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幼兒園說課稿>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1

  一、設計意圖

  《綱要》中指出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內容應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利用身邊常見的事物或發生的事情進行探索和實驗。小蘇打、醋是我們常見的生活用品,氣球也是每個孩子們都喜歡的玩具。但是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的氣體能夠吹起氣球卻是絕大多數孩子不知道的。讓幼兒探索小蘇打和醋混合,產生氣體將氣球吹起,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對幼兒來說,富有一定挑戰性,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生活經驗與科學視野,活動詣在讓幼兒親歷一次真實的探究過程,從而感受到“科學並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科學非常有趣”。因此,我設計了本次的科學活動《瓶子吹氣球》。

  二、說教材

  說教材:本次活動是科學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班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但孩子有時會缺乏科學性,希望幼兒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大膽探索,以事實為依據得出推理,懂得科學存在於客觀事實中的道理,《指南》明確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教師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三、說活動目標

  《指南》明確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教師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依據《指南》的要求,結合幼兒的認知基礎、年齡特點和本次活動的內容,我擬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透過實驗活動,發現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氣體的科學現象,瞭解產生氣體多少,與材料的用量有關。

  2、嘗試合作進行實驗,學習記錄實驗的結果。

  3、能在科學實驗中,積極探索、樂於合作,體驗成功的快樂。

  根據大班幼兒的學習特點,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設立為:發現小蘇打和醋混在一起發生反應能將氣球吹起來的現象。活動難點是:嘗試合作進行實驗,瞭解產生氣體多少,與材料的用量有關。

  四、說重點難點

  在活動目標的指引下,結合本次活動內容的特點和幼兒現有的發展水平,將此活動的重點定位為:

  難點:透過實驗活動,發現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氣體的科學現象,瞭解產生氣體多少,與材料的用量有關。

  重點:嘗試合作進行實驗,學習記錄實驗的結果。

  五、說教法

  陶行知先生提出,不要先教給他解決的方法,而應該指導兒童,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利用這種經驗來解決別的問題。因此在活動中我運用了做中學五類快樂教學法。

  六、活動總結

  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探索興趣濃厚,對產生的現象充滿好奇,能利用多種感官體驗,辨別生活中常見的生活用品。在操作實驗環節,能提供多種材料讓幼兒進行自由探索,創造了自由寬鬆的操作環境,當孩子合作、商量進行探究活動時發現醋和小蘇打混合產生很多泡泡能將氣球吹大時,幼兒能在實驗中感受到成功的快樂!把整個活動推向了高潮,也體現了目標的重點和難點。最後能聯絡生活實際,知道二氧化碳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拓展了幼兒的生活經驗和科學視野。也體現了蒙臺梭利說的一句話:我看到了,我忘記了;我聽到了,我記住了;我做過了,我理解了。

  七、說學法

  “做中學”主張幼兒在前、教學在後,不同於以往單純的先傳授知識再動手操作的常識教育。而是激勵幼兒從玩、做、想、試、用中去發現問題、探究知識、解決問題、體驗快樂!在做做玩玩的輕鬆氛圍中自主學習,從而實現了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習目的。

  八、說活動過程

  (一)出示瓶子吹起的氣球,激發探索的興趣。

  老師:小朋友,今天老師請你們來當小小科學家一起來玩一個好玩的科學遊戲,遊戲的名稱是《瓶子吹氣球》。

  教師神秘的出示瓶子吹起的氣球,思考:瓶子為什麼能把氣球吹起來呢?瓶子裡裝的是什麼?ㄆ球裡面的氣體是從哪裡來的?

  在這個環節,我先為幼兒設定了一個懸念,(瓶子為什麼能把氣球吹起來呢?氣體是從哪裡來的呢?瓶子裡裝的是什麼?)透過提出疑問,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為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同時這一環節我先讓幼兒自由討論,大膽的猜想。幼兒在同伴中討論說出自己的看法,充分體現了幼兒的主體地位,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力和源泉,透過談話,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探究慾望,進而順利地進入下個活動環節。

  (二)尋找神奇的泡泡溶液,探索出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氣體。

  1、出示材料,幼兒看一看、聞一聞,認識醋、小蘇打和白糖。

  2、出示實驗表格,猜想哪兩種材料在一起會產生氣體,鼓勵幼兒用自己的記錄方式表達自己的猜想。

  3、幼兒探索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4、交流總結,小蘇打和醋在一起會產生氣體。

  在這個環節,我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讓幼兒猜一猜、聞一聞,嘗一嘗等感官直接感知材料。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操作的能力,還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在此環節中,我更多的是以觀察者的身份去觀察幼兒的實驗,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方法。透過讓幼兒動手操作,發現醋和小蘇打混在一起會產生氣體的科學現象。

  (三)嘗試用瓶子吹氣球,更加直觀的感知小蘇打和醋混合產生了氣體。

  老師:我們找到了能夠產生氣體的這兩種材料,你打算怎樣用它們

  幫助瓶子把氣球吹起來。

  1、討論怎樣幫助瓶子把氣球吹起來,操作過程要注意什麼?

  2、幼兒實驗,教師指導。

  3、展示結果,分享經驗。

  ù嘶方諼胰糜錐再次探索,將把氣球套在瓶口上,他們發現氣球馬上就吹起來了,幼兒都覺得很神奇,我藉此我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利用啟發式的語言:“氣球為什麼能吹起來呢?”“你是怎麼做到的?”啟發幼兒用完整的語言總結實驗的結果:“小蘇打與醋混合產生的氣體能將氣球吹起來。”並記錄探索結果,同時也引導幼兒觀察:“為什麼有的氣球大,有的氣球小呢?”為實驗的下一個環節做好了鋪墊,激發了幼兒積極參與活動的慾望,讓幼兒從中感受到快樂,提高了幼兒的思維能力,突破了重點目標。

  (四)讓氣球吹得更大,進一步驗證產生氣體多少和材料的用量有關。

  老師:如果再做一次你打算怎樣才能把你們組的氣球吹得更大呢?

  1、幼兒討論:多用材料、套氣球速度快點、用手捂一捂瓶口……

  2、再次嘗試瓶子吹氣球,體驗科學遊戲的樂趣。

  3、總結:小蘇打和醋在一起產生的氣體能吹起氣球,而且兩種材料用的越多,氣球就會吹得越大。

  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總結了上次實驗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第二遍吹氣球遊戲,在這個環節中體現幼兒的合作實驗的重要性,在小蘇打和醋發生反應是很快就能產生氣體,如果套氣球慢了,氣體跑掉了,氣球就吹不大,因此就需要幼兒相互的配合和商量,幼兒有了第一次的體驗,他們做的更投入、更認真、合作的人更好。我讓個別幼兒說說他是怎樣做實驗的?又發現了什麼秘密呢?讓幼兒發現氣球的大小跟我們操作實驗的材料的用量是有關係的。

  在這裡,我儘量為幼兒提供一個寬鬆的環境,讓幼兒將自己的發現分享給自己的同伴,即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又瞭解到了實驗的成功的秘密,從而突破了活動難點目標。

  (五)、拓展延伸——吹起氣球的神奇氣體是什麼,在我們的生活有什麼用處嗎?各種各樣的飲料中有它、醫生幫助病人緩解病痛要用到它、消防員滅火要用到它……

  在這個環節利用開放式提問,在問答的過程中引導幼兒用比較清晰、準確的語言歸納自己所學的內容,我設計了活動延伸:(請小朋友回去找一找在生活中的各種有關二氧化碳的應用。)這樣使活動並沒有完全結束,讓他們帶著問題繼續探索,只有貼近幼兒生活的教育內容,才能讓幼兒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才能保持對周圍生活中科學現象的強烈好奇心和探究欲。

  九、說活動延伸

  根據綱要要求,教育應該與生活相結合,所以此次活動延伸教師給幼兒佈置任務,在生活中還有什麼材料混合會產生氣體的科學現象。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2

  活動目標:

  1、發現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氣體的科學現象,瞭解產生氣體多少與材料的用量有關。

  2、能有序的合作進行實驗,體驗猜想、驗證、結論等基本的實驗步驟。

  3、對科學實驗感興趣,願意探索身邊的科學現象。

  重點:知道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氣體。

  難點:能夠有序的合作進行實驗,總結出產生氣體多少和材料用量有關。

  活動準備:每組一份活動材料:杯子、小蘇打、鹽、白糖、雞精、醋、空瓶子、匙子、漏斗、氣球,課前幼兒學會套氣球。

  活動過程:

  一、以疑激趣——出示瓶子吹起的氣球,激發探索的興趣。

  師:孩子們,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做一個好玩的科學遊戲,遊戲的名稱是《瓶子吹氣球》,你們看……

  出示瓶子吹起的氣球,思考:氣球裡面的氣體是從哪裡來的?瓶子裡裝的是什麼?

  二、以趣激學——尋找神奇的泡泡溶液,探索出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氣體。

  師:瓶子裡裝的不是水,是由兩種材料混在一起形成的神奇的泡泡液。這兩種材料是什麼?

  1、出示材料,幼兒聞一聞、看一看:醋、鹽、白糖、味精、小蘇打

  2、出示實驗表格,集體猜想哪兩種材料在一起會產生氣體?鼓勵幼兒用多種記錄方式表達自己的猜想。

  3、幼兒探索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4、交流總結:小蘇打和醋在一起會產生氣體。猜想有時很不可靠,遇到問題最好動手試一試。

  三、學以致用——嘗試用瓶子吹氣球,更加直觀的感知小蘇打和醋混合產生了氣體。

  師:我們找到了能夠產生氣體的這兩種材料,你打算怎樣用它們幫助瓶子把氣球吹起來?

  1、討論怎樣幫助瓶子把氣球吹起來,操作過程要注意什麼?

  2、幼兒實驗,教師指導。

  3、展示結果,分享經驗:你們組剛才是怎麼做的?為什麼氣球有的大、有的小?

  四、快樂體驗——讓氣球吹得更大,進一步驗證產生氣體多少和材料的用量有關。

  師:如果再做一次,你打算怎樣才能把你們組的氣球吹得更大呢?

