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幼兒園說課稿> 幼兒園小班科學說課稿

幼兒園小班科學說課稿

幼兒園小班科學說課稿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小班科學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小班科學說課稿1

  一、活動設計意圖:

  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是指教師的支援和引導下,運用各種感官,透過主動、親歷的動手動腦的活動,對周圍事物、現象進行感知、觀察、操作,發現問題,尋找答案的探究過程。糖對於小班幼兒來說,是非常喜歡的,而這次的“做中學”實驗是在一次偶然的幼兒生活環節中,孩子將糖掉進了水裡,老師抓住了此次教育契機,不僅引發了幼兒主動思考,主動探索糖的變化,激發幼兒觀察的興趣,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這次活動屬於現象觀察類活動。對小班幼兒來說,“溶解”現象既無法理解的,又是容易觀察的。該活動立足於觀察溶解現象的發生過程,而不是講解糖為什麼溶解,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自由討論溶解現象,允許他們透過自己的想象來尋求解釋,對於維護幼兒的好奇心以及養成其思考的習慣是有益的。

  二、活動方案及修改意見:

  小班科學《糖消失了》(第一研)執教:陳夢嬌活動目標:

  1.透過操作發現糖在水裡會慢慢變小慢慢消失,水會變甜。

  2.願意探索發現不同的糖在水裡的變化,並願意與別人交流自己的發現。

  3.積極主動參與活動,對探索性活動感興趣。

  活動準備:

  1.方糖大量、人手一隻杯子。

  2.大的透明杯子一隻、溫開水大量。

  活動過程:

  (一)探索性話題引起幼兒討論。

  提問:1.小朋友,你們吃過糖嗎?喜歡吃嗎?

  2.請你說說糖在嘴巴里會怎樣?(變甜、變小等)3.請你猜一猜,把糖放在水裡會怎樣呢?

  (二)做試驗證實幼兒的推測。

  1.教師:糖放到水裡到底會怎樣呢?讓我們一起來做個試驗吧。

  老師把糖放到透明的大杯子裡,注入適量的開水,引導幼兒觀察。

  提問:(1)看一看,糖發生什麼變化了?(變小)(2)猜一猜,糖到哪裡去了呢?

  (3)剛剛還是沒有味道的白開水現在會變成什麼味道了呢?

  2.幼兒猜測回答後請個別幼兒上前品嚐糖水,並把自己品嚐的結果告訴大家。

  教師小結:糖在水裡會變小,慢慢的沒有了,水會變甜。

  (三)集體操作,觀察糖在水裡的變化。

  1.幼兒人手一粒糖一杯溫開水操作觀察提醒幼兒注意不把水潑掉,提醒幼兒有耐心。

  2.集體品嚐糖水。

  第一次討論意見:

  1.教師在提問的設計,提問的時機上需不斷改進。

  2.有幼兒提出糖為什麼會化時,應該讓幼兒對這個問題作出猜測,激發探索的慾望。

  小班科學《糖消失了》(第二研)執教:趙青活動目標:

  1.透過操作發現糖在水裡會慢慢變小慢慢消失,水會變甜。

  2.願意探索發現不同的糖在水裡的變化,並願意與別人交流自己的發現。

  3.積極主動參與活動,對探索性活動感興趣。

  活動準備:

  1.方糖大量、人手一隻杯子、攪拌棒若干。

  2.大的透明杯子一隻、攪拌棒一支、溫開水大量。

  活動過程:

  (一)探索性話題引起幼兒討論。

  出示方糖。

  提問:1.這是什麼?你們吃過嗎?吃起來是什麼味道的呀?

  2.請幼兒品嚐小塊的糖。

  提問:糖放到嘴巴里發生了什麼變化呢?(變甜、變小等)3.請你猜一猜,把糖放在水裡會怎樣呢?

  (二)做試驗證實幼兒的推測。

  1.教師:糖放到水裡到底會怎樣呢?讓我們一起來做個試驗吧。

  老師把糖放到透明的大杯子裡,注入適量的開水,引導幼兒觀察。

  提問:(1)看一看,糖發生什麼變化了?(變小)(2)猜一猜,糖到哪裡去了呢?

  (3)剛剛還是沒有味道的白開水現在會變成什麼味道了呢?

  2.幼兒猜測回答後請個別幼兒上前品嚐糖水,並把自己品嚐的結果告訴大家。

  小結:糖在水裡會變小,慢慢地融化到水裡面去了,水會變甜。

  (四)集體操作,觀察糖在水裡的變化。

  1.幼兒人手一粒糖一杯溫開水操作觀察。

  2.提醒幼兒注意不把水潑掉,提醒幼兒有耐心。

  (五)2.集體品嚐糖水。

  第一次討論意見:

  1.在匯入環節,怎樣能夠更好地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2.幼兒品嚐糖果的時候最先注意到的是糖果產生的甜味。教師應當在糖果的變化上適當的提醒幼兒感知糖果大小的變化。

  小班科學《糖消失了》(第三研)執教:謝小雨活動目標:

  1.透過操作發現糖果在水裡會慢慢變小慢慢消失,水會變甜。

  2.對溶解的現象產生好奇,並願意思考“糖怎麼不見了”的問題。

  3.積極主動參與活動,對探索性活動感興趣。

  活動準備:

  每人一小杯水,一塊方糖,以及用於攪拌的湯匙。

  活動過程:

  (一)讓幼兒觀察糖在水中溶解的過程,激發幼兒興趣。

  1.師:你們的桌上有什麼?如果把糖放到水裡去會怎麼樣呢?今天請大家自己試一試,仔細看看,糖到水裡會怎麼樣?

  2.幼兒試驗、觀察、表達、交流。

  (二)引導幼兒討論溶解現象1.師:你們剛才看到糖放到水裡怎麼不見了?它真的沒有了嗎?到哪裡去了呢?現在又變什麼樣了呢?

  2.幼兒討論、交流、思考、講述。

  (三)進一步瞭解溶解現象,知道不同的東西溶解的速度是不一樣的。

  1.教師出示水果硬糖、方糖、奶糖,並出示記錄表。

  教師:這裡還有一些糖也會“化掉”,請你觀察一下,它們在“化掉”的過程中有什麼不一樣?

  2.幼兒操作並觀察。

  3.教師總結:原來不一樣的糖果,在水中溶解的速度也不一樣,方糖溶解最快,第二是奶糖,第三是水果硬糖。

  (四)引導幼兒聯絡其他溶解現象,擴充套件幼兒的經驗。

  1.師:你還知道有什麼東西像糖一樣,在水裡會“化掉”呢?

  2.幼兒表達交流。

  (五)小結:今天我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糖放到水裡去就不見了。請你們回家以後再試一試,還有哪些東西也是這樣的。

幼兒園小班科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細細的沙子》是小班下學期的一節科學活動。教學大綱中要求小班幼兒樂意參加科學活動,引導幼兒觀察常見的個別無生命物質的特徵,初步瞭解它們與人、環境的關係,幼兒能夠觀察並獲得粗淺的科學經驗等等。本活動中主要材料沙子,在幼兒活動的周圍經常見到,它是自然界中較典型的無生命的物質,也非常受小班幼兒的喜歡。透過本節課引導幼兒感知沙的特性,激發其探索沙的興趣。可以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提高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觀察能力和感知能力,讓幼兒進一步熱愛周圍環境,熱愛生活。

  本活動的重點為:教師透過各種手段,引導和指導幼兒的三次大的嘗試活動,讓幼兒感知沙的特性,激發其探索沙的興趣。小班幼兒的感知是較分散的、感性的,需要教師及時、恰當的引導,調動幼兒各個感官的參與。因此,這是整個活動的中心。

  本活動的難點為:知道沙是無生命的物質。幼兒已經知道周圍的許許多多事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有各自的生存方式。讓幼兒理解沙子是無生命的,這對幼兒來說有點難。教師透過多次帶領幼兒觀察沙和土中植物的生長情況,來讓幼兒透過具體的實驗來明白此道理。

  二、說幼兒

  小班幼兒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對周圍世界充滿了驚奇,不僅喜歡觸控、擺弄、操作,還會提出種種問題,表現他們的渴望認識周圍世界和學習科學的需要。活動前,幼兒以有了一些對沙的瞭解,但瞭解的較膚淺,不全面,較分散。

  三、教法與手段

  本活動中將採用比較豐富多樣的方式來幫助幼兒學習內容。在活動中,教師的關鍵在於提出有質量的問題,有步驟的指導幼兒探索過程。教師不把答案直接告訴幼兒,而是引導幼兒積極思考、操作。將根據幼兒自己的獨特的認知特點,採用讓幼兒看看、走走、摸摸等的方法,讓幼兒透過切身的體驗來了解沙的特性。從而進一步提高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四、過程設計:

  1、匯入:

  將桌子上的東西都蓋住,請幼兒猜猜是什麼,吸引幼兒注意。

  大約需要二分鐘。

  2、組織幼兒觀察沙,進行第一次嘗試。

  教師引出課題,組織幼兒觀察沙,,“誰知到桌上方的是什麼?”“用手抓一抓沙,看看手上怎麼樣?”“仔細看手上的沙是什麼樣的?”“抓一把沙,從高出往下飄,有什麼現象?”“用最吹吹沙,沙會怎麼樣?”“我們用點水澆在沙灘上看看有什麼變化?再用手抓潮的沙,能發現什麼?”

