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語文教案> 語文教案範文集錦8篇

語文教案

語文教案範文集錦8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教案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1、《濟南的冬天》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第二篇課文。本單元課文都以描寫四季景物為主,而且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具有許多共同的特點:意境優美、構思精巧、語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詩情畫意。學習這些課文,不僅能鍛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更能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從而激發他們熱愛美、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本文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生動形象地描寫了濟南冬天天氣的溫晴,又進一步從山和水具體描繪,抒發了自己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3、本節核心內容的功能和價值:作為寫景抒情的散文,本文運用了豐富的寫景方法和技巧,是同類作品中的典範,更是學生學習寫景方法的最好範例;同時,文中優美的語言、美好的意境,都足以讓學生獲得不少的教益。

  學情分析

  1、學生認知發展分析:由於地域相距較遠,學生對濟南知之甚少,但結合我們當地的冬季景物,可以很好地理解本文內容。另外,學生活潑好動,善於思考探究,有利於課堂上的合作學習與互動交流。

  2、學生認知障礙點:本文內容較易理解,對學生來說,比較困難的是:抓住事物特徵多角度描繪景物的方法。

  3、在教學過程中,我準備利用導學案讓學生先進性自學,然後重點探討重難點問題,最後再通過當堂檢測題考察學生對知識的落實情況。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積累字詞;積累文中優美的語句,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作用;理解文中描繪濟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寫中情與景的融合;培養自讀寫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揣摩、品味文中優美的語言,學習運用各種修辭給文章增添文采的方法;把握濟南冬天的特點,學習由裡到外、由山到水的寫景順序,學會抓住特徵多角度描繪景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朗讀感悟文章的圖畫美、情感美、音樂美;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由裡到外、由山到水的寫景順序,抓住事物特徵多角度寫景的方法。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能正確、流暢、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提高自己對人生的認識和理解。

  教學重點:詩歌的朗讀。

  教學過程:

  1.《人生禮讚》

  “禮讚”就是“懷著敬意的讚揚”的意思。這個詞表明瞭詩人的人生態度和全詩的抒情基調。

  這是一首抒情詩。詩人用充滿激情昂揚的筆調,激勵人們在人生“遼闊的戰場中”,“壯麗的舞臺上”要振作、要奮鬥,有追求、有所為,要“永遠滿懷著理想和期望。”

  全詩共五節:

  第一節:詩人激昂地發出號召,號召人們在人生的歷程中,在人生的舞臺上要時刻“當一名闖將”,要戰鬥,要勇往直前。

  第二節:告誡人們要時刻直面現實,勇於乘風破浪,不怕困難和挫折。

  第三節:詩人跳躍空間,從人生的成績角度告誡人們都能向偉人那樣留下足跡,留下成果。

  第四節:再次變化角度,告誡人們我們要保持積極的人生態度,輝煌的人生成果會對他人產生積極的影響,會激起別人的鬥志。

  最後一節:收束全詩,再次向人們發出號召:人生要有理想,有追求。詩人的這個“行動號召”的深層意義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要時刻振奮精神,鼓起勇氣,積極生活,懷著理想和追求,不怕任何困難,時刻乘風破浪,最終定能成功。

  全詩以第一人稱發號召,議論、抒情,讀起來親切,給人以鼓舞。

  運用比喻手法。如“航程”比喻人的生命全部歷程。把人生比作航船等。

  練習鞏固:

  (1)本文的作者是,他是19世紀國最偉大的主義詩人。

  (2)本文是一首詩,作者用充滿激情的筆調,激勵人們在“”中,在“”上,我們不能聽從“”的驅使,不要一味“”,也不要“懷念過去”,而應該“行動起來”、“”,“不斷追求”、“”,激勵人們永遠滿懷理想和期望。

語文教案 篇3

  課型: 古詩詞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洞庭、江南”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學習透過看註解,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

  說說詩句的意思。

  德育目標: 讓學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說說詞語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

  教學方法 :運用插圖和教師的導語帶入詩的意境—理解詞句、想象畫面—吟誦詩詞、體驗詩情。

  教學準備:

  1、背誦課文查閱資料瞭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2、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獨坐敬亭山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課文,默寫《獨坐敬亭山》

  3.能透過朗讀和想象,感悟詩的內容和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同學們以前學過李白的詩嗎?誰來給大家背一首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板書詩題目)。

  2.解題。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獨坐:單獨地坐。連起來題目意思是什麼?

