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反思> 關於小學反思作文合集9篇

小學反思作文

關於小學反思作文合集9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透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反思作文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反思作文 篇1

  四年級學生的作文寫不好,關鍵在於老師。老師要精心設計,悉心指導,激發他們表達的慾望,教會他們表達的方法。

  一、 在教學實踐中實行這樣一套指導方法。第一步以本為據,總結寫作方法。課本是範本,課文是範文,每次作文指導,細心的老師要從課文中尋找出切合學生學生實際的寫作方法,作為科學依據,文字結合讓學生仿效訓練。第二步出示“下水”範文,進一步印證課文中的寫作方法,讓學生明白運用這種寫作方法並不難,很容易掌握。第三步,點撥指導,讓學生明確運用這種寫作技能最容易出現的幾種毛病,進一步加深印象,進而掌握這種寫作方法。第四步,當堂作文,強調學生實際運用新的寫作方法,這樣就避免了學生抄襲他人習作的現象。第五步,習作改評,緊扣指導重點,凡能正確運用新的寫作方法作文的學生,儘可能給予滿分鼓勵。當然,這種教學模式不一定科學,大家可以根據各自的教學實際,總結出既合學生實際,又有個性特點的教學規律來指導作文的實際教學。

  二、 、精心撰寫下水作文,體驗學生寫作的甘苦。在學生看來,教科書是專家、名家的文章,太神秘,且高不可攀。如果教師能運用新授的教學方法寫幾篇下水作文給學生以示範,那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定然會使學生產生一種新鮮感看,感到運用新的寫作技巧其實並不難。因此教師寫下水作文不但可以釋除學生的神秘心理,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同時也可以使教師體驗寫作的甘苦。還能使學生經常地練練筆,給學生以勤動筆的示範,還可以瞭解到學生習作實際,作文的重點、難點在哪裡,學生最容易犯毛病的地方又在哪裡。這樣就能在備課與指導時有的放矢進行突破。

  三、 批改作文緊扣重點,讓學生收穫成功的喜悅。批改學生作文是老師最困惑的事情,最容易形成兩個“極端”,要麼字、詞、句、篇、語、修、邏、文,面面俱到,教師實在感到力不從心,也難做到;要麼只閱不批,只閱不改,寫上批閱日期了事,這兩種方式都不可取。筆者以為,批改作文必須緊扣指導重點進行。每次作文訓練都有一個訓練點,翻開學生作文,便可一目瞭然。對運用得法的學生,老師儘可能在“眉批”欄中用簡短的語言予以肯定和讚許,在“尾批”處予以總結性褒揚,在評定等級與分數時儘可能往高處靠,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我行”、“我能”!至於對於運用不得法的作文大可不必求全責怪,因為訓練目標比較單一,一般學生稍加提示,便會明白,因而只需予以巧妙的點撥與鼓勵,便可矯正習作的問題。至於綜合性的錯誤,如錯別字、典型病句等可用少量時間集中加以解決。

  四、 及時反饋篇評價,讓學生再生寫作衝動。農民種地有“三分種,七分管”之說,指導學生作文也應該是“三分導,七分評”,有效地評講作文對提高學生作文水平,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1、 評講必須及時。講評是反饋的一種重要形式,必須講究其時效性,學生作文後一般2~3天、最多4~5天就必須反饋評講,不能久拖不評,拖久了就會模糊學生對訓練重點的印象,沖淡學生寫作興趣,進而阻礙學生急切獲取新的寫作知識的慾望。

  2、 評講準備必須充分。評講的目標必須明確,評講的方法必須不斷的創新,評講的程式必須清楚,評講的材料必須詳實(講評原始材料必須源於作文批改記載)。

  3、 評講必須緊扣重點。訓練什麼,評講什麼,必須有針對性,不能鬍子頭髮一把抓,正反例證也必須來源於學生習作,透過對此評講,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新授的寫作方法。

  總之,小學作文教學是培養小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新課程改革中必須探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加強作文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必須引起每個管理者與執教者的高度重視。筆者堅信,只要我們主動地去探究,不斷地去實踐,認真地去反思,就不難從中總結出帶規律性的作文教學法則來。

