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1500字> 【熱門】端午節的作文1500字三篇

端午節的作文1500字

【熱門】端午節的作文1500字三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的作文1500字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節的作文1500字 篇1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曆史。我們老家的端午節,又稱五月節。小時候也不知道究竟為何要過這一五月節,只知道這一天在農忙之餘還能有好吃的粽子。所以端午,最忘不了的是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我們的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煮粽子的鍋裡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粽鍋裡的煮雞蛋主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裡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其次讓我難以忘懷的就是插艾草。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我們家鄉把插艾作為重要內容之一。以艾條插於門楣,懸於窗戶。端午插的艾草,我們稱之為家艾,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祛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可見,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節的早晨,天剛露出魚肚白,媽媽就去自家的菜園地的角落採集艾草。那些散發著香氣的艾草一拿回家,滿屋清香。早飯後,爸爸端起板凳,放在門檻上,將一把艾草整整齊齊的豎著插到門上。微風搖曳著艾草,散發出陣陣清香。我們的家鄉流傳著這樣的歌謠:“端午艾,是藥草,家家戶戶離不了;門上插把端午艾,蠍子蜈蚣無處逃。”

  艾草又是一種天然蚊香。到了晚上,天將黑的時候,媽媽就拿出早已上一年端午節用過的幹艾草,點燃起來,然後燻遍屋內屋外的各個角落。艾草冒出的黃色煙霧,散發出的特殊香氣,充滿了整座房子。我好奇地問母親,為什麼要用艾草燻。母親總是慢騰騰地說:“燻草香,香滿堂;燻蚊蟲,辟邪惡。家裡上上下下,裡裡外外,燻艾草,一年裡人也不會生病。”記得夏天,只要我們身上生了痱子,媽媽就用陳年的艾草燒水,給我們洗澡。秋天或者冬天,身上有寒氣,也是用陳年的艾草燻燒,一出汗,馬上就好了。

  在端午節的這一天,家裡人還會上街,花上幾分錢或者一毛錢,給我們這些孩子買來香囊,掛在身上。我記得自己佩戴過的香囊,最喜歡的是紅辣椒形狀的。傳說佩戴香囊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最後就是在中午吃飯的.時候喝雄黃酒。雄黃其實是一種中藥材,中醫藥書籍說雄黃能治百蟲毒、蟲獸傷,所以民間有“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五月五日飲雄黃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蟲”、“帶雄黃進山不怕蛇”等諺語俗語。在碘酒未發明年代,我國人民就是用白酒調配雄黃和白礬水來塗抹毒蟲蜇傷和蚊叮蟲咬的。人們熟悉的《白蛇傳》裡,端陽節,許仙聽信了法海的話,讓白娘子飲了雄黃酒而顯露出了原形。現在不少地方在端陽節還要在屋內外噴灑雄黃水,並在兒童的耳、鼻、額頭上塗抹雄黃。不過據現代科學分析,雄黃有毒,不宜內服。

  家鄉的端午節,已經離我們漸漸遠去,多想再過一次家鄉的端午節啊!

端午節的作文1500字 篇2

  飛絮悄然隱沒在濃濃的綠蔭中,綠色開始濃重起來。最早的那些花在幾場漓漓落落的小雨裡散盡,下一場花事不久便會繽紛而來。

  一些果實,隱約在枝頭,搖曳著芬芳的五月。記憶裡那個五月的節日,此時姍姍而來,

  北方的端午節,沒有賽龍舟,飲黃酒,包粽子那樣濃烈的氣氛,而是以自己獨特的傳統方式,配香荷包,掛葫蘆,挑艾蒿。小時侯的記憶,就是這些,可以驅邪,避災。父母們美好的心願,在幼小孩子們的心裡有了關於端午節最初的朦朧的記憶。

  直到自己長大了,做了母親,又把這些教給了孩子,可是孩子們除了覺得這些好玩好奇之外,他們似乎什麼也不會想,更不會懂得這樣的節日對我們這樣的大人有什麼意義。

  五月裡的這個節日,在我們這裡叫五月節。一直是記憶裡那個溫暖,淳樸,幸福的節日。當早晨的第一道朝霞從玻璃窗照射近來,把我們從睡夢中喚醒,這天是五月節。伸開胳膊,手腕和腳腕都繫上了五彩線繩。這是媽媽提前悄悄準備好的,也是在我們的睡夢中悄悄繫上的。五彩線繩是這個節日裡幸福的標誌。院子裡的臉盆裡,早已盛滿了浸泡艾蒿的水,用艾蒿水洗臉,可以去邪避災,艾蒿的淡淡微苦的的清香湧進鼻孔,清爽,還有那麼一絲芬芳。媽媽忙著早飯,五月節煮荷包蛋,這是北方過節的習俗。五月節,這個節日應該是意味著這一年吉祥,幸福,平安。

