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儉傳閱讀答案參考
篇一:高儉傳閱讀答案
高儉字士廉,以字顯於世,他是北齊清河王高嶽之孫。其父高勵為樂安王,入隋後任職為洮州刺史。士廉敏慧而有度量,狀貌就像畫出的一樣,書讀一遍就能背誦,應對靈敏。隋...
高儉字士廉,以字顯於世,他是北齊清河王高嶽之孫。其父高勵為樂安王,入隋後任職為洮州刺史。士廉敏慧而有度量,狀貌就像畫出的一樣,書讀一遍就能背誦,應對靈敏。隋司隸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都是顯貴舊臣,與士廉結為忘年之友,由此士廉知名。自以為本是北齊宗室之後,不想廣交師友,隱居於終南山下。吏部侍郎高孝基勸他出來做官,便在仁壽年間,應舉於文才甲科,補任治禮郎。斛斯政投奔高麗,士廉坐與他相友,被貶為朱鳶縣主簿,因母親年老不能居於瘴癘之地,便留其妻鮮于氏奉養而行。恰逢天下大亂,京師音訊阻絕,交趾太守丘和署為司法書佐。當時欽州俚帥寧長真率兵進犯交趾,丘和恐懼,打算出迎,士廉說:“長真兵眾雖多,但孤軍遠來,其勢不能持久,城中兵士還能作戰,為何受制於人呢?”丘和便命士廉為行軍司馬,率兵迎擊,大破其眾。
高祖遣使領兵巡行嶺南,武德五年(622),與丘和前來歸降,那時秦王為雍州牧,引薦士廉為雍州治中,很親近尊重他。隱太子與秦王嫌隙加深後,士廉便與長孫無忌秘密商議往討,於當天率領吏士釋放囚徒發給兵器鎧甲,前赴芳林門助戰。秦王為皇太子後,授士廉官為太子右庶子。後升任侍中,封為義興郡公。坐隱匿王王圭章奏不及時上聞之過,左遷安州都督。
後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蜀人習俗怕鬼而忌諱重病,雖父母病重也不親臨服侍,而用竿頭掛食物以讓父母自取,兄弟之間不互借錢財。士廉為此設立條教,多方曉諭誘導督促落實,使其風俗頓時改變。引導儒生講論經義,使蜀地學校再次興盛。秦代李冰疏導汶江之水灌溉田地,沿渠之地每頃價值千金,富強之家多相侵奪。士廉在舊渠之外更開支渠,以增加灌溉面積,蜀人賴此更加富裕。
後來入朝任吏部尚書,進封為許國公。士廉善於鑑別人才,又熟知姓氏族譜,凡所委用,無不人地兩當。高祖皇帝逝世後,代行司空,負責營建山陵;加爵為特進,遷任尚書右僕射。士廉家族三世擔任此官,世人以其貴為榮。
太宗巡幸洛陽,由皇太子監國,命士廉攝太子少師之職。並下達手詔說“:我能端居高拱於三川,而不憂關中,正是因為託付給你呀!”幾年之後,上表請求離職,太宗聽其解除右僕射之職,加爵為開府儀同三司,照舊為同中書門下三品,參知政事。太宗征討高麗,皇太子監國進駐定州。又攝太子太傅,同掌朝廷機務。
太子下令說:“寡人靠您加以訓導,而近來聽政,據案聽您奉對,於我心實不能安,有關官員應當另設一案以奉太傅。”
士廉一再推讓而不敢當。
返還至幷州時生病,太宗親臨住地看望。貞觀二十一年(647),病重,太宗到其私宅臨問,為之淚下,去世時七十一歲。太宗又想臨喪哭吊,房玄齡見太宗正在服食藥石期間,上表勸諫說不要臨喪。太宗說“:我與士廉有舊故姻戚的深重情義。豈只是君臣之禮份,您就不要再說了。”隨即帶領數百從騎出行。長孫無忌馳伏馬前,陳說士廉遺言,請求不要臨喪。太宗仍不答應,無忌直至伏地流淚,太宗才返回東苑,南向而哭。下詔贈予司徒、幷州都督,諡為文獻,陪葬於昭陵。當時正值寒食節,敕令尚宮以四車食物往祭,太宗親自撰文。喪柩出橫橋時,又登上城西北樓望喪而哭。高宗即位後,加贈太尉,配享於太宗廟廷。
士廉行為舉止詳謹華貴,但凡有所獻納,紳大夫全都矚目以觀,所上奏議一概焚其底稿,不讓家人看見。士廉很早就看出太宗並非常人,以其所出之女嫁給太宗,這就是文德皇后。遺令墓中不得收藏他物,僅置衣服一套與平生所好的可終身遵循的記載先王典訓的書籍。
