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幼兒園說課稿> 幼兒園說課稿【熱】

幼兒園說課稿

幼兒園說課稿【熱】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園說課稿1

  一、活動目標:

  1.透過觀察圖片,初步理解故事內容。

  2.嘗試用語言,動作,表情大膽地表現自己對故事的理解。

  3.感受故事詼諧,幽默的風格。

  二、活動重點:

  透過觀察圖片,初步理解故事內容。

  三、活動難點:

  嘗試用語言,動作,表情大膽地表現自己對故事的理解。

  四、活動教法:

  引導法、講解法、提問法

  五、活動學法:

  觀察法、討論法、遊戲法

  六、活動準備:

  故事圖片

  各形象頭飾

  七、活動過程:

  1.透過觀察,瞭解形象特點

  師:(出示老鼠爸爸的形象)看!這是誰呀?

  幼:老鼠爸爸

  師:今天老鼠爸爸家在辦一件大喜事,他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世界上最厲害的人,那你們覺得誰是世界上最厲害的呢?

  幼:(大膽想象,自由回答)

  師:那到底是不是和你們說的一樣呢?我們來聽一個有趣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老鼠嫁女兒》

  2.完整講述故事

  故事講至“把女兒抬上了花轎,一直抬到了老貓家”

  3.理解故事內容,學習對話(分段提問的方式)

  (A)師:老鼠爸爸嫁女兒的要求是什麼呀?

  幼:要嫁給世界上最厲害的人

  師:那最厲害是什麼樣子的?誰來表演一下

  師:哦!原來神氣是這樣的,你真厲害!那老鼠爸爸他是怎麼說的呢?

  幼:(自由回答,總結)

  師:“要嫁就嫁最最厲害的”我們一起來學一學老鼠爸爸的話(反覆強調讓幼兒記住)

  (B)師:老鼠爸爸要把女兒嫁給最厲害的人,那他去找了誰啊?

  幼:太陽

  烏雲

  大風

  圍牆

  師:他第一個去找了誰啊?

  幼:太陽

  師:老鼠爸爸是怎麼對太陽說的?

  幼:太陽呀,你是世界上最最厲害的,我決定把女兒嫁給你了。

  師:我們一起來學一學老鼠爸爸對太陽說的話

  師:那太陽他是怎麼回答老鼠爸爸的?

  幼:不,我不是最厲害的,烏雲還會遮住我的,所以啊,烏雲最厲害了。

  師:我們來學一學太陽的話

  (對話作為重點反覆練習,用不同的方式,目的是為下文做鋪墊,便於幼兒學習以下對話)

  師:恩,學的可真像!可是太陽說他怕烏雲,你們猜猜接著老鼠爸爸會去找誰了呢?

  幼:烏雲

  師:哦!老鼠爸爸去找烏雲了,那他們會說寫什麼呢?

  請你和旁邊的好朋友說一說,學一學他們對話的樣子,還可以加上動作

  師:我們一起再來學一學

  師:可是烏雲說他怕大風,那接下來你們覺得他會去找誰呢?

  幼:大風??

  師:哦!老鼠爸爸會去找大風,那他們兩個人又會說些什麼呢?

  幼:自己討論學習

  師:那我們一起來說一說

  師:可是大風他怕圍牆啊,那怎麼辦呢?老鼠爸爸又會去找誰呢?

  幼:圍牆

  師:老鼠爸爸找到圍牆會說什麼呢?圍牆又說了些什麼呢?

  幼:(自由回答)

  師:他們是這樣說的呀,那我們一起學一學他們的話

  師:最後老鼠爸爸覺得誰是世界上最厲害的呢?

  幼:貓

  (C)師:老鼠爸爸把女兒嫁給了貓咪,那結果是什麼樣的呢?你們覺得會發生什麼事呢?三個一組輕輕地說一說。

  幼:(自由回答)

  師:那結果是不是和小朋友們說的一樣呢?請大家接著往下聽!(講到結尾)

  師:結果怎麼樣?

  幼:老鼠被貓吃掉了

  師:喲,真的被貓吃掉了,老鼠爸爸明知道自己最怕老鼠,為什麼還會把女兒嫁給他呢?

  幼:因為他很笨

  師:恩!他呀真是一個老糊塗,它怎麼樣?(引導幼兒說出老糊塗)

  師:我們一起來學一學這個新的詞:老糊塗

  師:真棒!你們想不想再來聽一聽這個有趣的故事啊?(完整講述)

  八、延伸活動:

  角色表演:老師準備些相關的頭飾,我想請小朋友們戴著這些頭飾來表演這個故事的,你拿到的是太陽那麼你就是太陽,拿到的是大風那麼你就是大風,拿到什麼你就扮作什麼,怎麼表演呢,聽好要求,對話的時候輪到誰說就誰說,不是對話的地方就由老師講,會講的小朋友可以和老師一起講,明白了嗎?那我們來試一試

幼兒園說課稿2

  一、 設計意圖。

  小班的年齡都處於3~4歲之間,這個時期,幼兒的有意注意有了明顯改善,感知覺也逐漸趨向完善,對生動、形象的事物和現象容易認識,其思維也是在直接感知和具體行動中進行的,較多依賴於生動、鮮明的形象去認識和理解事物。這個教學內容是透過對兒歌的感知和理解,讓幼兒來感受詩歌中天真活潑的情趣,從而激發幼兒有朗誦兒歌的興趣。

  此教材富有形象性、趣味性和啟發性。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有一定的語言基礎和知識經驗,而小班幼兒已經能說一些簡單的句子,並對小動物有一定的認識,因此本內容在小班教學是符合幼兒認知特點的 ,所以我選了這個內容,以促進幼兒具體形象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進一步發展。

  二、活動目標及其重難點解決策略。

  1. 感知小鴨、小魚、小鳥的行走方式,樂意學習兒歌。

  2. 學習兒歌《誰最羞》,體驗小袋鼠的羞的心理。

  3、知道要自己走路,不要大人抱。

  重點:感知小鴨、小魚、小鳥的行走方式,樂意學習兒歌。

  解決策略:結構圖能幫助幼兒直觀的感知兒歌中的動物形象,來引起幼兒的興趣。

  難點:瞭解小袋鼠的羞是難為情。

  解決策略:小班的幼兒也有自己的是非觀念,能簡單判斷生活中哪些行為是好的,哪些行為是不好的。在出示圖片袋鼠媽媽抱著小袋鼠的時候,自然而然想到要媽媽抱石難為情的,並在理解難為情的情況下,教師再說一個好聽的字“羞”,讓幼兒對羞產生的深刻的理解。

  活動準備:根據兒歌內容繪製的教學結構圖,PPT(一些自己走路的乖孩子),音樂《乖孩子》

  三、 活動流程:

  1、 感知圖譜,認識動物。

  出示小鴨、小魚、小鳥,使幼兒對這些小動物產生興趣。

  2、 分析圖譜,理解兒歌。

  觀察小鴨和鴨媽媽;觀察小魚和魚媽媽;觀察小鳥和鳥媽媽;最後出示小袋鼠和袋鼠媽媽。圖譜的出示,教師引導幼兒理解整個圖譜說的是什麼事。

  3、 學念兒歌,深化情感體驗。

  (1)看圖完整欣賞兒歌。

  教師邊說兒歌邊做動作。

  (2.看圖完整學念兒歌。

  幼兒跟著教師一起念兒歌並做動作。

  (3)小結:鼓勵小袋鼠自己獨立行走,不要大人抱。

  以提問的方式來引導幼兒勸解小袋鼠自己行走,不要媽媽抱。

  4、 再次深化情感體驗。

  最後以PPT的形式播放一些平時幼兒園放學回家自己走,不要大人抱的乖孩子,並用背景音樂《乖孩子》。

幼兒園說課稿3

  一、分析教材幼兒園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密切聯絡幼兒的生活,結合幼兒生活實際和知識經驗來設計數學活動。此活動選材來源於生活。我們都明白,鐘錶是幼兒比較熟悉的東西之一。本節課要求幼兒對整點、半點的認識,是幼兒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後“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選取此教材有必須的必要性,就如《綱要》中所說,“既貼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取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一般來說,兒童每一天起床、吃飯、上課都要按照必須的時間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此活動來源於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二、目標定位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狀況以及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依據,確立了認知、潛力、情感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標為:1、認知目標:透過觀察、操作了解時鐘的功能、表面結構及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學會看整點、半點。2、潛力目標:透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發展孩子的邏輯思維潛力。3、情感目標: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操作潛力,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重點:充分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掌握認讀整點、半點的方法;難點:瞭解時針、分針的運轉關係並正確說出鐘面上所指的整點。教學準備:1、各種動物時鐘多個。2.幼兒人手一隻操作的模型鍾。

  三.教法與學法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構成合作探究式”的師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教師除了以可愛、推拙的形象、飽滿的情緒影響孩子,以自己的形態感染幼兒外,還挖掘此綜合活動價值,採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採用的教法有:操作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在活動中,讓幼兒主動操作活動鐘面,不僅僅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興趣,而且還提升了教學活動的有效性。遊戲法: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教育性、娛樂性、創造性。演示法:是指教師透過講解談話,把實物或教具陳示給孩子看,幫忙他們獲得必須的理解。本次活動中的演示法是透過展示多種動物玩具鐘的實物,讓幼兒在觀察中認識鐘面結構以及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此外,我們還適時採用了交流討論法、賞識激勵法對活動加以整合,到達了科學性、藝術性、健康性、愉悅性的和諧統一。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僅提高了認識,鍛鍊了潛力提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幼兒採用的學法有: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我們引導幼兒主要採取視、聽、講結合法來引導幼兒充分觀察鐘面的結構,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2、嘗試法:陶行知先生說過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3、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用心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為了讓幼兒對鐘錶有更深的印象,採用了遊戲體驗法,引導幼兒對時鐘的運轉規律有了一個體驗。與此同時,我們還透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共長的方法,表達著各自的豐富、多樣性的認識,體現著“以幼兒發展為本”理念。四、活動過程第一部分、開始我用謎語引出活動資料,然後出示實物鍾,請幼兒說說鐘的用途,總結出鍾能告訴我們時間,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都離不開它。一匹馬兒三條腿,日夜奔跑不喊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時間必須要珍惜。(打一日常用品)(出示鐘的實物)第二部分:讓幼兒觀察鐘面,指導幼兒仔細觀察。活動中鼓勵幼兒發現問題,主動求知。師問:小朋友們仔細瞧瞧,你發現鐘面上有什麼?(鐘面上有兩根針,還有12個數字。)然後請幼兒比一比,看一看兩根針的不同點,引出時針和分針的概念。再透過老師演示,撥動後面的齒輪請幼兒仔細觀察一下,分針和時針誰走得快?分針走一圈時針走多少?鐘面上的時針、分針是怎樣走的?在幼兒主動探知的基礎上,教師小結:鐘面上有1-12的數字,有時針和分針。時針又短又粗,分針又長又細,時針跑得慢,分針跑得快。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但它們都從1到12的順序轉的。第三部分:認識整點、半點,尋找和發現他們之間的規律,建立正確概念在這一環節中,我出示了三隻的鐘,分別撥好了12點、1點、2點,讓幼兒觀察、比較有沒有相同的地方?最後得出分針指向12,從而總結出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點。緊之後又出示了幾隻動物鍾,讓幼兒說說幾點鐘,使幼兒所學知識立刻得以鞏固,而且透過實物投影放動物鍾,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之後透過教師的操作演示,幼兒的細心主動觀察,瞭解分針與時針的運轉關係。由於這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所以我在最後不進行操作演示,讓幼兒想一想,2點到3點分針時針是怎樣變化的,進一步得出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之後我又以相同的方式認識了半點及半點時分針時針之間的運轉關係。

幼兒園說課稿4

  設計意圖

  《指南》中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在日常生活中幼兒經常會對一些常見的現象、變化規律感興趣。《糖到哪裡去了》這一活動正是幼兒平常好奇的內容。

  說教材

  《綱要》中指出:教育內容應與幼兒生活經驗相貼近,符合幼兒興趣,滿足幼兒的合理需要。溶解這樣一個魔術一般的科學知識剛好落在了兒童的興趣點,加上幼兒對溶解這一現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便有了提升的可能,這也符合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的理論。

  從幼兒角度來說,中班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仍舊突出,所以在操作與探索中習得新經驗更為合適。而他們的思維同時也在經歷著變化,活動中的記錄表便是為此產生的。

  我選擇這一從生活中來的素材也希望幼兒能在操作中不斷積累經驗,以期在未來能運用於新的學習活動中,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與能力。

