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幼兒園說課稿>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 篇1

  一、設計意圖

  一次帶孩子到戶外散步的時候,小朋友對樹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指南》中科學領域提出了:對周圍事物和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的目標。因此結合本季節開展的主題:“金色的秋天”,我設計了《小樹葉找媽媽》這節活動。

  二、說教材

  在開展“金色的秋天”主題活動的過程中,我透過細緻地觀察、傾聽幼兒的言行,及時捕捉他們的興趣點,以及他們的日常生活為基礎,貼近幼兒自身的經驗自然而然的就生成了《小樹葉找媽媽》這節活動。

  三、說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確立了情感、認知、能力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本次活動目標為:

  1.幼兒能在觀察、對應、和比較中,認識樹葉的不同。

  2.知道樹木對人類的重要性,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

  四、說重點難點

  幼兒能在觀察、對應和比較中,認識樹葉的不同是本節活動的重難點。在活動中我先讓幼兒觀察樹葉的顏色、大小、形狀等特徵,然後引導幼兒運用觀察、比較、對應的方法幫小樹葉找媽媽,最後透過送小樹葉回家,鞏固對樹葉特徵及名稱的認識。

  五、說教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情境教學法:創設一個自由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本次活動以幼兒喜歡的幫助小樹葉找媽媽為線索,貫穿整個活動。

  2.問題設定法:

  我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如:激發興趣的提問:這些樹葉是從那裡來得?激發情感的提問:小樹葉離開了媽媽會怎樣呢?我們可以幫它做些什麼?使幼兒不斷的思考,不斷的進取。

  3.操作法:讓幼兒透過動手操作,在與實物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用小樹葉拼貼出美麗的圖畫。

  六、活動總結

  《綱要》強調幼兒是中心,教育活動應以幼兒的需要、興趣,尤其是幼兒的經驗來進行,學決定教,在活動中我對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個參與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發現、討論、尋找,讓孩子在觀察樹葉時享受探索的快樂、在幫樹葉找媽媽時,享受助人為樂得樂趣。

  七、說學法

  幼兒在學的過程中,主要用了兩種學法。一是觀察法,透過幼兒自己尋找想象,發現不同的葉子形狀不同,例如銀杏的葉子像扇子,楓樹的葉子像手掌;二是自由探索法:幼兒透過探索感知樹葉的顏色、軟硬、以及樹葉的脈絡和光滑程度,來幫助葉子找到媽媽。

  八、說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拾落葉)

  播放音樂,請幼兒想象自己是一片從樹上飄落的葉子,配合音樂模擬葉子飄蕩。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機,活動一開始幼兒小樹葉隨音樂做動作,引起幼兒參與的興趣小朋友拾起散落在地上的樹葉。

  (二)幼兒觀察樹葉(發現樹葉的特徵)

  請幼兒找一找自己喜歡的樹葉做朋友並說一說它像什麼。(幼兒自己尋找、想象)

  〔在這一環節中是啟發幼兒合理想象。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想象,我們能看到他們大智若愚的稚嫩童趣,一片樹葉可以引發他們不同的想象。例如:“這片樹葉(楊樹葉)像什麼?”“愛心”“它還像什麼?”教師可以再次啟發幼兒的想象,讓他們深入思考,出現各種奇思妙想。〕

  (三)自由探索

  根據幼兒好奇的特點,請小朋友找一片你喜歡的樹葉和自己做好朋友。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你的好朋友它像什麼?是什麼顏色的?摸上去是什麼感覺?我們可以幫小樹葉做些什麼?它的媽媽是誰?

  (四)體會成功的喜悅。

  幫助小樹葉找到媽媽,並於它們一同跳舞。

  (五)知識拓展(知道樹的種類、作用)

  透過課件的演示讓幼兒瞭解其他樹的種類。組織幼兒互相交流並討論樹木有什麼作用,給人類帶來哪些益處。樹木能給我們帶來這麼多的好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愛護花草樹木,做個保護環境的小衛士。

  九、說活動延伸

  製作葉子畫這一環節是在前一環節的基礎上進行選擇性的創造製作,對孩子們來說,這種充滿自信和自主的操作同樣具有想象、創造性的成分,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操作可以使幼兒按目前的心理需要(成功需要、嘗試需要)選擇不同的方式,在已有的基礎上將自己的創造向前推進一步,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體驗成功的喜悅。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活動教材:

  中班科學活動《吹泡泡》我是用巧妙的方法引導幼兒生成和建構的主題。在幼兒“玩”的過程中,我以玩伴的身份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藉助“你們發現吹的泡泡有什麼秘密”這個開放性的問題,與幼兒有效地互動自然生成了這個主題。目的在於保持幼兒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從小就善於觀察和發現;讓幼兒們真正理解科學、熱愛科學,達到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習目的。

  二、說活動目標:

  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建構知識的能力我為本次活動制定瞭如下三條目標:

  1、運用各種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瞭解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

  2、嘗試運用記錄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發展學習的自主性。

  3、在探究活動過程中,體驗發現的樂趣。

  三、說活動重點、難點:

  此次活動設計的最終目的是激發幼兒更深層的探究“泡泡特性以及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慾望。因此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確定為“運用各種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瞭解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將“嘗試運用記錄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發展學習的自主性”確定為本次活動的難點。

  四、說活動方法:

  為了構建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讓幼兒在自主狀態下主動建構知識和經驗,體現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習,以此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我有意識運用了以下三種教育方法:一“順”,二“引”,三“助”。

  “順”即順應幼兒的活動,為他們提供有關主題的資料及活動所需的材料,使幼兒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探索。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給足幼兒自由的時間與空間,提供豐富的材料。

  “引”即用巧妙的方法引導幼兒生成和建構新的主題或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透過觀察思考和設定開放性問題的策略,以玩伴的身份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與幼兒有效地互動。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助”即教師在適當的時候“助”幼兒一臂之力,對幼兒進行點拔,藉助當時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主題,把幼兒的學習興趣推向深入。

  五、說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共分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設疑激趣。

  在本環節中,為他們提供“吹泡泡”所需工具,讓幼兒觀察並提問:“這些工具能做什麼?”,以問題引出課題“吹泡泡”遊戲,激起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為建構新知做鋪墊。

  第二環節:感知探究。

  在本環節中透過為幼兒創設自主探究的空間和時間,讓幼兒親歷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透過運用各種感官,積極地觀察、操作和實驗,教師則巧妙地以玩伴的身份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藉助開放性的問題:“吹泡泡的時候,你們發現什麼秘密了?看誰發現的多?吹泡泡的時候,你們發現的共同特點是什麼?”,用“引”的方法,啟發引導幼兒在“玩”中體驗泡泡的特性。

  第三環節:體驗驗證。

  在本環節中,教師捕捉隨機教育的契機,藉助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正方形、三角形、等工具),邊觀察邊記錄想象結果時,對幼兒感覺疑惑的問題“不同工具吹出泡泡的形狀應該是怎樣的?”,利用開放式問題:“你用的是什麼形狀的工具?你發現吹出的泡泡都有什麼秘密?進行適時點拔,把教育活動的難點轉換為幼兒感興趣的問題,從而把幼兒的探索興趣引向教師要求的方向,將幼兒的學習興趣推向深入。同時抓住幼兒互相交流、表現、分享展示板上自主探究過程和結果的契機,設定開放式問題“每個人吹泡泡的工具和吹泡泡的結果,有什麼秘密?”,“引”發幼兒進一步深入思考和概括,讓幼兒對探究結果進行推理,得出結論:“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結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形的”。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 篇3

