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初三作文三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三作文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三作文 篇1
在這個美麗的季節,我們盡情綻放青春,去擁抱屬於我們的別樣天空,我要扯一截長線,放飛我的心靈,接近天空,去體會那份酣暢淋漓。
書本是天空中的美麗雲彩。
它一次又一次引領我們走進未知的世界,展示一段一段不同的人生於我們面前。初讀沈從文所著的《邊城》,就被他筆下純厚的人性所吸引,之中又瀰漫著淒涼的美感。我彷彿看見她,與我同齡的少女翠翠和她的爺爺在擺渡的渡口……
置身書的世界,宛如身邊有矗立百年的吊腳樓,閒適而又慈祥的銀髮老者,喧囂寂寥的長安街市,舊籬笆外千年古蹟……
親情是天空裡的陽光。
只有他們才會為我們曬乾天空中的雨水,同時製造出七色長虹,母親對我關愛無微不至。夜晚輕掖的被子,給予我長夜的溫暖;心煩意亂的時候,一杯甘甜的涼茶,給予我心情的鎮定;深秋換季的時候,一件溫暖的外套,給予我一整個季節的溫馨……似乎是永遠沒有止盡的關心。
而父親的關愛卻如山般深沉,不會輕易袒露,但我感受得到。有一天突然開始下雨,毫無症兆。放學的時候,我心中連連抱怨,但所幸雨下得並不大,我咬咬牙衝回了家。那天,我回家後過了好久我父親才到家,頭髮被雨水都淋溼了,他看見我在家裡,他說:“你怎麼回來的?我怎麼沒看到你。”如此輕描淡寫,似乎一點都不在意。但是我終於知道,那天父親在校門口為我送雨衣,只可惜放學的時候,校門口人太多,我們誰也沒有看到對方。而他卻在校門口等了幾十分鐘,直到確認我走了才離開。
十六歲的天空中,這一抹陽光,必不可少。
師長的勸勉一如盛夏夜晚中最清涼的風。我從前有一個壞習慣,帶著耳機做作業,快節奏的音樂充斥雙耳,我覺得很享受。可是,因為這種享受,我的作業中錯別字出現得很頻繁,連最簡單的計算題也會粗心做錯。終於,有一天,我母親向我提出了做作業不要再聽歌了。她還說,如果是愛好可以在休息的時間進行。我心裡並不情願,我想聽音樂可以松心情,和做錯題目是肯定沒有關係。但我還是照做了。沒想到的是,改掉這個習慣後,作業上的錯誤減少了許多。
我們在十六歲的天空下玩得再瘋狂,當有清風拂過,總會迅速醒悟,似乎只有這些清風,我的成長才會磕磕碰碰地進行下去。
清風也是一道絢麗的明媚。偶爾的傷心難過是天空裡偶爾劃過的流星,即使我失去了它們,我還擁有滿天繁星。
傷心只是一時的,它只可以影響我們一時的情緒,我們總有一天會快樂起來。就如同某天因為一點小事與好朋友大吵了一架,並甩下狠話從此斷絕來往,形同陌路,然而第二天又手牽手穿梭在學校的長廊;也如同一次失利的考後,沮喪的心情,而在弄懂錯題目之後又煙消雲散;又如同長長的跑道前,心中無比的忐忑,而在衝過終點後,發自內心的歡呼……
它,把十六歲的天空點綴得更美。
十六歲的天空,書是雲彩,親情是陽光,勸勉是清風,憂傷是天際遺落的流星。它時而云淡風清,時而陽光明媚,時而繁星滿天……
看見了麼?它格外美麗,多姿多彩!