  說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具有方向性,是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從認知、技能兩方面確定瞭如下目標:“初步感知溶解現象,知道有的東西放進水裡會溶解,有的不會。”是認知目標,“能大膽猜想,並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是技能目標,認知目標旨在幫助幼兒建立對溶解現象的更全面的認識,技能目標希望幼兒初步獲得使用記錄表的方法。在這一活動中,技能目標是主要目標,但認知目標也不可或缺,兩個目標既指向現在也指向未來,它們相輔相成,共同為幼兒的成長出力。

  說重點難點

  重點:初步感知溶解現象,知道有的東西放進水裡會溶解,有的不會。

  難點:能大膽猜想,並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

  說教法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更需要老師是他們的朋友,在活動中我使用了互動法、提問法,這樣能夠使幼兒時刻在思考,幫助幼兒集中注意力,最後我還使用了操作法,讓幼兒在做中學,學中做,充分保證幼兒的主題地位,在活動中獲得經驗。

  說學法

  在活動中幼兒使用的學法有觀察法、多通道參與法、操作法。

  說活動過程

  根據《綱要》和《指南》思想的指導,借鑑建構主義理論和做中學思想,我從“品嚐糖水,引出主題——觀察糖的變化,感知溶解現象——認識實驗材料並進行猜想——操作實驗,驗證猜想並記錄——教師小結,幼兒進一步理解溶解現象”五部分,由淺入深地將幼兒的原有經驗與新經驗間建立起有機聯絡。在這一過程中,幼兒是學習的主體,我的想法和設計皆是為了支援他們的自主探索。

  中班幼兒的思維還有具體形象性,但又在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科學活動中也應當照顧到這一特點。在第一個環節中,我請幼兒品嚐糖水,讓幼兒多通道感知白水與糖水的不同,從而產生具身認知,也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第二環節中教法上我採用了提問法,在他們的頭腦中放入一個問號的同時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幫助他們剔除無關資訊,使他們注意力更集中地觀察、思考。在我的示範試驗中,幼兒勢必會有各種猜想和表述,因此我需要將他們的表述糅合、提升之後再以完整的語句表達出來,這對他們整合思維與語言都有幫助,這便是教師小結的必要性。

  《指南》中指出:“引導幼兒在探究中思考,嘗試進行簡單的推理和分析,發現事物之間明顯的關聯。”在科學活動中,操作必不可少,幼兒的手動起來,大腦便也開始思考。因此第四環節我留出充足的時間給幼兒操作記錄,他們是主導者,我是觀察者和支持者,在他們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再行介入。實驗中幼兒可以相互討論,他們或自證、或質疑,在和同伴溝通討論的同時也是逐漸理解如何與他人相處的過程。“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只有“做”才能保證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也使他們獲得直接經驗。涉及到對中班幼兒來說較難的記錄表記錄,在實驗中幼兒也可以互幫互助,共同克服困難,認知目標與技能目標在這樣的過程中都能得以落地。

  說活動總結

  在活動進行中,我會及時根據幼兒的即時反應來對流程進行調整或修改。孩子是的想法是多樣的,因此我的教學內容也不會一成不變。尤其是旨在培養幼兒的科學素養與探究能力的科學活動中,靈活性更重要。在大框架下,我會考慮幼兒的當下需要和突發事件,努力將它們納入活動中,成為教育素材。

  說活動延伸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好多東西是可以溶解的,也有好多東西是不可以溶解的,小朋友們可以回家後跟爸爸媽媽們一起觀察、發現、然後再來告訴老師和小朋友。

幼兒園說課稿5

各位評委老師:

  早上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大班綜合活動《製作月餅》。

  一、說教材

  《綱要》中明確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我們都知道,中華民族的節日有許多,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這個節日裡,我們和家人圍坐在一起賞月、吃月餅。月餅是幼兒熟悉並喜愛的一種點心,因此,我設計了大班綜合活動《製作月餅》此活動讓幼兒透過對月餅製作方法的學習,加深對月餅的種類、特徵的理解,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幼兒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

  二、說目標

  根據綱要的要求和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我制定本次活動目標如下:

  (1)讓幼兒進一步瞭解中秋節,感受中秋節的歡樂氣氛。

  (2)掌握做月餅的整個過程,練習團、壓、捏、刻、印的技能。

  三、活動的重點、難點

  本活動在注重健康、社會的同時突出了藝術領域的發展,所以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月餅的整個製作過程。活動難點為掌握團、壓、捏、刻、印的技能。

  四、活動準備

  為了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寓教於生活情境、遊戲之中,特做如下活動準備:

  1。環境創設:在活動室準備8張方形桌子,便於操作、評價。

  2。物質準備:不同造型的月餅實物、麵糰、餡泥、月餅模型;

  3、《爺爺為我打月餅》歌曲磁帶、中秋節錄影、製作月餅的錄影帶。

  五、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本次活動採用的教法有:

  1、操作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起興趣後操作,主要是將面揉好,用手團、壓,然後選擇一種餡泥,一手託皮,一手沿皮的邊緣包上、捏緊,練習團、壓、捏的技能。第二次是將包好的麵糰放入模型,摁一下,然後磕出來,練習刻、印的技能。

  2、演示法:我透過講解談話,把實物或教具展示給孩子看,讓他們有直接的感受。本次活動中的演示法是透過觀看製作月餅的錄影帶,讓幼兒對月餅的製作有了全新的認識,在這一過程中,適時地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並感受生活和藝術中的美。

  3、情境教學法: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間互相幫助,教師對幼兒的賞識激勵,使幼兒對此活動有了健康和諧的理解和體驗。活動中的《月餅展覽會》讓幼兒在欣賞自己作品的同時體驗成功的喜悅。

  4、互動法:讓每個人都互動起來,有師幼互動、幼兒之間的互動、幼兒與材料的互動,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六、說學法

  幼兒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幼兒能主動積極的參與探究活動,選擇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據教材內容和幼兒年齡特點,我在學法指導時緊緊圍繞活動目標,創造適宜的條件讓幼兒在認知能力、動手能力上得到了提高。主要運用方法有:

  1、觀察法:透過對月餅實物及製作月餅錄影帶的觀察,提高了幼兒對事物的分析能力、想象思維的發展。

  2、操作法:讓幼兒親自參與到製作月餅的過程中,透過製作不同造型的月餅,鍛鍊幼兒手部動作的靈活性,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遊戲法:大班幼兒處於遊戲的高峰時期,好動是他們這一年齡段的突出特點。因此,在製作活動中我設計了"麵糰變變變""魔箱按一按"等遊戲,讓枯燥的製作過程變得趣味無窮。

  4、小組合作法:在活動過程中,讓每個幼兒都發揮其獨特的才華,鼓勵他們互相幫助、互相啟迪、互相促進,發揮其群體力量,增強他們的交往能力,達到共同提高,使幼兒在表現、交流中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七、說活動過程

  (一)課件欣賞,激發興趣興趣是一切活動的動力。活動開始時,播放中秋節錄影帶,讓幼兒透過觀看熱鬧的中秋節進一步瞭解中秋節,並讓幼兒說一說中秋節都做些什麼,從而引出活動主題——月餅。

  (二)觀察、討論首先出示讓幼兒觀察討論月餅的特徵及品嚐月餅,然後示範月餅的製作方法,然後透過製作月餅來吸引他們,讓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各種感官、多種方式去探索,充分調動起幼兒對動手操作製作月餅的興趣。

  (三)共同探索,及時評價啟發幼兒透過觀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幼兒之間進行討論,議一議月餅的製作方法,初步嘗試月餅的製作方法,在製作過程中,幼兒透過遊戲活動"麵糰變變變"在教室的引導下幼兒運用團、壓、捏的技能製作出月餅,在透過遊戲"魔箱按一按"練習刻、印的技能,在反覆嘗試中積極思考、自我修正,製作出各種不同形狀、不同花紋的月餅。

  (四)製作完成後,採用小組形式開展了幼兒自評、互評活動。首先是幼兒展示並評價自己的作品,說出自己製作月餅的意圖及方法,然後讓其他幼兒參與到評價中,找出其作品的優點、缺點,教師同時給予隨機評價。此環節較好地完成了對幼兒情感、語言能力、動作等方面的隨機評價和階段評價,讓幼兒充分體驗到了創造新事物的樂趣。

幼兒園說課稿6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題目是大班社會《祖國在我心》,熱愛祖國教育一直以來是一個傳統而又經典的教學內容,《幼兒園教育綱要》中指出:"幼兒的愛國主義教育應從情感教育和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並貫穿於幼兒生活與各項活動之中。"因此,愛國主義教育始終是我教學的重點。研究表明,3~6歲的孩子正是個性傾向和道德觀念形成的萌芽時期,是培養良好品德行為的黃金時代。我園現在使用的是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和臺灣信宜基金出版社合作開發的《幼兒園活動整合課程指導》,由於教材來源於臺灣,在小、中、大班的教材中都沒有關於"熱愛祖國"方面的主題內容。但這個關於民族靈魂的教育是作為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學習的,金秋十月,人們將迎來最為盛大、喜慶的節日--祖國母親六十週歲生日。"十月一日是誰的生日?""中國到底有多大?""我們中國有什麼?"……這些都是孩子們想了解的。於是,結合我國的國情和即將到來的國慶節,以及班級幼兒的年齡特點,在班內開展"我愛祖國"主題系列教育活動,讓幼兒知道自己是中國娃,知道中國娃的特徵;瞭解我們祖國的全稱;認識祖國的國旗、國歌、國徽;瞭解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我國少數民族的服飾是怎樣的?等等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以此來弘揚祖國的正氣,萌發幼兒愛祖國的情感。基於此,我精心設計了本次教學活動。

  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以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依據,就本活動我確定了認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

  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於:

  1、知道祖國的全稱和首都的名稱,能在世界地圖上找到中國。

  2、認識國歌、國旗和國徽,知道它們是祖國的標誌,知道十月一日是我們祖國的生日。

  3、培養幼兒熱愛祖國的情感。

  根據目標,我把本課的重難點定位於:知道祖國的全稱和首都的名稱,能在地圖上找到中國;認識國歌、國旗和國徽以及它們的象徵意義,知道它們是祖國的標誌,知道十月一日是國慶節。為了有效突破重難點,我採用的方法是:透過多媒體課件提升幼兒的已有經驗,透過講述鞏固幼兒對祖國的認識,培養幼兒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讓幼兒能夠理解內容豐富、含義深刻、較為抽象的"祖國"這一概念。為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寓教育於情景遊戲之中,我將積極樹立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標運作程式。我做了如下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參加過幼兒園的升旗儀式、看過介紹祖國大好河山的電視等。

  2、教具準備:《祖國在我心》課件一套。

  3、心理和環境準備:

  培養愛祖國的情感,環境的隱性教育作用不可忽視,注重創設教育環境,是對幼兒進行愛祖國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在活動室的四周張貼中國地圖;貼上國旗、國徽和各種抗日英雄故事的圖片以及天安門、長城等有代表性標誌的圖片;做到讓每一堵牆壁都說話,以"動情"到"曉理"過渡,使幼兒在環境的薰陶下逐步產生愛祖國的情感,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目的。

  二、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大班幼兒已有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活動中我較多地採用直觀教學法,結合本園資訊科技的發展水平和具有網路探索室後幼兒會操作電腦的有利因素,綜合考慮學科特點、教學目標的要求和幼兒的年齡及認知結構,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將資訊科技與教學整合,並有效落實於實踐中。為幼兒理解抽象的內容展示一種情境,充分利用現代教育媒體,有效輔助教學過程,將重點、難點內容巧妙突破,提高了教學效率。此外,還結合運用交流討論法、審美薰陶法、遊戲法、多種教法加以整合、層層深入。

  三、說學法:

  幼兒園的教育應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積極創設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運用多種方法獲取知識經驗,培養能力。在活動中,我注重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有趣的氣氛和愉快的體驗中參與活動,努力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指導幼兒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讓每個幼兒都受益,讓每個幼兒都發展。從而促進學習方法的落實,促進學習目標的達成。在本次活動中,採用了多種感官參與法,每一個環節都引導幼兒帶著問題去看一看、聽一聽、找一找、想一想、認一認,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共同參與,並用適當的方法表達、交流認知的過程和結果,瞭解有關祖國的基本知識,激發幼兒愛祖國的情感。此外,活動中我還採用了體驗法,讓幼兒在雄壯的國歌聲中向國旗行注目禮,由於幼兒親身體驗了升旗敬禮的情節,有直接的經驗,當以後再聽到國歌、再看到國旗國徽時會有一種神聖的特殊的愛國情感。

  四、說教學程式:

