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月光曲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六年級上冊月光曲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上冊月光曲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品析月光曲的樂曲美,探究文字的語言美。
2、學習運用聯想,虛實結合的寫法。
教學重點:
學習運用聯想,虛實結合的寫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體會《月光曲》的意境。
教學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古詩、引樂曲
說起月光,你會想到哪些優美的詩句?
是啊,月光如水,柔柔的灑滿大地;月光如詩,輕輕地勾起情思;月光的美也能用樂曲來表現。(板書:樂曲)
貝多芬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的《月光曲》表現得是一種什麼樣的已經呢?作者又是用怎樣的語言來表達樂曲之美的呢?(板書:語言)齊讀課題。
二、讀文字、品意境
1、請同學們翻開書,你知道哪個自然段在講《月光曲》的內容嗎?
2、快速地瀏覽9自然段,說說:在這清幽的月光下,聽著美妙的琴聲,皮鞋匠好像看到了什麼景象?盲姑娘彷彿也看到了什麼?這些畫面是真實的嗎?(板書:聯想)
請大家找出文中描寫實在景物的句子,用勾下來;
3、產生聯想的句子用()標出來。
從事實引出聯想,課文中用了哪兩個詞語?
4、自主學習
這段聯想為我們描繪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麼變化,為我們呈現出一幅幅什麼樣的畫面?(板書:畫面)
自讀課文,邊讀邊想,用鉛筆標註答案。
抽生彙報並用簡短的語言歸納變化過程。
(板書:月亮初升、月亮升高、波濤洶湧)
5、指導品析:作者是怎樣用語言為我們描繪出這樣的意境?
我們一起來欣賞描繪第一幅圖的語言。螢幕出示語言,齊讀。
皮鞋匠聽到怎樣的旋律才聯想到這樣的畫面?(音樂速度是快還是慢?音調是高還是低?)
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音樂的舒緩柔美?
螢幕出現音樂和畫面,請學生欣賞
我們應該怎樣讀才能表現這種柔美的意境。
總結學法,螢幕出示。
6、合作探究
隨著樂曲的變化,皮鞋匠腦海中聯想的畫面也在發生變化,請大家用同樣的方法學習描寫“月亮初升”和“波濤洶湧”的有關句子。
彙報合作探究的結果。
7、作者將事物與聯想結合,用美的語言,描繪了“月亮初升”、“月亮升高”、“波濤洶湧”的美妙畫面,讓我們體會到了先是輕柔舒緩,而後明朗輕快,最後高昂激越的美的樂曲,現在,我們閉上雙眼,用心傾聽這優美的樂曲,相信你也會浮想聯翩吧。(多媒體播放《月光曲》三個樂章的片段,生欣賞)
8、多美的樂曲啊!讓我們用充滿感情的朗讀,再現月光曲的舒緩、輕快、高昂。
9、引導對比:如果把聯想部分去掉,看文章會變得怎麼樣?不信,可以讀讀。
三、仿寫練習
1、聽: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另外一段音樂《牧童短笛》。同學們也展開豐富的聯想,去領會音樂的意境和內容。
2、說:聽了這輕快的曲子,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在什麼地方?環境怎麼樣?有哪些人?在幹什麼?)
3、寫:趕快拿出你的筆,把你想象到的畫面捕捉下來。
以“我靜靜地聽著,我好象看到了……”開頭寫一段話。
寫小練筆,師巡視,相機指導。
4、評:下面我們就來交流一下。注意傾聽,請你評價。
五、總結
今天這堂課,我們領略了月光曲的美,也學會了用語言文字表達樂曲之美,老師希望同學們課後可以去搜集一些世界名曲,在聆聽的同時,展開豐富的聯想,用優美的語言記錄下你的感受,相信你一定能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六年級上冊月光曲語文教案2
一、音樂匯入,學習課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聽《月光曲》。師:這時,貝多芬看到盲姑娘聽到他的曲子是這樣的興奮,這樣的喜悅,貝多芬心裡怎麼樣?”
