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幼兒園說課稿>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精選15篇)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精選1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大班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1

  一、設計意圖

  各位老師好,我是12級學前8班的xx,今天我帶來的說課內容是大班美術活動《春暖花開》。先說說我的設計意圖:《綱要》指出幼兒教育目標:“初步培養幼兒對美術的興趣以及對大自然中美的欣賞力。”由於桃花在我們生活中不是很常見,孩子們也缺乏瞭解,於是我設計了本次活動,讓孩子們初步認識桃花,並能學習運用吹畫和棉籤畫的方法來表現桃花的特點,在創作的過程中既能體驗其中的樂趣,又能感受成功的喜悅,可以很好地提高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和對美的欣賞能力。

  二、活動目標

  再說說我的目標定位: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依據,我確定了認知、技能、情感三方面的目標:

  1.瞭解桃樹和桃花的基本特徵。(認知)

  2.能用吹畫和棉籤畫來表現桃樹和桃花(技能)

  3.體驗吹畫和棉籤畫的樂趣。(情感)活動的重點:學習用吹畫和手指點畫的方法表現桃樹和桃花的基本特徵。

  活動的難點:用吹畫的方式吹出樹枝

  三、活動準備

  為使活動呈現出趣味性,寓教育於情境遊戲之中,我做了如下準備:

  1.經驗準備:認識桃花,知道桃花的基本樣子。

  2.物質準備:多媒體課件、棕色、粉紅色顏料、棉籤、抹布、範例、紙張等。

  四、教法選用適當的教學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據《綱要》的精神和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①講解法②示範法③範例法等。

  五、學法再來說學法,本次活動以幼兒為主體,以幼兒發展為本,幼兒採用的學法主要有:①談話法②操作法③觀察法等。

  六、活動過程為了緊扣教學目標,展開教育活動,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激發興趣,匯入活動本環節我將以春天為主題,談話引出課題,如詢問小朋友:“春天到了,花都開了,小朋友們還記得你們看到了哪些花嗎?”

  2、觀看多媒體課件,瞭解桃花的結構透過播放桃花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桃花的結構、形狀、顏色,並且我會透過提問幼兒桃花的基本特徵來使幼兒更加仔細、專注地觀察圖片。

  3、引導幼兒學習吹畫的方法

  (1)在本環節中我首先出示範例,引起幼兒對範例的畫法的興趣,再分析範例,讓幼兒瞭解桃花樹的樹幹和樹枝是用棕色顏料吹出來的,花朵是等顏色幹後,再用棉籤蘸粉紅色顏色點上的。

  (2)然後示範講述吹畫桃花方法:先滴幾滴黑顏料在作業紙下部適當位置,對著黑顏料往前吹,並稍稍改變吹的方向,可向上、向左或向右吹,慢慢吹出樹枝的形態。吹好樹枝後稍等一等,待幹後用棉籤蘸上粉紅色顏料,在樹枝的適當位置畫出梅花。此時還要提醒幼兒注意畫面乾淨、整潔,畫好後要在抹布上把手擦乾淨。

  4、先交代要求,再讓幼兒操作,同時給予適當指導。

  幼兒在畫面上練習吹畫桃花。在幼兒操作時,要重點幫助幼兒掌握吹樹枝的方法。要求能力強的幼兒多吹幾棵梅樹,能力弱的幼兒掌握吹的方法。儘量使每個幼兒完成作業,享受成功的快樂。

  5、總體評價,結束活動活動最後挑選出幾張幼兒的優秀作品進行點評,再讓幼兒說說自己的創作經驗。

  活動延伸

  讓每個幼兒把桃花貼在牆上組成桃林,供大家欣賞。

  七、教學特色

  雖然是同一創作內容但是採用了棉籤畫、吹畫這兩種以前沒用過的畫法,讓幼兒瞭解了“桃花”還可用不同的美術形式來表現,拓寬了幼兒的美術創作思維。活動中幼兒能遷移以往的創作經驗舉一反三。

  我的說課結束了,謝謝!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2

  一、說教材:

  幼兒數學邏輯思維訓練簡單的說可以包含了數、量、圖形與空間、邏輯與關係四大領域。數以及數與數間的邏輯關係是事物各種屬性關係在人腦中引起的綜合反映,複雜且不易理解。,而我今天要說的相鄰數對於6到7歲的幼兒尚沒有在其大腦中形成這一概念,而與其接近的鄰居關係卻是幼兒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的“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應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的要求,我設計了這堂《10以內的相鄰數》的教學活動,希望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遊戲活動中和積極參與操作的過程中獲得相關知識。

  二、說教法與學法: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物件。”為此,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採用本活動中採用情景引入法,操作法、遊戲法、等教學方法;提問方式也將採用個別提問、和集體提問等多種提問方式。讓幼兒在聽聽、說說、玩玩的過程中融入學習,獲得知識和經驗。

  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的說課還很粗糙,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三、說目標:

  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的”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應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的要求和”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原則,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數學邏輯思維訓練的實際發展水平,制定了以下目標:

  1、用情景匯入形式激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情感)

  2、知道相鄰數的概念,掌握10以內各數的相鄰數。(認知)

  3、理解並能說出相鄰數間多1或少1的關係。(認知)

  4、發展幼兒的比較的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能力)

  四、說重難點

  活動重點:瞭解數的簡單關係,知道中心數比相鄰兩數多1和少1。

  活動難點:用語言清楚完整地表述出相鄰數的含義。

  五、說教學程式

  為了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參與活動,我採用由易到難、環環相扣的方法組織本次活動

  六、說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

  2:教學圖卡組(數字卡若干)

  3:房子圖十副七、說過程1、開始部分:透過情景讓幼兒找身邊的朋友,初步理解”鄰居“關係2、基本部分:

  (1)”興趣是幼兒學習最好的老師“,透過遊戲請幼兒幫數字搬家,並提問讓幼兒找找他們的鄰居,實現從具體的物到抽象的數的轉換,告訴並幫助幼兒相鄰數的定義

  (2)幼兒自主探索10以內各數的相鄰數(部分幼兒上前操作,集體驗證),進一步推理說出10以內各數的相鄰數。

  (3)複習10以內數的形成,”ⅹ添1就是ⅹ,ⅹ比ⅹ少1“為後面理解10以內相鄰數(相鄰數間多1或少1)的關係打下基礎。

  (4)幼兒操作,總結評價幼兒操作的結果,理解並說出相鄰數間多1或少1的關係。

  (5)拓展部分為相鄰數找共同的鄰居。

  3、結束部分:遊戲中鞏固對相鄰數的認識八、教學反思結合生活中的鄰居關係,把相鄰數的概念滲透在其中,讓抽象的數的邏輯概念在具體的事物中理解。實現從具體的物到抽象的數的轉換,以情節性的引導方式來激發幼兒進行主動探索,感知和形成相鄰數的概念。接著,讓孩子比較各組相鄰數的規律,引導孩子自己去發現:中間的數字比前面的數多1,比後面的數少1這一規律。再者,以操作練習”找相鄰數“,驗證幼兒掌握學習內容的同時也以個別指導的方式幫助個別幼兒理解相鄰數的概念。最後,進行擴充套件讓孩子找出相鄰的鄰居。整個活動遵循了幼兒學習數學由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的循序漸進的規律。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3

  設計意圖:

  隨著春天的來臨,花成了幼兒關注的焦點,大家談論著字跡喜歡的花,瞭解著花的特殊作用與有趣的寓意,我帶著孩子們一起認識各種各樣的花,觀察花的特徵,認識花蕊與花瓣,花枝和花葉。

  為了讓幼兒進一步個性化的表達對花的情感,提升對生活中美的追求與嚮往,我設計了這節手工與繪畫相結合的美術教學活動。

  活動中我利用音樂引起幼兒興趣,用ppt認識各種花,最後利用一張摺紙的示意圖讓幼兒觀察學習,學會折向日葵的方法,最後利用大幅的卷畫呈現幼兒的作品,再讓幼兒透過合作進行添畫。

  活動目標:

  1、能運用折、剪、畫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製作,體驗成功的快樂。

  2、透過觀察討論等方法,學會觀察示意圖,嘗試用這一方法創作。

  3、體驗合作與創造的樂趣,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活動準備:

  1、摺紙示意圖。

  2、大幅卷畫背景。

  3、人手一份操作紙,彩筆,膠水。

  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分五個部分進行。

  第一部分,觀看春景圖,瞭解春天的特徵在這一部分,我找一些關於春天的景色圖,讓幼兒觀察。瞭解春天的特徵,並說一說最喜歡春天裡的什麼?為第二環節做好鋪墊。

  第二部分,觀看ppt,瞭解花的特徵第二環節我利用一段非常美的過渡語,很自然的引出今天的主題,花兒朵朵,讓孩子們來講講花的特徵與組成,讓幼兒對花的組成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第三部分,出示示意圖,學習摺疊的方法。

  第三部分是今天學習的重點與難點,需要和小朋友一起觀察示意圖,來學習折向日葵的方法。在觀察示意圖時我提了六個小問題來幫助幼兒,學會觀察,學會摺疊。

  (1)圖一告訴我們什麼?我們應該怎麼做?

  (2)做好圖一,圖二又是什麼意思?

  (3)圖三上出現了幾個字,是什麼意思?

  (4)圖四的角落上有虛線是什麼意思?

  (5)圖五中有把小剪刀,需要小朋友剪,你覺得應該剪在那裡?誰來試一試?