初三作文 篇2
從前,森林裡住著一隻兇猛的老虎,還有一隻兇惡的大灰狼。
一天,老虎出來覓食碰到了死對頭大灰狼。在他們倆面前有一個蘋果。好勝的老虎先開口說:“蘋果是我先看到的,那蘋果是我的。大灰狼翻了個白眼說:“這裡的路又不是你的,憑什麼說是你的?”老虎咬了咬牙兇狠地說:“這個森林裡我說了算,這個蘋果就是我的。”這時,大灰狼忍受不了了,就衝上去和老虎廝打了起來。老虎用爪子抓大灰狼的臉,大灰狼用嘴巴咬住老虎的脖子,他們不分上下,誰也不讓誰,互相僵持著。他們的臉漲得和蘋果一樣紅,爭鬥場面十分激烈。一旁路過的小動物們都害怕得躲到家裡面!
這時,熱心腸的小狐狸看到他們爭鬥的場面,心想:這樣子下去他們會沒命的,我不能讓這個結局發生,我要想個辦法。小狐狸想啊想啊,終於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於是,小狐狸壯著膽子上前大聲吼道:“你們別打了,再打下去你們會沒命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老虎和大灰狼聽到這聲怒吼,這才停了下來。他們看了看對方,全身皮毛都是血跡,傷痕累累,疼得要命。
小狐狸深吸一口氣後說:“你們為了一個蘋果就打成這樣,把蘋果分成兩半,一人一半不就可以了嗎?做人要學會分享。”老虎和大灰狼聽了之後都點點頭說:“對呀,是我們太自私了。”說著,老虎把蘋果掰成了兩半,分了一半蘋果給大灰狼,他們吃得津津有味,還成為了好朋友。
學會分享,你會少一個敵人,多一個朋友。
初三作文 篇3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我知道你想衣錦把家還;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家裡總有年夜飯……”王寶強在《人在?途》裡嘶聲竭底地吼叫這首《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時,我想,所有在外鄉漂泊、打拼的旅人及遊子,內心深處那根敏感又脆弱的情弦一定會被觸動。這根弦的另一頭連繫著牽掛,飽含著期盼,浸漬著博大而永恆的愛。這根弦的終點就是家,永遠向旅人敞開的`、心靈溫暖的港灣。
每逢佳節倍思親,尤其是春節,幾千年中華民族傳統延續的萬家團聚的日子,更會刺激外鄉人的歸家之心。那充滿誘惑的年味具有一股極大的震懾力與魔力,能讓一切“不回家”的理由與搪塞不攻自破,好無立錐之地。哪怕身在天涯海角,哪怕活得一敗塗地,都阻擋不了人們回家過年的決心與毅力。其實,不僅是“有錢沒錢”,哪怕是“有事沒事”,人們都要“回家過年”。
畢竟,辛苦操勞奔波了一年,那濃濃的年味能夠融化生活的一切苦難與不幸。
我也是在年味的強烈吸引下,經受了一次春運的折磨與煎熬,和妻回老家過年,我想重拾那偶爾在夢裡浮現的溫馨年味。
兒時的記憶裡年味香甜醉人。小時候,最盼望的是下雪。不是因為下雪可以堆雪人、打雪仗,而是因為下雪了,年就近了。過年,就能吃好東西、穿新衣服、
領壓歲錢、放鞭炮,小年、大年放開肚子吃個夠,大年三十,洗個澡,穿上新衣,從大年初一開始到處去拜年,熱鬧有趣的緊。儘管小孩盼過年,但大人卻怕過年。過年,就得置辦年貨,年貨需要一筆不小的開支,那時的中國尚處於改革開放初期,非常多農村家庭還掙扎在溫飽線上,對於尚鬧饑荒的家庭,可想而知,他們對於過年除了犯愁,還非常害怕。但是,中國的農民骨子裡是質樸的,再窮也會準備一些必須的年貨,就連窮得叮噹響的楊白勞都給自己的閨女準備了一條紅綢線扎頭髮。老家購置年貨也頗有講究,記得兒時唱過的過年歌是這麼說的:“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殺豬肉,二十七殺閹雞,二十八打餈粑,二十九剁肉糕,三十夜團圓餃。”豆腐、雞肉、豬肉、肉糕是必備的年貨,還有時間的約束,到哪天辦什麼年貨,這是老祖宗幾千年沿襲下來的習俗,照章辦事,吉利!