  本次活動,以新《綱要》為指導,從"認知-情感-行為"三大塊,由淺入深,從感知到體驗,使原有經驗與新經驗之間建立有機聯絡,讓幼兒在互動式、開放式的教育活動中,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學習。科技,是"以人為本"的,人,終究是科技的靈魂!我這次說課時演示的課件,不是圖教學使用時的方便,將課件設計成順序式結構,上課時只需按一個鍵,課件便按順序播放下去,這樣做的話,教師總要想方設法將幼兒的思路引到電腦既定的流程上來,這樣太程式化,上出的課便是"流水課"。我選擇的是多個按鈕式組合課件,幼兒想到什麼可以隨時點選使用的單個獨立小課件,充分尊重幼兒主體地位,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在教學時會更加遊刃有餘。同時根據幼兒認知、情感發展規律,透過創設教育環境,靈活運用體驗感受、資訊交流、自主活動、積極表現等多種教育方法,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了適合幼兒發展特點的愛國主義教育。具體的教學過程為:

  (一)開始部分:聽聽、尋尋,激發幼兒的興趣。本環節預設用時5分鐘。

  1、聽一聽,知道祖國的全稱。(播放課件《大中國》)愛因斯坦說:"興趣是的老師。"活動一開始我就請幼兒邊傾聽熱烈激昂的歌曲《大中國》邊欣賞與歌曲內容匹配的畫面,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使幼兒初步瞭解我們大家有一個共同的家名字叫中國,它的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物產富饒的國家。

  2、尋一尋,我們的祖國在哪裡?(播放課件《祖國在哪裡》)有句話說得好:聽來的容易忘,看到的記不住,只有動手做才能學得會。在動手過程中不僅易於引發興趣,拓展思維,也有利於每一位幼兒自主、獨立、創造性的學習知識、發展能力。由於我園具有網路探索室,大班孩子掌握了一些簡單的電腦操作技能,於是我讓幼兒觀察電子地圖的各個版面,並請幼兒逐一點選畫面傾聽電腦中提示的國家名稱,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動手操作幫助幼兒形成表象、建立概念。幼兒在點選畫面、傾聽聲音、尋找自己國家的遊戲中瞭解中國在地圖上的位置。

  (二)基本部分:國歌聲聲、國旗飄飄、國徽閃閃。本環節預設用時20分鐘。

  1、想一想,中國地影象什麼?(播放課件《祖國像什麼》)這一環節中,我出示中國地圖,讓幼兒充分發揮想像,自由交流和表達,說說我國的地影象什麼?待幼兒自由交流後演示課件,讓幼兒明白中國的地影象只大公雞。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思維的特殊形式,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2、找一找,首都北京在哪裡?(播放課件《祖國首都》)有關祖國的基本知識比較抽象,光靠枯燥無味的講解,幼兒是沒有興趣的,更是不可能掌握的。只有透過多媒體圖文並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把電、光、形、聲多種媒體組合起來,創造有利於教學的學習情境,使幼兒充分領略視聽效果,積極主動地學習。於是我出示中國地圖,請幼兒點選地圖中的圓點,找出我國首都北京的所在地,並逐一認識北京首都的著名建築物--天安門、長城、天壇以及聆聽講解員的講解。

  3、辨一辨,雄壯的國歌。(播放課件《國歌聲聲》)在這個環節中,播放三種不同型別的樂曲,請幼兒辨別哪一首是我國的國歌,音樂鑑賞它不僅讓我們在民族文化和不同的精神氛圍下感受來自各方的薰陶,還讓人對各個地域的人文、物質、感情、活動有更深一步的瞭解。能透過音樂這面鏡子照射出更廣闊的大千世界。幼兒透過辨別,知道這首樂曲叫《義勇軍進行曲》,是抗日戰爭時期全國人民高唱的戰歌,現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人們無論何時何地聽到這首歌,都會熱血沸騰,充滿希望,心中升起對祖國的崇高敬畏與仰望。

  4、認一認,鮮豔的國旗。(播放課件《國旗飄飄》)

  (1)出示眾多的國旗,請幼兒自由談談它們都有哪些不同的特徵,並指認出我國的國旗。並講解國旗的象徵意義:紅色表示熱烈,象徵革命,祖國大地似紅霞一片。多媒體教學便於給幼兒提供知識素材,使每個幼兒可以按照自己的認知結構構建知識體系,加深了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從而將課堂教學引入全新的境界。

  (2)動手操作可以讓幼兒經歷、感受、體驗全部過程。於是組織幼兒開展電腦操作遊戲--製作國旗。運用電腦給國旗填上合適的顏色--紅色,添上一個大五星和四個小五星。

  (3)啟發幼兒談談在哪些地方見過國旗,在什麼場合看到過升旗活動。口語交際是人們交流思想、傳播資訊、表達情感的重要形式,設計這樣的即時訓練,幼兒的語言能力也得到長足的發展。

  (4)心理學家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因此,我播放國歌,學習向國旗行注目禮,培養幼兒尊敬國旗、國歌的情感。

  5、看一看,莊嚴的國徽。(播放課件《國徽閃閃》)演示課件,老師介紹國徽的組成部分以及象徵意義。知道國徽、國旗是我們國家的標誌,尊重國旗、國徽是熱愛祖國的表現。

  在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下,透過音樂鑑賞、動手操作、口語交際、親身體驗等多種方法,有效地解決了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三)結束部分:共慶國慶節,將活動的氣氛推向高潮。本環節預設用時5分鐘。

  1、想一想,慶祝國慶節。

  討論:你們知道哪一天是我們國家的生日呢?十月一日是什麼節日呢?大家為什麼這樣熱情地開展慶祝活動?我們怎樣慶賀我們國家的生日呢?

  自主討論交流,讓每個幼兒充分地闡述自己的見解、毫無顧忌地發表自己的意見,進行思維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在自己表達和傾聽別人的闡述中瞭解十月一日是國慶節。

  2、慶一慶,表達對祖國母親的美好祝願。

  在《大中國》的音樂聲中,幼兒自由結伴載歌載舞,表達自己內心對祖國母親的美好祝願。這樣,首尾呼應將本次活動的氣氛推向高潮,結束本次活動。

  (四)活動延伸:

  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應該留給幼兒更多活動的餘地。我們把愛國主義教育延伸到課外活動中去,就是依據環境對幼兒的影響作用為根本出發點,最佳化幼兒的活動空間,以吸引幼兒主動投入,主動參與。為次,安排了教師和幼兒一起裝扮教室,營造歡慶氣氛,迎接我們祖國媽媽的生日;全園教師在升旗活動時,以身作則,表現出對國旗和升旗儀式的崇敬來感染幼兒等活動,將愛國主義教育進行到底。

  (五)區域遊戲:

  區域活動是當前幼兒學習的一種途經,它立足於幼兒,能讓幼兒充分體驗和探索,發揮了幼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也是對幼兒進行個別化教育的手段。於是我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區域遊戲有機整合。在建構區提供大小不同的積木,讓幼兒自己去建造天安門、長城等祖國名勝。在美術區中提供繪畫和手工製作等材料,畫畫天安門、製作五星紅旗等。

  (六)家長工作:

  陳鶴琴認為,兒童好模仿,易受成人的暗示,而且易於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開展家園合作的內容有:為孩子營造一個溫暖和諧的家庭氛圍,有時間帶幼兒出去旅遊,領略祖國的美好風光;家長和幼兒共同玩中國地圖的拼板遊戲;帶領幼兒觀看能理解的時事新聞,透過故事等形式讓幼兒瞭解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等活動。

  幼兒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啟蒙時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對幼兒形成健全的人格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讓孩子從小就把"祖國媽媽"銘刻在心裡,才能使他們成長為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接班人。幼兒愛祖國情感的形成是長期教育的結果,只有課內與課外相通,教學與活動結合,幼兒園與社會攜手,讓幼兒聽得見,看得懂,摸得著,做得到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影響,持之以恆,為幼兒從小愛祖國打下良好的基礎。

  幼兒的心田是一塊奇異的土地,播灑思想的種子,就會得到行為的收穫。我願在幼兒的心裡及早地播下閃爍著愛祖國光輝思想的種子,讓他們開放出美好的情操之花,結出豐碩的道德行為之果。

幼兒園說課稿7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大班故事欣賞活動《耷拉著耳朵的小兔子》。

  一、說教材。

  (一)說設計意圖:

  《耷拉著耳朵的小兔子》這是一個情節有趣,形象鮮明突出,語言中透露著嘲笑和鄙視,容易吸引幼兒的學習興趣,又可以拓展孩子的想象力;其二是現在的孩子由於受生活環境限制,缺乏與周圍人相處的經驗,普遍存在對周圍事物缺乏感情的行為,所以這一內容既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又符合孩子的現實需要。

  故事極具創意,從問題—衝突—解決都充滿童趣的處理方式,故事描述小兔子由於個體差異而受到別人的嘲笑,於是它想盡種種辦法讓耳朵豎起來,其實是帶出小夥伴們與小兔子之間的關係。小夥伴們不僅沒有安慰小兔子,反而三番兩次地嘲笑小兔子,於是製造出了更多的問題。

  最後小兔子透過醫生的點撥,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於是接受了這個事實,並用很樂觀的態度來對待,結果反而受到了別的小夥伴的歡迎。這個故事和生活比較貼近,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讓幼兒在講述中懂得每個人各有優點,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這個故事同樣也適合我們廣大的家長和老師,讀後發人深省。

  (二)說活動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活動的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確立了情感、認知、能力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

  1、讓幼兒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應該用樂觀的態度去認識的對待它。

  2、透過觀察畫面理解故事內容,能夠結合相關動詞短句講述故事情節。

  3、教育幼兒懂得接納自己、接納別人。

  (三)說活動重、難點:

  本次活動的教學重點是使幼兒懂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應該正確認識和對待它。教學難點是幼兒理解故事內容,結合圖片運用相關動詞講述故事情節。

  二、說活動準備。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完成活動內容,我作了以下準備:

  耷拉一隻耳朵的小兔子圖片,教學圖片一套,故事課件一套。角色頭飾若干。

  三、說教法。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物件。”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直觀法、提問法、猜測討論法等教學方法。

  為什麼要採用以上方法呢?

  採用直觀法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幼兒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屬於典型的具體形象性思維。從幼兒認識事物的特點和語言本身特點來看,在幼兒園語言教育中貫徹直觀性原則非常重要。以看圖片、看課件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兒的視聽器官,能使教學進行得生動活潑,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採用提問法是因為提問能引導幼兒有目的地、仔細地觀察,啟發幼兒積極思維。我運用啟發性提問讓幼兒將看到的具體形象的圖片或課件用語言描述出來,是解決活動重點的有效方法。提問法是語言活動中都能用到的方法。在教學中,我嘗試將單一性、回憶式、封閉式的提問方法改成多樣性、啟發式、開放式的提問。如果你是小兔子布布,夥伴們取笑你有一隻耷拉著的耳朵,你會怎樣?你會用什麼方法讓耷拉著的耳朵豎起來呢?等等這些問題既能啟發幼兒的思維,又能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表達自己的想法。

  猜測討論法討論能開拓幼兒的思維,是激發幼兒言語的重要方法,而言語是幼兒學習閱讀和檢驗閱讀能力的基本手段。運用猜測討論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理,促使幼兒積極言語,最終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

  四、說學法。

  遵循幼兒學習的規律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在《綱要》新理念的指導下,整個學習活動,始終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說說、玩玩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難點。幼兒將運用觀察法、討論談話法等。觀察法是幼兒透過視、聽覺感官積極參與活動,幼兒透過觀看圖片和課件直接獲得印象。猜測討論法是幼兒在討論、猜測中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是幼兒練習說話的好機會。

  五、說活動過程。

  結合幼兒園教育工作原則和本次活動的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1、出示主要角色圖片,引起幼兒興趣,引出課題。

  2、結合圖片,分段欣賞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3、看課件,完整欣賞故事,遷移經驗,使幼兒懂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性。

  4、幼兒進行角色表演。

  (一)、出示耷拉著一隻耳朵的小兔子圖片,引起幼兒興趣,引出課題。

  興趣是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關鍵,開始部分我就以一個孩子們喜歡的角色吸引了他們的眼球,並且透過一個提問直接進入了課題:小朋友,你們看看這隻小兔子的耳朵和我們平常看見的有什麼不同?(請幼兒討論並說說,學習詞語:耷拉。)這隻小兔子有點特別,他的一隻耳朵總是耷拉著,怎麼也豎不起來,他想去找朋友玩,可是發生了許多事情。你們想聽故事《耷拉著耳朵的小兔子》嗎?

