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的讀書筆記500字(精選6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們仨的讀書筆記500字,歡迎大家分享。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1
這三四天臨睡前躺在床上看楊絳寫的《我們仨》,昨晚看到十二點,也就把整本書看完了。看完這本書也就能大體瞭解錢鍾書從結婚後直至去世的一個生活軌跡。錢鍾書一家三口是那樣的相親相愛,真的令人非常感動。錢鍾書夫妻喜歡互背詩詞,喜歡相邀“探險”,從中收穫了生活的許多樂趣。當妻子不在身邊,錢鍾書總是把自己的生活記錄下來給妻子讀。他們把這種記錄下來的生活中瑣瑣碎碎的事比作滯留海灘上的石子,相聚時就搬出來觀賞玩弄。他們彼此尊重自己的人生見解與選擇,從不勉強,足見他們做為大師的睿智。楊絳寫了這麼一句話“我想,一個人的出處去就,是一輩子的大事,當有自己抉擇,我只能陳說我的道理,不該干預;尤其不該強他反抗父母。我記起我們夫婦早先制定的約,決計保留自己的見解,不勉強他。”也許正是因為這樣,他們能如此之融洽地生活了一身一世。
從書中可以知道錢鍾書和他的妻子楊絳最喜愛的事情就是讀書,他們不追名逐利,不喜歡交際應酬,最以讀書為樂。還可以知道錢鍾書和他的女兒記憶力都非常好,似乎有過目不忘的能力。
讀完此書似乎心上也壓上了一種似有似無若輕若重的傷感、惆悵、憂傷。是因為他們的女兒比他們更早地離開人世,當錢璦走了,錢鍾書又走了之後,楊絳在書中寫到“不過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讀來是多麼的酸楚而又令人傷感。是因為大師的凋零和後繼乏人嗎?錢鍾書只有一個女兒錢璦,但錢璦卻比他們更早離開人世,錢璦也是一個優秀的學者,可是她的婚戀生活缺乏該有的幸福美滿。但他們的不平凡學問與成就,更不平凡的甘飴寂寞、澹泊自守的精神大約就是留給後人最好的紀念。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2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楊絳
楊絳的《我們仨》這本書主要是對“我們仨”的回憶。這本書的開頭寫了錢鍾書和錢媛生病住院,最終去世了。楊絳開始對“我們仨”那個家的重溫和回憶,更多的是表達了對丈夫和女兒的思念。她的語言樸素、平實卻感動人心。
看完了這本書,我想起了我們一家三口的一些趣事。
有一天晚上,我正在專心寫作業,突然聽到老爸“啊”的一聲慘叫,來不及多想我就衝了過去。原先,正在給老爸拔白頭髮的老媽,忽然發現有一隻蚊子慢悠悠地停在老爸的腦門上,於是就條件反射地一巴掌揮了過去。蚊子是被拍死了,但可憐的老爸被打出了“腦震盪”。於是我們全家開始了滅蚊行動,一番努力過後,最終殲滅了飛蚊大軍。我們數了一下,竟然有十多隻!這時老爸把蚊子送到老媽面前說:“這些蚊子給你熬湯吧。”老爸原先是想捉弄一下老媽的,誰明白老媽幽幽地說:“你要明白,我熬出來的湯可都是給你們二位喝的哦。”嚇的老爸立馬躲進了書房,把我和老媽笑歪了。
《我們仨》裡,作者提到他們一家三口給對方起了很多名字,隨便叫。其實我們家也是。我那個“無敵老媽”也給我和老爸起了一堆的名號,高興叫什麼就叫什麼。就說我吧:兒子、小夥子、小朋友、蛾子等等一大堆。高興的時候叫“親愛的”,不高興的時候就會大聲叫我“臭小子”!我想,我應當是世界上別稱最多的人了。
在這本書裡,作者描繪了一家三口溫暖的生活畫面,而如今,這個“我們仨”已經走散了,作者有一些悲傷。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要珍惜一家三口在一齊走過的每一天。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3
昨晚看完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
第一次看著“先生”這詞是在冰心上。後來查字典才知道原來有學識得人尊敬的女性方才讓人喊做“先生”。
去年年尾看的是周國平的《妞妞》很感人,也落淚。
看《我們仨》時,並沒有多大的起落,只是心裡是滿著一種很溫馨的感覺。很細膩也很滋潤,慢慢的瀰漫在全身。
我記得是在小學的時候學冰心的課本,裡面說她喜歡讀書,不愛風花雪月的辭藻。
我便也是落了根,心愛著樸實之物。
《我們仨》就好像翻開的一片紙張,樸素稚嫩,無聲息的融入整個人心裡,彷彿是要在血管裡流暢過的都是發了柔韌之力的波浪。
在我很小的時候,大概是在初中。我每天下午回家就在床邊的電腦桌上練字,看著窗戶下的馬路邊的人來人往,背誦著論語百家。我總是認為自己已經很老了,現在所過的一切生活不過是年老後嚼在嘴邊泛起泡的幼年生活老調罷了。
當把時間放在某個點上,每一日都是很平常的,又像著在做著無味的重複,當這個點過去,轉換到另一個點上,就會生出無限的感慨,總認為這個點真真是一眨眼就忽兒過去了。若是在這個點上什麼也沒做成讓自己滿意的,心裡自然是不願意的。
人生裡總是要這樣一個長長短短,滿滿缺缺的點集合在一起,堆成一塊,成為一片。
然後才是一個完整的人生呢。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4
《我們仨》是92歲高齡的楊絳先生寫的一部回憶錄,主要講述了一個三口之家溫馨的生活。
書中分為三部,第一部以夢來開頭,第二部寫到一家三口失散,文字腔調悽美,是楊絳先生用以懷念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媛和丈夫錢鍾書。用夢境的形式來哀悼兩位親人,表現出了楊絳先生失去至親的悲痛。