因為那時物資匱缺,雞肉、豬肉都只能是過年才能吃到。每次年夜飯,爸喝了兩杯小酒後,都會不厭其煩地跟我重述他們小時候過年搶肉吃的趣事。那時兄弟姐妹多,一年吃不了幾頓肉,做年飯時奶奶將大隊分給的幾兩肉混藏在蘿蔔、白菜中,七八個面黃肌瘦的孩子像餓虎般圍著桌子團團轉,將碗裡的菜翻來覆去,尋找肉的蹤跡。一旦找到了一塊肥肉,趕緊塞到嘴裡,囫圇吞下,防止被其他人從口裡搶了過去。找到肉的歡呼雀躍,沒找到的鍥而不捨,這哪裡是在找肉?簡直就是沙裡淘金。每當回憶那些往事,爸都感概萬千,嘆息當時生活之艱!
而我記憶最深的則是打餈粑與做肉糕。
讓我回味無窮的是餈粑的獨特口味,香、餈、黏、軟,口感好,有勁道。此外,我更留戀打餈粑的場面,火熱而壯觀。臘月二十八這天,一口碩大的餈粑缸被輪流抬到各家各戶,這是一項需要集體合作才能完成的體力活。我們一群看熱鬧的孩子則跟著餈粑缸到每家去蹭吃的。餈粑缸放在堂屋裡,心靈手巧的女主人將早已洗淨蒸熟的上等糯米倒入缸中,誘人的大米香味隨著一股滾氣瀰漫整間屋子。嘴饞的我們眼巴巴地瞅著那些糯米,不停流口水,女主人則會在餈粑開打前舀上幾勺讓我們先吃。之後,四五個身強力壯的男子用專用的攪棍對著糯米有規律地狠勁擊打,隨著糯米越打越有磁性,黏勁越足,糯米粘住了攪棍,得用非常大的力才能將棍子抽出,所以越到最後越是吃力,越是吃力越得用力,這樣才能保證打出來的餈粑細膩而磁軟。雖是數九寒天,但是打餈粑的人已是滿頭大汗。他們隨著“一二一”的節奏,圍著餈粑缸邊打邊旋轉,小孩則在他們之間穿梭,抓迷藏、做遊戲,好不快樂。半個小時後,將打熟的餈粑合力抬起來,“啪”地一聲扔在拆下來的半邊木門上,用力壓成規則的長條狀,撒上面粉,冷卻後,就切成塊狀的餈粑,再浸入水缸裡保鮮。老家多將麵條與餈粑一起煮著吃,下麵條時,撈起一塊,切成細條狀,放在鍋裡煮熟,和著麵條一起咀嚼,別提多來勁!