小學反思作文 篇2

  黃金週,本是度假旅遊的好日子,可是——一位幕後殺手卻把我們的興致掃了個精光。

  原本,我們看上了塊“風水寶地”——美麗的福州左海公園,由於我軟磨硬泡,媽媽奈不住我,終於點頭了。正當要下車時,只聞見一陣陣惡臭從腳下撲鼻而來,綠頭蒼蠅三五成群地轉來轉去,令人“目不暇接”,往前走幾步,只聽“啪嚓”一聲,我意識地低頭,哇,場景可謂壯觀:花花綠綠的塑膠袋“均勻”地分佈在各個地方,垃圾滿地都是,臭氣熏天,一些玻璃渣如防“賊”似的,像寶劍一樣立在地上,不知來源的汙水滿地都是,還夾雜著一些汙垢。周圍熙熙攘攘的人群變得冷冷清清,只剩下一些和我們同行的旅客在那咒罵著。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站臺不知被那位“英雄好漢”首先改成了垃圾場,每天店鋪、居民們爭先恐後的往這扔,而有圍牆的垃圾場卻在前面不遠處,人們為了圖方便,隨手將垃圾拋了出去,而自己卻若無其事,揮袖而去。這是多麼下流的行為啊!

  再往前去,我正想去附近的河邊玩時,我愣住了:原本清澈見底的小河被搞渾濁不清了,還是垃圾浮在上面,汽油、工業汙染物全聚集在這,似乎要搞個“大團聚”黑色的水靜靜流淌著,這一剎那,我分明聽見原本歡快唱歌的小河現在正痛哭流涕,向人們傾訴著,埋怨著,可是,又有誰會去聽呢?

  世界正在劇烈的因環境而變化著,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使太平洋海平面上升,珠穆朗瑪峰年年在下降……這多麼可怕呀!人們涸澤而漁,有沒有想這樣做下去的話後果會怎麼樣?保護環境,從身邊做起,為了我們的家園不再受損,為了我們的環境不再被破壞,為了我們的地球不再流淚,向全人類呼籲!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希望人們對這個“垃圾車站”進行反思。

小學反思作文 篇3

  星期三,我們舉行了英語考試,當時我心中非常緊張,真怕考試考一個不及格回家。可是當老師報我們的成績時,我的心反而平靜了下來。本以為能考個e百分回家,因為在三年級的時候,我英語每次都是考e百分或者九十多分回家,只有一次是八十九分,而這次只考了九十分,我很遺憾!!

  星期四,我們上午舉行了語文期中考試,我知道語文、英語和數學,期中試卷都是一樣的(都是有四面或是說兩面的),可是我語文中的第8大題和輕鬆閱讀中扣得分最多了,我真是為這些分數感到了可惜啊!!因為這些我才得了一個“B”(八十二分)啊。

  數學我很糟糕,我不想說出來,請大家原諒,對不起!!!

小學反思作文 篇4

  小學三年級是作文教學的起步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寫作時總是困難重重,無話可說,無事可寫,成為普遍現象。久而久之形成的寫作恐懼心理更是教學中的障礙。為了學生作文起步順利,我注重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願望,我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學生對身邊的事物缺乏直觀感性的認識,就讓他們去描寫,去評論,無疑是很難的。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觀察,只有親身去接觸事物,仔細的觀察事物,才能獲得真實、深刻、細緻的第一手資料,寫作時才有話可寫,寫出的文章也比較真實生動。因此,作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學習描寫一種水果,在學習《我愛家鄉的紅橘》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觀看關於紅橘的資料圖片,還讓學生訪問種植紅橘的農民伯伯,使學生對紅橘生長過程和紅橘樹的外觀有一個直觀的瞭解,對紅橘的色彩、形狀等有一個感性的認識,並把紅橘果實拿到課堂上讓學生觀察、品嚐,加深對紅橘的印象。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初步掌握描寫一種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寫作時,再請學生拿出自己喜愛的水果,讓他們說說應從哪些方面觀察,就比較容易了。這時,老師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有順序的觀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澤、味道、吃法等等。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並使他們懂得觀察的重要性,逐步養成細緻觀察的好習慣。學生透過觀察,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寫起作文就不會覺得困難了。

  二、“不積跬步,無以到千里”。

  量的積累才有可能導致質的提升。沒有大量的語言積累,學生是無法寫好作文的。而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大多缺乏自覺性,只有不斷的鼓勵和督促,才能幫助他們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儲備量。本期我佈置學生每週摘抄好詞好句,定期檢查。課外向學生介紹一些名言、古詩詞、兒童詩歌,要求他們熟讀成誦,並學習運用。在班隊課,文體活動課,開展讀書交流會,朗誦比賽,文學知識競賽,成語接龍等有趣有益的活動,提高學生自覺積累的興趣和積極性,加深他們對語言本身及其應用的印象。除了讓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之外,還讓學生每週寫兩個日記,督促他們養成良好的自覺學習的習慣,從生活中去領悟,去積累,引導他們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比如從網際網路上查閱資料,做實驗、做手工,諮詢別人,在旅遊或外出時留心觀察並做記錄等等,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見聞,又幫助他們獲取了真實生動、記憶深刻的素材。

