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傳統作文8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裡,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鄉的傳統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家鄉的傳統作文1
我的家鄉是世界著名的的風箏之都濰坊,又稱“鳶都”它坐落在山東半島地區,南臨沂蒙山,北靠渤海灣,是一個人傑地靈,風光秀麗,物華天寶的好地方。 濰坊國際風箏節與北京地壇廟會、哈爾濱冰燈節、自貢燈會並稱為全國四大群眾文化活動。
風箏,又稱“紙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每到四月下旬,鑼鼓震天,鞭炮齊鳴,一年一度的國際風箏盛會就會如期而至,來自世界各地三十多個國家的風箏愛好者以及本地廣大風箏愛好者都會彙集一堂,從五六歲的孩童到六七十歲的老者,每人手中都拿一個線軸,天空中形狀各異,色彩繽紛的風箏爭奇鬥豔:“俏皮靈活的小燕子,高貴典雅的白天鵝,五顏六色的花蝴蝶,雄偉健壯的大老鷹,喜迎奧運的五環風箏,活靈活現的巨形蜈蚣”……可謂眼花繚亂,各式各樣的風箏彙集,把濰坊市的天空裝飾的絢麗多彩,帶給我們一場前所未有的視覺盛宴,感受到風箏之都的魅力所在。可以說,每個風箏都是一件漂亮的藝術品。
濰坊風箏的起源地是楊家埠,那裡可謂是藏龍臥虎,而楊家埠的年畫與天津的楊柳青年畫、江蘇的桃花塢年畫、四川綿竹年畫並列稱為中國四大年畫,在國內享有很高聲譽。
我們濰坊市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文化,更是好客之都,有著無數出名的小吃:“濰坊火燒”,“濰坊朝天鍋”‘景芝金絲面’“濰坊槓子頭”……
歡迎大家來到我們濰坊,濰坊歡迎你!
家鄉的傳統作文2
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很多,其中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是我最期待最喜歡的節日,每年春節,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商場裡面人山人海,在購買年貨,可熱鬧了。到了大年三十這天,媽媽在準備豐富的食物,我們小朋友們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春節意味著什麼?春節意味著我家又要去買年貨了:餃子皮、核桃肉、餃子肉、湯圓還有包粽子的材料
一大早我們先包起了餃子和粽子,姑姑包的粽子精緻美觀,不熟練的我們照著樣子做了幾個奇形怪狀的粽子,姑姑看了並沒有生氣,而是又用自己的巧手讓我們的粽子煥然一新。
今年跟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年我們想了一個好玩的節目,就是把核桃肉包進餃子裡,看誰能成為幸運者吃到核桃肉,這個提議是姐姐想的,但是爺爺想出的規則吃到包有核桃肉餃子的人將得到100元的獎勵,而這個錢由沒吃到的人出。這個節目是我最期待的,好不容易到了晚上,奶奶燒出了香氣撲鼻的餃子。還沒等奶奶放下餃子,就看到有一隻手突然伸了過去,我轉身一看原來是姐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兩個餃子夾入碗中,而我也緊跟其後,將餃子夾入了碗中,我迫不及待的吃起了餃子,咬著咬著突然吃到了一顆硬硬的東西,吐出來一看竟然是一顆核桃肉,我十分的開心。節目結束後,我們大家都做在沙發上看起了春節聯歡晚會。
過新年,穿新衣,開開心心過大年我們唱著歡樂的歌謠,迎接新的一年到來我喜歡春節,它給我的童年帶來無限的快樂,我期待下一個春節快點到來。就算這傳統一直做下去,我也不會覺得無趣。
家鄉的傳統作文3
第一步要先和麵。這和麵可大有講究,要在麵粉中加適量的水、糖、酵母、土雞蛋、芝麻。加好之後,就需要用七八分力進行揉搓。接著用溼紗布把麵糰蓋起來,等待兩個小時左右。
第二步是擀麵、切面。將面擀成一張張厚度約3毫米的圓圓“大餅”,把大餅切成一個個手掌大的正方形!
第三步就是翻花了。將切好的正方形沿對角線對摺成三角形,然後沿著兩條邊開始由外而內切五、六刀,形成幾個三角形,將靠右的邊向左上翻,再將靠左的邊向右上翻。這時,麥花就雛形初現了!