  (6)最後誰來試一試把他變成一朵向日葵孩子們學會了摺疊,然後就是利用小朋友已有的知識對背景進行新增,花草樹木藍天小鳥,都是小朋友已經畫過的,在這裡進行一次全面的練習。

  第四部分,幼兒操作,添畫春天的背景這一環節主要是幼兒的操作,教師進行適當的指導,在幼兒操作時,我改變傳統的個人作畫方法,利用長卷畫的方法,讓幼兒把作品進行貼上,並一起在長卷畫上合作添畫,即改變了作畫方式,又能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

  第五部分,評價作品,展示春天的花園在幼兒的作品進行展示後,讓幼兒來說一說,現在的花園是什麼樣的?你能用一個成語來說說嘛?最後利用一個音樂遊戲《蝴蝶找花》自然結束本次教學活動。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4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今天我將要執教《摺紙》,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流程等方面談談自己的課堂設計。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摺紙》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在此之前,學生在三年級下冊已經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及應用,在五年級上冊已經學習了倍數與因數、分數的再認識、約分、通分。這些知識為本節課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將為本單元的分數加減混合運算及五年級下冊的分數混合運算、解決分數應用題打下基礎。

  2、課標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要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根據課標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能正確計算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並解決簡單分數加減法的實際問題。

  (2)方法與過程:透過直觀的摺紙操作活動,感受計算異分母加減法的必要性,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透轉化思想,培養遷移類推和歸納概括的能力。教學重點:能正確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難點: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

  二、教學策略

  1、說教法: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順利達到本節課預定的目標,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討論法。透過學生的同桌討論,小組討論讓他們自己總結歸納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2)藉助展臺的演示,幫助學生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3)運用搶答、口答、投影等形式的練習,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使教學得到反饋。

  (4)循循善誘,啟發、引導、鼓勵學生積極發言,指導學生動腦、動手,逐步掌握新知。

  2、說學法: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聯絡舊知識解決新問題;透過動手操作、觀察、分析,自己能說出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的算理,並能正確計算。

  三、說教學流程:

  1、複習匯入。“數學課沒有新課,新課就是複習課。”在這個環節,根據學生已有認知水平,我設計了通分、同分母分數加減的練習,為本節課的學習打好基礎,作好遷移。

  2、創設情境。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生不僅要學會解決問題,更要學會提出問題。”在這個環節,我為學生提供了具體的摺紙情境,讓學生根據數學資訊提出問題。活躍了學生的思維。

  3、自主探索。新課程注重了對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本環節,我採用了“估一估——折一折——議一議”的模式,透過自主嘗試教師引導,知道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數單位不一致,要想計算,必須先通分,培養了學生的轉化思想,從而得出異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在學生已經掌握了異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法則基礎上,讓學生去自主嘗試異分母分數減法的計算,培養了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

  4、鞏固練習。

  “練一練”第一題,透過看圖填空,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深化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練一練”第三題,透過分組競賽,來檢驗學生的計算能力及正確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小診所”透過讓學生辨別易出錯的算式,以提高計算的準確性。

  新課標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解決總問題旨在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以服務於生活。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環境保護教育。

  5、拓展延伸。透過解決問題,激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學會用線段圖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6、反思評價,總結全課。

  新課標指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在課堂總結時,設計問題“本節課我學會了什麼?”讓學生反思本次數學活動的收穫,形成數學知識體系。

  7、板書設計。

  板書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在板書中,我設計“先通分,再計算。”使學生清晰地知道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的法則。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我在黑板上示範了異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過程,旨在規範學生書寫,養成良好習慣。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5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山東省幼兒園大班活動教材第五主題《房子大觀》中的次主題二里的教學活動四《走小路》,這節教學活動,我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幼兒園大班的學習內容--排序。排序這部分知識幼兒已經學習過,在這基礎上再繼續學習按顏色、形狀等規律特徵進行排序,教材要求讓幼兒透過觀察、操作進行自主發現其規律特徵。

  2、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學習情況和對教材要求的瞭解,我擬定了這節課的活動目標為:

  (1)能按兩種以上規律進行排序。

  (2)能夠自創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規律進行排序。

  3、教學重難點分析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我認為本活動的重點是讓幼兒能夠按兩種以上規律進行排序。而教學難點是讓幼兒自創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規律進行排序。

  二、說教法和學法

  大班幼兒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這些能力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準備。遵循新課程所倡導的基本理念,本節課採用瞭如下教法和學法:

  1、情景引入法:

  課堂上透過生動的談話、創設情境等,使幼兒提高學習興趣,產生探索新知的。

  2、觀察法:

  活動中透過安排幼兒觀察兩種範例,引導幼兒發現兩種簡單的排序規律,建構知識系統。

  3、自主探索法:

  幼兒在認知的基礎上,透過提供學習材料,讓幼兒進行動手操作,體驗和探究按兩種規律特徵進行排序的過程。

  三、說教學流程

  本節教學內容我準備從以下幾個環節來完成:

  1、聽音樂師幼互動,激發幼兒的興趣。

  2、出示小貓,師幼談話激發幼兒排序的興趣。

  (1)引導幼兒按一定規律打扮小貓。

  (2)引導幼兒觀察在我們周圍有哪些按一定規律擺放的的物體。

  3、引導幼兒自創規律排序。

  (1)教師創設情景:小貓蓋了一座新房子,它想請小朋友幫它鋪幾條有規律的小路,請小朋友們想一想幫它鋪一條什麼樣的小路即有規律,又好看呢?

  (2)幼兒自創規律鋪小路,教師巡迴指導。

  4、活動延伸

  讓幼兒用實物,按一定的規律排序。

  四、教學效果預測

  本節課利用創設情境的形式匯入,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一定會十分活躍。而且我根據幼兒的學習基礎起點,先讓幼兒觀察兩種簡單的排序規律,然後讓幼兒尋找其中的規律,順著幼兒的“學”來“導”,在“導”中讓幼兒探究,完成未排完的圖形,建立知識表象使幼兒得到啟迪,悟到方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自己,相信課堂能夠真正成為幼兒學習的舞臺,讓幼兒在玩中、在動手操作中感知的知識是最深刻也是最牢固的。課中再透過“鋪小路”,讓幼兒全身心投入到動手操作中,在動手操作中探求,體驗和鞏固,一定會加深幼兒對排序的認識,同時又培養了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拓展了幼兒的思維,內化了所學的知識,還培養了幼兒創新的能力。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6

  一、說教材

  (一)設計意圖:

  (大班的幼兒活潑好動,他們對外界充滿了好奇,一把沙、一塊磚都可能成為孩子們手中的寶,可以樂不思索的上半天。《綱要》指出:教育內容的選擇,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為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要有助於拓寬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本次活動我選擇生活中常用的“手套”作為教學內容(教學具,更易引起幼兒共鳴。)新《綱要》中也指出“要提供幼兒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的(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因此我充分利用手套,引導幼兒進行遊戲、想象、創造,活動中充分(巧妙利用了幼兒手的各個部位及各部位(關節進行玩色)的活動,使幼兒在“玩中學,學中樂”,又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符合幼兒的發展需要。)

  現在的幼兒對於色彩豐富,內容鮮明,形象生動的美術活動有著很大的興趣和需要,而他們奇特的思維和想象力,以及豐富的生活藝術氛圍也成為了美術活動必不可少的新增劑。而我設計的這堂美術活動《魔力手套》,不僅為幼兒提供了自由表現藝術力的機會,而且充分體驗到了美術活動的快樂。

  活動中充分利用了幼兒手的各個部位及各部位的活動,使幼兒在“玩中學,學中樂”,並最終達到以下目標:

  二、說目標--根據年齡,多元發展

  (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

  的作用,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能力發展情況,圍繞知識、技能、情感等方面確立多元化的目標,具體目標如下:)

  1.嘗試利用手的各個關節、部位彎動印染手套,並進行變形想象添畫,發展動手能力和想象力。

  2.能大膽動手操作,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

  (二)重點、難點: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難點定位於充分利用手的各個關節、部位彎動印染手套,並進行想象添畫。(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位在利用關節彎動印染;難點是在此基礎上進行想象添畫。)

  (三)活動準備:三、說準備--考慮周全,注重細節

  (活動準備是為了完成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透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所以,我既進行了物質準備並又考慮到幼兒的知識經驗準備,在備教材的同時備幼兒。)

  (物質準備有:範作、小型)白色五指棉手套若干、顏料(滴於鋪有海綿的盤子裡)、記號筆、抹布。

  (經驗準備有:幼兒瞭解過手的特徵,有過玩色經驗。)

  (在物質準備時還注意細節的設計,將顏料滴在鋪有海綿的盤子裡,這樣幼兒在蘸的過程中就不會打翻或滴漏,能適度控制顏料,保證作品的成功率。)

  三、說過程--遊戲貫穿,層次清晰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本活動的目標要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以目標為指導,我設計了四個環節。首先,觀察小手匯入,引發興趣;其次,戴手套示範染色,(感知方法);然後,幼兒戴手套操作,自由發揮,表達自己的想法(運用方法);最後,組織小手變形遊戲、添畫,(啟發想象)。

  (一)觀察小手匯入,引發幼兒興趣。(第一環節:觀察小手,引發興趣)

  1.師:我們都有一雙手,手心、手背和手指,手指彎彎有關節,我的小手真靈巧。你的小手在哪裡?

  2.請幼兒分別點出手心、手背和手指,彎曲手指,發現關節。

  (幼兒對小手已有認識,所以都能積極地與老師互動,從幼兒的已有知識經驗出發,能更好地調動幼兒的參與積極性,為下一環節做好鋪墊。)了在師生的互動在老師的引領下教師帶領幼兒瞭解小手並指出手心、手背和手指,為接下來的活動內容打下鋪墊。

  (二)教師戴手套示範染色(第二環節,示範染色,感知方法)

  1.師:快樂的六一要到了,小手得到了一件禮物。(出示手套)看,這是什麼?(手套)這是一副有魔力的手套,我來試試有什麼神奇的事情發生。

  2.教師戴上手套表演示範:舞動小手,變化手的動作。(師引導語:“六一六一真快樂,得到魔力小手套,魔力手套跳呀跳,跳呀跳……哎呀!”魔力手套)不小心跳進了顏料裡,老師繼續彎動手指,變換不同部位去輕觸顏料。(引導語:“跳進顏料真有趣,拇指彎彎碰一碰,食指彎彎碰一碰……每個關節動起來”在這裡我巧妙地將指導語言編成小兒歌,使講解示範的過程更清晰、簡練。並注意)提示:輕輕地觸碰顏料,自由選擇顏色。

  “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巧妙的運用語言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幫助幼兒理解方法)而運用示範講解使得內容很直觀,易於幼兒瞭解,並且在示範的過程中進行暗示、提示,為幼兒之後的操作打下基礎(做準備)。

  (三)幼兒戴上手套嘗試(第三環節,幼兒操作,運用方法)

  (引導語:你們的小手有沒有得到六一禮物?讓你們的魔力手套也來變一變!)

  1.在這裡老師提出要求:注意輕碰顏料;儘量多的彎曲不同關節,利用手的不同部位去印染;注意不混色;不碰到自己的同伴和衣服。

  2.師:你們也來戴上魔術手套試試吧!

