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紗讀後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面紗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面紗讀後感1
在“很不幸”的一連讀到兩本毛姆用第一人稱寫的小說後,終於讀到這本沒有“我”一直死氣白咧攪和其中的面紗,再加上流暢的對話,語言,真讓人讀的很高興!
怎麼說,有很多小說都是以第一人稱來寫的,往往這個“我”就是主人公本身,可毛姆的“我”卻是個十足的外人,就用“小說家”的身份和書裡的人物廝混在一起。對一些著急的讀者來說,這種要靠著“我”不斷跑去和主人公發生各種巧遇才能推進故事發展的做法,簡直是要命。好在,毛姆還有犀利風趣簡潔的對話佐料其中,支撐著你讀下去,讓你不至棄書跑路。
毛姆的對話描寫,幽默簡潔,粗暴直接。對話雙方唇槍舌戰,你來我往,直搗主旨要害,絕不拖泥帶水。是他小說的很大的看點。在這部面紗中,瓦爾特向凱蒂攤牌決定帶她去疫區的時候,兩人的對話都直接了當,沒有拐彎抹角。文章最後凱蒂面對他父親的一番感悟,也是直抒胸臆,完全沒有把對方當成一個父親而去考慮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
人們都說毛姆是講故事的高手,我倒覺得他語言掌控似乎更棒。故事大都千篇一律,難免落俗套。這部面紗也是,一個女人沉淪覺醒的故事。
面紗讀後感2
電影就是這麼的美麗,包括黃秋生、劉燁和呂燕。大家一定要去看一看。
來說說小說,典型的毛姆刀鋒小說,總是不留情面的殘酷與現實。
這不是愛情小說,是自私無腦女主的人生蛻變。
故事大致就是爸爸也沒啥錢,媽媽也很無腦只想把她嫁出去,又不能比妹妹嫁的差的女主角,隨便的嫁給了一個孤僻怪異的細菌學家,去了香港,愛上了大齡風趣幽默駐港大使,被丈夫發現後,一行前往霍亂內地小城,丈夫死在霍亂中,她回到香港,遇到老情人,受到所有人尊敬和憐憫,後又回到英國,尋求父親庇護,最後自由成長安寧的故事。
整篇小說中印象最深的有兩段話,一段是女主丈夫的尖銳告白,“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勢力、庸俗,然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
還有一段就是女主成長蛻變:有了自由,她也就有了無畏的面對未來的勇氣。如今她明白了,假如她沿著眼前這條越來越清晰的小路前行,或許所有她做過的錯事蠢事,所有她經受的磨難,並不全是毫無意義的,那將是一條通往安寧的路。
面紗不能說是一部愛情小說,因為女主本身的愛情是失敗的,她喜歡的有婦之夫是自私的,醜陋的,而她至始至終都沒有愛上給自己帶來榮耀的丈夫。
作為現實批判小說,毛姆冷酷,毫無留情的指出了所有人人性後的黑暗,包括丈夫,他來到霍亂小鎮是有陰謀的,他臨死前說,死的卻是狗,足以證明,愛情啊,他會變質啊
面紗讀後感3
一口氣看完了《面紗》,總要寫點感想什麼的,不然感覺像是沒有度過一樣。
首先要大力稱讚一下這版的翻譯,深得我心,言辭優美,意境悠長,把毛姆的本意都傳達到了讀者的心中,比我看的上一本《月亮與六便士》強的簡直超過一個銀河系。
也不得不說作者對人性的描寫真的是入木三分,凱蒂前半生失意的根源是原生家庭,尤其是她母親對她的教育,出發點就不是正經的,妄想攀高枝,又急於求成,殊不知她的目標人群都因為她的行為敬而遠之,這只是她自己的一廂情願罷了。然而凱蒂的母親卻把原因歸咎於她的女兒身上,又比中國千萬個催婚的母親還沒有道德,把年齡漸長的女兒看做是自己的負擔。