終於闖到了最後一關——炸麥花。相比前面的步驟,這一步算是最簡單的了。在自家的土灶裡生好火,鍋中熱好菜籽油,輕輕放進做好的麥花,開炸嘍!炸的過程中,要記住火不能太大,要不停地翻動麥花,讓它們像一個個游泳健將似的在熱油中自由泳,受熱均勻,這樣炸出來的麥花才是金燦燦的。
炸完後,一個個金燦燦的、香噴噴的麥花就出鍋嘍!這些麥花如此之黃,如一塊塊金子;如此之亮,勝過打了蠟的水果。
我剛拿起這麥花,就聞到一股香味,如同一隻無形的手開始撫摸我的鼻子,讓我心滿意足地微笑起來,情不自禁地張開了嘴巴,輕輕咬一口,“咔崩!”酥酥的,脆脆的,如一顆炸彈,炸響了攻佔味蕾的節奏;慢慢嚼一嚼,雞蛋的鮮,白糖的甜,芝麻的香,(小作者放慢品嚐的動作,將麥花的滋味寫得很具體。)讓我不禁高歌起自創的《麥花大合唱》:“牙在嚼,嘴在叫,麥花在‘咔崩’,麥花在‘咔崩’,我的味蕾在舞蹈……”
你要不要也來試試做麥花呢?諸暨歡迎你!麥花也歡迎你!
家鄉的傳統作文4
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人們都有著獨特的飲食文化。我的家鄉也是如此,我的`家鄉是雲南省歷史文化名鎮之一的寶豐古鎮。寶豐歷史悠久、地靈人傑,歷史上曾是產鹽的富庶之地,繁榮的歷史文化造就了寶豐獨特的飲食文化。
到寶豐一定不能不品嚐各種美食。豆腐腸、酥肉、油粉、卷粉、驢打滾、餌塊……不勝列舉,走在小吃一條街上,不但能大飽眼福更能大飽口福。
每年冬季絕對是我等吃貨的狂歡節,因為又到殺年豬的時節。各家各戶豬圈裡的大肥豬早就養得白白胖胖。一大早我家就聚集起許多親朋好友,爸爸早早燒好一大鍋開水等著殺豬呢。大人們把大肥豬從圈裡拉到案板上,三下五除二,大肥豬已被切割開來。前腿、後退、內臟、五花、裡脊都一一分開放在一處。後腿會拿來醃製火腿,前腿肉會拿來灌製香腸。豬大腸也不會棄之不用,很快就會變成寶豐最有名氣的美食——豆腐腸。
豆腐腸顧名思義就是用豆腐灌製的腸子,其主要原料有豆腐、豬血、肥膘肉等。先把豬大腸清洗乾淨,泡在清水中備用。豆腐捏碎,肥膘肉切成細條,倒上豬血,加入草果面、火硝、白酒、鹽等調料用力攪拌,這可絕對是個體力活,幾十斤豆腐加上十多斤肥膘肉這麼用力揉啊揉,跟和麵似的,阿姨們的額頭都滲出汗珠了,可她們的臉上卻看不到疲倦,想來是憧憬著十多天後美味的誕生吧。
接下來就是灌腸子的浩大工程了,五六個婦女鋪開一張寬大的塑膠布,支上灌腸機就開始灌豆腐腸。她們一個負責往機器料口裡加拌好的豆腐,一個負責把豬大腸穿在機器的出料口上,一個大力士負責壓機器的槓桿,其他人有的用針戳腸子放氣、有的用抹布把腸子清理乾淨、還有得把細麻繩剪成段……好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很快一根紅潤飽滿的大腸就灌好了,接下來把它綁在椽子上,掛在一個陰涼通風的地方,把美味交給時間,十幾天後才可以享用。
經過十天半月的等待,享用美味的時刻到了。切下一段豆腐腸在鍋裡煮上四五十分鐘,切成薄片,外表烏黑的豆腐腸內裡竟是粉嫩的紅色,何其誘人。夾一片放入口中,豆腐的鮮嫩、豬油的肥美伴著各種佐料的味道讓人食慾大增。豆腐腸還可以炒著吃、用來燒烤也不錯,切成丁還可以做麵條的哨子湯……
我的家鄉的豆腐腸的確不錯吧,有空你一定要來嚐嚐。
家鄉的傳統作文5
在美麗富饒的河套平原,那裡有我的家鄉——五原縣。
“正月十五鬧元宵”。
一大早聽媽媽說街上踩高蹺、扭秧歌、舞獅子等表演,我便按捺不住自己興奮的心情,衝出家門,此時街道兩邊已經站滿了人群,交警在路中央維持交通秩序,疏導著過往車輛。
這時,我隱約聽到了敲鑼打鼓的聲音,站在人群中,我不時探出腦袋向鼓聲的方向望去,“哇,來了,來了!”我看見秧歌隊來了,他們有的手裡拿著扇子,悠閒地扇著、扭著;有的手裡拿著五顏六色的綵綢,歡快地舞著;後面跟著幾個大頭娃娃,笑著、扭著。
踩高蹺的來了,看,他們的臉上畫著各種臉譜,塗著油彩,穿著長袍,手中拿著扇子,做著各種誇張的動作、表情。
哇!舞獅子的來了,鑼鼓聲聲、威風凜凜,只見兩個大獅子在鑼鼓聲中穿來穿去,互相“打鬥”、追逐,後面跟著幾隻小獅子,它們也在淘氣地打鬧、玩耍,好開心呀!