2、師生對讀盲姑娘和貝多芬的話。
(1)師:“於是,貝多芬又給她彈了一曲,這個曲子就是《月光曲》。這首曲子是貝多芬早已譜寫好的,還是趁著興致當時彈出來的?從哪一句裡可以看出?”
(2)師:“同學們想一想,當時是怎樣的情景使貝多芬創作出這樣一首世界著名的樂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樣聽的?他們聽著,聽著,又展開了怎樣的聯想?”“請你們看看插圖、帶著這個問題自學第二部分。”
3、(學生自學)全班交流。
“是怎樣的情景使貝多芬創作出這樣一首世界聞名的樂曲呢?”(老師讀課文“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按起琴鍵來。”)
讀後描述,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情景:“課文中有一幅插圖,這個情景多美啊。蠟燭滅了,屋子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那麼白,那麼亮,那麼美。
交流:為了描寫這個環境,課文中用了什麼詞?“(清幽)”這個“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給人寧靜的美感。前面也講到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靜”,都有幽雅、美和靜的含義。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麼亮、那麼美,也給人寧靜的感覺。”
二、再讀想象,體會聯想
1、“現在就請你們把這一節課文讀一下,眼睛閉起來想一想,月光怎麼清幽,小屋子裡是什麼情景?屋子裡人物的形象怎麼樣?然後請你們講這幅圖。”(學生各自準備,同座兩人對話。)
教學預設:(描述插圖)一陣風拂過,把蠟燭吹滅了。皎潔的月光透過窗戶,照亮了茅屋。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啊,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月夜呀,身邊的窮兄妹是這樣的窮苦,他們同樣需要音樂,我一定要用我的音樂給他們帶來快樂,給盲姑娘帶來光明,貝多芬望了望窮兄妹倆,藉著月光彈起琴來。
2、師:月光是這樣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卻看不見。貝多芬的琴聲給窮兄妹帶來了什麼呢?課文上沒有寫,但是從哪兒我們可以知道?
課文是透過貝多芬的琴聲,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聯想來寫的。現在我們看看下一節課文,哪些句子是寫窮兄妹倆聽琴聲的事實,哪些句子是寫窮兄妹倆因聽琴聲產生的聯想?
3、學生讀寫實的部分:皮鞋匠靜靜地聽著。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他睜得大大的眼睛。
4、學生讀聯想,體會情境。
(1)讀書想象第一幅畫面:體會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畫面
(2)體會第二幅畫面:月亮越升越高……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湧過來……的情境。
(3)隨著音樂體會第三幅畫面:皮鞋匠聽著聽著,覺得海上颳起了大鳳,捲起了巨浪的情境。再引導再看圖:“想一想皮鞋匠聽了琴聲,彷彿覺得大海捲起了巨浪,貝多芬在怎樣彈琴,琴聲怎樣?”(貝多芬越彈越激動,身子也可能搖擺起來,節奏也越來越快。)
三、引導體會聯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師:這個傳說之所以寫得這麼感人,這麼富有美感,是與文章中記敘中展開了聯想有很大的關係。”
引導對比:如果把聯想部分去掉,看文章會變得怎麼樣?(不那麼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讀讀。
指導讀:讀這類文章時,要搞清楚哪是敘事,哪是聯想,從而很好地瞭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導寫:作文時,不僅要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寫下來,有時還要把想到的寫下來。在記事中恰當地加進自己的聯想,文章就會更加充實,表達的感情就會更加豐富、深刻。
四、朗讀全文,體會文章的前後照應
“盲姑娘聽到貝多芬的第一個曲子是"入神""激動",聽了"月光曲"是"恬靜"是"陶醉",我們想想看這個窮苦的盲姑娘此刻心裡覺得怎麼樣呢?她心裡可能要說什麼?我們幫她說出來。”
“貝多芬說過,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而且說如果做到這一點的時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這時貝多芬的心情怎麼樣,從哪個詞兒說明他也很激動?”(飛奔)。
師:"同學們,我們再讀讀課文吧。大家可以跟著錄音小聲讀一次,再大聲讀一次。"
六年級上冊月光曲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體會貝多芬在創作《月光曲》過程中感情的變化。
2、在理解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1、透過分析人物言行體會貝多芬在創作《月光曲》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
2、初步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教學方法
討論法、情境教學法、朗讀指導法、啟發法
教具:電腦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二、檢查預習
1、認讀生字詞
2、指名分節讀課文,師糾正讀音
3、透過預習你對課文有哪些瞭解?