  1、幼兒討論:多用材料、套氣球速度快點、用手捂一捂瓶口……

  2、再次實驗瓶子吹氣球,體驗科學遊戲的樂趣。

  3、總結:小蘇打和醋在一起產生的氣體能吹起氣球,而且兩種材料用的越多,氣球就會吹得越大。嘗試的次數越多,實驗結果就會越成功。

  五、拓展延伸——吹起氣球的神奇氣體是什麼、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激發繼續探索的願望。

  師:你們知道今天用來吹起氣球的這種氣體叫什麼名字,在我們的生活有什麼用處嗎?(各種各樣的飲料中有它、醫生幫助病人緩解病痛要用到它、消防員滅火要用到它……)

  一、設計意圖:

  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內容應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讓幼兒進行的科學研究,應該是從他們身邊常見的事物或者身邊發生的事情開始的。小蘇打、醋是我們常見的生活用品,氣球也是每個孩子們都喜歡的玩具。但是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的氣體能夠吹起氣球,卻是絕大多數孩子不知道的。因此這一活動對孩子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富有一定挑戰性,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生活經驗與科學視野。小蘇打與醋的混合現象只是活動的載體,不是活動的唯一目標,活動詣在讓幼兒親歷一次真實的探究過程, 體驗科學活動的樂趣,從而感覺到“科學並不遙遠, 科學就在身邊”。

  二、活動目標:

  1、知道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氣體的科學現象,瞭解產生氣體多少與材料的用量有關。

  2、能有序的合作進行實驗,體驗猜想、驗證、結論等基本的實驗步驟。

  3、對科學實驗感興趣,願意探索身邊的科學現象。

  三、活動準備:實驗所需的各種物質材料,幼兒學會往瓶子上套氣球

  四、教學環節與策略

  陶行知先生提出,對一個問題,不要先教給他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應該指導兒童,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利用這種經驗來解決別的問題。鑑於此,在活動中我主要運用了做中學五類快樂教學法。

  “做中學”主張“幼兒在前、教學在後”,不同於以往單純的先傳授知識再動手操作的常識教育。它不注重結果,不追求幼兒掌握準確的科學概念,而是激勵幼兒從玩、做、想、試、用中去發現問題、探究知識、解決問題、體驗快樂。在做做玩玩的輕鬆氛圍中,“變接受性學習”為“自主建構學習”,從而實現了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習目的。“玩中學、做中學、想中學、用中學、樂中學”五類教學法是相互聯絡、相互滲透、有機結合,而不是獨立分割開來的,下面我結合這節課的基本環節具體介紹一下。

  1、以疑激趣——丟擲問題,怎樣用瓶子玩吹氣球的遊戲?(玩中學)

  氣球是每個孩子都喜歡的最普通的玩具,以前有過各種各樣的玩法,今天我們要怎樣玩?玩出什麼新花樣?

  活動一開始,教師巧妙的將“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氣體”的科學現象透過吹起瓶口氣球的形式再現出來。遊戲的形式讓科學現象變得直觀、生動、趣味,使科學活動從一開始就變的沒有負擔沒有壓力,有的只是創造與快樂。

  2、以趣激學——尋找神奇的泡泡溶液,探索出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氣體。(想中學、做中學)

  師:瓶子裡裝的什麼材料這麼神奇?我們來猜一猜、做一做,找到它吧!

  這個過程中幼兒要透過觀察杯子上的標記來判斷杯子中的材料,要親自動手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在相互間說議的過程中發揮想像,在與別人的討論中擴充套件思路,發展了幼兒的觀察力、判斷力、想像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透過猜想、驗證,孩子會體會到猜想有時不可靠,遇到問題最好親自動手試一試。

  3、學以致用——嘗試用瓶子吹氣球,更加直觀的感知小蘇打和醋混合產生了氣體。(用中學)

  師:找到了能夠產生氣體的材料,你打算怎樣用它們幫助瓶子把氣球吹起來?這一步是活動的重點,孩子在吹氣球的過程中會碰到問題需要動腦筋想辦法,集體玩的時候會發生糾紛需要協商解決,這就發展了幼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人際間的協調能力。這些都是孩子上學和走上社會以後不可或缺的可持續性發展能力。

  4、快樂體驗——讓氣球吹得更大,進一步驗證產生氣體的多少和材料的用量有關。(樂中學)

  師:如果再做一次,你打算怎樣才能把你們組的氣球吹得更大呢?幼兒在總結上次實驗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第二遍吹氣球遊戲,體驗成功的樂趣。有了第一次的體驗,他們會做的更投入、更認真、更成功。教師可藉機對幼兒進行“只要用心思考、反覆實踐,任何事情都會一次比一次做的更好”這樣的情感滲透。

  5、拓展延伸——吹起氣球的神奇氣體是什麼、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激發繼續探索的願望。我們都知道,只有貼近幼兒生活的教育內容,才能讓幼兒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才能保持對周圍生活中科學現象的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今天實驗中產生的這些氣體是什麼?對我們的生活中有什麼用處嗎?老師告訴孩子,這些氣體不僅廣泛應用在我們特別喜歡喝的汽水飲料中,醫生可以用它幫助病人減輕痛苦,消防員叔叔可以用它來滅火,多麼神奇啊!我自然喜歡繼續去探索它的奧秘!到這裡,幼兒探索的慾望被再一次點燃,我相信,參與這節活動的每一個孩子都會把這節課的內容帶回家,會繼續去探索。

  以上是我對這節活動的一點淺見,不當之處,請各位領導、老師多提寶貴建議。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丈量也是測量的一種,是認識量的手段,幼兒的測量最早是“目測”,即透過感知比較量的差異,大班幼兒的測量活動是自然測量。自然測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小棍、腳步、鉛筆等)作為量具進行直接測量,即僅限於簡單工具的測量,而不是標準工具的測量。

  學習自然測量,可以加深幼兒對各種物體量的認識,有助於幼兒對不同量的測量工具的初步認識,加深幼兒對10以內數的理解,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及對測量活動的興趣。

  什麼東西可以用來測量?這個有趣的問題會引起孩子的好奇,促進他們開動腦筋,有步驟去探索、去發現,在動手操作中不僅獲得知識經驗,而且還獲得了學習知識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二)活動目標:

  今天的幼兒是21世紀的主人,21世紀是個競爭激烈的時代,需要的是高素質的人才。時代對幼兒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從“學會”到“會學”,即透過學習,不僅僅只侷限於學到某些知識,記住某些東西,而是更應該透過自身努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主動探索、動手操作的習慣等。

  根據《規程》提出的“幼兒的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索活動”要求,結合本班幼兒對測量的認識特點,尚不能準確而又清楚的將第一次測量的終點,作為第二次測量的起點。因此,我提出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初步選擇和使用材料與工具,在實驗中積極思考。從而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喜歡動手操作,萌發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

  (三)教材重點難點

  幼兒主動參與自然測量的過程是重點,討論發現正確的自然測量方法是難點,因為只有強調幼兒的積極參與,才能使幼兒在活動中獲益,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幼兒用多種感官去聽、去思考,參與討論,動手操作,最終獲取知識經驗,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點。

  由於測量技能本身的要求大班的幼兒對測量的方法技巧,還較難掌握,幼兒獨立、正確地完成測量任務還有困難,因此幼兒討論發現正確的測量方法是本次活動的難點。

  二、說活動準備

  根據本次活動的目標與內容,我做了以下活動的準備工作:

  1、在活動區裡準備:木棍、毛線、礦泉水瓶、筆等。為幼兒創設探索操作的條件,為突破活動的重點難點服務。

  2、教師操作的教具一套:為幫助幼兒突破難點準備的。

  三、說教法

  作為教師,我們教幼兒,既然我們教幼兒那麼我們就要了解幼兒怎樣思維,怎樣學習……,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本次活動注重手、眼並用,動靜結合,調動幼兒視、聽、觸覺運動等多種感覺分析器,學習丈量,從而萌發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所以在本次活動中主要採用了猜測討論法、探索操作法、發現法、遊戲法等。

  為什麼要採用以上方法?

  1、猜測討論法

  因為語言不能代替操作,但操作也不能缺少語言的調節。在大班,討論是激發幼兒思考和動手操作願望的重要方法。在活動操作前,鼓勵幼兒積極思考、大膽猜測答案和結論,為下一步幼兒操作檢驗做了很好的鋪墊。用猜測討論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理,促使幼兒積極有目的進行探索,最終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

  2、探索操作法

  因為幼兒愛動、愛問、好學這一特點,讓幼兒自己透過動手、動腦去探索。探索操作法,不僅是複習、鞏固知識的手段,更應該成為幼兒探索知識、尋找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的有效方法,這種學習方法符合幼兒思維發展規律,因為探索未知,僅用理解與記憶是不行的,必須進行主動地分析,綜合比較和初步的概括以求得測量的方法和結果,有利於認知能力的發展,我採用了這種方法,為突破重點難點服務。

  3、發現法

  發現法是指幼兒透過直接操作、觀察、討論等途徑,去探索、去發現知識的方法。因為大班的孩子好動、好奇心強、好問的特點,而且又有一定的經驗和知識基礎,透過發現法,讓他們在操作中,去尋找發現,滿足好奇心,從中尋找發現丈量的正確方法,為突破難點做為鋪墊。

  4、遊戲法

  採用遊戲法是根據幼兒喜歡遊戲,且活潑好動的天性,讓他們透過自選適用一種自己喜歡的工具去測量多種物體以比賽的遊戲進行,一個是激發幼兒的興趣,另一方面是為再次突破重難點服務。

  四、說學法

  在整個學習活動中,始終以幼兒為主體,調動每個幼兒思維的積極性,在活動中,幼兒運用了多種感官參加活動,透過動口、動手、動腦積極參與。在操作中獲得探索經驗,整個活動過程,幼兒都是在積極主動中進行學習。

  五、說活動程式

  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及大班幼兒年齡特點,本次教學活動設四個環節完成目標。第一個環節是引發興趣;第二個環節是探索發現;第三個環節是遊戲“量一量”;第四個環節是延伸活動。其中第二、三個環節是本次活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之處。

  為什麼要這樣安排這五個環節呢?