  三年級的小學生剛接觸作文,幫助他們樹立寫作信心很重要,所以作文的命題範圍應比較寬泛,要留給學生最大限度的自由發揮空間。如果條條框框限制太多,學生的畏懼心理就會更加嚴重,寫出的文章也會內容空洞,缺乏活力。老師要根據本班實際,選擇合適的題目,開發學生的寫作潛力,要使學生覺得有話想寫,有話可寫。老師可以根據兒童的特點,帶學生參加一些有益的課外活動。如:“老鷹抓小雞”,“丟沙包”,“桌子上拔河”等遊戲。學生親身感受,有更多的素材可選,他們覺得寫作文並不太難,逐步樹立寫作文的信心。此外,在初學作文時,學生的水平並不高,老師在批改作文時,要善於發現文中的閃光點,多鼓勵,多表揚,以增強學生的寫作信心和興趣。

  另外,作文的修改也很重要。以前我忽略了這一環節,學生每次習作時,我只是要求學生修改,但未引導他們如何修改。每次作文效果

小學反思作文 篇5

  作文教學歷來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小學生作文教學反思。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作文教學的難點其實在於學生無素材寫。無素材可寫的原因之一,就在於教師在教學中沒有把作文教學植根於生活的土壤之中。在兩千年前我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說過:“不觀於高崖,何以知顛墜之患;不臨於深淵,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於海上,何以知風波之患”。孔子的'話形象生動地闡明瞭知識與生活實踐之間的關係。由此可見,知識從生命開始,與生活同行。生活是作文創作的源頭活水。作文與生活是血肉相連的。我們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廣泛地應用,在用中學,在學中用,以此提高學生習作的興趣,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提高學生的作文素養。

  一、作文教學要源於生活

  “源於生活”是新課程的一大特點。貼近生活,讓語文教學生活化,是重塑語文教學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作文教學是語文課程中最具生命個性的教學層面,是具有個性的學習主體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學生放飛情感,表明態度,實踐人生價值的體現。新課標要求寫作教學“要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基於這一理念,我認為,作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敢於表達的能力,要解除羈絆於學生作文情感的條條框框,為學生提供體驗生活的機會。學生讓學生在開放中放膽作文,弘揚人性,放飛情感,寫真實的生活,述生動的情感。

  二、讓生活成為習作的源頭活水

  生活,永遠是作文創作的源頭活水。在日常生活中聽、說、讀的活動總陪伴我們左右。我認為引導學生“多讀、多聽、多想、多說、多記”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徑。作文教學生活化,就是強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關注生活,擴大資訊接受量,讓源頭活水滋潤學生的心田。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學習作文、應用作文。“生活處處皆作文”,報刊雜誌要看,廣播電視要聽,中外名著要讀,名勝古蹟要賞,山川河流要遊。從打電話到接待客人,從寫留言條到寫申請書,從看電視廣告到看電器說明書,無一不是聽說讀寫能力的運用。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多讀、多聽、多說、勤寫生活隨筆”,努力把習作自然而然地由課堂擴充套件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廣闊,習作就有多廣闊。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會,在這其中學生品嚐了成長過程中的苦樂酸甜,也體味到了親情的可貴。然而,許多學生認為每天都和父母接觸,實在沒有什麼讓人激動的事情。在這時,教師要採取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去細心觀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讓學生動情的東西。如讓學生回家參加家務勞動,學習勞動技能,和父母一起體會勞動的甘苦;父母節日或生日的時候,給父母送上自己親自做的禮物等等。體驗親情,積累寫作素材。還可以讓學生和父母每週談一次心,把成長的困惑告訴家長,把成長的成果和家長一起分享。學生在與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親情,也為學生的學習奠定了情感的基礎,同時也積累豐富的習作材料。有了豐富的習作材料,學生將必克服作文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的難題。

