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演講稿> 清明節的由來演講稿(通用5篇)

清明節的由來演講稿

清明節的由來演講稿(通用5篇)

  演講稿特別注重結構清楚,層次簡明。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我們使用上演講稿的情況與日俱增,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演講稿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的由來演講稿(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清明節的由來演講稿1

  大家好,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中國傳統佳節——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自來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之一,也是重要的掃墓與祭祖的日子。清明亦有很悠遠的歷史,距今可有二千五百多年。相傳清明與春秋時期的歷史人物介子推有關。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臣子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大大封賞了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忘記了介子推,事後經人提起,重耳才記起那位對他有恩的人來。但介子推拒絕接受重耳的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重耳數次派人請介子推下山,但屢屢受挫,無計可施之下,他聽從了手下的建議,放火燒山,以此逼介子推下山。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便在介子推身旁發現了一封血書,上面寫了“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後來為了紀念介子推,重耳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也是清明節的由來。後因寒食與清明日期相近,於是合併為了現在的清明節。

  在經這麼多年的歷史積澱下,清明的習俗可謂是豐富多彩,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不僅如此,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先前提到的祭祖和掃墓更是清明節中的重儀式。每當這個特殊的時候,人們都會倍加思念已經死去的親人,心情難免傷感。在清明節前後的十幾天內,每家每戶的孩子,都會在長輩的帶領下,舉家祭掃祖先的靈墓,既是為傳承每一家生生不息的家風和美德,也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每所學校也都會以不同的形式,舉行各式各樣的紀念活動,緬懷革命先輩,紀念戰鬥英雄。無論是小家還是大家,在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樸素的思想,就是不忘歷史,不忘先輩。

  可是如今,很多地方的清明節紀念活動缺少了文明的色彩和莊重的味道。有的把紙錢隨地撒以至汙染了環境,有的放鞭炮不注意引發山火,還有的`充斥著封建迷信思想。

  紀念已逝親人,重在表達情感。我們不妨採用網上掃墓、音樂祭掃、鮮花悼念、植樹寄哀思等更多既經濟又文明的方式。在先人的墓碑前,放一段親人生前喜愛的音樂,獻上一束束或潔白或金黃的菊花,植上一株綠油油的常青樹木……傳遞給先人的是追憶和思念,留給我們晚輩的是文明與簡約。

  讓我們號召家長、號召全社會,過文明而有意義的清明節!

  清明節的由來演講稿2

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清明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既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關於它的由來,有許多動人的傳說。下面就挑一個來講講:“春秋時代,晉國國君的兒子重耳為躲避追殺,在介子推等人的幫助下逃到了國外。他們在荒山中迷了路,又找不到東西吃,此時的重耳還心繫百姓,這感動了介子推,他從自己腿上割了一塊肉,烤熟了遞給重耳吃。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後,終於回國做了國君。他給跟隨他逃亡的人都封了賞,惟獨忘了介子推。經人提醒,他非常過意不去,決定親自去請介子推。誰知道介子推早就帶著老母親躲到綿山裡去了,重耳帶人搜山,也沒能找到他們。有人提議放火燒山,重耳採納了這個建議,結果適得其反,把介子母子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重耳非常後悔,把他們葬在柳樹下,為忌菸火,他命令全國百姓每個的這一天都不得點火做飯,定為“寒食節”。第二年,重耳領群臣去綿山祭奠,發現柳樹復活了,就把這棵柳樹命名為“清明柳”,把“寒食節”禁火,在“清明節”插柳,代代相傳,成了全國性的大節日。

  我們知道先烈們用自己的鮮血染紅了國旗,用寶貴的生命為共和國大廈奠基,先烈們的豐功佳績是不朽的,他們的精神是永存的,共和國不會忘記他們!人民不會忘記他們!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少年兒童更不忘記他們!

  憶往昔,訴不盡我們對先烈們的無限懷念;看今朝,唱不完我們對明天無限的憧憬;展未來,我們信心百倍,壯志豪情。不管我們將來從事什麼職業,我們祖國的兒女,肩負著先烈們沒有完成的事業,肩負著建設經濟發達、文明富強、巍然屹立於世界東方偉大祖國的歷史重任,讓我們以實際行動呼喚文明春風,告慰烈士忠魂!