  第一個環節:引發興趣

  幼兒對活動感興趣,便於在活動中學習和思考,在開始部分,我根據幼兒好動、好奇這一特點,讓幼兒自己去尋找可以用來測量的材料,激發幼兒的興趣和為下面的探索活動做準備。

  第二個環節:探索發現

  首先,我讓幼兒操作前的猜測討論,使用這些工具可以測量什麼東西,怎樣測?讓幼兒透過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測量工具進行探索性地測量,並根據自己測量的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作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互相學習、互相借鑑的作用,共同尋找測量的正確方法,然後教師採用幼兒正確的作法,共同研究、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並進行示範,透過示範讓幼兒對自然測量的方法有了正確的瞭解,這樣得到的方法,幼兒的印象較為深刻,突出本次活動的重點,初步突破活動的難點。

  第三環節:遊戲“量一量”

  幼兒經過了第一、二環節的學習,此時幼兒已開始感到疲倦了,學習興趣也從高漲的狀態,逐漸轉向低谷狀態。因此,這環節我設計了遊戲“量一量”,讓幼兒在初步瞭解正確的自然測量方法的基礎上進行遊戲,既起到鞏固的作用,又起到了引新的作用(讓幼兒探索用同樣的工具測量不同的物體)。這個環節中,在安排遊戲之前,讓幼兒先討論設想操作結果—>接著進行操作遊戲—>最後進行討論。讓幼兒更明確操作的目的性,最後的討論一方面是講述自己實驗過程和發現;另一方面是檢驗自己獲得的結果與活動前的設想是否一樣,再次突出了本次活動的重點,同時也是進一步突破活動的難點。

  第四環節:延伸活動

  在活動區裡面為幼兒提供多種測量工具,讓幼兒尋找選擇不同的工具,去測量其他物體,探索發現,掌握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

  這四個程式的安排,我是根據幼兒園教育綱要中的科學指導要點中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整個活動根據幼兒的學習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透過安排、討論設想到操作到再討論的形式,掀起一個個高潮,整個活動都是以幼兒動手探索發現為主,充分體現幼兒的主體,培養幼兒透過動口、動手、動腦去發現、去探索掌握知識的能力。

  教學反思:

  遊戲是最適宜於促進幼兒主體性和個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師應積極地將理念轉化為行為,注重在活動中觀察、捕捉幼兒的興趣,把握時機及時引導,促使孩子們更深入進行遊戲,讓孩子在健康遊戲中得到更多的發展。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4

  一、說設計背景:

  中國·國際麗水攝影文化節在美麗的毆江之畔——浙江麗水召開。1999年,麗水被授予中國第一個“攝影文化之鄉”,並連續承辦六屆國際攝影文化節。人們都在體驗著攝影帶來的美的文化衝擊。為了讓幼兒對家鄉的文化有一個深刻的認識,並在學習過程中繼承、發揚、創新家鄉的本土攝影文化。我們開展了一次攝影作品展,我們的孩子在欣賞美妙作品的時候,一個幼兒用象聲詞“喀嚓、喀嚓”表現拍照的模樣,其餘的孩子馬上跟著“喀嚓、喀嚓”。我想他們在感受、欣賞美的同時,產生了強烈地操作照相機的慾望。他們都想透過自己的鏡頭去發現生活中的美。但是大多數孩子都不能正確地操作照相機,何不讓他們真實地體驗?於是《鏡頭裡的我們》這堂課孕育而生。

  (一)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攝影的簡單技巧。

  2、樂意嘗試操作,能夠積極地參與合作、討論、探索。

  3、體驗攝影帶來的快樂,感受幼兒園、家鄉、大自然的美。

  依據:一是根據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發展特點:5-6歲幼兒能表現出對美的事物的敏感性,能發現並欣賞周圍生活中多種形態的美。他們用自己獨特的感受欣賞藝術作品,分析一些美的性質。在認識活動中,由於掌握了觀察、記憶等方法,活動的效果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幼兒在解決問題或行動之前,不僅具有明確的目的,而且具有計劃的萌芽,能事先思考

  活動計劃和行動方法,並能在行動中加強自我控制,以有效地完成任務。

  隨著心理發展水平的提高,幼兒表現出智力活動的積極性,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慾和認識興趣,好學、好問、喜歡操作、樂於探索,嘗試自己解決問題。他們對富有挑戰性的學習活動表現出興趣、對學習成功感到滿足。二是根據《綱要》的指導精神:在教育的影響下幼兒能參與團體合作活動,互相分工、互相學習、互遞資訊,在遇到困難與衝突時,也能協商解決,接納別人的想法與觀點。具備一定的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的能力。由此制訂了認知、情感、行為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重、難點 本活動著重點是讓幼兒初步瞭解攝影的簡單技能,培養幼兒在操作照相機的過程中主動地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難點是幼兒樂意嘗試操作,積極參與討論、探索,培養幼兒合作、探索的能力。

  設計理念:教師在活動中的如何作好指導者、觀察者、合作者、評價者的角色。作為指導者:不直接干預幼兒的探索活動,教師的指導變成一種隱性指導;作為觀察者:透過觀察去了解幼兒的發現和需要,去幫助幼兒尋到正確的操作照相機的能力;作為合作者:教師是幼兒活動的夥伴,尊重幼兒對美的作品的分析,相信幼兒能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作為評價者:在活動中注意對幼兒進行觀察和指導,對整個活動進行分析、評價。

  (三)教學準備 1、物質準備:多媒體課件、數碼照相機、膝上型電腦、投影儀、電視機2、心理準備:幼兒對攝影文化節有初步的體驗、感知

  3、前期準備:課前教師拍攝幼兒在遊戲中的照片

  二、說教學方法: 因為活動本身藉助於豐富的教育媒體技術,如:投影型視覺媒體教育技術。可以當場透過電腦連線使學習資料等視覺材料投影。所以我主要採用了直觀實物演示法、討論法。

  1、直觀實物演示法:運用直觀的實物(照相機)進行示範,引導幼兒理解操作相機的基本步驟、要領。並將活動素材投影到銀幕上,擴大可見度,便於教師演示講解、幼兒觀察、分析。

  2、討論法:指教師根據幼兒已有經驗互相合作,共同探討問題答案的方法。在整個活動中教師指導幼兒對操作照相機進行討論:如“你們覺得剛才小朋友拍攝的照片,美不美?為什麼?”幼兒會對問題進行“美”與“不美”的探討。其中教師引導幼兒對拍攝技巧的評價。

  三、說學法指導:

  本次活動採用體驗發現法、操作嘗試法、小組合作討論法。

  1、體驗發現法:我們提供給幼兒進行發現活動的照相機,使他們透過自己的探索,發現如何拍攝出美妙的作品,旨在引導幼兒尋到正確地操作方法。

  2、操作嘗試法:幼兒透過自己的操作,真實地得到知識經驗。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嘗試問題。嘗試過程中幼兒的嘗試和教師的指導是互相依存、親密聯絡的。也充分體現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小組合作討論法: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由組合成一小組。在解決如何拍出美妙照片的問題之前,透過互相的討論、交流,先思考行動方法,再在行動中加強自我控制,以有效地完成任務。

  四、說教學程式: 整個活動步驟為:提供環境條件——提出嘗試問題——幼兒第一次探索——幼兒小組討論——幼兒第二次探索——教師歸納,活動延伸

  (一)序教師帶領幼兒安靜地進入活動室,欣賞課件。(課件內容為麗水攝影節的歷屆獲獎作品,包括:家鄉自然風光、風土人情) 教師提問:剛才你在大螢幕上看到了什麼?幼兒討論。(教師及時表揚、肯定幼兒)

  說明:教師以提供材料、經驗、環境為前提,藉助為探索提供的物、事、景的條件,為幼兒探索基本的攝影技巧做準備。

  (二)幼兒觀看並討論電視影片上關於自己的遊戲照片,激發拍照的興趣。 教師提問:

  1、你們在照片裡看到了誰?

  2、想不想自己動手為好朋友拍張照片?

  說明:教師抓住一個“趣”字,激發幼兒較快地投入問題的情境之中。

  (三)初步瞭解攝影的基本要領 1、幼兒初步瞭解照相機。

  教師提問:⑴誰會使用照相機?能告訴大家這是什麼嗎?(鏡頭、取景框、快門)

  ⑵它是做什麼用的?(幼兒共同交流照相機的功能)

  2、教師示範講解。

  說明:透過個別幼兒對照相機已有經驗的交流,教師透過實物針對性地示範講解,幫助幼兒瞭解捕捉鏡頭的基本常識。

  (四)幼兒自由探索 1、自由組合,互相探索拍照。教師巡迴指導。

  2、教師利用電視影片連線剛才幼兒操作拍攝的照片,共同欣賞。

  3、自由組成小組討論、評價。

  教師提問:⑴剛才看到的照片美不美?

  ⑵哪些照片拍得美?為什麼?

  ⑶哪些照片拍的不夠美?為什麼?(照片是否模糊;取景是否正確)

  (4)你們認為如何拍攝出美妙的照片?

  4、小組彙報討論結果,教師小結拍攝的要領。 說明:幼兒開始探索,關鍵抓住“探”字,善思、敢思。教師及時掌握幼兒探索的反饋資訊,瞭解幼兒學習的難點。透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初步瞭解、掌握拍攝的基本要領。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與此同時也學會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結果。

  (五)個別幼兒示範練習,然後分組探索 1、個別幼兒再次利用教師的主相機嘗試,其餘幼兒當小模特。同步顯示照片的效果,師幼共同評價。

  說明:幼兒第一次討論,是資訊的集合與反饋。是為了試探一下幼兒掌握知識的情況。關鍵要抓住“評”字。把幼兒探索中出現的不同答案、產生的疑問,放到討論中。讓幼兒嘗試充分講道理、例證,知道自己探索的結果是否正確。

  2、幼兒再次分組探索。

  說明:這一環節是給幼兒“補償”的機會,關鍵要抓住“實”字。在第一次探索練習中,幼兒可能會做錯。有的幼兒雖然做對了,但沒有弄懂道理。經過討論,得到了反饋資訊,幼兒可做第二次探索練習,一方面自我進行改正,另一方面是對自己的探索過程再次作驗證。教師儘量為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增強其自信心和自尊心。

  (六)教師總結:為了讓你們的照片拍的更美妙,老師編了首兒歌,我們一同來唸。

  小朋友,來來來;

  我們一起來拍照;

  調焦距,調光圈兒;

  手拿穩了按快門兒;

  喀嚓、喀嚓、把它照;

  我們的照片美不美妙!