  二、自學古詩

  1.出示自學提示,佈置自學。

  ①讀詩、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②結合詩句,利用字典理解詞意及詩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別人交流。

  2.檢查自學。

  ①指讀全詩。(正音)

  ②交流自己對詞和句的理解。(師生評議)

  (盡:沒有了。孤雲:孤單的雲,也就是隻有那一片雲。閒:休閒,休息。厭:滿足。)

  詩句意思:後兩句意思怎樣說才通順?(“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說語意才順。這是理解古詩詩句意思的一種方法。)

  (句意:一群群鳥全飛光了,天上的那片雲獨自飄來飄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著,誰也不厭煩誰。)

  3.這首詩描寫了怎樣的景象?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

  (全詩描繪了孤山淒涼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

  1.體會作者感情,自己練讀這首詩。

  2.指讀全詩,教師範讀指導,學生練讀。

  3.背誦全詩。

  四、擴充套件

  1.你還喜歡我們以前沒學過的李白的哪首詩?說說為什麼喜歡它?

  2.交流。

  3.把喜歡的李白的詩抄在摘抄本上。

  五、佈置作業

  熟背《獨坐敬亭山》。

  板書設計:

  獨坐敬亭山

  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第二課時

  望洞庭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並能寫出本課題《望洞庭》一

  詩所描繪的景色。

  4、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過程

  一、匯入揭題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今天,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誰知道洞庭湖的?

  2、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的。

  (如:洞庭湖位於湖南省的北部,岳陽市附近,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如: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諸多名勝。如:著名詩人范仲淹來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經典之作。)

  師:介紹得真不錯,咱們一起去看看。

  3、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

  師問:你看到了什麼景象?

  (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你能用上一些詞來形容看到的景物嗎?

  (月明星稀、風清月朗、風月無邊、皓月當空……)

  4、師送一組詞,課件出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濛濛、朦朦朧朧、寧靜和諧。

  5、引出課題

  師: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這樣一幅美景,不禁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傳頌的佳作。聽,他正在吟誦呢!

  多媒體出示詩和配樂朗誦。

  二、精讀會意

  1、自讀全詩,明要求。

  讀準字音,讀不準的生字看生字表,讀通詩句。

  2、檢查自學效果,正音:洞d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詞,來說一說。

  (一)教學“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我理解了“湖光秋月兩相和”。(多媒體出示))

  相:相互。和:和諧、協調。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時間是秋天的晚上。

  你理解得真不錯。

  (我理解“兩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這句詩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兩者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我理解了“潭面無風鏡未磨”(多媒體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沒有。磨:

語文教案 篇4

  1、詩意:一葉小漁船上,有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槳。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

  2、詞句解析。

  (1)“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作者的所見。此時作者的心情是閒適的,也是比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兩個孩童的所作所為。

  (2)“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作者的所悟。這裡省略了詩人看到的兩個孩子撐傘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產生的疑問,而直接把疑竇頓解的愉悅寫了出來。

  3、楊萬里寫田園詩,非常善於利用兒童稚態,起到點化詩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不同的是,《舟過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兒童身上,全詩都是寫兒童的稚氣行為。楊萬里對兒童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對兩個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聰明伶俐讚賞有加。當然,從中也可以看出詩人的童心不泯。

  4、拓展:楊萬里其他寫兒童生活的詩。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脫曉冰,採絲穿取當銀鉦。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桑茶坑道中

  晴明風日雨干時,草滿花堤水滿溪。

  童子柳陰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

  閒居初夏午睡起

  梅子留痠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進一步瞭解會意字的構字,培養學生初步的獨立識字的能力。

  2、豐富語言的積累。

  3、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初步感受語言的樂趣。

  4、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自由表達。

  5、激發學生寫話的興趣,希望學生能用打比方的句子來進行表達。

  教學重點:

  1、進一步瞭解會意字的構字,培養學生初步的獨立識字的能力。

  2、豐富語言的積累。

  3、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初步感受語言的樂趣。

  4、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自由表達。

  5、激發學生寫話的興趣,希望學生能用打比方的句子來進行表達。

  教學難點:

  1、進一步瞭解會意字的構字,培養學生初步的獨立識字的能力。

  2、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初步感受語言的樂趣。

  3、激發學生寫話的興趣,希望學生能用打比方的句子來進行表達。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a)進一步瞭解會意字的構字,培養學生初步的'獨立識字的能力。

  b)豐富語言的積累。

  c)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初步感受語言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a)進一步瞭解會意字的構字,培養學生初步的獨立識字的能力。

  b)豐富語言的積累。

  教學過程:

