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900字> 【必備】重陽節的作文900字4篇

重陽節的作文900字

【必備】重陽節的作文900字4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重陽節的作文900字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重陽節的作文900字 篇1

  隨著候鳥的遠走高飛,我們迎來了碩果累累的秋天。金菊爭豔,秋高氣爽,金秋時節讓人心曠神怡。此時,九九重陽節帶著所有人對老人的尊敬與愛戴,悄悄地來到了我們身邊。重陽節前夕,我們去了外婆家,讓她們享享清福,一起來度過這個一年一度的老人節。

  “快,放面!”我與媽媽在廚房裡忙得不亦悅乎,這不,我們正在做第一道菜――長壽麵。我拿了一個雞蛋,輕輕沿著鍋碗一磕,蛋清與蛋白就都流到鍋裡了。我又加入青菜,堆點肉末,散點小蔥。一碗香噴噴的長壽麵就做好了。“上菜――”外婆臉上的皺紋剎那間沒了,而外公的頭上的白髮似乎也少了數根,一邊品嚐著長壽麵,一邊誇著我與媽媽的傑作。“外公外婆,這長壽麵阿,可是我們用特別長的面煮的,你們吃了呀,保準能活到100歲,身體康健得不得了!”我調皮地對外公外婆說到。“你這丫頭!”外婆點了點我的腦門。“上重陽糕!”只見媽媽端著一盤松軟可口的重陽糕來了。“外公外婆,這叫‘九九重陽糕’。這個‘糕’阿,預祝你們步步高昇,上面畫的兩頭羊,象徵‘重陽’,而這‘九’呢,古代時為陽數,兩個‘九’在一起,就是最大的長久之數,長命百歲不成問題!”看,外婆笑得連眼睛都眯成一條縫了!

  我們還上了西紅柿炒雞蛋、大閘蟹、雞湯……只剩下最後一道“壽比南山”了。

  我們先將準備好的哈密瓜、桔子、葡萄、蘋果洗淨、去皮,開始做我們的招牌菜――水果拼盤。我先將哈密瓜分成4份,每一份我都將哈密瓜切成桃子的模樣,把前端削得尖尖的,後端削成圓圓的,中間刻上一條縫兒,嘿!真像個‘壽桃’。我再分別刻上‘壽’‘比’‘南’‘山’四個字,放在盤子的東南西北四個角,成了我的主打。我再將桔子的一週畫上波浪線,沿著波浪線把桔子分成兩部分,側面一看可真像花瓣!我接著在桔子的中心插上了根牙籤,把葡萄插在牙籤上,葡萄就成了花蕊,兩種水果合在一起就成了一朵‘花’。我把蘋果切成薄薄的一小片,把它切成五角形,讓它與‘花’一起來當點綴。哇!我做的水果拼盤還真不錯!我立即把它獻給了外公外婆,外公外婆的每一條皺紋上都盪漾著歡樂,笑得開心極了,津津有味地吃著我的傑作,我心裡比吃了蜜還甜。“外公外婆,這叫‘壽比南山’,祝你們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身體健康,天天快樂!”“好,好,每道菜都好。只要是我們外孫女兒做的,樣樣都好!”……

  唐代詩人王維有這麼一首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事情。我們不但要在老人節多幫助老人,給老人們多一些心理慰藉,其實我們要時時刻刻關注老人,從點滴做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讓我們,去關心身邊的每一位老人吧!

重陽節的作文900字 篇2

  重陽節也稱作老人節,理應把為老人祈福作為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我們這裡卻很少有見到如此的,也許是緣自忌諱。人到暮年,腦子已大不如壯年時靈光,想得最多的就是大限之時。愈想愈怕,於是愈發受不得一點刺激。別說是祝福長壽了,光是翻翻日曆都會默然良久。比如我外婆壽已七十有六,眼睛也不大好。我們這一帶以九的倍數為人壽的災禍之年,視為不祥。比如二九十八歲歲,八九七十二歲等等。時不時就聽見外婆嘆氣,八九七十二,要不要還吶。逢年過節給我們壓歲錢時總以“現在不給就來不及了……”開頭。我望向夕陽,西沉的日頭給眼睛帶來一絲刺痛。很多老人就是這樣的心態,固執得像一頭牛,什麼重陽不重陽對他們來說真的沒有什麼意義。