  其實,那時的五月節是從初一開始的。初一的雞蛋鵝蛋都要作上標記,留到初五這天煮。小孩的手腕和腳腕系的是一根紅線,初五才能繫上五彩線,剩下的幾天裡大人們要準備一些小禮物,比如縫荷包,荷包很小,樣子和石榴差不多,我想那應該是有特殊寓意的,各種顏色的荷包裡面裝著香草,隨著風遠遠都能聞到一股濃香。

  心靈手巧的母親用剩下的零布頭,為我們縫製各種小飾品,我們最喜歡的小辣椒,是用紅布縫的,比小拇指一半還小,還有一樣最精巧的小掃帚,用麻線作的,掃帚把只有牙籤粗細,用紅線纏繞著,掃帚頭只有指甲蓋兒大小,串起來與荷包在一起,縫在衣服的前襟上,或者後肩上,當時真是一種炫耀。現在還能想起來,這既是一種濃濃親情,又是北方特有的趣味習俗。

  後來知道,南方和北方過五月節是不一樣的,南方有吃粽子,划龍舟的風俗,而在北方,除了吃荷包蛋,帶香荷包,還要在當天的窗前或者門樑上掛上葫蘆。家家戶戶都飄著五顏六色的葫蘆,似乎沒有人關注是為了紀念什麼,他們只是延續著祖先留下的風俗來過這個節日的,只是為家人驅邪免災,祈求這一年平平安安,風調雨順。

  我們小時的五月節不能缺少的是自己親手疊的葫蘆。也最樂於做這個活,把裁完的手掌大小的方行彩紙,經過幾道繁雜的工序,放在嘴邊,用氣一吹,就成了一個裡面空著的立方體,還帶著兩個或四個靈巧的小翅,底面再用針串上半尺左右彩條紙,一個完美的葫蘆就做成了,盯著母親手裡的彩紙靈巧地翻來折去,自己也笨笨地按照母親的指點去做。時常為了一個葫蘆,要練習半天,疊完了又拆,然後再疊,才能七擰八歪地疊成一個葫蘆。再從自家的樹上折下一小節樹枝,把葫蘆三個或五個栓在樹枝上,插在窗戶和大門上,翠綠的樹枝間飄著五顏六色的葫蘆,這是北方五月節最美最自然的一道風景。那些花花綠綠的葫蘆隨風飄起,彷彿就可以把那些病魔,災禍擋在外面,我們在親情的呵護,祈願裡,幸福而安寧。

  我想現在依然可以看到這風景,有些東西,在人們的心裡是無法改變的。就如我們固執地拽著歲月的裙裾,不肯步入時光的隧道一樣。

  如今,又到了這個節日,徜徉在街邊,看不到手疊的方方正正的葫蘆,還有那縫製的小巧的香荷包,那種溫馨的喜悅在心裡淡了,遠了。年紀大了的母親也已經不再親自疊葫蘆和縫製香荷包了。看著這些機器作出的葫蘆很漂亮,那各種的樣式也是手工疊不出來的,比手工的更完美更時尚。卻總覺得少了那麼一種親切和質樸,包括那記憶裡散發著淡淡清苦香味的艾蒿,那種香味已經變的有些枯燥和飄浮。

  畢竟,有一些記憶也漸行漸遠,然後淡去消失。歲月的年輪在一年年遞增,而歷經過那種溫暖我們,已經牽著如自己那時一樣個頭的兒女們,在這個古老的節日裡,懷著心底的眷戀,淡然行走在季節濃郁的風裡,時光靜淌,而我們的溫暖依然在心裡。

  無論季節遠近,芬芳的節日依然還會如期而至,疊加在歲月的長河,蜿蜒綿長,靜謐無聲。我們守在與這個五月相約的路口,用目光裡的餘熱,溫暖掌心的記憶。在一份平淡的相守裡,靜靜感受一年一季的淡淡情思,安暖溫婉。

端午節的作文1500字 篇3

  冬去了春來,春去了夏來,轉眼間,此年的端午節也即將在縷縷粽香間清晰開來。

  站在早晨清新的陽光裡,感覺絲絲溫馨,恬靜美好。走在流馬人喧譁的大街上,風中淡淡的粽香撲鼻而來,深呼吸,任粽香飄進五臟六腑,打消購買的念頭。看,轉角處,一群群年長的人兒正在精挑細選上等糯米,聲調不一的討價還價聲卻成了小城最歡快最活波的晨間交響曲,感覺那麼真摯,那麼動聽。

  走進超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設計獨特,色彩鮮明醒目的宣傳語。進入購物區,其次,讓人眼前一亮的是那形態各異,口味多樣,包裝極其精緻來自五湖四海風味獨特的粽子,讓人盡飽眼福。