  3.老師在幼兒操作的過程中巡迴指導,提醒幼兒戴上手套後,彎動各個關節,進行印染。這一環節教師指導幼兒發揮想象,並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為幼兒樹立信心和發揮想象。

  4.待大部分幼兒完成後,老師組織欣賞評價:我們的魔術手套都變成什麼樣了?請幼兒自由觀察,並說說。(變成五顏六色了)這一環節讓幼兒欣賞同伴的作品,可以使他們體驗到創作和與同伴一起欣賞作品的樂趣,以達到放鬆情緒的目的。

  (四)組織變形遊戲(第四環節:變形添畫,啟發想象)

  1.哎呀,我的魔術手套又要變了!我變!我變!我變,變,變!師做一個造型。

  2.請幼兒看看、想想、說說老師的魔術手套變成的造型像什麼?老師隨即根據幼兒的回答用記號筆添畫眼睛,嘴巴等,使之更形象。

  這兩個環節透過變魔術的形式吸引幼兒注意,並引導幼兒觀察老師的造型,發揮想象力,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3.接著請幼兒也來變一變,說一說,畫一畫。這一環節給幼兒提供機會,讓他們在思考的同時,能夠積極展示自己的成果。幼兒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創作,不受任何限制。(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我充分引導用自己的方式表現想象力,這正是體現了《綱要》所說的讓幼兒大膽的運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4.最後,請幼兒互相展示新造型,與同伴一起自由欣賞。你的魔術手套變成什麼?邀請你的魔力手套變出的朋友一起來跳一個“快樂的六一”舞吧!(帶領孩子跟著音樂自由地跳舞。)這一環節在與同伴的交流中,體驗美術活動的快樂,及分享的樂趣。最後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結束活動。

  四、說教法--豐富形象,靈活運用

  教要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同時考慮了幼兒的年齡特徵,我採用了(遊戲法、)示範與範例法、觀察分析法、操作法來幫助幼兒建立起各種學習內容之間的聯絡,並大膽設計出自己喜歡的禮物。(整個活動始終沉醉在與手套的遊戲中,使幼兒感受魔力般的變化,動靜結合,在輕鬆的氛圍中幼兒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審美能力等得到綜合發展。)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7

  教材分析:

  自然界中充滿著神奇有趣的科學現象,就拿“風”這一自然現象來說,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們會面,是孩子們從能來到戶外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的現象。現在正值春天,是孩子們探索風的好季節。我們江南春天的天氣,就如娃娃的臉說變就變。白天的氣溫很高,到了晚上卻會突然颳起大風來,氣溫也驟降。在幼兒園,會聽到大班孩子們在議論:我看見迎春花的花瓣被風吹到了地上;大風把垃圾吹得到處都是,清潔工人又要重新打掃了;今天有點冷,媽媽又給我多穿了衣服……從孩子的話中,發現“風”是孩子需要的、感興趣的內容。追隨孩子的經驗和生活,就讓大班孩子圍繞“風”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風的奧秘”的活動。

  幼兒情況分析:

  大班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而且有些幼兒能初步運用感官動手動腦,探索問題。但孩子有時會對事物現象憑主觀臆斷,缺乏科學性。希望幼兒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大膽探索,培養幼兒對現象能進行客觀描述,以事實為依據得出推理,懂得科學存在於客觀事實,而不是教師的頭腦之中。

  說目標:

  考慮幼兒對風的已有經驗水平和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制訂了以下幼兒最近發展區的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發現風的大小、探究和判斷風的方向,並嘗試製造風。

  2、初步瞭解風的利與弊,引導幼兒辨證地看待事物,從小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3、在活動中能和同伴能協調配合,會在合作中互相學習。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

  (1)幼兒每日記錄天氣預報,並著重關注風的內容;

  (2)根據風力的不同,讓幼兒將自己的發現和體驗用圖畫的形式進行記錄。

  (3)請家長予以配合,和孩子事先一起收集一些關於“風”的資料和知識。

  2、物質材料的準備:

  (1)每組一塊分類板

  (2)吹風機、扇子、墊板、打氣筒、紙板、書、氣球、風車、雞毛、棉花、小紙船等

  (3)“笑”與“生氣”的臉譜圖各一張。

  3、環境資源的準備:

  選擇有微風的天氣。

  設計思路:

  教師在幼兒探索活動中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把孩子引向一個明確的方向”。關於風,幼兒無法真正瞭解它的形成,但是他們可以用自己的所見所聞和親身感受來證明風的存在,透過實驗來證明風的大小、判斷風的方向,甚至可以嘗試著用常見的工具製造風,使孩子真正接觸自然,發現自然界的奇妙。在這個活動中,遵循幼兒自主探索的原則,設定開放性的問題,透過幼兒自主地收集資訊(書、網路、實驗或詢問家長),讓幼兒在動眼看、動嘴說、、動耳聽、動手做、動腦想的過程中不斷豐富、擴充套件有關“風”的經驗,並自己想辦法來解決一些問題,使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習得方法。

  活動過程:

  一、自然匯入,激發興趣

  師:過幾天我們就要去出遊了,我知道大家都和關心天氣情況。那麼,誰來向大家來介紹一下這兩天的天氣情況呢?

  師:“偏北風2—3級”,我們從哪兒可以看出?你怎麼知道有風?

  我的提問可能會使孩子回憶以往的經驗會說“國旗、樹葉……”這時孩子的討論中對風的感受肯定還不充分,適時地帶孩子到戶外去感受風的存在,讓他們自己去發現風來的時候自然界有著各種奇妙的變化:花瓣迎風飛舞,池中的水會泛起波紋,彩旗會迎風招展。

  二、感受發現風力

  師:你們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感覺到了什麼?

  幼兒歸類、集體檢查。

  在對微風進行探索的基礎上,激發了孩子關注風力變化的積極性。這就自然地生成了以後的探索活動,在中級風、大風到來時,讓他們自發地到戶外去感受,然後將自己的體驗與發現用圖畫、表格的形式記錄並分類。

  師:風有風級,不同的風級表示風的大小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三、探索判斷風向

  師:天氣預報說今天是北風,這是什麼意思?

  “用什麼方法判斷?”用這樣的話題引發孩子的小組討論,然後到戶外活動,引導孩子用他們的方法證明風來的方向。如:觀察旗杆上的國旗飄動;讓孩子將羽毛、塑膠球放在操場中間,讓它們隨風滾動……讓孩子透過活動,真正明白“風真的從北邊來”。

  瞭解風是有方向的這一特徵後,鼓勵孩子想辦法把“風向”記錄下來。就方法讓孩子展開討論:可以標漢字,也可以標箭頭,記錄不求精確,只要初步學習使用科學的記錄方式。

  四、嘗試製造風的方法

  師:(拿出風車)這些風車在活動室能玩嗎?

  孩子們肯定會疑惑地說“怎麼玩,沒有風!”我就一句話燃燒孩子製造風的熱情:“沒有風不可以製造點兒風啊?”怎樣製造風呢?帶著這個問題,讓孩子自己尋找材料,如吹風機、電風扇、扇子、氣球打氣筒……孩子們可以用紙板、扇子扇,把氣球吹鼓後撒氣……鼓勵孩子用各種方式嘗試製造風。雖然他們沒有真正看到風的形成過程,但是我想這些生動有趣的探索活動對他們今後的成長將具有深遠意義。

  活動延伸:

  師:小朋友想了很多辦法制造了風,那你們喜歡風嗎?為什麼?

  課後透過孩子自己不斷地收集資訊與資料,讓孩子逐步發現風能幫人類做許多事情,利用風可以發電、傳播種子等等,但也會給人類帶來危害。我想,瞭解風的利與弊有助於孩子辨證地看待事物,從小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8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各種聲音無處不在,到處充滿著各種各樣奇妙的聲音:比如拿個勺子敲敲會發出噹噹的聲音,用鈴鼓碰碰會發出嘩啦啦的聲音……大班孩子們喜歡這些聲音,樂意表現這些聲音,他們有了辯聽、探索各種各樣聲音的潛力,本次學習活動“奇妙的聲音”就是想在幼兒的原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給孩子們有個提升,使他們在以後的生活中能更主動地探索自然中各種奇妙的聲音,激發幼兒探索的潛力。

  活動的重點:引導幼兒瞭解聲音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東西會發出不同的聲音,能辨別生活中常見物體發出的聲音。

  活動的難點:讓幼兒感知聲音是如何產生的,明白是由物體相互碰撞震動而產生。

  二、教學目標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狀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引導幼兒瞭解聲音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東西發出不同的聲音。

  2、感知聲音是由物體相互碰撞震動而產生的,豐富幼兒對聲音的感性認識。

  3、對生活中各種現象有探索興趣。

  為順利完成以上教學目標,我帶給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帶給活動的條件。因此我做了以下準備:

  1、各種聲音的錄音帶。(鈴鼓的聲音、翻書的聲音、筷子的聲音、小碗的聲音等等)

  2、帶給了多種物品,讓幼兒探索。如:打擊樂器、書、紙、積木、小鼓、小棍、筷子、碗等。

  三、教學方法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構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適宜的,教師透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用心引導。在幼兒尋求聲音的操作活動中,運用觀察指導法,對他們在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困難予以幫忙指導,完成活動目標。

  操作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要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本次活動有兩次的操作過程;一次是讓幼兒自由探索聲音是如何產生,透過物體的碰撞、震動感知。第二次是透過各種方法模仿聲音,感知聲音的樂趣。

  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潛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這個方法貫穿在幼兒操作活動的始終。

  四、活動過程

  一、猜測活動,猜一猜,聽一聽。(指導語:你聽見了什麼聲音?)

  教師為幼兒設定了一個懸念,透過猜測活動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為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幼兒猜猜發出的是什麼聲音,這時老師不作回應。

  二、操作活動,在活動中體驗聲音的構成(指導語: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剛才猜測的是否一樣?)

  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為幼兒帶給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潛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

  1、剛才你猜對了幾種聲音?(操作後回答)

  2、你用什麼東西發出了怎樣的聲音?幼兒討論交流自己的發現。

  小結:許多東西都能夠發出聲音,不同的東西發出的聲音不同。

  第二次探索:幼兒自由在活動室內“尋找”聲音,再次引導幼兒交流自己的操作及發現。

  1、誰有辦法讓各種東西都發出聲音來?(幼兒隨意走動,尋找並製造聲音,然後說出自己的做法。)

  2、聲音是怎樣來的呢?(動,振動,)

  小結:物體間相互碰撞、振動產生了聲音。

  三、配音遊戲活動,感受樂趣。

  遊戲能夠這樣玩

  1、播放不同的聲音,幼兒辨聽並模仿這種聲音。(鳥叫、風聲、馬蹄聲)

  2、讓幼兒利用自己的手、腳和口發出聲音(跺腳、拍腿表示馬蹄聲)。3、用準備的材料發出聲音(搖動紙張等模仿風聲;搖塑膠袋模仿下雨等。)。這一環節能激發幼兒主動參與的慾望,讓他們對聲音產生濃厚的興趣,把活動推向高潮。

  延伸活動:活動結束給幼兒再次提出懸念:辨別噪音和美妙的聲音。讓幼兒到生活中去傾聽尋找,給此活動留下更多的回味。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9

