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文化的感受作文3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文化的感受作文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化的感受作文 篇1
走過秋季,沐浴著秋雨的蕭索。在高一的長河裡浸泡了一年的我,蛻化掉了青澀的浮華與無知的狂妄;思想樹上的櫻桃,也已有了幾許成熟的芬芳。
我在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讀到、聽到、感受到了深邃蒼涼的歷史天空下,那伴隨著黃沙踽踽獨行、從久遠的年代一步一步艱辛走來的一處處我們曾經駐足流連過的地方的破碎哀鳴。
他深邃,他智哲,他那犀利的眼光,穿透了迷障的虛偽。在他眼中,中國人足以驕傲自豪的不朽長城是苦難的民族是用血肉在荒山野漠中築起的; 勁力在寒風在時斷時續的殘坦間呼嘯,在夕陽荒野之下讓人全身心的投入歷史,對歲月的驚悸,換一個角度站在河邊的礁石上感受一下的魅力從那雍容大方的聚會,深深茫茫 的讓人敬畏,讓人忘了他那可掬可捧。
他大氣,他博懷,於是他筆下的山水、名勝,顯出一種若谷的胸懷。那開封國都雖已不再顯赫,卻仍然器宇不凡。背靠長河,腳踏宋代依舊,只是忙忙顛顛的現代差事,都灑灑脫脫的交鄰居。
他靈慧,他聰敏,無法捕捉的抽象,他給予載體,給予生命,宋代繁密的腳印,層層淤積深深潛藏,開封立誓恢復淤泥下的昔日的繁華卻不懂記憶只是灰色的夢,不會有其他的色彩而都江堰,雖普通卻沉著穩重,她似一位鄉間母親一樣毫無所求,但她卻灌溉了中華民族古蹟鐫刻的是歷史,而歷史也是鮮活的,中華文化的旅程,做慣了夜航船,船頭的浪潑不進來,船外的風,吹不進來,士子們在說笑爭論間消耗,假惺惺的傾佩,自命不凡的陶醉,到頭找個鋪位倒頭就睡,只是那水路依舊。
他痴心,他執著,在廢墟上開推土機;他惋惜,他痛心那載著文物遠去的車碾,他多麼地想截往,可截住又能怎樣?只是在沙漠裡,抱頭痛哭一場。
他收拾起文明的碎片,小心翼翼的甚至有時仔細端詳,更有時含淚痛悸。他 或喜或悲,他 或失意或得志。
秋雨他是一汪大海,深深地將我包容······
文化的感受作文 篇2
孔子主張勤儉而愛人。勤儉愛人體現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 孔子主張輕徭薄稅,弟子冉求幫助季氏聚斂財富,他憤然宣稱: “ 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 孔子一向崇尚節儉,即使 “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 ” ,也 “ 樂在其中矣 ” 。他主張治理國家 “ 導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 。孔子的這些思想,為後世所繼承,在中國封建社會為保證社會經濟的正常執行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孔夫子曾經說過 “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 以及 “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 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說過 “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 “ 朝聞道夕死可矣 ” ,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 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 “ 人 ” ,探究的是無限的 “ 人 ” ,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孔子把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 “ 仁與德 ” 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 教育家,為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 “ 仁與德 ” 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著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著對於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備著各種禮、樂、射、御、書、數的專業知識,又具備著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著明確的方向指引,因著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儲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慧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慧寶典,當我們閱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慧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
儒家學說,後來成為封建地主階級的正統學說,《論語》就成為儒家學說的主要經典。到南宋時,理學家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為四書。到了明清兩朝,規定科舉考試中,八股文的題目,必須從四書中選取,而且要 “ 代聖人立言 ” 。這一來,當時的讀書人都要把《論語》奉為 “ 聖典 ” ,背得滾瓜爛熟。
文化的感受作文 篇3
初見心茗,是在五月底紅紅來深的時候。我和紅紅是同窗好友,她和紅紅是志趣相投、秉性相似的一對師生。一起去大梅沙,一起在一家湘菜館小聚,印象裡,心茗,是位小巧玲瓏、嫻靜溫柔的女子。紅紅當日離深赴廣州,這之後,心茗幾次邀約我去她的茶室飲茶,雖然相距不遠,但一直沒有成行。也不是因為忙,實在,總是浮躁,無法靜心,這樣的心境,如何適宜品茗?
閒散的週六,晚飯後,散著步應邀前往茶室。出電梯,右手旁,便見滿牆琳琅滿目的普洱茶餅排列,柔和的音樂從洞開的門裡涓涓流出。雖是第一次來,我也知道,這便是心茗的匯賢居了。
進門,心茗靜靜地坐在一角。見我們到了,盈盈地起身相迎。環顧茶室,不大,但乾淨、齊整、有序,足見主人是個品味不凡且用心生活的女子。
說起茶文化,心茗如數家珍。沖茶的壺,足有七八個,大小不一,形態各異,都是來自日本的舶來品並有很大的年紀了;煮茶的壺,是臺灣的產品,黑色,樣子也各不相同;煮水的不鏽鋼壺,和普通的水壺也不一樣,燒出來的水沒有絲毫腥味。心茗著一中式長裝,端坐案前,嫻熟地取出普洱,逐一沖泡著熟茶、生茶,又燃上特製的爐火,煮泡熟茶,還不時介紹著茶葉的品質品種,普洱好在何處,如何品,如何鑑定,如何檢視色澤……
耳畔,是鄧麗君懷舊的老歌輕輕流淌;眼前,是一盞盞盛在白瓷細杯中色澤明亮的茶湯。心茗,一位對茶文化有著獨到研究的年輕女子,優雅、嫻靜、知性、獨立、陽光、幸福,就這樣在我眼前越來越豐滿、鮮活。有美好的音樂,美好的茶湯,美好的朋友,一種令人窒息的幸福感油然而生,令我好幾次不想說話,就那樣望向茶盞望向茶湯,然後,輕輕地微閉雙眼深深地呼吸……
心中,慢慢有一種感覺,原來,品茶的過程,其實就是放緩生活節奏,享受愉悅的過程;就是沉靜自己,與自己內心對話的過程;就是提升生活品質,感受優雅與嫻靜的過程……
茶香氤氳,有些微醺……
從茶室出來,已有些晚。心茗送我到電梯口,細心地叮囑:外邊冷,繫上圍巾吧。走出大堂時,深秋的涼意撲面而來,繫上圍巾,滿身滿心的溫暖……
感受茶文化,感受奇女子心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