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四個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語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語,同學們學習了哪些?下面是四個,我們一起閱讀學習吧。
寫四個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語:滌親溺器
詩曰:貴顯聞天下,平生孝事親。親自滌溺器,不用婢妾人。
這首詩說的是黃庭堅奉母盡誠的事。這是《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十四則故事。
黃庭堅,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他二十三歲就中了進士,蘇軾是這樣贊他的:“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說他文章瑰瑋超然,當世無可比擬;而他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之美德,又可媲美古人。滌親溺器,也就是說他親自為母親刷便桶,這在一般老百姓看來似乎也沒有什麼,但是一個人身居高位,刷一次便桶容易,難的是刷一輩子便桶。這還要從他小的時候說起。
黃庭堅的父親黃庶為人剛正,飽讀詩書,曾中過進士,但一生未能發達,僅是州府的幕僚,後來到康州任了一官半職。康州地偏民困,騷亂不斷。黃庶不畏艱難,鞠躬盡瘁,最後積勞成疾,中年卒於任所。母親李氏,是著名藏書家、詩人李常的妹妹,出身於仕宦讀書世家。父親在臨終前把年僅十三歲的黃庭堅叫到床前,對他說:“為父命不久矣,我兒長大了,不要只顧著讀書,要好好照顧母親,好好跟隨舅舅。”黃庭堅含淚答應了。父親不久便去世了,這讓平素活潑好動的黃庭堅一下子陷入了沉默,常常一個人躲在藏書室裡翻書度日。
舅舅李常把他當親兒子一樣對待,耳提面命,盡心栽培。他看出端倪,便悄悄走進藏書室找了個機會安慰他。黃庭堅哀傷地說:“以前我只顧戲耍和讀書,從來沒有想過人會死去,父親大人待我恩重如山,我卻再也見不到他,再也沒有機會幫他做事,為他盡孝了。”李常說:“盡孝不是感恩戴德忘乎所以,也不是做什麼了不起的大事,而是在平素點滴中學會關照至親,在務正業的同時見縫插針利用閒暇滿足家人所需,這兩件事並不矛盾。”黃庭堅想起父親的遺言,忽然意識到自己只顧著自己哀傷,忽略了此刻比他更哀傷百倍的母親,於是便往母親房間跑去。
父親死後,母親思念成疾,身體抱恙,常常臥床休息。他走進母親的臥房,發現母親正在吃藥,藥湯極苦,母親直皺眉頭,恰巧貼身丫鬟告假回家探親,母親吃完藥端起茶杯想抿一口水,杯裡卻是空的,杯沿上還有茶垢,她看了一眼就放下了。父親在任時為官清廉,生活節儉,家中並不曾僱用過多的僕役婢女。黃庭堅立即自動請纓,跑去為母親清洗茶杯並沏好茶。母親看著乾淨的茶杯,喝著黃庭堅泡的茶,甚感欣慰地笑了。黃庭堅看看便桶還沒有倒,又跑出去倒了。這一切做完後才去學堂。
到了晚上,黃庭堅又來了。這次他是有備而來,他帶了把刷子,來給母親刷便桶。母親愛乾淨,可便桶往往不能及時清潔,好脾氣的母親不願為難婢女,他決定不勞煩別人,親自做好這件事情。
當他人到了中年,身為朝廷官員,公務十分繁忙,每天忙完公事回來,第一件事仍是去探望已經年邁的母親,端茶遞水,精心照料並陪伴,每天晚上依然為母親刷洗便桶,從不讓他人代勞。
有一次,有人問黃庭堅:“您身為高貴的朝廷命官,家裡又有僕人,為什麼要親自來做這些雜細的事務,甚至還親手做刷洗母親便桶這樣卑賤的事情呢?”
黃庭堅回答說:“孝順父母是我的本分事,同自己的身份地位沒有任何關係,怎能讓僕人去代勞呢?再說孝敬父母,是出自一個人對父母至誠感恩的天性,又怎麼會有高貴與卑賤之分呢?”
滌親溺器:形容人非常孝順。
寫四個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語:打草蛇驚
南唐時候,當塗縣的縣令叫王魯。這個縣令貪得無厭,財迷心竅,見錢眼開,只要是有錢、有利可圖,他就可以不顧是非曲直,顛倒黑白。在他做當塗縣令的任上,幹了許多貪贓枉法的壞事。
常言說,上樑不正下樑歪。這王魯屬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見上司貪贓枉法,便也一個個明目張膽幹壞事,他們變著法子敲詐勒索、貪腐賄賂,巧立名目搜刮民財,這樣的大小貪官竟佔了當塗縣官吏的十之八九。因此,當塗縣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個個從心裡恨透了這批狗官,總希望能有個機會好好懲治他們,出出心中怨氣。
一次,適逢朝廷派員下來巡察地方官員情況,當塗縣老百姓一看,機會來了。於是大家聯名寫了狀子,控告縣衙裡的主簿等人營私舞弊、貪腐賄賂的種種不法行為。
狀子首先遞送到了縣令王魯手上。王魯把狀子從頭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這一看不打緊,卻把這個王魯縣令嚇得心驚肉跳,渾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原來,老百姓在狀子中所列舉的種種犯罪事實,全都和王魯自己曾經幹過的壞事相類似,而且其中還有許多壞事都和自己有牽連。狀子雖是告主簿幾個人的,但王魯覺得就跟告自己一樣。他越想越感到事態嚴重,越想越覺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繼續控告下去,馬上就會控告到自己頭上了,這樣一來,朝廷知道了實情,查清了自己在當塗縣的胡作非為,自己豈不是要大禍臨頭!