  一、說教材

  我先說一下教材,《各種各樣的車》是本階段開展主題活動《來來往往》,車在生活中與孩子的關係密切:孩子週末遊玩需要車,上學較遠需要車,大車、小車、公共汽車,我們的生活也離不開車子。而且孩子對車的興趣非常濃厚,透過對車子的進一步瞭解,藉助各種車子的模型和圖片等相關資訊,讓孩子對各類車的外形特徵及特殊車輛更全面的瞭解,使孩子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進一步激發幼兒主動探索、學習的積極性。

  二、說目標:

  目標定位: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教材內容,預定了本活動的目標:

  1、觀察汽車的外形特徵與圖形的聯絡,嘗試用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橢圓形、梯形等圖形組合來變現汽車。

  2、體驗對繪畫的活動的樂趣。

  三、說重難點:

  活動的難點是:嘗試用圖形寶寶大膽設計各種各樣的車。重難點的突破在於孩子是在熟悉各種車輛的外形特徵及特別之處,運用所學過的圖形寶寶來組合成的車輛。

  四、說活動準備:為使活動目標更好地達成,需做以下準備:

  知識準備:已認識並能畫出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橢圓形、梯形等圖形;認識常見車輛的基本結構。

  物質準備:利用汽車圖片及模型佈置"汽車展"。

  說教法:

  教要有法,本活動我運用了"直觀、探索法"、"討論法"引導幼兒帶著問題去觀察去思考,下面我對所運用的教法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1、直觀、探索法:利用參觀"車展"讓幼兒更直觀去觀察各種各樣的車,讓幼兒透過視、觸覺獲取有關汽車種類和功能。更直觀瞭解各種各樣車的外形特徵,幫助幼兒提升原有的經驗,又為後面的繪畫做好知識準備。

  2、討論法:幼兒透過交流各種各樣的車達到共同學習,透過討論充分發表對汽車的外形特徵及功能。引導幼兒透過自由和集中交流,()大膽和同伴、老師對自己所瞭解的各種各樣的汽車進行交流討論,使幼兒的認知、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說學法

  為了讓幼兒的學習更具有實效性,採用的學法主要有:多感官參與法、體驗法

  1、多感官參與法:《綱要》提出:要讓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過程和結果。透過引導啟發幼兒用多種感官去學習、探究,增進對各種各樣的汽車的認識。

  2、嘗試法:鼓勵幼兒大膽嘗試用圖形的組合繪畫出的各種汽車,使他們的想象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

  五、說教學程式

  遵循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的原則,來突破並解決本次活動的重難點,實現活動目標。

  1、自由參觀車展

  本環節將帶幼兒進入情境,讓幼兒帶著問題:展覽會上的車,你喜歡哪一輛,它是由哪幾個圖形組成的?有什麼功能?"讓孩子有目的的去觀察和思考。

  讓幼兒在與同伴玩的過程中互相交流自己喜歡的車的名稱、外形特徵以及這輛車的功能。目的是讓幼兒圍繞教師的問題,與同伴的積極互動,不僅豐富了幼兒對汽車種類的認識,進一步激發了幼兒對了解各種各樣車的興趣,同時也給幼兒敢說、樂說提供了良好的氛圍。

  2、分享與交流

  幼兒看、玩之後,一定很想把自己知道的說出來,就讓幼兒拿著自己認識的模型玩具汽車進行集中交流。幫助幼兒把之前的零碎知識加以整理、整合。因此這一環節需要教師細緻地引導,使幼兒能較完整地表達自己認識的車的名稱、外形特徵以及車有的功能。同時老師還要把汽車的基本特徵加以小結,提高了幼兒的思維概括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重點的達成主要採用幼兒經驗的`交流分享和老師的整理、更直觀地瞭解汽車的外形特徵是由什麼圖形組成的,為活動難點做好鋪墊。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10

  在日常生活中,我在組織幼兒排隊或遊戲時發現小朋友對序數的概念比較模糊,往往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根據這個發現,我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先進理念為指導,讓孩子“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及我班幼兒發展水平的實際狀況,準備了數學《照相》這個活動。

  一、說教材

  數學來源於生活,運用於生活,序數這個內容靈活豐富,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已有的生活經驗,是對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一些零散的、無意識的序數感知的整合。但這些知識光靠教師枯草無味的講解,幼兒是沒有興趣的,那怎樣引導幼兒輕鬆學習呢?我以《動物園》為線索,將認識“10以內序數”作為教學內容,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自主探索。

  二、說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性作用。我根據我班幼兒的實際情況確定了了以下活動目標:

  1、能從不同方向(從左往右,從右往左)確定10以內序數排列的次序,知道物體按不同方向排列時它所在的位置,進一步理解序數的意義。

  2、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判斷力和思維的靈活性。

  三、說重難點

  本節活動的重難點是學習從不同方向觀察認識10以內物體的排列次序。對於突破重難點採用的方法是:運用遊戲的方法,引導孩子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尋求答案。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讓幼兒自主探索,讓幼兒在愉快的操作中學習,讓枯燥的數學活動變得更有意思。

  四、說活動準備

  為了給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情景,我準備了小動物若干。

  五、說教法

  本次活動我透過引導發現法,操作法、遊戲法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使幼兒能親自實踐,主動的進行學習。注重幼兒的個別差異,促進不同幼兒水平的發展。

  六、說學法

  整個活動以幼兒為主體,透過幼兒自己相互討論、合作做遊戲,讓幼兒在想想說說玩玩的氛圍中掌握學習目標。

  七、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是透過聽音樂:照相,積極引導幼兒進入活動,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

  第二環節是透過動物園的小動物照相排隊引導幼兒認識10以內序數,讓幼兒學習從不同方向觀察時小動物的排列次序。出示水果圖片,幼兒按教師的要求進行操作。

  第三環節是讓幼兒動手操作,自己給水果排排隊,然後按不同的方向說出各個水果分別排在第幾。對第二環節的知識進行了複習和鞏固。教師及時對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進行肯定。

  第四環節是完成幼兒用書中的題目。

  以上四個環節,由淺入深,寓教育於遊戲活動中,啟發幼兒探索,來調動每個幼兒思維的積極性,透過讓幼兒動口、動手、動腦,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給幼兒一個自由空間,使幼兒主動學習,達到認識“10以內序數”的目標。

  教學反思:

  幼兒園的數學活動相對於其他活動枯燥、單調,容易使幼兒失去學習興趣。因為這個時期的幼兒年齡小,邏輯思維尚未發展,所以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可操作的豐富材料的環境,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可選擇性、可操作性的空間。使幼兒能獨立的操作材料,並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幼兒的自主性,選擇性,獨立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透過一系列的遊戲活動,達到了主題總目標預設的要求。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11

  一、 設計意圖及教材分析:

  全球資源日益減少,環境保護也日顯緊迫,保護生態環境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而我們的孩子生活無憂,社會環保意識淡泊,經常做出亂摘花草,隨意攀登樹木等行為,這些看似毫不在意的事情,卻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不得不令我們幼教工作者產生重重的憂患。而《綱要》中也明確指出:教育幼兒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的環保意識。所以對幼兒進行認識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

  樹,在幼兒生活中隨處可觸,但幼兒對樹的認識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很少有幼兒進一步去理解樹和人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植樹造林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益處。因此,對“樹”的深層次的探究已是一個迫不及待的工作了。故而,我為大班幼兒設計了一堂社會環保課----《植樹造林》。

  二、 活動目標:

  基於這樣一種教育思想,接下來我來說說為本次活動制訂的目標。幼兒教育的任何一個目標都應該為幼兒的終生髮展作準備,社會教育也不例外。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經驗、和需要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目標,分別對幼兒知識、情感、能力方面進行積極的引導。

  1、知道樹木是人類、動物的好朋友,瞭解綠化的好處,初步產生環保意識。

  2、遷移生活經驗,激發幼兒熱愛和親近大自然的情感。

  3、透過看看、說說、聽聽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判斷能力。

  我把活動目標一做為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三、 活動準備:

  物質材料是實現活動目標的載體。活動材料應有利於引發、支援幼兒的遊戲和各種探索活動,為了能讓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提供條件,我為活動作了以下準備。

  1、 各種樹的照片、實物投影儀

  2、 多媒體課件和CD(山洪爆發、沙塵暴來襲、小動物搬家)

  3、 植樹工具、小樹苗若干

  4、 知識準備:和家長一起尋找關於“植樹造林”的資料

  大班說課稿――我想這樣飛(彭愛雲)

  一、教材內容分析:

  “我想飛”是一個從“飛行”切入的主題,其更深層的內涵是:激發孩子朦朧的渴求意向,使之昇華為鮮明具體的“飛天”理想,並進行順勢引導,讓孩子們的創造想像以及如何實現理想的現實認識都獲得發展。活動的重點和難點讓幼兒大膽想像,激發他們想“飛”的慾望,並在想像的基礎上,願意用語言或繪畫表達自己的奇思妙想。

  二、幼兒情況分析

  大班幼兒探 索慾望增強,能較好地運用語言與同伴、成人進行溝通與交流,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

  三、活動目標

  透過以上活動教材內容和幼兒情況分析,結合新《綱要》精神,滿足幼兒認知、能力、情感發展的需要,確定本次活動目標為:

  1、大膽想像,激發幼兒想“飛”的慾望。

  2、在想像的基礎上,願意用語言或繪畫表達自己的奇思妙想。

  3、萌發探索未知事物的願望,相信透過努力,想像會變成現實。

  四、活動準備

  為順利達到活動目標,在活動準備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幼兒知識經驗準備:請家長和孩子共同查閱有關飛行器的知識。

  2、教具準備:為調動孩子的各種感官,顯示飛行器的光碟、準備了孩子們繪畫的紙、筆,以及展示繪畫作品的展板。

  五、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分為三部分:一、我們現在這樣飛;二、未來的飛行設計師;三、“我想這樣飛”畫展。總體設計思路以新《綱要》為指導,由淺入深,由表入裡,從感官到體驗到創造,使原有經驗與新經驗之間建立有機聯絡,讓幼兒在互動式、開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動中,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學習。從中發展孩子們的觀察力、感知力、想像力和創造力。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認識球體

  一、教材內容分析幼兒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周圍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慾望也特別強,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日常生活中,幼兒其實已接觸很多球體玩具,例如皮球、羊角球、乒乓球等,對它們十分感興趣,但對幼兒來說,他們很難完全用幾何角度來理解立體圖形,往往把平面幾何圖形和立體相混淆,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讓幼兒透過親身經歷探究,實驗和操作感知球體的特徵,獲取有關球體的科學經驗。激發幼兒探索興趣,培養其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二、幼兒發展情況分析及目標制定大班幼兒探究慾望增強,能較好地運用語言與同伴、成人進行溝通與交流,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因此,為了滿足幼兒認知、能力、情感發展的需要。我確定本活動目標為:

  1、能運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培養幼兒的探索興趣和探索能力。。

  2、透過觀察比較,在操作活動中初步認識球體的特徵。

  3、引導幼兒運用討論、交流、等方式進行研究,體驗與同伴探索交往的樂趣。在遊戲中體驗幾何形體的有趣。

  三、本活動的重點是:

  讓幼兒在自主的探索活動中,感知球體的基本特徵。對於突破重點採用的方法:豐富幼兒的經驗,放手讓幼兒自己去嘗試,在實際操作中來解決;建構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本活動的難點是:

  如何讓幼兒在探索、交流中進一步瞭解球體的特點,發展幼兒的觀察力、空間想象能力。對於突破難點採用的方法:創設寬鬆的活動氛圍;運用鼓勵表揚;榜樣示範;個別指導。方法手段注重操作性、感受性、體驗性。

  四、活動準備活動準備是為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透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綱要》指出"提供豐富、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因此,我將準備:

  1、大量的幾何形體玩具,皮球、乒乓球。

  2、橡皮泥、報紙等可塑性操作材料(延伸活動)。

  3、創設較為寬敞的場地,便於幼兒的操作。

  五、活動過程:

  1、匯入課題。

  教師:"小朋友,請你們玩一玩這些玩具,找一找那些玩具可以滾動。"激發幼兒探索興趣,我為幼兒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自由,讓他們任意選擇玩具,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從而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的興趣。興趣是幼兒產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讓孩子自由地玩玩具以激發幼兒想玩、想探索的慾望,初步感知球體的一個基本特徵及可以滾動。在此基礎上,我讓幼兒進行了第一次操作,請幼兒任選兩種可以滾動的玩具。

  2、引導幼兒操作嘗試在幼兒選擇過兩種玩具後,教師引導幼兒討論:"你們選的這些會滾動的東西又有什麼不同呢?請小朋友們比一比,試一試。"這一環節透過幼兒親自動手操作來感覺到自己的新發現,體驗到發現的樂趣和求知的快樂。請幼兒說一說自己的發現,並上前試一試,玩一玩,指出哪些玩具能向不同方向滾動。透過集中交流統一認識,感知球體可以向不同方向滾動的特徵。初次嘗試後,孩子們對球體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於是,我引導了幼兒進行第二次的操作。

  3、幼兒第二次的操作嘗試第一次操作,幼兒在自由玩的過程中發現球體可以向不同方向滾動的特點。第二次操作則更進一步,主要是讓幼兒探究球體與圓形的不同,從而更進一步瞭解球體的特徵,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能力。這是本活動的難點,首先引導幼兒與圓形比較觀察,認識球體,動手比一比,說一說他們有什麼不同。引導孩子依據比較觀察到的情況得出的結論與同伴進行交流,教師和幼兒小結:能向不同方向滾動的,無論從哪個方向看都是圓形的物體是球體。在不斷的探索中,幼兒獲取了知識,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4、鞏固對球體特徵的認識。應用已獲得的經驗辨別哪些物體是球體。

  綱要強調,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等現象產生興趣,因此為了讓幼兒從生活中感受到形、體的重要和有趣,我引導幼兒應用已獲得的經驗辨別我們周圍的哪些物體是球體。先請幼兒在周圍能看到的環境中找出與球體相似的物體。在深一層引導幼兒說一說日常生活中與球體相似的物體。實現了教育在生活中的延伸,體現活動的價值。

  5、延伸活動在延伸活動中,我創設操作活動情景,請幼兒幫玩具加工廠製作球體的商品,激發幼兒製作球體的慾望。做好後可以試著滾一滾,是不是能朝任何方向滾動。教師提供報紙、橡皮泥等可塑性的操作材料,引導幼兒利用這些不同的材料製作球體,透過自身的參與動手製作進一步鞏固了對球體的認識。

  本活動設計體現了《綱要》中科學教育的理念,緊密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為幼兒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力求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在活動中,透過嘗試操作法、比較法、引導發現法、討論法、讓幼兒在操作遊戲中充分體驗自由、快樂的情緒,輕鬆愉快地獲得知識,感受到數學的有趣,使孩子們感到:科學並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美術欣賞----《向日葵》

  說活動教材

  《向日葵》是法國偉大的畫家凡高的作品。觀者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為其中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為之震顫,激情也噴發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人到凡高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總之,凡高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衝動和熱情的生命體。

  在《向日葵》這幅作品中,值得幼兒欣賞和學習的是:畫面中鮮明亮麗的色彩和極富特色的線條,感受畫面傳達出來的強烈、炙熱的感情。 然而對於城市的大班幼兒來說,孩子缺乏對“向日葵”這種植物的真實的感知,孩子不知道向日葵這種植物的外形、色彩、特徵以及它的象徵。 而這些恰恰正是欣賞《向日葵》這幅作品的經驗基礎。新《綱要》強調: “幼兒的學習要來源於幼兒的生活,以生活為基礎,建立在生活之上。” 缺乏生活經驗的學習,對於幼兒來說是空洞乏味的,美術欣賞教學也是如此。因此在欣賞《向日葵》這幅作品之前,我認為幼兒應該豐富的經驗可以包括:色彩、線條、構圖等美術欣賞要素方面的經驗,這一點大班幼兒已逐步積累;另外教師要幫助幼兒認識向日葵這種植物,幫助幼兒建構有關向日葵的知識經驗。那麼我相信在幼兒擁有了如此豐厚的經驗之後,他們的欣賞活動會更加生動獨特。

  基於兩種經驗的積累,我們可以圍繞向日葵的欣賞活動構建這樣一個主題: 這個主題包括:實地參觀活動引導幼兒透過實地實物的參觀、認識,建立對向日葵的初步感受和認識。然後認識向日葵的色彩、外形、特徵及作用和象徵意義,幫助幼兒建立對向日葵的完整認識。還有一個種植活動幫助幼兒瞭解種植的要素,這樣幼兒就建立了足夠的生活經驗。另外教師還透過欣賞凡高其他作品的活動幫助幼兒認識凡高,瞭解凡高的作畫特點、瞭解凡高的一生,幼兒有關的美術經驗也隨之形成。

  570) this.width=570;" border=undefined>

  說活動日標

  1.活動目稱

  (1)引導幼兒欣賞凡高的作品《向日葵》中鮮明亮麗的色彩和極富特色的線條,感受畫面傳達出來的強烈、炙熱的感情。

  (2)鼓勵幼兒大膽欣賞與評價,發展幼兒對藝術作品的解釋和評判能力。

  2.活動重點:欣賞作品《向日葵》中鮮明亮麗的色彩和極富特色的線條,感受畫面傳達出來的強烈、炙熱的感情。

  3.活動難點:瞭解畫面中的情感是可以透過形象、色彩、筆觸等要素傳達出來的。

  【分析】 目標(1)綜合了對美術要素的認知以及對作品的情感,是以認知和情感並重的目標。開展幼兒美術欣賞活動。是引導幼兒透過對藝術作品的理解、感受和體驗,逐步豐富幼兒美的經驗,提高幼兒對美的作品的感知和評判的能力,同時學得美術的技能和技巧。這兩個是缺一不可相輔相成的。

  其中“瞭解畫面中的情感可以透過形象、色彩、筆觸等要素傳達出來”是本次活動的難點,因為從幼兒對作品表面的感受和理解達到如何內化為自身的情感,從而更好地體驗作品、更好地體驗創作者的情感是比較難的。

  目標(2)是能力目標,我認為美術欣賞教學的目的不是單純為了美術技能技巧的提高。而更多的是幼兒對美好事物的感受、理解、體驗,從而激發幼兒對美的創造。但是技能技巧的學習也是不可或缺的,有了技能技巧的提高才會促進幼兒的創作。

  說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實地參觀向日葵種植園地,給向日葵拍照。觀察認識向日葵。欣賞有關凡高的其他作品,幫助幼兒建構有關向日葵的認知經驗及美術欣賞經驗。

  2.環境創設準備:有關向日葵的照片、圖片,《向日葵》作品圖片每兩位幼兒一幅,《十四朵向日葵》作品幻燈片一幅,凡高的其他《向日葵》作品幻燈片。

  活動延伸:

  “我的向日葵”激發幼兒學習模仿或創作一幅“向日葵”作品。

  說設計理念

  1.教學活動注重經驗的構建和積累。幼兒的學習活動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之上的,美術欣賞教學也不例外。在欣賞活動之前教師注重幼兒有關美術經驗的積累,如欣賞凡高的其他作品,幫助幼兒瞭解凡高繪畫的特色及筆觸。同時教師還發現幼兒有關“向日葵”的生活經驗不足,注重幼兒生活經驗的補充,使幼兒在活動中有話可說,有感而發,為更好的欣賞作品做好鋪墊。

  2.欣賞活動緊扣美術欣賞要素。在《向日葵》這幅作品中,值得幼兒欣賞和學習的是:畫面中鮮明亮麗的色彩和極富特色的線條,以及作品的構圖。在教學中引導幼兒從最突出的色彩人手,欣賞感受色彩的亮麗、同色系的組合及對比色運用的恰到好處。同時引導幼兒感受大膽誇張的線條帶給我們的富有靈動和生命的感覺。

  3.欣賞活動中尊重幼兒的感覺,鼓勵幼兒大膽表述。兒童都是藝術家。兒童的藝術是兒童生命本能的自然凸現。因此在欣賞中教師和幼兒的對話是平等的,尊重幼兒對作品的感覺和表述,而不是以自己的權威壓制幼兒。

  4.注重多種欣賞方法的運用。對話法是美術欣賞教學的基本方法,教師除了鼓勵幼兒大膽與作品、教師、同伴之間互相對話,表述對作品的理解.同時運用對比的方法,感受實物、圖片和繪畫作品的不同,教師還運用幻燈片的放映給幼兒一個完整美麗的感受,同時欣賞感受到更多的“向日葵”作品。

  5.欣賞活動注重幼兒情感的激發。畫面中,鮮豔亮麗的黃色和橙色以及大膽、誇張、扭曲的線條充分流露出創作者強烈和炙熱的感情,流露出對向日葵的熱愛。教師從色彩、線條等人手,運用對話、對比等方法引導幼兒感受作品表達出的情感,激發幼兒的創作慾望。

  《》 編輯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認知活動---1和許多

  說活動教材

  認識“l”和“許多”是幼兒認識數活動的開始,比較適合於3歲左右的孩子。根據他們年齡小、好玩、好遊戲、有意注意時間短的身心特點,我設計了認知活動“1”和“許多”。只學習“1”和“許多”相對低年齡段孩子而言較抽象和枯燥。但伴隨著遊戲活動,就會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既可以滿足幼兒遊戲和好動的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數學教育目

