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900字> 【精選】重陽節的作文900字合集7篇

重陽節的作文900字

【精選】重陽節的作文900字合集7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重陽節的作文900字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重陽節的作文900字 篇1

  今天是重陽節,我很早就起來了。

  媽媽問我:“你知道重陽節的習俗嗎?”

  “知道一些。”我回答。

  “你能說說都有那些嗎?”媽媽驚奇地問。

  “登高、佩戴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賞菊等等。其中吃重陽糕的風俗比較普遍,對嗎?媽媽。”

  “我兒子真棒。關於重陽糕的知識你瞭解嗎?”

  “這個不太清楚,給我講一講吧媽媽。”

  媽媽說:“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八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做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意。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個小紅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等高”的意思,用小紅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兒子,你還想了解重陽節的傳說嗎?”

  “當然想知道,媽媽。”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為病差點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土,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再(在)仙鶴的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恆景,並且交(教)給他降妖的劍術,還贈給他一把想要(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的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辟邪的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吩咐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倒上)一蠱菊花酒,做好了降妖的準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香味和菊花酒氣,便嘠染(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侯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衝下山來,幾個回合酒吧(就把)瘟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等高(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裡曾有此記載。

  後來人們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被立為老人節。”

  吃中午飯時我問媽媽:“那個像蛋糕一樣的東西就是重陽糕吧”。媽媽說:“是的。”我吃完飯,就去玩了。

  這個重陽節我過的很有意義。

重陽節的作文900字 篇2

  獨立金秋,群山綿延,菊花怒放,紙鳶漫天,放飛金色夢想。

  在那連綿不絕的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一個個流傳至今的傳統節日化作無數晶瑩的浪花,翻滾而來,其中李東陽的一句“萬古幹坤此江水,百年風日幾重陽”見證了重陽佳節在人們心中的地位。眾所周知,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從古至今,重陽節在人們心中早已生根。孟浩然的“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的豪爽,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念,李清照的“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哀傷,如此名篇數不勝數。今天,我們吃重陽糕,登最高峰,賞菊花,放紙鳶,敬老人,獻愛心,體現了一代又一代人積極向上的精神接力。

  在那金色的秋日裡,天高氣爽,萬里無雲,人們結伴而行,攀登生命高峰。一步步的艱難攀行,一次次的勇往直前,重陽節給了億萬炎黃子孫一次展現自我的機會。立於山頂,俯瞰腳下,祖國的大好河山盡收眼底。金色的果實是農人一年勞作的汗水結晶,金色的落葉裝點了群山大地,詮釋了“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無上的人生價值。瞧,遠處的孩子們正在放飛他們“親手製作”的紙鳶。五彩繽紛的紙鳶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美麗,這是孩子們金色的笑臉,金色的理想,金色的心。

  金色的秋風帶來絲絲涼意,凌霜不屈的菊花也在悄悄的綻放。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俗的組成部分。菊花是寒秋之魂,自古以來被看作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它與梅、蘭、竹並稱為“四君子”。唐代詩人元稹的《菊花》一詩“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就精闢地道出菊花神韻清奇的特點。菊花有的形神一體,風流瀟灑;有的群芳簇擁,體態婆娑;有的玲瓏俊秀,生動傳奇。重陽節給我們的不僅是視覺上的欣賞,還是精神上的昇華。“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吟出了南宋詩人鄭思肖對菊花那種堅持正義、矢志不渝精神的讚美之情。菊花還是長壽的象徵,讓我們在這重陽佳節裡向長者們獻上金色的菊花,道出自己金色的祝願。

  金色的秋天也給老人們帶來了長壽與活力。每逢重陽佳節,敬老院裡人流如潮,熱鬧非凡,我也有幸能身臨其境。那天清晨,往常靜謐的小巷一改常態,腳步聲、歡笑聲在院子裡盪漾起伏。原來是重陽佳節熱心的人們都來看望這些孤寡老人,獻上自己的一份愛心。我也趕去四宜糕團店買重陽糕以贈老人。門口大紅的燈籠,裡面硃紅的雕樑畫棟,張顯這節日的喜氣,這是老人們的金色假日。

