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通用5篇)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通用5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千萬不能認為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1

  其實大一暑假期間,已經看了這本書,但是因為去法院實習的緣故,遲遲沒有做讀書筆記,回過頭來剛好這學期進行二刷,讀書筆記也就變得不可或缺了。因為有了第一遍的基礎,就不打算按照目錄的順序進行閱讀,而是採取總分總的方式,分別閱讀各家學說,希望能得到一些不一樣的收穫。

  摘錄筆記以中國哲學背景為開頭,包括第一章中國哲學的精神、第二章中國哲學的背景、第三章各家的起源,接著就是開始對於各家的閱讀摘錄,以儒家為首,包括第四章孔子、第七章孟子、第八章荀子、第十五章儒家的形上學、第十七章董仲舒、第二十三章到第二十六章的新儒家,然後以第十八章儒家的獨尊和道家的復興為節點,接著閱讀道家,其包括第六章楊朱、第九章老子、第十章莊子這道家的三階段,還包括第十九章和第二十章的新道家。主要的儒家和道家結束後,開始第五章和第十一章的墨家、第八章的名家、第十二章的陰陽家、第十四章的法家、第二十一章的佛學和第二十二章的禪宗。最後,以當下為焦點,世界為範圍,閱讀第十六章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學、第二十七章西方哲學的傳入、第二十一章中國哲學在現代世界,結束對於整本書的閱讀。那麼,接下來總的讀書心得也就按這個方式進行思考。

  古代中國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大陸國家,由於是大陸國家且土地大部分適合耕作,故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男耕女織的農業文明,而經濟基礎又決定了上層建築,所以一切的源頭都是農業,那自然就包括中國哲學。

  在中國哲學中,對於宇宙的反應,本質上是對“農”的反應和看法,中國思想的主要兩個趨勢,道家和儒家的根源,他們是彼此不同的兩極,但又在同一軸杆都表達了對農的渴望和靈感,只是在方式上各不相同。例如,道家的“反者道之動”事實上就是中庸之道的另一種解法,物極必反的道理就是告訴我們,凡事應適度不應過極,也就是中庸。所以可以說,“農”是中國哲學的開始和延續。

  綜合以“農”為基礎的等級制度、法律法規和風俗文化等等,在中庸之道的影響下,就如同所追求的“內聖外王”一樣,中國哲學最終形成了“既出世又入世”的結果,事實上都是一種平衡,一種中庸的體現,而也是中庸之道,讓中國哲學互相交融、互相結合,不斷地吸收消化,變成新的事物,如同林語堂先生在《吾國與吾民》中指出的“外來文化的入侵總是會被中華文化所融合吸收”。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的中華文明延續至今。

  儒家,無論是早期儒家還是到後面演變出來的新儒家,很長一段時間在中國的歷史上處主流的地位,以等級秩序為界線,規定所對應的禮儀禮節。每個有名分的人,履行自己的責任與義務,以忠恕之道為方式施行“仁義”,可以說是儒家對於“善”的看法。雖然其地位特殊,但是儒家也並非一家獨大。有反對其“正名”的等級制度的墨家,其自始至終採取功利主義的方式,認為不存在差等的愛,而應該實行人人平等。有反對其“入世”觀點的道家,認為“無為”才是實現“善”的唯一法則。也有反對以禮治國的法家,認為“刑應上大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此處法律非現代法律)。還有醉心於“名”“實”之分,不顧實際的名家,粗糙的探尋科學起點的陰陽家等等。