  (二)、結合圖片,分段欣賞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此環節我運用了直觀法和提問等方法,把故事進行分段講述。

  1、講述故事第一段,提問:

  a、布布去找夥伴們玩,夥伴們是怎麼對他的?他們怎麼說的?(你的樣子真滑稽,快把你的耳朵豎起來,你應該和我們一樣才對。)

  b、布布的耳朵和夥伴們的不一樣,所以大家都笑話他。如果你是布布,你會怎麼想呢?還會怎麼做?讓幼兒猜猜說說讓耳朵豎起來的方法。

  2、講述故事第二段,先講小兔子用的第一個方法,提問:

  a、布布想了什麼辦法讓耳朵變直?

  b、你們猜猜看,布布還想了哪些辦法呢?讓幼兒說說故事中的原句(倒掛在樹枝上、把燒湯的鍋戴在頭上把耳朵遮住、在耳朵裡插胡蘿蔔、把樹枝和耳朵綁在一起、用魚竿把耳朵釣住、用氫氣球綁著耳朵。)它想的這些辦法有沒有用?

  c、可是小夥伴們還是取笑他,你覺得這樣做對嗎?為什麼?

  3、講述故事第三段,提問:因為小夥伴們的取笑,布布到醫院去想把自己的耳朵割掉,但是醫生是怎麼告訴他的?布布又是怎麼想的?

  4、講述故事結束部分,提問:後來布布想明白了,他又去找小夥伴時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布布是笑得最開心的?最後小夥伴們喜歡布布嗎?

  (三)、看課件,完整欣賞故事,感受小兔子布布被夥伴們取笑的心情,使幼兒懂得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和他人的獨特性。

  此環節其實重在揭示思想內涵,進行情感教育,我透過看課件的形式讓幼兒完整欣賞故事,有利於幼兒更形象的欣賞故事,理解故事內涵。同時我還運用了提問法,引導幼兒去發現本質:小兔子有著一隻耷拉著的耳朵夥伴們應不應該取笑他?總結: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別之處,我們小朋友也有特別的地方,比如有的小朋友胖,有的小朋友個子很矮,但只有加強鍛鍊,多吃飯,不挑食,身體就會很健康,各自也會慢慢長高;我們看到一些有特別的小朋友也不應該笑話他們。

  四、延伸活動:

  分組:角色表演。

  提供給幼兒頭飾和佈置簡單的場景,請幼兒自己選擇扮演的角色進行故事表演,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把故事的敘述部分該成簡單的旁白,主要讓幼兒練習角色的對話及表演相應的動作。

  這一環節能充分滿足幼兒的活動慾望,讓幼兒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習對話,表達自己的理解,給幼兒提供表現和說話的機會,將整個活動推向高潮,最終達到實現活動目標的目的。

  繪畫:小兔子還可能使用的方法。等等。

  各位老師: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能使一個語言活動獲得成功,需要不斷地嘗試和探索,我會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在新的教育理念的薰陶下,和孩子們一起探索,一起成長!不當指出,望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

幼兒園說課稿8

  一、說教材

  (一)內容選擇的依據

  中華民族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傳統,孩子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橋樑,在幼兒階段開展民族文化教育,接受民間文化薰陶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日常生活中幼兒經常接觸有關十二生肖的話題,也看過有關十二生肖的影視片,特別是十二生肖中的許多動物都是幼兒熟悉的,喜歡的,《綱要》中也要求我們:一個活動的選擇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要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選擇十二生肖這個課題,對幼兒來說是非常有趣的,也具有可接受性。

  (二)設計思路

  根據社會教育的目標要求,十二生肖社會活動的內容,不僅要讓幼兒知道十二生肖的名稱和形象,同時還要了解十二生肖的順序和輪迴問題。我的活動思路為:熟悉動物;感知順序;理解含義;瞭解輪迴規律;遊戲鞏固認知。

  二、說活動目標

  根據《綱要》精神和設計思路,努力體現以幼兒為本的現代化教育理念。結合本班幼兒實際情況,我確定以下活動目標:

  1、熟悉十二生肖中十二種動物的名稱及其排列順序。

  2、瞭解十二生肖的輪迴,對不同生肖的年齡進行簡單的判斷。

  3、培養幼兒對民族文化的學習興趣和熱愛情感。

  (二)活動重點、難點

  以兒童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是《綱要》的基本點,對大班幼兒學生來說,本次活動的重點是掌握十二生肖中十二種動物的名稱及其排列順序;由於十二生肖的輪迴具有抽象性,幼兒理解水平有限,所以理解十二生肖的輪迴是本次活動的難點。

  三、說教法

  十二生肖社會活動內容對大班幼兒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為了有效的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以下幾個教學策略。

  1、透過故事、課件與遊戲手段。

  我透過講述十二生肖來歷的故事,再結合課件充分利用學生的聽覺和視覺調動幼兒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明確十二生肖的動物名稱和排列順序;遊戲活動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聚教育性、娛樂性、創造性為一體的特點。本次活動的中,我就引導幼兒用遊戲的形式記住十二生肖的順序,感受十二生肖的輪迴,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活動氛圍中掌握重點。

  2、藉助鐘錶。

  由於學生已有了如何看鐘表的知識基礎,知道鐘錶上的12個數字,知道12個數字的輪迴是怎麼回事。運用知識的遷移原理,將幼兒對鐘錶的知識遷移到讓學生感受和理解十二生肖的輪迴上,符合教育規律,同時鐘錶的週期具有直觀性,這樣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有利於學生理解十二生肖的輪迴,是突破知識難點的有效手段。

  3、雙主體互動模式。

  師幼互動、幼幼互動是本次活動的最大特點,一方面,幼兒是問題的學習者和探索者,幼兒帶著對十二生肖動物的好奇參與學習,探索問題,大膽表述自己的認識,另一方面,教師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引導著、組織者、促進者,教師透過各種手段激發幼兒學習探索的積極性,引導幼兒積極探索,最終實現教學目標。

  四、說學法

  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為主體,幼兒將在說說、看看、想想、聽聽、演演、唱唱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點、難點。

  五、活動準備

  (一)物質準備:

  1、教具的準備:十二生肖動物課件、根據本班學生屬性準備屬相飾物若干。十二生肖的故事、十二生肖圖片一套、十二生肖的兒歌。

  2、知識經驗準備:透過佈置家庭作業使幼兒事先知道自己的屬相,知道父母的屬相,父母的年齡,瞭解十二生肖中部分動物。認識鐘錶。

  六、說教學過程:

  根據大班幼兒學習經驗和年齡特點,結合幼兒園教學工作原則和本次活動的目標,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提問匯入,激發興趣。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力,有了興趣幼兒會集中注意力,並樂此不疲。為了激發幼兒活動積極性,教師運用激勵機制,將事先準備好的屬相小禮物獎給回答問題的學生。

  在這個環節,老師對小朋友說:“小朋友們,我這裡有很多禮物,現在我要獎勵給回答問題積極,答題又好的小朋友,你們看好不好”。根據學生屬相在回答完問題後獎一個屬相飾物。問題如:

  1、你知道自己的屬相嗎?屬啥的?

  2、你知道父母的屬相嗎?你媽媽多大了?

  3、你知道都有哪些屬相?

  本環節老師透過提問匯入,獎勵機制,啟用幼兒原有知識,目的是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讓幼兒回憶對屬相的認識,為全面學習十二生肖有關問題做準備。此時學生的主體精神得以充分展示,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幼兒園說課稿9

  一、 設計意圖及教材分析:

  全球資源日益減少,環境保護也日顯緊迫,保護生態環境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而我們的孩子生活無憂,社會環保意識淡泊,經常做出亂摘花草,隨意攀登樹木等行為,這些看似毫不在意的事情,卻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不得不令我們幼教工作者產生重重的憂患。而《綱要》中也明確指出:教育幼兒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的環保意識。所以對幼兒進行認識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

  樹,在幼兒生活中隨處可觸,但幼兒對樹的認識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很少有幼兒進一步去理解樹和人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植樹造林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益處。因此,對“樹”的深層次的探究已是一個迫不及待的工作了。故而,我為大班幼兒設計了一堂社會環保課----《植樹造林》。

  二、 活動目標:

  基於這樣一種教育思想,接下來我來說說為本次活動制訂的目標。幼兒教育的任何一個目標都應該為幼兒的終生髮展作準備,社會教育也不例外。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經驗、和需要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目標,分別對幼兒知識、情感、能力方面進行積極的引導。

  1、知道樹木是人類、動物的好朋友,瞭解綠化的好處,初步產生環保意識。

  2、遷移生活經驗,激發幼兒熱愛和親近大自然的情感。

  3、透過看看、說說、聽聽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判斷能力。

  我把活動目標一做為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三、 活動準備:

  物質材料是實現活動目標的載體。活動材料應有利於引發、支援幼兒的遊戲和各種探索活動,為了能讓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提供條件,我為活動作了以下準備。

  1、 各種樹的照片、實物投影儀

  2、 多媒體課件和CD(山洪爆發、沙塵暴來襲、小動物搬家)

  3、 植樹工具、小樹苗若干

  4、 知識準備:和家長一起尋找關於“植樹造林”的資料

  大班說課稿――我想這樣飛(彭愛雲)

  一、教材內容分析:

  “我想飛”是一個從“飛行”切入的主題,其更深層的內涵是:激發孩子朦朧的渴求意向,使之昇華為鮮明具體的“飛天”理想,並進行順勢引導,讓孩子們的創造想像以及如何實現理想的現實認識都獲得發展。活動的重點和難點讓幼兒大膽想像,激發他們想“飛”的慾望,並在想像的基礎上,願意用語言或繪畫表達自己的奇思妙想。

  二、幼兒情況分析

  大班幼兒探 索慾望增強,能較好地運用語言與同伴、成人進行溝通與交流,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

  三、活動目標

  透過以上活動教材內容和幼兒情況分析,結合新《綱要》精神,滿足幼兒認知、能力、情感發展的需要,確定本次活動目標為:

  1、大膽想像,激發幼兒想“飛”的慾望。

  2、在想像的基礎上,願意用語言或繪畫表達自己的奇思妙想。

  3、萌發探索未知事物的願望,相信透過努力,想像會變成現實。

  四、活動準備

  為順利達到活動目標,在活動準備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幼兒知識經驗準備:請家長和孩子共同查閱有關飛行器的知識。

  2、教具準備:為調動孩子的各種感官,顯示飛行器的光碟、準備了孩子們繪畫的紙、筆,以及展示繪畫作品的展板。

  五、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分為三部分:一、我們現在這樣飛;二、未來的飛行設計師;三、“我想這樣飛”畫展。總體設計思路以新《綱要》為指導,由淺入深,由表入裡,從感官到體驗到創造,使原有經驗與新經驗之間建立有機聯絡,讓幼兒在互動式、開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動中,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學習。從中發展孩子們的觀察力、感知力、想像力和創造力。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認識球體

  一、教材內容分析幼兒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周圍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慾望也特別強,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日常生活中,幼兒其實已接觸很多球體玩具,例如皮球、羊角球、乒乓球等,對它們十分感興趣,但對幼兒來說,他們很難完全用幾何角度來理解立體圖形,往往把平面幾何圖形和立體相混淆,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讓幼兒透過親身經歷探究,實驗和操作感知球體的特徵,獲取有關球體的科學經驗。激發幼兒探索興趣,培養其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二、幼兒發展情況分析及目標制定大班幼兒探究慾望增強,能較好地運用語言與同伴、成人進行溝通與交流,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因此,為了滿足幼兒認知、能力、情感發展的需要。我確定本活動目標為:

  1、能運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培養幼兒的探索興趣和探索能力。。

  2、透過觀察比較,在操作活動中初步認識球體的特徵。

  3、引導幼兒運用討論、交流、等方式進行研究,體驗與同伴探索交往的樂趣。在遊戲中體驗幾何形體的有趣。

  三、本活動的重點是:

  讓幼兒在自主的探索活動中,感知球體的基本特徵。對於突破重點採用的方法:豐富幼兒的經驗,放手讓幼兒自己去嘗試,在實際操作中來解決;建構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本活動的難點是:

  如何讓幼兒在探索、交流中進一步瞭解球體的特點,發展幼兒的觀察力、空間想象能力。對於突破難點採用的方法:創設寬鬆的活動氛圍;運用鼓勵表揚;榜樣示範;個別指導。方法手段注重操作性、感受性、體驗性。

  四、活動準備活動準備是為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透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綱要》指出"提供豐富、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因此,我將準備:

  1、大量的幾何形體玩具,皮球、乒乓球。

  2、橡皮泥、報紙等可塑性操作材料(延伸活動)。

  3、創設較為寬敞的場地,便於幼兒的操作。

  五、活動過程:

  1、匯入課題。

  教師:"小朋友,請你們玩一玩這些玩具,找一找那些玩具可以滾動。"激發幼兒探索興趣,我為幼兒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自由,讓他們任意選擇玩具,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從而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的興趣。興趣是幼兒產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讓孩子自由地玩玩具以激發幼兒想玩、想探索的慾望,初步感知球體的一個基本特徵及可以滾動。在此基礎上,我讓幼兒進行了第一次操作,請幼兒任選兩種可以滾動的玩具。

  2、引導幼兒操作嘗試在幼兒選擇過兩種玩具後,教師引導幼兒討論:"你們選的這些會滾動的東西又有什麼不同呢?請小朋友們比一比,試一試。"這一環節透過幼兒親自動手操作來感覺到自己的新發現,體驗到發現的樂趣和求知的快樂。請幼兒說一說自己的發現,並上前試一試,玩一玩,指出哪些玩具能向不同方向滾動。透過集中交流統一認識,感知球體可以向不同方向滾動的特徵。初次嘗試後,孩子們對球體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於是,我引導了幼兒進行第二次的操作。

  3、幼兒第二次的操作嘗試第一次操作,幼兒在自由玩的過程中發現球體可以向不同方向滾動的特點。第二次操作則更進一步,主要是讓幼兒探究球體與圓形的不同,從而更進一步瞭解球體的特徵,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能力。這是本活動的難點,首先引導幼兒與圓形比較觀察,認識球體,動手比一比,說一說他們有什麼不同。引導孩子依據比較觀察到的情況得出的結論與同伴進行交流,教師和幼兒小結:能向不同方向滾動的,無論從哪個方向看都是圓形的物體是球體。在不斷的探索中,幼兒獲取了知識,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4、鞏固對球體特徵的認識。應用已獲得的經驗辨別哪些物體是球體。

  綱要強調,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等現象產生興趣,因此為了讓幼兒從生活中感受到形、體的重要和有趣,我引導幼兒應用已獲得的經驗辨別我們周圍的哪些物體是球體。先請幼兒在周圍能看到的環境中找出與球體相似的物體。在深一層引導幼兒說一說日常生活中與球體相似的物體。實現了教育在生活中的延伸,體現活動的價值。

  5、延伸活動在延伸活動中,我創設操作活動情景,請幼兒幫玩具加工廠製作球體的商品,激發幼兒製作球體的慾望。做好後可以試著滾一滾,是不是能朝任何方向滾動。教師提供報紙、橡皮泥等可塑性的操作材料,引導幼兒利用這些不同的材料製作球體,透過自身的參與動手製作進一步鞏固了對球體的認識。

  本活動設計體現了《綱要》中科學教育的理念,緊密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為幼兒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力求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在活動中,透過嘗試操作法、比較法、引導發現法、討論法、讓幼兒在操作遊戲中充分體驗自由、快樂的情緒,輕鬆愉快地獲得知識,感受到數學的有趣,使孩子們感到:科學並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美術欣賞----《向日葵》

  說活動教材

  《向日葵》是法國偉大的畫家凡高的作品。觀者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為其中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為之震顫,激情也噴發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人到凡高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總之,凡高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衝動和熱情的生命體。

  在《向日葵》這幅作品中,值得幼兒欣賞和學習的是:畫面中鮮明亮麗的色彩和極富特色的線條,感受畫面傳達出來的強烈、炙熱的感情。 然而對於城市的大班幼兒來說,孩子缺乏對“向日葵”這種植物的真實的感知,孩子不知道向日葵這種植物的外形、色彩、特徵以及它的象徵。 而這些恰恰正是欣賞《向日葵》這幅作品的經驗基礎。新《綱要》強調: “幼兒的學習要來源於幼兒的生活,以生活為基礎,建立在生活之上。” 缺乏生活經驗的學習,對於幼兒來說是空洞乏味的,美術欣賞教學也是如此。因此在欣賞《向日葵》這幅作品之前,我認為幼兒應該豐富的經驗可以包括:色彩、線條、構圖等美術欣賞要素方面的經驗,這一點大班幼兒已逐步積累;另外教師要幫助幼兒認識向日葵這種植物,幫助幼兒建構有關向日葵的知識經驗。那麼我相信在幼兒擁有了如此豐厚的經驗之後,他們的欣賞活動會更加生動獨特。

  基於兩種經驗的積累,我們可以圍繞向日葵的欣賞活動構建這樣一個主題: 這個主題包括:實地參觀活動引導幼兒透過實地實物的參觀、認識,建立對向日葵的初步感受和認識。然後認識向日葵的色彩、外形、特徵及作用和象徵意義,幫助幼兒建立對向日葵的完整認識。還有一個種植活動幫助幼兒瞭解種植的要素,這樣幼兒就建立了足夠的生活經驗。另外教師還透過欣賞凡高其他作品的活動幫助幼兒認識凡高,瞭解凡高的作畫特點、瞭解凡高的一生,幼兒有關的美術經驗也隨之形成。

  570) this.width=570;" border=undefined>

  說活動日標

  1.活動目稱

  (1)引導幼兒欣賞凡高的作品《向日葵》中鮮明亮麗的色彩和極富特色的線條,感受畫面傳達出來的強烈、炙熱的感情。

  (2)鼓勵幼兒大膽欣賞與評價,發展幼兒對藝術作品的解釋和評判能力。

  2.活動重點:欣賞作品《向日葵》中鮮明亮麗的色彩和極富特色的線條,感受畫面傳達出來的強烈、炙熱的感情。

  3.活動難點:瞭解畫面中的情感是可以透過形象、色彩、筆觸等要素傳達出來的。

  【分析】 目標(1)綜合了對美術要素的認知以及對作品的情感,是以認知和情感並重的目標。開展幼兒美術欣賞活動。是引導幼兒透過對藝術作品的理解、感受和體驗,逐步豐富幼兒美的經驗,提高幼兒對美的作品的感知和評判的能力,同時學得美術的技能和技巧。這兩個是缺一不可相輔相成的。

  其中“瞭解畫面中的情感可以透過形象、色彩、筆觸等要素傳達出來”是本次活動的難點,因為從幼兒對作品表面的感受和理解達到如何內化為自身的情感,從而更好地體驗作品、更好地體驗創作者的情感是比較難的。

  目標(2)是能力目標,我認為美術欣賞教學的目的不是單純為了美術技能技巧的提高。而更多的是幼兒對美好事物的感受、理解、體驗,從而激發幼兒對美的創造。但是技能技巧的學習也是不可或缺的,有了技能技巧的提高才會促進幼兒的創作。

  說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實地參觀向日葵種植園地,給向日葵拍照。觀察認識向日葵。欣賞有關凡高的其他作品,幫助幼兒建構有關向日葵的認知經驗及美術欣賞經驗。

  2.環境創設準備:有關向日葵的照片、圖片,《向日葵》作品圖片每兩位幼兒一幅,《十四朵向日葵》作品幻燈片一幅,凡高的其他《向日葵》作品幻燈片。

  活動延伸:

  “我的向日葵”激發幼兒學習模仿或創作一幅“向日葵”作品。

  說設計理念

  1.教學活動注重經驗的構建和積累。幼兒的學習活動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之上的,美術欣賞教學也不例外。在欣賞活動之前教師注重幼兒有關美術經驗的積累,如欣賞凡高的其他作品,幫助幼兒瞭解凡高繪畫的特色及筆觸。同時教師還發現幼兒有關“向日葵”的生活經驗不足,注重幼兒生活經驗的補充,使幼兒在活動中有話可說,有感而發,為更好的欣賞作品做好鋪墊。

  2.欣賞活動緊扣美術欣賞要素。在《向日葵》這幅作品中,值得幼兒欣賞和學習的是:畫面中鮮明亮麗的色彩和極富特色的線條,以及作品的構圖。在教學中引導幼兒從最突出的色彩人手,欣賞感受色彩的亮麗、同色系的組合及對比色運用的恰到好處。同時引導幼兒感受大膽誇張的線條帶給我們的富有靈動和生命的感覺。

  3.欣賞活動中尊重幼兒的感覺,鼓勵幼兒大膽表述。兒童都是藝術家。兒童的藝術是兒童生命本能的自然凸現。因此在欣賞中教師和幼兒的對話是平等的,尊重幼兒對作品的感覺和表述,而不是以自己的權威壓制幼兒。

  4.注重多種欣賞方法的運用。對話法是美術欣賞教學的基本方法,教師除了鼓勵幼兒大膽與作品、教師、同伴之間互相對話,表述對作品的理解.同時運用對比的方法,感受實物、圖片和繪畫作品的不同,教師還運用幻燈片的放映給幼兒一個完整美麗的感受,同時欣賞感受到更多的“向日葵”作品。

  5.欣賞活動注重幼兒情感的激發。畫面中,鮮豔亮麗的黃色和橙色以及大膽、誇張、扭曲的線條充分流露出創作者強烈和炙熱的感情,流露出對向日葵的熱愛。教師從色彩、線條等人手,運用對話、對比等方法引導幼兒感受作品表達出的情感,激發幼兒的創作慾望。

  《》 編輯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認知活動---1和許多

  說活動教材

  認識“l”和“許多”是幼兒認識數活動的開始,比較適合於3歲左右的孩子。根據他們年齡小、好玩、好遊戲、有意注意時間短的身心特點,我設計了認知活動“1”和“許多”。只學習“1”和“許多”相對低年齡段孩子而言較抽象和枯燥。但伴隨著遊戲活動,就會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既可以滿足幼兒遊戲和好動的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數學教育目

  標。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選擇了“小兔採蘑菇”作為小班幼兒學習區別“1”和“許多”的教材,並幫助他們初步理解“l”和“許多”之間的關係。在整個教材中所涉及的動物形象“小白兔”,孩子們很熟悉,而且其中的活動簡單。比較形象直觀,滿足幼兒思維具體形象的特性,讓幼兒在遊戲中建立初淺的數概念。

  說活動日標

  1.活動目標

  在生活中孩子們也會常常接觸到“1”和“許多”等這樣的數現象,但對這些數現象模糊不清,不能很準確地理解“l”和“許多”之間的關係,為了幫助孩子能夠進一步地掌握理解“1”和“許多”,特制定以下兩條目標:

  (1)在遊戲中讓幼兒初步感知“l”和“許多”兩個不同的量。

  (2)培養幼兒對數活動的興趣,並學習用語言進行表達。

  2.活動重點:在遊戲中讓幼兒認識“l”和“許多”。

  3.活動難點:感知“1”和“許多”兩個不同的量。

  【分析】本次活動重、難點體現一個“認識”和“感知”的問題,所以把認識“l”和“許多”作為整個活動的重點,透過讓幼兒根據兔媽媽所給的任務進行認識“l”和“許多”的關係。活動的難點定位在感知“l”和“許多”兩個不同的量。因為在教育幼兒學習數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遵循一個由易到難的規律,在認識的基礎上再進行感知,體現了幼兒學習數的發展過程,這樣才具有一定的遞進性,讓幼兒知道1個1個和起來就是許多個,許多可以分成1個1個,增強了幼兒的數概念。“l”是自然的單位,“許多”是含有兩個以上元素的集合,它們之間有一個量的區別。在目標中還強調了讓幼兒用語言來表達“l”和“許多”兩個量.符合小班幼兒的思維發展要求,也促使幼兒在表達過程中理解“l”和“許多”兩個方面的意義。

  說活動準備

  1.前期準備:瞭解幼兒的喜好。

  2.活動材料準備

  (1)兔寶寶和大灰狼的頭飾、籃子及蘑菇若干。

  (2)合適的活動場地,為幼兒提供寬敞的活動空間。

  (3)場地佈置如圖:(×表示小兔出發的位置)

  570) this.width=570;" border=undefined>

  說活動延伸

  1.活動一:區域活動中提供各種水果的圖片,請幼兒說一說哪種水果是1個,哪種水果是許多個。(教師根據需要可更換圖片的內容)

  2.活動二:區域活動中提供小卡片。聽指令找出相應數量的實物卡片:請你找出是l(許多)個物體的卡片。

  3.活動三:找找自己身上什麼東西是l,什麼東西是許多,並告訴同伴和老師。 4.活動四:教師帶領幼兒找找教室和室外的物體,什麼是1,什麼是許多。請幼兒回家找找家裡的什麼東西是1個,什麼東西是許多個。