  謝謝大家。

  清明節的由來演講稿3

  大家好!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清明節的由來演講稿4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

  嚴冬在春風中消退,歲月在奮鬥中遠去,不知不覺中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說的就是每當這個特殊的時候,人們都會倍加思念已經死去的親人,心情難免傷感。今天在這莊嚴的升旗儀式上,咱們凝視著烈士鮮血所染的國旗,不覺思緒又回到那艱苦崢嶸的歲月:舊中國飽受戰爭的創傷和帝國主義的欺凌,人民受盡磨難和屈辱。舊上海的公園門口曾立著一塊醒目的牌子,上面寫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外國輪船在黃浦江上肆意闖蕩,撞翻中國民船,淹死中國人也不管。那時洋人在中國土地上為所欲為,中國人已喪失了最起碼的做人尊嚴。祖國危難之時,無數愛國志士挺身而出,為了祖國的獨立統一和人民的解放,甘灑一腔熱血。從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的女俠秋瑾,到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的鄒容;從江姐到劉胡蘭;從黃繼光到董存瑞??無數英烈用他們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壯烈的愛國樂章。難道他們不知道生命的可貴嗎?不!他們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他們深深懂得:在祖國危亡之時,作為一箇中國人,保衛祖國,拯救祖國是自己的責任,為了祖國的解放,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戰火中出生入死,監牢裡堅貞不屈,刑場上大義凜然。他們用生命、熱血換來了華夏民族的新生。

  英烈們雖打下了江山,但他們的事業還沒有完成。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依然貧窮落後。為了圓民族的強盛夢,讓先烈的理想變成現實,每個炎黃子孫責無旁貸地擔負起建設富強祖國的歷史重任。是的,目前中國還窮,正因為如此,才需要咱們來開拓建造一個美麗的家園。美國曾經也很窮,美國牛仔當年開發西部時也絕沒有可口可樂,但他們的後代沒有抱怨、觀望,更沒有逃避和背叛。靠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他們富強起來了。清貧的中國正需要這樣的硬氣,繼承先烈遺志,實現先烈遺願,咱們唯有臥薪嚐膽,自強不息。誰不想自己的祖國日益強大呢?誰不想在走出國門時可以驕傲地稱自己是中國人呢?祖國是民族的根,愛國是民族的魂。世界上任何一個偉大的民族都把愛國作為自己精神的支柱和力量的源泉。

  時代的列車已進入二十一世紀,新世紀給愛國主義注入了新的內涵。愛國不再變的虛無,愛國也不再表現為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今天咱們在這裡講愛國,我想首先應該落腳在咱們的工作、學習、愛校、敬業上,試想一個不愛自己工作的人,一個不愛自己學校的人,一個不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人,還能談得上愛國嗎?

  當今的世界是高科技的角逐場,入世後的競爭將會一浪高過一浪。作為中國人民,尤其是當代中學生,更應積極地、努力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掌握科學技術。這不僅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也是咱們個人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但是知識做夢夢不來,伸手要不來,只有靠今天的努力學習,日積月累。同學們,今天的愛國就是努力學習,早日成為國家的棟樑;老師們,今天的愛校敬業就是愛國的衡量。為祖國培養能夠撐起中華民族脊樑的曠世之才難道不是愛國的體現嗎?

  “應知學問難,在乎點滴勤”,老師們,同學們,只爭朝夕,發奮努力吧,讓咱們以優異的成績告慰青松下長眠的烈士。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清明節的由來演講稿5

  大家好!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箇中國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後106天,寒食節的後一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左右。

  習俗: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如果按農曆計算,沒有確定的日期,即上一年的冬至過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陽曆計算則在4月4日或5日(以當年二月平或閏而差異),太陽到達了黃經15度時,清明就開始了。這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萬木凋零的寒冬已經過去,草木茂盛,到處一片生機勃勃的春天景象。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兩字,根據宋代陳元靚的《歲時廣記》中所說:“清明者,謂物生清淨明潔”。清明時節,風和日麗,鶯飛草長,柳綠桃紅,改變冬季寒冷枯黃景象,大地一片清淨明潔。漢代劉安所著《淮南子》中寫到:“春分後……加十五日則清明風至”。這裡說的“清明風至”之時正值陽春三月,所以有“三月節”之稱。《歲時百問》一書也曾做解釋:“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可見,清明節是由它所處的時令,在氣溫、光照、降雨各方面俱佳而得名。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所以,國家透過立法,將清明節納入法定的節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