晚上,我和爸爸去葵花廣場看禮花,廣場上早已張燈結綵、華燈閃爍、人山人海。此時,禮花鳴放已經開始了,空中絢麗的禮花競相開放 ,廣場上歡呼聲、尖叫聲此起彼伏,禮花飛射出的火星彷彿點亮了整個夜空,把黑夜照的如同白晝。
“看,'飛天鼠'來了!”飛天鼠漫天飛舞著,還發出一大群老鼠“吱吱”的叫聲,在空中飛散開來。
再看,美麗的“嫦娥”飛向了天空,著就是我期盼已久的“嫦娥奔月”了,無數的火花向空中噴射,還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咋看,彷彿嫦娥舒展著長袖飛向天空一般,美麗極了......
啊,熱鬧的元宵節讓我流連忘返,回味無窮!
家鄉的傳統作文6
百里不同天,千里不同俗,要問我家鄉有什麼民俗,東北二人轉就是一絕。
二人轉是東北傳統風俗,以一男一女、以一醜一旦為表演演員,以板胡、鑼鼓為伴奏工具,以簡練的臺詞,粗獷的唱腔為特色,以唱、說、做、舞為表演手法,以手絹、扇子為道具。該表演形式簡單,幾十個觀眾和兩名演員組成的一個露天小劇場,但卻深為人民所喜愛,東北人們喜愛聽二人轉甚至到了“寧舍一頓飯,不捨二人轉”的程度。連周總理當初路過吉林看了一場二人轉,都讚歎道:“二人轉不愧為中華文藝瑰寶之一,應該好好發揚”。
二人轉最初的形成原因有幾種,其中廣為流傳的是:人們在田間地頭幹活時,又累又無聊,有兩個人想了一個辦法,將農田種菜的事件及村子裡發生的喜劇性質的事改為唱詞,給人們表演出來,慢慢就演變成了今日的二人轉。
二人轉以它那獨特的唱腔、舞姿和逗人的唱詞博得了人們的喜愛。而且二人轉有著自己獨特的演繹風格,在正戲表演之前多加一個“小帽”。俗話說“小帽、小帽,排排腔,溜溜調,唱戲的白搭,看戲的外落。”現在,小帽已經成為一種文化,成為二人轉中必不可少的東西,有名的小帽有《小拜年》《雙回門》《江北的送情郎》等。
“二人轉”這種民間藝術形式,給人們帶來無限歡樂。人們喜歡它,也在發展它。很多地方辦起了二人轉培訓學校,使得這門民間藝術得以廣泛流傳。而因二人轉一炮走紅的轉星也不在少數,除了眾所周知的趙本山,還有小瀋陽,孫小寶等。他們在春晚的亮相,給億萬人民帶來了很多的歡笑。
二人轉就是我們的民俗,也同樣是中國老百姓的喜愛,我衷心地希望它發展越來越好。
家鄉的傳統作文7
五月初五端午節,划龍舟,敲鑼打鼓,是古時候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傳統習俗。屈原的身體沉到汩羅江裡,人們怕河裡的魚蝦去吃他,就敲鑼打鼓划龍舟,把魚蝦嚇跑。
在很久以前的端午節,我們村就興起了划龍舟比賽。熱鬧的龍舟賽是我們家鄉特色的傳統活動。搞得有聲有色的龍舟賽也得到了市政府,和社會各界的認可。所以我們鎮被命名為“龍舟之鄉”。
你看,龍舟比賽又開始了,只見通往河邊的條條道路上車水馬龍,四面八方的人們潮水般湧向河邊,頓時,河岸兩旁人山人海。觀禮臺也坐滿了特意趕來觀看賽龍舟的外賓和港澳同胞。
時針指到一點半,隨著禮炮一響,四條龍舟從起點魚貫而下,河岸兩旁頓時沸騰起來,鑼鼓聲、鞭炮聲、歡呼聲,響成一片。龍舟、彩旗、人群構成了一幅絢麗的圖畫。你看,穿紅色背心衫的那條船的鼓聲更緊了,哨聲更急了,橈手們沉著鎮定,更加奮力揮動肌肉鼓鼓臂膀,拼命地向終點劃去。其他幾條船不甘示弱,奮力地你追我趕。最後那條穿紅色衫的龍船遙遙領先,成了群龍之首,奪得第一名。
