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筆記> 初中讀書筆記

初中讀書筆記

初中讀書筆記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中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讀書筆記1

  早在學生時期就已拜讀過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當時更多的是為了追求故事情節,看的比較粗糙。今年寒假我完整的看完了(三國演義)。它內容精彩;涉及人物多;有很多著名的典故出自這篇鉅著;故事對後人有很大的啟發作用。故事主要講的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黃巾軍起兵造反。劉備、關羽、張飛三位豪傑走到了一起,桃園三結義後,他們決心做一番大的事業,重振漢室;

  曹操也在北方的起兵準備奪取天下;南方的孫權佔據一方領土也想統領天下。由此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形勢,故事主要是圍繞魏、蜀、吳三國展開。讀完(三國)後,我最欣賞的人物是諸葛亮。他足智多謀,例如: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三氣周瑜、巧借東風、空城計、巧收姜維、智取漢中、七擒孟獲、上方谷困司馬懿、死諸葛亮嚇走活仲達。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先輔佐劉備佔領了西川成立了蜀國,

  劉備死後,將兒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他又輔佐劉禪和魏、吳對峙;他鞠躬盡瘁,凡是處罰20軍棍以上的事都要親自審理,不絲毫怠慢,公平對待軍中所有士官,對待他們親如一家,由此蜀國的軍隊軍紀嚴明、賞罰分明、戰鬥力強。到後來,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蓋等老將們都一一去世後,諸葛亮也操勞過度。但基於先帝託孤,蜀國國力下降,他便更加日夜操勞,發明了木牛流馬、連弩等先進武器,為蜀國立下汗馬功勞。在他第六次出祁山攻打魏國時,終因操勞過度而病逝。臨終前,他留下了一條計謀,如果魏軍追來,就把諸葛亮的雕像放在戰車上嚇走司馬懿。

  最後,蜀軍按計嚇退了司馬懿,安全撤回。關羽也是一位讓我佩服的英雄豪傑,他忠義豪爽,英勇善戰。例如:他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刮骨療傷、水淹七軍、斬顏良、誅文丑、單刀赴會、大戰黃忠。雖然曹操對他很好,很欣賞他,想收他為將軍,但他卻對劉備忠心無二,護著二位嫂嫂投奔劉備。曹操敗走華容道時,他可以殺掉曹操,但他念及曹操曾對他的舊情,放走了曹操。

  當然書中還有很多英雄豪傑讓人敬佩,如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心耿耿的趙子龍、富有獻身精神的黃蓋等。也有一些人物讓人嘆息,如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周瑜;英年早逝,未能成就大業的孫堅、孫策等。(三國演義)是一篇史學鉅著,記載著許許多多的故事,故事蕩氣迴腸,令人回味無窮。

初中讀書筆記2

  《海底兩萬裡》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寫的科幻小說,塑造了鸚鵡螺號 潛水艇的設計者、製造者、指揮者尼摩船長和乘船探險者法國巴黎博物館的生 物學教授阿尤納斯先生的生動形象,描述了他們周遊太平洋、印度洋、紅海、

  地中海、大西洋及南極和北冰洋的冒險經歷。

  《海底兩萬裡》是寒假時要求閱讀的一本書。那時時間倉促,本想隨便讀讀就 交差,但是我一讀開頭,就迫不及待地想讀到結尾。我愛 上了這本書。

  《海底兩萬裡》是一本科幻小說,作者儒勒,凡 爾納在寫這本小說時,電燈還沒有發明出來,他卻能 寫出海底探險的故事,而且寫得栩栩如生,讓讀者沉浸 於書中的海底世界裡。我想,就算是在現在這個發達的年代,也很少能找 出像書中所寫的“鸚鵡螺”號一樣的潛艇出來。

  《海底兩萬裡》主要說的是阿尤納斯教授與其他 教授到澳大利亞海洋尋找傳言中的“海怪”。當他們見 到“海怪”時,“海怪”向他們攻擊,船沉沒了。除了阿 尤納斯和隨從尼德外,其他人都死了,他們兩個卻被捉去。那時,他們才知道原來傳言中的“海怪”就是“鸚鵡螺”號。