  三、讓語文教學生活化

  作文是語文知識的實際應用,語文是否學的好、學的紮實,是作文成敗的前提。“語文教學生活化”就是把語文教學植根於生活的土壤中,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應用語文,學好語文。四五年級的學生,課外閱讀能力提高了,並學會了做讀書筆記。在每節課的組織教學時間裡,我指名一、二位學生將課外書中抄錄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給大家聽。。一方面,更多的學生主動去閱讀課外書,另一方面,寫作水平有了較大提高。目的在於拓寬學生的視野,做生活的有心人,併為寫作提供素材。漸漸的,學生在生活中養成了會聽、會想、會說的習慣,作文指導《小學生作文教學反思》。充分利用班級舉行的各種活動學習語文。如班委選舉,上臺作競選演說;運動賽場,小記者在行動;新年到了,讓學生寫《我設計的聯歡會》……班級的這些活動“語文化”,真可謂一舉多得:學生既是在實踐語文,又是在搞班級建設;教師既是在進行語文用法訓練,又是在進行班級教育。每月學生獨自出一份手抄報。由於學生平時能留心班級生活中的閃光點,一篇篇感情真摯,內容鮮活的文章,由此誕生了。對學生而言,這些手抄報是他們小學時代的成長紀念冊;對老師來說,則是班級生活與語文素養和諧統一的結晶。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無處不生活。讓生活成為語文學習的動力和參照吧,同時讓學生透過對語文的學習去關注生活,獲得各色人生經驗,品味各色別樣人生,書寫心中的篇章。

小學反思作文 篇6

  這一大周我收穫了許多東西,我還有自己的反思。

  在體育課上,我學會了放風箏;在語文課上,我學會了擺事實,舉例子;在數學課上,我學到了0。1=0。100;在英語課上,我學會了怎樣和英國人溝通,怎樣說你好嗎?在這些課上,我有許許多多的收穫,其中,我還有我這一大周的反思。

  這一大周我有很多不認真的地方。在數學課上,我把5元3分當做5元3角,因此,為這個不認真而錯題。在語文課上,我常常為我的不會而不舉手,所以老師把我叫起來,我一直不會。在英語課上,我常常因為不聽題而導致批評。

  在這一大周,我知道我有許多不該做的事,所以,下週我一定要把這些事情改掉,不能不認真,不能不動腦,不能不聽題,因此,我要好好學習。

小學反思作文 篇7

  中國是一個有13億人口、農村人口仍佔56%的大國。長久以來,農村孩子們的作文脫離農村、脫離農民、空話假話聯翩、虛情假意滿紙的情況可謂是司空見慣,一些孩子為了應付老師的作文任務,農村是想象中的農村,筆下的家鄉是別人的家鄉,老農是作文選上抄來的……這些現象不知道讓多少教師頭疼,無可奈何。透過分析發現,很重要的原因是孩子們手頭題材匱乏,沒有“真事”也缺乏“發現”,就很難抒發真情,進而厭惡作文,害怕作文,這樣的作文質量每況愈下,無疑也影響孩子的健康心理。其實,農村孩子的作文題材比比皆是,隨處可見,培養孩子們“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的習慣。這就要求我們老師首先就要引導他們選擇、捕捉熟悉的生活材料,選擇他們樂於表達的話題:山坡上的草木,田野裡的莊稼;溪水中的漁趣,泥土裡的詩情;父母的家常,鄰居的和諧。然後指導孩子們進行歸納、提煉,迸發處傾訴的慾望,進而將積累的素材付諸筆端,這樣作文就有了一個成功的開始。

  一、看農村新貌,素材迴歸農村

  “大自然是學生的綠色課堂”,農村是個廣闊天地,它隨時隨地在我們身邊,田野風光美、自然景觀美、農家新居美等等都是孩子們寫作的好題材。“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引導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到熟悉的家鄉尋美,寫江南水鄉之美。在取材中積累素材,在寫作中表達真情。

  1.田野風光美為我賞。農村田野風光是美麗可愛的,這是孩子們寫景極好的題材資源。水稻、油菜、小麥、桑田、菜地……各具風韻,它們的形狀、色彩、生長過程,又各具特點,隨著農時變化組成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鬧春圖、青苗圖、豐收圖……引導學生就地取材,從平平常常的、熟視無睹的事物中,去發掘事物的形式美與內在美,積累到自己的作文當中,這樣可以避免舍近就遠、浪費資源、避免獵奇心理,又可以鍛鍊孩子們捕捉素材的能力,激發小作者對家鄉熱愛之情。

