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2000字> 心織筆耕的水墨生涯作文2000字

心織筆耕的水墨生涯作文字

心織筆耕的水墨生涯作文2000字

  “這批作品飽含了當代水墨畫的藝術張力和抽象畫的視覺衝擊力,濃重而有張力。”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在評價《水墨山田》系列時這樣說道。6月17日,由上海市文聯、上海美術館、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和上海中國畫院聯合主辦的“心織筆耕——張雷平水墨藝術展”在上海美術館開幕,以花鳥和山水為題材的大量近作成為展覽的主體,間以部分早年作品,這些不同創作階段的代表性水墨作品,較為全面地展示了張雷平40多年來的水墨藝術歷程和獨特創造。

  “心織筆耕”有兩層含義:“心織”意為畫家創作思想和藝術心靈的編織,“筆耕”則指畫家在水墨領域多年如一日辛勤不懈的耕耘,非常真實、貼切地反映了張雷平多年來一以貫之的創作狀態。1945年出生的張雷平,曾任上海中國畫院副院長,現為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藝委會委員、一級美術師。其水墨創作雖源於傳統海派,但她並不囿於筆墨技巧的正規化,而是在廣泛吸收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藝術中於自身創作有利的養分基礎上,相容幷蓄、自創一格。尤其是早年研究、學習印象派等西方現代藝術的經歷,使她形成個性化的水墨圖式語言,展現了中西結合、富於視覺衝擊力的審美新意象。

  上世紀90年代,張雷平的“西部”探索已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在西部山川的戈壁、沙漠、冰川等自然風貌中探尋具有現代形式意味的審美表達;用富有金石意趣的筆墨開掘表現這種荒蠻、蒼涼、粗礪、壯闊景域的獨特語言個性,並將現代水墨與媒材理念融入傳統筆墨之中。這位新時期上海崛起的畫家,十分鮮明地將中國畫的現代性探索和中國西部精神巧妙地結合。最近10多年來,藝術家更是頻繁地走出畫室,到大自然與生活中去採風寫生、體驗與感悟,畫作更注重圖式的簡約與提煉,力圖注入更為厚重的筆墨精神。她的足跡從中原到西陲,從海內延伸到海外,其路途所見、心中所感,皆流於筆端,訴諸色彩,產生了很多鮮活、飽含激情的佳作。如在表現“水田”系列作品裡,畫家既敏於雲南元陽梯田那種多重變奏的曲線,也用具有金石味的書法線條賦予這種山田的曲線結構以恣肆綽約的意態。在這些作品中,畫家總是力求把簡捷的線條畫得不那麼簡單,把灰色的塊面畫得墨韻十足,由此體現用筆的灑脫靈動和用墨的渾厚拙樸。

  美術評論家尚輝認為,相比於現代水墨,張雷平沒有完全消解中國畫的筆墨語系,而是透過碑學用筆的線條與筆墨精神提升了現代性的品格與高度;相對於傳統中國畫,她的作品充滿了清新、明快、簡約的現代審美意趣,且這種現代性的節奏感又飽含傳統筆墨的氣韻丰神。這種在現代之中迴歸的傳統和在傳統之中彌散的現代精神,無疑是中國當代文化的一種表徵。

  “境心當代”展昨舉行

  彙集仇德樹、盧輔聖、王天德、蔡廣斌、陸春濤、鄔一名等畫家30餘幅作品的“境心當代——海派水墨代表性藝術家新作展”昨天起在上海華府藝術空間舉行。

  仇德樹的裂變語言具有現代性;盧輔聖所用的淡彩、渲染、撞色、積染雖為古法,卻有陌生化的視覺感覺;王天德、蔡廣斌將現成品、影象和觀念融合在水墨之中;陸春濤畫荷塘,以水色的溶滲追求更具抽象意味的形色關係;鄔一名用簡約明快的抽象表達給人以強烈的現代感。