  中班下冊科學說課稿我愛大樹和小花含反思適用於中班的科學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欣賞圖片並根據生活經驗,說出幾種花草樹木的名稱和作用及其保護方法,欣賞圖片閱讀教材,理解圖片內容知道花草樹木對人類的作用,瞭解花草樹木與人類的依存關係,萌發幼兒保護花草樹木及環境的意識,產生愛樹愛花的情感,快來看看幼兒園中班下冊科學說課稿我愛大樹和小花含反思教案吧。

  一、說教材

  今天說課的內容是選自幼兒園建構式課程中班下冊科學教育活動《我愛大樹和小花》。《新綱要》科學領域目標中明確提出了:培養幼兒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有各種各樣的樹和花,對於孩子來說既熟悉又陌生,每每在戶外活動時孩子總會不經意地去看看、摸摸,有時還會說一句,如:這顆樹好大哦,這朵花好漂亮哦,有時候還會進行追問,如:這顆叫什麼樹,這叫什麼花……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慢慢淡化了對身邊花草樹木的愛護,甚至親手破壞身邊的環境,如:亂砍樹木,亂摘花朵……結合中班建構式課程中的主題教學《大樹和小花》的內容,我設計了符合中班幼兒年齡特點的教學活動《我愛大樹和小花》,引導幼兒要保護身邊的花草樹木,清楚花草樹木與人類的關係以及對人類的作用。透過掛圖與教材的閱讀理解保護花草樹木的重要性,從而萌發幼兒愛護花草樹木的情感。

  二、說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引導性的作用。根據《新綱要》在科學領域中提出:在幼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幫助幼兒瞭解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關係。從身邊的小事入手,培養初步的環保意識和行為。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制定了認知、技能、情感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1、目標一:欣賞圖片閱讀教材,理解圖片內容知道花草樹木對人類的作用。

  2、目標二:欣賞圖片並根據生活經驗,說出幾種花草樹木的名稱和作用及其保護方法。

  3、目標三:瞭解花草樹木與人類的依存關係,萌發幼兒保護花草樹木及環境的意識,產生愛樹愛花的情感。

  (目標定位:透過欣賞圖片閱讀教材來了解花草樹木對人類的作用,瞭解花草樹木是怎樣為人類服務的,萌發幼兒愛護花草樹木的情感)三、說教法與學法《新綱要》中強調幼兒是中心,教育活動應該以幼兒的需要,興趣,尤其是幼兒的經驗來進行,學決定教。在活動中我和幼兒的角色都是教學活動的主人翁,主要是以幼兒為主。讓幼兒在教學活動中享受探究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快樂。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我採用了"圖片觀察法"運用直觀、形象的圖片進行欣賞,引導幼兒理解圖片內容及其意思。"遊戲法"透過遊戲讓幼兒親身體驗怎樣愛護花草樹木讓幼兒更深一層的瞭解愛護花草樹木需要做的事情,在遊戲中讓幼兒學會愛護花草樹木的深刻內涵。

  四、說活動準備

  活動中準備:掛圖四幅、幼兒用書第37-38頁、五幅環保畫(例如:樹木被破壞、花朵被摘……)、製作花朵大樹頭飾幼兒人數各一半五、說活動重點、難點活動重點:幼兒瞭解花草樹木對人類的作用以及與人類的依存關係。(主要提高幼兒自身的認知能力)活動難點:幼兒理解什麼是光合作用,願意講述花草樹木的好處,用"樹真好,……或者花真好……"的句式表達。(提高幼兒的表達方式能夠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表達一段有含義的話。)六、說活動過程整個活動分為四大部分:匯入活動;基本活動;遊戲活動;延伸活動。

  (一)匯入活動:

  (問題匯入,激發幼兒學習興趣)教師提問:小朋友們你們有沒有發現幼兒園裡面開了很多花,種了許多樹呀,那你們喜不喜歡呢?為什麼?幼兒討論:為什麼喜歡幼兒園裡面的花草樹木?透過此問題來引出接下去的基本活動。)

  (二)基本活動:

  讓幼兒欣賞、理解圖片內容及其意思,懂得保護花草樹木的重要性,並與同伴討論自己保護花草樹木的方法。

  教師:1.請小朋友把教材翻到最後一頁(37-38頁),看到了什麼?發現了什麼?(幼兒互相討論,教師找一部分小朋友講一講看到了什麼,對圖片的瞭解有多少)

  2.逐一出示掛圖並分析每張圖示的意思,當出示掛圖(四)的時候著重向幼兒解釋光合作用對人類的重大作用。(第二次看掛圖目的是為了讓幼兒能夠更好的瞭解圖示內容,從而幫助幼兒理解教材內容,明白教材的教育宗旨懂得保護花草樹木的重要性,萌發幼兒喜愛花草樹木的情緒情感。)

  3.逐一出示花草樹木被破壞的照片,幼兒進行觀察並說出自己的感想,提出保護花草樹木的方法。(透過反面的例子來提升幼兒愛護花草樹木的情感並深刻體驗到愛護花草樹木的重要性。)

  (三)遊戲活動:

  "我是大樹、小花"遊戲,幼兒體驗怎樣保護花草樹木,學會用自己的方法保護花草樹木。

  教師示範:

  3、教師示範扮演花朵帶上花朵的頭飾,讓幼兒扮演花朵的主人並讓幼兒為花朵天天澆水等等最後教師將花朵開心的心情用肢體語言表達出來,讓幼兒從直觀上發現愛護花草的好處。

  4、教師組織幼兒玩以上游戲。(教師組織幼兒玩遊戲並帶上相應的頭飾,互相輪換玩遊戲。)

  教師組織幼兒總結活動:我們的小朋友都很不錯想了那麼多保護花草樹木的方法,我們的花草樹木們都很高興。小朋友們在遊戲中感受到花草樹木的快樂和難過了所以懂得怎麼去保護他們了,那麼我們以後應該怎麼去做呢,老師請我們小朋友自己說說看以後你應該怎麼做,怎麼去保護我們的花草樹木們,怎樣讓我們的環境變得更加的美麗。(幼兒互相總結自己的觀點,互相討論自己的想法並將自己好的想法付諸於行動。)

  教學反思:

  1.我從教學目標上有認知、情感、技能、但是科學活動應落在探索上,這是我以後科學活動中應注意的。

  2.活動中我應考慮在幼兒的水平上來安排內容。如理解光合作用這是難點,應建立在平時經驗之上來教學。

  3.透過遊戲活動幼兒對花草樹木的情感提升了,瞭解了保護花草樹木的方法。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 篇4

  活動目標

  1.體驗玩色的樂趣,產生探索的欲塑;

  2.感知顏色的變化,進行三種顏色的分類。

  活動準備

  透明飲料瓶若干個,顏色標記,塑膠簍子三個。

  活動過程

  一、觀察、探索瓶子的秘密。

  1.導人:"小朋友,平時我們常常會喝飲料,飲料瓶有各種各樣的。今天我帶來的可是神奇的飲料瓶。(揭開遮布)這些瓶子怎麼神奇呢?這些瓶子呀都會變魔術!"

