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天氣汙染引發的思考
近年來,全國平均年霾日數呈顯著增加的趨勢,尤其是以工業發展、城市建設更為迅速的中東部地區更為明顯。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霧霾天氣汙染引發的思考的內容,歡迎大家檢視。
最近一段時間,最引人關注的當屬“霧霾”天氣。今年入冬的一場超級霧霾席捲大半個中國。104個城市中毒“淪陷”,平均霧霾天創52年之最;許多城市深陷十面“霾”伏。
金華也在前段時間剛經歷了一個灰頭土臉的週末,本月6日和7日,市氣象臺連續釋出兩個霾橙色預警訊號,這在我市尚屬首次。7日,金華的PM2.5指數一度高達510,超過500微克/立方米,即“爆表”,該天的平均指數達到了482,列全省第一。
出現如此嚴重的霧霾天,並不是一個城市的過錯,是全國大範圍的區域性霧霾天氣所致。近年來,全國平均年霾日數呈顯著增加的趨勢,尤其是以工業發展、城市建設更為迅速的中東部地區更為明顯。在受霧霾影響的城市,部分地區能見度不足100米,造成了當地的航班停飛、道路封閉,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明顯增加,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和身心健康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和危害。
一、霧霾的概念
霧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氣溶膠系統,是近地面層空氣中水汽凝結(或凝華)的產物。霾也稱灰霾,霾是懸浮在大氣中的大量微小塵粒、煙粒或鹽粒的集合體。霾使空氣渾濁,水平能見度降低到10km以下。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對重點城市灰霾天氣監測結果顯示,組成霾的粒子極小,顆粒物PM10尤其是PM2.5是霾的最主要組成部分。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主要來自工業廢氣、煤炭燃燒、機動車尾氣、揚塵以及揮發性有機物等。霧本身不是汙染物,但產生霧的大氣環境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空氣中的汙染物不易向外擴散,造成集聚效應,在低氣壓、風小的條件下,低層空氣中的水汽與霾相結合,形成霧、霾的混合物。
二、防治霧霾的規劃思考
霧霾是工業廢氣、機動車尾氣等過度排放物在特定氣象環境條件下的產物。解決霧霾的關鍵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行節能減排,使用無汙染清潔能源。同時,城市大面積霧霾的產生與城市規劃佈局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有關,是對城市規劃的前瞻性、科學性、有效性和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的檢驗。城市霧霾促使我們對傳統城市規劃進行反思,並對未來規劃提出新的要求。
針對金華市在城市規劃工作中如何做好霧霾的防治工作,仍需結合自身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特徵,從城市結構、空間形態及城市高層建築佈局上開展有針對性的研究,從而為政府決策、城市規劃建設提出合理化建議。
(一)、合理規劃城市結構,預留控制城市風道
城市通風廊道也叫城市風道,就是在城市建設生態綠色走廊,在城市區域性區域開啟一個通風口,讓郊區的風吹向主城區,增加城市的空氣流動性,把大氣汙染物吹出去,對城市的霧霾會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還能改善微氣候環境,夏天還可以緩解“熱島效應”。從某種意義上說,“城市通風廊道”更多的是一種對城市結構的改造。
構建大尺度的“城市通風廊道”可從三方面著手:
一是構建綠色廊道。在規劃佈局上,根據城市主導風向設定通風廊道,從遠郊及市區打通城市風道,沿城市快速路、公路、鐵路、河流等周邊規劃一定寬度的帶狀綠地並嚴格控制其建設行為,從而形成綠地風廊、道路風廊、河流風廊。如市區開展的城市綠道網建設,三江六岸綠化廊道建設等均很好的構建了城市的通風綠廊。
二是建設被譽為城市“綠色項鍊”的環城林帶。在汙染物不變的情況下,如果建設城市通風廊道,就可以增加汙染物擴散的速度,而環城林帶是全年四季360°的綠色廊道,任何風向吹過可形成城市風道。金華特殊的區域盆地位置,常年平均風速偏小,而隨著城市高大建築物越來越多,阻擋了空氣運動和城市風道,嚴重的影響城市通風散熱。金華總體規劃對城市三環預留了一定寬度的環城林帶,但在城市細化建設時,有些地方並沒能完整的按要求控制下來,相反在一環、二環周邊高樓林立,像大桶一樣對主城區形成包圍圈,使主城區汙染物不易擴散,導致城市空氣汙染進一步加重。