  儘管眼前這粽子千般好,萬般美,毫無疑問會吸引無數人的眼球,必定會激起不少顧客強烈購買的慾望。但在我心裡,卻遠遠比不上我外婆包裹的愛心粽子。

  往常的端午節都是在學校與老師同學們一起度過的,雖然外賣的粽子口味也不差,但是對外婆精心包裹的粽子還是懷深著一種特殊的感情。只要我放假回家,嘴饞了,不論什麼時候,外婆總是毫不猶豫笑眯眯地滿口答應,轉身就走進廚房去準備包裹粽子的材料。此刻,我覺得我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寵兒。

  接下來,外婆就坐在藤椅上一邊篩選著糯米,而我就蹲在外婆身旁一邊刷洗著粽葉。我的任務完成後,我就安靜地坐在藤椅上,看著外婆以極其嫻熟麻利的動作清洗糯米,搓小豆,細切臘肉,又以其靈巧的雙手一邊擦去粽葉上多餘的水分,一邊將糯米小心翼翼地遞進粽葉口,然後,將這些零散的粽子捆紮。最後,放入鍋內蒸煮。如果不是親眼所見這些繁瑣細緻的程式,我是不會明白原來包裹一個小小的粽子竟然要花費這麼多的時間心思精力。此刻,對外婆這種耐心細心貼心式的舉動,不禁使我的欽佩之感不由而生,讓我感動的無言。

  望著牆上的鐘表,細數著自己在庭院踱步的步伐,迫不及待地等候著粽子出鍋的那一刻。邁進廚房,看著這滿屋氤氳的霧氣,聞著那濃濃的粽香,有一種強烈揭鍋,一嘗為快的衝動。但,最終,我還是遵守了那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良言。

  過了幾分鐘,粽子終於蒸熟了。於是,我就迫不及待地揭開那還正冒熱氣的粽葉,用筷子將粽子一分為二,看著那金燦燦流油的臘肉,飽滿剔透的赤豆,讓人垂涎三尺。於是,忍不住細細咬上一口,滑滑嫩嫩的,不油不膩,而且富有嚼勁。但是,外婆總是在旁邊笑著溫柔提醒著我“當心燙手,當心燙手”。我總是天真的回答道:“就算是燙著了,我也是幸福至極,快樂無比的”,外婆淺笑無語,只是滿眼疼愛的望著我撫摸著我的腦袋。

  每當走在回家的路上,手裡提著外婆給我包裹的愛心粽子,心裡感覺沉甸甸的,我明白這小小的粽子裡面包含了多少關愛,多少汗水,多少祝願,多少溫暖。這麼多年以來,外婆總是無怨無悔,任勞任怨地默默付出著,勞累一個人承受著。不管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地方,有好吃的,好玩的,外婆總是在第一時間想到要留給咱們,打電話告訴咱們。不管什麼天氣,不論什麼季節,外婆依然堅持著給遠在千里之外的咱們千叮嚀萬囑咐,叮囑咱們要:“好好照顧自己,天冷要記得加衣,晚上要蓋好被子,不要著涼了。也許,咱們若安好,便是她的晴天。”每當回憶起外婆的音容相貌,一言一行,心裡總是暖暖的,甜甜的,對她的思念越發濃烈。不管在校內校外,只要聽到室友們讚揚起她們外婆時,我的腦海播放的滿是外婆慈愛辛勞的畫面,讓我不禁潸然淚下,我想,親情總是無須解釋的,思念總是無需理由的。

  如今,咱們正一天天悄悄成長,而外婆卻在漸漸日益變老。多希望時光可以止步,多希望外婆可以享享清福,多習慣外婆家的獨特粽香味,又多麼害怕某天外婆的突然離開。或許,是我多慮了,也許,只要咱們大家都歡樂的笑著,開心的活著,幸福的過著,這就是對外婆最好的獎勵。

  只要一想到每年都可以嚐到外婆親手包裹的粽子,我總是很得意,很甜蜜,很開心。此刻,我什麼也不願多想,什麼也不願多看,只是一心一意地期盼端午節的到來。這樣,咱們又可以重拾那歡聚一堂的喜悅,共享那溫馨美好的時刻。

  其實,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只要你善於發掘,善於體會,懂得珍惜,懂得銘記,時常都懷抱著一顆感恩的心,看看吧,何處不閃耀著平凡的美麗,何處不流動著真愛真情。

  在這端午即將來臨之際,若兮提前祝願大家端午節快樂,平安健康永一生。但願萬水千山粽是情,心如糯米般越粘越緊,情亦如粽葉般越煮越香,快樂猶如那射線般,無限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