  教師和幼兒在兒歌中離開活動室,拍攝幼兒園的景色。

  說明:這步關鍵是“引”字,教師要把活動從一節教學活動中拓展開來,在日常生活、遊戲中引導、培養幼兒探索的精神。

  延伸活動:教師與家長帶領幼兒拍攝家鄉的自然美景。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5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的說課內容是大班科學活動《動物怎樣過冬》。

  一、說教材

  (一)設計意圖:

  根據《幼兒園教育知道綱要》要求幼兒對周圍事物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所以我選擇了《動物怎樣過冬》來進行教學,並且小動物又是小朋友們喜愛的,願意親近的。讓幼兒瞭解動物是怎樣過冬的和他們過冬的不同方式。我準備採用以操作法和電教法為主,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觀察,激發幼兒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

  (二)目標定位: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目標,是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以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目標為依據,確使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目標得以實現。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徵,我分為了三大目標:

  1、認知目標:讓幼兒瞭解動物過冬的不同方式,豐富幼兒的知識。引導幼兒探索動物的生活方式。獲取有關的科學經驗。

  2、情感目標:激發和培養幼兒好奇、好問、好探索的態度。讓幼兒探索動物的生活從中感受到極大的興趣。

  3、技能目標:讓幼兒能根據動物生活的習性,以及過動的不同方式進行簡單的分類。透過操作和觀察,並結合自己以有的經驗,得出結論。

  (三)重難點:

  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是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本次活動的重點就是讓幼兒瞭解過冬的不同方式。透過觀察,激發他們的求知和探索慾望。難點就是讓幼兒根據動物生活的習性以及動物過冬的不同方式進行簡單的分類,透過操作讓幼兒實際的參與了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四)活動準備:

  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材料。為幼兒提供小動物圖片若干、操作卡片人手一份。讓每位幼兒都參與到活動中來,感受探索的樂趣。為幼兒播放錄影《動物過冬》,讓幼兒透過觀察,更進一步的瞭解動物過冬的不同方式。

  二、說教法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透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習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採用集體、小組、個人的形式開展,讓幼兒積極投身到活動中。以電教法、直觀法為主輔以遊戲法和操作法,讓幼兒自行探索主動學到知識。

  三、說學法

  根據《新綱要》的指導,培養幼兒能夠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要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積極參與嘗試,()支援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透過讓幼兒觀看《動物過冬》錄影,先觀察、再動手操作,不僅提高了幼兒動手操作能力,還從討論中體會了學習知識的樂趣。

  四、活動流程

  (一)匯入部分:以兒歌《小動物過冬》匯入活動,提升幼兒的興趣,讓幼兒初步瞭解小動物們的生活習性,為以下問題作鋪墊:"小朋友們,現在是什麼季節啊?""冬天的天氣怎麼樣?""冬天的時候我們是怎樣過冬的?""那麼小動物們又是怎樣過冬的呢?"透過層層的提問,根據幼兒具有的生活經驗匯入。

  (二)展開部分:

  1.放幻燈片《動物過冬》讓幼兒透過自己的經驗分組進行討論和講述"動物是怎樣過冬的".

  2.幼兒操作,鞏固對動物過冬方式的認識,給幼兒分發操作卡片和動物卡片,先讓幼兒進行自由討論,講述圖片的內容,然後用一個小遊戲。當老師說:"冬眠的動物"後,讓幼兒在卡片中找出並舉起,比一比誰舉的又快又準。最後,請幼兒將動物分類。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探究問題。並透過討論,培養幼兒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3.讓幼兒分類操作,瞭解動物與季節的關係,知道過冬的動物方法不同。提出啟發性和假設性的問題:"動物們為什麼會有各自不同的過動方法?""假如這些動物不想辦法過冬,那將會怎樣?"

  (三)活動小結

  在活動的結尾,要對幼兒的表現進行總結和評價,並對本次活動的知識進行小結。讓幼兒瞭解小動物過動的不同方式和動物生活的習性。讓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幼兒學會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

  (四)延伸部分

  在科學區中投放過冬的圖書,在操作區中投放操作卡片和動物卡片,讓幼兒更進一步瞭解和操作。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6

  一、說活動設計意圖

  大班孩子對周圍世界充滿了探究的渴望,對新鮮事物具有強烈好奇心和求知慾,喜歡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對科學活動有著濃厚的興趣。而幼兒園科學教育的主要目標和價值取向就是激發幼兒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意識,鼓勵幼兒敢於體驗探究,培養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大班的孩子對動物有一定的認知和了解,透過各種教學活動幼兒初步的瞭解了一些關於動物的知識。大班孩子課餘時間喜歡看"十萬個為什麼""百科全書"等,但是幼兒關於動物的知識和經驗都是零散的,需要老師給予他們規整和梳理,幫助孩子們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概念。如魚這個活動,雖然孩子對魚有一定的瞭解,但是在某些方面會存在一定的誤區,比如會認為"鯨魚也是魚、墨魚也是魚等"。所以這個活動《它們都是魚嗎》,一方面幫助幼兒形成概念,另一方面也激發孩子探索、熱愛動物的情感。

  二、說活動目標

  1、瞭解魚類的主要特徵。(身體表面有鱗,用鰓呼吸,靠鰭運動,用卵繁殖後代,終生離不開水)。學習分辨魚類和非魚類,並說出理由。

  2、透過活動激發幼兒探索動物世界奧秘的興趣。

  目標1綜合了認知和能力兩方面的目標,幼兒的科學教育重在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給予幼兒正確的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

  目標2是社會情感目標,透過這樣的活動,激發幼兒探索動物世界奧秘的興趣。

  三、說活動準備

  活動的準備是組織實施活動的前提和保證,為了使本次活動更具有趣味性,能更好的完成活動目標,我們做了以下的準備:

  知識準備:事先在生物角對魚有過觀察,並且對於哪些不是魚的話題有很大的好奇心。

  物質準備:《小朋友的書》、金魚和鯽魚的手偶各一個、人手一張指示牌,正面笑臉,反面哭臉。

  四、說活動過程

  1.引題:教師操作紙偶,以故事引出話題

  鯽魚剛剛搬了新家,看見鄰居小金魚就熱情的招呼"金魚妹妹,你好,我是來和你做好姐妹的鯽魚,見到你真高興".

  "你是我的姐妹?你長得這麼醜,才不是我們魚類家族呢?"

  鯽魚說:"雖然我沒有你漂亮,可我也是魚啊?"金魚就是不相信,雙方各執一詞,怎麼辦呢?孩子們來評評吧!

  【大班的孩子最喜歡打抱不平、調節矛盾,以這樣的引題,容易激起孩子探究的渴望。】

  3、自主探究:幼兒嘗試概括出魚的共性

  1)幼兒自由發表理由以及依據

  "孩子們,鯽魚到底是不是魚呢?你們來說說理由吧!【讓幼兒有自主思考、自由表達的機會】

  2)教師將幼兒的陳述理由用對比的方法記錄在黑板上,呈現共同特徵。【孩子們表達的都是零散,如何幫助他們把零散規整,表格記錄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讓孩子很好的明白大家的意見。】

  3)"小博士"總結

  到底我們發現的對不對呢,我們一起聽聽小博士怎麼說吧?【科學的探索活動最終要導向正確的科學觀,要給孩子的探索做一個定義,會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促使下次更積極的探索、發現。】

  4、辯論賽:將探索的結果應用於實踐中

  【科學的探索最終是為了實踐,更好的服務於生活】

  1.出題:如"甲魚"是不是魚"(運用新經驗判斷,加深魚概念的形成)

  2.判斷

  獨立思考,透過舉笑臉牌來表示自己的意見,形成兩隊不同的意見後,雙方分陣地相對而坐

  3.闡述理由,在辯論的過程中進一步的明確魚類的特徵。

  4.調整

  在辯論的基礎上,幼兒對自己的結果進行調整,並讓調整後的幼兒說出理由,一次思考的機會。

  5、再次探究,激起下次活動的渴望

  教師出示"鯨魚",問:"你們覺得鯨魚是魚嗎?"其實它不是真正的魚哦,到底是為什麼呢,請大家回去查閱資料吧。

  【既激發幼兒下次探索的渴望,又引導孩子探索世界的方法:看書、查資料】

  五、活動特色

  1.注重孩子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本次活動是一次真正的如何"漁"的教學,將學習的空間和時間還給孩子,教師透過開放性的提問、自由的討論、自由的選擇、寬鬆的辯論賽,讓孩子自主的思考、調整、反思,提升了學習的能力。

  2.根據大班孩子好問、好幫助人、喜歡竟賽的特點,設計了本次活動,孩子定能充分的融入到活動中。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7

  我說課的內容是《有趣的尾巴》,這是幼兒園大班主題活動《小動物是怎樣過冬》中的一節生成課。

  一、說教材

  動物是孩子們喜歡的物件,各種動物的不同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常會引發孩子們的探索興趣。在《小動物是怎樣過冬》主題活動中,幼兒表現出了極大興趣,因此,生成了"有趣的動物尾巴"這一科學活動。

  大班幼兒對動物的特徵、生活習性等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根據大班幼兒發展水平和幼兒學習科學的特點,我制定了本節課活動目標:

  1、認識一些小動物的尾巴,瞭解尾巴的用途。

  2、激發幼兒探索動物尾巴的興趣、滿足其好奇心,加深幼兒愛護動物的積極情感。

  3、培養幼兒良好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根據《綱要》中,科學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幼兒教育已有的經驗水平,我確定了本次活動重難點重點:讓幼兒掌握孔雀、松鼠、啄木鳥、小燕子等動物尾巴的用途。

  難點:讓幼兒瞭解老虎、魚、袋鼠尾巴的用途。

  為了讓幼兒更好的瞭解動物尾巴的用途,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幼兒主動探究,從而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使活動的重點難點得以有效的突破。

  活動準備:

  布偶小猴子一隻,各種動物圖片,多媒體課件,錄音機、磁帶。

  二、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本次活動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特點,我採用了觀察法、討論法、啟發提問法等教學方法,這些方法的應用,能夠克服教師傳統的說教形式,充分尊重幼兒,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讓幼兒在快樂的遊戲中,再次瞭解動物尾巴的用途,同時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三、說流程

  (一)設疑匯入、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學習興趣往往是幼兒學習的直接動因。然而興趣和動機並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透過外界事物的新穎性、獨特性來滿足幼兒探究心理需要而引起的。教師出示只露出尾巴的小猴子,讓孩子們猜猜它是誰。

  (這一環節的設計,教師為幼兒設定了一個懸念,透過猜測活動能夠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二)互動探究、掌握新知

  1、利用課件出示各種各樣動物尾巴的圖片(播放幻燈片)(透過觀察圖片這一環節,讓幼兒觀察各種動物的尾巴,同時讓幼兒自主學習,滿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

  教師提出問題:小動物的尾巴分別是什麼樣的?孩子們有可能會說小動物們的尾巴有的長長的、毛茸茸的、有的像把小剪刀······那你們知道它們的尾巴各有什麼用途嗎?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透過欣賞圖片,對動物尾巴的用途進行描述。

  (正如新《綱要》所指出:"語言教育應該滲透在所有的活動中"。本環節透過讓幼兒觀察動物的尾巴,不僅能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積極性,而且加深對動物尾巴作用的瞭解,同時也發展了幼兒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在小朋友知道孔雀、猴子、松鼠等動物的尾巴用途的基礎上,教師引領孩子探究其它動物尾巴的用途。