  在幼兒操作後,教師引導幼兒小節:松、散、細細的,在沙灘走感覺很鬆軟,倒水的地方會凹陷下去,潮的沙有粘性,能粘在手上。

  大約需要十分鐘。

  3、做試驗,說明沙裡不能種莊稼,進行第二次嘗試。

  “小朋友,你們知道沙有用嗎?”“沙子裡能種東西嗎?”做實驗沙和土都種秧,看看最後長成什麼樣?教師在平時帶領幼兒給生長在沙土中的植物澆水,過一段時間後,教師帶領幼兒觀察沙和土中植物的生長情況。

  教師小節:沙裡不能種莊稼。

  這一部分課上進行不完,需要在課後繼續進行觀察。課上這部分需要五分鐘。

  4、組織幼兒玩沙,進行第三次嘗試。

  帶幼兒拿工具到沙坑玩沙,並製作作品。

  大約需要五分鐘。

  5、教師總結評價,活動結束。

  大約需要二分鐘。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餘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鬆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並及時的梳理與小結。

  幼兒園大班語言《換弟弟》優質課影片+有聲PPT課件+教案+圖片+故事mp3(二胎主題)幼兒園小班語言繪本《誕生啦》公開課影片+動態有聲PPT課件+教案和反思

幼兒園小班科學說課稿3

  活動目標:

  1、感受電話的有趣和給我們帶來的方便。

  2、學習打電話的方法,能有禮貌和別人打電話。

  3、能主動地和同伴打電話。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娃娃家的遊戲場景、電話機

  活動過程:

  1、娃娃家的場景,引起幼兒活動的興趣。

  師:娃娃家的爸爸媽媽想請娃娃單位爺爺奶奶來做客,可以透過什麼方法和爺爺奶奶聯絡呢?

  2、學習打電話的方法。

  師:爸爸媽媽應該怎樣打電話給爺爺奶奶呢?

  幼兒自由地打電話,教師觀察並請幼兒講講自己是怎樣打電話的?獲得正確打電話的經驗,師生共同講講怎樣打電話:首先撥號再接通、通話時要問好,說自己找誰?再告訴別人自己是誰,最後要和別人說再見,才能掛電話。

  3、遊戲:我和你打電話幼兒兩人一組互相打電話,邀請對方來家做客,鞏固打電話的方法。

幼兒園小班科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說活動設計喜歡動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小班的孩子很喜歡接近小動物,和動物們交朋友。設計這節活動,是從幼兒的興趣出發,讓孩子在喜歡動物的基礎上,探索各種動物尾巴的特點,瞭解它們的尾巴的作用,激發幼兒積極思考的願望。同時在整個活動中,愛護小動物的情感貫穿其中,讓幼兒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情感得到薰陶。

  2、說活動目標:根據《綱要》的指導和活動的內容,我制定了適合幼兒發展三個目標:

  1)、培養幼兒對動物的興趣,增強幼兒的探索慾望。

  2)、透過故事,能簡單的瞭解動物尾巴的作用,知道各種動物尾巴的不同形狀。

  3)、在活動中培養幼兒愛護小動物的感情。

  3、說活動的重點、難點:依據小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和發展狀況,我認為本次活動的重點是:幼兒能透過理解故事,知道故事中的動物尾巴的不同作用;難點是:瞭解身邊各種動物尾巴的形狀,並能根據尾巴的特徵分類。

  二、說教具、學具

  1、知識經驗準備:帶幼兒觀察身邊的小動物,記住一些動物的尾巴特徵。

  2、物質準備:課件:《動物的尾巴》和《小壁虎借尾巴》可貼上的不同動物的身體和尾巴

  三、說教法、學法

  1、教法:本次活動將運用啟發提問法、觀察發現法、引導發現法、文學作品薰陶法等,使幼兒發現動物尾巴的不同形狀和作用。

  2、學法:幼兒在掌握老師的教學內容後,可運用遊戲操作法進一步探索動物尾巴的不同。

  四、說教學程式

  1、聽兒歌《尾巴歌》,幼兒和老師一起學做動物的尾巴的形狀,邊做邊進教室做好。

  2、看課件《動物的尾巴》,請小朋友說說課件上動物尾巴的象什麼,引出故事《小壁虎借尾巴》。

  3、播放課件《小壁虎借尾巴》,教師有感情的講故事,啟發幼兒邊聽邊思考。

  4、聽完故事後,教師提問:

  1)小壁虎的尾巴是怎麼斷的?

  2)小壁虎都向誰借了尾巴?

  3)啟發幼兒思考:小魚的尾巴象什麼,沒有尾巴會怎麼樣?老牛的尾巴象什麼,尾巴的作用是什麼?小燕子的尾巴象什麼,尾巴是用來幹什麼的?4)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嗎,後來尾巴怎麼樣了?

  5、認識各種動物尾巴的形狀,能根據尾巴的特徵分類。長尾巴的動物:老虎、猴子、小貓等。短尾巴的動物:兔子等傘狀尾巴的動物:松鼠、孔雀等。會飛的動物尾巴的形狀:小燕子、麻雀、老鷹等。

  6、小動物的尾巴作用真大,我們是小動物的好朋友,應該愛護小動物幫助小動物,有些小動物找不到自己的尾巴了,請小朋友幫助它們把尾巴貼好。黑板上貼上小動物,請一些小朋友幫小動物找到自己的尾巴貼上。

  7、聽兒歌,做動作,走出教室,活動結束。

  教學反思:

  這節課形象直觀,孩子們活動的興趣很高,課件、影片運用的恰當,使孩子們在愉快的氛圍中,瞭解了有關動物尾巴的知識,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幼兒園小班科學說課稿5

  “幼兒關注和發現生活中的科技成果。”這個目標屬於科學領域的範疇。《綱要》中提出:從生活或媒體中幼兒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導幼兒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對科學家的崇敬。這裡提到了幾個關鍵詞:生活、熟悉,可見我們選擇的科技成果的內容應該是從孩子的生活出發,為幼兒所熟悉的。

  根據這個指導思想,我選擇了“手機”,因為現在的家庭中至少有兩部手機,有的甚至更多,孩子用手機打過電話、拍過照片、玩過遊戲、聽過音樂,他們對手機有一定感性認識,教師把課的重點定位在引導幼兒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

  但作為小班第一學期進行的教學內容,我選擇了幼兒最為熟悉的兩大功能:打電話與拍照入手,引導幼兒去關注和發現手機的其它功能,讓孩子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

  活動目標:

  1、透過觀察、比較、討論等手段,讓孩子瞭解手機的部分功能,使幼兒知道手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方便。

  2、透過打電話遊戲,讓孩子初步感知點與數的對應,學習打電話的方法。

  重點:

  透過觀察、比較、討論等手段,讓孩子瞭解手機的部分功能,使幼兒知道手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方便。

  難點:

  學習打電話的方法。

  活動過程:

  一、透過觀察、比較、討論等手段,讓孩子瞭解手機的部分功能。(解決重點目標)

  1、觀察比較固定電話與手機的相同點與不同點,知道手機的功能之一:打電話。瞭解手機的特性:小巧、攜帶方便,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使用它。

  2、比較照相機與手機,瞭解手機的功能之二:拍照片。(出示平時用手機給寶寶們拍的照片進行引導。)