  【分析】 起到加強鞏固作用,讓幼兒透過進一步的動手操作和觀察感知“l”和“許多”,加強理解“l”和“許多”的概念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從中也培養了孩子們的觀察力。

  說活動特色

  1.活動情景遊戲化。活動中,老師能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採用了讓幼兒直接參與的情景教學方法,讓幼兒在有趣、直觀、形象的情景中,始終以角色身份參與遊戲。既符合小班幼兒好動的特點,又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在有趣的遊戲中體驗並感知了“1”和“許多”,引起幼兒對數的好奇和探索興趣。

  2.活動內容整合性。在活動過程中以小兔採蘑菇為主題,融人認知(“l”和“許多”)、語言(我拿了……;我採了……)、社會(伯伯借籃子給小兔們,突出關愛)、健康(下蹲、跳等基本動作)等方面。

  3.活動自主性。教師以兔媽媽的形象帶領幼兒參與活動,打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界線。活動中沒有強硬的規定,創設較自由的活動空間,讓幼兒輕鬆地學習本領。

  《》 編輯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科學活動-會跳舞的罐寶寶

  說課內容

  一、設計意圖

  我班幼兒年齡普遍在3―4歲左右,思維呈現出直覺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發展,由於小手肌肉組織發育還不夠完善,因此,活動性較弱。利用幼兒對周圍的聲音感到新鮮好玩的現象,設計此活動,發展幼兒的聽覺、觀察力、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二、說教材

  1.本活動的目標是啟蒙教育,主要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2.活動過程有趣、形象,利用擬人的方法,抓住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充分調動幼兒主動參與和操作的積極性。

  3.分組活動、綜合活動使每個幼兒都有參與的機會,而難易適中、動靜交替促使不同水平的幼兒在上自信心的發展,獲得成就感。

  三、說教法

  1.操作法:為了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我採用了操作法,在適當的要求下,發展幼兒動手能力與觀察力,體會探究的樂趣。

  2.遊戲法:“遊戲”是低齡幼兒活動的最佳方法,教師在遊戲中輔以形象生動的教具、有趣活潑的語言,會使幼兒興致勃勃,從而寓教寓樂。

  活動準備:前期知識經驗的準備──幼兒會聽一些獨特的聲音。教具遊戲的準備──沙子、小石子、小鐵片、黃豆、卡通空八寶粥罐若干;舞曲音樂。幼兒活動準備──按人數將幼兒分成3―4組。

  四、說學法

  1.透過可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讓幼兒大膽放手操作,以此體會操作的快樂。

  2.在有趣的遊戲情景中,讓幼兒去探索,從而發展幼兒的聽覺力、注意力、觀察力。

  五、說教學程式

  首先,透過認識新朋友──漂亮可愛的罐寶寶,引發幼兒的活動興趣;其次,透過操作活動“喂寶寶”嘗試自己製作響罐。這樣的設計,幼兒沒有心理壓力和負擔,使每位幼兒都有了動手機會和表現,在猜想活動中,鼓勵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去猜測、去思考,激發他們探究的熱情;最後,在戶外活動中,深化主題,愉快的結束活動,使幼兒意猶未盡的渴望再次的活動。

  活動內容

  活動目的:

  1.辨別幾種不同的聲音,使幼兒對聲音產生探究的慾望。

  2.培養幼兒的操作興趣、發展觀察力、注意力以及對科學活動的喜愛。

  活動重點: 知道不同的物體能發出不同的聲音。

  活動難點:將相同聲音的響罐配對。

  活動準備:

  1.裝飾成各種卡通娃娃的空八寶粥罐子、盤裝沙子、黃豆、小石子、小鐵片等若干。

  2.按人數將幼兒分成3―4組。

  3.錄音機、舞曲音樂磁帶。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直觀教具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1.出示罐寶寶──介紹給幼兒的新朋友。

  2.出示並認識罐寶寶的“食物”──沙子、黃豆、小石子、小鐵片。

  二、基本部分:操作活動引發幼兒探究。

  1.喂一喂──指導幼兒隨意給每個罐寶寶喂一樣食物並提醒幼兒蓋嚴蓋子。

  2.跳一跳──引導幼兒上下左右搖一搖罐寶寶,讓他們自由地跳起來。

  3.找一找──啟發幼兒相互猜測罐寶寶吃的是什麼,並將相同聲音的罐寶寶配對成舞伴,在舞曲中快樂地舞蹈。(幼兒亦可共同跳舞)

  三、結束部分:幫罐寶寶到戶外去找更多的食物,找更多的朋友。

  延伸活動:將幼兒製作的罐寶寶擺放到“科學操作區”,讓幼兒自由擺弄、玩耍。

  四、活動後的反思:在教學中,幼兒對操作、探究很感興趣,透過操作──遊戲的形式讓幼兒體會了探究的過程和快樂。在活動中,孩子在製作的同時,提高了幼兒的觀察力,動手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注意力、聽覺。他們特別喜歡玩遊戲,因為在遊戲中可以使他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沒有絲毫的壓力。對於個別能力弱的孩子,我採用集體與個別輔導的形式,並在日常生活中給他們提供機會,讓能力弱的孩子不會為此而產生畏懼的心理;對於幼兒的新觀點新發現,我總是鼓勵和尊重幼兒的觀點,並共同分享。如:有的幼兒認為罐寶寶吃飽了可以喝水,我肯定了幼兒的想法,並引導幼兒聽一聽罐寶寶肚裡的水聲,拓展了幼兒的視野與經驗。

  這次活動的不足是:師幼互動少了一些,在活動中可以在遊戲中穿插一些幼兒與教師之間的互動,這樣效果會更好。

幼兒園說課稿10

  設計意圖

  在我們平時的遊戲活動中觀察和發現到,幼兒對“鄰居”關係非常感興趣,經常聽見小朋友說:“我的鄰居家有個小弟弟。”“我也有鄰居,xx是我的好朋友,她住在我家的旁邊。”同時,幼兒對區域操作中出現的相鄰數的練習都能夠完成,只不過沒有形成相鄰數這一概念(比如在平時擺放區域材料時,幼兒知道3號盤子應該放在2號和4號的中間...)透過活動前的觀察與評價,我班幼兒已經具備經驗基礎和認知基礎,幼兒有了初步的數與數之間存在某種邏輯關係的概念。在今天的活動中,我為幼兒設定一定的情景,使幼兒參與到活動中來,儘量讓抽象的數的邏輯概念在具體的事物中理解,讓幼兒在遊戲中獲得知識。

  說教材

  《指南》中提出鼓勵幼兒學習使用數的資訊進行一些簡單的推理,引導幼兒體會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按一定的順序和規律排列的;相鄰數對於4-5歲的幼兒還沒有在其大腦中形成這一概念,而鄰居關係卻是幼兒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根據《綱要》中提出的“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應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的要求,我設計了《10以內的相鄰數》的教學活動,希望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遊戲活動中和積極參與操作的過程中獲得相關知識。

  說活動目標

  《綱要》中提出的“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應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的要求和“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的原則,結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數學邏輯思維的實際發展水平,制定了以下目標:

  1.認知目標知道相鄰數的概念,掌握10以內數的相鄰數。

  2.技能目標理解並能說出相鄰數間多1或少1的關係。

  3.情感目標發展幼兒比較的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

  說重點難點

  知道相鄰數的概念,掌握10以內各數的相鄰數。對幼兒的發展尤為重要,因此我把它設為本活動的重點;理解並能說出相鄰數間多1或少1的關係,對於幼兒年齡特徵來說,比較難以理解,因此確定為本活動的難點。

  說教法

  幼兒是活動的主體,而教師則是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和引導者。為尊重幼兒的自主權,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啟發探索法:依靠幼兒已掌握的數學知識和經驗,啟發其去探索並獲得新的知識,激發幼兒學習熱情,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

  2.遊戲法:透過遊戲引來發幼兒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利用有情節的遊戲,讓幼兒獲得數學知識和思維發展。

  3.操作法:由於幼兒時期的'各種心理過程帶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和不隨意性的特點,所以一些新穎的、有情節的、變化的、讓他們動手的活動,能夠引起他們的注意和興趣。

  說學法

  《綱要》中指出:“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鼓勵幼兒學習使用數的資訊進行一些簡單的推理。”因此,幼兒的學習方法主要有:

  1.發現法:給幼兒留下問題情境,讓幼兒透過觀察,提問發現“鄰居”間的關係。

  2.遊戲法:以遊戲的形式開展活動,有利於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幼兒主要透過遊戲的方式來鞏固對相鄰數的掌握程度。

  3.學習區:將活動中使用的相鄰數操作單投放到數學區,小朋友可以隨時操作、練習。

  說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設計了以下層層遞進的四個環節,保障目標的達成。

  第一環節(5分鐘):匯入,PPT課件動物搬家情景(10種小動物),透過提問讓小朋友說一說每種小動物的鄰居是誰,初步理解“鄰居”關係(挨在一起的叫做鄰居)。目的是吸引幼兒注意,激發幼兒興趣,並切入主題。

  第二環節(5分鐘):出示PPT課件小動物搬新家的門牌號,從具體到抽象的轉變,讓幼兒從說出小動物的鄰居,到說出鄰居的數字門牌號碼,並小結相鄰數的概念,目的是完成本次活動的重點知道相鄰數的概念,掌握10以內各數的相鄰數。

  第三環節(10分鐘):出示1-10從小到大按順序排列的圓圈點數,讓幼兒以觀察並說一說它們的排列規律,瞭解感受相鄰的數字之間多一個、少一個的關係,目的是解決本活動的難點理解並能說出相鄰數間多1或少1的關係。

  第四環節(10分鐘):遊戲操作

  1.數字寶寶找鄰居,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分數字1-5;6-10兩組,幼兒自選完成卡片操作,找到自己卡片上的數字的相鄰數;

  2.找朋友,小朋友人手一張數字卡片(1-10),大螢幕滾動出現一個數字,其對應的好朋友(相鄰數)到臺上來,如螢幕滾動數字“5”,那麼對應的相鄰數“4”和“6”的小朋友要到臺上來,老師和其他小朋友來做評委,主要目的是觀察幼兒對相鄰數學習的掌握程度。

  說活動總結

  本活動設計思路清晰,讓幼兒探索性發現問題,使幼兒一直處於活躍、積極的學習態度,透過遊戲化教學,結合生活中的鄰居關係,把相鄰數的概念滲透在其中,儘量讓抽象的數的邏輯概念在具體的事物中理解,幫助幼兒在遊戲活動中快樂地學習、體驗、理解,從而提高幼兒學習相鄰數的興趣。第四環節遊戲操作,請小朋友為數字寶寶及自己找鄰居的這一過程,實現從具體的物到抽象的數的轉換。遵循了幼兒數學學習由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的循序漸進的規律。當然活動還存在著不足:下次在遊戲環節會將數字卡片貼在孩子身上,方便幼兒活動;活動中多關注能力弱的孩子,讓他們也能在知識、情感等方面有很好的提高。

  說活動延伸

  將第四環節遊戲的操作單投放到數學區,並製作3個層次的操作單,供不同能力的幼兒操作、練習。

幼兒園說課稿11

  “說課“是在備課的基礎上,面對同行或專家領導,在規定的時間內,針對具體課題,採用講述為主的方式,系統地分析教材和學生等,並闡述自己的教學設想及理論依據,然後由同行評議,達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種教研活動。

  一、說課的作用

  說課其實也是一種集體備課的形式,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之間進行的一次思想碰撞,一次智慧的交流。透過說課,教師能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預設學習中的各種“教學事件“,反饋教學中的得失,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教學研究。具體有以下作用:

  1.可以更好的吃透教材

  教師在備課中,雖然對教材做了一些分析和處理,但這些分析和處理是淺顯感性的。而透過說課,從理性上審視教材,這就可能發現備課中種種疏漏,再經過修改教案,疏漏就會得到彌補,從這個意義上說,它能幫助教師更好的吃透教材,最佳化教學設計過程。

  2.可以提高理論水平

  說課不僅要說明怎麼教,還要說明為什麼要這樣來做,這就迫使教師要認真去學習教育教學理論,要認真去思考如何解決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問題,這樣就可以幫助教師從理論上去認識教學規律。

  3.簡便易行,共同提高

  4.提高表達能力

  二、說課的內容

  1.說教材

  說課首先要說明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說教材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確定學習內容的範圍與深度,明確“教什麼“;二是揭示學習內容中各項知識與技能的相互關係,為教學順序的安排奠定基礎,知道”如何教“。說教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說教材的地位作用。要說明課標對所教內容的要求,脫離課標的說課那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會給人一種虛無縹緲的感覺。還有說明所教教學內容在節、單元、年級乃至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義,說明教材編寫的思路與結構特點。