起初,太宗曾認為山東士人崇尚閥閱,後代雖已衰敗,子孫仍然負其世望,嫁娶必定多收資財,因此人們稱之為賣婚。於是下達詔令派士廉與韋挺、岑文字、令狐德負責天下譜牒,參考史傳記載,檢驗正定真偽,升進忠賢之家,斥退悖惡之族,先序宗室,後述外戚,抑退新立門戶,登進舊日望族,前為富室,後為寒門,總共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分為九等,稱之為《氏族志》,而崔幹仍然位居第一等。太宗說:“我對崔、盧、李、鄭並無嫌忌,只是見其後世衰弱,不再成為冠冕之族,而仍依仗舊望以取資財,其不肖子孫自高自大,販賣松木賈,不知人們為何看重他們?北齊據有河北,梁、陳地在江南,雖有人物,僅處於偏僻下國,無可貴重,故以崔、盧、王、謝之族為重。如今謀士功臣憑忠孝學藝跟從我平定天下,怎能納貨於舊門,追其虛聲而違其實情,以賣婚為榮呢?最高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其次有立言,最後有爵位任職為公、卿、大夫,世世不絕,這才叫作門戶。如今盡與此相反,難道不是太糊塗了嗎?我將依照今日的冠冕官爵決定其姓氏的等級高下。”便將崔幹列為第三等姓氏,然後頒佈其書於天下。
高宗時,認為未敘武后世系,李義府又恥其家族無名,另派孔志約、楊仁卿、史玄道、呂才等十二人重新改定,總計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皇上自敘其改定的緣由。將四家後族、餋公、介公及三公、太子三師、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僕射列為第一等姓氏,文武二品官與知政事三品為第二等姓氏,分別按官品爵位高低排列,分為九等,只取自身及兄弟子孫,其餘親屬概不列入,改其書名為《姓氏錄》。當時凡因軍功升入五品官的人員,全都升其譜限,紳先生以此為恥,視之為“勳格”。李義府上奏盡取《氏族志》加以燒燬。又下詔規定後魏隴西郡李寶,太原郡王瓊、滎陽郡鄭溫,范陽郡盧子遷、盧渾、盧輔,清河郡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郡崔懿,晉趙郡李楷,總共七姓十家,不得自為婚姻;三品以上官員家納幣不得超過三百匹,四品、五品之家二百匹,六品、七品之家一百匹,全為嫁妝,夫家禁止收受陪門資財。
起初,後魏太和年間,確定四海望族,以李寶等人為其首。其後代子孫矜尚門地。所以《氏族志》將他們一律降等。王妃與公主之婿盡取當代世勳貴臣名臣之家,未曾崇尚山東舊族,其後房玄齡、魏徵、李責力等人又與他們結為親家,以故聲望不減。但每姓之中又依房望列出等第,雖同一姓,其中高低懸隔甚遠。李義府因替其子求婚不成,便上奏予以禁止。
在這之後,天下這類衰宗落譜之家,同輩所不齒者,都稱之為“禁婚之家”,更加自我貴重,凡其子女盡都暗自相互聘娶,天子不能禁止,世人認為這是弊病。
高士廉有六個兒子,其中履行、審行、真行有名。
履行居母喪時哀毀過份,太宗遣使勸他勉強進食。娶東陽公主為妻,承襲其父的封爵。後由戶部尚書改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治政有能名。後坐長孫無忌之罪,謫遷為洪州都督,又改任永州刺史。
真行任官至左衛將軍。其子高岐受章懷太子事件的牽連,下詔命令其家自行責處,真行持佩刀刺殺其子,斷其首級拋棄道上,高宗看不起真行的行為,將他貶為睦州刺史。
審行從戶部侍郎貶為渝州刺史。
贊文說:古代授予姓氏以旌表有功之臣,那時人們全為土著,因此名宗望族,列出郡國名稱以自表出處,由此族譜世系之作興起,目的是為了推明排列長幼親疏,使百代之後不相混亂。但遭晉代流亡遷徙,胡虜擾亂中華,百宗破亡,士離鄉土,其後世子孫仍攜其系錄,以顯示所承祖先,而門閥要者,甚至賣婚以求財,喪盡廉恥。初年,流弊仍甚。天子多次抑制不為收斂。到中唐以後,世風教化澆薄,譜錄又都廢毀,公無常產拘束,士無舊德相傳,說起李氏全都出自隴西,說起劉氏全都出自彭城。世代漫長,無從考查,冠冕之家與僕役之人混為一體,可嘆息啊!