  每個學說都有自己的獨特觀點,但是透過分開單獨閱讀發現,事實上除了一貫堅持反抗儒家的墨家(之後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以外,道家、佛學、儒家三者之間都進行著不同程度的相互肯定和相互吸收,出現了禪學和新儒學,甚至後期的新道家反而認為孔子比老莊更偉大,因為其已經忘記了說忘。這就是中國哲學的特點之一,比起西方“一神論”式的思想路線,東方的中國以“百鍊剛繞指柔”的方式,將本是殊途的各家學說,最終巧妙的融合到了一起,起到了適合當代社會的作用,推動了中國文化的前行,其實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也是這一方式的一大體現。就如同西方哲學的傳入,給只有負的方法的中國,帶來了正的方法,如果在西方的話,定會分出個勝負,最終擇一進行,但是在中國,正的方法只是給予了中國人一個新的思想方法,並沒有取代負的方法,而只是補充了負的方法。根據馮友蘭先生的看法“宗教及其教條和迷信,必將讓位於科學;可是人對於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將由未來的哲學來滿足。未來的哲學很可能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在這方面,中國哲學可能有所貢獻。”

  對於中國哲學是否對於世界哲學有所貢獻,這個應交給時間來檢驗。而就個人而言,“人必須先說很多話,然後保持靜默。”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2

  “哲學”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雖然不夠了解,但它卻充滿神秘色彩。以前總是聽人說,哲學是所有學科的基礎,於是,我便透過學院這次的贈書活動,仔細閱讀了這本書,但總是感覺不太明白。

  讀了這本書,我從宏觀上對中國哲學從古至今的發展有了認識,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漸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起源,中國人的思想也不例外。透過閱讀這本書我知道了人們常說的哲學是讓人聰明而有智慧的學問,這種說法是學習哲學的最大誤區。因為沒有學過哲學的人並不一定不聰明,而學過哲學的人也並不一定就聰明。事實上哲學是讓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熱愛智慧的學問。學習哲學就是“上路”。踏上愛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學史的學習過程就是與前人在思想上進行對話的過程。因為儘管哲學家已經不在,但是哲學家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卻永遠不會過時。他們為後人提供了各種各樣可供選擇的可能方式。可能現在的我們對讀懂這本書很難,但是我們可以領略到哲學的龐大氣場和魅力,它可以讓我們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能夠提升我們的價值觀和擴寬知識面。

  書中說,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實世界,體驗高於道德的價值。書中還說,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面對壓力與日俱增、經濟急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面對期望與現實的強烈衝擊,我們很多人無法在疲憊與焦躁中尋找到內心的安寧。書中說:“教的作用,就是使人把事實上已經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個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聖人。”讀後感·這一個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卻凝聚了千百年來君子修身的理想。該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們的心中就不會再有遺憾,也就不會再有失望。

  我很感激這本書,因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讓我認識到即使作為一個學生,仍然需要了解哲學。因為哲學是最具條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維活動,它可以幫助我們整理紛亂的思緒,尋覓萌芽中的未來希望。

  我很慶幸我能讀到這本書,它讓我的靈魂得到了一次洗禮和淨化。也讓我真真的瞭解了哲學,受益匪淺。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3

  一、哲學探討的問題———如何成為聖人:即獲得終極幸福的人

  哲學是為了探究人如何成為人,知識是為了讓人如何成為某一種人。比如學習繪畫是為了成為畫家,學習醫學是為了成為醫者。哲學則是為了成為心靈上最高成就的人。

  中國比較普遍的哲學學派,一個是儒家,一個是道家。儒家入世過多,道家則有入世亦有出世。莊子說,儒家遊方之內,道家遊方之外。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為學是為了增加知識,為道則是為了提高心靈的境界。

  形而上者謂之道,行而下者謂之器。意思是無形體的規律是道,有形的東西則是器具。

  中國古代哲學認為,一個人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行動上完成出世和入世的統一,他就是聖人。古時中國認為聖人應該是內聖外王的。

  中國古代哲學家都是以身載道,他的生活即他的哲學。

  作者馮友倫則認為:一個人應該對宇宙有著非常高明的認識,又能生活在社會之中。

  二、中國哲學的特點———含蓄,尚農,愛自然

  中國文化崇尚含蓄,言有盡而意無窮。往往表達的思想不在言之中,而在言之外。莊子說,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中國古代自以為中原乃世界的中心,外圍是海。所以用四海之內表示天下的意思。