近幾年來我們村的龍舟賽辦得越來越好,越來越熱鬧。河岸兩邊的環境搞得非常的美麗,一條條寬闊的馬路,一個個美麗的公園,一片片綠樹成陰,亭臺樓閣,柳綠花紅,到處五光十色,見證了家鄉的發展。龍舟比賽不僅帶動了潢湧村的經濟,也吸引了不小外商來這裡投資建廠,使村民們的生活富裕起來。
龍舟比賽是一個健康的體育活動,鍛鍊人們團結友愛,奮發向上,全力拼搏的精神。國外也逐漸興起了龍舟比賽呢,還邀請我們鎮的一支龍舟隊到國外參加他們的龍舟比賽。好的文化我們應該發揚下去,使到國外也認同我們的文化,認識中國。
家鄉的傳統作文8
春節在人們忙忙碌碌的身影中拉開了帷幕,隨著日子的一天天推進,過年的氛圍也也越來越濃。進入二十幾號,人們已經開始收拾房子、購置年貨了。在這種熱鬧的氣氛中,讓我們成為生活的DV,去留意每一個獨具風味的瞬間吧!Let’sgo!
“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寫連對,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這種過年的順口溜我們這兒的小朋友都會說,也正體現了我們這兒年前的風俗。陰曆臘月二十三是中國傳統的祭灶王爺的日子,在這一天人們都會擺上灶糖供奉灶王爺,相傳是為了讓灶王爺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以求得來年的興旺和富裕。臘月二十四就要貼對聯了。這天一大早人們就開始忙著打漿糊、貼對聯,使整個家內外一新,紅紅火火,還要把“福”字到著貼,寓意“福到”。等到二十五、二十六,人們就忙著購置年貨,而且年貨中一定要有魚,寓示著“年年有餘”。
轉眼間到了除夕。除夕夜守歲是最重要的習俗。它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曾關,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到了晚上零點,大家都會拿著煙花、鞭炮到院子裡去放,歡慶新年的到來,在一片爆竹聲中給沒能歸來的親人打電話問候。這真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只要在這天晚上開開心心,來年就一定能事事順心。
“初一初二磕頭兒”,大年初一的早晨,人們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整裝齊發,去走親戚串門兒,給各位長輩們拜年。當然,這也是孩子們最高興的時刻,因為有壓歲錢啊!大家聚在一塊兒,叨叨家常,說說知心話,別提有多幸福啦。大年初二則是“閨女們回孃家”的時候。這一天是母親們最開心的日子,出家的女兒回孃家,即使再遠,女兒們在定會趕回老家,與父母團聚。
“初三初四耍球兒,初五初六跳猴兒”不用說這幾天出門遊玩的時刻。一家人一起出門,逛逛廟會,玩玩遊戲,一家子在一起真是“樂亦無窮”啊!
這樣濃的年味兒大約要持續到元宵節,過了正月十六,過年的氛圍將會慢慢黯淡下來,人們就會重新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學習中。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幾天裡,人們一年的收穫會有一個總結,新年的理想也會重新樹立。人們會在每年的春節中,有更好的收穫,更高的理想。願大家在新的一年中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