4、學生質疑
三、瞭解課文大意,理清文章層次
第二課時
一、複習,引入新課
1、板書課題:月光曲
2、請生簡述《月光曲》的創作過程。
3、質疑:這節課你們還想知道些什麼?(引導生從內容及人物質疑)
二、體會貝多芬在創作過程中的感情變化
1、生快速閱讀課文,把課文中描寫貝多芬言行的句子找出來?
2、品讀句子,再聯絡上下文,小組討論問題。
課件出示問題:貝多芬為什麼這樣做?為什麼這樣說?想象他當時的心情怎樣?
3、交流討論情況,重點體會以下幾方面:
(1)貝多芬進屋是被兄妹的談話所感動;
(2)貝多芬彈一曲是看到兄妹窮,但又愛音樂,產生了同情心;
(3)貝多芬又彈一曲是因為發現盲姑娘是他的知音,很激動;
(4)貝多芬飛奔回店是因為創作了一首新曲子很興奮。
根據生回答板書貝多芬言行及心情的關鍵詞
4、 小結
(1)透過剛才的討論交流,大家又有什麼新的收穫?
師述:這些感情的變化其實就是貝多芬創作出《月光曲》的原因。
(2)這些結論我們是透過什麼途徑得到的?根據生述板書學法。
找
分析言行問
議
說
體會心情
理解內容
三、學習體會第三節
1、文中哪裡最讓貝多芬感動?(課件出示兄妹對話)
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那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2、用剛才的學習方法,進行小組討論,體會兄妹說話時的心情變化。
3、交流討論情況
(1)妹妹說第一句話時是(渴望)的心情,因為她知道貝多芬來到小鎮,很想
聽貝多芬彈琴;
(2)哥哥說話時是帶著(難過的、遺憾的)心情,因為家裡窮他不能滿足妹妹的心願;
(3)妹妹說第二次話時是帶著(安慰)哥哥的心情,因為他不想讓哥哥為了她而難過。
4、指導朗讀兄妹的對話
(1)同桌分角色練讀。
(2)指名生分角色朗讀。
(3)男女生分角色朗讀。
5、聽了兄妹談話,你有什麼想法?
6、 小結:貝多芬正是被這對窮兄妹間的真摯的情感所感動了,才進了屋,才有了後來獻給兄妹倆的《月光曲》。大家想聽這首曲子嗎?
四、初步辨別聯想與實在事物
1、請生劃出文中暗示《月光曲》曲調的句子。(課件出示句子)
2、小組討論:讀句子,根據內容畫一畫。
3、請生展示作品,並讓大家評議。
4、課件出示選擇題,讓生選擇《月光曲》曲調,並說理由。
選一選:A、舒緩——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緩
C、舒緩——激昂——明快
5、欣賞《月光曲》
6、請生透過朗讀表現出曲調的變化。
7、大家是透過什麼途徑體會到《月光曲》的曲調的?
8、哥哥為什麼會想到這些?
9、師述:透過學習我們發現聯想可使文章的內容更豐富,但聯想要以實在
事物為依據。而同樣的音樂,讓不同的人聽,由於各人的經歷不同,可能會有不同的聯想。
五、擴充套件,體會文章中心
1、聽音樂,想一想:
盲姑娘靜靜地聽著,彷彿看到()。
我靜靜地聽著,彷彿看到()。
2、你們認為貝多芬想透過這首曲子表達些什麼?