  他們在尼摩艦長的帶領下,遊遍了世界上的海洋。最後,在 “鸚鵡螺” 一次報復行動中,他們回到了陸地,但尼摩艦長和“鸚鵡螺”其他人員 都死了。

  筆樣使這卒書栩栩如生?^ (這句話可以稱為過渡段也可以稱為過渡句,它承上 啟下,雖是簡短的一句話,卻使得整篇文章很有層次感。^

  幻想。能在連電燈都沒有的年代的寫出一艘先進的潛水艇,寫出一個在海底環遊的 故事,這需要多少幻想啊!作者就像一個能預測未來的“先知”,提早描述了對海底 的幻想。在那個時候,我相信誰也沒到過海底的深處,不知道海底究竟有什麼生物。 而作者就能把海底的情景寫得栩栩如生,使讀者完全沉醉於書中的海底世界。

  知識。要用語言創造一艘潛水艇,需要十分廣博的科學知識。書中描寫潛艇使 用了許多關於潛艇的資料,表現了作者淵博的科學知識,也使這原本虛幻的潛艇變 得真實起來。包想與裡識二透過巧妙的雙合二成了痙二本出色的科沒小說底兩萬、裡也是我最喜愛的一本書。〔小作者用直截了當的語言直接說出了對《海底兩萬裡》 這本書的熱愛和熱愛的原因,點明瞭全文的中心。)

初中讀書筆記3

  初中以後,我就發現每本語文書上總歸會有魯迅先生的文章,而且幾乎每篇文章都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朝花夕拾》。

  一旦談及魯迅先生的文章,老師都會細細講來每篇的故事還有魯迅先生的寫作背景。《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

  本應是快樂童真的童年,因為當時那個黑暗的封建社會,迂腐的氣息,所以魯迅要痛罵,痛罵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封建社會。從文章表面看,魯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溫情的文字,其實,他把憤怒藏得更深。有人說柔軟的舌頭是最傷人的武器,也許魯迅先生正是想達到這個目的吧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著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魯迅在《朝花夕拾》中對一個人用了相當多的筆墨,那便是魯迅的保姆長媽媽,她是個需要一分為二看待的人。因為社會的影響,阿長保留了許多迂腐的習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地對長毛的故事妄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喜愛的隱鼠。因此,我對她懷恨在心。看到這,讀者在腦子裡勾勒出的是一個活脫脫粗俗、守舊的婦女形象。然而,魯迅對她的印象遠不止這些。她有可愛的一面。阿長知道我喜歡《山海經》,跑了許多路,幫我買來了《山海經》。由此,我又認為她有偉大的神力。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達了他對阿長的愛,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讓阿長安息。

  《朝花夕拾》中還有幾個人物,他們的留給我的印象也是極深的。一位是範愛農先生,魯迅一開始對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範愛農的老師徐錫麟被殺害後,範愛農竟滿不在乎。魯迅對他的看法幾乎是漸漸改變的,直至範愛農就義,魯迅開始變得景仰他了。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親的病》中出場。在父親臨終前,她讓魯迅叫父親,結果讓父親已經平靜下去的臉,忽然緊張了,將眼微微一睜,彷彿有一些痛苦。後來父親死了,這讓我覺得是我對於父親最大的錯處。衍太太對別的孩子們很好:慫恿他們吃冰,給魯迅看不健康的畫,唆使魯迅偷母親的首飾變賣。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頑皮弄髒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卻是要打罵的。魯迅表面上讚揚她,實際心中卻是鄙視衍太太的。因為這是個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歡使壞的婦人。

  《朝花夕拾》就是這樣一部用平實的話語,生動的人物形象,豐富又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重重地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

初中讀書筆記4

  培根是英國著名的學者,作家、思想家和科學家。《培根隨筆》這本書對我有很大的感觸和收穫,他的人生哲理啟發了我,他所說的論是我們人生上的缺點和優點以及人生觀。

  在這本《培根隨筆》中,培根寫到了政治,宗教、友誼、藝術、性格、教育等話題,以及觸及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談及的問題有發人深省的見解的獨特方式,那些發人深思的語句是培根的思想精髓,內容應有盡有,大到國家,小到個人內心世界問題。這些篇章中也處處閃爍著智慧的光輝。

  就比如說文中的”論嫉妒“,每個人都會有小小的嫉妒心,培根所寫的嫉妒基本包含了大多數人以及所有人的嫉妒心。什麼樣的人容易招致嫉妒,什麼樣的人容易嫉妒別人。我也經常會有嫉妒之心。比如考試成績發下來,沒有其他人好,會悶悶不樂。而培根所說的:”從而刺激了他們,耿耿於懷“我會奮發圖強,更加努力,爭取下一次超過其他人。