  “水魂墨測”798展開時代對話

  同樣出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兩個人,谷文達曾是“八五美術新潮”領軍者之一,職業畫家郭楨常年生活海外。不過,正在798太和藝術空間展出的“水魂墨測——谷文達郭楨水墨藝術展”,展出的卻是二人相隔近30年創作的作品。

  此番二人聯展共帶來近30幅畫作,分別為郭楨2012年最新作品以及谷文達上世紀80年代的畫作,以對話形式展現兩位畫家各自對水墨創新的理解。谷文達1981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研究生班,師從著名國畫家陸儼少。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他就嘗試把錯位的書法文字做成水墨畫,開始形成中國觀念水墨藝術,並影響後來一代藝術家。

  相比谷文達帶有顛覆性表現手法的創作嘗試,倒是旅居海外的郭楨顯得更平和一些。此番帶來的《行雲流水》、《殘荷》、《墨荷》等醉荷系列,裝飾意味濃厚,透過在宣紙上多次著色,使荷花、荷葉的色彩看上去更顯立體。

  在郭楨看來,當前很多水墨作品已經走向虛幻的玄學。“我想表達出水墨背後的力量。”她希望透過表現水墨的通透與靈動,展現文人風骨。

  據悉,展覽將展至本月25日。

  靈動與韻律之美

  陳玉先水墨舞蹈人物畫天然成趣、神韻充溢、功底深厚、貴有創新,他無疑是當代這一領域最具領先地位的實力派畫家。

  應當說,舞蹈人物畫家多不勝數,但真正以此“專攻”並走向相當藝術高度的尚不多見,這也說明其創作之艱難。畫舞蹈人物的名家葉淺予、阿老先生,均具鮮明的藝術風貌與個性,但他們表現的大都是舞蹈人物的“舞蹈造型”與“舞臺亮相”,而這兩種形態均為舞蹈的停滯與舞者的靜態。能否藝術選擇、高度提煉與概括舞蹈人物的精彩與極限瞬間,作為舞蹈人物創作的主體,寫出完美的舞蹈人物?顯然,陳玉先的水墨舞蹈人物畫就進入到了這種“藝術境界”。

  水墨性格是中國繪畫藝術區別於其他繪畫藝術的根本。丟掉水墨形態抑或水墨因素不再成為繪畫主體時,毋庸置疑,水墨畫的民族性會隨之消失,附著其中的精神因素將隨之崩潰,民族審美心理必然無法面對失去自尊的空白和荒蕪。這是陳玉先舉起水墨旗幟進行藝術長征所始終秉持的一個理念。他的實踐成果表明,水墨創新不是夢,現代水墨藝術體系處在發展壯大之中,從而不斷驗證了民族文化面對時代進步應具有的建立性和先進性。

  陳玉先水墨民族舞蹈系列《喜慶中華》的問世,是一次空前的中國56個民族的水墨歌舞展示,這項巨大工程也是中國美術創作上的一次創舉,是畫家對祖國的熱愛、對民族的情感、對生活的眷戀、對時代的頌揚的真誠記錄,更是畫家創作熱情、精湛技法的湧流和大量藝術佳作的精粹匯聚。

  那麼,陳玉先如何將水墨舞蹈畫塗抹上屬於自己的藝術符號?

  藝術和生活不可分割。半個世紀以來,陳玉先筆走神州,在草原戈壁、雪域高原、熱帶雨林、海島漁村等不同民族聚居之地,潛心體驗生活,記錄下大量原生態的生活速寫和舞蹈速寫。他邊畫邊尋找不同民族歌舞的特點,學習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知識,瞭解其歷史沿革、時代變遷、民族性格和藝術特點。他筆下的線條不再是歌舞形體的機械再現,而是緊緊捕捉到不同民族不同歌舞的鮮明特徵、瞬間之美和動人神采,諸如農耕民族舞的質樸、秀麗、典雅,草原舞蹈的矯健、粗獷、熱情,朝鮮舞的溫婉優雅,新疆舞的熱情妖嬈,藏族舞的昂揚舒展,傣族舞的輕盈細膩,高山族舞的奔放豪邁……這些美感元素的日積月累和昇華提振,靠的是他艱辛的藝術勞動和多方面藝術修養的有力支撐。