3、窮兄妹倆聽了貝多芬的曲子,他們很幸福。從貝多芬那兒他們也獲得了自信,今後他們會怎樣面對生活呢?
板書設計:
月光曲
聽:談話(感動)
貝多芬看:貧窮(同情)
彈:一曲又一曲(激動)
記:曲子(興奮)
六年級上冊月光曲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正確讀寫"譜寫、幽靜、蠟燭、失明、純熟、陌生、清幽、琴鍵、陶醉、甦醒、飛奔、記錄、萊茵河、霎時間、微波粼粼"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九自然段。
3、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音樂的魅力,體會貝多芬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和愛,從而培養學生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並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
4、體會寫實和聯想相結合的寫法,初步學習在寫實的過程中,展開適當的聯想,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教學課件:
《月光曲》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哪些同學能自己讀懂課文,讀好以後能回答兩個問題:《月光曲》是一首什麼樣的曲子,是誰寫的?《月光曲》這篇課文寫的是什麼?"
二、初讀感知
1、師:《月光曲》是首什麼曲子?
2、結合學生回答,課件出示貝多芬資料,以激起學生學習情緒,讓我們來看看樂聖貝多芬的一生吧
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樂家。他對貧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經寫下過這樣的句子:我們的藝術應當只為貧苦的人造福。……做到這一點,我將是多麼的幸福!
三、學習生字詞語
1、學生自學生字詞,遇到容易出錯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結構,不懂的詞語聯絡上下文多讀幾遍,還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給本課的生字組詞語辨析。(點選字形結構,會顯示例詞。)能說說'幽靜''純熟''陶醉'這三個詞語的意思吧?會用這些詞語寫個句子嗎?"(點選課件出示解釋和例句。)
3、學生在練習本上寫生字詞。
4、辨析部分詞語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四、學習第一自然段
1、齊讀。說說你知道了什麼?
課文講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傳說。什麼是“傳說”?(民間流傳的說法。)既然是傳說,也就說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譜寫"
“"歌譜"同學們是知道的,根據歌詞寫譜,叫"譜寫"。如果沒有歌詞,單純作曲子,也叫"譜寫",簡單的說法叫"譜曲子"。曲子寫好了,就叫什麼?”("譜成")
寫曲子叫"譜寫",寫出非常壯麗的詩,也可以說"譜寫了一首壯麗的詩篇""譜寫了一首扣人心絃的詩篇。
五、學習課文第二意義段
1、讀書。弄清彈奏第一首樂曲的經過。
一天夜晚,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什麼?(斷斷續續的彈琴聲)
這琴聲為什麼會引起他的'特別注意?(彈的正是他的曲子。)貝多芬是人民喜愛的音樂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來到一個小鎮上,盲姑娘也在彈他的曲子。
啟發學生聯想:“同學們想一想,這幅畫上除了一輪明月、萊茵河、小路,還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貝多芬外,根據故事的發展,畫面上還應該有什麼?”(一間小茅屋,茅屋的牆壁上最好畫上視窗,而且從窗口裡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兩個人影。)
2、“貝多芬就在幽靜的小路上散著步,他聽到從那所茅屋裡傳來斷斷續續的琴聲,你們想當貝多芬聽到這斷斷續續的琴聲,而且在這僻靜的小鎮上,有人在彈他的曲子,他會怎麼想?