  比如文章中的”論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美,心靈美、外表美。她就像花一樣,蓮花的清高高潔,菊花的高尚,牡丹的富貴等等不要因為自己的醜陋而斷定自己是個一無是處的人,並不是那樣,也許外表醜陋但內心並不醜陋,有所長必有所短,上天是公平的,天底下沒有哪個人是十全十美的。那些容貌雖美的人多半是胸無大志平庸一生,但這些結論也不一定完全正確,也有許多容貌美麗且德才雙優的人存在。除了人之美之外,還有自然之美和心靈之美。世界上的萬物都有她美麗的存在,只是每個人的審美角度和方式大不相同罷了。就算是人類再鬼斧神工也達不到自然創造本身的境界。每一次晚霞、每一次雨過天晴、每一次白皚皚的大雪等等,對於我們它們是千變萬化的。保護自然界的生態環境是最重要的。

  《培根隨筆》這本書讓我感觸很深,讓我懂得了,學到了如何去看待去面對人生的各個方面,是坦然面對是勇敢面對,不要以自己的一點小脾氣去看待去面對每一件事情。

初中讀書筆記5

  一部偉大的作品,總會有輝煌的成就。《史記》這一部偉大的作品,是祖國文化史上的一顆明珠。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的起伏,我的心境也在為之而改變。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簡便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一向在想這是怎樣的一位史官:文直,事核。洋溢著油墨的書香讓我無法想象那些刻入竹簡的堅韌,但那不虛美,不隱惡的文字仍向我展開歷史的長卷。那些封沉的記憶在搖曳的光影下若隱若現,跨越無限的時間和空間我看見了英雄項羽的懦弱,瞧見了小人劉邦的偉業,瞭解了將軍的小肚雞腸,傾聽了易水的蕭蕭哀鳴。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記憶中那些閃耀的光芒,在此處早已褪去了聖潔。那裡沒有十全十美,僅有一位位站在歷史浪尖上的偉人。“人”一個多麼難得的稱呼。向所有的人呈現“君權神授”的可笑。在他的《史記》裡,沒有皇帝,沒有將軍,有的只是劉邦,李廣。或許剛才的話錯了,這《史記》本身就是十全十美,完美的無懈可擊。因為它有司馬遷的秉筆直書,因為它有司馬遷的堅持真理。他做到了“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我看到了那位長信燈旁緊緊抱著孤單用心寫下文字的身影。

  聽說人死後會變成天上的星星。那最亮的一顆會是司馬遷的眼睛嗎?我抱著《史記》走進兩千年後的歷史。

初中讀書筆記6

  她是魯迅兒時的玩伴,會把他擠在角落裡不能入睡,她是魯迅的保姆,照顧他細緻入微,會在他身後一遍又一遍地叮嚀天涼加衣。阿長更像是他的家人,關心他不留餘地,傾盡全力玩耍時又能不顧條條框框的規定,盡情戲耍。

  有人說阿長充滿了封建迷信的舊思想,這一點不可否認。但是她只是一個農村出生的女人,並未接受教育,未受到先進思想的薰陶。她心中的封建迷信早已根深蒂固,難以去除。在元旦,除夕時,她要求魯迅先向人表示恭喜,吃下福橘。與其說這是她迷信的表現,不如理解為是為新年討個好彩頭。阿長的家庭並不富裕,當時的中國又處於之中,阿長沒有別的辦法,只好將希望寄託於神靈以表達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阿長的迷信不是她個人造就的,而是她的成長環境,社會造成的。

  除了迷信,阿長的善良表現的更為明顯。只是偶然記起魯迅想要一本《阿長與山海經》,便費盡全力去尋找。她不識字,又不知道《阿長與山海經》的確切名稱。那《阿長與山海經》本就是一本難求,不識字的阿長擠在書店中,雙手比劃著,努力想要表達自己的意思,不知費了多少力氣才買到這本書。她的性格純樸,保留著鄉下人的天真爽朗,性子裡透著源於自然的那一份純真。她會在風波之後切切察察,與別人一同談論原委,雖然令人感到不適,但也沒有什麼惡意,只是習慣罷了。