  (《綱要》中指出重視以兒童認知發展為基礎,發揮教師的主導的作用,引導幼兒循序漸進地積累科學經驗,促使兒童思維能力不斷髮展。)

  2、播放課件,幼兒欣賞《為什麼動物有各種各樣的尾巴》

  (幼兒的思維離不開具體的事物,藉助多媒體的優勢,直觀形象的幫助幼兒瞭解不同動物的尾巴,用處也是不一樣的)。

  透過觀看《為什麼動物有各種各樣的尾巴》,讓幼兒知道當有其它動物襲擊老虎時,老虎可以把自己的尾巴當作武器來保護自己;魚在游泳時尾巴起到推動作用,加快速度,同時也有方向盤的作用控制自己游泳的方向;袋鼠的尾巴在奔跑時起到平衡的作用,在休息時,與它的後兩條腿形成三角形,起到了支撐的作用。

  (這樣藉助資訊科技手段,透過豐富的畫面,讓幼兒分別瞭解老虎、魚、袋鼠尾巴的用途,從而突破難點。)

  (三)趣味遊戲,玩動輸出《綱要》中指出要以遊戲為幼兒的基本活動,根據幼兒年齡特點、現有的經驗及興趣創設遊戲環境。為了幫助幼兒掌握動物尾巴的用途,我設計了"找尾巴"這一遊戲環節。

  教師提出遊戲規則,幼兒活動.幼兒拿著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去尋找它們的尾巴。小朋友找到之後,互相之間進行交流。

  教師再以小記者的身份進行採訪,孩子們可能會說出小動物尾巴的用途。動物尾巴的神奇用途,會給孩子們帶來無窮的樂趣。

  (透過這一環節,讓幼兒進一步瞭解尾巴的用途。同時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四)活動牽引、情感昇華教師引導幼兒回顧動物尾巴的用途,瞭解幼兒掌握新知識的情況。提升幼兒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目標中要求加深幼兒愛護動物的積極情感。透過這一環節,幼兒不但知道動物的尾巴可以保護自己,而且還可以幫助它們適應周圍的環境,更好地生活在大自然裡。因此,教育幼兒要保護小動物、愛護小動物,人類和動物和諧共存。)教師以小動物的口吻邀請小朋友參加舞會。教師播放音樂,在輕鬆愉快的旋律中,活動結束。

  (透過這一環節讓幼兒體驗參與活動的樂趣。)

  四、設計理念:

  本節活動課,是以猜測、觀察、描述、遊戲為主體地教學,在整個活動中,教師充分利用圖片、多媒體手段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讓幼兒從中知道各種動物尾巴的用途。透過觀察、描述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在遊戲環節裡,幼兒體驗參與活動的樂趣。提升幼兒熱愛科學,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出示圖片及觀看課件,讓小朋友認識了幾種動物,這樣激發幼兒課堂興趣,並瞭解到每一種小動物的尾巴都是有作用的,而且不同的小動物其尾巴的作用是不同的,更不能沒有尾巴。小朋友聽得很認真,課堂興致很高。

  在為小動物找尾巴這一環節中不是會都能做好。既有一定的動手能力深透到裡,也有對第一部分老師告訴他們知識的記憶體現。動手能力差的及沒有仔細觀察的幼兒,就較難正確完成這個作業。不過在老師的巡迴指導與啟示下。孩子都完成了。這樣既鼓勵幼兒大膽動手操作,又增強了幼兒的自信心。讓幼兒感覺自己也不錯。在遊戲中讓幼兒感到科學課的趣味性,也可以發展孩子個性的空間。遊戲中力爭照顧每位,讓孩子都有機會參與。教室裡充滿了歡樂。愉快的氣氛。

  最後,活動延伸把孩子帶進無限的思考,讓孩子帶著諸多的思考去觀察自然界動物的特徵。瞭解它們的特性。但也有不足之處,在探索操作過程中,有一定的侷限性,沒有擴散以外的動物,我的知識面也不夠廣,今後要加強知識能力方面的修養。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8

  說設計思路:

  幼兒對知識的掌握是在自我探索、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獲得的,《綱要》中也指出要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所以我選擇認識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人民幣,讓孩子透過看一看、說一說、用一用的方式去認識1元、5元、10元三種錢幣的特徵,採用遊戲的形式,使幼兒在玩中認識人民幣的面值。

  說活動目標: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目標從兩方面設定。

  1、知識與技能---------認識三種面值人民幣,能正確辨認三種面值人民幣,能用錢幣購買相應價格商品。

  2、方法與過程---------運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們體會人民幣在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說教材:

  人民幣是我國法定貨幣,它在人們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認識人民幣》是大班數學中重點章節內容,學習認識人民幣,使幼兒初步知道人民幣的知識和如何使用人民幣,提高社會實踐能力,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幼兒動手"做"數學,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給幼兒創設實踐機會,這節課的設計我充分利用幼兒已有的經驗,把這一學習設計成實踐活動,讓幼兒透過遊戲認識錢幣。

  教學重點:認識三種面值人民幣教學難點:能正確使用人民幣購買相應價格商品教學方法:

  幼兒的數學學習應該是在數學活動中完成,幼兒掌握知識的最終目的在於應用,經過自身實踐獲得的知識和經驗才是最有價值的,獲得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所以透過用錢幣進行商品交換的遊戲,讓孩子們體會到認識人民幣的樂趣,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活動過程:

  這節課我設計了四個環節,第一個環節認一認,我準備了1元、5元、10元三種錢幣(選擇這三種是因為他在我們的生活中比較常見),帶小朋友認識後,請小朋友透過觀察想辦法快速分辨錢幣,這一個環節主要是認識錢幣,讓小朋友對這三種錢幣有初步印象,第二個環節是個小遊戲,透過這個小遊戲孩子們可以進一步熟悉錢幣,第三個環節我準備了很多分別貼有1元、5元、10元價格的玩具,另外還為每個孩子準備了三種面值的錢幣,讓孩子們在前面兩個環節學習的基礎上運用錢幣,請小朋友利用自己手裡的錢幣買自己喜歡的玩具,這個環節要求小朋友要會分辨錢幣面值才能買到自己喜歡的玩具,這主要是鞏固的過程,孩子們在這個環節可以體驗到運用錢幣交換商品的樂趣,也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最後一個環節是小結,讓小朋友知道人民幣有很多面值,而且還有其他種類,錢幣在我們生活中很重要,整節課都是以遊戲的形式進行,做到了讓孩子們"玩"中學,"做"中學。

  教學反思:

  這節課中,我覺得我的活動提問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問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說在大家的討論下,提問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兒不僅會說了,而且還更會問了。這樣的自由探索活動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孩子們在輕鬆、愉快地氛圍中,發揮了他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9

  一、說設計意圖:

  前幾天我們去春遊的時候,汽車開過高架,孩子們都很興奮的說上橋了上橋了,於是我問這是什麼橋?孩子們有的就說是高架橋。路上我們還遇到了很多別的橋,特別是太戶大橋和公園裡的小木橋等等,一路上我引導孩子們觀察這些橋。作為水城的蘇州,橋是我們這座城市最富有特色的一種建築物,於是我建議孩子們回去蒐集各種各樣的橋,去找找看有些什麼橋?作為大班的孩子,對橋是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的,因此我針對這些情況決定將孩子們對與橋的興趣引入到我們的課堂之中,並指定了以下的活動目標:

  1、知道各種各樣的橋以及與人們的關係。

  2、瞭解橋的不同外形使用的不同的建造材料和橋的各種功用。

  3、對各種各樣的橋有興趣,能夠積極的參加討論和探索。

  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是瞭解橋的不同外形特徵、使用的不同建築材料和橋的各種功用。

  活動的準備是為了活動目標更好的得到實現,因此所有的活動準備都是圍繞活動的目標而選擇的:活動之前利用建構遊戲和幼兒一起搭建一些橋樑並將他們拜訪成列在活動場地上關於各種各樣的橋的CD音像製品幼兒蒐集的關於橋的圖片和模型等等以及去春遊時拍攝的關於橋的照片

  二、說說教法和學法

  對於這個活動幼兒有著一定的生活經驗,而作為孩子學習中的支持者、和作者和引導者,我主要採用的是情境法,給與孩子一個情境,然後在整個活動中貫穿以交流討論法、觀察法和啟發聯想法讓孩子在一個寬鬆自由的環境中形成對橋樑的初步印象。在解決活動的重難點的時候我是先讓孩子觀察橋樑的各種形狀,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從橋樑的形狀引申到橋的建築材料和使用功能,在這個過程中由淺入深,由表及裡,讓孩子透過感知、回憶聯想等方法經過提煉形成新的經驗,讓幼兒在湖動和開放的活動中發展觀察力和感知力和概括力。

  三、說說教學程式

  本次活動我主要設計了三個環節,參觀模型展覽引起幼兒對橋興趣——引導幼兒欣賞各種各樣的橋,並知道橋的建造材料——知道橋的各種功用並引發幼兒對於橋的觀察興趣和思考

  1、參觀橋的模型展覽。

  小朋友排好隊,象春遊一樣,教師發出嘟嘟嘟的聲音表示開著小汽車對小朋友說我們做上汽車一起去玩好嗎?以一種遊戲的情景匯入,能夠引起幼兒對於活動的關注。一邊開,一邊引導幼兒看模型,問這是什麼橋啊?模型中有太湖大橋和高架橋以及九曲橋等,這些模型是幼兒帶來和與教師共同製作的,所以他們知道這是什麼橋,完全能夠說出來也就能夠激發幼兒說的積極性。

  2、引導幼兒欣賞各種各樣的橋

  幼兒坐在橋的旁邊,說說看到的那些橋是什麼樣子的?是用什麼做的?在春遊的時候,孩子們對於太湖大橋等有著很好的比喻,現在請他們再講一遍,他們會很積極。對延伸到下面的問題起著很好的引子作用:那你還見過什麼橋?是什麼樣的?是用什麼做的?請幼兒來說說。教師根據幼兒的講述出示圖片或者是在電腦上展示。孩子們對橋進行過蒐集和觀察活動,因此他們對於橋有著一定的生活經驗,比較有話說。同時,在述說橋是什麼材料做的時候,對於能力比較強的孩子要求他將教師的問題一起回答,但是對於個別能力比較差的孩子,他還不能將這些問題一起說出來,那麼就相應的提醒一下,比如那他是什麼做的呢?在讓幼兒說橋象什麼而是後有的橋比較特別,比如黃浦大橋,有的孩子或許會說象琴,有的會說象扇子,等等,對於幼兒的大膽想象要給與表揚和肯定。

  3、瞭解橋的主要功用,印發幼兒對於橋的觀察興趣和思考

  我們的橋有各種不同形狀,有的象什麼有的象什麼,有的又象什麼,運用複式句來總結,有的是木頭做的,有的是用水泥澆注的,有的是用竹子做的,有的又是用鋼絲切所做的,那這些橋有什麼用?引起幼兒對於橋功能的思考。孩子們在說橋的功能的時候大多數說的都可能是橋上可以開汽車,可以走人,有的橋可以透過火車,孩子們的回答是很籠統的,沒有準確的分類,於是我會問是不是所有的橋都可以讓汽車和人一起走呢?因幼兒對於橋的分類,因為孩子們已經有了高架上只可以走汽車,人行橋上只可以走人的經驗,所以一提問,孩子們馬上就會說出不是的,當孩子知道有的橋只能走人,有的橋只能透過汽車後,問為什麼有的只能透過汽車,有的只能讓人走呢?透過讓孩子思考討論,知道將橋的功能具體化後可以改善我們現在的交通擁擠的狀況。最後,活動結束的時候,教師小結:我們的橋幫助我們改善了交通狀況,讓我們不同地方的人聯絡更方便,而且那麼漂亮的橋也美化了我們的環境,你想不想來設計一座漂亮的橋呢?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想設計什麼樣的橋?