  漸漸發現,現在的節日更像是一種為了忘卻的紀念,忘卻古老,忘卻過去。在我們一次次用食物和整天的鑼鼓喧囂深化節日這個儀式時,節日真正的精神與內涵卻在漸行漸遠。若有一日一覺醒來,重陽節憑空消失,如同從未出現過一般,不知我們是否會感到訝異,寂寞,抑或是漠然。

  也許一個節日最好的結局是這樣的:最後一個記得這個日子的老人躺在一把搖椅上,目光隨著落日下降,漸漸閉上。這就如同一個文明的覆亡。別妄想與天地同壽,那隻不過是一個水中的夢。當社會已不再需要,當再也沒有的理由讓它存在時,有一個完滿的終點,比它如何開始更為重要。

  當然也有可能是由這個節日衍生開去,被賦予了新的使命新的含義,既有傳承又有創新。比之徹底消亡的說法,我也更為認同這種說法,畢竟走極端的只是少數,完全維持中平不被同化的機率幾近於零,還是融合來得更為妥當,弱化了具體的概念,而能將精神核心提煉出來。

  於是就想到一個關於民族大同的問題。早些時候我對他的概念是比較模糊的,後來磚頭與我提起,一個民族的走向,無非是兩種,即同化他人和被同化。對當今這個越來越趨向於一體化的世界來說,出現統領全域性的文化只是遲早的事,當然現如今這個問題便轉化為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爭鬥,簡言之就是中華文明與歐式文明的一場戰爭。中華的儒家文化存在了幾千年,自然有它的道理。平正,中庸,凡事不爭第一也不落最後,於是團隊作戰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歐式文明更講究競爭,也催生了許許多多的英雄。這場戰爭也許會曠日持久,也有可能因為一個微小的細節而閃電結束,總之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許要靠來自外太空的非自然可抗力了。磚頭更傾向於中華大同思想的最終獲勝,但究竟以何種方式來結束,就要留給歷史來印證了。

  一個文明的推演,要依靠一次次的銘記與深化;而希望這一次,不會僅僅流於形式。

重陽節的作文900字 篇3

  農曆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每年此時,人們登高遠眺,觀賞菊花,吃重陽糕、喝菊花酒,慶豐收、祈長壽、飲宴祝健,這些重陽習俗已相傳兩千餘年。

  雖然重陽節時天高雲淡,秋高氣爽,然而早晚的秋風中已寒意漸顯,因此,此時的登高秋遊就有著“辭青”的濃郁意味,是秋寒至、陽氣衰,人們“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即將減少外出活動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登高遠眺、嘯詠騁懷之後,人們的胸臆裡就有了足夠的燦爛陽光應對即將到來的漫長嚴冬。同樣,常在此時舉行的祭祖與敬老崇孝活動,也會為老人們帶來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溫暖信心。

  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面臨自我調整與絕望的衝突。人們晚年回顧過去時,可能懷著飽滿的感情與世辭別,也可能懷著絕望走向死亡。這時,自我調整有助於他們接受自我、承認現實,獲得並形成一種超脫的智慧之感。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調整大於絕望,他將獲得智慧的品質,以超然的態度對待晚年的生活,以及面對死亡。重陽節以及我國傳統的敬老習俗,有助於讓老人為自己的一生作出肯定的評價,產生幸福感和完善感,安度幸福的晚年。

  人們祈望長壽,願意敬老、愛老,幫助老人們在脆弱的心理期發展滿足感和完善感。而在生活中,我們還經常會看到老人們那種自發自覺的超脫的智慧,感受到他們身上散發的人性的光輝和巨大的魅力。新近就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講述褚時健74歲還在坐牢,84歲成為億萬富翁的人生經歷。褚時健1928年出生於一個農民的家庭,1955年,27歲時擔任了雲南玉溪地區行署人事科科長,31歲時被打成右派下放農場勞動改造。1979年接手玉溪捲菸廠任廠長。經過褚時健和他的團隊18年的努力,把當年瀕臨倒閉的玉溪捲菸廠打造成後來亞洲最大的捲菸廠,為國家創稅收991億元。走到人生巔峰時,1999年,褚時健因為經濟問題被判無期徒刑(後改判有期徒刑17年),這時,褚時健已經71歲。三年後,褚時健因為嚴重的糖尿病,在獄中幾次暈倒,被保外就醫。經過幾個月的調理後,褚時健上了哀牢山種田,後來承包了2400畝的荒地種橙子。