  2.家鄉景觀美為我頌。我們的家鄉是典型的丘陵地區,這裡山多水多,人民勤勞能幹,綦江以山為背景,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是值得欣賞、值得自豪的:古劍山、白雲觀、清溪河、藻渡河、東溪古鎮,既有有山巒疊嶂,也有水波不興,潺潺之聲,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岸邊的古樹,水上的漁舟,小橋流水,石堤埠頭,臨水之戶,古鎮人家……這些都是小作者筆下的好材料。由不同的組合,不同的時節,又有它獨特的畫面。孩子們從感知美到表達美的過程,是積累作文素材的過程,同時也是內心情感起伏發展的過程。

  3.農家新居美為我贊。國家的新農村建設,給我們農村帶來了無限生機。農村家家戶戶蓋上了“小洋樓”、“小別墅”、“四合院”……農家新居正是現代新農村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農村孩子要反映家鄉發展變化,要實實在在從身邊開始深入農村新居採集、瞭解情況,積累素材,不能走馬觀花,隨隨便便,要以小見大,觀察農家園,描繪農家美,激起愛家鄉之情,寫作中更能表達真情實感。

  二、學農藝農技,生活迴歸農村

  透過讓學生從身邊的父母開始拜師學藝,身體力行,領悟勞動的艱辛,豐富學生生活。在勞動中交流情感,提煉最有感受的寫作素材,這樣可以避免虛構故事,泛泛而談,假情假義的作文現象。

  1.嘗勞動辛苦。對於當今農民的後代來說,不少孩子是“小皇帝”“小公主”,受千百年舊思想影響,年輕的父母,往往本著讓孩子跳出“農門”的宿願,常常制止孩子到田裡地頭東跑西摸。因此,許多農村孩子寫勞動,隻言片語,寫不實在,寫不生動。我們透過讓他們跟隨父母參加家裡勞動,種菜、翻地、澆水、施肥、種田、割稻等等,認認真真幹一番,哪怕汗流浹背,讓他們親身體察勞動的辛苦,真正感悟“粒粒皆辛苦”。從而獲取豐富的作文素材,並加以提煉,上升到學習農民勤勞純樸品質的層面上。

  2.學農民智慧。作文要善於選材,提煉有特色的材料,寫有特色的作文。農民有著無窮的智慧,他們的雙手創造了燦爛的農家文明,創造了特藝特產,創出了自己獨特的勞動方式、致富門路。像種桑養蠶、養魚養鴨、放牛割草、插秧種菜等等這些農活,都有著一套寶貴經驗,凝聚著農民的智慧,我們要學生邊學邊做,邊想邊記,從親身感受中提煉作文素材。

  3.以勞動為榮。勞動最光榮,現在的農村孩子,尤其是“獨生子女”時代,勞動觀念淡薄,勞動意志不強。作文中,學生寫的“勞動”往往含有水份,有的甚至是抄寫別人的。所以寫勞動就要讓他們去嘗一嘗勞動,不能任其自由“發揮”,造成作文心理上負面影響,同時要讓他們親手做,出力流汗,得到的勞動果實,才會感到香甜、感到寶貴。像種黃瓜、蕃茄、餵雞、餵鴨等,學生會天天盼,天天看,期望親手種下的作物早日開花、結果,自己餵養的雞鴨塊塊長大,對這樣的素材的捕捉、提煉,孩子們是非常有興趣的。

  三、問村史家史,情感迴歸農村

  透過調查、訪問,瞭解村史、家史、個人成長史,瞭解家鄉以及家人的過去,收集這些值得記敘的故事,從而激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1.問農家苦難史,更能珍惜今天。在農村,幾乎千家萬戶都曾經歷過辛酸的往日:地主惡霸敲詐勒索,自然災害,逃難要飯,衣不遮體的生活,……一幕幕苦難歷史,一個個悽慘故事,催人淚下。富裕了的農民以及他們的後代怎不為此感慨,記住過去,珍惜今天,筆端自然會流露出深厚的情思來。

  2.問農家創業史,更加敬重祖輩。農家千百年的發展歷史,刻下了祖祖輩輩農家人的辛勞印記。他們開河、修路、平地、造橋,一塊塊梯田、一幢幢農舍,一條條水渠,都留下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

  3.問農家榮譽史,更加感到自豪。長期生活在農村的孩子,由於多方面的原因,無法和城市的孩子們相比較,無法透過電腦網路、外出旅遊對外面的世界進行了解,所以對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那麼我們就發掘現實資源,讓孩子們儘量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同時,也要讓他們聽聽自家的光榮史,奮鬥史,寫寫自己祖輩的光榮歷史,家人的感人之事,從而激起自豪感,付諸習作當中。