  四、延伸活動

  在讓孩子對橋有了一個想象的空間後,就帶領幼兒去把自己設計的橋畫下下來,這個環節可以放在自主活動的手工區,可以專門開闢一個橋樑設計院的遊戲,同時還可以配合建構區的積木,讓孩子們去構建自己的橋。使孩子們對橋的興趣得以延續,並進一步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間將科學活動和美術活動等進行有機的整合。以上只是我的設想,我會在今後的工作中將他實施並改進。

  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活動,能夠根據教學目標開展,運用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透過啟發感知。講述與操作讓幼兒積極主動參與活動,逐步激發幼兒動手操作活動的興趣及強烈的探索慾望。發明創新方法,體驗創造帶來的快樂。動靜結合,注意發揮孩子的主體性,讓幼兒思維活躍,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和創新品質。

  幼兒受生活經驗的限制,對橋瞭解較少,影響了幼兒創造。需要在課前多做一些準備,讓幼兒在生活中注意觀察瞭解橋的外形和用途,使經驗更豐富些,這樣幼兒才能更好的發散思維,進行創新。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10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抽取的是大班科學活動課《西紅柿旅行記》。食物進入我們的身體後,究竟去了哪裡?對於這個話題,孩子一定會很感興趣。本活動一開始,便透過簡單的故事介紹人體消化系統和各個消化器官的功能,藉此瞭解更多關於人體的知識。而孩子對消化系統及功能的認識是有限的,因此本次活動的重點是:認識人體的消化系統。難點是:瞭解各種消化器官的功能。為了突出重點,我提供了故事錄音及故事圖片等材料,為了突破難點,我準備了人體消化系統的圖片及立體模型,讓孩子們更加直觀的瞭解人體消化系統的過程和功能。

  我的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五步:

  第一步:品嚐食物,談談所吃西紅柿的去向

  在此步驟中我運用了談話法,我先讓孩子們品嚐西紅柿,然後提出問題西紅柿去了哪裡,讓孩子們說一說西紅柿的去向,目的在於擴充套件孩子的思維,激發孩子們對食物消化過程的探究慾望。

  第二步:傾聽故事,說說西紅柿的消化過程

  在此步驟中使用了故事課件,透過傾聽故事觀看故事圖片,讓孩子更加直觀的瞭解食物消化過程。

  第三步:觀看圖片,講講各種消化系統功能

  我運用了觀察法和討論法,讓孩子們透過已有的經驗交流,並透過直觀的觀察去了解各消化系統的名稱及功能。

  第四步:拼圖活動,擺擺人體消化系統模型

  這一環節是在前一環節的基礎上進行鞏固複習,孩子們自由選擇一種消化器官進行拼圖,並簡單介紹所拼器官的名稱及功能。

  第五步:生活踐行,聊聊飲食和衛生好習慣

  透過談話,孩子們知道各個消化器官的重要性,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的消化器官。

  我覺得這節課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從聽故事到談話讓孩子們瞭解消化器官的名稱及功能、食物消化的過程,孩子們透過動手拼圖,更直觀的瞭解食物消化過程,更讓孩子充分發揮了他們最大的自主性,孩子們在動手的過程中也動了腦,進一步瞭解了消化系統。謝謝!

  教學反思:

  對於此節課,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下面簡單的講述下自己對於此節課的反思:以謎語匯入的方式可以很好的激發幼兒的興趣,但是,提問幼兒謎底是什麼的時候,幼兒未能正確的猜出謎底。自己未能加以在重新引導幼兒正確的猜出謎底。課堂氛圍師幼互動活躍,幼兒能大膽的舉手回答,講述自己在對西紅柿觀察中的發現。能讓幼兒知道西紅柿的內外部特徵及西紅柿對人體的作用。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1、設計意圖: 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每個人離不開它,正因為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並認識了它,可以說,幼兒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現象。《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變化,作為幼兒科學教育內容,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透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2、目標定位: 《綱要》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讓幼兒在玩水中感知水的特性,知道水是無色透明的、無味的,是會流動的,具有浮力和溶解性的特點。

  (2)透過動手操作實驗,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動腦動手能力。

  (3)教育幼兒要節約用水。

  3、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1)教師材料準備:盛有清水、牛奶、醋的玻璃碗各一個,在水中會下沉的小物品(如石子、玻璃珠、麻將牌等)兩個;示範用的各組實驗用具一套。

  (2)幼兒材料準備:盛水的大臉盆四個;小臉盆兩個;塑膠小籃、能盛水的小容器若干;白糖、鹽、奶粉等若干;筷子、湯匙及裝有半杯清水的小杯等若干;泡沫板、大花片、小石子、玻璃珠、螺絲帽、吹塑紙等各種不同質量的物品或玩具若干。

  二、說教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透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2、演示法:對於科學活動來說,教師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透過教師的講解演示,可以讓幼兒直接觀察到各種物品在水中的變化,而且透過教師的演示方法,可以避免幼兒在實驗中的操作錯誤。

  三、說學法: 《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新《綱要》指出,教師要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我為幼兒準備了各種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水的各種的秘密。

  2、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四、活動流程:

  1、猜謎活動:(指導語:今天天有位小客人要來和我們一起做遊戲,要想知道小客人是誰,請先猜個小謎語——一樣東西真稀奇,看得見,抓不起,洗衣做飯離不開,洗手洗臉需要它。)一開始,教師就為幼兒設定了一個懸念,透過猜謎來請出小客人,然後請小朋友找出小客人身上的小秘密,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為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2、演示活動:(指導語:水寶寶和牛奶娃娃、醋娃娃有什麼地方不一樣?):教師邊講解邊演示,讓幼兒透過觀察和比較找出水的小秘密之一,為接下來的操作活動做好準備。

  3、操作活動(指導語:請你們也來試一試、玩一玩,來找找水的其它小秘密)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教師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4、交流總結活動(指導語:說說你是怎麼玩的,你發現了水的什麼秘密。想想水有什麼用,我們該怎樣節約水和保護水)在這裡,教師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寬鬆的環境,幼兒可以盡情表達,不僅發展了幼兒的友語言,還拓寬了幼兒思維。

  5、結束活動:結合前面幼兒的回答——水龍頭裡的水是流動的,教師讓幼兒到盥洗室去觀察水是如何流動的,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並尋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12

  說活動來源:

  “停水的日子真的很難過!”這是在一次城市停水後我和孩子們發自內心的感嘆。近日,又和孩子們聊起那日的停水事件,一個孩子說:“老師,爸爸說我們人類要保護水資源,地球上的水用光了就沒有了”。這句話引起了其他孩子的討論:“不是的,水是從大海里來的,大海很大,不會沒有水的。”“不是,大海的水是苦的,不能吃的,我們用的水是從地下挖出來的!”水哪裡來的?用過的水到哪裡去了?誰會用完嗎?怎樣讓水用不完?一連串的問題從孩子們的嘴裡問出來,也預示著孩子對生活中的水資源有了一定的興趣。抓住這個孩子感興趣而又有價值的教育點,故預設了本次活動。

  說活動價值:

  我們常常在有水的日子裡一點都不覺得用水的方便,沒水的日子裡才發現一點一滴水的珍貴。環境在我們身邊一點點惡化,但我們每個人卻常常視而不見。本次活動的價值點就是想透過現場的實驗活動使孩子們親身感受到水對我們生活的重要以及保護水資源的重要。

  因此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為:

  1、透過實驗感知水變髒容易和髒水變乾淨困難的道理。

  2、感知水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

  3、有良好的堅持參與探究的科學品質和積極動腦解決問題的能力。

  說目標定位:

  目標是集體教學活動的核心和精髓,明確細緻的目標將幫助教師精確地描繪出活動的重點和難點。在本次活動中,我把目標定位在三個方面:

  第三組觀看影片——“處理髒水要到專門的水處理廠,運用一些大型的工具,經過一次次的過濾最終才變成生活中能用的水”。在交流的過程中同時關注各小組的記錄方式,幫助幼兒知道記錄也是很好的交流表達方法,同時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科學思維習慣和積極解決問題的能力。

  4 、歸納總結。

  教師對各小組的探究活動進行客觀的評價,讓幼兒清楚地知道尋求答案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同時也透過活動總結出:水變髒的容易和髒水變乾淨的困難,知道珍惜水資源,知道少使用化學物品,知道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5、延伸活動。

  護水小衛士:還有很多人們不知道或者做不到保護水資源,讓我們一起來做個護水小衛士,提醒大家:你認為可以告訴他們什麼話呢?如:水龍頭,擰小些,節約水,好處大。洗碗少用洗潔精,身體健康好處多等等,與幼兒一起製作成護水標語,貼在班級、校園裡。

  說活動亮點:

  水是人類最好的朋友,有了水才有地球上的所有生命,當人們人人都樹立了這樣的理念後,我們的環境惡化的腳步才可能越走越慢,我們的生命才能更加燦爛。希望透過我們的努力,在孩子小小的心中種下一棵保護環境的種子,使“保護環境”的願望能最終實現,使地球母親越來越健康美麗。

  目標1——基礎知識目標:透過實驗感知水變髒容易和髒水變乾淨困難的道理。是本次活動力爭闡述清楚的主要問題。這個目標是整個活動展開和幼兒能力提升的載體平臺,在教學活動的兩個對比實驗環節中能夠非常顯性地達到,也是具體的基礎知識目標。