  阿長陪伴了魯迅一個童年,有歡樂有淚水,阿長的存在讓他的童年更顯絢爛。

初中讀書筆記7

  我是秦文君阿姨的小說迷,我愛讀她的作品,比如《我家老鄭》,一看這個題目,就覺得特別親切,覺得這裡飽含了一種濃郁的親情。

  小說中的老鄭,小時候有著做畫家的夢想,最終沒有實現,就把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把省吃儉用下來的錢給兒子買畫畫用具,拖關係讓兒子上藝校學習。可兒子不但畫畫水平沒提高,連興趣也一天天減少,最後他意識到自己不應該強人所難,便放棄了讓兒子學畫畫的主張。

  在老鄭對兒子的教育中,我看到了一個為了兒時的夢想而執著追求的父親,看到了一個寬容理解並支援兒子的父親。他對兒子的愛是深沉的,他把感情深深地藏在心裡,不露聲色。他在兒子灰心喪氣時鼓勵他,當兒子說自己畫不好時並沒有強求……從文中兒子對父親的稱呼上,我彷彿覺得,這不是一對父子,而是一對互相尊重的朋友。

  我的媽媽跟老鄭一樣,善解人意。雖然媽媽曾經也讓我學這學那,但她能洞察我的心思,當我想放棄時,她並沒有大發雷霆,而是主動與我溝通,用理解化解我心裡中的矛盾和迷茫。

  仔細想想,理解也是一種愛。

初中讀書筆記8

  看到“舊事”兩字,許多快樂、美好、難過、憂傷的往事從我心頭閃過。我的童年,酸、甜、苦、辣全都經歷過。

  因為童年過往的駱駝隊,使英子回憶起北京的景色與人物,便抒發感情,寫了一篇富有情感色彩的小說——《城南舊事》。讀這篇小說時,我彷彿看見了林英子多姿多彩的童年。

  在惠安館裡,英子結識了純真的友誼,她與惠安館的瘋子秀貞成了好友,在別人眼中,秀貞是個瘋子,可是英子不這麼想,她一直把秀貞當正常人,當自己的好朋友。秀貞因為失去丈夫與孩子小桂子而變瘋,後來,善良好心的英子找到了小桂子,還把媽媽最心愛、寶貴的玉給秀貞,讓她們娘倆把玉當路費,回老家去找秀貞的丈夫。好景不長,英子從別人聊天中得知,秀貞他們早已葬身火車輪下,英子悲傷至極。

  在英子純潔而無知的童年裡,她與蹲在草叢中的“小偷”成了好友,那時英子分不出好人與壞人,直到小偷被抓。這個小偷是為了供弟弟上學才走上了不法之路。

  英子的奶媽——宋媽,因得知自己的孩子小栓子與丫頭子,一個淹死了,一個被狠心丈夫給賣了而悲痛欲絕,還與英子一起去找被賣的丫頭子,可是沒有找到。最後,宋媽跟丈夫一起回家了。

  在英子的畢業典禮上,爸爸得重病沒來,當英子領畢業證時,她想到父親深刻、嚴格的教導,不禁流下熱淚。當她回家時,父親已經遠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英子長大了。

  《城南舊事》中,英子失去許多人:惠安館的秀貞,草叢中的小偷,以及她最親愛的爸爸。時間流逝,我們的親朋好友,親人也會在時間長河中離我們而去,最終走在生命道路上的只有我們自己,最終,我們也會離去。我們還要學習英子的善良、善於交朋友的特點。

初中讀書筆記9

  1、地球文明的文化融合大趨勢

  農業革命之後,人類社會規模變得更大、更復雜,維繫社會秩序的虛構故事也更為細緻完整。人類幾乎從出生到死亡都被種種虛構的故事和概念圍繞,讓他們以特定的方式思考,以特定的標準行事,想要特定的東西,遵守特定的規範。就這樣,讓數百萬計的陌生人能遵照著這種人造而非天生的直覺合作無間,這種人造的直覺就是“文化”。

  幾千年來,不同的文化都處於流轉變化之中,歷史的大趨勢是規模小而簡單的文化逐漸融入規模較大、較複雜的`文化中,世界大型文化的種類逐漸減少。就像中國一樣,隨著從大秦以來疆域的變化,越來越多的民族文化互相交融成為一個大一統的中華民族文化,已經很難區分純正的漢人文化或滿人文化。

  這就是文化演化的大趨勢。公元前1萬年,地球上有數千個人類文明。到公元前200年,只剩下幾百個,最多不超過兩三千個。到公元1450年,文明數量銳減。接下來的300年間,亞非世界吞噬了整個地球。1521年,西班牙征服阿茲特克帝國,1532年,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國,1606年,歐洲人登上澳大利亞大陸。