  優秀畫家要有水墨創新的勇氣。中國繪畫藝術經過上千年積澱而博大精深。然而藝術貴在創新,作為當代中國畫家就應該“筆墨當隨時代”,具有紮實繪畫功力的陳玉先強烈意識到,要想在自己鍾愛的水墨舞蹈人物畫中彰顯自己的特色,就必須深入探索中國畫傳統藝術的特點,並吸收西方藝術的長處,關鍵在於如何將生動優美的舞姿與中國畫的書寫性、韻律性以及東方所特有的情趣、神韻和意境相結合。畫家緊緊抓住“神情動態、筆墨意韻”,努力探尋結構造型、動態韻律、形神關係與中國畫傳統筆墨意韻的融合,力求不同舞蹈運用不同手法,線條剛柔虛實多變,墨韻潤澤靈動飽滿,結構光影並用,彩墨精妙豔逸。從而使作品激情飛揚,滿紙生風,將中國水墨畫的靈性和精要發揮得淋漓盡致。在這裡,黃鴻賓的積墨、破墨,張大千、劉海粟的彩墨,都沒有成為死板的教條,吞吐百家、推陳出新,藝術衍生了新的生命力。

  在水墨舞蹈人物畫的藝術處理中,陳玉先將線與面、疏與密、虛與實、主與次、光與影、色與調等諸多藝術法則無痕地運用在作品中。他還特別注重背景經營,為使瞬間動作在視覺上感受到動感韻律和運動趨勢,非常巧妙地用不同畫材形成不同構成,來強化動態甚至速度,以此讓人們看到舞者優美動態的方向性和舞姿的連貫性。作品構成的多變,章法的新奇,無處不有畫家頗具匠心的.安排,陳玉先水墨舞蹈人物畫從而生髮出無限情趣和意蘊。

  畫到生時是熟時。一位成功畫家必有紮實功底。陳玉先一直秉承現實主義創作精神,走具象寫實之路,有著非常紮實的西畫功底和造型能力。他的重大題材作品和人物肖像作品無不刻畫深入、傳神靈秀,人物造型嚴謹而又舒展大氣,這與他在水墨寫意舞蹈人物畫中形成的畫風是分不開的。他的水墨舞蹈人物之所以收放自如、張弛有序,也與寫實功力息息相關,作品人物沒有程式化和概念感,而都是源自生活,形神兼備,氣韻生動。這樣,他才能筆中有墨,墨中有筆,筆筆生髮,把新銳的體驗、迸濺的詩情、 鮮活的感悟,都凝注於筆端,在點、線、墨、色的交響與互動中,勾勒出感性生動的生命形式和蓬勃的生命活力。

  其實,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現代京劇《紅燈記》人物造型,現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舞蹈圖解,水墨舞蹈《草原兒女》等等,都在陳玉先筆下鮮活而出。他先後在中國京劇院和中央芭蕾舞團深入生活近半年,學習到不少戲劇表演常識與舞蹈藝術知識,由此奠定了他舞蹈人物畫的深厚基礎,這對他今天的水墨舞蹈藝術有著極大影響和有益幫助。有些專業演員看到陳玉先的水墨舞蹈作品都說:“太精彩了,陳老師肯定學過舞蹈,不然舞姿不會畫得這樣生動、準確、到位,有的動作難度我們都難達到。”在此,他把舞蹈景象轉換為筆墨結構與筆墨形式,把舞蹈人物轉化為心中人物,真正應了石濤的那句:“畫受墨,墨受筆,筆受腕,腕受心。”

  中國曆代畫家對形與神早有精闢論述,我說陳玉先是“醒著做夢的人”,不然,精神的抽離與人文的失落必然導致藝術的平庸與惡俗化。藝術創造是人的精神產物,而舞中之人是受著思想和精神支配的,情緒必然是動態的前者。僅有動作比畫和舞蹈樣子遠遠不夠,人物神態和舞蹈動態的高度統一就成了他水墨舞蹈人物畫的第一追求,那優美的舞姿、動人的眉目、真摯的情感、內在的神態所產生的動人情趣和藝術魅力,正是他在生活中捕捉到的動態之美、瞬間之美。靠神態之美打動人心,陳玉先水墨舞蹈人物畫最鮮明的藝術特色正在於此。