  2.觀察瓶子:"大家快來看看,神奇的瓶子是什麼樣的?"(都是透明的,身體是細細長長的……裝著沒有顏色的水。)教師要做準確概括。

  提問:你看到了什麼?你發現了什麼呢?

  二、發現秘密,激發探索慾望。

  過渡:"瓶子裡有秘密噢!下面一個人拿一個,我也拿一個。"(注意:站的位置不要太擠,不要背對大家。)

  1.晃瓶子

  (1)"拿好你的瓶子,音樂響起來,讓我們和瓶子一起跳個舞吧。"

  (2)"讓瓶子動起來,讓瓶子裡的水也跳動起來!"

  2.找變化

  (1)"看看你們的瓶子有沒有什麼變化啊?"(只有三位幼兒拿的瓶子裡的水變顏色了。注意讓孩子自己說出顏色。)

  (2)"咦,你瓶子裡的水變成了什麼顏色?他的也變了,變成了什麼顏色?我的怎麼沒有變啊?(感到很奇怪。)

  (3)收瓶子:"我們先把瓶子送回去,然後趕快坐到椅子上。"

  幼兒討論:想想會是什麼原因呢?"

  三、玩變色遊戲,進行顏色分類。

  過渡:"這兒還有好多神奇的瓶子呢(揭開遮布),一個人拿一個,我們再來試一次吧。"

  1.變顏色

  "準備好。(音樂開始)動起來吧,讓瓶子裡的水也跳動起來!"

  2.送瓶子

  (1)(音樂停止)"你們發現了什麼?變成了什麼顏色?這紅紅的像什麼?"

  (2)"下面我們來玩一個找朋友的遊戲:我數一,二,三,紅色和紅色站在一起,藍色站在一起,黃黃站在一起。我要開始數啦,一,二,三。"(檢查)

  (3)(神秘一點)"噓!我的瓶子在和我說話呢,他說瓶寶寶想要回家了。他們的家在哪兒呢?找找看,在這兒呢,(出示空簍)上面還貼著標記。下面請你們看著瓶子裡水的顏色,按標記把瓶子送回家吧。"

  (注意:節奏要慢一點,要讓孩子都能安靜下來才開始說,不要急。)

  四、再變顏色,揭示秘密。

  1.老師換瓶蓋變色。

  過渡:"瓶寶寶都回家了,我們也坐到椅子上休息休息吧。"

  (1)"剛才我瓶子裡的水變成了黃顏色,它說它還會變顏色!""這次能變出什麼顏色呢?我們仔細看看吧。"(邊說邊換瓶蓋,音樂起。如果有孩子說出我換瓶蓋了,"我是在換瓶蓋,老師為什麼要換瓶蓋呢,待會兒你就知道了。")

  (2)"看,顏色真的又變了,變成了?綠色啦!"

  (3)"你們也把瓶寶寶輕輕地請出來。看清楚你拿的瓶子,裡面的水是什麼顏色的。"

  幼兒拿瓶子,隨音樂的節奏舞動。

  (4)"瓶子裡的水變色了嗎?為什麼沒變色呢?"

  2.小朋友換瓶蓋變色。過渡:"原來這裡面有一個小秘密呢!想知道的人趕快找一張椅子坐下來。"(幼兒回位置)幼兒猜測。(如幼兒猜測不到,教師啟發:細心的小朋友就會發現,剛才魔法師換了一個瓶蓋,瓶子裡水的顏色就又變了,那麼,秘密到底在哪兒呢?)

  (1)"秘密真的在瓶蓋裡嗎?我們擰開瓶蓋看一看,你會發現什麼?"

  (2)"對了,蓋子裡有顏色。看看你瓶子裡水的顏色和瓶蓋裡的顏色是不是一樣的啊?"

  (3)"請你看看你旁邊的小朋友和你的顏色是不是一樣的。找一個和你顏色不一樣的,互相交換一下瓶蓋,換好後一定要用力把瓶蓋擰緊。"

  (4)幼兒換瓶蓋(音樂響起來)。

  (5)"原來是什麼顏色的?現在變成什麼顏色了?"兩三名幼兒說。

  (6)結束語:"噢,不同的顏色碰到一起,就會變成另外一種顏色。小朋友們請帶上你的瓶寶寶,跟老師來吧!我們再去換個瓶蓋,試試看吧!"

  說課材料

  1.活動來源

  "天空生氣的時候是黑色,大海溫柔的時候是藍色,冬天掉眼淚的時候是白色,我的心高興的時候是彩色。"當我讀到《整合教材》中的這首兒歌時,覺得好美——是顏色渲染了這個世界的微妙。顏色可以表達心情,顏色可以表達感受,顏色還可以表示季節,正是顏色讓這個世界變得豐富多彩。顏色時刻在我們眼前。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顏色作為主題。我也知道關於顏色的活動有很多。課題老,就要想辦法變花樣,換角度。我要給顏色找一個更有生命力的載體!那段時間班上在收集飲料瓶,有個孩子帶了一個裝著水的飲料瓶,瓶蓋上打了幾個洞,說是倒過來可以當水壺用。看著他擺弄瓶子,瓶裡的水晃來晃去的,也許上帝可憐我的冥思苦想吧,當時腦子裡就突然想到用透明的飲料瓶作引子,裝上沒有顏色的水,讓顏料躲在瓶蓋裡,設計成一個可以讓水變顏色的小魔術。於是,"神奇的瓶子"就這樣產生了。

  2.設計意圖

  幼兒天生的好奇心是進行科學教育的基礎。"科學始於好奇",好奇心是興趣的先導,興趣又是學習的動力,是幼兒獲得經驗的先決條件。從小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就要從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人手,從而使幼兒愛科學,主動學習科學。巧妙的設計、有效的組織,就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學科學的興趣。我想透過今天這樣的方法玩顏色,能充分調動他們的好奇心,他們能在輕鬆快樂、好奇興奮的狀態下,產生探索慾望,感受顏色的變化,自然也可以進行顏色的分類。用幼兒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見的廢舊飲料瓶,發生神奇的變化,讓幼兒體驗到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科學就是我們每天做的事,使幼兒學會關注生活,真正理解科學的實際意義,產生內在的學習動機。

  3.目標分析

  現代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情感、態度和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他人及環境的積極交流、和諧相處。結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從情感、態度、認知等方面將活動目標確定為:體驗玩色的樂趣,產生探索慾望;感知顏色的變化,進行三種顏色的分類。

  4.過程分析

  圍繞以上目標,我將活動分為四個部分:

  (1)觀察,探索瓶子的秘密;

  (2)發現秘密,激發探索慾望;

  (3)玩變色遊戲,進行顏色分類;

  (4)再變顏色,揭示秘密。

  正如杜威所說"兒童有調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究是兒童的本能衝動,好奇、好問、好探究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

  在整個活動中,我給孩子創造了一個輕鬆快樂的活動環境,孩子是活動的主角,他們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愉快的情緒體驗和強烈的探索慾望正是本次活動的成功之處。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 篇5

  各位老師,大家早上好!