正是這樣的背景之下,瓦爾特與凱蒂相遇了。“在錯的時間遇見錯的人”。瓦爾特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情操再高尚,也與他的眼睛毫無干係。人美麗的外表確是上天賜予的禮物,為它所吸引也無可厚非。
只是我很詫異一個品行如此高尚的人,對於自己的未來卻沒有很好的規劃,這兩個人的結合實是太大的悲劇。就如他在想那本書的某個段落是不是在哪本名著中看到過,而她卻想著明天是不是自己愛豆的紀念日。
只是有些悲傷,自己的某些特質與瓦爾特有些相似,雖然自詡能看清很多人的本質,但又怕自以為是的看透會帶來很多莫名其妙的偏見,也許自己一個人的確是會好很多。也曾不少反思在感情上的失敗,好多是不敢揭開自己的面紗,而偏執的性格在我身上,偽裝一輩子也是可能的。
面紗讀後感4
“我知道你愚笨輕浮,知道你頭腦簡單,但我還是愛你。我清楚你的追求和理想庸俗不堪,可我愛你。我知道你就是個二流貨色,但我愛你。我努力去喜歡那些你喜歡的東西,我把自己隱藏起來,在你面前展示出我無知粗俗、愛嚼舌根、傻里傻氣。想想我做得多可笑啊。我知道,你看到聰明人有多麼恐慌。為了讓你看到我跟你交往的其他男人一樣,是個大傻瓜,我竭盡全力、煞費苦心。我知道你只是為了權宜之計才嫁給了我。我深深愛著你,我不在乎這些。據我所知,大多數人付出愛情卻得不到回報時,會感到失望,會越來越憤懣,越來越刻薄。我不是。我從沒期望你會愛上我,我也沒覺得你應該愛上我,我不覺得自己非常惹人喜愛。能愛著你,我就感激不盡了。偶爾,我想到你跟我在一起時感到滿意,或者看到你眼神裡有一絲愉悅的愛意,我就高興極了。我盡力不讓你厭倦我的愛,可我知道我做不到,但我還是時刻提防,看你有沒有厭煩我的痴情,不放過一點兒蛛絲馬跡。大多數丈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在我這兒,我視作恩賜。”
瓦爾特最終用自己的毀滅換來了凱蒂的救贖和重生,他不是原諒不了凱蒂,而是臨終也原諒不了自己。
“死的卻是一隻狗。”
愛有多深切,就有多卑微。
面紗讀後感5
愛的時候,一葉障目,什麼都是優點。迷失了理智,像一條狗一樣活的疲憊不堪,主人給了點骨頭,就足以撫慰所有的傷痛。這種人在愛情中,迷失了自我,卑微到塵埃裡。可是,沒有人會愛塵埃裡的你。
不愛的`時候,連呼吸都是錯誤。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但是卻很清楚自己討厭什麼。既然不愛,就不要因為他對你好,而選擇在一起。否則,終將會傷害雙方。
作者真是把人性描寫的很透徹了。
現實生活中,瓦爾特這樣的男人太少了,而唐生這樣的男人比比皆是。瓦爾特對凱蒂的愛,太過純粹……愛真的不需要理由嗎?並不是,愛是需要理由的,就算是沒有理由的愛上了一個人,自己也會找到理由去支撐自己對他的愛。
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是像凱蒂一樣經過苦難的洗禮,才能慢慢的讓自己靈魂找到安寧,也就是所謂的成熟。人是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再做決定的時候,跳出固有思維的面紗,跳出感性的偏見,客觀公正的看待周圍的人和事。
揭開現實的面紗,忠誠的審視自我,終將會尋得靈魂的安寧。
面紗讀後感6
“我不會。我有希望,也有勇氣。”