至於肉糕,則更是老家最富特色的一道招牌菜,是當地紅白喜事及過年必備的一道分量極重的主菜。除了所在的城市,沒有地方會做這種肉糕,因為獨特,非常多家庭一年才做一次,換句話,非常多人一年才能嚐到一次,足見其貴重。其實,肉糕也叫年糕,但絕對與別的地方的年糕不同,可以說得上是獨此一家。肉糕的做法是祖傳下來的,原材料是魚肉與豬肉。買上幾條兩三斤重的新鮮蓮子魚,剔除魚鱗,切掉魚頭魚尾(這些魚頭魚尾用油炸,也是一道美味菜),留下魚肉最肥的魚身,剔除魚刺和魚骨,刮下細嫩的魚肉,均勻地剁碎剁細,用清水洗去腥味,盛放在盆子裡。然後將剛宰的、肥瘦參半的豬肉切碎剁細,為了提高效率,一般都是用兩把菜刀,兩手同時開工。在屋外聽到菜刀在案板上的“噼啪”聲,就知道這家在剁肉糕。然後,將魚肉和豬肉混合在一個大盆裡,用清水和在一起,攪勻拌好,配上一定份額的澱粉,粘合魚肉和豬肉,要求既不能太稀也不能太稠,再灑上一定量的食鹽。最後,將其均勻地倒入蒸籠中,用溫火蒸上半個小時,油而不膩的肉糕就做成了。肉糕的做法看似簡單,實則和其他菜系一樣,關鍵點在於配方,魚肉、豬肉、澱粉的比例。這個比例隨著時間的流逝在流傳中早已遺失,因此非常多人完全憑經驗,正是因為沒有統一標準,各家做出來的肉糕口味均不一樣。肉糕的食用方法多樣,煎、炸、煮均可,即可當菜,也可當點心,還可以當拌菜,放在火鍋裡,稍微煮一下,就可以當下飯菜。
和肉糕齊名的是蛋糕。但是,老家的蛋糕不是現在的生日蛋糕,其做法與肉糕差不多,只不過不需要魚肉,僅需將瘦豬肉剁碎,用澱粉攪勻,將雞蛋燙成薄餅狀,捲上麵粉和勻的豬肉,蒸熟即可食用。
直到現在,老家過年家家戶戶都會在家剁肉糕和蛋糕,雖然它們在市場上可以買到。市場上買的大多配料太假,而且口味和感覺也不如親手所做。有了它們,才能說年貨準備齊全了。並且,父母都會等著子女回家了才剁,看著孩子大快朵頤地吃上剛出鍋的肉糕和蛋糕,才是父母最欣慰的事。
不過,遺憾地是,肉糕、蛋糕雖然對老家人是上等的美味佳餚,但是對妻這種外地人,則無福享受了,第一次品嚐的她只吃了一小口,就吐了出來。她說,滿嘴都是肉,太過油膩了!她居然還聞出了隱約的魚肉腥味!看到我們大口地吃著滾燙的肉糕和蛋糕,一向吃素的她都看不下去了,躲在衛生間作嘔!
也難怪,外地人就是吃不慣這種高能量的食物。幾個外地的當嫂子,乃至本省外市的,剛開始都不適應,經過長時間的磨合,才逐漸開始接受並喜歡它們。
陡然換了水土,妻對老家的飲食非常不習慣。除了一日三餐都是米飯外,她一針見血地指出,老家的菜有三大怪:第一,碗碗菜都是肉,豬肉、雞肉、魚肉、牛肉、羊肉,基本沒有純素菜,看著就反胃。她不止一次私下底問我,你們這裡的人怎麼這麼喜歡吃肉?第二,喜歡吃熱菜,不像陝西有冷盤,老家只吃熱菜,而且喜歡用火爐或者酒精爐燉菜,將肉和菜燉得入口即化的地步,燙得人嘴皮都破了。第三,炒菜只用兩種作料,油和鹽,沒有其它的調料。而且,因為油是自己種的菜籽油或者茶籽油,炒菜時放入量太多,吃起來非常是油膩。
對於妻所謂的“三怪”,我只能解釋為風俗。老家人過年喜歡吃肉,這是因為曾經相當長時間的貧窮與飢餓造成的恐懼根深蒂固地影響著老家人民。老家地處大別山,是全國貧困縣,沒有礦產和資源,沒有工業支撐,也沒有交通地理優勢,只能靠山靠地吃飯,飢餓和貧窮曾長時間困擾著老家人。近些年,隨著國家政策的好轉,大批年輕勞動力從土地上解脫出來,到經濟發達的地區打工謀業,才逐步地擺脫貧窮,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轉起來。雖然口袋鼓了、生活富了,磚瓦房換成了樓房,腳踏車換成了摩托車、小轎車,黑白電視換成了液晶電視,用上了洗衣機、空調、太陽能等電器,但是過年吃肉的習俗依舊沒有改變,只不過的肉的品種由單純的豬肉擴充套件到其他市場上能見到的各種肉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