  “墨變”:輕鬆地穿越

  午後(紙本水墨) 66釐米×132釐米 武藝

  “墨變·陌生的當代——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展”近日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舉辦,展出靳衛紅、李華生、李津、劉慶和、王川、沈勤 、武藝 、一了、朱新建、邱志傑、邱黯雄、徐冰、陳琦、陳湘波共14位藝術家的54件作品。由關山月美術館、德國漢堡美術館聯合策劃的這一展覽,曾於今年8月赴德國漢堡參加了“中國文化年”,受到德國媒體的廣泛關注。

  水墨畫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象徵。從五四運動到新時期,因受西方文化的巨大沖擊,中國很多藝術家不斷以西方的寫實繪畫、表現繪畫、抽象繪畫、超現實繪畫等來改造水墨畫。這樣做雖然使水墨畫在內容與形式上均有很大的開拓,但在不少水墨藝術家那裡,則有與傳統水墨斷裂並走向西方化的危險。當代水墨姓“中”還是姓“西”?水墨藝術能否被廣泛接受?傳統水墨如何進入當代生活?“墨變”的策展人之一魯虹表示,中國現代水墨並不是從本土的傳統文化中自然生長起來的,主要還是來自於西方。因此,他更青睞那些既與傳統文脈緊密聯絡,又積極反映當代生活的藝術家,比如徐冰、邱黯雄、邱志傑等。

  魯虹說,本次參展的藝術家從自身的文化傳統與當下文化背景出發,更加關心他們感同身受的文化問題,即使是處理一些西方當代藝術家同樣關心的文化問題,他們也有著不同於西方當代藝術家的理解方式與表現方式。而這在強調多元、寬容、平等價值觀的全球化格局中,對於突出中國當代藝術的民族身份,顯示不同於西方當代藝術的獨特性與差異性是非常重要的。也因為如此,參展藝術家才輕鬆地穿越了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當代、抽象與具象、寫實與表現……走向了更新的綜合。他們用自己的作品證明:傳統並不是守成出來的,而是創造出來的。

  該展另一位策展人阿克曼也認可這批中國藝術家的嘗試。他表示,現代水墨畫的更新與發展,既要求對自身文化遺產在精神上和技法上高濃度汲取,也要求試探著與之分道揚鑣,不得不回應當今全球藝術的美學標準,並申明自己的個性。“與中國當代先鋒藝術不同,水墨畫沒有對中國當下消費社會進行反諷的、戲謔的、玩世的或悲觀的再現,而是採取了一個與之對立的立場。”阿克曼認為,也許這正是當代水墨引起西方觀眾興趣的原因所在。

  據關山月美術館推廣教育部薛揚介紹,此次展覽在德國展出時,為了讓德國的媒體、專業人士與普通觀眾減少對中國文化與水墨精神的陌生感,推出了有針對性的推廣教育活動,吸引德國觀眾參與水墨畫實踐,進而體驗中國傳統文化,效果良好。透過這次展覽,不僅讓德國觀眾,也讓中國觀眾瞭解中國新興水墨的發展狀況,瞭解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如何保持自身文化的連續性、獨特性。

  當代水墨能否拯救書畫市場

  近日,北京榮寶舉辦的“2012清涼一夏拍賣會”落下帷幕,當代水墨作為此次拍賣會的重點推出物件,受到廣大買家的關注。今年春拍以來,當代水墨異軍突起,在其他傳統藝術品受挫的背景下,整體價位偏低的當代水墨穩中有升。在中國嘉德春拍中,“水墨新世界”首先就以92.45%的成交率令市場驚豔。分析當下市場行情,當代水墨在接下來秋拍中的表現也不容小覷。目前,北京保利已經公佈將在秋拍中首次推出當代水墨夜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