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傳統> 關於弘揚傳統作文合集5篇

弘揚傳統作文

關於弘揚傳統作文合集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弘揚傳統作文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弘揚傳統作文 篇1

  孝老愛親,人人皆可為

  中國,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美德非常悠長。裡面有許多幾千年以來的好品質,其中也不乏孝老愛親這個好品質;。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佔第一位的。讓我給大家講一個孝老愛親的小故事吧。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於是,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揹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子路心裡裝著父母,所以,他才千里迢迢去親戚家借米,讓父母吃上白米飯。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從這裡我們看到在以前孝敬父母多麼重要。

  有人說:“孝老愛親有什麼大不了,等我長大了慢慢贍養母親”。這是不對的。這樣的話,等父母去世後你會追悔莫及:應該在他們有生之年好好伺候他們。我們要尊重父母,不能與父母頂嘴,可以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減輕他們的負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樸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中華美德,博大精深,除了孝老愛親還有許多美德等待我們去學習,去體會。讓我們接過老一輩的接力棒,將中華美德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成為世界一顆耀眼的明珠!

弘揚傳統作文 篇2

  由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組委會等單位主辦的“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代繼承與弘揚高層專家座談會”日前在北京舉行。

  會議由許嘉璐主持。他說,研討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代繼承與弘揚這個題目,是為了尋求中華文化的當代發展,為了理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脈絡。為此,我們擬了兩個分論題,一個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傳統文化的關係問題;一個是中國文化走出去與提升中國化國際話語權的關係。為什麼要設立第二個論題,這也是我們大膽的推斷,就是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很重要的一個任務,是文化外交,就是我們常常說的中華文化要走出去。現在世界上對於中華文化的瞭解應該說是相當片面的、缺乏的,甚至是誤解的、扭曲的。至21世紀的前十年,中國經濟實力在國際上地位顯而易見,而中國的文化與中國的經濟地位不相襯。所以,我們談當代文化的弘揚,就應該把中華文化走出去納入到思考的範圍。儒學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切入點,在對外文化交流中,應重視發揮儒學易於為世界多元文化所接受的優勢。

  與會專家就中國傳統文化的定位、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關係、中國文化的關係等問題展開討論。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定位

  張豈之認為,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時間,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取得很大的成績,但是有一個不足,就是儒學研究的歷史基礎薄弱。老一代的`馬克思主義學者研究中國傳統文化,首先要研究社會史,追求歷史和邏輯的一致性。儒家偉大之處就是它的社會性,儒家學說的出發點就是愛親,第一要愛我的親人,愛我的家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沒有這樣的社會基礎,怎麼會把儒家的親情解釋的非常清楚呢?研究儒家,研究中國傳統文化,要吸收老一輩馬克思主義學者的經驗,要把歷史唯物論的方法繼續堅持下去。

  邢賁思認為,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代繼承與弘揚,有一個問題必須搞清,就是儒家思想在當代的價值究竟是什麼?儒家思想最值得我們來研究、傳承、弘揚的,就是他強調人要自我反省。西方從古希臘哲學開始,強調要從外部世界來尋找知識的源泉,所以認識論在西方哲學裡面是比較發達的;儒家思想則強調從人自身來尋找一種價值,從人的自身來尋找安身立命、為人處事的一些基本原則,所以它強調道德教化,強調人自己要不斷的反省自己,只有人自己把自己的精神方面保持一個比較好的狀態,你才能談到影響別人,去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個是儒家思想很重要的東西。

  關於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關係

  陳來認為,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關係應該考慮三方面因素。首先應該考慮民族因素。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在中國做事情,第一不能脫離中國作為一個現代民族國家的框架;第二,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不能脫離民族文化傳統。其次,應該考慮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各個階段是不同的。我們今天的階段不是一般講馬克思的普遍原理跟傳統意義上的中國革命怎麼結合,是要跟我們建設現代化的中華民族國家怎麼結合。中國化有不同的階段,今天就是要建設一個現代化的,但是仍然是一箇中華民族的民族國家。再次,應該考慮中華民族的團結和凝聚。

  汝信認為,當前最大的問題是怎麼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問題。中國將來的新文化絕對不是新儒學,但是儒學的一切最精華的東西都會在馬克思主義思想中得到繼承,因此馬克思主義者是中國最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關係,是馬克思主義對儒學的批判繼承關係。

  李君如認為,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些問題不要回避,迴避了之後可能引出好多爭議。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時對孔孟之道的批判,這是客觀的歷史。講馬克思主義,要講馬克思主義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清算。新中國建立以後,馬克思主義不僅僅是政黨指導思想,也是一個民族的行動指南,這期間,我們清理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文化,這個過程不能迴避。

弘揚傳統作文 篇3

  美德如同堅韌的白楊,不論沙漠何等的炎熱、乾燥,他們確始終保持著生機勃勃的綠色;如同草叢中的野花,雖然沒有牡丹的富麗堂皇,玫瑰的嬌豔欲滴,他們,確始終以不變的姿態展示最真實的自己。他們,就是美德少年!