  標。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選擇了“小兔採蘑菇”作為小班幼兒學習區別“1”和“許多”的教材,並幫助他們初步理解“l”和“許多”之間的關係。在整個教材中所涉及的動物形象“小白兔”,孩子們很熟悉,而且其中的活動簡單。比較形象直觀,滿足幼兒思維具體形象的特性,讓幼兒在遊戲中建立初淺的數概念。

  說活動日標

  1.活動目標

  在生活中孩子們也會常常接觸到“1”和“許多”等這樣的數現象,但對這些數現象模糊不清,不能很準確地理解“l”和“許多”之間的關係,為了幫助孩子能夠進一步地掌握理解“1”和“許多”,特制定以下兩條目標:

  (1)在遊戲中讓幼兒初步感知“l”和“許多”兩個不同的量。

  (2)培養幼兒對數活動的興趣,並學習用語言進行表達。

  2.活動重點:在遊戲中讓幼兒認識“l”和“許多”。

  3.活動難點:感知“1”和“許多”兩個不同的量。

  【分析】本次活動重、難點體現一個“認識”和“感知”的問題,所以把認識“l”和“許多”作為整個活動的重點,透過讓幼兒根據兔媽媽所給的任務進行認識“l”和“許多”的關係。活動的難點定位在感知“l”和“許多”兩個不同的量。因為在教育幼兒學習數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遵循一個由易到難的規律,在認識的基礎上再進行感知,體現了幼兒學習數的發展過程,這樣才具有一定的遞進性,讓幼兒知道1個1個和起來就是許多個,許多可以分成1個1個,增強了幼兒的數概念。“l”是自然的單位,“許多”是含有兩個以上元素的集合,它們之間有一個量的區別。在目標中還強調了讓幼兒用語言來表達“l”和“許多”兩個量.符合小班幼兒的思維發展要求,也促使幼兒在表達過程中理解“l”和“許多”兩個方面的意義。

  說活動準備

  1.前期準備:瞭解幼兒的喜好。

  2.活動材料準備

  (1)兔寶寶和大灰狼的頭飾、籃子及蘑菇若干。

  (2)合適的活動場地,為幼兒提供寬敞的活動空間。

  (3)場地佈置如圖:(×表示小兔出發的位置)

  570) this.width=570;" border=undefined>

  說活動延伸

  1.活動一:區域活動中提供各種水果的圖片,請幼兒說一說哪種水果是1個,哪種水果是許多個。(教師根據需要可更換圖片的內容)

  2.活動二:區域活動中提供小卡片。聽指令找出相應數量的實物卡片:請你找出是l(許多)個物體的卡片。

  3.活動三:找找自己身上什麼東西是l,什麼東西是許多,並告訴同伴和老師。 4.活動四:教師帶領幼兒找找教室和室外的物體,什麼是1,什麼是許多。請幼兒回家找找家裡的什麼東西是1個,什麼東西是許多個。

  【分析】 起到加強鞏固作用,讓幼兒透過進一步的動手操作和觀察感知“l”和“許多”,加強理解“l”和“許多”的概念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從中也培養了孩子們的觀察力。

  說活動特色

  1.活動情景遊戲化。活動中,老師能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採用了讓幼兒直接參與的情景教學方法,讓幼兒在有趣、直觀、形象的情景中,始終以角色身份參與遊戲。既符合小班幼兒好動的特點,又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在有趣的遊戲中體驗並感知了“1”和“許多”,引起幼兒對數的好奇和探索興趣。

  2.活動內容整合性。在活動過程中以小兔採蘑菇為主題,融人認知(“l”和“許多”)、語言(我拿了……;我採了……)、社會(伯伯借籃子給小兔們,突出關愛)、健康(下蹲、跳等基本動作)等方面。

  3.活動自主性。教師以兔媽媽的形象帶領幼兒參與活動,打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界線。活動中沒有強硬的規定,創設較自由的活動空間,讓幼兒輕鬆地學習本領。

  《》 編輯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科學活動-會跳舞的罐寶寶

  說課內容

  一、設計意圖

  我班幼兒年齡普遍在3―4歲左右,思維呈現出直覺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發展,由於小手肌肉組織發育還不夠完善,因此,活動性較弱。利用幼兒對周圍的聲音感到新鮮好玩的現象,設計此活動,發展幼兒的聽覺、觀察力、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二、說教材

  1.本活動的目標是啟蒙教育,主要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2.活動過程有趣、形象,利用擬人的方法,抓住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充分調動幼兒主動參與和操作的積極性。

  3.分組活動、綜合活動使每個幼兒都有參與的機會,而難易適中、動靜交替促使不同水平的幼兒在上自信心的發展,獲得成就感。

  三、說教法

  1.操作法:為了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我採用了操作法,在適當的要求下,發展幼兒動手能力與觀察力,體會探究的樂趣。

  2.遊戲法:“遊戲”是低齡幼兒活動的最佳方法,教師在遊戲中輔以形象生動的教具、有趣活潑的語言,會使幼兒興致勃勃,從而寓教寓樂。

  活動準備:前期知識經驗的準備──幼兒會聽一些獨特的聲音。教具遊戲的準備──沙子、小石子、小鐵片、黃豆、卡通空八寶粥罐若干;舞曲音樂。幼兒活動準備──按人數將幼兒分成3―4組。

  四、說學法

  1.透過可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讓幼兒大膽放手操作,以此體會操作的快樂。

  2.在有趣的遊戲情景中,讓幼兒去探索,從而發展幼兒的聽覺力、注意力、觀察力。

  五、說教學程式

  首先,透過認識新朋友──漂亮可愛的罐寶寶,引發幼兒的活動興趣;其次,透過操作活動“喂寶寶”嘗試自己製作響罐。這樣的設計,幼兒沒有心理壓力和負擔,使每位幼兒都有了動手機會和表現,在猜想活動中,鼓勵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去猜測、去思考,激發他們探究的熱情;最後,在戶外活動中,深化主題,愉快的結束活動,使幼兒意猶未盡的渴望再次的活動。

  活動內容

  活動目的:

  1.辨別幾種不同的聲音,使幼兒對聲音產生探究的慾望。

  2.培養幼兒的操作興趣、發展觀察力、注意力以及對科學活動的喜愛。

  活動重點: 知道不同的物體能發出不同的聲音。

  活動難點:將相同聲音的響罐配對。

  活動準備:

  1.裝飾成各種卡通娃娃的空八寶粥罐子、盤裝沙子、黃豆、小石子、小鐵片等若干。

  2.按人數將幼兒分成3―4組。

  3.錄音機、舞曲音樂磁帶。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直觀教具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1.出示罐寶寶──介紹給幼兒的新朋友。

  2.出示並認識罐寶寶的“食物”──沙子、黃豆、小石子、小鐵片。

  二、基本部分:操作活動引發幼兒探究。

  1.喂一喂──指導幼兒隨意給每個罐寶寶喂一樣食物並提醒幼兒蓋嚴蓋子。

  2.跳一跳──引導幼兒上下左右搖一搖罐寶寶,讓他們自由地跳起來。

  3.找一找──啟發幼兒相互猜測罐寶寶吃的是什麼,並將相同聲音的罐寶寶配對成舞伴,在舞曲中快樂地舞蹈。(幼兒亦可共同跳舞)

  三、結束部分:幫罐寶寶到戶外去找更多的食物,找更多的朋友。

  延伸活動:將幼兒製作的罐寶寶擺放到“科學操作區”,讓幼兒自由擺弄、玩耍。

  四、活動後的反思:在教學中,幼兒對操作、探究很感興趣,透過操作──遊戲的形式讓幼兒體會了探究的過程和快樂。在活動中,孩子在製作的同時,提高了幼兒的觀察力,動手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注意力、聽覺。他們特別喜歡玩遊戲,因為在遊戲中可以使他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沒有絲毫的壓力。對於個別能力弱的孩子,我採用集體與個別輔導的形式,並在日常生活中給他們提供機會,讓能力弱的孩子不會為此而產生畏懼的心理;對於幼兒的新觀點新發現,我總是鼓勵和尊重幼兒的觀點,並共同分享。如:有的幼兒認為罐寶寶吃飽了可以喝水,我肯定了幼兒的想法,並引導幼兒聽一聽罐寶寶肚裡的水聲,拓展了幼兒的視野與經驗。

  這次活動的不足是:師幼互動少了一些,在活動中可以在遊戲中穿插一些幼兒與教師之間的互動,這樣效果會更好。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12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大班的文學活動“蒲公英”,作品原文是:青草地上開著黃色的小花朵,多麼有趣的蒲公英;花朵凋謝後,花托上能結出雪白的絨白色的球。田野的風吹著,那雪白的絨毛在天空中飛揚起來,比柳絮還要輕。飛著飛著,又像一朵朵雪花輕盈地降落下來。

  下面我就說說本次活動的設計方案:

  一、教材分析

  這是篇散文,篇幅短小,結構層次清楚分明,以第一人稱來寫,使幼兒們在欣賞時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形象而易於幼兒瞭解的比喻手法,使整篇散文優美而又富於生命的活力,增添了幼兒們對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熱愛和憧憬,易於幼兒們朗誦和仿編。結合季節特點,我在活動前帶領幼兒們去感受大自然,去接觸和了解認識蒲公英,為學習散文打下了基礎。

  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及心理特點,從情感教育、能力培養、知識三個方面認真制定了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具體是:

  1、在觀察認識蒲公英的基礎上幼兒欣賞散文,學會有感情地朗誦散文。

  2、引導幼兒們瞭解散文優美的詞句和比喻句。

  3、陶冶幼兒情操,感受身邊事物的美麗,激發幼兒對生命的熱愛。

  活動的難點在於引導幼兒理解散文優美的詞句和比喻句,而重點則是在認識蒲公英的基礎上能有感情地學會朗誦散文。

  二、說教法:

  每個幼兒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對一切事物都具有極強的興趣。活動過程中我運用了自制的課件、背景樂和散文錄音、教師自身的朗誦,把幼兒們帶入一種美的意境,使幼兒們在優美的意境中感受了散文的語言美,體驗學習散文的快樂。活動的開展由易到難,層層深入,使幼兒們能主動積極、自願地參與和學習,獲得經驗,體驗了幼兒的主體地位,也正好契合了《綱要》中關於“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理念。此外我還採用了欣賞傾聽法、談話交流法、遊戲表演法引導幼兒在活動中敢說、想說、願意說,樹立了幼兒的自信心,從而使本次活動達到美的享受,快樂學習的和諧統一。

  說學法:

  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玩玩的輕鬆氣氛中掌握了活動的重、難點。在活動中教師充分調動幼兒運用直觀視聽法、討論談話法、情境表演等學習方法,讓幼兒學得輕鬆,感興趣。

  活動準備:

  1、幼兒觀察過蒲公英,瞭解它的外形特徵。

  2、錄音機、配樂散文錄音帶。

  3、蒲公英頭飾若干。

  4、課件及背景樂(畫面一:蒲公英的外形圖;畫面二:青草地上開著許多野花;畫面三:蒲公英的花形→凋謝過程,結出絨白色的球→風一吹,花朵上的絨毛隨風飛揚→雪白的絨毛輕盈降落;畫面四:第二年絨毛種子生根發芽的過程)

  三、說過程

  每個活動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也是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活動設計很重要的體現和實現的過程。根據教材的內容和

  幼兒的接受能力,我把活動分成三部分完成。

  第一部分:透過課件的展示,激起幼兒興趣。 《綱要》明確提出了“創設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的環境,支援、促進、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還提出了讓幼兒“想說、敢說”。在活動的開始部分教師以談話的方式和課件的展示給幼兒創設了一種散文意境。以神秘的語氣告訴幼兒說:“昨天,老師做了個夢,夢見我來到了青草地上,看到了什麼?你們來猜猜!”幼兒們一定會積極的響應我的提問,他們會展開想象的翅膀來猜想我在夢中看到了什麼,這時我再告訴幼兒們我看到的是草地上開著許多美麗的野花,讓幼兒們繼續猜想我最喜歡什麼花?激起幼兒強烈的好奇心,給幼兒提供一個自由想象說話的空間和機會。幼兒們在談話想象中能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體驗到語言交流帶來的樂趣。這時教師再開啟課件畫面一:蒲公英的外形圖,讓幼兒得到答案會無比興奮和滿足,激發起幼兒想去欣賞和學習散文的興趣。

  第二部分:欣賞散文,引導幼兒瞭解散文優美的詞句和比喻句並學會有感情地朗誦散文。 這一部分我分四個環節來完成:

  (一)透過播放散文課件和配樂錄音,讓幼兒感受散文的語言美。在幼兒們對散文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後我回提問:①蒲公英在什麼季節開花?②散文裡說青草地上怎麼樣?“我”最喜歡什麼?③蒲公英開著什麼顏色的小花朵?④散文裡說:“多麼有趣的蒲公英!你覺得它什麼地方有趣?

  (二)幫助助幼兒欣賞散文並學會有感情地朗誦散文。在教學過程中我運用情景表演和視聽講結合法,主要根據了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佔主要地位的特點,和幼兒語言發展的特點而採用的。視就是引導幼兒去看、去觀察。在自由、寬鬆且安靜的環境中,透過多媒體課件,更加形象的幫助幼兒理解散文中對蒲公英成長過程的描述,刺激幼兒的視覺感官,引導幼兒進行細緻的觀察。聽就是教師的語言啟發、引導、暗示和示範。設計了提問:“散文裡是怎麼說蒲公英有趣的?”“田野裡的風吹來,它怎麼樣?”在教學中為了讓幼兒充分體驗散文優美的詞句,利用課件展示幫助幼兒理解“飛揚”和“比柳絮還輕”。讓幼兒用動作去表現體會“輕盈的降落”。此時,我適時地啟發引導幼兒瞭解“蒲公英的種子輕盈的降落是為了什麼?”激發幼兒對生命的熱愛,陶冶他們的情操感受到身邊事物的美好。在示範朗誦時,教師配以情境表演和優美的背景音樂進行聲情並茂的朗誦,充分的刺激幼兒的聽覺感官。講就是指教師和幼兒的互動式的交流,教師和幼兒充分表達自己對事物的理解、想法和願望。在一種輕鬆的氛圍中自然的張口習得散文中的語句,豐富幼兒的語言。視聽講結合的方法能充分的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讓幼兒們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中。活動的重點在這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突破活動的難點,理解什麼是比喻句。教師採用的是示範舉例說明法,讓幼兒去討論:①為什麼說花托結出的種子像雪白的絨毛似的球?②為什麼飛著飛著,又像一朵朵雪花?透過幼兒們自發的討論歸納出比喻就是把ХХХ比作ХХХ。在幼兒們理解了的基礎上學說比喻句並能舉一反三,如“小朋友的臉紅得像蘋果”、“妹妹長得比花兒還要美”等等。最後幫助幼兒歸納主題,總結出散文詞語豐富,語句優美的優點。“你覺得這篇散文聽起來怎麼樣?為什麼優美呢?”

  (四)請幼兒們戴上蒲公英的頭飾,跟著配樂散文,一邊表演,一邊自己輕輕地跟著朗誦散文,進一步感受散文的特點,激發幼兒們對生命的熱愛。

  在每個環節中,無論是提問還是幼兒交流中,我始終注意和幼兒處在同一平行線上,善於傾聽幼兒們的每一個回答,而且每次的提問都出自於雙方自然的對話,使整節課少了點教師機械授教,多了點輕鬆與自然。在設計提問中,我給予幼兒們更多說的空間,不去束縛他們的思維,充分體現幼兒們在

  活動學習中的自主性。

  第三部分:延伸後續部分設計了兩個活動:

  1、繪畫——“ΧΧ花”。

  師以肯定、賞識的言語鼓勵幼兒在活動後畫下自己喜歡的花卉進行張貼,讓幼兒們自由評價:花的品種、繪畫的佈局、色彩的運用等等,使一次活動能讓幼兒們得到多方面的培養和發展。

  2、仿編散文。

  鼓勵幼兒將自己的繪畫作品轉化為一篇新的散文,按照原散文的思路進行仿編。“ΧΧ上開著ΧΧ花,我最喜歡ΧΧ花。ΧΧ花開著Χ色的花,多麼ΧΧ的ΧΧ花,春風吹來,ΧΧ花好像在ΧΧΧΧ,陽光照著,ΧΧ花好象ΧΧΧ,蜜蜂(蝴蝶、小鳥)飛來,ΧΧ花說ΧΧΧΧΧΧ。”

  散文的長短因人而已,允許幼兒有更豐富的想象,不嚴格按照教師規定的結構仿編。

  以上是我對這個教學活動的理解、分析與做法,如有不當之處請評委老師給與批評指正,謝謝各位領導!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最近我們正在實施《彩色幻想曲》主題,在這個主題中我們組織了各種各樣的活動,讓幼兒充分感受著五彩繽紛色彩的魅力。

  今年四月份的時候我到上海參加了“從頭到腳玩音樂”的音樂培訓,接觸的都是節奏音樂,回來以後在孩子們中間嘗試過幾次,效果還不錯,其中就有將兒歌填入節奏中進行遊戲的,學過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在主題《彩色幻想曲》實施過程中,我想蔬菜也是五顏六色的,如果能把蔬菜名字填入到節奏中組織一個節奏活動,與最近實施的主題比較吻合,而且幼兒肯定喜歡。於是就設計了《蔬菜湯》這一活動。

  二、說活動目標

  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經驗,我將目標定為:

  1、透過語言中包含的一個字、兩個字、三個字和四個字的片語學習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前十六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節奏型。

  2、嘗試根據語言中的節奏型變化不同的節奏組合。

  3、感受節奏活動帶來的樂趣。

  三、說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的開展活動我製作了PPT以及幼兒比較喜歡的蔬菜模型若干。錄音機、磁帶四、說過程我採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式,活動流程為:激發興趣――和老師一起煮蔬菜湯――分組活動:“我們自己的蔬菜湯”――遊戲誰是“小饞貓”――放鬆活動整個活動我以“我要辦蔬菜大餐”為線索首先請小朋友和我一起去買菜匯入活動。接著認識各種蔬菜,在認識蔬菜的時候我有意識的讓小朋友用一個字、兩個字、三個字、四個字的方法說各種蔬菜名稱,為接下來的活動做好鋪墊。接下來教師有目的的選擇了四種蔬菜蔥、青菜、胡蘿蔔、黃瓜然後請小朋友分別組成一個字蔥、兩個字青菜、三個字胡蘿蔔、四個字兩根黃瓜的詞語。然後給他們分別配上節奏型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前十六分音符、十六分音符進行念讀。

  第三部分我引導孩子伴隨身體打擊樂即拍手念讀整個節奏型三遍。在孩子基本學會節奏型的基礎上教師將圖片調換以增加難度讓小朋友嘗試。

  第四部分的分組活動“我們自己煮蔬菜湯”是本次活動的重難點也是高潮部分。首先我提出活動要求:“請小朋友分成4組,每組5人。分好組後每一組選出一個小組長先到老師處選擇四種蔬菜和節奏卡。然後帶領組員一起去煮蔬菜湯。在這個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大班幼兒的一個合作能力,大班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很好的領導和被領導意識,因此學習指揮是很重要的一個音樂教學內容。小組分組活動能培養孩子們的相互合作意識。同時我讓孩子們自己選小組長也體現了以幼兒為主體。孩子們也能運用他們的方法來選,如推選、剪刀石頭布、點兵點將等。接下來以遊戲”到誰家做客“來檢驗孩子的學習成果。

  第五部分”誰是小饞貓“讓小朋友嘗試新節奏型,即加入休止符。

  結束部分我組織了一個放鬆活動”小星星“讓小朋友在走圓的形式中結束活動。

  最後談一談組織活動後的體會,我覺得整個活動中,幼兒積極性都很高,在幫蔬菜說一個字、兩個字、三個字、四個字的時候興趣就很濃厚,和老師一起煮蔬菜湯時積極投入,接著分組遊戲時孩子們的興奮點達到了高潮。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14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大班音樂欣賞:搖籃曲,這首歌曲有三段,這是一首東北民歌,曲調優美,節奏緩慢,歌曲有三段歌詞其中滲透著媽媽對嬰幼兒的無限疼愛和殷切希望。教材所含的知識點是:搖籃曲的節奏特點和情緒色彩。由於大班幼兒已經有了一定的欣賞音樂作品的基礎,能完全較為正確的來識別音樂作品的情緒和節奏特點。因此只有掌握了搖籃曲具有的緩慢輕柔的節奏特點,優美抒情的情緒色彩。才幹更進一步瞭解作品表達的思想內容,為教學地順利開展做好鋪墊準備。這一知識點的掌握在整個知識結構中處於基礎地位,

  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中的重要組成區域性,根據音樂教學的意義中所提到的:對幼兒來說音樂活動的意義決不應侷限於音樂自身,它同時也要有益於發展幼兒的智力和體力,陶冶幼兒的情感、品格,形成幼兒活潑開朗、積極向上的個性,使幼兒身心健康的生長。制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在欣賞過程中感受到濃濃的母愛、享受到愉悅的情感體驗。

