女兒鳳霞難產致死,媳婦家珍悲痛傷亡,女婿二喜死於工地事故,僅在的小外孫苦根又被撐死奪走小命。這一連串的厄遇都降在了福貴頭上,感覺他算得上人世間最不幸的人了。可是整篇小說讀下
來,給讀者的感覺除了對主人公福貴的至親相繼離開他的同情之外,還讓我們感受到了人世間最寶貴的真情。我想這些人與人之間最為淳樸真誠的感情是《活著》裡不幸之人深感欣慰的地方。活著的人命運是悲慘的,但他們的心靈是滋潤勃發的,因為在作者給我們描述的故事裡,大多數人都是樸實的農民,他們擁有善良的品質,少去了一些作品中世態炎涼,社會 黑暗,人類冷漠世故之類的醜陋真相,所以更加突出了作品裡人性的溫暖,增添了許多人情味,福貴活著不再是痛苦淒涼的事。《活著》不單單是對親人的懷念,還有對曾經美好人性光輝和親情溫暖的緬懷。
《活著》的讀書筆記2
那些日子實在說不上悲痛。習俗也不允許悲痛。她虛壽八十三,是喜喪。有親戚來弔唁,哭是要哭的,吃也還要吃,睡也還要睡,說笑也還是要說笑。大嫂每逢去睡的時候還要朝著棺材打趣,“奶奶,我睡了。”又朝我們笑,“奶奶一定心疼我們,會讓我們睡的。”
棺材是兩個,一大一小。大的是她,小的是祖父。祖父的棺材裡只放了他的一套衣服。他要和奶奶合葬,用他的衣冠。靈桌上的照片也是兩個人的,放在一起卻有些怪異:祖父還停留在二十八歲,奶奶已經是八十三歲了。
我看著一小一大兩個棺材。它們不像是夫妻,而像是母子。我看著靈桌上一青一老兩張照片。也不像是夫妻,而是母子。為什麼啊?為什麼每當面對祖母的時候,我就會有這種身份錯亂的感覺?會覺得父親是她的孩子,母親是她的孩子,就連祖父都變成了她的孩子?不,不止這些,我甚至覺得村莊裡的每一個人,走在城市街道上的每一個人都像是她的孩子。彷彿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她的孩子,她的懷抱適合每個人。
我甚至覺得,我們每一個人的樣子裡,都有她,她的樣子裡,也有我們每一個人。
與此同時,她其實,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孩子。
我的祖母已經遠去。可我越來越清楚地知道:我和她的真正間距從來就不是太寬。無論年齡,還是生死。如一條河,我在此,她在彼。我們構成了河的兩岸。當她堤石坍塌順流而下的時候,我也已經泅到對岸,自覺地站在了她的舊址上。
我必須在她的根裡成長,她必須在我的身體裡復現,如同我和我的孩子, 我的孩子和我孩子的孩子,所有人的孩子和所有人孩子的孩子。
活著這件事變成了最慢。生命將因此而更加簡約,博大,豐美,深邃和慈悲。
《活著》的讀書筆記3
人越懼怕死亡,人就活的越怯懦。而堅強樂觀是對死亡的超越。人因為孤獨而痛苦,又因痛苦而孤獨,在冥冥中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互為因果。看了餘華的《活著》,才開始覺得自己從未真正的活著。
《活著》講述了福貴一生的悲歡,表達了福貴一生的起落盛衰,讀它,我們會頓悟活著的更深層次的意義。
人要靠記憶來慰藉,要靠傾訴來釋然,要靠平靜來概括,要靠回首來徹悟。
悲愴的殘陽微弱的呼吸著,無意感染了那一個午後的黃昏,帶著些許的惆悵,帶著些許的悔悟,帶著些許的淡然,福貴講述了自己的一生。
枯草衰楊,曾為歌舞場。“曾經”像一部經典被縮成了記憶。年少的福貴是富少,有著劉村人所不能及的生活,享受著他人所不能享的尊寵。人往往在滿足和擁有中墮落,福貴也變得焦躁不安了,煙花柳巷像無形的磁場,福貴一步步陷進其中,當他讓青樓女子揹著穿梭在大街上之時,他不顧一切,包括他妻子的父親。他也許從未想到此刻的逍遙只是曇花一現,也許他從未感覺到煙花易冷時的淒涼。他不顧嬌妻,他忘懷於紙醉金迷的世界。人總是忘乎所以,放浪形骸,當一切浮華都成為過去時,繁華也就悄無聲息了,福貴不知道自己正在給自己挖陷阱,這一陷,福貴再也沒有出來過。
煙花柳巷太柔情,而金牌賭場才是富少揮手灑金的地方。福貴比鍾愛他的妻子還要鍾愛於賭場,天下人熙熙攘攘皆為利,而金錢就是利的實體。賭場上的輸贏就像夢一般若真若幻,福貴不知道他正在輸掉自己的人生。嘆息之餘,我感嘆人生換位的易,福貴不再是富少了,他的前半生充滿了奇幻。當他把家財輸地一無所有之時,父親並沒有大打出手,相反他的父親很平靜。其實,人表面的平靜是虛偽的,人內心的驚濤駭浪才是真實,福貴父親的死恰恰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