  這時,他74歲。褚時健用努力和汗水把荒山變成果園,幾年後,他種的冰糖臍橙一採摘就運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效益驚人。如今,這位已經87歲的老人,經過評估,身家又已過億。在很多人膽戰心驚與對死亡的恐懼作戰的時候,在很多人悔恨浮生虛度的時候,褚時健在最輝煌時跌倒,而就在這樣的經歷之後,他卻又一次創造出神話!感謝有這樣的老人,感謝無數位這樣的老人,用他們的淡定、從容、堅韌、樂觀,讓我們,見證了人性與生命的奇蹟和輝煌。

重陽節的作文900字 篇4

  重陽節也稱作老人節,理應把為老人祈福作為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我們這裡卻很少有見到如此的,也許是緣自忌諱。人到暮年,腦子已大不如壯年時靈光,想得最多的就是大限之時。愈想愈怕,於是愈發受不得一點刺激。別說是祝福長壽了,光是翻翻日曆都會默然良久。比如我外婆壽已七十有六,眼睛也不大好。我們這一帶以九的倍數為人壽的災禍之年,視為不祥。比如二九十八歲歲,八九七十二歲等等。時不時就聽見外婆嘆氣,八九七十二,要不要還吶。逢年過節給我們壓歲錢時總以“現在不給就來不及了……”開頭。我望向夕陽,西沉的日頭給眼睛帶來一絲刺痛。很多老人就是這樣的心態,固執得像一頭牛,什麼重陽不重陽對他們來說真的沒有什麼意義。

  漸漸發現,現在的節日更像是一種為了忘卻的紀念,忘卻古老,忘卻過去。在我們一次次用食物和整天的鑼鼓喧囂深化節日這個儀式時,節日真正的精神與內涵卻在漸行漸遠。若有一日一覺醒來,重陽節憑空消失,如同從未出現過一般,不知我們是否會感到訝異,寂寞,抑或是漠然。

  也許一個節日最好的結局是這樣的:最後一個記得這個日子的老人躺在一把搖椅上,目光隨著落日下降,漸漸閉上。這就如同一個文明的覆亡。別妄想與天地同壽,那隻不過是一個水中的夢。當社會已不再需要,當再也沒有的理由讓它存在時,有一個完滿的終點,比它如何開始更為重要。

  當然也有可能是由這個節日衍生開去,被賦予了新的使命新的含義,既有傳承又有創新。比之徹底消亡的說法,我也更為認同這種說法,畢竟走極端的只是少數,完全維持中平不被同化的機率幾近於零,還是融合來得更為妥當,弱化了具體的概念,而能將精神核心提煉出來。

  於是就想到一個關於民族大同的問題。早些時候我對他的概念是比較模糊的,後來磚頭與我提起,一個民族的走向,無非是兩種,即同化他人和被同化。對當今這個越來越趨向於一體化的世界來說,出現統領全域性的文化只是遲早的事,當然現如今這個問題便轉化為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爭鬥,簡言之就是中華文明與歐式文明的一場戰爭。中華的儒家文化存在了幾千年,自然有它的道理。平正,中庸,凡事不爭第一也不落最後,於是團隊作戰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歐式文明更講究競爭,也催生了許許多多的英雄。這場戰爭也許會曠日持久,也有可能因為一個微小的細節而閃電結束,總之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許要靠來自外太空的非自然可抗力了。磚頭更傾向於中華大同思想的最終獲勝,但究竟以何種方式來結束,就要留給歷史來印證了。

  一個文明的推演,要依靠一次次的銘記與深化;而希望這一次,不會僅僅流於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