  2、發展幼兒的音樂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示力,培養幼兒注意傾聽的良好習慣。

  3、引導幼兒瞭解搖籃曲的性質特點,知道這是一首東北民歌,啟發幼兒運用語言、動作表達對歌曲內容的理解。

  教學重點是:引導幼兒注意傾聽,正確理解歌曲的內容。制訂的依據是: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音樂形象是透過各種表示手段如旋律、節奏、速度等而塑造出來的。而音樂又是一門時間藝術,是在時間中流動的,稍不注意就會流失過去,作為歌曲的欣賞幼兒可以藉助於歌詞來理解歌曲內容。大班幼兒注意力的發展比較好,也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只有聚精會神地傾聽正確理解歌曲的內容,才幹使幼兒與歌曲發生共鳴。

  教學中的難點是:引導幼兒運用語言、動作表達情感體驗與聯想。難點制定的依據是:欣賞音樂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和裡、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幼兒的認知程度具有感性大大超越理性的特點。因此在音樂感知的基礎上,發生情感體驗和聯想從而達到對作品的深入理解,對幼兒來說和具挑戰性,就象一個跳一跳就夠得到的果實,藉助於教師的引導協助,幼兒透過努力是可以完成的。

  二、教學方法

  針對教材內容和分析依據綱要的精神:音樂教育不是用說理的方法,而是透過幼兒對音樂的審美感受,陶冶情操,豐富幼兒感情,啟迪幼兒智慧,培養良好的個性。我主要運用了欣賞法、啟發聯想法和情緒感染法進行教學。

  第一種欣賞法,這是音樂欣賞教學不可缺少的方法。在欣賞法中又分為完整欣賞和分段欣賞兩個層次。整首欣賞,其目的就是堅持作品的完整不割裂,給幼兒一種完整的感受。分段欣賞的目的是引導幼兒進一步深入地理解歌曲的思想內容,感受搖籃曲的性質。因此教學中的第一遍欣賞是完整欣賞,給幼兒初步的音樂印象;然後再分段欣賞進行深入分析;最後再完整欣賞,這是幼兒對搖籃曲更深層次的理解與賞析。在運用欣賞法時為幼兒創設恬靜溫馨、有利於傾聽的教學環境,藉助於動感的多媒體課件、教師聲情並茂的的演唱。在聽覺和視覺上給幼兒積極的刺激,使幼兒對歌曲的節奏、旋律和情緒有充沛的感受,激發幼兒愛媽媽的美好情感。

  第二種啟發聯想法,音樂是表示人們的思想,反映社會實際生活的藝術,它會給人以美的享受、思想感情的陶冶,在美的享受中能使聽眾發生聯想與想象。這首搖籃曲表示出的優美、溫柔的情緒,媽媽對嬰幼兒無限的疼愛與期望都會引發起幼兒的聯想。比方在完整欣賞後啟發幼兒:你想想媽媽在唱著搖籃曲哄嬰幼兒睡覺的時候臉上會有什麼樣的表情?在分段欣賞時教師啟發幼兒聯想媽媽是怎樣愛自身的?從而與實際生活聯絡起來發生愛媽媽的情感。在引導幼兒開展聯想時我注意給幼兒提供自由表示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如語言和動作大膽地表達自身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第三種情緒感染法,因為音樂是一種表情的藝術,很容易使幼兒受到情緒的感染,它在引導幼兒欣賞歌曲的過程中起到了示範典範的作用。在活動中除了欣賞錄音外,我特別注重讓幼兒欣賞我的演唱,因為透過聲情並茂,面帶微笑的演唱,和幼兒面對面能將歌曲柔美的情感和媽媽對嬰幼兒的愛傳送給每個幼兒,引起他們感情上的共鳴。另外在小朋友恬靜欣賞錄音時,我會用溫柔的目光注視每一個幼兒,用輕柔的動作適時給予提示,與幼兒之間進行無聲的情感交流。

  以上三種教學方法和多媒體技術在活動中交替使用、相互補充,使教學活動動靜交替。注意發揮了音樂作品的情感教育功能,重視了幼兒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傾向。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15

  背太陽

  說活動教學思想

  美是一種藝術,美的因素無所不在。審美作為一種高階的情感體驗,在我們的兒童時代更是發展為強烈的審美情感。幼兒園的審美啟蒙教育是將各領域的審美體驗交織、滲透、強化,最終提高幼兒的審美素質。就美術活動而言,應該將啟迪智慧與美好的心靈作為教育的首要目標,努力在創設富有詩情畫意的情景中,給幼兒以豐富的感官刺激,鼓勵他們將發自內心的強烈感受用自己的表達方式自由地釋放出來.從而得到審美心理的滿足和情感的昇華。 所謂美術,美是體驗,術是表現。兩者必須和諧統一。但是在教育實踐中卻很容易出現兩者對立的情況:一是有美無術,幼兒只是在接受一些十分概念化的圖式,因而失去了表現和創造美的熱切願望。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做到美與術的統一,如何將各種美的因素加以整合。使幼兒獲得完整的審美體驗,我想這是我們審美啟蒙教育要努力追求的目標。所以我想在這一方面作一個初步的嘗試。

  說話動教材

  《背太陽》這一內容選自一篇優美的文學作品,它講述了一個帶有一絲童話色彩,情節不斷變化的故事。故事以擬人化的手法將人人熟知的太陽作為主人公,將房子、大樹等比作地球上的朋友,為了讓太陽工作得輕鬆一點,朋友決定輪流出來背太陽。故事雖簡單.卻充滿了兒童情趣,而在幼兒繪畫創作中,欣賞感受始終是第一位的。幼兒表現創作的慾望只能透過充分感受才能萌發,又只有在表現創造的親身體驗中才能領悟美的真諦。這裡所說的情趣即為審美情趣。在繪畫創作中。技能水平可以有高有低,但情趣是不能沒有的,所以我想用這篇富有情趣的童話故事《背太陽》作為貫穿始終的線索,營造一個優美動人的意境來感染幼兒,大膽地表現美,創作美。

  說活動目標

  作為一次美術活動,我想教師應該十分注意美的形式對激發孩子審美體驗的重要作用。本次活動在技能目標上必須解決的問題是運用重疊的方法來表現前後關係。在構圖上,那些連成一片的房子,鬱鬱蔥蔥的樹林或是手拉手的雲朵等襯托著一個半圓形的大大的太陽,大與小、名與少的對比配合。給人以平衡的美感。

  在情感目標上,我想讓孩子感受道德情感的美應是整個活動的靈魂。故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心,群體之間的互相幫助及團結的巨大力量,這些抽象的情感品質透過內容語言及圖象會給孩子一種具體、真實的體驗和感受,並使幼兒透過自己的創作進一步體會到這些美麗情感品質的美.而這種美會使整個活動極有光彩。

  說活動準備

  工具與材料是美術創作的必要條件。恰當地選擇工具將會提高幼兒學習的興趣,促使他們更主動地投入創作。本次活動中,我除了供給他們常用的水彩筆和蠟筆外,還提供了記號筆和多種顏色的水粉顏料及大號的水粉筆,便於幼兒表現大面積的色塊,嘗試多種作畫方法,可

  以用記號筆描線,可以用蠟筆勾邊,也可以用油水分離法。這樣一來,無疑又構成了美術創作中的形式美。

  說活動過程

  1.主題引入

  為了更好地把握幼兒對內容所產生的強烈的情感體驗,滿足幼兒運用更好的方法大膽表現自己體驗的要求,我設定了這樣的主題引入:“太陽辛苦了,地球上的朋友們商量著怎麼讓它工作得輕鬆一點。”從而引出後面的演示討論,許多房子、許多大樹、許多花草都來背太陽。使這種情感體驗逐步深化與昇華,並能貫穿於整個美術活動的全過程。

  2.提問設計

  在感受物體重疊關係時,我用了簡單的動畫效果,視覺效果較好。在活動設計中,為了讓幼兒理解創作技能或為了提出讓幼兒爭論的話題.我很注重設問的技巧。如:一級提問(較為籠統的問題)、二級提問(有各種答案的問題)、封閉式提問(即尋求標準答案的問題)等等。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有時往往會注意了設問的內容如何為目標服務,而忽視了完整性,教師則成了既是情景的創設者又是情景的破壞者。

  為了設問內容與情景巧妙地結合,在引導觀察房子間重疊關係時,我設計了這樣一組提問:“一幢房子背太陽背得動嗎?”提示幼兒應有許多房子才能背太陽。演示二三幢房子後又問:“咦!這幢房子怎麼造了一半就背太陽了?”引導幼兒觀察並發現這幢房子給別的房子擋住了。所以只看見一半。讓幼兒感知房子怎麼擠進去呢?從而告訴幼兒重疊的表現方法:看見邊就停,看不見當看見跳過去,提示房子與房子可以不斷地重疊。當許多房子終於將太陽背起的畫面出現後,孩子們的喜悅是不言而喻的。

  有了以上的觀察感受,下面的嘗試就變得簡單了。用大樹作為相關繪畫經驗的遷移為孩子在後面的創作打下了基礎。同樣的,教師在示範講解時所用的設問都圍繞著文學作品情節的展開而設計的。

  3.活動拓展

  在引導創作時,我用“一年有幾天”的問題激勵幼兒想像各種圖象.拓展創作思路。如果說,在欣賞與討論環節教師面對的是幼兒整體的話,那麼在指導創作中的教師面對的則是不同層次水平的幼兒個體。教師必須用敏銳的眼光及時捕捉幼兒創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新奇的構想或預設外生成的問題,並透過語言這一媒介將資訊整理反饋給幼兒。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使幼兒充滿激情地投人創作。

  為了保持活動的完整性,這個環節教師富有情境性的語言是十分重要的。在創作中由於兒童對重疊與省略的認識有一個較長的過程,幼兒時期也只是這一過程的初步認識階段,在這裡是沒有對與錯之分的。教幼兒一種方法,只是為了讓幼兒更大膽地表現,而不是限制。美的構圖形式是多變的,對於幼兒所表現出的各種圖式,教師的隨機指導顯得尤為重要。

  講活動特色

  審美教育的根本在於幼兒情感的培養,個性的陶冶。“背太陽”這個活動旨在讓幼兒體驗關心別人、幫助別人的快樂。我想在活動結束後的評價中教師不應單純功利性地評價誰的房子畫得好,誰的小花畫得美,而應從請來了哪些背太陽這個角度進行評價:第一天房子背太陽.第二天請了誰背太陽?……在不斷介紹幼兒創作內容的過程中使幼兒的心靈得到淨化。這樣一來,將重疊與省略這一枯燥乏味的技能訓練,融會在優美感人的文學作品的意境中。這樣幼兒最後得到的體驗是“勤勞工作的太陽得到了地球上許許多多朋友的關心和幫助”,而不是僅僅學會了重疊和省略。

  俗話說:“畫無成法,教無定法。”我想那種“為追求技能而技能至上”的做法在幼兒園的美術活動中是應該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