人一旦被上帝關注,那麼他得到的不是垂青,就是遺棄。那一抹悲傷的氣氛還未退卻,又增加了一份妻離之痛,家珍之父羅鼓聲張的接走了女兒,帶著福貴未出生的孩子。福貴木訥了,啞然了,沒有說一句話。男人一旦犯錯就難以讓人原諒,男人一旦傾家蕩產就少了擁有時的霸氣,福貴看著妻子走了,默默耕種著租來的五畝地,他要養活一家人。人往往在容易活的時候不安分地活,而在難以活下去的時候又要竭力地活下去,福貴學會了耕地,看著年邁的老母蹣跚在旁福貴心中也許很痛;看著伶俐的女兒鳳霞,福貴也許在狠狠地咒罵自己。我一直認為:親情是人內心中無形的線,看著親人為自己所累時,人的自責會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福貴也如此。福貴的人生軌跡從圓滑優美的弧線變的曲曲折折、顛簸不平了,而他在一直竭力的想要好好的活。此時的福貴叫“富貴”,帶有點諷刺性的悲涼,但此時的福貴很真實,很認真的在活著。
人一旦真實得活著,那不真實也變的真實了。
當福貴的妻子家珍帶著兒子有慶回來時,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昔日裡被自己痛打痛罵的妻子竟好端端的站在門前,帶著那份執著的微笑,福貴終於明白了自己有多麼的淺薄。女人是水做的,有著太多的柔情和牽絆,而女人又是堅強執著的,有著太多的深情。在人擁有時,人就會很容易忽略她的存在,在他失去時,他才想起她的好,但此時的福貴再也不會不顧妻子了,他開始變的疼愛自己的妻子了。他們的愛情不再是奢侈的形式,而是情深似海的患難夫妻,為了一家人活著,他們真實的在勞作。
而人生總是悲喜雜劇,沒有純粹的喜,也沒有純粹的悲。
他們的母親因勞累過度臥病在床,請醫治療是必須。福貴進城了,沒請到醫生卻被拉去當壯丁,這就是人生必然中的偶然,福貴欲逃不能 ,看著離家越來越遠,福貴越來越感傷,這也許是上帝故意搞的一處鬧劇,活生生的讓一個人經歷些許的生離死別,爾後徹悟人生。
在戰火紛飛時,福貴更想活。之後遇到解放軍,他倖免回家,看著那依舊的茅草屋,福貴也許感到從未有過的親切;看著眼前的一雙兒女,福貴也許才真正體會到活著有多麼的重要。眼淚是思念的載體,是歡欣的背面,是情意綿綿的流淌,夫妻兩人劫後餘生相逢是讓人感動的人生場景。福貴在死亡中的掙扎是有價值的,是對生的期盼,是超越了孤獨和痛苦的勇敢。
但命運似乎並不讚賞他的堅強和勇敢,無情的奪取了有慶年輕的生命,福貴心中那升起的希望之火又被澆滅了,看著靜靜躺在病床上的兒子,福貴的堅強被失子之痛衝磨的所剩無幾了,他也許自責自己給兒子起的“有慶”這樣帶著嘲弄的名字吧,但福貴還在活著,因為還有家人。隨後女兒、妻子、女婿、小外孫相繼離去,留下了他孤獨一人,懷揣著思念,忍受著寂寞,經歷著孤獨。但這些並未將他打倒,因為他還有老牛,在悽清的歲月中,他和老牛有著十分的默契,他把思念全都寄託在牛身上。人就是這樣,在沒有任何人可傾訴、可理解的情況下,他往往將感情轉移到他物,人是情感動物,再怎麼受打擊,也磨滅不了他真實的性情。福貴經歷了太多的不幸、悲傷和痛苦,我想,他已經超脫了那樣苦楚的生活,他在真正的活,不帶半點掩飾痛苦的虛假。
經歷的越多,徹悟的就越深。人明白了死亡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實是另一種的生,那麼人就活的真實、寧靜、淡然,就像福貴在靜靜的午後向別人講述自己的一生。其實,福貴一生的悲摧不是他一個人的,而是一個不成熟時代的,20世紀50-60年代的中國,有著太多的躁動與不安,個人的命運在時代的潮流中顯得搖搖擺擺,難以把握。那是一個不成熟、不理性、不民主的時代,而人總是被動的接受那個時代,人權也許遭到了上天都難以容忍的程度,福貴就是那個時代的不幸兒。個人雖然超越了生死。但卻難以超越時代,而福貴卻在那個悲摧的時代裡好好地活著,帶著份別人看不懂的釋然。
《活著》用最樸實無華、最平鋪直述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人生的真諦。書中,生命在不斷的接踵而至的死亡中變得異常詭異,死亡之中冥冥不可臆測的成分也就越來越大,越能體會生命的可貴和活著的不易。那層出不窮、一波接著一波的苦難象風一樣襲向人的生命旅程之時,才讓人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堅韌不屈這種難能可貴的品質。生命雖是脆弱而無常的,但在書中,卻讓生命的堅強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命運,可以感激,也可以仇恨,但是它不可違抗。帶著與生俱來的印記。生活的意義與幸福的標準,永遠沒有答案。《活著》向我們昭示了平靜從容生活的可能,絕望的不存在。