  一、讀一讀,說一說。

  15、讓學生藉助拼音,自己反覆讀一讀韻文。

  16、生說一說“悶、聞、問”這幾個字分別是由哪兩個漢字組成的,合在一起後表示什麼意思。

  17、師出示寫有構成會意字的那些獨體字的卡片,將它慢慢放入“門”中,讓學生將兩個字合起來說說“悶”字的意思。然後,在此基礎上出示“闖、鬧、閃、閒”這四個會意字,讓學生根據字的構字特點,想辦法記住這些字。

  二、讀一讀

  1、誦讀詞語。

  i.左邊色塊中的詞語,都是用來描寫天空中的景色的。

  ii.右邊色塊中的詞語,都是用來描寫林間的美景的。

  2、學生透過這些詞語聯想到一幅一幅美麗的畫面。使學生可以感受到語言的優美,積累語言,並學習運用語言。

  三、大家一起來編有趣的句子

  1、由例句入手,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感受句子的有趣:人們明明聽到的是小鳥的鳴叫,可想到的卻是“小鳥在枝頭歌唱”。這是因為人們聽到小鳥的叫聲時,心中十分愉快,所以才會這麼想,這麼寫。

  2、教學中,教師不必向學生提及相關的術語。只要從表達的趣味上加以指導,讓學生展開想象,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i.豐富語言的積累。

  ii. 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初步感受語言的樂趣。

  iii. 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自由表達。

  教學重、難點:

  5、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初步感受語言的樂趣。

  6、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自由表達。

  教學過程:

  一、探究與發現

  7、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畫。

  8、說一說畫中的白雲像什麼?

  9、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自由表達。

  二、寫字練習

  6、讓學生觀察一下,上邊三個字的“折”在哪一筆,注意橫折、豎折、撇折的不同寫法。

  7、觀察下邊三個字的“鉤”在哪一筆,注意右向鉤、斜鉤、臥鉤的不同寫法。

  8、學生從字型的整體進行觀察,互相說一說,怎樣寫“折”和“鉤”才好看。

語文教案 篇6

  一、單元複習意圖

  本單元以童話為中心安排教學,其目的一是讓學生進一步瞭解童話的特點(如情節設計、人物刻畫、主題、語言等),二是練習學生說、寫童話的能力,三是引導學生感受童話中蘊涵的人文思想的薰陶,純潔心靈。

  二、單元選文意圖

  本單元四篇課文,既有當代作家的新童話,也有19世紀唯美主義代表人物的童話佳作;既有表現當代中國的主題,也有反映異國社會風貌的篇章。但它們都具有情節曲折跌宕、形象生動活潑的特點,童趣十足,而蘊涵的主題又健康積極,真正是“寓教於樂”,是對青少年進行道德、情感教育的好教材。

  三、單元教學重點

  重點應放在把握課文蘊涵的人文思想上,引導學生透過學習陶冶情操。本單元四篇課文可讀性強,一定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要努力創設條件,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還可以開展小組討論,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啟發,共同提高。

  四、課文講解

  1、駱駝尋寶記

  這是一篇具有當今時代特點的新童話。課文透過駱駝歷經艱險尋寶成功的故事,歌頌了無私無畏的精神。

  本文淺顯易懂,塑造了一個堅忍不拔、勇敢無畏、造福他人的藝術形象。教學重點可以放在對駱駝性格特徵的把握上。

  本文寫作的特點主要有兩條:一是襯托手法的運用,以眾多動物的無功而返襯托駱駝的百折不撓,以眾多動物的心懷私念襯托駱駝的無私胸襟。二是語言運用的準確、生動,描寫十分符合動物自身特點。

  2、地毯下的塵土

  這是一篇富有生活情趣而又充滿神奇色彩的童話,十分貼近兒童生活。本文情節簡單,主題明確,即歌頌了誠實、善良、勤勞。從寫作上說,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如表現米妮勤勞,既正面寫她怎樣打掃屋子,又透過小矮人、星星的誇讚從側面刻畫人物;二是巧妙的心理描寫,如透過米妮與星星的對話來展示人物內心。

  有一個問題需要關注:如何看待童話結尾處地毯下出現金幣這個情節?不能簡單地把這看成是物質的回報。我們體會,作者意在告訴人們:誠實、善良、勤勞必有回報,這回報可能是物質的,但更重要還是精神的。良好的品德是為人處世之本。中國古語講:“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與這篇童話有相合之處。

  3、巨人和孩子

  這是一篇在世界各國傳誦了百餘年的著名童話。作者透過對比的手法,歌頌了愛心,歌頌了愛的力量,今天讀來仍不失現實意義。

  本文脈絡清晰、主題鮮明,教學難度不大。重點可以放在對愛心的認識和理解上,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談自己的體會。