  一、說教材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中班科學課《小樹葉找媽媽》。

  .教材分析:

  新《綱要》中科學領域提出了:對周圍事物和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的目標。《小樹葉找媽媽》這一活動是在平時到戶外散步的時候,小朋友對樹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所以結合本季節開展的主題:金色的秋天,我設計了一系列關於樹葉的活動,本次活動就是其中之一。

  “從幼兒身邊最熟悉的事物出發”是瑞吉歐教育理念之一,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我們細緻地觀察、傾聽幼兒的言行,及時捕捉他們的興趣點,以及他們的日常生活為基礎,貼近幼兒自身的經驗進行自然而然的引發,層層深入開展活動。我們鼓勵他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從不同角度出發,透過各種手段來發現問題。在擺擺說說的活動中,他們的想象力發展了,會用自己的話語描述對家的認識。

  二、說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確立了情感、認知、能力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本次活動目標為:

  1、引導幼兒觀察、對應、和比較,認識樹葉的不同。發展幼兒的比較能力、思維能力,激發幼兒的探索的興趣。

  2、教師對幼兒進行保護樹木教育,知道樹木對人類的重要性。

  3、激發對周圍事物的關心,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4、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讓幼兒獲得幫助他人的情感體驗。

  難點:觀察、對應、和比較,認識樹葉的不同。

  在活動中我先讓幼兒觀察樹葉的顏色、大小、形狀等特徵,然後引導幼兒運用觀察、比較、對應的方法幫小樹葉找媽媽,最後透過送小樹葉回家,鞏固對樹葉特徵及名稱的認識。

  三、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和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製作電腦多媒體課件;

  2、磁帶一盒;

  3、物質準備:葉標本三種;楊樹、柳樹、楓樹的掛圖;彩紙若干張。

  四、說教法

  《綱要》強調幼兒是中心,教育活動應以幼兒的需要、興趣,尤其是幼兒的經驗來進行,學決定教,在活動中我對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個參與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發現、討論、尋找,讓孩子在觀察樹葉時享受探索的快樂、在幫樹葉找媽媽時,享受助人為樂得樂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情境教學法:創設一個自由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本次活動以幼兒喜歡的幫助小樹葉找媽媽為線索,貫穿整個活動。

  2、問題設定法:

  教師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如:激發興趣的提問:這些樹葉是從那裡來得?激發情感的提問:小樹葉離開了媽媽會怎樣呢?我們可以幫它做些什麼?使幼兒不斷的思考,不斷的進取。

  3、操作法:讓幼兒透過動手操作,在與實物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用小樹葉拼貼出美麗的圖畫。

  五、說教學程式

  (一)激發興趣(拾落葉)

  播放音樂,請幼兒想象自己是一片從樹上飄落的葉子,配合音樂模擬葉子飄蕩。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機,活動一開始幼兒小樹葉隨音樂做動作,引起幼兒參與的興趣小朋友拾起散落在地上的樹葉。

  (二)幼兒觀察樹葉(發現樹葉的特徵)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 篇6

  導讀:在幼兒進行實驗的時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夠認真的去尋找反作用力,只有極個別孩子只對某一樣東西感興趣,所以就不太主動的去進行其他的探索實驗,根據這個情況,我對這樣的孩子也進行了正確的引導,在實驗結束的時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夠在不同的物體中找到反作用力。

  我上的這節課是科學活動《火箭升空》這是整合課程《交通工具博覽會》主題中的一個活動。

  下面我先說一下這節課的活動目標:

  1、拓展幼兒的想像力及對科學的探索能力。

  2、嘗試瞭解火箭升空的動力。

  3、初步瞭解反作用力。

  首先,我說一下這節課的設計意圖,在《交通工具博覽會》主題活動中,我們班的孩子對於火箭都非常好奇,感興趣,平時提到火箭孩子們也都很興奮,他們雖然知道火箭,喜歡火箭,但是火箭對於他們來說具體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他們還不是很瞭解。

  這也正是《綱要》中所提出的:從生活或媒體以及幼兒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導幼兒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對科學家的崇敬,所以我就抓住了孩子們的這個興趣點,來設計了《火箭升空》這節課。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位於初步瞭解反作用力,難點定位於尋找反作用力。

  在活動的開始,我就利用孩子們比較感興趣的太空課件,來讓幼兒展開想像,最後讓幼兒看火箭升空[www。fww114。com網],使幼兒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透過探索發現,以及多媒體課件的利用,使活動得到進一步的深化。

  這些內容從形式上,內容實質上都深深的吸引了孩子,為了孩子更進一步的瞭解反作用,我又做了“小小”游泳和滑旱冰的課件,因為孩子的認知都比較直觀,所以我在課件上,又設計了向上向下的箭頭,這樣孩子們就能夠很清楚的看到力的方向了。

  在前面的幾個環節裡,我們只是聽和看,對於反作用力只是一個思維上的理解,幼兒並沒有親自去實驗,去感覺反作用力的存在,對於孩子們來說:科學知識的獲得必須在親身

  活動,親身體驗,在獲得大量的,豐富具體的實際經驗的基礎上得以真正的理解的,如果不讓幼兒親自去探索,去體驗,孩子是不會從真正意義上去理解的,所以我根據這一規律,也為了滿足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在第二環節安排了讓孩子去自由探索,在這一環節中,我為孩子們都提供了汽球、彈力球、彈簧、皮球、滑板車、裝水的大雪碧瓶、弓箭等等,讓孩子們在這些不同的物體中尋找反作用力。

  在幼兒進行實驗的時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夠認真的去尋找反作用力,只有極個別孩子只對某一樣東西感興趣,所以就不太主動的去進行其他的探索實驗,根據這個情況,我對這樣的孩子也進行了正確的引導,在實驗結束的時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夠在不同的物體中找到反作用力。

  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獲得的經驗是零碎的,所以在自由探索後,透過幼兒介紹,集體講述的方式,對幼兒獲得不同東西中存在的反作用力進行講評,讓幼兒的大腦裡有了一個反作用力的概念。

  在此過程中,教師是孩子們的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

  孩子們瞭解了反作用力,他們自然就會想到火箭升空的原理,所以,在活動的最後,我給他們準備了皮筋,火箭圖示,弓箭等等,讓幼兒開動腦筋利用反作用力把自己的小火箭送上天空。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 篇7

  一、設計意圖

  前幾次活動中,我班幼兒接觸了一些人與人之間聯絡的方式,為了讓中班幼兒對聯絡方式和資訊傳遞有更多,更廣泛的瞭解,把幼兒的這種探究性拓展開來。引導幼兒對動物的們的聯絡方式產生好奇。綱要中指出要積極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特點產生興趣和探究慾望,本次活動是讓幼兒瞭解動物們的有趣的聯絡方式,讓幼兒體驗發現的樂趣。

  二、活動目標

  教育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嚮導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已具有的語言能力和好奇心強的特點,我制定瞭如下目標:

  1.認知目標:透過探索學習,讓幼兒瞭解,並感知不同動物之間都有自己的聯絡方式。

  2.能力目標:培養幼兒對動物之間的聯絡方式這一科學現象的興趣

  3.情感目標:體驗動物之間聯絡這一現象帶來的樂趣。並懂得愛護動物。

  三、重難點

  根據本次活動目標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確定為初步瞭解幾種小動物的聯絡方式,難點定位於對動物聯絡方式的感知。

  四、活動準備

  為了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動的目標和內容我做了如下準備,小蜜蜂,小狗,孔雀,狼等圖片,以及其與同伴交流影片。

  五、說教學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力求師幼互動,因此活動中我主要採用多媒體展示法、探索討論法、遊戲激趣法等。

  活動內容設計是否符合幼兒的興趣,是一節活動成功的關鍵所在,因此我採用以下幾種學法:觀察法,操作演示法等。

  六、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中我將透過這幾個大環節來展開

  (一)展示欣賞,引發興趣1.展示圖片和影片,提出問題引發幼兒思考,讓幼兒之間做討論,說一說,圖片上的小動物在幹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教師小結,蜜蜂飛,採蜜。小狗撒尿。孔雀在開屏,狼在嚎叫

  (二)師幼互動,一起交流討論動物聯絡的特徵

  1.觀看影片,介紹動物們的種類,活動特性

  2.請幼兒來說一說,小動物們是怎麼發出訊號的?怎麼做的,

  3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方式,嘗試幫助小動物交流。

  教師小結,小動物和人一樣,有情況和事情的時候都要和小夥伴交流,

  (三)依次播放影片,瞭解小動物有趣的聯絡方式。

  1.逐一播放影片,瞭解活動中幾種小動物的聯絡方式

  2. 請小朋友說一說,還知道哪些小動物的交流方式

  3. 教育幼兒喜歡小動物,愛護小動物。

  教師小結:小動物的聯絡方式各有不同,但能準確的傳遞自己的資訊。

  七、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回家將知道的這些告訴自己的爸爸媽媽。

  八、教學反思:

  教學過程中,幼兒積極配合,認真嘗試,在自主練習裡獲取了經驗,又在集體練習裡感受到了快樂和喜悅,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教學目標也得到了圓滿的完成。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分析教材內容:

  《綱要》中指出:為了更貼近幼兒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問題,有助於開拓幼兒的經驗與視野。送走秋天迎來冬天,樹葉變黃,一片片樹葉從樹上落下來,我們學校門前有許多風景樹:法國的梧桐樹、各種槐樹等,樹葉像一隻只蝴蝶似的飄落下來,戶外活動時常常看到幼兒們追逐飄舞的樹葉,並把揀到的葉子握在手中左看右看捨不得扔掉,有的幼兒把它當扇子、有的當雨傘,一名幼兒跑過來問我:“老師,樹上的葉子掉光了,冬天就看不到樹葉了”,“不對,不對,冬天的時候還能看到葉子,有的樹上的葉子是不會落的”,另一名幼兒說“那是什麼樹上的葉子呢?”“我也不知道那是什麼樹上的葉子?”,結合幼兒的談話內容及對問題的興趣,我開展了《冬天能看到哪些樹葉》的談話活動,透過討論研究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積極探索的興趣。

  2.活動的重點、難點根據教學的要求和幼兒已有的經驗,我認為本次活動的重點:讓幼兒瞭解冬天能看到哪些樹葉?難點:瞭解幾種樹葉的名稱及不落葉的原因。

  利用幼兒對談話活動的興趣讓幼兒自己去大自然中觀察、發現樹葉的變化,透過課件圖片的展示讓幼兒更多瞭解冬天樹葉的變化,從而使活動的重難點有效突破。

  3.活動的目的:

  根據幼兒探索的興趣和教學的內容,結合幼兒的年齡我制定了適合幼兒發展的三個目標:

  (1) 讓幼兒瞭解樹有:常綠樹和落葉樹。

  (2) 常見的常綠樹有幾種?

  (3) 在冬天能看到哪些樹葉?

  二:準備活動(實物教材)1.知識的準備:請家長與幼兒一起蒐集有關常綠樹的資料。

  2.資料的準備:

  (1)讓幼兒到戶外觀察各種樹的葉子。

  (2)讓幼兒想一下冬天有哪些葉子不會落並進行蒐集。

  (3)多媒體課件《冬天能看到哪些樹葉》

  透過這些準備工作可以豐富幼兒已有的經驗,使幼兒在探索問題時能積極大膽、主動使重難點更容易突破。

  三:教學與學法:

  1.教法:

  在教學中運用了觀察記錄法、啟發提問法、引導思考法、課件演示法、蒐集資料法等方法的運用,克服了傳統的說教,讓幼兒透過觀察、對比、引導、思考、討論及課件的演示,讓幼兒獲得知識習得經驗。

  2.學法:

  讓幼兒透過對比互相討論及課件演示的方法讓幼兒知道冬天能看到哪些葉子?總結幼兒談話內容。

  四:教學過程:

  1.透過戶外活動使幼兒對《冬天能看到哪些樹葉》的談話活動產生興趣。

  (1)小朋友,冬天到了樹葉有什麼變化?

  (2)你們知道冬天到了哪些葉子不會落嗎?(讓幼兒集體談論)在這一環節中,讓幼兒對冬天能看到哪些葉子有初步的認識,從而進行進一步探索活動。

  2.讓幼兒觀看課件:冬天的常綠樹(1)小朋友,剛才你們看到冬天有哪些常綠樹?

  (2)冬天到了,哪些樹上的葉子不會落呢?

  透過課件的演示,使幼兒對已有的經驗得到認識和肯定,同時使幼兒對冬天能看到哪些樹葉有進一步認識。

  3.透過討論提問總結冬天看到的樹葉。

  (1) 請小朋友說一下你們知道冬天有哪些樹葉不會落?(鼓勵幼兒大但發表自己的意見)。

  (2) 集體討論冬天看到樹葉有哪些?

  總結談話內容:常見的有冬青、松樹、柏樹等。

  (3)仔細觀察冬天的樹葉有什麼特點?(集體討論)總結:冬青樹葉較後,有蠟質,松柏樹葉小,針狀較厚,兩種型別的樹葉冬天都不會落。

  4.讓幼兒繪畫自己見過的常綠樹,以此鞏固幼兒所學內容。

  五:活動延伸:

  互相欣賞繪畫作品並進行講述說明,使幼兒體驗到合作的快樂。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 篇9

  一、設計意圖:

  《綱要》強調"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我班前階段開展科學主題探究活動,大部分幼兒的探究意識及能力得到提升,他們會集體計劃安排操作活動的順序,能用形象的符號、影象記錄自己的觀察和發現,能對兩至三種事物進行比較找出季節、動物、植物等的異同和歸納簡單的特徵,特別喜歡把摸擺弄物品,實驗操作。

  在以集體、小組形式開展的多次探索、實驗活動中,我發現幼兒常常呈現出關注的興趣點和探究的著眼點各不相同、各具創想的現象,《綱要》一再強調"創設寬鬆自由的環境,從興趣和需要出發,引導幼兒主動參與、自主選擇"。我覺得很有必要為他們提供自主探究的條件,更好地實現其自我策劃,提高其實踐能力。