三是嚴格控制城市風口,利用六大綠楔形成城市“穿堂風”。利用山體林地、河谷水道等自然條件,透過串聯建設並採用建設限高等規劃手段,形成開敞的空間和城市大“出氣孔”。目前,金華主城區按照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大部分生態通風走廊已基本形成,並正在發揮作用,可確保郊外的涼爽空氣吹進來,把主城的熱空氣置換出去。同時,城市發展對土地的強烈需求,導致六大綠楔逐漸吞噬的現象依然存在,得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三者複合建設將產生疊加效益,其整體的生態效益比起單純的一項都要強。國內城市如杭州、武漢、上海等均已開展了構建“城市風道”的相關研究和建設,國外如德國慕尼黑、英國倫敦等均在城市規劃中考慮到了城市風道的問題。
相關的研究及表明,“城市風道”的建設,並不是臨時設計做出來的,而是有賴於提前謀劃,進行空間預留出來的。它也並不需要大拆大建,可以結合舊城改造、結合新區開發、結合具體專案審批、結合我們的公園建設、生態帶來打造,有意識地逐漸完成。
(二)、有效組織城市空間,構建城市風道
在高強度開發的城市中打造城市通風走廊,一方面要構建綠色廊道,另一方面在建設過程中要有意識地考慮氣候環境特徵,譬如道路走向、建築佈局應考慮城市的主導風向,為風留出一條條的通道。
金華近幾年高層建築量突飛猛進且佈局無序,阻擋著風道的形成。金華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因此需要東西向道路來組織風道,而且最好能貫穿整個城市,否則風到了某一個地方,被建築物阻擋,就要再向上“翻越”,延緩了去霾、散熱的速度。如江北的錦繡金華,沿回溪公園西側密麻的佈置了一排高層建築,夏天清涼的東北風原本可以長驅直入,經過義烏江還能夾帶一些涼潤的江風,順江堤、公園、道路和比較低矮的建築群,一路向老城區吹去,但隨著回溪街錦繡金華成排成片的高層居住的建設,正好阻擋在風向由東往西吹去的行經路線上,導致風速急劇下降,加劇影響了城西片去霾和散熱。
在城市不同功能區中,不同土地價值及開發強度,其高層建築分佈的密度及位置等有所差異,對於一些處於可能影響城市風道的城市功能區內,應當進行城市高層建築的控制和分析,尤其100米以上高層建築對城市微氣候影響較大。因此,針對城市地理環境及氣候特徵,在城市重要風道及其周邊需開展城市空間高度控制研究,如對三江六岸景觀帶沿岸進行高層建築點位設定研究,既未雨綢繆地進行空間預留,同時又可控制並塑造城市天際線。例如:武漢市規劃部門2005年曾聯合華中科技大學,進行了“城市建築規劃佈局與氣候關係研究”。該研究即前瞻性的.考慮城市開發建設與城市氣候之間的相互關係,對從空間形態上解決城市熱島效應和霧霾具有較好的指導作用。
(三)、考慮地塊建築佈局與風向的關係,順應城市通道
“在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有意識地營造出一條‘風走廊’,可以緩解霧霾天氣的發生,減少熱島效應的產生。”徐匡迪說。
營造“通風廊道”,即需要控制高層建築的高度和數量,在高樓林立的地方留出“大缺口”,讓城市像人一樣擁有“出氣口”。預留風道,讓風裹挾著汙染物順利出城。
在地塊建設層面,目前欠缺在建築佈局中對城市微氣候影響的考慮,成片高大建築立項時,也未進行科學的氣象論證,缺少對建築物高度、朝向是否阻擋了城市風道形成的相關分析,使得城市大氣難以良性迴圈運轉,導致城市成為一座透風不佳的城堡,風進不來,霾出不去,成為令人窒息的汙染“圍城”。
由於金華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建築佈局的最佳朝向為南偏西15度左右,若考慮氣候對建築的影響關係,有利城市通風的建築佈局應與城市街道存在一定角度,而在地塊建設中,任由高層建築按其南北向佈置,將極易堵塞城市風道。因此,急需開展城市高層建築佈局與城市氣候的相關研究,預留不同地塊高層建築空間位置,並研究不同用地性質建築佈局形式對城市風道的影響。如居住小區建築的佈置形式上,錯位佈局優於行列式;點式和條式結合,優於單一平面佈局;面風向半圍合式也利於形成良好的通風環境。
下一步,建議圍繞城市結構、空間形態及城市高層建築佈局等主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學習借鑑其他城市的成功經驗,儘快開展城市規劃與氣候關係研究,從城市規劃角度提出改善城市微氣候環境的措施和對策;
2、儘快啟動城市總體規劃的實施評估,對城市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修正,使城市建設更加科學、合理、有序;
3、開展市區綠地系統專項規劃修編和綠線規劃的編制工作,明確各類綠線的控制範圍,並按城市綠線管理辦法嚴格執行;
4、根據城市綠地系統專項規劃,加快市區公園、城市綠楔、環城林帶的建設,構建以三江六岸綠帶為骨架,城市綠楔為通風口,環城林帶為360°通風廊道的生態綠地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