過去已經完結,逝者已然安息。這樣是不是太過無情?她滿心希望自己已經學會同情和博愛,即使不知道什麼樣的未來在等待著她,也感到內心有一股力量,無論將要發生什麼,她都能帶著輕鬆愉悅的心情去接受。接著,突然之間,全然說不清是何因由,那段旅行的回憶從她無意識的腦海深處浮現出來:她跟著可憐的沃爾特,兩人一道前往那座飽受瘟疫摧殘、讓他丟了性命的城市——一天早上,天還沒亮他們便坐上轎子出發。破曉之時,與其說她看到,不如說是憑直覺預見了那樣一幅令人驚歎的美妙景緻,一時緩和了她心裡的痛苦,讓塵世間的所有磨難都顯得無關重要。
太陽昇起來,驅散了一片霧靄,她看見他們循著的那條小徑蜿蜒向前,直到目力不及之處,穿插於稻田之間,橫跨過一條小河,越過高低起伏的大地——也許她的過失,她做下的蠢事,還有她所遭受的不幸,並非一概徒勞無益,只要現在她能夠遵循眼前這條讓她依稀可辨的路。那不是親切古怪的老沃丁頓所說的無所通達的道路,而是修道院那些可愛的修女謙卑地遵循的路——那是一條通往內心安寧的路。
面紗讀後感7
一個讀來讓人心痛卻又無可奈何的故事,本以為,面紗後面是一張美麗絕倫的臉,美得驚世駭俗。然而,一層層揭開,露出的卻是一張張扭曲的臉。起初,我以為這個故事很像《包法利夫人》,後來覺得“不”,不像!中間有一部分,凱蒂找到了活著的意義。
故事場景彷彿忽然從陰暗的密室換到了明媚的陽光下,可是我差點忘了,這是瘟疫區啊,陽光再怎麼明媚,也擋不住死神降臨,我以為凱蒂會死,沒想到死的卻是沃爾特,這樣的結果,沃爾特想到了嗎?沃爾特很適合做一部小說的男一號,善良、高尚讓人有些難以企及,這樣的人凱蒂居然不喜歡他,也是理解不了。但是,在我心裡,這是一個故事,不是一部小說,沃爾特只是故事裡的一個人,他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在愛恨交織裡掙扎,掙扎得那麼痛苦。為科學獻身也好,為愛決絕也好,究竟是不小心染上了霍亂,還是他始終在用自己做實驗,在他最後閉上眼睛那一刻,已經都不重要了。他走了,走的是否安心,我不知道。凱蒂失去丈夫,要回家了,我以為故事即將結束,結果出現了香港那一幕,那一刻,在我眼中,兩個人扯掉的不止是面紗,是連著麵皮一同撕掉了,不知道查理是否會痛,應該不會吧,他習慣了,但是凱蒂痛了,她感受到那種撕裂的痛了,所以她逃開了,她要回家了。如果故事就此結束,也夠了,然而並沒有。母親的離開,或許讓凱蒂的心與父親拉近了。經歷了那麼多,誰是誰非無所謂了,希望待在父親身邊的凱蒂,能夠勇敢地開始全新的人生吧!
面紗讀後感8
全書以第三人稱著重描寫了凱蒂的心路歷程,但是我認為凱蒂這個角色卻並不討讀者喜歡,相對富裕的家庭並未給她帶來高貴的品質,反倒培養了她的愛慕虛榮,與其說是透過各類經歷使凱蒂成長起來,倒不如說是即使行下了不忠之罪仍在抱怨為何男人將此看得如此之重、即使東窗事發仍痴心妄想查理會放棄平靜安逸的生活和光明的前途、即使經歷了煉獄般的瘟疫重災區的純真快樂和平靜仍不能使其徹底擺脫查理,與其說凱蒂自嘲無法擺脫人性的枷鎖,倒不如說是作家毛姆透過這一角色,告訴我們世俗之人終究難以逃脫這根深蒂固的令人羞於啟齒的人性之惡。
有些人生來就是揹負責任的,因此修女們能在最為悲劇的地方發出真誠而開朗的笑,因此她們在赴死之時毫無悔恨不甘恐懼而是平靜坦然,也因此使得凱蒂認為自己和修女們始終有著一牆之隔,生活在兩個世界,可能最終也因此凱蒂和瓦爾特無話可說。
無論在工作中還是娛樂中,也無論在塵世還是修道院,一個人都無法找到安寧,安寧只在於人的靈魂中。
面紗讀後感9
從抖音上偶然被推薦到這本書。毛姆的寫作風格,從《月亮和六便士》裡我就一清二楚。冷酷殘忍,抽絲剝繭。面紗的可讀性非常強烈,毛姆非常擅長講故事。從最初我討厭那個愛慕虛榮的二流女人凱蒂,到最終陪著她一起看盡各種各樣的面紗,最終看清了自己的救贖。