第三部,作者用平淡樸實的語言描繪出一個家庭的日常生活,從兩口之家,變成三口之家。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都表現這個家庭的和睦溫馨。三口之家均為當代學者,錢鍾書和楊絳近從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仍然筆耕不輟,堅持讀書寫字和教書育人,對自我要求很高。錢鍾書是一個在學術上智商很高,卻不是很通人情世故,而生活還有些低能,卻一向堅持給妻子做早餐的習慣,對妻子和女兒其實很體貼。
而作為兩位偉大學者的女兒,錢媛從小雖然體弱,可是生活很樂觀。她很孝順,從小就乖巧懂事,始終是父母的安慰和驕傲。作為北師大的教授,她忍著病痛,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他們一家都是不求名份不求富貴,他們擁有最溫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過最艱難的社會壓力,他們只是有著學術上的鑽研和追求,甚至還略帶呆板之氣。但他們好像總是能夠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來,比如夫妻經常飯後遛彎兒是“探險”,而彼此分享所見所聞又稱“石子”。他們一個人要扮演多個主角,爸爸在學術上是教師是巨人,在生活中卻和女兒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媽媽總要把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把毛巾折得有稜有角,可還是會半夜怕鬼怕的要死,僅有女兒在才敢走夜路。而女兒長大了,會照顧媽媽,像姐姐;會陪媽媽,像妹妹;會管媽媽,像媽媽的媽媽。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5
七月初與《我們仨》失散了,怎麼也找不到,一直認為失散與家以外的地方。卻不想8月初時被一直念念不忘此事的兒子苦尋到了《我們仨》。
兩次閱讀這本書有著不同的心情。先前讀了《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時,我正好在醫院等待身體檢查,先生就把我帶進了她的夢:先生與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虛虛實實,亦幻亦真。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是對錢鍾書先生和錢瑗濃濃的親情回憶。
失而復得,接著讀《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著墨的篇幅,娓娓道來的是一個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個個日子。書中有許多細節感動著我:夫妻之間相互的支援和扶攜,而同甘共苦的風雨人生,讓他們對彼此更加依戀和關愛。圓圓的出生,透過一個個小故事,彷彿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裡,處處有歡笑,有情調,有趣味。父女倆是“哥們”,父母關愛女兒,女兒也懂事、自覺,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真像是貼身的小棉襖,關懷備至,體貼有加。出差時喜歡記錄所見所聞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會記下瑣瑣碎碎的事情,這些他們稱之為“石子”,有空會經常在一起“把玩欣賞”。書後也附了不少“石子”,“我們仨”的相親相愛都在“石子”裡有著真真實實的反映。
寫到這裡,我似乎對《我們仨》又多了點感想在心頭。不由得想起給弟弟寫的信,無外乎是勸解弟弟與固執的父親。從我生在這個家庭裡,我們彼此相愛,卻很少去透露彼此的感情。從前是我們四個,現在我們又各自有了“小我們”和“小我們仨”。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6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我的體會是一個老人一段充滿了愛的記憶的片斷,從中看到的不僅僅是錢鍾書先生一家在經歷過的歲月中平凡而溫馨的生活,而更多的是他們一家面對生活所有的那種態度,或者說超然,或者說淡然。我覺得本書最大的特點在於不像其他的類似回憶錄類的文章回過分的追求被敘述者與眾不同的生活經歷或者過分的渲染愛情、隱私等滿足他人對名人好奇的慾望,恰恰相反,作者僅僅記錄的是他們的生活中經歷的最為普通、細微的事情,和一切人居家生活裡的種種瑣碎與喜怒哀樂如出一轍。而在對這種我們毫不陌生的生活描述裡,我們又會發現作者的目光和我們又是多麼不一致,在我們熟視無睹的光陰裡,作者筆下的一家卻樂於享用平淡生活給予的熱情,即使在苦難的環境裡,那種力量也讓我們感到幸福似乎始終也未曾拋棄他們而去。
即使這些是楊絳老人在愛女與老伴相繼離世後寫下的代追憶性的文字,期間不免帶上老人對親人的思念,與戎戎獨立於世的感傷,但我始終覺得這些文字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愛的力量,是生活的本質。或許在於我的這個年齡還無法更深入的去領悟,但我卻無不羨慕錢楊先生夫婦那種志趣相投,相濡以漠的人生。
再轟轟烈烈的生活,到最後無非都要回歸平淡,平淡才是最真實的,能在平淡中產生的趣味才是由心而發的,這是一種隨興所致的熱情。反觀時下大眾,為了高質量生活而刻意追求的“興趣”,只不過是沒有自我的人云亦云的多出的負擔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