  3、瞭解手機的其他功能:(如打遊戲、聽音樂)

  師:科學家可聰明瞭,他們發明的手機本領越來越大,除了可以打電話、拍照以外,你還知道手機有什麼本領嗎?(如聽音樂,可現場演示)引導幼兒去關注手機的其他功能,進一步感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變化。

  二、運用手機的最大功能學習打電話:(解決難點目標)

  師:寶寶現在想不想爸爸媽媽,可是,我們在幼兒園,爸爸媽媽在上班,怎麼辦呢?(教師在這裡要注重情感的引導)

  教師有選擇性地提供一組號碼的小圓點,讓孩子數數小圓點的數量,數對了,電話就通了,並讓孩子真實地與家長進行對話。

  教師在小結時要提醒幼兒不能隨便打電話。

  三、延伸活動:

  引導幼兒繼續去關注手機的其他功能(如攝像、鬧鐘、上網等功能),進一步感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變化。

  我對這個活動設計的思考:

  1、能從生活中幼兒熟悉的科技成果中選材。我們對孩子的教學既要來自於生活,又能迴歸生活,為生活所服務,我所選擇的“手機”孩子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孩子在家中經常接觸父母的手機,對它有一定的瞭解,陌生是因為手機中有許多功能是孩子不熟悉的,因為父母怕孩子弄壞自己的手機而不讓他們玩,所以這裡就有許多教師可以挖掘的教育價值,引導孩子感受科技成果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2、注重各領域的結合。在第二環節中我設計了打電話,透過打電話遊戲,讓孩子初步感知點與數的對應,透過真實地打電話學習打電話的方法,在這裡,既注重了各領域間的整合,又培養了孩子的口語能力。

  3、手機作為一種通訊工具,除了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方便外,還有其情感因素在裡面,我們可以透過手機打電話、發簡訊,向朋友或家人表示問候,是人們情感交流的工具。在活動設計中我注重了對幼兒情感的引導。

幼兒園小班科學說課稿6

  一、設計意圖

  小班幼兒富有好奇心,會對感興趣的事物提出問題,也能運用多種感官發現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特徵。設計本活動引導幼兒運用多渠道參與法感知水果的特徵,從而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有利於他們的長遠發展。教師是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活動遵循以教師為主導,幼兒為主體,活動為主線的教學原則。因此教師採用了實驗操作法和遊戲法,發揮幼兒的主體地位。

  二、說教材

  教材內容分析:新《綱要》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生活實際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香蕉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它富有營養,又貼近幼兒的生活,容易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且融入遊戲,又有幼兒親身體驗,讓幼兒在活動中運用各種感官感知香蕉的獨特外型、表皮的顏色及與眾不同的口味,這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正如《綱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的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三、說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核心,活動圍繞目標展開。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設計了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標:1、透過各種感官認知香蕉的特徵,初步瞭解香蕉的吃法2、學會自己動手剝香蕉3、體驗到剝香蕉的樂趣,積極參加遊戲活動

  四、說重點難點

  本活動的重點是幼兒透過摸、看、嘗等感知探索香蕉的特徵,豐富他們的生活經驗。難點是幼兒能對剝香蕉產生興趣,願意吃香蕉。

  五、說教法

  新《綱要》提出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活動,進行嘗試,感受參與的樂趣,並鼓勵幼兒大膽提出問題並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運用實驗操作法,讓幼兒透過摸一摸,看一看,嘗一嘗等感知香蕉的特徵,在操作過程中積極探索學習。遊戲法匯入,利用遊戲教育性,娛樂性和創造性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談話法總結,引導幼兒運用簡單、準確的語言總結香蕉的特徵,鞏固學習香蕉的特徵。還有示範演示法的運用,透過談話講解示範給幼兒實物的操作過程,幫助幼兒理解記憶剝香蕉的方法過程,有助於後續幼兒自己動手剝香蕉。

  六、活動總結

  幼兒以無意注意為主,教師在活動中注意語言的清晰簡練,避免出現無關刺激的干擾。

  七、說學法

  本活動運用了多渠道觀察法:新《綱要》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我們引導幼兒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說一說等多種感官的參與,潛移默化的讓幼兒對香蕉產生濃厚的興趣。

  八、說活動過程

  (一)匯入

  幼兒園以遊戲為基本活動,透過幼兒猜測黃色箱子裡面是那種水果的遊戲來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黃色箱子來鞏固學習黃色。

  (二)活動展開

  1、猜測香蕉

  教師結合談話法,利用幼兒觸覺感知香蕉的表皮感覺以及香蕉的形狀讓幼兒猜測認知香蕉的表皮感覺和形狀。引導幼兒用比較清晰、簡單、準確的語言歸納總結香蕉的表皮感覺和形狀。

  2、出示香蕉

  教師拿出箱子裡面的香蕉揭曉答案,利用幼兒的探索熱情,透過觀察指導法,引導幼兒運用視覺認知表皮的顏色和香蕉的外形,並結合談話法和啟發式語言,引導幼兒運用簡單的語言總結香蕉的表皮顏色。根據幼兒好奇心強的特點,發揮自身引導者的作用,引導幼兒大膽想象聯絡生活實際交流香蕉的外形像什麼,運用生活中具體的事物認知香蕉的外形,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和感知事物的能力。

  3、剝香蕉

  教師結合實驗操作法和示範演示法,發展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手指的運動能力。在教師示範講解正確剝香蕉皮後幼兒自己動手操作。注意引導剝完香蕉的小朋友把香蕉和香蕉皮放在指定位置。所有的小朋友都完成剝香蕉後給予一定鼓勵。

  4、吃香蕉

  教師結合啟發式提問的方法,提問幼兒香蕉是什麼味道的?展開一定的討論後,幼兒透過吃香蕉積極探索香蕉的味道。引導幼兒用簡單的語言總結香蕉的味道。最後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將香蕉皮、用過的擦手巾扔到垃圾桶。

  5、討論香蕉的吃法

  教師結合談話法,運用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開放式的提問:香蕉有哪些好吃的做法?透過討論,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幼兒能對香蕉產生興趣,想吃香蕉。

  6、遊戲環節(香蕉迷宮)

  設定遊戲迷宮,在迷宮的每個分岔路口貼有不同水果的指示牌,貼有香蕉的水果牌為通行路口,其他路口為錯誤路口,其中貼有香蕉的路牌,香蕉也是各式各樣的,例如一個完整的香蕉、剝完香蕉皮的香蕉果肉、未剝完香蕉皮的香蕉。本遊戲活動是對前面活動效果的考察,鞏固幼兒對香蕉的認識,初步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九、說活動延伸

  將此活動轉移到藝術領域的美工區,讓幼兒運用本活動的經驗為沒有衣服的香蕉寶寶穿衣服,幼兒在老師已畫出輪廓的香蕉塗色。鞏固學習香蕉的獨特外形和外皮顏色。

幼兒園小班科學說課稿7

  設計意圖:

  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對科學領域有明確的定義:

  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絡的過程。幼兒在對自然事物的探究和運用數學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過程中,不僅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充分發展形象思維,而且初步嘗試歸類、排序、判斷、推理,逐步發展邏輯思維能力,為其它領域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

  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於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透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並運用於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應注重引導幼兒透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不應為追求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對幼兒進行灌輸和強化訓練。

  在《落下來》這個活動中,我既結合著科學活動的核心和幼兒的思維特點,又結合著《綱要》的要求進行。《綱要》中提出:教育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要積極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慾望,怎樣對幼兒的探究慾望創設一個寬鬆、開放、和諧的氣氛是設計科學活動必須要考慮的問題。物體的下落,對於孩子並不陌生,幼兒都有的生活經驗,所以給他們創設了一個和諧的氣氛激發幼兒的探究慾望。

  在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生活中熟悉的材料,創設了3個嘗試點,引導孩子透過探索,層層深入的感知物體下落的速度、形態、及落地後的樣子的不同,以及與物體本身與外力都有一定的關係。

  從而設計的活動目標是:

  1、觀察、比較物體下落時的現象,對物體的下落現象感興趣。

  2、能用記錄的方式和語言來表達觀察到的現象。

  3、在探索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本活動的重點是:

  讓幼兒在自主探索活動中,感知物體落下來這一科學現象。

  本活動的難點是:

  幼兒能用自己的符號來表示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為順利完成以上教學目標,在活動準備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第一次操作所需材料:卡紙、積木、海洋球、手帕、海綿、羽毛,紙杯、蛋糕盤、記錄單和筆。

  第二次操作所需的材料同上,每人增加一份記錄紙和筆。

  第三次操作同樣大小的手工紙人手一張。

  說教法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

  因此,本次活動我採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採用的教法有:

  1、情境教學法: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設定一個有趣的能夠引起孩子探究動機的情境是科學教育活動的關鍵,因此我在活動中以"闖關"為前提,帶領幼兒進行一關又一關的挑戰遊戲,難度漸深,層層遞進,讓幼兒不斷有成功感的同時更加樂意主動地去進行挑戰,增加了幼兒探索的興趣。

  2、動手操作法:

  它是幼兒科學活動的基本方法。《綱要》指出"提供豐富、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本次活動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起興趣後第一次操作,讓幼兒感知物體下落這一現象,並引導幼兒能夠用語言進行描述。第二次操作是在讓幼兒掌握"同一高度、同時落下"這一要求,觀察物體下落的現象。這個過程中我也嘗試著讓幼兒透過合作的方式完成。探索後能用自己的符號來進行表格的記錄,從中瞭解物體下落是與物體的輕重等因素有關。第三次操作,讓幼兒在自主探索中發現,原來同種物體的下落與形狀、大小以及風力有關。

  3、觀察、記錄法:

  新《綱要》指出"用多種的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在探索、感知物體下落現象的環節中我引導幼兒以觀察、記錄等形式來表達他們的探究過程和發現,以此從中得出相應的結果。本次記錄也重在讓孩子積累記錄的經驗,所以在重點方法的記錄上我和孩子們進行了探索。

  說教學過程本次活動,以《新綱要》為指導,借鑑建構主義理論及做中學思想,由淺入深,由表及裡,讓幼兒在互動式、開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動中,自主地、能動地學習。

  各環節具體安排如下:

  1、創設遊戲氛圍,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引導幼兒觀察物體的下落現象並清楚表達。

  興趣是幼兒產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以"闖關遊戲"開始,激起幼兒想玩、想探索的興趣。結合著幼兒的興趣進行了第一次操作,讓幼兒透過自己的操作感知物體下落這一現象,並能夠用語言進行描述。

  2、觀察、比較兩種物體下落現象的不同,用記錄方式表達觀察到的現象。

  第二次操作,在操作中感知"同一高度、同時落下"的兩種物體下落現象的不同,用記錄的方式表達觀察到的現象。

  首先進行老師示範,讓幼兒初步感知"同一高度"及"同時落下"。《綱要》指出"提供豐富、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因此,我為幼兒準備了多種多樣不同的物體,讓幼兒透過操作認識到"同一高度,同時落下",為之後的環節奠定基礎。

  這一環節透過幼兒親自動手操作來感覺到自己有新發現,體驗到發現的樂趣和求知的快樂。在操作完成後,我們鼓勵幼兒用自己的符號來記錄,發揮了幼兒的想象及創造力。從幼兒的記錄表中,我們總結出一些關於記錄"速度"的一些好的記錄方法,並且透過記錄表也發現原來物體的下落速度與輕重等因素有關。

  3、第三次操作,探索同樣的紙出現不同的下落速度。

  第二次操作,我們是讓孩子發現不同物體下落的不同現象,第三次操作則是更進一步,主要是讓幼兒去探究讓相同物體下落速度有明顯區別的方法。

  在這一環節中,我先出示兩張相同的紙讓幼兒去猜測是否會同時落地,製造懸念,再次引起幼兒探究的興趣,在老師示範後,幼兒發現原來兩張相同的紙也並不是同時落到地上的,從中引出,風力與物體下落的關係。在探索改變紙下落速度的過程中,我放手讓幼兒自己去尋找方法,讓他們去折、去團、去撕……從幼兒自己的操作中,我們總結出原來物體下落和形狀也是有關的。

  科學活動重在讓孩子探索,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活動中,我充分以幼兒為主體,和幼兒在探索中解決問題。每一次的操作都是一個挑戰,挑戰的難度逐漸加大,在一次次的挑戰中,一次次的成功中,我們讓幼兒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以及自豪感,同時讓幼兒對科學探索更加有了興趣及信心。

幼兒園小班科學說課稿8

  教學目標

  1、讓幼兒認知最基本的顏色(紅色)。

  2、並能和同伴一起做遊戲。

  教學重點

  認識顏色。

  教學難點

  分辨顏色。

  教學準備

  紅色圖卡、實物(紅色玩具)等

  教學過程

  一、教師帶領幼兒唱歌曲《十個小矮人》。

  二、教師透過手拿實物帶領幼兒認顏色,並以遊戲的方式加深幼兒對顏色的認識。

  1、教師:教師出示實物紅色玩具,引起幼兒的興趣。

  教師:小朋友們你們看老師手裡拿的是什麼呀,(玩具)那你們知道老師拿的是什麼顏色的嗎?老師告訴你們這是紅顏色。

  2、教師帶領幼兒一起識顏色做遊戲。

  教師出示顏色圖卡再次請幼兒認顏色。

  教師:把顏色圖卡放在空地上,然後請兩個小朋友做遊戲,教師說出顏色名字,看誰先把顏色拿起來時說一遍顏色名稱,遊戲(2—3)遍,以加深幼兒對顏色的認識。

  3、鼓勵幼兒自己認顏色。

  教師:今天,小朋友學了紅顏色那我們課外也找一找,有哪些東西是紅顏色的'。

幼兒園小班科學說課稿9

  一、設計意圖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我這次活動的選材就來源於生活。石頭是構成自然生態環境的一種無生命的物質,同時也是幼兒經常接觸的事物,比如在幾次戶外活動時,我看到有幾個孩子特別喜歡去撿石頭玩,用石頭在地面上、牆面上、花壇邊等各地方敲一敲,一邊玩一邊興奮地叫同伴一起過來聽石頭敲擊所發出的聲音。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生成課程,於是就設計了這個小班的科學活動《奇妙的石頭碰碰響》,希望透過遊戲引起孩子們對探索不同的物體能發出不同的聲音的興趣,引導他們在“玩中學”在“玩中求發展”,就如《綱要》中所說:“要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發現和感覺到周圍世界的神奇,體驗和領悟到科學就在自己身邊,保持永久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二、說目標

  從“新綱要”科學領域目標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注意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的情感態度和兒童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綱要精神,結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我制定以下目標:1、感知石頭的基本特性,樂意參加玩石頭的遊戲,體驗玩石頭的樂趣。2、嘗試自由探索,發現硬的物體和石頭碰撞可以產生響亮的聲音,而軟的物體與石頭碰撞則沒有聲音,並願意大膽表述。

  三、說重難點

  本次活動的重難點為“透過探索,發現硬的物體和石頭碰撞可以產生響亮的聲音,而軟的物體與石頭碰撞則沒有聲音。”在活動中我採用了探索比較法來解決難點,透過兩次探索比較讓幼兒發現這一特性。

  四、說準備

  1、物質準備:幼兒人手兩塊石頭;若干件硬的物品(木頭積木,塑膠積木,金屬勺子);若干件軟的物品(海綿,毛絨玩具,毛線團);厚墊子,桌子等。

  2、經驗準備:已學習節奏樂《閃爍的小星星》。

  五、說過程

  我透過三個環節“感知特性--探索比較--拓展經驗”來達到活動的目標。1、感知特性一開始以“石頭展覽會”的形式激發幼兒的興趣,透過觀察發現石頭不同的顏色、形狀、質感,對石頭的基本特性有一定的瞭解,為後面的環節做好鋪墊。2、探索比較這個環節是活動的重難點所在。透過兩次探索比較,讓幼兒發現硬的物體和石頭碰撞可以產生響亮的聲音,而軟的物體與石頭碰撞則沒有聲音,並願意大膽表述。第一次以集體共鑑的方式,初步感知軟硬物體與石頭碰撞產生的不同現象;第二次透過自主探索,幼兒運用已有經驗的判斷進行初步猜測,經過探索驗證進一步感知這一現象。3、拓展經驗這是活動的延伸環節,進一步增強幼兒對探索石頭的興趣。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幼兒園小班科學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幼兒是教育活動的參與者,而非被動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的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我選的這次教學活動來自於小班的語言教材,非常適合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隨著天氣越來越熱,孩子對好玩的泡泡水也非常感興趣,《綱要》中也強調了選材即要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隨著科技產品越來越多的走進人們的生活之中,對於孩子們平時愛玩的泡泡水,充滿了好奇,更激發了孩子們操作於探索的慾望,因此,我選擇了這節語言活動《吹泡泡》。