  (2)說教學目標的確定。一說目標的完整性,教學目標應該包括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三個方面的目標;二說目標的可行性,即教學目標要符合課標的要求,切合各種層次學生的實際;三說目標的可操作性,即目標要求具體、明確,能直接用來指導、評價和檢查該課的教學工作。

  (3)說教材的重點難點。教學重點除知識重點外,還包括能力和情感的重點。教學難點,是那些比較抽象、離生活較遠或過程比較複雜,使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識。並要具體分析教學難點和教學重點之間的關係。

  2.說學生

  就是分析教學物件。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教師說課必須說清楚學生情況。這部分內容可以單列,也可以插在說教材部分裡一起說。說學生包括:

  (1)說學生的知識經驗。這裡說明學生學習新知識前他們所具有的基礎知識和生活經驗,這種知識經驗對學習新知識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2)說學生的技能態度。就是分析學生掌握學習內容所必須具備的學習技巧,以及是否具備學習新知識所必須掌握的技能和態度。

  (3)說學生的特點風格。說明學生年齡特點,以及由於身體和智力上的個別差異所形成的學習方式與風格。

  3.說教法與手段

  就是說出選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和採取什麼樣的教學手段,以及採用這些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1)說教法組合及其依據。教法的組合,一是要考慮能否取得最佳效果,二是要考慮師生的勞動付出是否體現了最最佳化原則。一般一節課以一二種教學方法為主,穿插滲透其他教法。說教法組合的依據,要從教學目標、教材編排形式、學生知識基礎與年齡特徵、教師的自身特點以及學校裝置條件等方面說明。因為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統一過程,這個過程必須是教法和學法同步的過程,因此教師在說課時還要說明怎樣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和規律。

  (2)說教學手段及其依據。教學手段是指教學工具(含傳統教具、課件、多媒體、計算機網路等)的選擇及其使用方法,要儘可能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教具的選擇一是忌多,使用過頻,使課堂教學變成教具或課件的展覽;二是忌教學手段過於簡單,不能反映學科特點;三忌教學手段流於形式。還有說明是怎樣依據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學生的年齡特徵、學校裝置條件、教具的功能等來選擇教學手段的。

  4.說教學程式

  說教學程式就是介紹教學過程設計,這是說課的重點部分。因為只有透過這一過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說課者獨具匠心的教學安排,它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個性與風格。也只有透過對教學過程設計的闡述,才能看到教學安排是否合理、科學和藝術。教學過程通常要說清楚下面幾個問題:

  (1)說教學思路的設計及其依據。教學思路主要包括各教學環節的順序安排及師生雙邊活動的安排。教學思路要層次分明,富有啟發性,能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還要說明教學思路設計的理論依據。

  (2)說教學重點、難點的處理。教師高超的教學技藝體現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這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投入的精力最大、付出的勞動最多的方面,也是教師的教學深度和教學水平的標誌。因此教師在說課時,必須有重點地說明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的基本策略。也就是要從知識結構、教學要素的最佳化、習題的選擇和思維訓練、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的選用、反饋資訊的處理和強化等方面去說明突出重點的步驟、方法和形式。

  (3)說各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要聯絡實際教材內容、學生實際和教學方法等說出各個教學環節時間安排的依據。特別要說明一節課裡的最佳時間(20——25分鐘)和黃金時間(15分鐘)是怎樣充分利用的。

  (4)說教學設計及其依據。說板書設計,主要介紹這堂課的板書型別是綱目式、表解式、還是圖解式等?什麼時候板書?板書的具體內容是什麼?板書的展現形式是什麼?等等。板書設計要注意知識科學性、系統性與簡潔性,文字要準確、簡潔。說依據可聯絡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師本身特點等加以解釋。

  5.說教學效果的預測

  教學效果是教學目標的歸宿和體現。教學效果的預測,既是教師實現教學目標的期望,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自我把握程度。教師在說課時,要對學生的認知、智力開發、能力發展、思想品德的養成、身心發展等方面做出具體的、可能的預測。

  三、走出誤區,從本質上理解“說課”。

  1、誤區之一:說課就是複述教案

  說課稿與教案有一定的聯絡,但又有明顯的區別,不應混為一談。說課稿是在個人鑽研教材的基礎上寫成的,說課稿不宜過長,時間應控制在10分鐘之內為宜;教案只說“怎樣教”,而說課稿重點說清“為什麼要這樣教”。教案是教師備課這個複雜思維過程的總結,多是教學具體過程的羅列,是教師備課結果的記錄,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操作性方案。它重在設定教師在教學中的具體內容和行為,即體現了“教什麼”、“怎麼教”。說課稿側重於有針對性的理論指導的闡述,它雖也包括教案中的精華部分(說課稿的編寫多以教案為藍本,作為參考的第一手材料),但更重要的是要體現出執教者的教學思想、教學意圖和理論依據,即思維核心。簡單地說,說課稿不僅要精確地說出“教”與“學”的內容,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具體闡述“我為什麼要這樣教”。教案是平面的、單向的,而說課是立體的、多維的。說課稿是教案的深化,擴充套件與完善。

  2、誤區之二:說課就是再現上課過程

  有些教師在說課過程中一直口若懸河,激動萬分地給聽者“上課”:講解知識難點、分析教材、演示教具、介紹板書等,把講給學生的東西照搬不誤地拿來講給下面就座的各位評委、同行們聽。其實,如果他們準備的內容和課程安排面對的是學生,可能會是一節很成功的示範課。但說課絕不是上課,二者在物件、要求、評價標準以及場合上具有實質性的區別,不能等同對待。

  說課是說教師的教學思路軌跡,說教學方案是如何設計出來的,設計的優勝之處在哪裡,設計的依據是什麼,預定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這好比一項工程的可行性報告,而不是施工工程的本身。由此可見,說課是介於備課和上課之間的一種教學研究活動,對於備課是一種深化和檢驗,能使備課理性化,對於上課是一種更為嚴密的科學準備。

  3、誤區之三:說教學方法太過籠統,說學習方法有失規範

  “教學設計和學法指導”是說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有些教師在這環節中多一言以蔽之:我運用了啟發式、直觀式等教學法,學生運用自主探究法、合作討論法等等。至於教師如何啟發學生,怎樣操作,卻不見了下文。甚至有的教師把“學法指導”誤解為:解答學生疑問、學生習慣養成、簡單的技能訓練。

  4、誤區之四:“一窮二白”,說課過程沒有任何的輔助材料和手段

  有的教師在說課過程中,既無說課文字稿,也沒有運用任何的輔助手段。有的教師明明說自己動手設計了多媒體課件來輔助教學,但在說課過程中,始終不見廬山真面目,讓聽者不禁懷疑其真實性。所以,說課教師在說課過程中可以運用一定的輔助手段:如多媒體課件的製作、實物投影儀、說課文字稿等,在有限的時間裡向同行及評委們說清楚課,說好課。

  四、說課稿體例

  1.課題名稱,教師所在學校,教師姓名

  2.對課標的分析

  3.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及處理

  4.對學生情況分析(分析學生已有知識和能力儲備;已有知識和新講知識的差距,如何解決;以往教這部分內容時出現的問題,如何解決)

  5.制定教學重點和難點

  6.教學方法的選擇(陳述理由,要體現教學思想、學習特徵等)

  7.恰當選擇教學資源

  8.教學過程的簡單陳述(學法體現,重點、難點如何突破,教學資源的運用)

  9.板書設計(體現課堂教學的思路與線索)

  說課文字稿格式:

  課題名稱:教材版本:

  教師姓名:學校:

  教師年齡:教齡:職稱:

  教學背景分析

  (一)對課標的理解與把握

  (二)教學內容分析與選擇

  (三)學生情況分析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和難點

  i、教學重點

  ii、教學難點

  教學資源、教學手段和主要教學方法

  (一)教學資源

  (二)主要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板書設計

  簡述教案設計創新之處及特色(300字)

  五、說課要求

  1.依據說課稿體例撰寫完整的說課稿,一式三份,於說課前交給評委。

  2.配合說課過程,要有PPT簡報。

  3.說課前要對教師本人、說課教材版本、課題做簡單介紹。

  4.說課中要簡述教學過程,重點說明如何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難點,以及如何突出學科特色。

  5.說課在(10——15)分鐘之內完成。

幼兒園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認識時鐘》是幼兒園小班數學課程。

  幼兒園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它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因此必須密切聯絡幼兒的生活,結合幼兒生活實際和知識經驗來設計數學活動。時間是無直觀形象較為抽象的概念,因此,我運用了幼兒較熟悉的一日活動的作息時間,引導幼兒認識整點、半點,如:8:00入園,4:30離園……這樣易引起幼兒的情緒體驗,使其容易理解和接受。根據教材內容和幼兒的實際情況,制訂出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認識時鐘,基本掌握鐘面的主要結構,能叫出名稱。知道時針、分針、以及它們之間的運轉關係,能正確辨認整點、半點。

  2.能力目標:培養觀察力和操作能力,並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

  3.情感目標:透過活動,使幼兒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二.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次教學活動的目標主要是幫助幼兒認識整點、半點和時針與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使幼兒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為此,我提供了幼兒人手一隻鍾,讓幼兒在撥一撥,看一看的過程中掌握整點、半點,知道時針、分針、以及它們之間的運轉關係。

  三.說教法與學法

  為了幫助幼兒掌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在活動中始終以幼兒為主體。根據幼兒認識過程的直觀形象性,遵循直觀性原則,主要採取視、聽、講結合法來引導幼兒充分觀察鐘面的結構,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在活動中遵循活性原則,綜合運用發現法、遊戲法,讓幼兒透過操作活動、言語活動,促進幼兒主動學習;遵循積極性原則,教師藉助環境條件(實物投影儀)集圖象、色彩一體,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遵循個別性原則,對能力差的幼兒在看圖撥指標時,教師注意加強輔導,如:7:00時,提醒幼兒分針在12上,時針在7上。

  四.說教學準備

  小兔木偶,動物鍾若干只(小老鼠、小豬、小猴、小牛、小狗等),圖片若干張,紅、黃、綠鍾各兩隻,幼兒人手一隻鍾,實物中一隻。

  五.說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

  活動一開始我出示了一隻木偶小兔,以小兔離開家的時間點引出活動內容,然後出示實物鍾,請幼兒說說鐘的用途,總結出鍾能告訴我們時間,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都離不開它。

  (二)基本部分

  在活動中我避免了“一言談”和“自問自答”的形式,注重幼兒主動的觀察,鼓勵幼兒發現問題,主動求知。

  1.讓幼兒觀察鐘面,指導幼兒仔細觀察。

  教師提問“小朋友,看,鐘面上有什麼呀?”“這鐘面上都有那些數字?”“這些數字都是怎麼排列的?”“這兩根針一樣長嗎?”等等,來引導幼兒初步的認識時鐘。

  2.認識整點、半點,瞭解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

  在本環節中,我先出示了紅、黃、綠三隻鍾,提出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小朋友們,誰能看出這三隻小時鐘上面有什麼一樣的地方?”讓幼兒觀察,比較,最後得出分針指向12,從而總結出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點。緊接著又出示了幾隻動物鍾,讓幼兒說說幾點鐘,使幼兒所學知識能馬上得以鞏固,而且透過實物投影放動物鍾,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接著透過教師的操作演示,幼兒的細心主動觀察,瞭解分針與時針的運轉關係。由於這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所以我在最後不進行操作演示,讓幼兒想一想,2點到3點分針時針是怎麼變化的,得出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接著我又以相同的方式認識了半點及半點時分針時針之間的運轉關係。

  3.看圖撥時間

  請幼兒看幾張圖片,並以小兔的口吻提出:“小兔子要來考考小朋友,看誰把剛才的知識學會了。”一下子把幼兒的注意力吸引住了,然後運用圖片上幼兒較熟悉的一日活動的作息時間,使幼兒對學習活動較感興趣及易於理解,並透過操作活動,使幼兒對所學知識有了進一步的鞏固,最後請幼兒講講自己是幾點睡覺的,讓活動滲入到常規習慣的培養,使幼兒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

  (三)結束部分:

  此次活動是以遊戲:“小羊,小羊幾點鐘?”結尾的。幼兒可以透過這個遊戲來加深對時鐘的認識。遊戲規則是由老師扮演老狼,小朋友扮演小羊,老師擺出時間問小朋友:“小羊小羊幾點鐘?”小朋友要馬上回答出來,當老師問到6點鐘的時候,小羊得馬上跑回家,否則將被老狼吃掉。