“人為什麼而活著?”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更是一個眾說紛紜而沒有結論的話題,餘華這樣說:活著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著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活著就是這樣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
我想起了身殘志堅的作家史鐵生,年輕時因一次意外,雙腿殘疾,之後又頻發重病,生活坎坷,然而他在《我與地壇》中曾說: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它還說:活著是自己的一種選擇,既然選擇了活著,為什麼還要痛苦的活著!
活著是艱難的,生存是充滿苦難的,正是這些許許多多偉大的、平凡的人物,使我們透過淚水觀察到了微笑,透過苦難體會到了生存。
福貴一生的悲劇是自身命運與社會變遷的交織,活著,為了什麼,為了這讓人撕心裂肺的痛楚嗎?不!正是這種痛楚才使活著的感覺更加強烈。希望破碎後的痛楚使下一個希望更加真摯,使得來的幸福更加珍貴。人生來就註定要伴隨悲傷,但正是悲傷使我們更清醒地活著。正如餘華自己說的:“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只要活著就有希望,是他帶給我們最重要的資訊,堅持活著,再苦再難也要活著,因為只要活著就有希望。
《活著》像一支古老的歌謠,在向我們講述著一個生命中脆弱與頑強、歡喜與哀傷的真相,讓我們懂得卑微生命中蘊藏著些微的卻如金子般閃亮的光芒,讓我們懂得人性的溫情能夠一步步把無邊的苦難變成繼續前進的力量。
其實,自己的生活別人難以懂,別人的生活自己也不會刻意去懂,在這個時代中,我們都要好好地活著,無需懼怕死亡和時代的侷限,只需真實的活在當下。
有關讀《活著》的讀後感篇2
在還未看內容時我曾做過這樣的猜想:小說既然取名為活著,那必然是表現主人公在經歷萬難後仍然堅強的活著。帶著這猜疑我細細品讀餘華的《活著》,讀完之後讓我倒吸一口冷氣。雖為活著,但卻讓我不斷地看著鮮活的生命在這個活著的故事中一個個死去。
《活著》這本書太過沉重,它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線,那些曾經鮮活,最終變的死寂的生命卻已深深的映在我的心上。本書作者餘華用冷靜的令人發怵的筆調記述著這個故事。
在我看來餘華是冷漠無情的,他何以讓那麼善良的妻子,那麼聰明伶俐的兒子乃至更多人相繼離福貴遠去。只留下我內心無聲的嘆息和淚水。
福貴的兒子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的母親說。大多數人應該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有慶對生活充滿無限的嚮往和希冀,即使貧苦艱難的生活,即使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他都那麼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他愛他的兩隻小羊,為了割草和上學每天來回奔命。所以當他在父親面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衷心的笑了,因為我似乎看見了有慶的希望。 可是令我無法接受的是有慶的突然死去。就像今天我們知道的許多社會底層的人們一樣,有慶的死冤枉而荒謬。由於血型與臨盆的縣長夫人相同,被逼著去獻血,他竟因為抽血過多而夭亡的。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因為遠離那些動盪的年月,因為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不禁有些戰慄。