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成語故事> 經典成語故事3篇

經典成語故事

經典成語故事3篇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啦一個故事或者典故。下面是經典成語故事,請參考!

  成語故事一:【杯弓蛇影】

  話說有一天,縣令應郴(chēn)請自己的下屬杜宣來家裡喝酒。酒席設在廳堂裡,倆人面對面落座,應郴給杜宣倒酒,杜宣背後的牆面上懸掛著一張紅色的弓,由於光線的折射,弓的影子對映在杜宣的酒杯中,猶如蛇形一樣。

  杜宣低頭一看自己的酒杯,以為真有一條蛇在杯中蠕動,頓時嚇啦一跳。可是應郴是自己的頂頭上司,領導倒的酒不敢不喝啊,杜宣沒辦法,只能一咬牙一跺腳,硬著頭皮把這杯酒給喝啦。應郴再給他倒酒的時候,杜宣就藉故推辭,沒待一會兒就起身告辭啦。

  回到家中,杜宣越想越覺得不對勁,感覺剛才喝下去的那條蛇好像在肚子裡蠕動,頓時覺得胸悶腹痛,結果一病不起,連吃飯喝水都非常困難。家裡人請啦很多大夫來診治,可都診斷不出病因,病情也不見好轉。

  過啦幾天,應郴來杜宣家中看望他,問他是怎麼得病的,杜宣便講啦那天喝酒時酒杯中有蛇的事。應郴安慰啦他幾句,就回家啦。他坐在廳堂裡反覆回憶,為什麼杜宣的酒杯裡會有蛇呢。

  突然,牆上掛的那張紅色的弓引起啦應郴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來一杯酒,果然,酒杯中有弓的影子,猛一看,確實像是一條蛇在蠕動。應郴這下明白是怎麼回事啦,馬上命人把杜宣接來,讓他坐在那天坐的原位上,情景重現,讓他仔細觀察酒杯裡的影子,並對他說,老杜啊,你說那杯子裡的蛇,不過是牆上那張弓的'倒影罷啦。

  杜宣仔細一看,果然如此,這下他心中的疑慮立即消失,所謂的病也很快就痊癒啦。

  是此,杯弓蛇影。

  成語故事二:【掩耳盜鈴】

  從字面來看,這條成語的意思很好理解: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不會聽見。從而引申出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辦法掩蓋的意思。

  掩耳盜鈴出自於《呂氏春秋自知》記載的一則寓言,原文是這樣描述的:“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很形象地描述啦晉國的大夫範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一隻鍾,想要把它揹走,但鐘太大啦,背不動。於是他就用錘去把鍾打碎,這時鐘發出啦巨大的響聲。這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和他來搶奪這隻鍾,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害怕別人聽見,很正常;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這就太荒謬啦。

  從故事的出處來看,掩耳盜鈴其實最早的意思是掩耳盜鐘。至於鍾最後為何演變成鈴,筆者也有所不知啦,我們大家可以發揮想象,揣測一下。

  這個故事中的主人公看著非常可笑,但是我們在笑的同時,有沒有思考自己身上是否也發生過同樣的故事呢?如果做錯事自己假裝不知道,自己欺騙自己,豈不跟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樣啦呢。如果我們希望成為生活中的智者,不妨經常讀讀這個故事。

  成語故事三:【諱疾忌醫】

  名醫扁鵲,有一次去見齊桓公。他在旁邊立啦一會兒對桓公說:“你有病啦,現在病還在皮膚的紋理之間,若不趕快醫治,病情將會加重!”桓公聽啦笑著說:“我沒有病。”待扁鵲走啦以後,桓公對人說:“這些醫生就喜歡醫治沒有病的人把這個當做自己的功勞”

  十天以後,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裡,如果不治,還會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鵲走啦以後,桓公很不高興。

  再過啦十天,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轉到腸胃裡去啦,再不從速醫治,就會更加嚴重啦。桓公仍舊不理睬他。

  又過啦十天,扁鵲去見桓公時,對他望啦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覺得很奇怪,於是派使者去問扁鵲。扁鵲對使者說:“病在皮膚的紋理間是燙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病在肌膚是針石可以治療的;在腸胃是火劑可以治癒的;病若是到啦骨髓裡,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啦,我也沒有辦法啦。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請求啦。

  五天以後,桓公渾身疼痛,趕忙派人去請扁鵲,扁鵲卻早已經逃到秦國啦。桓公不久就死掉啦。良醫治病,病在表皮時就及時醫治。這是為啦在剛顯露苗頭時及時處理。事情的禍福也有開端,所以聖人總是儘可能早地予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