篇二:高儉傳閱讀答案
高儉字士廉,以字顯於世,他是北齊清河王高嶽之孫。其父高勵為樂安王,入隋後任職為洮州刺史。士廉敏慧而有度量,狀貌就像畫出的一樣,書讀一遍就能背誦,應對靈敏。隋司隸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都是顯貴舊臣,與士廉結為忘年之友,由此士廉知名。自以為本是北齊宗室之後,不想廣交師友,隱居於終南山下。吏部侍郎高孝基勸他出來做官,便在仁壽年間,應舉於文才甲科,補任治禮郎。斛斯政投奔高麗,士廉坐與他相友,被貶為朱鳶縣主簿,因母親年老不能居於瘴癘之地,便留其妻鮮于氏奉養而行。恰逢天下大亂,京師音訊阻絕,交趾太守丘和署為司法書佐。當時欽州俚帥寧長真率兵進犯交趾,丘和恐懼,打算出迎,士廉說:“長真兵眾雖多,但孤軍遠來,其勢不能持久,城中兵士還能作戰,為何受制於人呢?”丘和便命士廉為行軍司馬,率兵迎擊,大破其眾。
高祖遣使領兵巡行嶺南,武德五年(622),與丘和前來歸降,那時秦王為雍州牧,引薦士廉為雍州治中,很親近尊重他。隱太子與秦王嫌隙加深後,士廉便與長孫無忌秘密商議往討,於當天率領吏士釋放囚徒發給兵器鎧甲,前赴芳林門助戰。秦王為皇太子後,授士廉官為太子右庶子。後升任侍中,封為義興郡公。坐隱匿王王圭章奏不及時上聞之過,左遷安州都督。
後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蜀人習俗怕鬼而忌諱重病,雖父母病重也不親臨服侍,而用竿頭掛食物以讓父母自取,兄弟之間不互借錢財。士廉為此設立條教,多方曉諭誘導督促落實,使其風俗頓時改變。引導儒生講論經義,使蜀地學校再次興盛。秦代李冰疏導汶江之水灌溉田地,沿渠之地每頃價值千金,富強之家多相侵奪。士廉在舊渠之外更開支渠,以增加灌溉面積,蜀人賴此更加富裕。
後來入朝任吏部尚書,進封為許國公。士廉善於鑑別人才,又熟知姓氏族譜,凡所委用,無不人地兩當。高祖皇帝逝世後,代行司空,負責營建山陵;加爵為特進,遷任尚書右僕射。士廉家族三世擔任此官,世人以其貴為榮。
太宗巡幸洛陽,由皇太子監國,命士廉攝太子少師之職。並下達手詔說“:我能端居高拱於三川,而不憂關中,正是因為託付給你呀!”幾年之後,上表請求離職,太宗聽其解除右僕射之職,加爵為開府儀同三司,照舊為同中書門下三品,參知政事。太宗征討高麗,皇太子監國進駐定州。又攝太子太傅,同掌朝廷機務。
太子下令說:“寡人靠您加以訓導,而近來聽政,據案聽您奉對,於我心實不能安,有關官員應當另設一案以奉太傅。”
士廉一再推讓而不敢當。
返還至幷州時生病,太宗親臨住地看望。貞觀二十一年(647),病重,太宗到其私宅臨問,為之淚下,去世時七十一歲。太宗又想臨喪哭吊,房玄齡見太宗正在服食藥石期間,上表勸諫說不要臨喪。太宗說“:我與士廉有舊故姻戚的`深重情義。豈只是君臣之禮份,您就不要再說了。”隨即帶領數百從騎出行。長孫無忌馳伏馬前,陳說士廉遺言,請求不要臨喪。太宗仍不答應,無忌直至伏地流淚,太宗才返回東苑,南向而哭。下詔贈予司徒、幷州都督,諡為文獻,陪葬於昭陵。當時正值寒食節,敕令尚宮以四車食物往祭,太宗親自撰文。喪柩出橫橋時,又登上城西北樓望喪而哭。高宗即位後,加贈太尉,配享於太宗廟廷。
士廉行為舉止詳謹華貴,但凡有所獻納,紳大夫全都矚目以觀,所上奏議一概焚其底稿,不讓家人看見。士廉很早就看出太宗並非常人,以其所出之女嫁給太宗,這就是文德皇后。遺令墓中不得收藏他物,僅置衣服一套與平生所好的可終身遵循的記載先王典訓的書籍。