  亞非世界花了幾百年時間吞噬了全世界,這個過程永遠無法回頭。今天,幾乎全球人類接受同一套地緣政治體系(整個地球劃分為不同的國家,但受到國際公認);使用同樣的經濟制度(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採用同樣的法律體體系(人權和國際法放之四海而皆準);接受同樣的科學體系(專家們對物理、生物學、醫學等所有學科的觀點幾乎相同)。

  2、純正的文化不再存在

  文化融合是帝國吞噬世界文明的結果。帝國是一種政治秩序,具有兩個最基本特徵:

  (1)帝國統治著許多不同的民族,各自擁有不同的文化認同和獨立的領土,體現出文化的多元性。

  (2)帝國的疆域可靈活調整,幾乎可以無限擴張。帝國不需要改變基本框架和認同,就能納入更多的國家和領土。

  大秦帝國和蒙古帝國是中國歷史上典型的帝國案例。

  帝國並非永世太平,帝國也會面臨崩潰瓦解,就像大秦帝國命數並不長久,蒙古帝國也在輝煌之後很快消失。但是,帝國的消失,並不意味著已經融合的文明會恢復其純正和獨立,也不意味著帝國子民會恢復曾經的獨立。

  歷史告訴我們,隨著帝國的崩潰,新的帝國代替了曾經的帝國,誰也回不到從前了。

  好萊塢電影中,印第安人騎著高頭大馬和歐洲人作戰,大無畏地保護著祖先的傳統。然而,在印第安人祖先那裡,根本就沒有馬,馬是在17、18世紀從歐洲傳入美洲的。或者,義大利人吃著經由西班牙傳入的墨西哥的西紅柿做的義大利麵,印度人吃在墨西哥的辣椒,中國人穿著滿人的旗袍。回到大秦帝國,皇帝也不知道土豆、玉米、西紅柿、胡蘿蔔等無數我們飯桌上的美食來自哪裡。

  想做個吃著純正中華美食的漢人,其實是不可能的。想要恢復純正的中華文明,也無從談起。剝離歐美傳入的文化知識和價值觀,我們看到還有滿清留下的文化侵襲,比如,普通話、旗袍、宮殿、習俗等,如果把這些再剝離,我看到的還有蒙古帝國的痕跡,繼續剝離,你看到印度傳入的佛教,再剝離······以此類推,到哪裡才算是純正的中華文明呢?

  以前九斤老太的各種對新事物的抱怨,都會在歷史大潮中被淹沒,留下的只有融合和演化。演化是個不知目的地的過程,未來是什麼樣子,科學家說不出來,王大樹更不知道。

  既然再也回不到從前,不如就接受融合和改變吧。

初中讀書筆記10

  最近,我讀了一本名著,是魯迅先生寫的《吶喊》。從這本書中瞭解了很多,瞭解了魯迅先生。

  魯迅先生原名周樹人,是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學教。《吶喊》共收作品十四篇,起於1920xx年的《狂人日記》。《吶喊》作品的選材,“多采自病態的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當時的魯迅認為最須急切地療救的,是人的“病態”的靈魂。

  《吶喊》自序,醫病成了作者表述過去的一個基本線索。寫我幫父親買藥,後來父親亡故了。接著寫了我去日本留學,救助向父親一樣被誤的病人的疾苦。在這篇序文裡,作者並沒有迴避自己曾有的猶疑和孤寂,把這種感覺寫得淋漓盡致,體現出了坦蕩直率的風格。“吶喊”就成為作者從深寂孤苦中所噴射出的一腔激情孤憤。這本書用了樸素,簡單的語言描寫了生活中的種種瑣事總是把他的得寸進尺觸,抵向我們的心靈和精神。給讀者留下很多空間去思考和遐想

  《吶喊》是魯迅1920xx年至1920xx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作者真實的描繪出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當時的社會層次關係,對中國的陳舊思想和傳統觀念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民族生活是憂患意識和希望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

  魯迅先生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憤怒而又帶鼓勵的語氣,激勵當時的中國人,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

初中讀書筆記11

  今年夏天,收穫頗豐。重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保爾的熱情使我心潮湧動;再拾《湯姆索亞歷險記》,又不禁為湯姆與夥伴們的機智所折服;讀完《水滸》,忍不住為一百單八將的命運所嘆惋……許許多多的名著讓我有了許許多多的感想。但是我想到的感恩只有《西遊記》一本真正令我覺得需要感恩。