  提著糕團,我快步走到敬老院,裡面早已是人山人海。人們提著大包小包的禮物,帶著自己最真摯的祝福,與老人們共度佳節。我急忙獻上熱乎乎的重陽糕,軟軟的甜糕是愛的傳遞。老人們那些飽經風霜的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正如窗臺上那株迎風怒放的黃菊。

  金色的重陽,帶給我們金色的希望,奮鬥的汗水,澆灌祖國壯麗的河山。讓我們將愛傳遞下去,讓愛之芳香沁滿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重陽節的作文900字 篇3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九九”與“久久”同音,民間又說“久久長壽”,重陽節便成了尊老、敬老、愛老和助老的節日。資料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佔總人口的13.26%,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規模最大的國家之一。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迎來重陽節,別有一番感受。

  說到老人,不禁想起明代馮夢龍的趣說:諸物都是先白後黑,唯有髭鬚卻是先黑後白。其實,古人不乏頌揚“皓首”的吟詠,很大程度上也是今日老人的寫照。

  “鬢衰頭似雪,行步急如風;不怕騎生馬,猶能挽硬弓”,這是張籍對白頭老人的歌頌。第二軍醫大學吳孟超院士從醫近70年,現已90歲高齡,但仍披甲執刀,工作在醫學科學領域。袁隆平院士去年指導的超級稻第三期畝產達926.6公斤,他豪言10年內衝擊1000公斤。80多歲的他不認為自己年老,常說:“我的心態永遠年輕!”老有所為,不僅是事業需要,更是一種奮發進取的精神狀態。

  “自到青冥裡,休看白髮生”,這是杜甫對白頭老人的慰勉。楊善洲從雲南省保山地委書記崗位上退下來後,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紮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人們讚揚他是永不退休的共產黨員。他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積5.6萬畝、價值3億元的林場,去世前無償交給國家。對黨員幹部來說,不管黑髮白髮、在任退休,為人民服務永遠都是現在進行時。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是王勃對白頭老人的讚美。白芳禮老人74歲時召集家庭會議,宣佈把5000元積蓄全部交給老家辦教育,還要回天津蹬三輪掙錢,讓更多的窮孩子上學。自此他支教18年,將掙來的35萬元錢全都用來資助貧困學生和公益事業。在我們身邊,像白芳禮這樣熱心公益、默默奉獻的老人不乏其人,他們的行為看似平凡,卻不斷帶來社會前行的正能量。

  古詩之美在文辭,當代老人之美在行動。按60歲退休,距人生終點還有大把時光,退休時非但不必嗟嘆“感吾生之行休”,還能翻開人生的新篇章。從“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傷感,到“滿目青山夕照明”的豪邁,散發的正是時代的熱力。

  另一方面,老人奮鬥和勞累一生,年齡到“坎”回家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和社會回報,不僅天經地義,更是全社會的應盡責任。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面對“未富先老”、家庭空巢化等挑戰,“老有所養”問題也日益凸顯。日前,央視《新聞聯播》為桂林四兄弟刊播尋母啟事,引起強烈社會關注,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觸動了失能老人缺少照顧、失憶老人走失等社會痛點。

  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需要敬老愛老的文明風尚,讓每個老人都能享受幸福晚年。如果說“老有所為”是老年人老當益壯的精神追求,那麼“老有所養”則是社會回饋給他們的人性溫暖。

重陽節的作文900字 篇4

  重陽節也稱作老人節,理應把為老人祈福作為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我們這裡卻很少有見到如此的,也許是緣自忌諱。人到暮年,腦子已大不如壯年時靈光,想得最多的就是大限之時。