  本次活動就在這樣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結束了。

  六.活動延伸

  1.教師或家長可向幼兒介紹多種鍾、表及國內外有關鐘錶趣聞,豐富幼兒的知識。

  2.在日常生活或遊戲中,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幼兒運用表達時間的詞彙:如遊戲時間,5點鐘到了……

  3.教室內可設定時鐘,以及請家長配合提醒幼兒按作息時間活動,如:7:00起床、7:30進餐等,幫助幼兒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

幼兒園說課稿13

  說教材

  《採茶》是大班下學期的韻律活動,這4曲子分為四個樂句,講述了春光明媚,採茶姑娘高高興興走到茶園,忙著採茶的歡快場面。音樂節奏歡快,每一句都以長音結尾,讓幼兒比較容易地區分樂句。現在正是春暖花開,茶香飄逸的時期,蘇州名茶“碧螺春”已家喻戶曉。前兩天還組織了幼兒到東山茶莊去親自嘗試了採茶、製茶、品茶的活動。為了能進一步深化這次實踐活動的教育功能,表達幼兒的內心體驗,我選擇了這個教材,讓幼兒將生活化的動作向著細膩化的表達。

  說目標

  《綱要》明確地強調,豐富幼兒的藝術活動的能力是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教師的作用在於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我班有部分幼兒信心不足不願意表演給別人看,特別是韻律活動中,孩子們大部分趨向模仿教師的示範,創新意識不強。所以結合《綱要》的要求和本班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目標:

  在幼兒熟悉音樂旋律和結構的基礎上,學習採茶的基本動作。

  啟發幼兒創編不同節奏、方位及幅度的採茶動作,根據圖譜組成一隻完整的舞蹈。

  透過活動讓幼兒體驗到勞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幼兒採茶的活動錄象資料

  採茶課件一個

  茶園情景佈置

  攝象機一個

  活動過程:本節課的主要步驟分為四個。

  1、看採茶活動的錄象資料,講述自己是怎麼採茶的,學習採茶的基本動作。

  2、聽音樂,瞭解音樂的性質。

  3、看圖譜創編動作。

  4、拍攝錄象自由表演。

  觀看錄象,講述生活經驗,重點學習採茶動作。

  1.提問:小朋友你們看電視裡是誰呀?在幹什麼?那你們都是怎麼採茶的?請你用動作試一試。

  (這個錄象資料是小朋友在採茶時拍攝的,當他們看到自己的影象後會非常高興,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有的幼兒會說“我是兩隻手同時採摘的”有的說“我是左右手交替採的,一根一根放……藝術允許幼兒自由參與,自由發揮,容許參與者將自身內在資訊與外在資訊廣泛交流,這種開放性特點給幼兒的自我表達提供了豐富而廣泛的天地。

  2.學習採茶動作,將動作細膩化,體現教師的引導功能。教師除了要不斷激發幼兒的創造性之外,傳播性內容也要把握好。所以將鏡頭定格在採茶姑娘的手部動作上,讓幼兒觀察她們是那兩個手指動的,向什麼方向動的,怎麼動的?可以運用示範、講解、練習的方法來學習基本動作。特別緻意”鳳點頭“的手型和拇指、食指的曲伸節奏,接受力強的還可以提示他們透過提壓手腕來誇張動作,將韻律感表現得更優美、柔和,協調性差的就將手關節動起來就行了。

幼兒園說課稿14

  一、設計意圖

  幼兒在生活中,經常能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標誌。而且會詢問這個標誌是什麼意思?那個標誌代表什麼?幼兒的這種興趣及好奇。正是我們向幼兒介紹社會,以及社會生活的一個突破口。常用的標誌活動採取了多種多樣的形式,讓幼兒透過找一找,認一認,畫一畫等了解標誌的外形及含義,從而發展幼兒的想想力、創造力,本次活動綜合了社會、藝術、語言等領域的內容,運用了多種手段,從而達到教育的最佳效果。難點是:認識常用標誌,理解各種標誌的含意。

  二、活動目標

  透過教材內容和設計意圖,吸取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為滿足幼兒認知,能力,情感的需要,按照《綱要》涉及的五大領域教育目標,確定本次教學目標為:

  1、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興,認識常用的標誌,引導幼兒用完整、流暢的語言講述對各種標誌理解的含義。

  2、在認識常用標誌的基礎上,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或合作創造,設計標誌。發展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動手能力。

  三、活動準備:

  為順利完成以上教學目標,在活動準備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幼兒知識經驗準備;請家長帶領幼兒到公共場所及其他地方找各種標誌,並想辦法透過查詢、查資料等辦法理解標誌的意圖。(可透過照圖片、圖示、網上等辦法收集各種圖示)。

  2、教具、學具準備:為體現學具、教具是幼兒學習的教科書,在本次活動中,要求幼兒,家長,教師共同收集常用標誌的資料作補充。同時為幼兒提供各色彩紙、彩筆筆等製作用品等。

  教具的提供主要有:各種標誌的卡片,有代表性的錄影片斷,如:禁令標誌:禁止通行、禁止進入、禁止鳴喇叭、禁止停車、、警告標誌:注意危險、交叉路口、鐵路道口、、軍人的標誌、電視臺得標誌等

  3、心理環境準備:為幼兒在自然的環境下學習,在幼兒園牆壁上設定一塊展覽版,把幼兒找到的標誌拿到幼兒園放在展覽版上進行展示。

  四、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總體設計思路:以《新綱要》為指導,借鑑建構主義理論和多元智慧理論及做中學思想。從“尋找標誌――認識常用標誌,理解各種標誌的含意――標誌小遊戲――討論設計圖示――製作圖示――”五大塊,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從感知到體驗到創造,使原有的經驗與新經驗之間建立有機的聯絡。讓幼兒在互動式、開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動中,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學習。從中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感知力、想像力、創造力。

  各環節的具體教法、學法及時間分配如下:

  第一環節:帶來幼兒觀看展覽版,“請小朋友看看展覽版上都是什麼”?將幼兒引到“標誌的世界”。目的將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到該活動中來,此環節在1分鐘以內。

  第二環節:運用多種感官認識常用標誌,理解各種標誌的含義,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相互談發現。這部分是重點,需8鐘左右。

  建構主義理論提示我們,在教學中,要幫助孩子利用情景、協商對話等環境要素,發揮孩子的主動性、積極性、為此,我讓孩子在“標誌”情景中,與標誌零距離接觸,透過看、摸、聽認識常用標誌,理解各種標誌的含義。“你認識哪些標誌?它有什麼含義?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好朋友”。教師、幼兒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形成合作學習機制。

  第三個環節:標誌小遊戲,加強對標誌認識的環節,需4左右分鐘,教師準備各種標誌的圖片,讓幼兒快速認出是什麼標誌?是什麼意思,看看誰的反應快。這環節是難點。

  在遊戲中幼兒對常見標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並保持了濃厚的持續探究的願望,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

  第四個環節:過渡環節,需1分鐘,討論設計圖示,請幼兒想一想,我們幼兒園什麼地方需要掛上標誌?設計什麼樣的標誌?同時把幼兒引到坐位上。

幼兒園說課稿15

  教學領域

  藝術領域

  年齡段/班

  6歲/大班

  設計意圖

  首先,源於幼兒的興趣,班級幼兒在戶外活動時喜歡收集一些葉子和花朵,並對比其形狀、顏色的不同。在班級的植物角,也常常拿著放大鏡認真的觀察。

  其次,源於一種建立自然關係的個人情感。植物是大自然最偉大的化妝師,其美麗的表現正是來自植物的顏色,尤其是隨著四季的轉變、植物種類的不同,帶給人們視覺和心靈上無限的享受和衝擊。

  最後,結合幼兒園本身的地理位置和社群資源。因此,我設計了植物拓印美術活動《大自然的色彩》。

  說教材

  關於《指南》藝術領域中的目標提到“幼兒喜歡自然界中美的事物,並樂於收集和創作,教師應創造條件讓幼兒接觸多種藝術形式和作品”。因此我希望透過植物拓印活動讓幼兒接觸大自然,去感受、發現植物的色彩之美,從而達到教育目標。

  說活動目標

  認知:透過觀察和了解,發現樹葉的外形和葉脈的奇妙。

  技能:在搗一搗、敲一敲中訓練手臂力量的控制,掌握敲拓印的技巧。

  情感:讓幼兒感受大自然的美,關注身邊的花草樹木,從而激發幼兒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情感。

  說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敲拓印技巧,進行創意拓印。

  難點:敲拓印時手的力度掌握。

  說教法

  實地參觀法,《指南》中提出幼兒以直接感受和經驗為主,利用幼兒園門口的社群公園,讓幼兒走出校園,走進自然,親身體驗植物的色彩之美;

  問題支架法,“除了欣賞、繪畫,我們還能用什麼方法留住這些植物的顏色呢?”讓幼兒進行思考,並引出植物敲拓畫這一方法;(在日常活動中,我們應多傾聽幼兒的想法,可以先丟擲問題,引發幼兒的發散性思維。)

  比較法,教師拿出三幅用不同方法完成的樹葉作品,讓幼兒比較其三幅作品的不同;

  示範法,因本班幼兒沒有敲拓印畫的經驗,教師需親身示範,讓幼兒能更直觀,更近距離的學習如何進行敲拓印畫製作。

  說學法

  觀察法,在拓印的製作過程中觀察葉子的外形和葉脈特徵。透過老師的示範,幼兒觀察拓印畫製作的方法。

  嘗試法,幼兒親身體驗植物敲拓印,感受敲拓印的魅力。

  交流討論法,與同伴交流自己在製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共同討論解決的辦法。

  說活動過程

  1.走出校園,融入自然

  教師帶領著幼兒來到社群公園,我們席地而坐,舒緩的輕音樂在耳邊響起,為幼兒營造一個輕鬆、具有意境的氛圍。幼兒用眼睛、耳朵去感受和體會。(幼兒來到新的環境,難免容易興奮,舒緩的音樂能讓幼兒平靜下來,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

  2.快樂表達,自然之美

  幼兒在自然環境的薰陶下,更容易發現美、感受美。引導幼兒從植物形態、形狀、顏色等方面說一說自己發現的美。(每個幼兒都有表達自己感受的方式和願望,我們應營造一個輕鬆的語言交流環境,去聆聽幼兒的想法。同時促進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實現各領域之間的有機聯絡和相互滲透。)

  3.大膽想象,創意拼畫

  幼兒分小組,在周圍收集一些自己認為美的自然物,帶回來向大家展示。“你能用收集的材料拼成一副畫嗎?或者一個圖案?”鼓勵幼兒大膽發揮自己的想象,把這些樹葉和花朵進行組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創意拼畫。(在活動過程中培養幼兒的團隊合作意識,學會相互配合與幫助。)

  4.首次體驗,拓印魅力

  提問幼兒“我們能用什麼方法留住這些漂亮的拼畫呢?”老師出示三幅不同製作方法完成的樹葉作品,引導幼兒發現其不同。並提問幼兒,你覺得這是用什麼方法制作出來的?和我們平常的畫有什麼不同?老師介紹敲拓印,並示範植物敲拓印製作,讓幼兒觀察拓印的手法。(透過比較,幼兒發現敲拓印的特點。)幼兒開始親身體驗,把剛剛拼好的圖案用麻布輕輕蓋上,選擇一塊石頭,用適當的力量敲擊,植物的顏色就會慢慢滲透到麻布上。

  5.分享作品,交流經驗

  請幼兒為自己的作品取名字,並分享創作想法和理由。(《指南》藝術領域中對大班幼兒提出“願意和別人分享、交流自己的藝術作品和感受。)

  幼兒在嘗試製作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困難,(如:因石頭太尖,導致麻布破了;敲擊力度沒掌握好,顏色印染不均勻等等。)《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在幼兒遇到困難和問題時,可以鼓勵幼兒多觀察、多思考,多傾聽,在交流分享的過程中,獲得他人的經驗。這不就是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提出從“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嗎?

  說活動總結

  在活動過程中發現孩子非常喜歡親近大自然,當我們的活動搬到了戶外,孩子們的各種感官都被無限激發。建議在活動形式上將來可以嘗試親子的形式進行。

  說活動延伸

  1.投放材料:在班級區域內投放植物敲拓印材料,滿足幼兒繼續探索和創作的需求。

  2.作品展示:將幼兒的作品進行展示,美化班級環境。

  3.遷移運用:幼兒在走進自然,製作植物拓印畫的過程中,其實也發現了一些人為製造的垃圾,真切的感受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回到家後可以和爸爸媽媽一同設計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宣傳單和宣傳標語,去社群和公園宣傳環保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