  孫悟空也許是這一部經典名著中最會感恩的人物了,它雖然只是一隻石猴,但卻能俯無愧於天,仰無憾於地。為求長生,它走名山,訪大川,拜師學藝,終於在菩提老祖處習得七十二變化,得長生不老之術。後來只因貪圖炫耀自己本領。被師父逐出師門。在臨走時磕三個頭,以報師恩。以後雖三番四次經歷磨難,也遵師命不說出師父之名。後大鬧天宮,只為報天庭羞辱之仇。被佛祖壓於五行山下五百年。遇唐三藏救助,逃出生天,為報大恩,它保護唐三藏西天取經。雖有頑性,但忠心不改,歷次遭貶,卻又重新回到唐三藏身邊。當唐三藏遇到危險,而自己又無能為力時,它走三山,訪四海,遍尋各路神仙,直到救出師父。其心可彰日日,其情可動天地。師徒二人雖有離隙,卻始終不離不棄,終成大果。它的忠心可見一斑。

  讀完整部《西遊記》,我滿腦盡是孫悟空的感恩之情,細細想來,父母不就是自己的師父,而我不就是那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孫猴子嗎?父母生我養我,不正是師父助悟空脫離苦海嗎?細細想來,父母的每一次幫助都是一份愛,助我成功。每一次的幫助都是發自肺腑的,每一次的提醒都是源自內心的。我也才曾有幾分感激,但更多的是認為這只是他們應該做的,很少真正的感恩,但小時候的有些事令我今生難忘:

  那是一個風雨夜,我突發高燒,媽媽抱我攔下一輛三輪車,我當時全身發熱,唯獨臉被風吹的冷,媽媽把我放在坐墊上,用身體擋住風,到醫院掛號,看病,拿藥,做完這些事把她也累壞了,躺在椅子上睡著了。我看在心裡,胸中那顆感恩的心也在跳動。那時的我小,胸中滿腔感動寫不出,現在的我大了,我要用手中的筆寫出我的心聲,父母的愛感動著我,也呵護著我。父母不管何時那燦爛的笑容,是我最感動的。他們教會了我樂觀,教會了如何正視挫折。讓我敢於面對,敢於承擔,使我開心快樂度過每一天。細細想來,生活中還有許多許多幫助過我的人,我也應該要感謝他們。

  《西遊記》是一部讓我學會感恩的書,我也感謝吳承恩寫了這部書。

初中讀書筆記12

  在這個謎一樣的地球上。每一個物種,每一件物品,每一個生命,都是大自然特意的饋贈。

  法布林的《昆蟲記》一書,為我們揭示了昆蟲的秘密,也透過昆蟲世界折射出社會人生。它講述了昆蟲從生到死,從個體到群體,從繼承到繁衍的過程。

  “我只是朝著我眼前的一個目標不停地走。”這是法布林拉開昆蟲巨幕的動力,也從此拉開了他的人生序幕。

  在一個個弱小,溫柔的外表下,隱藏的,卻是兇殘,是殺氣。螳螂優雅而美麗,螢火蟲散發著絢麗多彩的光芒。可它們並不善良。螳螂會吃掉自己的丈夫,螢火蟲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食肉動物。

  昆蟲比人更懂得建築藝術,它們的建築體現了幾何學的完美。卵石蜂的小土塔,黃斑蜂的棉帶,黑胡蜂的細徑圓罐,胡蜂的紙氣球……這都體現了它們在幾何學上的天賦。

  尋找食物,維持生命,這是每一個昆蟲,每一個人的本能。找枯露菌的甲蟲一生逐食而居,不斷遷途流浪。它的辛苦與灑脫,讓我想到李白。他永遠行走在漂泊的長路上,飲他的酒,灑他的淚,唱他的歌,他把生命看作一場純粹的漂泊。

  從《昆蟲記》中,我們應學會分辨世間善惡、美醜,分辨真假。

初中讀書筆記13

  物理課程教育得核心是要學生獲取物理知識和實際能力,達到相應得國家對公民素質得基本要求。學習是學生自己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得學習活動。物理科學得學習就是這樣一個能動得學習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描述事物、提出問題、闡明解釋,驗證這些解釋並與其他同學交流這些觀點,由此學生們構建起過硬得科學知識體系,用知識解決新得問題,學習怎樣清晰得交流並建立起批判得、邏輯得思維技能。