起初,太宗曾認為山東士人崇尚閥閱,後代雖已衰敗,子孫仍然負其世望,嫁娶必定多收資財,因此人們稱之為賣婚。於是下達詔令派士廉與韋挺、岑文字、令狐德負責天下譜牒,參考史傳記載,檢驗正定真偽,升進忠賢之家,斥退悖惡之族,先序宗室,後述外戚,抑退新立門戶,登進舊日望族,前為富室,後為寒門,總共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分為九等,稱之為《氏族志》,而崔幹仍然位居第一等。太宗說:“我對崔、盧、李、鄭並無嫌忌,只是見其後世衰弱,不再成為冠冕之族,而仍依仗舊望以取資財,其不肖子孫自高自大,販賣松木賈,不知人們為何看重他們?北齊據有河北,梁、陳地在江南,雖有人物,僅處於偏僻下國,無可貴重,故以崔、盧、王、謝之族為重。如今謀士功臣憑忠孝學藝跟從我平定天下,怎能納貨於舊門,追其虛聲而違其實情,以賣婚為榮呢?最高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其次有立言,最後有爵位任職為公、卿、大夫,世世不絕,這才叫作門戶。如今盡與此相反,難道不是太糊塗了嗎?我將依照今日的冠冕官爵決定其姓氏的等級高下。”便將崔幹列為第三等姓氏,然後頒佈其書於天下。
高宗時,認為未敘武后世系,李義府又恥其家族無名,另派孔志約、楊仁卿、史玄道、呂才等十二人重新改定,總計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皇上自敘其改定的緣由。將四家後族、餋公、介公及三公、太子三師、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僕射列為第一等姓氏,文武二品官與知政事三品為第二等姓氏,分別按官品爵位高低排列,分為九等,只取自身及兄弟子孫,其餘親屬概不列入,改其書名為《姓氏錄》。當時凡因軍功升入五品官的人員,全都升其譜限,紳先生以此為恥,視之為“勳格”。李義府上奏盡取《氏族志》加以燒燬。又下詔規定後魏隴西郡李寶,太原郡王瓊、滎陽郡鄭溫,范陽郡盧子遷、盧渾、盧輔,清河郡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郡崔懿,晉趙郡李楷,總共七姓十家,不得自為婚姻;三品以上官員家納幣不得超過三百匹,四品、五品之家二百匹,六品、七品之家一百匹,全為嫁妝,夫家禁止收受陪門資財。
起初,後魏太和年間,確定四海望族,以李寶等人為其首。其後代子孫矜尚門地。所以《氏族志》將他們一律降等。王妃與公主之婿盡取當代世勳貴臣名臣之家,未曾崇尚山東舊族,其後房玄齡、魏徵、李責力等人又與他們結為親家,以故聲望不減。但每姓之中又依房望列出等第,雖同一姓,其中高低懸隔甚遠。李義府因替其子求婚不成,便上奏予以禁止。
在這之後,天下這類衰宗落譜之家,同輩所不齒者,都稱之為“禁婚之家”,更加自我貴重,凡其子女盡都暗自相互聘娶,天子不能禁止,世人認為這是弊病。
高士廉有六個兒子,其中履行、審行、真行有名。
履行居母喪時哀毀過份,太宗遣使勸他勉強進食。娶東陽公主為妻,承襲其父的封爵。後由戶部尚書改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治政有能名。後坐長孫無忌之罪,謫遷為洪州都督,又改任永州刺史。
真行任官至左衛將軍。其子高岐受章懷太子事件的牽連,下詔命令其家自行責處,真行持佩刀刺殺其子,斷其首級拋棄道上,高宗看不起真行的行為,將他貶為睦州刺史。
審行從戶部侍郎貶為渝州刺史。
贊文說:古代授予姓氏以旌表有功之臣,那時人們全為土著,因此名宗望族,列出郡國名稱以自表出處,由此族譜世系之作興起,目的是為了推明排列長幼親疏,使百代之後不相混亂。但遭晉代流亡遷徙,胡虜擾亂中華,百宗破亡,士離鄉土,其後世子孫仍攜其系錄,以顯示所承祖先,而門閥要者,甚至賣婚以求財,喪盡廉恥。初年,流弊仍甚。天子多次抑制不為收斂。到中唐以後,世風教化澆薄,譜錄又都廢毀,公無常產拘束,士無舊德相傳,說起李氏全都出自隴西,說起劉氏全都出自彭城。世代漫長,無從考查,冠冕之家與僕役之人混為一體,可嘆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