  愈想愈怕,於是愈發受不得一點刺激。別說是祝福長壽了,光是翻翻日曆都會默然良久。比如我外婆壽已七十有六,眼睛也不大好。我們這一帶以九的倍數為人壽的災禍之年,視為不祥。比如二九十八歲,八九七十二歲等等。時不時就聽見外婆嘆氣,八九七十二,要不要還吶。逢年過節給我們壓歲錢時總以“現在不給就來不及了……”開頭。我望向夕陽,西沉的日頭給眼睛帶來一絲刺痛。很多老人就是這樣的心態,固執得像一頭牛,什麼重陽不重陽對他們來說真的沒有什麼意義。

  漸漸發現,現在的節日更像是一種為了忘卻的紀念,忘卻古老,忘卻過去。在我們一次次用食物與整天的鑼鼓喧囂深化節日這個儀式時,節日真正的精神與內涵卻在漸行漸遠。若有一日一覺醒來,重陽節憑空消失,如同從未出現過一般,不知我們是否會感到訝異,寂寞,抑或是漠然。

  也許一個節日最好的結局是這樣的:最後一個記得這個日子的老人躺在一把搖椅上,目光隨著落日下降,漸漸閉上。這就如同一個文明的覆亡。別妄想與天地同壽,那隻不過是一個水中的夢。當社會已不再需要,當再也沒有的理由讓它存在時,有一個完滿的終點,比它如何開始更為重要。

  當然也有可能是由這個節日衍生開去,被賦予了新的使命新的含義,既有傳承又有創新。比之徹底消亡的說法,我也更為認同這種說法,畢竟走極端的只是少數,完全維持中平不被同化的機率幾近於零,還是融合來得更為妥當,弱化了具體的概念,而能將精神核心提煉出來。

  於是就想到一個關於民族大同的.問題。早些時候我對他的概念是比較模糊的,後來磚頭與我提起,一個民族的走向,無非是兩種,即同化他人與被同化。對當今這個越來越趨向於一體化的世界來說,出現統領全域性的文化只是遲早的事,當然現如今這個問題便轉化為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爭鬥,簡言之就是中華文明與歐式文明的一場戰爭。中華的儒家文化存在了幾千年,自然有它的道理。平正,中庸,凡事不爭第一也不落最後,於是團隊作戰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歐式文明更講究競爭,也催生了許許多多的英雄。這場戰爭也許會曠日持久,也有可能因為一個微小的細節而閃電結束,總之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許要靠來自外太空的非自然可抗力了。磚頭更傾向於中華大同思想的最終獲勝,但究竟以何種方式來結束,就要留給歷史來印證了。

  一個文明的推演,要依靠一次次的銘記與深化;而希望這一次,不會僅僅流於形式。

重陽節的作文900字 篇5

  在我們身邊生活著許多不論是幸福快樂,還是孤獨寂寞的老人,他們都是在奉獻中度過了幾十年的人。他們的臉上寫著滄桑,心裡總有或甜或苦的回憶。兒女們依舊按月往家裡寄錢,哪知錢並不能撫慰老人們那顆疲憊的心。他們正體驗著兒女們未體驗到的、不能想象的孤寂,他們太需要精神的安慰了。

  對於老人的苦衷,我們應該用心去思考,時刻提醒自己要常回家看看,有的兒女雖然給老人帶去了高階的營養品、華麗的服飾、可口的水果,可這些仍然不能喚起他們內心的欣慰,因為他們真正需要的不是這個,而是做兒女的能常回家看看他們,能和他們說說心裡話,更應該有耐心地傾聽老人們的心裡話,因為做子女的有義務讓他們過一個快樂的晚年。