全書籠罩著“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闔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慾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著,縱使要擔當更多難以承受的苦痛,我們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或許就是生命的力量,這或許就是活著的呼喚。
餘華這麼說他寫作的緣起——
“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
《活著》的讀書筆記4
兩個花季女孩燒炭了,一個海外留學生當眾斬首了,又一個孩子跳下來了……一個又一個讓我們心疼的。為什麼,為什麼他們對生命如此的冷漠,我們該生命教育了。在繁華的現時生活中,我們對周圍的許多的事物抱有情緒、充滿不滿:我們會對物價的上漲抱怨不止;可以為他人小小的錯誤而對其指責再三;甚至會因為一些根本不算問題的糾紛,浪費時間、金錢去計較,在這個社會上,活著就是讓自己處於完全活動中,每個人都為了自己的利益和鬥,只有在餘華的《活著》裡,我才感受到主人公福貴的“活著”能那麼地惹人憐愛,心生憐憫。
餘華的《活著》能夠一劍刺中我心底的脆弱,震撼著我整顆心靈。
《活著》擁有中國式的黑色幽默的底蘊,主人公福貴的遭遇異常悽慘,透過一個人的一生遭遇,涵蓋著人在歷史中的命運無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對死亡的苦笑。它主要講述了中國舊社會一個地主少爺富貴悲慘的人生遭遇。富貴嗜賭如命,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他的父親被他活活氣死,母親則在窮困中患了重病,富貴前去求藥,卻在途中被黨抓去當壯丁。經過幾番波折回到家了,卻發現母親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養大兩個兒女,此後更加悲慘的命運一次又一次降臨到富貴身上,他的妻子、兒女和孫子相繼死去,最後只剩富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孤獨的活在這個世界上。在福貴的一生當中,有最讓他昂首挺胸的時候,最初的紙醉金迷的歲月,也免不了人生百轉千回的輪迴的之苦,家道中落的打擊、戰爭的恐懼、兒子夭亡時的悲憤、女兒意外去世時的無奈。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富貴的命中註定,註定他有騎在雞女身上招搖過市的流氓行徑,註定他有背叛結髮妻子在外面沾花惹草的歷史,也註定了他後來唾棄自身地主階級身份的諷刺的矛盾。《活著》將歷史濃縮為個人的命運。命如螻蟻般的個人命運,只能產生枉自興嘆的生命之痛。
看完後我久久難以平靜,痛心不已,為福貴的悲慘遭遇而悲泣,為福貴在悲慘遭遇之下的生活態度而產生錐心之痛,福貴,這是一個時代性的悲劇人物,是歷史賦予了他生命,是時代造就了他的形象。在福貴的故事演繹下我幾度落淚,並不是因為作者的寫作手法有多麼煽情,事實上,這部小說從頭到尾都一直用一種平實得近乎冷漠的筆調進行冷靜的敘述。然而正是這種樸實、平淡的語言,卻能帶給人們一種極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是家珍病重,自知時日無多時對富貴說的.話:“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見你們”。不想死,不是為了榮華富貴,也不是為了功名利祿,只是不想離開自己的親人,只是怕死後再也見不到他們。這樸實的話語所表達的,不正是最真實的最感人的情感嗎?《活著》將一個歷史階段的跨越,戲劇性而又誇張性地搬到一個小家庭中來,福貴在地主階級時那種暴發戶似的自我炫耀,強搶民女似地向自己喜愛的女孩子示愛,都讓人牴觸不已,不由產生嘲笑心理。然而福貴家道中落後的一系列遭遇又讓人同情不已,主義的打擊,大 躍進和革命對地主階級的批 鬥,讓福貴家一次又一次地步入絕境。