師:為什麼那琴聲是斷斷續續?(她看不見樂譜,只是聽別人彈過幾遍,就能彈貝多芬的曲子,儘管斷斷續續,不大熟練,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讀第五、六兩自然段的對話。教師示範;學生練習朗讀。
六年級上冊月光曲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善良愛心。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用“幽靜”、“陶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
[設計理念]
讓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進行語言文字的探究,嘗試“讀通——讀懂——讀好”的閱讀全過程。從音樂的角度切入,拓寬語言文字理解的視野,使學生感受“研究朗讀”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1、透過研究重點詞句含著的意思,體會貝多芬在即興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
2、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實在的事物引起的聯想。
3、嘗試研究閱讀的過程。
[課前準備]
1、學生收集有關貝多芬的資料。
2、教師準備《月光曲》磁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引題(發現)
1、展示課前收集的資料(利用實物投影)。
2、師:今天,我們就從語文的角度對《月光曲》作進一步的研究。(板書課題)
3、學生根據課題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問題。
二、初讀課文(讀通)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讀暢。(提倡使用工具書)
2、學生自由交流讀後的感受。要求不受限制,暢說欲言。
3、確定小組研究的問題。
設計意圖:
透過收集、展示資料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做好知識儲備。透過自讀、交流,給學生創設自主讀書、自我展示、相互合作的機會。研究課題的發現與選定,還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調動學生主動探索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以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
三、細讀課文(讀懂)
1、學生自由讀課文。(圍繞選定的研究課題進行自主探究,可以在課本上圈畫。)
2、小組內交流課題的研究情況。(教師巡視,參與各小組的研究與交流。)
3、小組展示研究結果:
在各小組展示的過程中,教師適當進行點撥、引導,並鼓勵其他學生參與評價,形成人人積極參與、個個能夠評判的濃厚學習氛圍。
(1)《月光曲》是在怎樣的情景下創作出來的?
透過抓住貝多芬“夜晚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琴聲”、“看到窮兄妹倆酷愛音樂”、“藉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等要點,讓學生了解《月光曲》的創作過程,體會貝多芬的卓越才華和善良的愛心,感悟抓住要點進行閱讀探究的方法。
(2)《月光曲》的曲調是怎樣的?
教師隨機點撥:是透過什麼途徑體會到《月光曲》的曲調的?學生讀“皮鞋匠的聯想”部分,體會曲調“舒緩——明快——激昂”的變化,並試著讀出這種變化。
(3)《月光曲》為什麼能成為世界著名的鋼琴曲?
引導學生根據前兩個問題的研究,嘗試歸納、總結出這一問題的答案。
設計意圖:
把讀書、探究、評價的權利完全放給學生,以提高學生自主研究的樂趣,嘗試自我研究的過程,張揚了學生的個性,發揮了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認識到自己的力量,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為以後學生主動探求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從音樂的角度研究語言文字的表達,再透過語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出曲調“舒緩——明快——激昂”的變化,拓寬了語言文字理解的途徑和視野。
四、感情朗讀(讀好)
1、選取自己喜歡的段落先自己試著讀一讀,邊讀邊想象當時的情景,然後再讀給同學們聽。(讀後啟發學生說一說為什麼這樣讀,集體評議讀得怎麼樣。)
2、同桌合作:一人讀,另一名同學根據內容配上彈琴的動作,透過動作表現曲調“舒緩——明快——激昂”的變化過程。
3、播放《月光曲》錄音,論證曲調的理解,隨樂曲進行朗讀訓練。
4、試著背誦課文的最後三個自然段。
設計意圖:
不同形式的朗讀訓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在讀中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在讀中進入美的意境,在讀中感悟美的語言,以至熟讀成誦,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
五、課堂練習(擴充套件)
1、聽著美妙的琴聲,你想到了什麼?
2、按照本課學到的研究閱讀的方法,自己選取一篇文章閱讀。
設計意圖:
拓寬學生的思維,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對音樂進行深入、豐富的聯想,感受聽同樣的樂曲,由於人的理解不同,因而產生的聯想也就不同。這樣,既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使學生對聯想的含義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另外,運用本課學到的研讀方法作進一步的研究學習,使學習得到可持續性發展。
[附板書設計]
6、月光曲
讀通、讀懂、讀好
利用工具書、抓要點理解、邊讀邊想
確定研究課題、根據聯想研究、體會感情
發現、提出、研究、探索、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