  重陽節將至,但凡我們再繁忙,也要抽出一點時間回家和老人吃個團圓飯,或給老人去個電話來表達我們的孝敬之心。細細想來,我們小的時候父母是多麼牽掛,乃至我們上學參加工作後,父母依然是時刻惦念著,猶如我們惦念自己的孩子一樣牽腸掛肚,而我們很多時候把父母的這種牽掛和囑咐視為嘮叨,往往不加認可,這多讓老人傷心啊!孝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傳承至今,我們應該把它發揚光大,時刻記著曾經為我們萬分辛苦勞動多年的長輩,並給他們真誠的心靈的撫慰,這也正是他們需要的,不要總是一個電話就把老人打發了。尊老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過去父親教育孩子,做子女的只有恭聽的份兒,如果這時候祖父出來說話,父親得立即退到一邊。這雖然有點封建的意味,但長輩教育晚輩,總是根據他過去的經驗,認為有不妥之處才說的,而恭聽的本身,就包含著感恩的意思。現在當然沒有一個做父母的會對子女作這樣的要求了,但完全不把老人放在眼裡,把老人的意見一律視為迂腐,出則嘭然一聲、揚長而去,入則高視闊步、旁若無人,總也不能算是合理的吧!

  當然,老年人也自有其弱點,例如思想理念相對比較陳舊。我們說尊老,並不是要求青年人唯老人之命是從,而是要重視他們的意見,尊敬長輩的身份,有問題也要在平等的基礎上討論。《孝經》上說:“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可見在古代也是提倡父子之間透過討論明辨是非的。並且又說:“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這更進一步闡明瞭跟父母討論問題,是在愛和敬的前提下進行的,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對他人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尊敬老人,不正是我等立身處世的基礎嗎?在老年人面前,只有淺薄的人才會妄自尊大,一些口出狂言,嘴無遮攔的青年人,是不是應該有所啟發呢?

  尊敬老人,不管在什麼社會,都是應該保持的美德。

重陽節的作文900字 篇6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曆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習俗。下面我就來介紹一種“登高”習俗。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有人喪命,這些百姓受盡了折難。它也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恆景自己病倒了愈後,他辭別了妻兒,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他四處訪師尋道,最終在一座最古老的山,找到了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終於找到了那個神奇法力的仙長,從此恆景刻苦練出了非凡的武藝。一天仙長把恆景叫來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恆景回到家,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突然聞到香和酒氣,便戛然止步,這時恆景手持寶劍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重陽節便被做為老人節。

  這使我也有所感受,在這一星期天中,我們老師讓為自己的長輩洗一次腳或洗一次頭等。我突然心血來潮,準備,在星期天給來我家串門的姥姥洗一次腳。

  “燦燦,燦燦……”哦,我姥姥來了,我趕忙把姥姥請進屋裡。趕緊把媽媽叫來。趁著媽媽與姥姥交談這來之不易的機會,趕忙拿來盆子,倒了一些熱水,一摸水,呀,燒死了!我又倒了一些涼水,哎,又涼了。此刻,想起了“永不氣妥”這個詞,頓時提起精神,又倒了一些熱水,這會算是差不多了。我又拿起肥皂和擦腳布。搖搖晃晃的端到姥姥面前說:“姥姥,馬上就要過重陽節了,我今天特意為您洗一次腳。”姥姥說:“呀,燦燦真的是長大了,懂事了,姥姥為你感到驕傲啊!”我把姥姥的腳放入水中,泡了一會兒。又用肥皂把腳周圍搓了一遍,在用清水沖洗。連續重複幾次,就差不多OK了!但是,當我摸到姥姥腳跟時,有什麼紮了我一下。我一看,原來是一層厚厚的繭子。我想起姥姥操勞日久,每天洗衣,做飯。便更加仔細的去洗腳了!洗完後,望著姥姥乾淨的腳,喜出望外。姥姥和媽媽都欣慰的笑了!

  這一年的重陽節讓我過的很充實,很完美!即使在平時,我也會多多的為長輩做事。為什麼呢?因為我是一名少先隊員!

重陽節的作文900字 篇7

  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的蹂躪。一場瘟疫奪走了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辭別了妻子和鄉親,決心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恆景訪遍名山高土,終於打聽到東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在仙鶴指引下,仙長終於收留了恆景,仙長教他降妖劍術外,又贈他一把降妖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武藝。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了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茯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恆景回到家鄉,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座山上,然後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吹來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瘟魔戛然止步,臉色突變,恆景手持降妖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傳下來。

  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