但是福貴就是福貴,他用非常人所有的“福貴”精神支撐到最後,儘管面對人亡家散的悲劇性結局,福貴也沒有輕易放棄自己,因為他的希望還在,書的結尾有這樣一段話:“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也許這段話就只福貴的希望吧!這種麻木而又讓人心生憐憫的“福貴”精神讓我久久不能釋懷,他是那麼地無牽無掛,無淚無述,也無慾無求。《活著》可以稱為一部不朽的著作。因為這一部小說,絕不是僅僅表達出作者的情感,它還客觀地反映某種現實,並透過作家自己對於文字的駕馭能力,讓讀者從字裡行間感受到作者所傳遞的情感。其間雖有誇張,但不失真實;雖有描寫,但不失質樸;雖然寫實,但不乏可讀性。
“活著”倆字究竟承載者多少的辛酸、悽苦,演繹過多少的悲歡、離合,一直以為活著只是對現在一種真真切切的感受,我能感受到空氣中有活著的影子,因為我正活著,但是從未想過活著有時候是對精神的考驗和對過去和將來的衡量。“活著”就是活著,那麼真實、讓人無從逃避,因為我們不能也不會忽視自己的存在,那麼我們就學會活著、用心去活。從紈絝子弟到回頭浪子,從一次次變故中富貴學會了堅強與忍耐,學會了責任與堅持。為了死去的人,為了愛自己的人,為了自己愛的人,我們都要好好活著。一次生命的誕生本身就是一個奇蹟,為了這個奇蹟,我們也得好好活著。活著,不單單是一個人的責任,更是一群人的期望。如此呵護我們成長的父母,那麼可親可愛哺育我們的老師,那麼多相親相愛的朋友,我們的生命中有著這麼多親愛的夥伴,我們的生活有著這麼多姿多彩的畫面,我們的身上揹負著這麼多的責任……。好
好活著,對於我們自己來說,對於我們的家庭來說,對於整個社會來說都是一件美好的責任。沒有什麼是過不去的坎兒,沒有什麼能夠比活著更有魅力。好好活著,相信我們的明天是那片火紅的朝陽!想起那麼多慘不忍睹的自殺的畫面,想起富貴那麼堅韌的活著,不禁感慨生命在現今的學生眼裡究竟充當著怎樣的角色?只是一時好玩一時衝動時的一種象徵?玩膩了就可以隨意拋棄,全然不顧及自己的父母與朋友,那麼縱身一躍就一了百了?生命如此高貴的一個名詞為何在你們眼裡竟變得這麼一文不值?母親懷胎十月,經過20幾年的培育將我們培養成了現今的模樣,這其中的艱辛何以報答?為了逃避心中所謂的煩惱與責任就可以這樣不負責任瀟灑的離去?活著真好,不僅要活著,還要活得精彩活得驕傲!
美國短篇小說家艾米麗·卡特稱《活著》為一部“永恆作品”,我認為決不是謬讚。福貴的悲苦並不因為時間的推移而讓人忘懷,透過餘華我瞭解到另一種人生境界,我要好好活著,為一切愛我的人而活著,生命只有一次饋贈,怎能輕易放棄?在我們這個“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代,更應該有《活著》這樣的小說來刺激我們的感官神經,讓我們敲響對現實的警鐘,切忌沉睡於神經麻痺和漫無目的的遐想,學會發現現實的缺殘,用正確的態度來面對現實,做好活著的準備,為“活著”而活著。
《活著》的讀書筆記5
《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著》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活著》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主人公曾經嫖賭輸光了家產,但是親人並沒有拋棄他,這令他悔悟。這時候他明白只要活著貧窮未必不好,只要有愛,有關懷。然而妻子得病,兒子被害,女兒難產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孫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悲劇接連發生,最後只留下自己活著,然而經歷了種種的他卻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對自己的過去可以冷靜的回憶與論述。
他在剩下的日子裡與老牛為伴,寄託著自己對親人的懷念,與對生活的感激,儘管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卻慶幸自己曾經有那麼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他的人生了無遺憾!