  "摩擦生電DIY"主題就是根據幼兒這一發展現狀設計,它以師幼共同設定問題情境為開端,基於幼兒各自不同的關注點,鼓勵幼兒透過真實事件來感受科學,在親身經歷中學習,獲得具體的感受和方法,培養幼兒自主學習、獨立探究的能力。

  二、主題教育目標

  1、對摩擦生電現象好奇,激發自主進行現象探究的求知慾。

  2、運用各種感官探究生電現象,自主配對材料進行摩擦實驗。

  3、能用圖畫表格符號、語言等方式表達交流探索摩擦生電現象的過程和結果。

  三、活動準備

  師生共同蒐集塑膠小棒、尺子、綢布、碎紙屑等各種實驗材料、記錄表格。

  四、可利用的資源

  1、環境創設:主題牆飾-《摩擦生電》,其中有生活中摩擦起電的各種現象,也包含了幼兒參與實驗過程的照片、幼兒的個人實驗紀錄表、集體的實驗彙總表。

  科學區、圖書區中投放的實驗器材、材料和圖書、圖片資料。

  2家長參與:豐富孩子摩擦生電相關知識,支援孩子在家獨立實驗;鼓勵孩子自主收集準備材料、用品。

  五、主題探究活動

  六、主題活動反思

  本主題一直緊扣幼兒的興趣點開展,從開始幼兒就對摩擦生電有濃厚的興趣,開始他們用物品是"溼的"、"上面有膠"、"他們有磁力"等理由來解釋靜電的吸引現象,但透過用手觸控卻證明不是如此。當凌峰說:"是布帶電,在尺子上擦,尺子就吸小紙片了。"其他幼兒更好奇了,提出"摩擦就會產生電嗎?""怎樣知道有電呢?""電能吸引什麼?""還有什麼東西摩擦會產生電?"等問題,可見,孩子雖然對生活中的這些現象不陌生,但不表示他們已感知了其中的科學道理。

  我把問題還給幼兒,引發幼兒的猜想、思考,他們被這些問題深深地吸引住,深入探究的條件已經具備。我覺得"摩擦生電DIY"讓孩子自己設計方案,籌備實驗器材去實驗是讓孩子的興趣和求知慾一直保持高漲的原因,因為,幼兒猜想磁鐵、塑膠、鐵、吸管、玻璃、氣球、筆等實驗要用的材料都是他們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物品,幼兒很容易就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自主探索摩擦生電現象。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此活動選材來源於生活。蔬菜是幼兒在生活中經常接觸的一種食物,隨處可見,我們取材也非常的方便。蔬菜的種類繁多,幾乎每個孩子都能說出幾種來。蔬菜的營養價值也非常的豐富,吃法繁多,可以清炒、可以煮湯、可以涼拌、還可以醃著吃,總之,我們的生活裡離不開蔬菜。然而,幼兒雖然知道很多的蔬菜,但對蔬菜的食用部分及其營養對人身體的好處不是很瞭解。因此透過觀察、討論、猜謎、製作等一系列活動,讓幼兒瞭解蔬菜特性的同時, 加深幼兒對蔬菜的認識,激發幼兒對蔬菜的興趣,引導幼兒多吃蔬菜是很有必要的。又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幼兒的長遠發展;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本次活動來源於幼兒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二、說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標:

  (1)透過認識蔬菜的外形特徵,瞭解蔬菜的不同食用部分。

  (2)按不同的食用部分給蔬菜分類(根類、莖葉類、果實類),發展幼兒的分類能力。

  (3)知道蔬菜好吃有營養,養成多吃蔬菜不挑食的好習慣。

  活動重點:能按不同的食用部分給蔬菜分類。

  活動難點:提高幼兒的分類能力,明確蔬菜好吃有營養,教育幼兒不要挑食。

  在活動中我主要是透過觀看多媒體演示,在看一看、說一說、猜一猜、分一分等幼兒自主參與的過程中突破重難點。為此,我作了如下活動準備:

  三、說活動準備

  《綱要》指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依據《綱要》我做如下三方面的準備。

  (1)學具準備:胡蘿蔔、番茄、白菜、土豆等實物若干、蔬菜圖片數量與幼兒相等。

  (2)經驗準備:幼兒對蔬菜有一定的經驗。

  (3)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四、說教法、學法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在本次活動中體現了教師與孩子的互動主體性,採用的教法有:

  1、情景創設法:利用"大頭兒子"這個幼兒喜歡的動畫形象,將幼兒引入到活動中,非常適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極大地調動起幼兒探索的慾望。

  2、課件演示法:透過多媒體課件播放,讓幼兒對蔬菜的生長過程和組成部分有了一定的瞭解,在這一過程中,現代教學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3、觀察指導法:此教學方法是針對幼兒在活動過程中出現的情況,教師可以採取隨機指導的方法,它體現了教師對活動的調控能力。

  4、遊戲法: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教育性、娛樂性、創造性。本次活動的第四環節中,我就引導幼兒根據自己手中的蔬菜圖片找朋友,同時加入《找朋友》的音樂,讓幼兒邊唱邊找,共同體驗分類的快樂。

  整個活動我遵循幼兒的學習規律和年齡特點,以幼兒為主體,本次活動幼兒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我引導幼兒看一看、說一說、猜一猜、分一分、做一做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就對蔬菜發生了興趣。

  2、嘗試法:在第二個環節操作活動中我就鼓勵幼兒對蔬菜進行分類,引導幼兒按蔬菜的是食用部分進行分類。

  3、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為了讓幼兒對蔬菜的食用部分有更深的印象,我就採用了遊戲體驗法,利用了輕鬆、活潑的音樂《找朋友》,這給遊戲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唱唱找找中引導幼兒體驗蔬菜分類的快樂。

  五、說活動過程

  在活動中以激發幼兒的興趣入手,圍繞目標將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使幼兒能始終處於積極探索的狀態,為了完成本節的教學目標,活動流程為:激發興趣——猜謎遊戲——操作分類——遊戲體驗——品嚐交流——製作延伸

  設定情景,激發幼兒探究興趣。(情境創設)(課件演示法)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活動一開始教師就利用幼兒最喜歡的大頭兒子和蔬菜寶寶來做客,引起幼兒興趣。

  1、大頭兒子帶著一群蔬菜寶寶來做客了。(PPT)

  2、幼兒觀看各種蔬菜圖片。(PPT)提問:你們認識這些蔬菜寶寶嗎?你喜歡吃哪一種蔬菜?你知道你是吃它的哪一部分?