  目標2——價值目標:感知水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更是本次活動的價值點,在兩大環節中,不論是第一環節“水變髒了”能幫助孩子感受到水無處不在,人們生活離不開水,懂得珍惜水;還是第二環節“把水變乾淨”使孩子們懂得水處理的困難和複雜,知道要愛惜水資源,都是圍繞這一目標開展的,這是貫穿整個活動的主線,更是本次教育活動最具價值的教育點。

  目標3——情感能力目標:有良好的堅持參與探究的科學品質和積極動腦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本次活動的難點,因為的幼兒能力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一次教學活動能夠完成的。在本次活動的特定情景中,我預想我的孩子們在獲得知識意識的同時,能獲得更多的情緒體驗和能力培養,為今後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此目標的設定是為了放大並著力進行養成教育,以期幫助孩子們獲得更大的收益。

  說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知道生活中哪裡需要水及水的用途。前期的經驗就是孩子的生活經驗,在活動中只需要透過教師的提問幫助其會憶和再現。

  材料準備:生活中用水的圖片,生活廢水若干盆(肥皂水、洗手水、洗菜水),過濾物若干(紗布、濾紙、活性炭、網兜等)選用的材料不脫離孩子的生活而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肥皂水是化學物廢水,洗手水是泥水,洗菜水是附有垃圾的廢水。這些不同的廢水為孩子進入下一環節“把水變乾淨”提供了不同的實驗平臺和實驗結果。也預示了我的預設價值。二過濾物的選擇也是基於不同的過濾要求挑選的,具有一定的層次性。

  說教法學法:

  教無定法,學無定法,在本次的活動中,根據科學活動的特點我首先採用了問題教學法來對幼兒常見的“水”的情況進行設疑。圍繞從幼兒最有生活經驗的“生活中什麼地方要用到水”——具有一定困難情境的“怎樣把用髒的水變乾淨”——運用已建構經驗的“如何保護地球上的水”等主要問題的展開,使活動環環緊扣、步步深入地展開,而幼兒因此產生的疑問與驚奇正體現了其主動思維的開始。

  其次在活動中運用比較教學法來強化了幼兒對水的變化的認知。因為水的變化具有一定的可逆性,但是正是因為乾淨水變髒和髒水變乾淨的互逆過程有著很大的差別:乾淨水變髒是極其方便快速的過程,而髒水變乾淨則是非常複雜和繁瑣的過程。因此在這鮮明的對比過程中,幼兒能實實在在地感知到愛惜水資源、節約用水等有價值的知識。

  探究實驗法是本次活動中最主要的學法:當幼兒針對問題情境“如何把水變乾淨”有了主動探究的慾望後,提供多種探究實驗的機會就成了幫助幼兒解決實際困難的良好平臺。在多途徑(實驗、看影片、現場採訪等)的探究活動中,幼兒不僅瞭解的是知識,更收穫了學習知識的多種方法,這比單純習得知識要有意義得多。

  說說活動過程:

  1 、提出問題,刺激幼兒思考。

  活動開始,開門見山,提出第一個疑問:哪裡有水?(海、河、水管、身體、植物、地下、瓶子裡)幫助幼兒建立水資源存在於地球的任何一個地方的概念,為目標“樹立環保意識”埋下伏筆。緊接著出示一盆清水後提出第二個疑問:地球上的水是哪裡來的?引導幼兒回憶已有的有關水迴圈的知識經驗,瞭解水是迴圈利用的。提出第三個疑問“生活中什麼地方要用到水?”後及時透過洗毛巾、洗蔬菜的生活情境再現,讓幼兒感知水是人們生活離不開的東西,同時,親自體驗清水很快變髒的過程。最後提出本次活動的重要設疑點:我們都知道地球上的水是迴圈利用的,那麼我們用下來的髒水怎樣才能再用呢?

  2 、自主探究,教師適時點撥。

  本環節提供三個可選情境開展分組活動:

  1是電腦觀看水處理視屏,瞭解髒水變乾淨的過程;

  2是詢問現場教師瞭解髒水變乾淨的大概過程;

  3是現場實驗水過濾的過程。

  要求三個小組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將方法以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提供交流材料。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尋找髒水變乾淨的方法,其主要目的

  1是幫助幼兒知道尋找問題的答案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

  2、感知髒水變乾淨的過程是複雜而又漫長的;

  3、學會用自己的符號記錄髒水變乾淨的方法。在幼兒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密切關注幼兒的需求,及時進行點撥,如:幼兒遇到記錄困難時的點撥,幼兒遇到操作困難時的點撥等等,以幫助幼兒更好地進行探究活動。

  3、交流互動,呈現探究結果

  本環節讓各個研究小組展示自己的記錄單,交流自己的答案,進行經驗分享和遷移。順序依次是:第一組現場採訪——達到“知道處理髒水是個非常專業的問題,很複雜,需要很長的時間和很多的步驟,而且有的含有化學物質的髒水很難再利用,會汙染環境。”第二組過濾實驗——透過一些簡單的過濾能吸掉髒水裡的髒東西,要讓水變得更乾淨需要許多次的過濾,而肥皂水需要特殊的過濾材料過濾,代價很高。”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幼兒科學教育的目的在於培育幼兒的探索慾望和精神,對幼兒來說,科學是一個過程--是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驗證問題的過程。《綱要》中提出:"教育內容的選擇既要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要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和經驗"的精神。根據《綱要》的要求以及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將"碘伏" 作為幼兒科學教育內容,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我在活動過程中合理定位重點與難點,運用直觀操作、動手嘗試等方法,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二、目標定位

  活動目標的制定應體現它的教育性、價值型和實際性,活動目標既是整個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同時對活動也起著導向作用。因此從滿足幼兒認知、情感、能力的發展需要,我制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知識目標:感知澱粉遇碘會變成藍。

  2.技能目標: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和解決問題。

  3.情感目標:樂意與同伴合作,體驗活動的樂趣。

  重點:透過操作,感知澱粉遇到碘會變藍。

  難點:嘗試運用澱粉遇到碘變藍的原理髮現、探究和解決問題。

  三、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為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了可能,在科學活動中材料的結構及投放很重要,它直接關係到能否構成問題情境的探究點,有時甚至影響到活動的成敗,因此,我為活動做了以下的準備:慢羊羊村長頭飾、饅頭、土豆、白菜、胡蘿蔔、香蕉、梨、標有字母A與B的奶粉,棉籤、圖卡、筆。

  四、教法與學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不僅要用生動的語言,神秘的動作來感染幼兒外,還要積極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索活動,在活動中,我使用的教法有觀察法、示範操作法、練習法、經驗遷移法。多種教學方法的整合,達到了科學性、愉悅性、藝術性的和諧統一。

  五、教學過程

  (一)認識碘伏

  1.出示慢羊羊村長頭飾,引起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幼兒都知道村長會做發明好多東西,透過頭飾更能調動幼兒的興趣。

  2.認識碘伏。打針的時候都會用到碘伏,幼兒並不陌生,可能真正難的動手來試一試對於幼兒來說是有好奇又興奮的。

  (二)幼兒動手操作並記錄結果。

  (三)問題的解決---運用

  1讓幼兒想想可以用什麼辦法幫警長辨別A與B瓶中誰是假奶粉。

  2.讓幼兒自由選擇A與B的奶粉,用碘伏的方法試一試,哪瓶合格哪瓶不合格。

  (四)結束遊戲讓幼兒回去做一份食物澱粉大抽查。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隨著社會生活現代化程序的加快,現代生活給幼兒帶來的危險日益突出,像火災、溺水、拐騙、突發事件等一系列危險時刻威脅著年幼的孩子。幼兒生活經驗少,自我保護能力差,極易受到傷害,因此,對幼兒進行自我保護教育和學習處理一些突發事件十分必要。與其整天把幼兒看管得緊緊的,不如教會他們必要的安全知識。鑑於此,我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隨機教育外,覺得有必要組織一次專門的教育活動,對孩子進行教育,讓幼兒掌握正確的報警知識。

  二、說活動目標:

  小班幼兒缺乏生活經驗和自我保護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發生意外傷害,雖然知道了一些急用電話,但還不會正確使用,根據小班幼兒的這些特點,我為本活動定出了兩條教育目標:

  第一,瞭解警車、救護車、消防車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第二,知道電話110、120、119的作用,懂得在危急時撥打相應的電話號碼。

  孩子的安全是幼兒園的首要任務,但是我們也不可能整天跟著孩子轉,只有教給他們學會自我保護的能力,讓他們懂得在自己遇到危險時會用最快捷的方法來讓自己脫離危險,才能使幼兒更好地適應社會,學會更好地保護自己,於是把本活動的重點定為:瞭解警車、救護車、消防車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它們相應的報急電話;學會保護自己。整個活動都是圍繞著重點進行的,首先是讓幼兒透過圖片來了解這些車輛的作用,以及報急號碼的功能,接著是透過多媒體情境來體驗這些車輛與報急號碼對我們生活起到的作用,最後是透過遊戲把知識實踐到行為當中,使報警知識在遊戲中得到練習與鞏固。

  雖然幼兒知道了報急的電話號碼,但是由於他們缺乏撥打電話的經驗,對數字的認識也還不夠深刻,所以要讓幼兒根據突發事件的情境正確地撥打相應的電話,對於小班幼兒來說有一定的挑戰性。

  所以我把活動的難點定為:讓幼兒懂得在危急的時候正確撥打相應的報急電話。在活動中,我設計突發事件的情境,再透過“打電話”的遊戲,讓幼兒在與老師一問一答的對話中輕鬆自然地運用已掌握了的報警知識大膽地表現自己,使幼兒在整個學習過程,熱情高漲,興趣濃厚,積極參與整個遊戲活動,學具的提供也滿足了孩子動手的需要。幼兒在遊戲過程中真正體現是學習的主人,發揮主體作用,使報警知識得到強化、內化,從而突破難點。

  三、說活動準備:

  為順利完成以上教學目標,在活動準備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知識經驗準備:

  初步讓幼兒認識警車、救護車、消防車的外觀形狀,知道他們相對應的報急號碼。

  材料準備:

  1、110、120、119號碼卡片;警車、消防車、救護車圖片。

  2、多媒體課件(內容是一些突發事件的過程)

  3、三幅有關突發事件圖畫。

  4、一部電話。(供幼兒學習撥打報急電話)

  四、說教法

  新《綱要》提出: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活動,進行嘗試,感受參與的樂趣,並能鼓勵幼兒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因此,本活動我將充當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根據小班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始終貫穿直觀性原則,結合多種教法進行活動。