  士農工商,中國古代以地主和農民為最上。所以反映出尚農,愛自然的哲學。重農輕商的社會環境也造就了古代中國含蓄而基於直覺經驗的哲學,不同於重商的西方基於推理演變的數理科學。

  中國古代家族階級複雜。因而很多關於家族階級關係的哲學出現,不管是老莊還是孔孟,都對父子,兄弟,君臣等關係有一套見解。

  中國古代哲學最具影響力的六家: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

  三、孔子、孟子、荀子———儒家

  孔子提倡名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長幼有序,君臣有別。

  孔子提倡仁和義,這裡的仁和義都是針對人而言,所以孔子的哲學依賴於人類社會。基本上儒家的哲學都是依賴於人類社會的,重禮的。

  孔子是中國第一位教師,編制了《詩》、《書》、《禮》、《樂》,《春秋》,擁有很多的弟子,在很長被古代中國奉為聖人。儒家成了中國古代最大的哲學學派,同時儒家經典四書五經成了古代學子必修課程。

  孔子名言: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朝聞道,夕死可矣。

  孟子建立了人性本善的理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倡導浩然之氣,透過知道、聚義來養浩然之氣。

  荀子提倡人性本惡,認為人善都是人為的,後天教養的,並非人的天性。荀子認為人必須要生活在社會中,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並且天有天的職責,地有地的職責,人有人的職責,人只要履行自己的職責,沒必要去思考天的職責。秦國著名的法家代表人韓非子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

  儒家注重禮樂仁義,其實是在關注人感情和社會關係的一部分。人有理智和感情,儒家認為應該平衡於理智與感情之間。

  四、墨子———墨家

  墨子並不贊同孔子,孔子是文雅的君子,墨子則是戰鬥的傳教士。儒家多從貴族階層出發,而墨家則多由下層階層。因而墨家認為儒家所崇尚的禮樂都是無價值的奢侈品。

  墨家法規嚴明,勤奮吃苦,崇尚兼愛,這個兼愛不分親疏,對父母和對旁人應同樣的愛。為了讓人們執行兼愛,墨家創造並相信鬼神的存在,認為鬼神會評定一切,做了壞事會被鬼神懲罰,做了好事則會被獎勵。

  墨家最高統治者稱為矩子。墨家大多由遊俠組成。

  墨家的功利哲學:墨家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利,所得而喜,害,所得而惡。西方也有哲學家認為,人類受快樂和痛苦兩個威權統治,它們決定了人的一切行為。

  墨子的邏輯學:老子主張知識無用,而墨家認為老子這個主張本身是一個知識,所以老子是自相矛盾的。莊子認為辯論不可取,墨家認為莊子用大段的文字去說明辯論不可取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一個辯論,也是自相矛盾的。墨家以這個邏輯反駁老子知識無用和莊子辯論無用。

  墨家的知識論:墨家認為人有知的能力,只有在這種能力與知識物件接觸的時候,人才能獲得知識。他們把知識分成三類:透過親身經歷獲得的知識,透過傳授獲得的知識,透過自己推論獲得的知識。

  五、名家———辯論家、詭辯家

  中國古代哲學有兩個很重要的概念,名和實。比如,這物體是桌子,‘這物體’是實,‘桌子’是名。實是指實際存在的物體,而名只是人類賦予物體的稱號。名家著重透過語言上的漏洞去辯倒別人。

  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辯論。公孫龍牽著馬路過城門,因為馬不能進城而被攔下。公孫龍則說,這不是馬,是白馬,白馬非馬。這裡說的是馬和白馬這兩個概念不能相等。

  還有一個故事,說明名家玩弄文字概念遊戲。秦趙有約,秦想做什麼,趙助之,趙所欲為,秦助之。秦興兵攻魏,趙卻要去救魏,秦不開心了,說我們有約,你怎麼不助我反而助他。趙就透過平原君找公孫龍,公孫龍教趙去跟秦說,那我現在想救趙,秦你跟我有約,怎麼不助我反而要去攻他。