王魯想著想著,驚恐的心怎麼也安靜不下來,他不由自主地用顫抖的手拿筆在案卷上寫下了他此刻內心的真實感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寫罷,他手一鬆,癱坐在椅子上,筆也掉到地上去了。
那些幹了壞事的人常常是做賊心虛,當真正的懲罰還未到來之前,只要有一點什麼聲響,他們也會聞風喪膽。
寫四個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語:百步穿楊
秦國的名將白起,領兵前去攻打魏國,有個名叫蘇厲的謀士獲悉後,趕緊去見周朝的國君,提醒他說: “如果魏國被秦軍佔領,您的處境就危險了。”
原來,這時周朝的國君名義上是天子,實際上對各諸侯國已沒有管轄權。魏國如被秦國攻滅,秦國的勢力將更強大,對周天子的威脅也更大。周天子問蘇厲怎麼辦,蘇厲建議周天子趕快派人去勸說白起停止進攻,並給白起講一個故事。
蘇厲介紹了一個應該向白起講的故事: 楚國有個著名的射箭手,名叫養由基。此人年輕時就勇力過人, 練成了一手好箭法。當時還有一個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長射箭。
一天,兩人在場地上比試射箭,許多人都圍著觀看。 靶子設在五十步外,那裡撐起一塊板,板上有一個紅心。潘虎拉開強弓,一連三箭都正中紅心,博得圍觀的人一片喝采聲。潘虎也洋 洋得意地向養由基拱拱手,表示請他指教。 養由基環視一下四周,說:“射五十步外的紅心,目標大近、太大 了,還是射百步外的柳葉吧!” 說罷,他指著百步外的一棵楊柳樹,叫人在樹上選一片葉子,塗上紅色作為靶子。
接著,他拉開弓,“唆”的一聲射去,結果箭鏈正 好貫穿在這片楊柳葉的中心。 在場的人都驚呆了,潘虎自知沒有這樣高明的本領,但又不相 信養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葉,便走到那棵楊柳樹下;選擇了三片楊 柳葉,在上面用顏色編上號,請養由基按編號次序再射。 養由基走前幾步,看清了編號,然後退到百步之外,拉開弓, “嗖”、“嗖”、“嗖”三箭,分別射中三片編上號的`楊柳葉。
這一來,喝采聲雷動,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采聲中,有個人在養由基身旁冷冷他說: “喂,有了百步穿揚的本領,才可以教他射了!” 養由基聽此人口氣這麼大,不禁生氣地轉過身去問道:“你準備 怎樣教我射箭?”
那人平靜他說:“我並不是來教你怎樣彎弓射箭,而是來提醒你該怎樣保持射箭名聲的。你是否想過,一旦你力氣用盡,只要一箭不 中,你那百發百中的名聲就會受到影響。一個真正善於射箭的人,應 當注意保持名聲!” 養由基聽了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謝。 周天子派去的人,就按照蘇厲介紹的向白起講了上面這個故 事。白起聽後,想到要保持自己百戰百勝的名氣,不能輕易出戰,便 藉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國的進攻。 這個故事還引申出另一條成語“百發百中”。
成語出處:《戰國策·西周策》
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成語釋義:它與成語‘百發百中“意義相似。比喻射箭技藝高超,並引申為 本領非常高強。
寫四個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語:不死之藥
有一個人拿著吃了可以長生不死的藥來到楚國,要將這不死的藥敬獻給楚王。
宮廷的守門官捧著藥進宮去,碰上宮中的衛士。衛士問:“你拿的是什麼好東西?”
守門官說:“是不死的藥。”
衛土說:“是可以吃的嗎?”
守門官說:“當然是可以吃的呀。”
於是衛士從守門官手裡奪過藥就把它吃下去了。
楚王知道後,非常生氣,立即派人去將衛士抓來,要將衛士斬首。可是衛士不慌不忙地對楚王說:
“大王先息怒,請聽我說。我曾問過守門官這藥能不能吃,他說可以吃,我才吃的。我是一個位居守門官之下的卑微小臣,我在徵得守門官同意以後才吃那藥的,因此我是無罪的。如果說那藥是獻給大王的,別人吃了就算是犯罪,那麼這罪責應該由守門官來承擔。再又說回來,如果那人獻給大王您的真是不死之藥,您就不該殺我,因為如果您把我殺了,那藥豈不是死藥嗎?這麼看來,那人把送給您的死藥說成是不死之藥而大王還準備重賞他,就說明他分明是在欺騙您。大王您如果殺了我一個無罪的小臣,等於是向世人宣佈您被人欺騙的醜聞,大王您這樣賢明的君主怎麼也會被人欺騙呢?您倒不如饒恕我,把我放了,這麼一來,世人將會稱頌您的英明和大度。”
楚王聽了衛士的一番話,覺得很有道理,於是下令把衛士放了。
其實這個衛士得以活下來,並不是什麼“不死之藥”的魔力,而是全憑著衛士自己的聰明才智。他用了一個邏輯的二難推理與楚王辯論,戳穿了“不死之藥”的謊言。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只要有科學的頭腦,一個“小人物”也可以不畏君主的強暴,在堅持真理的鬥爭中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