  要使學生得物理課程學習達到這一目標即實現課程教學得價值,物理課程評價得過程就顯得極為重要。

  物理課程評價得目得與功能

  ㈠目得:讓學生成為一個主動得探索者和學習者,一個訓練有素得思考者。

  ㈡功能:

  ⒈診斷性功能

  物理課程評價得診斷性功能對教師得教學、學生得學習具有強烈得指導性作用。

  ⒉調節性功能

  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物理課程評價,其反饋資訊不斷得對施教者起到一個參考系得作用。透過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物理課程評價,施教者可以在物理課程中對已有得教學方案設計和實施過程不斷作出調整,使自己得教學活動更接近學生得實際情況。同時評價得反饋資訊對於學生充分利用課程學習以獲取知識和能力具有獨特得指導作用。

  ⒊激勵和反思功能

  ⒋鑑定和選拔功能

  選拔不同特長得學生按照適合自己得方向發展,正體現了教育得平等。社會發展需要多規格、多層次得人才,公平合理得選拔得選拔人才是社會進步得標誌。

  課程改革要求我們面對每一個學生,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得基礎上都得到發展。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否定學生間客觀存在得差異,不同得學習基礎、不同得學習能力,不同得學習成效是客觀存在得。既然學生得學習存在如此多得差異,那麼對每個學生得物理學習給予公正得、實事求是得評判是完全必要得,這將幫助學生總結學習活動得成績,找到差距,為繼續發展確定努力得方向。

  因此,現代物理課程評價目標就是要突破重接受輕發展、重積累輕創造得評價傾向,使物理教學和學習按照課程改革得要求健康發展。

初中讀書筆記14

  最近,我利用空餘時間讀完了《草房子》這本書。《草房子》是著名作家曹文軒寫的,故事描述的是個叫桑桑的小男孩在油麻地小學裡六年的生活,他和小夥伴們一起經歷、目睹的一件件令他終生難忘、刻骨銘心的事情。

  故事的主角是小男孩兒桑桑,他的父親是小學校長。桑桑調皮、搗蛋、聰明、善良,他有很多小夥伴:禿頭的陸鶴、樸實的陸小康、堅強的細馬……

  其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桑桑,因為他總喜歡做出一些不平常的事情,比如他看到人家捕魚,就把家裡的蚊帳拿走做網,結果當然是免不了受爸爸媽媽的一頓責罵;他發現冰棒在棉衣裡不斷融化,就穿著棉衣在校園裡到處跑,看看是否有奇蹟發生,引得同學們哈哈大笑。書中另外一個人物也很可愛,那就是陸鶴。

  他因為身體上的原因從小就禿頭,所以大家都叫他禿鶴。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自尊心也越來越強,他的爸爸特意給他買了一頂白色的帽子戴,可同學們惡作劇地把他的帽子傳來傳去,最後掛在了旗杆上,讀到這個場景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我們平時嬉戲打鬧時的情景。

  在一次活動中,陸鶴為了彌補他之前的過錯,在文藝演出中扮演了禿頭偽軍連長的角色,演得非常好,為學校、班級爭了光。

  讀完了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夥伴之間的友情和家人之間的親情是彌足珍貴的,書中人物對生活的熱愛,積極快樂的人生態度以及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的精神值得我們。

初中讀書筆記15

  我讀的《蘇東坡傳》是林語堂先生寫的傳記。全書按照蘇東坡的人生經歷分成四卷:童年與青年、壯年、老練與流放歲月。作者對蘇東坡的生平逸事及所作辭賦進行解讀,從而分析蘇東坡的心理性格。

  縱觀蘇東坡一生,只能對其才智讚歎不已:而其言行、詩詞、幽默,無一不是其才智的體現。

  蘇東坡是幽默的。某次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時,引用《詩經》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並父母共九隻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為何“鳩”為“九”、“鳥”二字合成,實為嘲諷;後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貶至缺醫少藥的海南之後,對朋友僧人參寥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說“但若無醫藥,京師國醫手裡,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憂。

  蘇東坡是熱愛生活的。其餘不必說,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說數樁。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自己釀酒,更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後世。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蘇東坡是感情豐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詞,“十年生死兩茫茫”,對其亡妻寄以情思,與其“大江東去”風格迥異,悽婉哀傷。在朝雲因瘟疫早逝後,他在《朝雲墓誌銘》和《悼朝雲》一詩中,均表達了深切情愛與傷痛,後來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詞中,以梅花象徵朝雲,既似寫花,又似寫人。

  蘇東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無數,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對其關愛有加。儘管不如意事眾多,如朝雲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時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稱為過得快樂呢?