  3、我們先來看看蔬菜都是有哪部分組成的 ?出示一副完整的植物生長圖,知道植物的身體是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部分組成。(PPT)

  以上我為幼兒創設了情境,引發幼兒觀察蔬菜特徵的興趣,同時也為幼兒提供了語言表達的機會。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 篇11

  一、說教材,說活動目標

  愛玩水是幼兒的天性。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只要有機會接觸到水,就常常玩得很開心。有一次,幼兒園停水,保育老師用臉盆端來一盆水讓孩子們洗手,孩子們興高采烈地把小手放在盆裡搓呀搓呀。“哎呀!老師,水裡有好多泡泡!”“老師,我在水裡看見我的小手好大呀!”“這水老把我的`小手往上頂。”小朋友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著,不時又轉頭問問我,我看著孩子們專注的神情,不禁想到,既然孩子們對水這麼感興趣,我為什麼不組織一次有關水的活動呢?《綱要》不是說:“教育活動內容要選擇幼兒感興趣的,貼近幼兒生活的內容”嗎?於是我設計了《寶貴的水》這一科學活動。希望從幼兒感興趣的日常事物入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引導幼兒動手動腦,積極主動地去發現“水”的秘密,同時在認知的過程中逐步萌發幼兒珍惜水資源的積極情感。

  我班是中班上期,整體年齡偏小,只有6-7個幼兒滿了4歲。雖然他們有求知的慾望,喜歡說,喜歡動手。但他們依賴性強,主動探索的意識不夠,語言表述能力較差,知識經驗也較少。為此,我為本次活動設計了三個目標:

  1、初步瞭解水的基本特性,知道水的重要性。

  2、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索活動。

  3、萌發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第一條目標意在豐富幼兒的基本認知。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難點。第二、三條目標主要指向情感態度方面。這對於我班幼兒長遠的學習習慣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說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裝有水,牛奶,醋的三個杯子。一盆水,圖片,幻燈片,玩水的玩具。這是完成教學活動所必備的條件。

  2、知識經驗:請家長給孩子講一講生活中有關水與人們關係的故事。以便在活動的經驗拓展上給予幼兒更多的資訊。

  三、說活動設計

  此次活動的內容線索為:探索活動——集體討論——提取經驗——聯絡生活實際——拓展生活經驗——獲得感悟。

  第一個環節:探索活動

  1)瞭解水是無色、無味的。

  我先透過語言引起孩子們對桌上三個瓶子裡的液體的關注,然後請他們自己選擇探索工具對桌上三杯物品進行觀察。幼兒有可能出現單一的行為如:只是攪拌,那麼我就要多透過言語提示鼓勵幼兒利用多種感官去嘗一嘗,聞一聞,看一看。儘量讓幼兒自己去發現問題。並將發現的問題與同伴交流,最後教師小結。本環節是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活動的開始,幼兒有可能比較被動,探索的興趣可能不是很濃厚,因此,我要精心設計好自己的提問“小釦子放到水裡能看見嗎?”充分調動起幼兒想了解事實真相的願望。

  2)玩水探索水的其它特徵。

  怎樣讓幼兒來進一步感知水的基本特性呢?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難點。如何突破?我主要想透過幼兒在自己操作的過程中發現水有浮力,水是流動的。這是一個玩中學,學中玩的過程。我請幼兒選擇自己帶的各種玩水材料玩水。玩之前,我就提出問題“水有很多秘密,小朋友要動腦想一想,看誰最先發現的秘密最多讓幼兒帶著問題去玩。玩後,我請小朋友互相交流自己獲得的經驗。這一環節,幼兒依然是在自主探索發現,即使個別幼兒獲得的經驗有限,但透過小朋友大膽講述,互相補充,互相啟發,再經過老師的提取引導,幼兒一定會對水的物理特性有進一步的認識。

  第二個環節

  交流分享。利用圖片和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討論:水是從哪裡來的?水有什麼用途?。讓幼兒瞭解水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知道人們喝的水叫淡水,淡水資源在地球上是很有限的,只有幼兒認識了水,知道了水的形成過程,才能知道節約用水。該環節我先提問“水是從哪裡來的?”,讓幼兒用自己已有的經驗回答,然後,我再利用圖片進行講述,讓幼兒獲得正確的知識來完成。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呢?因為,我班幼兒年齡偏小,前期積累的知識經驗不夠,要讓他們一開始就說出飲用水形成的全過程,他們肯定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先透過幼兒的經驗講述,教師小結。讓孩子有了一定的認知以後,再讓孩子們小組討論,這樣效果就會好一些。

  第三個環節

  拓展經驗,讓幼兒進一步認識水對於人們生活的重要性,知道人類沒有水就會面臨巨大的危險。此環節是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網上下載的圖片“土地沒有水乾裂,蓮偶沒有了水,排隊接水,到很遠的地方抬水,廢水汙染了小河,廢垃圾汙染了河水。”來引起幼兒情感上的共鳴,從而產生認知認同。

  第四個環節

  談話活動,也是本次活動的結束環節:教師提出問題“如何做節約水的好娃娃”。鼓勵幼兒大膽發言。表揚能將自己的節約水的方法介紹給別人的好娃娃。該環節可以很好地鍛鍊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也對幼兒節約水的思想情感再次進行提升。我想: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應該從孩子抓起,只有這樣才能逐漸喚起全社會的人都來自覺地節約用水。透過這個活動,我想孩子們對於生活中熟悉的水一定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延伸活動:

  設計一個主題牆“節約水的好娃娃”,用小花來展現在每個幼兒的表格裡。以此鼓勵幼兒都來做節約水的好娃娃。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 篇12

  一、說教材

  吹泡泡是幼兒生活中經常玩的遊戲,也是幼兒非常喜歡玩的遊戲。但在遊戲中,我發現經常是家長從商店裡買來比較精緻的吹泡泡用具,而且泡泡器為固定模型(一般都以圓形),抑制了幼兒的科學探索,束縛了幼兒的思維發展,甚至在有的幼兒的頭腦中形成動力定性:泡泡器是圓圓的,只有圓圓的泡泡器才能玩吹泡泡的遊戲。為了充分挖掘吹泡泡遊戲的教育價值,我設計了這個活動。

  二、說教具

  在這次科學活動中,我所採用的教具簡單、易得。為了吸引幼兒,我挑了顏色不同的皮線。在製作泡泡水時,讓我動了一番腦筋。開始的幾次未能吹出泡泡,後透過網上查閱資料顯示,在洗潔淨或洗手液中適當加甘油、糖能成功吹出泡泡。

  三、說教學程式

  本次活動的流程為:

  三、說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幼兒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因此,活動中我引導幼兒看一看、猜一猜、說一說、試一試、記一記、做一做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就對泡泡產生了興趣。

  2、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在活動的最後,分發給每位幼兒皮線,都體驗了做泡泡器的快樂。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 篇13

  一、活動內容的生成與依據

  在幼兒園的一些家園合作活動中,我們需要家長為自己的孩子準備一些物品和材料,而孩子們都把這些材料物品裝在塑膠袋裡帶到幼兒園來,我們讓孩子們把這些塑膠袋都整理好放在固定的玩具櫃裡。在過後的幾天我們奇怪的發現,塑膠袋都被孩子們拿了出來當玩具,他們有的把質地比較硬的塑膠袋放在頭上當帽子;有的拿著塑膠袋跑來跑去;還有的把塑膠袋弄平當手帕在折。這個在成人心中不起眼的塑膠袋卻成為了孩子的寶貝,捕捉到這個興趣點後,我們開始有目的的觀察孩子的反應,在後來的活動中孩子們對於塑膠袋的玩法顯得比較的侷限,但是興趣依舊濃厚。當孩子遇到難以跨越的障礙或困難時,教師的幫助性介入可以大大促進其發展。綱要中指出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導幼兒向最近目標發展區發展。根據以上的情況便生成了“會飛的塑膠袋”這個活動。