  1、採用直觀法,以多媒體情境體驗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兒的視聽器官,能使教學進行得生動活潑,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2、採用提問法,是因為在活動中適當的問題有助於活躍幼兒的思維,啟發學習,有利於幼兒獲得新知識和發展智力。例如:教師鼓勵孩子大膽地想辦法,表達自己的方法和自己的想法是我們現在要倡導的,這也是解決活動重點的有效方法。

  3、採用遊戲法是因為遊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在幼兒身心略感疲憊時,遊戲能增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打電話遊戲中能充分地表現自我,大膽說話,鞏固報警知識,從而突破難點。

  五、說學法:

  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為主體,改變過去“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的指導思想。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說說、玩玩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難點。幼兒將運用觀察法、討論談話法、遊戲練習法等學習方法進行學習。

  觀察法是幼兒透過視、聽覺感官積極參與活動,幼兒透過觀看多媒體情境表演直接獲得印象。

  討論談話法是幼兒在討論、談話中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充分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發展了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也是幼兒獲得新知識的好機會。

  遊戲練習法是幼兒在玩打電話的遊戲中,邊遊戲邊練習如何正確打報急電話,讓幼兒在遊戲過程中真正體現是學習的主人,發揮主體作用,使報警知識得到強化、內化。充分體現《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的“知識是在運用的過程中昇華”的精神實質。

  六、說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以新《綱要》為指導,從“認知—情感—行為”三大塊,由淺入深,從感知到體驗,使原有經驗與新經驗之間建立有機聯絡,讓幼兒在互動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動中,自主地、能動性地學習。但是眾所周知,這些安全知識比較抽象,光靠枯燥無味的講解,幼兒是沒有興趣的,也更是不可能掌握的,只有把活動組織得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才能讓每個孩子都主動、積極地去記住這些報急電話,使幼兒遇到緊急問題時會使用這些號碼。在活動中,為了讓幼兒更好學習和了解每一個突發事件所相對應的正確報急方法,我設計此活動流程為:激發興趣——觀察探索——學習討論——遊戲體驗,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環節:激發興趣。出示警車、救護車、消防車的圖片,引發幼兒學習興趣,引導幼兒說出警車、救護車、消防車的不同作用,再出示110、120、119的號碼卡片,讓幼兒瞭解電話110、120、119的作用,讓他們初步瞭解在什麼情況下可撥打這些電話,為下面環節做鋪墊。

  第二環節:觀察探索。播放多媒體課件:小明獨自在家,有陌生人來敲門,小明沒開門,陌生人就開始撬小明家的門。

  教師提問:“這個時候,小明該怎麼辦呢?”將幼兒注意力集中到活動中來。讓幼兒在觀看突發事件的過程中自己探索知識,形成對安全知識的興趣。

  第三環節:學習討論。在關鍵時採用中斷法,讓幼兒在的情景中,透過看、說、獲取相關經驗,巧妙設定疑問“小明這時該怎麼辦,我們幫他想想辦法”,讓幼兒運用自身已有的社會經驗大膽地發言討論,教師在幼兒討論的過程中,透過引導,讓幼兒瞭解遇到危急情況時應該緊急報警,並再次出示三個報急號碼卡片和三種車輛的圖片,讓幼兒討論與選擇:這時該請哪輛車來救援?該撥打哪個報急號碼?把幼兒討論選出的號碼卡片與車輛圖片貼在黑板上,透過下個環節確認幼兒選擇的結果是否正確。教師、幼兒在這個活動環節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形成合作學習的機制。

  第四環節:繼續播放多媒體課件,看看小明是怎麼做的。(幼兒看到小明撥打了110,說清事故情況與地點,警車出現,把陌生人抓走)這個環節既教給幼兒正確的報急方法,同時也驗證了幼兒討論的結果。(學習撥打120、119的過程也是透過這些環節來完成的)

  第五環節:遊戲體驗。幼兒獲得報警知識後,出示大掛圖,設計突發事件的情境,在遊戲“該打什麼電話”的活動中,請個別幼兒上來撥打電話,要求幼兒要說出相應的報急電話號碼,會正確撥打電話,在這個環節中老師充當電話中的工作人員,在遊戲中以一問一答的形式引導幼兒說出什麼地方危險了。讓每個幼兒都能在遊戲中真正地動起來,使每個孩子都主動、積極地去記住這些報急電話,這樣不但能使幼兒真正掌握知識,而且還能真正掌握正確的報警的方法。

  第六環節:教師小結。在生活中如果我們遇到危急事件時,要及時撥打相應的號碼求救。這樣才能讓自己很快地脫離危險,但我們不能隨便地撥打這些號碼,只能在發生緊急情況的時候才能撥打。

  七、說活動延伸:

  小班幼兒年齡較小,對這些報急電話號碼不一定全記住,只有透過反覆練習、強化,才能牢記。我在活動室擺放一個電話,供幼兒遊戲時練習撥打電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隨時提醒幼兒、教育幼兒,並爭取家長的配合和支援。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15

  一、說教材分析

  瑞吉歐主張"從幼兒身邊最熟悉的事物出發"。《認識樹葉》這一活動是在平時到戶外散步的時候,小朋友對樹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樹葉身上怎麼會有花紋""為什麼樹葉會掉下來"等等,孩子們有問不完的問題。

  新《綱要》中科學領域也提出了:對周圍事物和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的目標。要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擴充套件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經驗,葉子是我們生活中唾手可及的教育資源,它的內部構造也非常有趣,此我設計了此活動。在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我細緻地觀察、傾聽幼兒的言行,及時捕捉他們的興趣點,層層深入開展活動。從不同角度出發引導幼兒透過各種手段來發現問題。

  二、說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確立了情感、認知、能力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本次活動目標為:

  1.能用觀察比較,認識樹葉的不同

  2.瞭解葉子的構成葉肉、葉柄和葉脈,知道葉子有葉綠素

  3.發展幼兒的比較能力、思維能力,激發幼兒的探索的興趣

  重點:觀察、對應、和比較,認識樹葉的不同。

  難點:瞭解葉子的構成,知道葉子有葉綠素。

  在活動中我先讓幼兒觀察樹葉的顏色、大小、形狀等特徵,然後引導幼兒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認識葉子的不同,接著透過比較引導幼兒發現每一種不同的葉子都有葉肉、葉柄和葉脈,透過實驗讓幼兒知道葉子有葉綠素。

  三、說教法

  《綱要》強調幼兒是中心,教育活動應以幼兒的需要、興趣,尤其是幼兒的經驗來進行,學決定教,在活動中我對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個參與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發現、討論、尋找,讓孩子在觀察樹葉時享受探索的快樂。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情境教學法

  創設一個自由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本次活動以撿落葉來引發活動、激發興趣。

  2.問題設定法

  我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如:激發興趣的提問:這些樹葉是從那裡來的?激發情感的提問:

  請幼兒找一找自己喜歡的樹葉做朋友並說一說它像什麼?摸上去有什麼感覺?是什麼顏色?你們還見過哪些葉子?它們都有葉肉、葉柄和葉脈嗎?它們的葉肉、葉脈、葉柄在哪裡?使幼兒不斷的思考,不斷的進取。

  3.操作法

  讓幼兒透過動手操作,在與實物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從而獲得感性經驗。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激發興趣(拾落葉)

  播放音樂,請幼兒想象自己是一片從樹上飄落的葉子,配合音樂模擬葉子飄蕩。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機,活動一開始幼兒小樹葉隨音樂做動作,引起幼兒參與的興趣小朋友拾起散落在地上的樹葉。

  第二部分:引導幼兒觀察樹葉(發現樹葉的特徵)

  透過讓幼兒找一找自己喜歡的樹葉做朋友並說一說它像什麼?摸上去有什麼感覺?是什麼顏色的?這一啟發性合理想象,來引發出一片葉子有不同的想象。例如:"這片樹葉(楊樹葉)像什麼?""扇子""它還像什麼?"教師可以再次啟發幼兒的想象,讓他們深入思考,出現各種奇思妙想。

  第三部分:讓幼兒感知不同的葉子都有相同的結構

  讓幼兒觀察樹葉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主要運用小組交流--個別交流--結合掛圖展示葉子的各部分構成讓幼兒瞭解。再透過一系列的啟發性問題:你們還見過哪些葉子?它們都有葉肉、葉柄和葉脈嗎?它們的葉肉、葉脈、葉柄在哪裡?來引導幼兒發現每一種不同的葉子都有葉肉、葉脈、葉柄。

  第四部分:是為幼兒創造實驗的機會,瞭解葉子的成份

  葉子除了這些葉肉、葉柄、葉脈,葉子還有什麼秘密呢?讓幼兒進行實驗,教師重點指導幼兒放適量的葉子,把葉子捶爛後,引導幼兒觀察和交流自己的發現。然後教師進行小結:葉子捶爛後會出現了一些綠綠的汁,是因為葉肉裡有許多的綠色素,它叫葉綠素,這些葉綠素能夠製造出氧氣,還可以幫助我們淨化環境。葉子如果沒有了葉綠素就不能吸收水份就會離開樹媽媽。

  本活動堅持以幼兒為主體,教師透過為幼兒創設寬鬆自由的探索空間,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使幼兒在直接觀察,直接操作,具體表現的活動中,能動地建構著知識經驗,發展幼兒的認知結構,而教師不再是教練式的指揮者,也不是混同於幼兒的玩伴,而是與幼兒協調著,合作著去探究發現問題。

  自由探索

  根據幼兒好奇的特點,請小朋友找一片你喜歡的樹葉和自己做好朋友。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你的好朋友它像什麼?是什麼顏色的?摸上去是什麼感覺?我們可以幫小樹葉做些什麼?它的媽媽是誰?

  (四)體會成功的喜悅(課間操)

  幫助小樹葉找到媽媽,並於它們一同跳舞。

  (五)知識拓展(知道樹的種類、作用)

  透過課件的演示讓幼兒瞭解其他樹的種類。組織幼兒互相交流並討論樹木有什麼作用,給人類帶來哪些益處。樹木能給我們帶來這麼多的好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愛護花草樹木,做個保護環境的小衛士。

  六、延伸活動(製作葉子畫)

  這一環節是在前一環節的基礎上進行選擇性的創造製作,對孩子們來說,這種充滿自信和自主的操作同樣具有想象、創造性的成分,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操作可以使幼兒按目前的心理需要(成功需要、嘗試需要)選擇不同的方式,在已有的基礎上將自己的創造向前推進一步,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體驗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