  二、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活動設計的重要環節,它即是教育活動設計的起點,又是教育活動設計的終點,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我根據《綱要》對科學領域的要求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索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索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注重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注意面向全體,因人施教的原則。

  因此,我制定了本次活動的具體目標。

  1、嘗試體驗吹泡泡的方法。

  2、願意與同伴交流吹泡泡的發現與感受。

  3、製作泡泡水,並體驗吹泡泡的樂趣。

  活動的重點:交流吹泡泡的發現及製作吹泡泡的過程,整個過程也是按照這個重點為主,透過學習吹泡泡的方法,交流吹泡泡的發現,製作泡泡水,這幾個環節來完成的。

  三、說教具

  1、每人一瓶泡泡水;

  2、洗潔精。水。吸管。瓶子;根據活動內容的需要我準備了這些教具來幫助我完成整個教學活動。

  四、說教法。學法

  1、教法:本次活動,我運用了啟發提問法、引導發現法、觀察法。動手操作法等,對於這些方法的運用,我"變以往教學的傳統模式——教師說教為輔,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用啟發,引導的方法,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並以"遊戲"的方式貫穿活動的始終,讓孩子們在遊戲中、快樂中得到發現,得到知識,真正體現了玩中學、學中樂樂。

  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各個領域的知識有機的結合,另外,活動結構分為興趣——遊戲——創造三個環節,即創設情境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利用遊戲實驗得到發現。最後進行創造,不僅是孩子們的創造性思維得到提高,更使孩子們愛上了這節活動課。

  2、學法活動中,我引導幼兒運用觀察法、實驗法、操作法、討論法獲得知識,因為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為幼兒創造了做實驗的條件,讓幼兒親自動手操作,用眼睛去觀察、去發現,並進行討論及製作,從而全身心積極地投入到活動上。

  五、說活動過程

  1、創設情境,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教師:小朋友、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了一個好玩的東西,同時教師演示吹泡泡讓孩子們看,啊,好美的泡泡呀!孩子太高興,都爭搶著拍打吹出的泡泡,課堂氣氛極其活躍。

  在這個環節中,我運用操作法,演示吹出的泡泡給孩子們看,激發了孩子們對吹泡泡的興趣。

  2、幼兒嘗試吹泡泡的方法教師:孩子們泡泡好玩嗎?你們想不想吹呀,那麼我們玩遊戲"吹泡泡"吧!鼓勵幼兒自由選擇工具,嘗試吹泡泡,在孩子們吹泡泡的時候教師提出問題:你吹出泡泡了嗎?你是怎麼吹的?寶寶,你吹的泡泡好大呀,是怎樣吹的?琪琪你吹的泡泡一串串的,是怎麼吹的?讓孩子們相互交流吹泡泡的方法,教師巡迴指導孩子們吹泡泡。在這裡我有意識的追加提問,喚起幼兒深入細緻的探究。

  在這個環節中,利用"遊戲"的活動方式,讓幼兒自主探索吹泡泡的方法,以幼兒為主,教師為輔,增強了孩子們自主性。

  3、繼續玩"吹泡泡"遊戲,引導幼兒觀察吹出的泡泡。

  孩子吹泡泡的同時,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幼兒發現泡泡的秘密?

  教師:孩子你們吹的泡泡好美呀!寶寶,你吹的泡泡是大的,是小的?

  琪琪你吹的泡泡是什麼顏色?

  教師小結:孩子們,你們真是太棒了,發現了泡泡這麼多秘密,泡泡是千變萬化的,有時吹出的是大大的,有時是小小的,有的泡泡飛的好高好高,有的泡泡一下子就破了,你們說,吹泡泡是不是很有趣呀!

  在這個環節中,我運用了引導提問法,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幼兒在吹泡泡的遊戲中自主觀察泡泡的變化,摒棄以往教學中教師急於把答案告訴幼兒而忽略以幼兒為主的現象。

  六、設計亮點重視幼兒語言活動的過程。

  在本次活動中,我把幼兒作為主體,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多項發言機會,讓幼兒自己說,給他們充分的時間,讓孩子們自己去看,自己去玩,去探索,從而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及求知慾望,也可以說整節課我和幼兒都在說,都在觀察,都在發現。

  總之,在整個活動中,我追求快樂、科學、寬鬆的活動氣氛,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樂。

  我的說課結束了,希望大家能提出寶貴的意見,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力求精益求精,對不足之處,加以改進,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教學反思:

  活動一開始,我先讓幼兒觀察我給他們提供的材料,問這些材料能幹什麼?他們都說能吹泡泡,於是我讓他們自己玩吹泡泡遊戲,在這個環節中我給幼兒提供的吹泡泡器具都是圓形的。讓孩子們告訴我們他在玩的時候發現了什麼秘密。孩子們回答出很多,有的說泡泡是圓的,有的說泡泡會炸掉,有的說泡泡有大有小,於是我引導他們觀察用來吹泡泡的工具,看看是什麼形狀的,孩子們都說是圓的,順著這個問題,我出示了方形、三角形的工具,讓他們猜猜,用這些工具吹出的泡泡還是圓的嗎?孩子們有的說是的,有的說不是,於是我在一張大的記錄表上記錄下他們猜想的結果。再讓他們自己去動手實驗一下,看看用這些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到底是不是圓形的。孩子們的興趣都很高,自己實驗起來,他們發現,不管用什麼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形的。我讓他們來說說自己的實驗結果並記錄下來。活動最後的環節是讓幼兒跟著音樂表演吹泡泡歌曲,孩子們輕輕鬆鬆的結束了活動。

  但在這次活動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孩子們再吹時不知道怎樣來吹,主要是我課前沒有考慮到,總覺得這很簡單,不需多加明,透過這節活動,我知道,在我們大人看似很簡單的問題,在活動中還是應給孩子說明清楚。

幼兒園小班科學說課稿11

  一、教材分析

  鞋子是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孩子從學步之日起,不同質地、不同款式、不同作用的鞋子就出現在孩子的生活中,當他們穿著媽媽的高跟鞋、爸爸的大頭鞋開心地走來走去時,哪怕搖搖擺擺摔倒在地也都樂此不疲。現在鞋子的款式也越來越多,這對孩子認識各種鞋子提供了豐富資源。結合小班幼兒好奇、好動,什麼事都想模仿探究的特點,在本次活動中我會創設"鞋子展覽會"的情境,透過看看、摸摸、說說等形式,引導幼兒動手、動腦、動口,在探索、操作中構建對鞋子的認知經驗。現在的孩子由於家長包辦代替過多,在穿脫鞋子上日常鍛鍊較少,本次活動中,我會鼓勵幼兒在遊戲中嘗試自己穿脫鞋子,並透過小兒歌的形式引導幼兒,培養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

  二、活動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常見鞋子的款式及用途,知道鞋子要合腳。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點。

  2、能力目標:能給鞋子進行正確的配對,並能按左右位置擺放整齊。這是本次活動的難點。

  3、情感目標:對各種各樣的鞋子產生興趣,懂得愛惜鞋子。

  三、活動準備

  1、教師和幼兒共同收集高跟鞋、旅遊鞋、皮鞋、涼鞋、雨鞋、輪滑鞋、棉鞋、拖鞋等大小、材質不一樣的鞋子,並佈置成"鞋子展覽會"的情境,這些鞋子是按照童鞋、成人鞋的類別來擺放的。

  2、ppt《各種各樣的鞋子》,這裡指的是一些幼兒在生活中不太常見的,比較特殊的鞋子。

  3、音樂CD《鞋子踏踏響》。

  四、教法學法

  教法:1、情景教學法2、遊戲法

  學法:1、實踐操作法2、探究體驗法

  五、活動過程

  我的活動設計主要分為四部分來完成:

  第一部分:

  參觀"鞋子展覽會"。小班幼兒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鞋子展覽會上各種顏色不同、形象各異的鞋子,能夠有效調動幼兒的感官,這一環節我運用了"情境教學法",讓幼兒在直觀、形象的情境中,感知不同的鞋子。我準備分以下幾個環節來完成這一部分:

  第一環節:

  認識各種鞋子。這一環節大約需要6分鐘。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幼兒瞭解不同鞋子的名稱和用途。我會組織幼兒透過看看、摸摸、說說的形式,感受鞋子款式、用途的多樣性。

  在進入展覽會之前我特意安排孩子們脫鞋子,主要目的是引導幼兒按左右位置將鞋子擺放整齊。引導語:"聽說鞋子展覽會里有許多漂亮的鞋子我們一起去看看吧!鞋子展覽會到了,我們先要把自己的鞋子脫下來才能進去參觀。來,把自己的鞋子脫下來,擺放整齊。"在這裡我會透過小兒歌的形式提醒幼兒正確擺鞋的方法,我拿起自己的鞋子,一邊擺一邊說:"兩個好朋友,見面點點頭",接著引導幼兒也邊說兒歌邊將自己的鞋子按左右位置擺放整齊,如果有的孩子放反了方向,我會及時引導:"哎呀,你的兩隻鞋子怎麼沒見面點點頭呢,它們是不是鬧彆扭了,快讓它們和好吧!"