  本文大量運用了擬人手法,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領悟擬人的妙處,進而模仿和借鑑,學會巧妙運用這種修辭手法。

  一個問題:童話中的“小男孩”是誰,有何寓意?作者筆下的這個“小男孩”是基督的化身,是愛的使者。這也體現了作者基督教的思想。當然,今天我們教學這篇童話,重在關注它蘊涵的博愛精神,而不在其中的宗教思想。

  4、蟋蟀在時報廣場

  這是一篇充滿異國情調的現代童話,雖然寫的是動物之間以及動物與人之間的故事,反映的卻是當今美國社會一定階層的人們的生活。本文的主題是積極健康的,歌頌了真摯的友誼,歌頌了人性美。我們收選這篇童話,意在讓學生接觸、瞭解多元文化,感受真情的美好,受到心靈的洗禮。

語文教案 篇7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

  《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

  2.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3.能夠準確背誦並默寫,能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過程與方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反覆朗讀中啟發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誦讀;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容。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韻律反覆朗讀,帶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體會詩的內涵,品出詩的情味。

  2.聯想、想像法。這四首詩語言優美、精練,內涵豐富,留有極大的想像空間,鼓勵學生充分展開聯想和想像,從形神入手,領會感情。

  3.討論、點撥法。教師藝術地設問,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課時安排:二課時

  ●課前預習:

  1.給生字注音。(10個以上)

  2.試讀課文。(3次以上)

  3.劃分各首詩歌的朗讀節奏。

  4.瞭解作者和作品,包括:

  (1)解釋題目的含義。

  (2)簡介作者和作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觀滄海》《次北固山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誰知道在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有哪種文學體裁發展得最有成就?(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觀滄海》

  1.解題;簡介作家作品

  (1)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以慷慨悲壯見稱。

  (2)作品簡介

  題目《觀滄海》中,“觀”的意思是“遠望、眺望”,滄海:大海,這裡指渤海。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竭後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

  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樂府四言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詩。

  2.朗讀指導與訓練

  (1)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詩歌節奏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2)教師範讀,要求字正腔圓,感情飽滿。(或播放錄音)

  (3)學生齊讀,要求準確整齊,有節奏感

  3.整體感知課文

  ①學生藉助註釋,疏通詩歌內容。補充內容:

  水何澹澹:何,多麼。澹澹,水波盪漾的樣子。

  以觀滄海:以,表目的連詞。

  山島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幸甚至哉:幸,慶幸。至,極點。慶幸得很,好極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滄海。

  ②難點點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是古詩文中“互文見義”。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義彼此互見。句中不但說:“日月之行”,也說“星漢之行”;不但說“星漢燦爛”,也說“日月燦爛”。合起來說,“日月星漢之執行與燦爛,均若出於滄海之中”。

  4.合作探究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4)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重點提示: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觀”字統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湧起”):描寫海水和山島。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動靜結合,描寫大海全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描寫靜景,表現了島上的勃勃生機;“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描寫動景,表現了大海的磅礴氣勢。

  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裡”):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詩人面對迷人的海上風光,展開了豐富奇特的想像。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執行不息的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竟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何等氣魄。

  此詩前一部分寫大海景象,視野廣闊,也能見出詩人胸懷之博大,但跟後一部分比,氣象則略遜一籌。“日月之行”四句寫大海,全用虛寫,卻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主題:本詩作者描寫了大海的壯麗景色,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抱負。

  難點點撥:說說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大海的形象正是詩人形象的化身。詩人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為即將揮師南下統一中國解除了後顧之憂。(當時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紡一北方,如果消滅南方割據勢力,就可以實現蕩平宇內,一統天下的宏偉目標了。)在躊躇滿志的時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發了建功立業的願望,寫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雄渾詩句,表現自己的偉大抱負,闊大的胸襟。

  5.小結:“詩言志”詩人寫滄海,抒發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字裡行間洋溢著飽滿的激情。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後四句寫的是虛景,實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虛景以其新奇激發讀者的想像,詩人以滄海自比,表現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6.背誦全詩.

  三、《次北固山下》

  1.解題;簡介作家作品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聞名。

  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先天元年(712)中了進士,以後曾往來於吳、楚間,不得歸家,故有此作。

  題目《次北固山下》中,次,是停泊的意思。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詩。

  2.介紹律詩的有關知識:

  律詩共八句。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四聯。

  押韻,每聯的尾字押韻。押韻的字叫韻腳。

  頷聯、頸聯一定是對偶句。

  3.朗讀指導與訓練

  (1)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2)教師範讀,學生齊讀,整體感知

  4.合作探究

  (1)這首詩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綠水、潮平、風正、江春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哪兩句詩集中表達了這種感情?