一路上,我從唐生身上看到一個男人如何思考問題,慾望和愛情本就是天壤之別的東西,我竟然不討厭唐生,甚至有點可憐他,被慾望緊緊的束縛。多羅西也讓我看到一個偽善的女人如何讓自己看上去十分完美……
最讓人心痛的應該是瓦爾特吧,他正直,善良,他這輩子覺得唯一討厭自己的事情就是愛上一個不該愛上的女人吧。他為此賠上了一條命。
直到凱蒂明白,他已經為她犧牲了所有。不過他愛人的方式也讓我難受,他付出了他所有的溫柔體貼,希望他在天堂回望時,可以覺得無怨無悔。
凱蒂從慾望的深淵甦醒,看到修道院裡那群有信仰的如何生存,其實和你讓我看到的是,人性的救贖,並不說一定要透過一種宗教,而是要去信仰讓你內心平靜安寧的事情。
最終,她回家,對母親發回憶和釋懷,對父親的理解,她可以體察任何幾不可察的情愫和心理,她最終成長了,還好,毛姆讓我再次看到人性的光輝……
一本值得好好去讀的書。
面紗讀後感10
前段時間偶然發現在學習通可以閱讀書籍,最近看完了毛姆的《面紗》,覺得很有意思。
初看以為這是一本講述愛情的小說,但看到後面發現並不是這樣的。毛姆塑造的人物形象並非十全十美,凱蒂雖然虛榮、不聰明,但是她善良、勇敢,瓦爾特哪怕再機智、理性、偉大,他也曾萌生過想要殺死凱蒂的念頭。
印象很深刻的是這麼一個片段:瓦爾特恰巧遇到凱蒂出軌,他沒有破門而入,後來當凱蒂問他為什麼的時候,他是這麼回答的:或許是源於一種古老的品格,我因高傲而不屑武力。瓦爾特是如此高傲,可是他卻從來不以高傲的姿態面對凱蒂。
在瓦爾特臨死前,說了這麼一句話:“死的卻是狗。”它引自戈德·史密斯的詩《輓歌》最後一句。它的典故是:一個好心人領養了一隻狗,起初相處融洽,後來結仇,狗咬傷了人,大家以為人會死,結果是狗死了。有人說,這類似於當下的舔狗,我並不這麼認為。在我看來,瓦爾特對凱蒂,是一名紳士的愛,他尊重她,理解她,愛她。
書中凱蒂的轉變是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她終於明白了:假如她沿著眼前這條越來越清晰的小路前行——不是詼諧的老韋丁頓說的那條沒有歸宿的路,而是修道院裡的嬤嬤們無怨無悔地行於其上的路——或許所有她做過的錯事蠢事,所有她經受的磨難,並不全是毫無意義的——那將是一條通往安寧的路。
面紗讀後感11
男版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總覺得這樣偉大深沉的愛世間罕有。
相比女主角凱蒂的自我醒悟、成長曆程,更吸引我的則是瓦爾特那隱忍令人心碎的愛――“我從未奢望你來愛我,我從未設想你會有理由愛我,我也從未認為我自己惹人愛慕。對我來說能被賜予機會愛你就應該心懷感激了”。
一份偉大的愛情對於不愛之人難免會是沉重的負擔,而瓦爾特除了最初的告白外沒有對凱蒂有任何以愛之名的強求,他聰明、睿智、博愛又專一。可對不愛他的凱蒂而言,看不到他的優點,只認為他高傲、冷漠、惹人厭煩,即使後來成長的凱蒂對他有了些許的理解甚至感到自豪,兩人看似能攜手走下去,但由環境產生的愛憐根本不是真正的感情,她也從來沒有真正愛上過他。
“我有時想要殺死你,卻常常想要愛你”入霍亂之地是想懲罰所愛之人,但最終逝去的卻是自己,從頭到尾,瓦爾特都在自我折磨,不肯放過自己。不知在將自己當成實驗物件時他究竟在想些什麼,不知在說出“死的卻是狗”時他的心裡究竟何等悲涼。
面紗讀後感12
面對父母的催婚,你會選擇一個自己不愛但愛自己的人嗎?
婚後遇到怦然心動的人,你會怎樣選擇?
出軌的人如何掙扎,被出軌的人又如何救贖?