  名家表明了名這一個概念,從而提醒了哲學家跳出名的範圍,去思考實。實,就像現代哲學常說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事物。我自己的'想法,就連我們所研究的實,卻也還是建立在我們的思維以上的,還是無法確定,正如曾經看到一句話,人類甚至無法證明自己以及這個宇宙的存在。

  六、老子、莊子———道家

  始於楊朱,發揚於老子(道德經)、莊子(南華經)。

  輕物重生,全生避害。不能因為外物損壞自己的身體,應從一切傷害中保全自己。所以儒家認為,道家重我,是無君,墨家兼愛,是無父,無父無君,與禽獸無異。

  道家很大一部分在探索宇宙的規律,提倡遵循萬物的規律,與宇宙融為一體。齊生死,一物我,從超越現實的觀點看待生死,物我。如此,避害中的避則不是逃避,而是從一個思想境界進入更高的另外一個思想境界。

  老子:老子認為道是宇宙最終的奧秘,道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我們無法像說明桌子椅子一樣給道一個有屬性的名,道是不可言的,它是萬始之始。哲學家一直在探討宇宙發生的原因,就算如今可以知道宇宙是透過大爆炸來的,那麼為何會有大爆炸,大爆炸之前又是因而存在的,最小的單位是原子,然而原子又是因何而來。老子則認為一切之始是由於道,正如西方一些人認為宇宙的原因是上帝。

  老子認為雖然萬物都在變化,但是規律卻是不變的,而物極必反則是不變規律中的一條。

  一個事物到了極端就會向反向發展,物極必反,物壯則老,這是老子哲學的重要思想之一。所以老子有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的名言。同時告誡人們不要走入極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稱道給予人最自然的東西是德,人需要摒棄五音,五色,知識,德不離身,復歸於嬰兒。這裡的嬰兒卻不是嬰兒狀態的無知,而是有了很多知識以後,忘卻所有知識的超脫。老子認為知識也是人的累贅。

  莊子:莊子對於道、德的看法和老子一致。莊子認為應該順乎天,才可以和善幸福,這裡的天是指自然。比如,牛馬四隻腳,這稱為天,即自然,給馬套上頭飾,給牛穿鼻子,這是人為。所以,道家反對透過制度條規來束縛人,希望人以及人的社會順其自然,而道家眼中理想社會的統治者應該無為而治。否則,則是以人滅天,以人為消滅自然,結果只有痛苦和不幸。

  莊子對於生老病死的看法,是透過合理的理解來化解這些痛苦。比如天氣下雨,小孩會哭鬧,而大人則不會,因為大人對下雨的理解比小孩子多。透過對自然規律的理解來化解這些痛苦。這裡可以看到莊子對於老子丟棄知識的觀點有不同。

  順其自然可以讓人獲得相對的幸福,而透過理解人與自然的同一來達到絕對的幸福。人與宇宙同一,人無我,就可以超越生死,達到絕對的幸福。人無我了,表面上看人是失去了自我,但是人與宇宙合一,擁有了更大的一個我。

  莊子反對名家,認為名家的辯解都是建立在自己有限的認知之上的,沒有站在更高的觀點。從這一點啟發到我漸漸有點理解老子丟棄知識及莊子無我的觀點。因為無論怎麼樣,我們都是從自己的思維出發,而我們的思維有限,就導致我們的認知有限,無法到達更高的高度,既如此,則不如丟棄自我的認知,甚至丟棄自我,以達到更高的高度。

  七、陰陽家—鄒衍

  陰陽家主要研究星象,占卜等。

  陰陽家為了尋找萬物形成的規律,提出了無五行。認為萬物都與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相關聯。

  陰陽家試圖尋找宇宙形成的原因,提出了陰陽說,認為陰陽相互作用是宇宙形成的原因。另外一個影響宇宙的原因是數,即一二三等數,他們認為五行是由數變化而來。因而有天數之說。