  脫完鞋子進入展覽會之後,我會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欣賞鞋子的款式、討論用途。引導語:"這麼多漂亮的鞋子,你喜歡哪一雙鞋子?它是什麼樣子的?我們可以在什麼時候穿上它?"這裡我會運用集體討論和個別表述的方法,鼓勵幼兒從顏色、款式等方面說說自己喜歡的鞋子。我將重點引導幼兒瞭解高跟鞋、雨鞋、旅遊鞋、拖鞋、輪滑鞋的特點和用途。

  透過交流讓幼兒瞭解:高跟鞋是媽媽穿的鞋子,上班、逛街、做客時穿著它很漂亮;下雨天的時候穿雨鞋最合適,它能夠讓我們走在水裡不溼腳;旅遊鞋非常的輕便,穿上很舒服適合在爬山、做運動的時候穿;在家裡的時候我們都會穿上拖鞋,軟軟的、大大的可以讓我們累了一天的腳好好的放鬆一下;輪滑鞋有許多輪子,它可以讓我們在地上滑的很快,但是要想穿輪滑鞋是需要技巧的,學會了技巧你就會滑的很快。

  第二環節:

  穿鞋子。這一環節大約需要4分鐘。我將運用探究體驗法,請幼兒選一雙自己喜歡的鞋子穿上,引導幼兒互相交流,說說穿上不同鞋子的感受。這一環節中我會鼓勵幼兒嘗試自己穿鞋子,探究自己穿鞋的方法,培養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

  引導語:"小朋友,選一雙自己喜歡的鞋子穿上吧!你穿的是什麼鞋子?穿在腳上有什麼感覺?"透過嘗試讓幼兒知道鞋子要合腳才舒服。接著我會引導幼兒交換一下鞋子,體驗不同的鞋子穿在腳上的不同感受。

  最後我會鼓勵幼兒整理鞋子,先用兒歌的形式引導幼兒將鞋子進行配對鞏固按左右位置擺放整齊,接著請幼兒把鞋子放到鞋櫃上。引導語:"小鞋子也要回家休息了,在回家之前,我們先幫它們找到自己的好朋友,讓它們手拉手不分開,然後把它們送回家。"

  第二部分:

  討論鞋子的用途和保護方法。這一環節大約需要2分鐘。

  我會引導幼兒討論:我們為什麼要穿鞋子?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它們?透過討論讓幼兒瞭解鞋子可以保護人們的腳不受傷,不穿鞋子的時候要將它們放到鞋盒子裡,髒了的鞋子要及時刷乾淨。

  第三部分:

  有趣的鞋子。這一環節大約需要3分鐘。主要目的是引導幼兒瞭解鞋子的種類是多種多樣、千奇百怪的,激發幼兒繼續探究鞋子的興趣。

  我會向幼兒出示ppt,ppt中有舞蹈鞋、小丑鞋、電暖鞋、虎頭鞋、草鞋、按摩鞋等鞋子及不同的人們穿著這些鞋子的樣子的圖片,出示不同人們穿著這些鞋子的樣子的圖片的目的,讓幼兒直觀的瞭解特殊鞋子的功能。逐一點選圖片並組織幼兒討論,如:出示虎頭鞋,我會引導幼兒說說:這雙鞋的樣子像什麼?它是給誰穿的鞋子?(教師小結:虎頭鞋是給出生不久的小寶寶穿的,據說小孩子穿上它可以像小老虎一樣健康)接下來我會用同樣的方式引導幼兒瞭解其它的鞋子。

  第四部分:

  遊戲《鞋子舞》。這一環節大約需要2分鐘。鼓勵幼兒穿上自己的鞋子,請能力強的幼兒幫助能力弱的幼兒,提醒幼兒分清左右,接著播放音樂《鞋子踏踏響》,我會帶領幼兒跺一跺、跳一跳、聽一聽,感受鞋子有節奏的聲音,活動在快樂的遊戲中結束。

幼兒園小班科學說課稿12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班科學活動《好玩的磁鐵》,選自13版省編教材小班下冊主題五《玩玩樂》次主題三《一起來玩》。

  下面我從教材、活動目標、重難點、活動準備、教法、學法、活動過程、效果預測八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教材: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磁鐵就是幼兒現實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物品,是幼兒進行探索活動的好材料。磁鐵吸鐵,這一現象既神奇又有趣,倍受幼兒青睞。小班的孩子無意意識佔優勢,他們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喜歡玩一玩,試一試。但是他們大都只是單純的玩耍,還沒有知識的建構。為引導幼兒感知磁鐵的特性,激發幼兒對探索活動的興趣,積累探索的方法,我依據教材設計了《好玩的磁鐵》這一教學活動,讓幼兒在生動有趣的活動中去“自我發現、自我探索、自我提高。”

  活動目標:

  為讓幼兒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依據教材內容與幼兒的經驗、興趣、學習特點,我制定以下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磁鐵吸鐵的特性。

  2、願意尋找生活中的磁鐵。

  活動重難點:

  初步瞭解磁鐵吸鐵的特性

  活動準備:

  《綱要》指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

  為使活動順利展開,達到預先設計的活動目標,我做了以下準備:

  知識經驗準備:科學區投放磁鐵及磁性玩具,讓幼兒初步感知。

  物質準備:磁鐵、課件、磁性玩具、各種鐵製和非鐵製品以及顏料、畫紙等。

  教法:

  《綱要》中倡導“教師為主導,幼兒為主體”的精神,因此,在活動的始終,我都將自己定位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引導幼兒透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探究,在“做中學”中體驗探究的樂趣、成功的快樂。根據教學目標和我班幼兒實際,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情境教學法:透過設定小演員跳舞、磁鐵大世界、找朋友等情境,讓幼兒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進行探索,體驗探索的快樂。

  2、啟發提問法:“以疑激趣,以問激學”,透過“你發現磁鐵最大的本領是什麼”等問題啟發幼兒積極思維,獲取新知。

  3、操作體驗法:透過動手、動口、動腦,讓孩子們在幫磁鐵娃娃找朋友的過程中,得到快樂體驗,促進其發展。

  此外我還將遊戲法貫穿始終,達到科學性,綜合性,趣味性和諧統一,體現活動多元化的整合。

  學法:

  學法與教法密不可分。本次活動從幼兒角度出發主要運用了操作法、觀察法、合作交流法等。操作法是幼兒運用最多也是最感興趣的一種方法,讓幼兒透過看一看、玩一玩、試一試等方法,在與材料、同伴、老師的互動中,感受磁鐵的特性,體驗發現的樂趣,收穫成功的喜悅。

  活動過程:

  《指南》中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本次活動我在情境遊戲中激發興趣——在觀察探索中發現問題——在交流討論中尋找答案——在合作遊戲中鞏固經驗。共分為5個環節:

  環節一:情境匯入,激發興趣。

  興趣是活動的出發點,透過魔術“會跳舞的小姑娘”你知道小姑娘怎麼會跳舞嗎?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探索欲。