  二、本班幼兒的情況

  我們中三班的孩子大多都是外地的,在家裡父母由於忙於工作很少有時間來陪他們學習和遊戲,而且父母基本都不會買昂貴的玩具給他們玩,這也許是他們對塑膠袋會產生濃厚興趣的原因之一。在接觸中發現,這些孩子有著同齡孩子所共有的年齡特點,喜歡探索,喜歡嘗試,對於動動,做做,非常感興趣,在平時的“動手做遊戲樂”中也積累了一定的剪、折、貼技能和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三、活動目標與依據

  教育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教育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1、利用自然材料,引導幼兒發揮想象進行裝飾,讓塑膠袋飛起來,體會遊戲活動的樂趣。

  2、引導幼兒在遊戲活動中學會觀察,進一步培養幼兒大膽嘗試,探索的能力。

  教育目標正是透過每一個具體活動落實到幼兒身上的,具體活動目標的積累便構成了近期教育目標、年齡階段目標乃至教育總目標。新綱要中明確的指出:要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以上制定的具體活動目標是為教育總目標服務的,注重能力的培養,透過自主的學習,促進幼兒生動活潑,主動和諧的發展。其中目標的制定也貫徹了新綱要的精神:目標註重全面性。(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四、活動準備首先,活動準備是為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透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因此,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

  1、人手一個塑膠袋;各類裝飾性材料皺紙、彩紙、玻璃紙、動物紙等;人手一把剪刀;雙面膠;透明膠;線;簍筐;音樂磁帶。

  2、對塑膠袋的性質有初步的認識。

  3、創設較為寬敞的場地,便於來回跑動。

  五、重點和難點

  重點:裝飾塑膠袋,探索能讓塑膠袋飛起來的方法。

  難點:根據幼兒的不同情況培養他們探索和嘗試的能力。

  對於突破重點採用的方法:豐富幼兒的經驗,讓幼兒對塑膠袋有一定的認識;分組討論,放手讓幼兒自己去嘗試,在實際操作中來解決;建構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對於突破難點採用的方法:創設寬鬆的活動氛圍;運用鼓勵表揚;榜樣示範;個別指導。

  遵循新綱要中:方法手段注重操作性、感受性、體驗性。(幼兒身心發展特點)

  六、活動流程

  整理塑膠袋――故事“塑膠袋的夢想”――分組討論,想辦法――幼兒動手製作漂亮的塑膠袋,並嘗試讓塑膠袋飛起來――塑膠袋的其他玩法

  七、活動過程

  1、整理塑膠袋。(兩分鐘;主要教法:教學活動情景化)師“呀!是誰把塑膠袋弄成這樣?”

  師“小朋友,我們該做些什麼呢?”

  幼“我們一起來把它撿起來吧!”

  活動中幼兒的情況及評析在活動的開始創設了一個到處丟滿了塑膠袋的場面,透過實際的場景,讓幼兒很自然的進入了活動,在現場孩子們撿塑膠袋非常起勁,一下子調動了孩子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2、引導幼兒討論如何處理塑膠袋,同時引出故事“塑膠袋的心願”。(五分鐘;主要的教法:故事教學法)師“現在我們怎樣來處理這個塑膠袋呢?”

  師“塑膠袋一直有一個心願,它想和小鳥一樣,穿上漂亮的衣服,飛上藍天,想請小朋友動動腦筋,幫幫它”

  師“你有什麼好辦法,讓塑膠袋飛上藍天呢?”

  活動中幼兒的情況及評析剛開始有一個孩子說要扔掉塑膠袋,可是好多孩子說要玩塑膠袋。大家討論一至透過要玩塑膠袋。那麼塑膠袋怎麼玩呢?此時教師恰當的運用了“塑膠袋的心願”這個故事,引導幼兒想象如何幫助塑膠袋穿上漂亮的衣服,飛上藍天。引發了幼兒關愛他人的情感。活動中教師始終以幼兒為主體,尊重幼兒的想法,從以往教師權威的角色轉變到了平等的首席。在這個語言活動的環節中貫徹了綱要對語言活動的要求“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援、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綱要。語言》)

  3、引導幼兒發揮想象動手製作漂亮的塑膠袋,探索讓塑膠袋飛起來的方法。(25分鐘;主要的教法:操作法)師“要求幼兒自由分組,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觀察同伴是怎樣完成的,或向同伴尋求幫助。”

  活動中幼兒的情況及評析在活動中,教師做的比較好的方面就是:根據幼兒的不同情況加以引導:能力弱的可以繼續完成他的裝飾活動,中等能力的可以讓他們在追逐跑中尋求塑膠袋高飛的辦法,能力強的可引導他嘗試不同質地的塑膠袋,不同長短的線,使塑膠袋飛起來會發生什麼樣的不同情況。

  我們還發現女孩側重灌飾,男孩則偏愛放飛塑膠袋。有的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還是會尋找老師幫助,而教師則是把這個“包”推給了能力強的幼兒,建構了積極有效的生生互動。我們觀察到了孩子在沒有教師幫助的情況下自己動腦做出了一些“創新,如:一個幼兒在用繩結塑膠袋口的時候,由於小手肌肉群控制能力差不會系,他就把繩字饒在袋口用透明膠把它貼在了一起;一個幼兒用雙面膠直接裝飾,他覺得這樣比較好看,教師對於他們的做法都給予了肯定。“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綱要藝術》)在探索塑膠袋飛的過程中,教師沒有告訴幼兒怎樣讓塑膠袋飛高,而是讓幼兒在積極的跑動中,和相互比較中自發的認識到跑的快,塑膠袋本身的質地,繩子的長短都會影響塑膠袋的飛行。倡導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現代兒童學習方式(《綱要。幼兒的學習方式》)

  4、引導幼兒認識塑膠袋的不同玩法。(五分鐘;主要的教法:示範引導)聽音樂想象塑膠袋的不同表現方法。(在頭上變成花結,在嘴巴上變成號,在屁股上變成尾巴等)師生一起玩充了氣的塑膠袋。

  活動中幼兒的情況及評析幼兒在這一環節跟隨教師和音樂玩塑膠袋情緒非常高漲,活動中有模仿有創新,為幼兒進一步的建構有關知識能力打下了基礎。

  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嘗試塑膠袋的其他玩法,對塑膠袋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設計這樣的活動延伸其目的就是為了產生下一個主題,促進幼兒的發展,因為孩子的發展是一個延續的,有階段性的發展。

  總的來說“會飛的塑膠袋”這個活動設計,來源於幼兒的日常生活中的一個興趣點,並且在整個活動中幼兒始終處於自主積極的狀態,從說教模仿訓練——強調自主探索發現,從重視教的方法——注重學的過程,在相互的觀察,幫助中學會了裝飾,探索到了一些關於塑膠袋的秘密。讓我們創設適合兒童成長的環境,以適合兒童的方式教育兒童,發展兒童只有適合兒童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