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生查子獨遊雨巖》閱讀答案附賞析

《生查子獨遊雨巖》閱讀答案附賞析

《生查子獨遊雨巖》閱讀答案附賞析

  生查子·獨遊雨巖

  辛棄疾

  溪邊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雲,人在行雲裡。

  高歌誰和餘?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注:此詞乃辛棄疾削職閒居江西上饒帶湖期間所寫。雨巖位於江西永豐縣西二十里的博山腳下。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被誣罷官,長期閒居於上饒城北的帶湖之畔。西巖就在上饒城南,風景優美。這首詞是他閒居期間的記遊之作。

  ②偃蹇:高聳,傲慢的樣子。

  ③生:語助詞、無義。

  1、作者是如何寫清溪的?請結合詩句做具體分析。

  2、“高歌誰和餘?空谷清音起。”抒發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請作簡要說明。

  3、作者是如何寫清溪之“清”的?請聯絡作品具體分析。(4分)

  4、此詞抒發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請作簡要說明。(4分)

  5、本詞刻畫了怎樣的詞人形象?請概括回答並結合詞意加以分析。(5分)

  6、有人評價這首詞物與我、景與情“融溶親密”,請結合詞意具體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作者行走在溪邊,藍天、白雲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水天一色,甚至連自己也在隨水中的流雲移動。詩人沒有直接描寫溪水之“清”,而是巧妙地用水中的倒影來襯托溪水的清澈透明的。生動形象地呈現出溪水纖塵不染,透明見底的特點。(意對即可)

  2、詞中寫自己“高歌”而問“誰和餘”,意在殷切希望有相和者。不聞有人和,只有“空谷”中響起“清音”,表達了作者心境之孤獨、寂寥。作者一生力主抗金,但卻和者甚寡,作為一名馳騁疆場的抗金將領,卻遭到投降派的排擠和打擊,內心充滿了強烈的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意對即可)

  3、詩人沒有直接描寫溪水之“清”,而是巧妙地用水中的倒影反襯溪水的清澈透明的。(2分)作者行走在溪邊,藍天、白雲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水天一色,甚至連自己也在隨水中的流雲移動。生動形象地呈現出溪水纖塵不染,透明見底之“清”。(2分)

  4、作者一生力主抗金,但卻和者甚寡,如今只有賦閒鄉野,反映了內心的孤獨、寂寞。(2分)作為一名馳騁疆場的抗金將領,遭到投降派的排擠和打擊,內心充滿了強烈的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2分)

  5、本詞刻畫了懷才不遇、憂國憂民、傲岸高潔的詞人形象。(2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雖然詞人心懷天下,但遭受排擠,閒居深山,獨遊西巖,無人理解,無人賞識;夜不能寐,獨誦離騷,表現出屈子一般憂國憂民的情懷;“偃蹇”的青山,高潔的明月,都與詞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見詞人胸懷之磊落高潔。(分析3分;分號前後三處,答出一處給2分,答出兩處以上給3分)

  6、青山感念歲暮天寒“勸我溪邊住”,對我深切關懷;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聽讀《離騷》去”,更是視“我”如知己,詞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潔,物我之間親密融洽。(3分)歲暮天寒,素月清輝與澄澈的溪水相映,畫面悽清幽獨,與獨遊西巖的詞人孤寂、憂憤的內心情感融合無間。(3分)

  註釋

  ①雨巖:在江西永豐縣西二十里的地方。這裡的`景色奇麗。作者在這裡寫了不少的詞。

  ②非鬼亦非仙:指岩石的形狀奇特。泉水的聲音也不同一般。作者在《水龍吟·補陀大士虛空》詞的小題中說:“題雨巖。巖,類今所畫觀音補陀。巖中有泉飛出,如風雨聲。”蘇軾《夜泛西湖》五絕句:“湖光非鬼亦非仙,風恬浪靜光滿川。”這裡指的是泉水的聲音。桃花水,二、三月的黃河水叫桃花水。但顏師古注《漢書·溝洫志》時說:“蓋桃方華時,既有雨水,川穀冰泮,眾流猥集,波瀾盛長,故謂之‘桃花水’。”當以後者為是。

  ③桃花水:《禮記·月令》上說:“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華。”

  賞析:

  《生查子·獨遊雨巖》為為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所作,詞句優美,新穎大氣,寄託了詞人身處逆境,不改報國之志,而又孤獨無援的憂鬱之情。

  這首詞是作者在遊雨巖的時候寫的。上片以溪為中心,用天、人、雲來烘托出一幅色調清雅的圖畫。下片寫自己的清傲孤獨。“高歌誰和餘?”這高歌不是一般的歌,是正義的,抗金的歌。和者是“空谷清音起。”從這裡也看出作者寄情山水是迫不得已的,但是倔強不渝的愛國決心,卻從高歌中唱了出來。詞調輕快清新,景色如畫。

  此詞前二句“溪邊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寫的是詞人在溪邊行,從溪水倒影中照出,可見溪水的清澈。溪中倒影不但有人,而且有天,天在溪底,把清溪之“清”寫盡。溪水平明如鏡,人影只是水鏡中一點,其背景有廣闊的天空,一齊照入溪水,從中使人得知溪面之大。但天空本是青冥無物,照入水底如何見出?於是借“行雲”來點明。行雲本在天,而今水底的天反借行雲而見,這是詞人體物精到處。“天上有行雲”句,如果理解為天上之天,就沒有什麼意義,這裡說的是水底之天,它承上補足“天在清溪底”句,啟下引出“人在行雲裡”句。這個“人”是遙應首句溪水中的“照影”,這才有“在(水底天的)行雲裡”的視覺感受。以上四句全從清溪倒影落墨,表現的是詞人當時那種自覺行走於藍天之上、白雲之中的飄飄似仙的獨特感受和恬靜愉悅的心情。唐朝詩人賈島在《送無可上人》中曾寫過“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兩句,寫的正是這種感受,但又不如這首詞來得清新自然,富於韻味。

  接下來兩句“高歌誰和餘?空谷清音起”,作者又另闢新境。寫自己“高歌”而問“誰和餘”,意在殷切希望有相和者。不聞有人和,只有“空谷”中響起“清音”,表達了作者心境之孤獨。這種孤獨感,恐怕不能只理解為沒有旅遊的伴侶,必須同詞人當時特殊的處境聯絡起來理解。多少年來,作者力主抗金、和者甚寡,反而遭到排擠和打擊,從句中可以看到詞人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的有意無意的流露。後二句“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寫得極細膩。蘇軾《夜泛西湖》五絕句中,有句雲:“湖光非鬼亦非仙,風恬浪靜光滿川。”詞人在這裡借用了“非鬼亦非仙”五字,表現的是他聽到“空谷清音起”後的心理活動。

  他“高歌”之後,在這空曠之地,聽到“空谷”的“清音”,起初懷疑是鬼怪發出的,繼又懷疑是神仙發出的,末了才又加以否定,得出“非鬼亦非仙”的結論。然而,究竟是什麼發出的“清音”呢?原來是“一曲桃花水”。《禮記·月令》說:“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華。”《漢書·溝洫志》“來春桃華水盛”注引《月令》後解說:“蓋桃方華時,既有雨水,川穀冰泮,眾流猥集,波瀾盛長,故謂之桃華水耳。”“一曲桃花水”,潺潺長流,清音流轉寄託了詞人身處逆境,不改報國之志,而又孤獨無援的憂鬱之情。

  此詞上闋以寫形為主,筆法自然平實,下闋以寫聲為主,筆法婉轉曲折,虛實結合,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