作者沒有發洩,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裡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先後離他而去,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但是他卻有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當他發現間接害死自己兒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難與共的春生是他選擇了埋葬仇恨,他們之間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誰亞無法拋棄地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即使是在絕境面前他依舊勸解朋友要堅強地活著,只要活著,只為能夠活著。
作者沒有發洩,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裡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們現在的生活中無疑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也挫折,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然而每當我想當福貴他依舊感恩生活的時候我就會自慚形穢,覺得自己與福貴的差距,或許我無法在經歷這些苦難之後得到內心的昇華,然而我卻可以透過對福貴經歷的觀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樣的感慨!
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只要活著就好,只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活著》的讀書筆記6
人應該怎樣活著?在老師的推薦下,我在暑假閱讀了餘華創作的《活著》,那質樸的語言和近乎光怪陸離的情節讓我為之折服,使我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如聽驚雷,如沐春風。
小說的講述扣人心絃,讓人為之動容。全文以作者與一位名叫富貴的老人的聊天展開,當作者和老人見面時,這位老人早已年近八旬,夕陽的餘暉照在老人黝黑的臉上,似乎每一條皺紋都充滿著滄桑與故事,他將自己的過去向作者娓娓道來。老人年輕時出生於一個富裕的家庭,他的生命本該大富大貴,然而他卻不思進取,憑著父母辛苦打拼來的財產肆意揮霍,儼然是因為執挎子弟,並且在不久之後輸光了家中的所有財產。他父親在死前為他做了最後一件事——把祖屋和地契賣了,替他還債。終於,福貴在無盡的懺悔中徹底醒悟了,他開始嘗試著做農活,雖然一家人的生活飢寒交迫,但也非常踏實。
千萬不要以為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如果作者以如此平淡的結尾收場,那他就不是餘華了。或許是年老的緣故吧,福貴的母親因經受不住苦難的折磨,在與命運的抗爭中撒手人寰;緊接著,他的妻子也得了軟骨病,追隨他的母親去了天堂;而他的兒子則在唯他人輸血時因失血過多而死亡;女兒在生下一個男孩“苦根”後,便一睡不醒。看到這裡,我真的很無奈,很痛惜,而福貴卻仍然在與猙獰大笑的命運抗爭著,從未放棄。但是死神並未眷顧他,反而令他家唯一的血脈苦根在吃東西時噎死了。
整本書以戲劇性的一幕收尾了,只留下讀者仍在原地呆呆地站著,回想剛剛所受的心靈洗禮,內心不盡感慨萬千。“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作者如是說道,是的,是一本充滿血和淚的書,透過中國農民的生活去告訴人們只要用自己的勇氣和活著的決心來承受巨大的苦難,一切都會迎刃而解,就像“千鈞一髮”,用一根頭髮承受三萬斤的重量也不會斷。其實,絕望是不存在的,我本不信,但在看完這本書後,我不得不說確實如此。
福貴的生活方式值得我們學習,時間的漫長與短暫,時間的動盪與寧靜,在他的一生中非常明顯地體現著,但他用學會了適應。也許,他的一生悲苦地讓人感到窄若手掌,可是他的一生卻又十分頑強,寬若大地。這是個矛盾的問題,福貴在命運面前看似弱不禁風,實則頑強抵抗,用苦難安慰疲憊至極的心靈。
“活著,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餘華在序中這麼寫,沒錯,面對命運,忍受在是最強大的力量,只要活著,就有希望!
看著《活著》紅色的封面,我再次聯想到命運的驚心動魄;再次肯定絕望是不存在的;再次感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不是為了任何其他繁雜的事物而活著,只有清醒而決絕地活著,才對得起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