  環節二:自由探索,初步感知。

  此環節中,我創設磁鐵大世界這一情景,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去感知磁鐵的外形特點。讓幼兒在看一看、玩一玩、試一試的過程中初步感知磁鐵吸鐵的特性。此環節的開展能更好的激發幼兒對磁鐵的探索慾望,同時也為活動進一步開展儲備了知識經驗。

  環節三:探索交流,尋找答案。

  此環節中我創設磁鐵娃娃找朋友的情境,併為幼兒提供了曲別針、釦子、木夾、塑膠夾、鑰匙、瓶蓋、頭飾等豐富的操作材料,將他們混在一起,讓幼兒用磁鐵吸一吸,能被磁鐵吸住的就是他的好朋友,放在一個盒裡。看看能被磁鐵吸住的東西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引導幼兒在探索操作中尋找問題答案:磁鐵能夠吸鐵或鐵製品。這一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部分,我會毫不吝嗇地讓幼兒盡情地“玩”,運用多種感官的參與,採用自主探究的方法,

  並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經驗交流。這也正符合《綱要》精神:能運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恰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環節四:生活尋寶,拓展經驗。

  為了進一步提高幼兒的探索興趣,加深幼兒對磁鐵特性的瞭解,我開展了一次“尋寶活動”。

  先請幼兒在自己身上用磁鐵找一找鐵製品,如衣服紐扣、拉鍊等。然後拿磁鐵在活動室內找一找鐵製品,並和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以鞏固對磁鐵特性的認識。

  引導幼兒交流討論:日常生活中哪些東西運用了磁鐵?透過課件媽媽的包、文具盒、冰箱門、磁性教具等拓展幼兒生活經驗。使活動來源於生活,又迴歸生活。

  環節五:合作遊戲,鞏固經驗。

  引導幼兒進行合作遊戲“磁鐵繪畫”,這是本次活動的一個亮點。用曲別針分別蘸上不同的顏料放在襯衣盒裡,用磁鐵在盒子下面不停的移動,這些小曲別針會隨著磁鐵不停的跳舞,形成一幅幅美妙的作品,達到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一定會探索者、交流著、欣賞著、驚奇著、更快樂著。

  活動延伸:

  讓幼兒用磁鐵找一找家中的鐵製品,用磁鐵玩沙,進一步鞏固磁鐵的特性,體驗磁鐵的樂趣。

  活動效果預測:

  本次活動我以“幼兒為主體,遊戲為主線,探究為核心”,力求幼兒最大程度的參與與投入,使學習過程成為幼兒發現和探究的過程,真正使學習變得快樂而有趣。相信在積極地探索中,孩子們會增長知識、發展能力、培養興趣,獲得自信、求異、嘗試、發現、創造等方面的發展。

幼兒園小班科學說課稿13

  (一)教育目標

  如今,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注重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的的好奇心、求知慾、探索欲和熱愛科學的情感。所以,根據這一要求,我將本次活動目標指定如下:

  1、鼓勵幼兒參與科學活動,激發幼兒求知慾及對科學活動的探索精神。

  2、能從動物的區域性判斷出是哪種動物,並能合作將動物完整的拼出來。

  3、透過活動培養幼兒細緻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初步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

  (二)教材內容方面

  根據制定的目標,選擇相應的內容也是置關重要的。確定了活動《猜猜它是誰》,還要結合我班幼兒的具體情況。我根據主題活動《動物王國》裡的內容,結合本次活動,收集相關的遊戲材料,巧妙地將一些幼兒認識的動物設計在遊戲轉盤中,並將這些動物分割成二至四塊成為孩子們喜歡的拼圖,讓幼兒透過這些分割圖推斷出是哪個動物,及在拼圖遊戲中讓幼兒掌握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使幼兒在遊戲中能積極參與科學探索活動,增強求知慾,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提高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本次活動重點是:鼓勵幼兒參與科學活動,激發幼兒求知慾及對科學活動的探索精神。

  難點是:理解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

  (三)教學方法:

  我在設計本次活動中,採用了以下方法:運用觀察法,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索活動,觀察法也是幼兒探索科學的基本方法,能使幼兒運用多種感官直觀、生動、具體地認識事物,提高幼兒感官的綜合活動能力。利用拼圖遊戲,將動物的整體圖片拆開,分成若干片,再讓幼兒拼完整。操作法,提供給幼兒合適的材料,讓幼兒在自己的活動實踐過程中進行探索。教師運用幼兒喜愛的遊戲形式,使幼兒在遊戲中進行科學探索活動。

  (四)教學過程

  1、開始部分

  教師帶領幼兒走進大森林的場景中。引導幼兒觀察大森林的場景:“小朋友,我們現在來到了大森林,大家看看大森林裡漂亮嗎?裡面有什麼?”讓幼兒透過觀察,增強幼兒對本次活動的興趣。激發幼兒的好奇心。透過提問:大森林是誰的家呢?直接匯入課題,給孩子一個已有經驗的回憶,引導幼兒說出自己已經認識的動物名字,加深幼兒對動物的印象,激發幼兒對動物的喜愛之情。並使幼兒瞭解大森林是小動物的家,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感。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為下面內容奠定基礎。

  2、遊戲部分

  ①遊戲:《玩轉盤》

  轉盤上是一些幼兒認識的動物的頭部圖片,教師出示大轉盤,請幼兒自己將轉盤的指標轉起來,指標指到哪個動物,並說出動物的名字。該遊戲的難度不大,動物的特徵明顯,易於每一位幼兒的獨立操作,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能針對動物的頭部進行推斷動物名字,初步學習推斷的方法,瞭解整體和部分的關係。同時,幫助老師瞭解幼兒對動物的認識程度。將枯燥的認知活動轉變成幼兒喜愛的遊戲活動,在遊戲中掌握知識。

  ②遊戲:《找動物》

  請幼兒將老師藏在大森林裡的動物部分圖片找到,這些動物並不是完整的,有的是動物的身體、有的是動物的腳、有的是動物的頭。在找到後,還要推斷出它是誰,然後告訴大家自己找到了什麼動物。透過幼兒的尋找活動,培養幼兒細緻的觀察能力,以及喜愛科學活動的情感。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一位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透過講述自己找到的動物,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② 將動物的部分卡片送到小動物的家裡。

  教師將動物的完整圖片展示出來,讓幼兒透過自己手中的部分動物卡片找出相應的動物圖片,進行對應擺放,瞭解整體和部分的關係。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動物的認識和了解。

  3、結束部分——《拼圖遊戲》:

  請找出相同動物圖片的小朋友,合作將動物的部分拼成一個整體的動物。透過操作活動,能觀察到動物的分割部分的特徵,並能相互配合進行拼圖,將動物圖片拼完整。注重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嘗試培養幼兒與同伴之間的合作能力。

  延伸活動:《玩拼圖》

  在區域活動中,幼兒人手一份動物拼圖,能獨立將拼圖完成。注重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獨立操作能力,提高幼兒對動物的瞭解。

幼兒園小班科學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眾所周知,水果是幼兒經常接觸的一種食物。在秋天這個豐收的季節裡,水果隨處可見,它們種類繁多,幾乎每個孩子都能說出幾種來。如:常見的蘋果、橙、葡萄、梨等。雖然他們知道的不少,但對水果的顏色認知還不是很多。因此有必要使幼兒對水果顏色有正確的認識,加深對水果的喜愛,透過水果顏色的不同,表皮的光滑度不同,讓幼兒感受水果外衣的色彩之美。又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幼兒的長遠發展;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本次活動來源於幼兒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二:說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嚮導的作用。因此,根據《綱要》中小班科學領域的目標以及實際情況,將本次的活動目標定位於:

  1:認識幾種常見水果的顏色。

  2:透過觸控水果,進一步體驗水果表皮的光滑與粗糙。

  3:體驗遊戲的快樂。

  三:說重難點

  本活動重點:感受水果表皮的光滑與粗糙。

  難點是:會分辨水果,熟練說出水果名稱及顏色,感受水果的粗糙與光滑,並能與人進行簡單的交流。

  通過出示"神奇的口袋"—認識水果——觸控遊戲—給小動物送水果4個環節有機聯絡,相互滲透,引導幼兒主動活動,擴充套件幼兒的知識經驗和培養幼兒自主學習的能力。

  說活動準備:

  水果食物蘋果,梨子,橙子等,小動物,盤子

  四、說教法:

  新《綱要》提出: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活動,進行嘗試,感受參與的樂趣,並能鼓勵幼兒大膽提出發表自己的意見。因此,本次在活動中我們主要是透過幼兒動手觸控、比較等活動,在遊戲:摸摸水果,觀察水果表皮等幼兒自主參與的過程中突破重難點。

  為實現本次活動目標,採用了以下幾種方法:情境教學法,交流討論法,嘗試操作法。

  1:情境教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創設了遊戲"猜猜是什麼",以神奇的口袋形象出現,引起幼兒的注意。並結合幼兒已有的經驗,引發幼兒融到猜出水果名稱的情境中,並透過給小動物們送水果,激發幼兒的探索,積極思考,動腦,以達到個性與素質的共同發展。

  2:交流討論法:

  在活動中,教師提供各種水果的實物,透過觀察,觸控,比較,讓幼兒大膽的說出自己摸到的水果表皮的感受,為幼兒提供了寬鬆的交流氛圍。

  3。:嘗試操作法:

  在第三次活動中,我們鼓勵幼兒給小動物們送水果,引導幼兒按的水果的光滑與粗糙來分。進一步鞏固幼兒對水果表皮的粗糙與光滑的認識,體現了"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

  五:說教學流程:

  一:引題,激發幼兒興趣:

  1、師: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神奇的口袋,這個口袋裡面藏著很多的寶貝,你們來摸摸,看看會是什麼東西?(教師出示神秘口袋,幼兒表現得很感興趣,對活動的繼續進行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2、師:今天老師還請到了幾位小動物也來到了我們課堂上,他們也很想吃水果,我們現在把這些水果分給這些小動物們好嗎?(好)

  "XX,你想把水果分給那位小動物?你拿的是什麼水果?這水果是什麼顏色的"?(同上出示蘋果、梨子)

  二:觸控水果表皮,進一步感知水果表皮的不同手感:

  1、師:剛才小動物們都分到了美味可口的水果,非常的開心。現在老師也為每位小朋友準備了一份水果放在你們的凳子下面,小朋友去(看看你的水果是什麼顏色的?幼兒個別回答)。摸摸看,你摸到的水果有什麼感覺?也可以摸摸旁邊小朋友的水果進行比較一下,看看你們兩個人摸起來的感覺是否一樣?(讓幼兒透過摸一摸,說一說,對不同水果進行比較,分析,並且透過語言的描述,加深對水果表皮特徵的認識,為下一步活動做鋪墊。)

  三:給小動物送水果:

  剛才我們的小動物小兔,小貓,小鴨都分到了美味可口的水果,只有小熊和小狗沒有分到,他們覺得不公平,那麼你們願意把你們手中的水果分給他們兩位小動物吃嗎?

  願意

  但是這兩位小動物比較挑食,小熊說他比較喜歡吃粗糙的水果,那就請手裡拿粗糙的水果的小朋友把水果送給小熊吃,小狗說它喜歡吃比較光滑的水果,那請拿光滑水果的小朋友把水果送給小狗吃好嗎?

  記得,別放錯了哦!不然小動物是不吃你送的水果哦 !(第三環節主要是活動的重點是使幼兒進一步鞏固認知水果表皮的光滑與粗糙,並體驗遊戲帶來的快樂)

  說活動延伸:

  教師和幼兒一起分享水果。

幼兒園小班科學說課稿15

  一、說教材小班幼兒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階段,透過日常觀察,時常看見孩子在點數仍然存在於唱數階段,沒有辦法進行手口一致地點數。《綱要》指出,"教材的選擇既要符合幼兒現有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戰。"因此,認識數字5是符合小班下學期需要與發展水平的。

  本次活動中,首先複習點數4以內數量的物體,鞏固掌握手口一致點數的方法。在此環節鋪墊的基礎上,引導幼兒進行數量為5的手口一致點數的聯絡。這樣利於幼兒的學習,是幼兒的學習有一定的遞進性。本次活動中以幼兒生活中的常見植物、昆蟲來引導幼兒觀察生活中的數學,讓幼兒體驗發現生活中數學的樂趣。幼兒的科學活動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

  根據《幼兒園指導綱要》、教材,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①認識數字5,學習手口一致的點數數量為5的物體,並能說出總數。

  ②複習點數1-4的物體數量,熟練的掌握手口一致點數的方法。

  ③培養良好的學習和操作習慣。

  為了完成具體活動目標,同時幼兒是透過環境、材料相互作用獲得發展的,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所以,我既進行了物質準備又考慮到幼兒的知識經驗準備活動準備:

  ①、每位幼兒一張圖片:上面有1-4數量不等的物體(如一個皮球、一個蘋果、兩隻小鳥等等。)②、數字5的字卡、帶有五朵花的點卡、帶有五隻蝴蝶的點卡各一張。

  ③、貼有數字1-4的盒子四個。

  ④、幼兒用書、教學掛圖。

  三、說教法、學法本活動我除了和幼兒一起準備豐富的活動材料,還挖掘此活動的活動價值,採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活動中我運用了①、情景表演法。②、演示法本活動此外我還運用了觀察法、談話法等,"變"以往教學的傳統模式--教師說教,為以幼兒為主體,教師以啟發、引導的方式,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並以"遊戲"貫穿活動始終,讓幼兒在玩中獲得知識,習得經驗,真正體現玩中學,學中樂。

  本活動採用的學法有:①操作法②、交流法。因為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創設了遊戲的情景,讓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去,並且在遊戲中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

  四、說教學過程1、複習4以內數量的點數和數與量的對應。

  ①、複習數字4。

  教師:今天老師送給每個小朋友一張卡片,小朋友們看一看你的卡片上有什麼啊?(請幼兒說一說自己卡片上的內容,注意引導幼兒正確地點數數量。教師在發拉片的時候,要注意儘量每組的內容與數量一樣,並根據幼兒的能力強弱,投放1-4的數量。)小朋友們,瞧,老師著還有數字寶寶呢,你們認識它們嗎?(請幼兒認讀數字1-4。)②、進行4以內數字與數量的對應練習。

  教師:數字寶寶要和它的好朋友做遊戲,小朋友看看自己的卡片,誰和數字1是好朋友啊?(數字與數量的對應,引導幼兒點數自己卡片上的數量,並因此進行數字2、3、4的提問。)現在就請小朋友們送自己的卡片去找數字寶寶做朋友吧。(請幼兒根據自己的卡片,找相應的數字。可以請幼兒分組進行遊戲,注意提示幼兒排隊,不擁擠。)二、學習手口一致的點數數量為5的物體,並能說出總數。

  教師:老師這裡還有幾張卡片沒有找到數字寶寶朋友呢!瞧,這張卡片上有什麼呀?(小花。)有幾朵花呢?小朋友們數一數吧!(教師點指,引導幼兒集體數數。)一共有幾朵小紅花呀?(如果能順利的答出,可以請幼兒分組來數一數,再次進行練習。如果沒有回答出總數,可以認識4那樣,引導幼兒再次集體點數,提問數到幾,幫助幼兒總結總數。)一共有五朵小花,真香啊!小蝴蝶聞到了香味,就來到花叢中做遊戲。飛來了幾隻小蝴蝶呢?(出示蝴蝶圖片,請個別幼兒到黑板前點數練習。)三、認識數字5,初步感知數字5的意義。

  教師:這兩張卡該和哪個數字寶寶做朋友呢?(引導幼兒回答為什麼和數字寶寶5做朋友,並出示數字5。)誰來說一說你覺得數字5長得像什麼啊?(鼓勵幼兒散發思維。)那小花的卡片和蝴蝶卡片就有好朋友了,小花有幾朵啊?(引導幼兒再次點數。)小蝴蝶有幾隻呢?(幼兒再次點數。)它們都是數字5的好朋友,現在他們可以一起做遊戲了。我們也出去做遊戲吧。

  五、活動延伸引導幼兒完成幼兒用書上的練習。家園共育,讓幼兒回家與家長一起玩手指遊戲,如家長說數字或出示字卡,請幼兒伸出手指頭;也可以反過來玩,幼兒說數字,家長身手指。如果3個人一起玩,更能增加遊戲的趣味性和幼兒參與的積極性。

  教學反思:

  這節課中,我覺得我的活動提問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問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說在大家的討論下,提問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兒不僅會說了,而且還更會問了。這樣的自由探索活動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孩子們在輕鬆、愉快地氛圍中,發揮了他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