  蘇東坡是剛直的。儘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詞風。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群烏未可辨雌雄”,後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後,即寫詩兩首,隨後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作者曾經也這樣描述過:“一個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條藝術手法:那就是要多說話,但內容必須空洞。”這很好理解,如果你的存在不會對那些帶頭人物有所威脅,那你就不會引來不必要的麻煩。“高明的官員永遠不說出什麼,但只要否認。高明的官員必須深有休養,長於說‘無可奉告’‘閣下聽說,誠然不錯!’這樣便大有前途了。第二條,他必須討好朋友。第三條,當特別提防開罪他人。守口如瓶,低聲而斯文,使人高興的竊竊私語,早晚會積勞成疾,因公殉職。”作者說這就是朋黨之爭時政治之中的規則。顯然,蘇東坡已一一犯規了,但這並不是他不明白這些“秘訣”,實是因為他的本性就是如此,他的本性就是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更何況這些本性是值得歌頌的。蘇東坡就是要做到說話做事都要對得起天地良心。當朝雲產下一個男嬰之時,蘇東坡也曾寫到:“惟願我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也許他知道,這許許多多的災禍,全是由於他的才智。但我想,這更是因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實事求是到死都未曾泯滅呀!

  雖然後世美譽甚多,但是蘇東坡留給我的印象,仍然是多面的,豐富的,有血有肉的。他不是神,他不是完美的,他也曾經想要自殺,他也曾經在文字獄中承認莫須有的罪名,他也因為高調而得罪了不少人,這些政敵們出於利益和妒忌對他進行了無情的迫害。但他,絕對是一個健康的人。他不偏激,儒釋道在他的身上有著完美的融合。他有儒家的進取,正義,也有佛道的灑脫出世。他即追求長生不老,健康長壽,也不放過品嚐美味的機會。他有文人的優點,卻沒有文人的酸腐和清高之氣,反而和勞動人民打成一片,更在黃州這個苦寒之地親自開墾,做一個躬耕的農夫。

  前面提到了的都是我對蘇東坡的整體感受,全書共分為四卷,而卷三“老練”在我看來就是他內心真正的平靜。蘇東坡在寫詩做賦、當官之餘,修行瑜伽、佛教、道教等,與其弟子由交流,頗有心得。然而,他留有自己的見解,把各家思想融合並用於自身。

  一般的,一個人需要有信仰來支援他的靈魂,有追求來引導自己的道路,有理論來化解自己的憂愁,有動力來使自己奮鬥。對於東坡這一個兩遭貶謫遠遷的人,這些使他思想境界更高的理論更為完備吧。

  年輕時,他繼承了父親蘇洵的狂放不羈。他寫諷刺詩、寫訴狀、寫奏章勸皇帝改變觀念,因而遭受打擊。在被貶謫後,在向南的漫漫長路上,在南方的蠻荒之地,在一個個不眠之夜,他參悟了生命的真諦。

  “出輿入輦,蹶痿之機。洞房清宮,寒熱之媒。

  皓齒娥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濃,腐腸之藥。”

  這三十二字警告,是他寫給自己晝夜觀看的。“失去人間美好東西的人,才感覺得到人間的幸福。”在一次次的頓悟中,“他諷刺的奇酷,筆鋒的尖銳,以及緊張與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現的,則是一種光輝溫暖、親切寬和的詼諧,醇甜而成熟,透徹而深入。”

  除去對蘇東坡的生平記述,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也極其富有文學韻味:

  西湖的詩情畫意,非蘇東坡的詩思不足以極其妙;蘇東坡的詩思,非遇西湖的詩情畫意不足以盡其才。一個城市,能得詩人發現其生活上覆雜的地方性,並不容易;而詩人能在寥寥四行詩句中表現此地的精粹、氣象、美麗,也頗不簡單。

  蘇東坡能夠到處快樂滿足,就是因為他持這種幽默的看法。後來他被貶謫到中國本土之外的瓊崖海島,當地無醫無藥,他告訴朋友說:“每念京師無數人喪生於醫師之手,予頗自慶幸。”

  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蘇東坡今生的浩然之氣用盡。人的生活也就是心靈的生活,這種力量形成人的事業人品,與生命俱來,由生活中之遭遇而顯示其形態。正如蘇東坡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所說:“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