  陰陽家研究歷史行進的規律,提出了五德的概念。認為五德的交換造成了朝代交替。比如周被秦取代是因為周的德(金木水火土中的一種)被秦的德(秦一直認為是水)所繼承。這個學說影響很大,導致後世皇帝都說奉天承運,即繼承五德交換的運。

  八、佛學—鳩摩羅什,法顯,玄奘等

  佛教由東漢時期傳入,魏晉時期發展。分大乘佛教(度他)和小乘佛教(度我)。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佛學認為外界為自心之所現,虛妄不實,所謂空也。佛之最高境界,乃永寂不動者。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4

  近現代對於孩子的教育和以前不同,以前,兒童教育從私塾開始,學習《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幼學瓊林》、《古文觀止》、四書五經等,以及修身養性的琴棋書畫等技能。學子們寒窗苦讀十載,一朝考取功名。現在看來,那時人們是從哲學開始學起,透過誦讀和學習經典,這些哲學思想深入內心,隨著年齡增長,長大成人,在實踐中體會、驗證,從而更深的感受到哲學思想帶來的不一樣的價值呈現。現在的孩子,要按照數理化、文史哲等學科、門類進行學習,學習的門類越來越精細,越來越精、專,而哲學範疇的內容大部分放在了長大以後再學習。雖然理解能力增強了,但是遠沒有了幼小時深刻的記憶和感受體驗的細緻。

  在哲學方面,我們前人留給了我們巨大的財富,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各種流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到後期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再後來的釋道儒三家鼎立,哲學,一直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的方方面面。

  說到中國傳統哲學的主要精神,是既入世又出世,既是理想主義又是現實主義,對立又融合。既有狂風暴雨般的當頭棒喝,又有柔風細雨潤物無聲的道法天然,以及潛移默化的中庸之道。

  哲學,離我們很遠,又很近,有時遙不可及,有時卻又近在咫尺。在現在社會,我們常常把哲學單獨拿出來看,卻忘了,在古時候哲學和古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這部簡史,有助於我們很好的梳理下前人留給我們的哲學財富,有助於我們透過哲學,透過哲學去看待我們眼前的世界,去看待日益豐富、海量的資訊,讓我們的心靈有個可以休憩的空間,讓浮躁和茫然不要那麼緊緊逼迫,給心靈一個可以小憩的空間。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5

  兩年前,李老師推薦我看這本書,當時胡亂翻了幾頁,實在是沒興趣看下去,心境和時間都不到吧。今年在家休假,懷孕之後心境有了很大變化,沉下心來讀這本書,頗有收穫。

  這本應該算是哲學的入門書籍,講訴了中國哲學的起源、發展歷程,語言比較簡練易懂,作者自己的觀點加入的比較少,畢竟是講述中國哲學史的,主要是以敘述為主。全書系統論述了儒家、道家、名家、墨家、法家、新儒家、新道家、佛學、西方哲學的傳入,從哲學體系的開端到發展到創新再到融合,讀完之後對各種哲學體系有了大概的瞭解,它的主要觀點主張、侷限創新,並且嚴格區別儒家和儒教、道家和道教等,它們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甚至有時是自相矛盾的。

  中國哲學在傳播復興的歷程中,出現了很多誤區,也出現了斷帶和以偏概全的現象。常常我們會發現,一說到佛家,大眾第一反應會是因果報應、極樂世界,實際這是佛教的主張,並不是佛家的哲學思想;一說到道家,大眾第一反應是各種術法求仙問道,這也是道教的主張,並不是道家的哲學內涵。如果沒有做到深入的研究和透徹的瞭解,個人還是要謹言慎行的,畢竟存在蝴蝶效應,寧願沉默,也不要一知半解的誤導。

  哲學的任務是什麼?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人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人的人生境界。馮老將人的境界分為四個層次:自熱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一個人做事,可能只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功利境界:一個人可能意識到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道德境界:一個人瞭解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天地境界:一個人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哲學的意義就是幫助人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中國的哲學是即入世又出世的,它不是逃避現實的工具。

  這一篇小文,能給結緣的朋友哪怕一絲絲益處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