  一樣的身軀,他們卻能背起癱瘓的親人;一樣的年齡,他們確已擔起家庭的重擔;一樣的肩膀,他們確能撐起一片天空。然而,不一樣的是他們忍著嚴寒在昏暗的燈光下完成作業,我們卻在溫暖的空調房裡吃著零食看著電視;他們擠在狹小的教室裡學習,我們卻在寬闊的操場上享受陽光雨露。短短四十分鐘的《開學第一課》,一群美德少年,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反省與頓悟。

  短短四十分鐘的影片,教會了我們友愛。友愛是什麼?是幫朋友兩肋插刀,是幫朋友解決煩惱,但更是如那個瘦弱的女孩一般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求回報地照顧癱瘓的同桌。其實,友誼並不需要贈送多貴重的禮物;不需要做出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只需要兩個人帶著一顆真心交往;只需要一個人在另一個人需要安慰與幫助時,全心全意的付出;當兩人互相交換真心後,彼此相視一笑,一切便已心領神會。

  短短的四十分鐘影片,教會了我們孝順。孝順是什麼?那個與我們一般高的女孩用實際行動做出了最好的詮釋:她每天放學回家,在做完所有的家務活後,草草地吃了飯,還要一口一口地喂臥病在床的奶奶吃飯。幾乎七點鐘後,她才能開始寫作業。可即便如此,她的成績依舊是名列前茅。孝順其實就這麼簡單,它並不是我們用錢就可以擺平的,而是從百忙之中抽出些時間陪伴與父母左右,從心靈中帶給他們快樂。若家是一輛汽車,兒時,父母是駕駛人,我們坐在後面看著好奇的世界;而我們長大了,便應肩負起駕駛的責任,帶父母去兜兜風,看看人生路上的美麗風景。

  美德少年,美在哪兒?我們是否有資格成為美德少年?若沒有資格,該如何改進?我想,這三個問號應該值得我們好好思考!

弘揚傳統作文 篇4

  在如今相對開放的國際環境裡,各種地域文化交匯融合,過各種洋節日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這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漸漸地不被重視。現今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肩負著的使命。

  中國的傳統和文明都需要傳承。這些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存和發展的產物。現在的中國人,未來的中國人,若是無法瞭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發展,輕視這些傳統和文明,那麼這樣的中國人也就失去了屬於自己的特色。

  中國的傳統節日和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品性的緊密聯絡,也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容被西化。中秋節寄託了遊子對家的思念;端午節展現了耕作的勞動人民對豐收的喜悅;清明節表達了親人對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則體現了人民嚮往和平快樂生活的樸素願望。這些節日背後所存在的意義,是任何一個洋節日無法替代的。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保護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端午從原來沒有節假日變成了休假一天,電視媒體也日益加大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提高人們的瞭解和重視程度。

  在這個受到外來文化強烈衝擊的21世紀,我們太多地關注於西方萬聖節的南瓜;情人節的玫瑰;聖誕節的白鬍子老人。從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餅,對於我們每一箇中國人來說這都是一種本土文化的丟失,沒有了這些文化和傳統,我們也將丟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處於現今社會的我們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國的傳統和特色往往不適合擁有古老歷史的中國。就像君主立憲制不適用於中國;刀叉無法成為中國人吃飯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說話方式無法改變中國人的婉轉一樣,洋節日也不應該成為中國人的節日。

  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歷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長期積澱和凝聚之後又經後人總結和實踐而成的,從種種節日風俗裡,後世的人們可以清晰地體驗到先民生活的歷史文化圖景。當承載著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不再受重視,節日的文化內涵漸漸被遺忘,中國“文明古國”的盛譽也將不復存在。

  我們需要加強對傳統節日的宣傳與弘揚,從自身做起,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

弘揚傳統作文 篇5

  當書信被電子郵件取代,當腳力被各種交通工具代勞,當傳統文化在瀕臨滅絕的邊緣苦苦掙扎:處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又該何去何從?科技為上,傳統靠邊?還是傳統為要,科技為輔?

  在如今紛繁蕪雜的大環境下,科技與傳統文化不可偏廢。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我們的魂;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促進社會進步,讓人享受舒適生活:積極發揮科技優勢,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已成為我們的必然選擇。

  近代以來,中國人便對西方現代科技有一種盲目的恐懼或崇拜,西方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國門,打碎了天朝上國的美夢,也在國人心中種下了恐懼而又歆羨的種子。科技強國也被無數國家奉為圭臬。科技霸權在美國等西方國家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現代科技的優勢展露無遺。

  但我們就該為此放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講究仁義禮智信,中國文化具有相容幷包性,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偉大的中國文化是我們傳承千年,歷久不衰的法寶,也是我們走向復興,開創未來的根本保障。雖然,傳統文化不乏糟粕,虛榮、麻木等劣根性便是糟粕的體現。但,我們不能否認傳統文化的精髓讓我們經久不衰,綿延不絕。文化的包容維持著中華民族的和諧與穩定,也為民族大家庭不斷注入新鮮血液,使其煥發生機。五千年的積澱造就的是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社會轉型期的今天,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這碰撞與融合中,各自煥發出新的生機。科技賦予傳統文化科學特性和創造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經濟發展的強大驅動力,而科技發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學思維,科學態度,科學價值觀念等,深刻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影響著傳統文化。在科技條件下,傳統優秀文化經過現代科技的陶冶和相容,具有了新的創造活力,它既蘊含了現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導著現代科技條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斷創新和發展,永葆生機和活力。發揮科技優勢,改造傳統文化,是保持傳統文化生機的不二法門。

  同時,傳統文化的道德原則、和諧理念也指引著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科技的發展與走向。先進科技的發展為人們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現代建築的發展並隨著鄰里人情的冷漠,交通工具的進步伴隨著健康的,電子文件的發明也不可避免地產生書寫能力的退化。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也只能依靠傳統文化。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令舉世深思的論點:“挽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而七十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也在巴黎宣佈,解決21世紀人類的生存問題,必須去20xx多年前的孔子學說中汲取智慧。弘揚傳統文化,解決科技發展帶來的各種問題,也指引著科技的發展。

  充分發揮科技優勢,大力弘揚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