如果你沒有答案,那你一定要讀毛姆的這本《面紗》,因為它像樣本一樣完美的詮釋了大多數人都會得到的“標準答案”。
婚姻不同於愛情,這是成年人共同的認知。
沃爾特愛凱蒂,明知她與自己結婚是因為想要趕在自己妹妹結婚前,明知她“愚蠢、輕浮、沒有頭腦”,作為生物學博士,卻依然愛她,寧願假裝自己也沒有頭腦,並最終付出了生命。
查理“愛”凱蒂,愛她美貌、可愛,但他更愛自己的老婆,因為他的老婆是賢妻良母,他從未想過要和自己的老婆離婚。
凱蒂從未愛過沃爾特,遇到沃爾特撞破她和查理,她第一時間想要離婚並想當然認為查理也同樣迫切的想要離婚並且娶她,當查理明確拒絕她以後,她才明白自己在查理眼裡,不過就是個玩物。
當心灰意冷的凱蒂跟著沃爾特來到霍亂肆虐的必死之地後,隨著她開始真正、真實的生活,她逐漸看清自己並找到自我。
面紗讀後感13
凱蒂最後敢於揭開面紗,面對真實的自己,踏上精神救贖之路。瓦爾特是愛她的,尤其是書中瓦爾特說的那段話,他對凱蒂的愛,從沒期望過她會愛上他,他能愛她,已經是感激不盡了,著實令人動容。他帶她去霍亂流行之地,也承認是要報復她,凱蒂也漸漸明白了瓦爾特所想。但也是在那裡,她開始了精神上的提升。查理對凱蒂,不是愛,而且一種尋求釋放的情人模式,他自始至終都不曾想和他的妻子離婚,更別提要娶凱蒂。
他自私自利,永遠不會做傷害自己的決定,永遠追求著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凱蒂沉迷於查理的“愛”之中,其實是沉迷於自己各種慾望之中。是瓦爾特讓她看清了查理的嘴臉。她和瓦爾特進入婚姻,並不是因為愛情,她聰明的知道瓦爾特愛她,但她從未愛過他,但瓦爾特是不是自始至終,都想要凱蒂真心愛他?在霍亂流行之地,在別人的評價中,凱蒂才漸漸開始意識到,瓦爾特是一位優秀的人,但她以前卻從未看到他身上的任何發光的地方。不得不說,瓦爾特的死亡,修道院的經歷,幫助凱蒂開始了精神上的救贖,她開始揭掉自己的面紗,勇敢的面對真實的自己。
面紗讀後感14
《面紗》這本書的作者是我們所知道的最會講故事的毛姆先生寫的,之前我讀過他寫的《月亮與六便士》,可能領悟不夠,初看的時候還是不太瞭解作者所表達的高深的情感,以及大眾對它的推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地有了更加的感悟。
這本《面紗》也是衝著毛姆先生的名氣看的,故事講的是一個女性覺醒的故事。主人公凱蒂是一個從小就很漂亮的女子,之後就被勢力且虛榮的母親培養成一個會周旋在男子中間來挑選金龜婿的花瓶式的人物,長大後的她同樣變得虛榮自私,在錯過最佳的結婚年齡後,她隨意選擇了一個自己並不喜歡的男子結了婚,可在婚後不久,她就出現了不忠的舉動,而丈夫為了報復她,帶她一起去有瘟疫的地方工作,在這個過程中,這凱蒂的心理開始成長,思維有了昇華,懂得這世上除了愛情,還有更多美好的東西。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除了佩服作者對情節以及人物心理活動的細緻描寫之外,最讓我觸動的是他筆下的故事背景,就是二十年代的中國。
看到書中凱蒂家的那些傭人,那些為他們抬轎的轎伕,那些為了生計而奔波的苦力們,我突然覺得這女主好敵情,相較她的那些胡思亂想,那些底層人士卻是在為了那一頓飯有沒有著落而在拼命,甚至不惜在危險的地方求生工作。
這也讓我看到了貧窮落後的可怕,同樣生而為人,卻是不一樣的境遇。
從這些情節中,也更讓我懂得要感恩,要上進,這是我從這本書中感悟到的。
面紗讀後感15
“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面紗》這句“名場面”以前只是斷章取義,以為是一位愛情盲目的女人說出來的話,沒想到竟是一位在妻子眼中“木訥”“愚蠢”的男人得知妻子出軌後說出來的話。
在那個時代,知識分子要偽裝自己的聰明,小心謹慎,生怕被庸俗的人自己一丁點兒智慧來,以免露出的鋒芒刺痛那些愚蠢,勢利又狂妄的人。時代變了,各類姿態的面紗並未被揭開,一層一層,更是裹得人從頭到腳無法喘息。
凱蒂的改變符合正確的走向卻無論如何也使我無法心生憐憫,更無法原諒,因為她只是內疚,羞愧,她仍然輕佻,無知,她在更瞭解自己卓越的先生後仍然無法愛上她,可見她的錯誤不是偶然犯下的,不是生活無聊導致的迫不得已,而是一種必然,所以她最終也無法對瓦爾特產生出一點愛,她也沒有任何值得同情和原諒的理由,她只能自食其果。她自始至終都沒有愛他,這就是原罪。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樓房如螞蟻般密集的香港,讓我懷疑作者是不是以“白求恩”為原型構造了這個譏諷的世界,我也注意到了最後若隱若現的女權主義,但最讓我感動的,卻只是一個和主線故事不太相關的場景。凱蒂的母親去世了,她父親當晚的晚餐沒有換上平時晚餐的穿著,他說“如今我一個人,好像沒必要換了”。讀到這句話忍不住暴哭,為什麼人與人終將離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