  思念故鄉。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湧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與岸齊平,船上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懸”是端直高掛的樣子,風“正”表明順風,同時又是和風,因此帆便端直高掛了。

  (4)“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歷來被人稱道。請選一個角度,作簡要分析。

語文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閱讀兩首詩,瞭解詩的表達方法。

  2.瞭解詩歌中藉助的意象實際是主客體的結合。

  (二)能力目標

  1.能夠藉助註釋初步讀懂詩歌,產能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

  2.品味詩歌的語言,體會詩中的言外之意。

  (三)情感目標

  1.生命無高低貴*之分,認定目標,不懈追求,就是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2.體會詩歌凝鍊的語言美,豐富的內涵美。

  二、學法引導

  因為這首詩是外國詩,對於作者可課外閱讀資料作充分了解,但詩歌短小,結合自讀提示與課後練習反覆朗讀詩歌,自讀自解,以解助讀,讀中加深對詩歌內涵的理解。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學習重點在於品味兩首詩的語言,體會詩歌的言外之意。這一點可在學生充分自讀的基礎上,教師作必要的點撥。

  2.理解詩歌中所揭示的人生理想和人生啟示是本文的教學難點,可指導學生展開想像與聯想進入詩歌的藝術境界。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錄音機、背景音樂帶。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學生自讀文章,品味語言,展開聯想與相象,體會詩句的含義。

  2.教師設計啟發性問題,完成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詩中詩人抓住帆這個平常的事物,抒寫心中的情志,揭示了人生中的問題,本節課就在誦讀中品味詩中的言外之意。

  (二)整體感知

  《帆》這首詩中詩人在兇猛的巨浪、呼嘯的大海的背景上,塑造了一個飄浮大海,不甘於平靜生活卻祈求風暴的孤帆的形象,來表現詩人的人生理想。

  (三)教學過程

  l.釋題,匯入課文,簡介作者。

  2.配樂範讀這首詩,體會詩歌朗讀的節奏和韻律,感受作品中蘊含的感情。

  3.學生自讀詩歌,讀出節奏和感情。

  能夠在音樂背景下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4.學生細讀課文,教師指導進行討論分析,完成“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

  (1)體會《帆》這首詩,在表達方法上有什麼獨特之處?

  (2)《帆》中塑造的“帆”的形象有什麼深刻的內涵,結合詩歌創作背景來分析這個問題?

  (3)詩句“不安分的帆兒卻祈求風暴,彷彿風暴裡有寧靜之邦!”有什麼深刻的內涵。

  明確:(1)《帆》這首詩用了較多的筆墨描繪了自然景色,馬克思曾對這首詩讚賞道:“對於自然的描寫未必有哪一位作家能超過萊蒙托夫,至少,具有這種才華的人是寥寥無幾的。”這首詩似一幅出自名家的油畫,湛藍的大海、茫茫的霧靄、呼嘯的海風、兇猛的巨浪構成了畫面的背景,也決定了畫面的基調——動盪不安,廣袤的海空,惡煞般的巨浪似欲吞噬一切。

  (2)在三十年代風雨如磐的俄羅斯,年輕詩人的心中早就充滿著反抗情緒,渴望著以行動和鬥爭去衝破那重重黑暗。這首詩創作於大學時代,是詩人早期抒情詩中的名篇。《帆》是詩人人格、理想的象徵,在詩中,萊蒙托夫把自己的命運比做在波濤洶湧的大海藍霧中泛白的孤帆。透過帆這個象徵性的形象,萊蒙托夫表現出自己心中的反抗情緒,力圖進行積極行動和鬥爭的志向。

  (3)在兇猛的大海上,一支在金色陽光下閃著白光的孤帆在奮力搏擊,它一會兒被擁向浪尖,一會兒又被推入波谷,它似在尋覓什麼,又似要擺脫什麼,正是詩人寂寞、孤獨而又不願同流合汙的叛逆性格的寫照,表達作者企圖衝破牢籠的強烈渴望。它在祈求風暴,它欲在風暴中尋得“寧靜之邦”!表現了作者內心孤獨、悵惘、倔強、高傲的性格和不屈的追求。

  (四)總結、擴充套件

  《帆》這首詩,透過日常生活中極普通極常見的事物,揭示了豐富而深刻的內涵,給予讀者以人生的啟示。

  八、佈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