  真實,是作文的靈魂。廣闊的農村是一個取之不盡的作文題材庫,是一個展示真情實感的大舞臺。農村景美、物美、人更美,農村的孩子們踏遍自己家鄉這塊熱土,尋找身邊的人,捕捉身邊的故事,學作文,也學做人,讓孩子們能“我口抒我心,我手書我心”,讓農村孩子的作文迴歸農村。

小學反思作文 篇8

  下午第三節,大家都在班裡面玩,似乎連上課都沒聽見,仍然盡情地追跑著,打鬧著,教室中的吵鬧可想而知。

  我並沒有像他們一樣,那樣的不成熟,沒滋沒味,我還是一如既往地坐在位置上看書沒有把身旁的事放在眼中。

  過了一會兒,張老師氣沖沖地進來了,從我身旁過去了,我馬上收起書來。只見張老師把書狠狠地一放,說:“你們還上不上語文課了!”大家立刻安靜了下來。

  當然,隨著而來的是一頓厲聲的批評。聽著老師的訓斥,感受著老師的苦心,自己不禁心中有一絲的涼意。

  老師也是很辛苦的,大家不應該這樣對她!一次,給老師送作業時,看到一桌子是我班和二班的子夜。加起來,也有上百本了。這麼多,老師什麼時候改啊!作業的辛苦可想而知。

  而我們,卻在火上澆油,有些同學不守紀律,不完成作業,這是很可惡的,這是不尊重老師的行為,是沒有人德的!

  我們不能這樣對待老師,只要大家好好寫作業,給老師一個開心的心情去改作業,開心地去工作,不管工作有多難,老師都會願意做的。

  自己就應該在平時尊敬老師,這也是學習的一大關鍵!

小學反思作文 篇9

  今天下午的寫作課程由我來上。第一次接觸二年級的寫作教學,不論是備課或是整個內容的把握都有顧慮,擔心所講對於孩子們來說難懂。但心懷“讓孩子們輕鬆快樂寫作”的本心,早早去到學堂,向經驗豐富的葉老師請教相關問題。

  課前用幾分鐘與孩子們回憶彼此名字與喜好,徐梓熹、秦浩聰,七八歲的孩子樂於享自己生活的模樣很是感染我。宋曉博年紀雖小,已有愛護花草的習慣,端起一盆蘭花,認真告訴我:“老師,我很喜歡它。媽媽說,如果我表現好了,可以獎勵我一盆蘭花。”再不捨地放回去。

  人物外貌描寫這一章,以觀察臉譜的小遊戲開始,意在訓練觀察能力。他們很有秩序逐一舉手回答,梓熹與浩聰表現非常積極,也願意禮讓。曉博開始有些不夠自信,我幾次問他的答案,他的關注點特別,給予誇讚他得到放鬆。

  複習上節試聽課內容,人物外貌幾個板塊,他們記憶清晰。一起回答的聲音也變得很響。繼續觀察圖片,關於眼睛,試聽課時他們只能寫出“漂亮”“炯炯有神”等較寬泛的詞語。在引導下,曉博用銀河中藍色星球比擬瞳仁令我驚喜,後來又說出像奶茶裡的黑珍珠。梓熹表達出圖片上眼睛像藍寶石,亦讓我覺得真實。

  練習過程中,浩聰進入狀態最快也最能順暢表達讓我覺得欣慰,因此他寫出的段落全面平實。梓熹容易被打擾,尤其需要安靜環境,與他性格相同,他敢於在文字中表達自己的情感,或同情,或喜歡。已懂得抒情。曉博則更能真實表達他的所想,用“怪怪的”形容成龍的相貌。充分孩子的視角。

  最後對於白板上相差無幾的得分,有不忍心,因為孩子們都懷有期待去獲得一張誠正幣的獎勵,同時保持謙謹認為那不會是自己。決定加課堂表現的一分給曉博,在其他兩位孩子偶爾聊天打鬧之時,他可以自然保持應有的剋制,專注於課堂。這是學習過程中很重要的品質。

  他們樂意認真思考,使我產生非常大的信心。現在他們的思考,聯想與表達層面,是單純,零散,有趣的。經過訓練,他們會逐漸得到階段提升。當然,我最希望的是他們可以轉變上次來時所說自己害怕寫作的觀念,希望他們喜歡上用文字表達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