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文言文閱讀筆記及答案
《勉學》裡面講了什麼,大家閱讀之後有什麼啟發?
【作文簡介】
勉學為《顏氏家訓》(共二十篇)第八篇的篇名,作者顏之推,顏之推(531~約590以後),字介,琅琊臨沂(今屬山東)人,北齊文學家,任官四朝。在420年—581年,他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寫成《顏氏家訓》一書以告誡子孫。一部系統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書,後世稱此書為“家教規範”。該書是他對自己一生有關立身,處事,為學經驗的總結。書中闡述了他的觀點:要注重早期教育和後期勤奮,且學習不能自暴自棄。
【閱讀指南】
“勉學”意為努力學習,“勉”的解釋是努力。第一段先是指出古今學者的學習目的不同,然後以種樹為喻,講論文章是春華,修身利行是秋實。不學習怎麼會陶冶身心,涵養德行呢?闡明瞭學習是為了“修身利行”。第二段論述的是一個固須早教,勿失機也。他以自己背誦《靈光殿賦》為例,提出一個人“固須早教”;如若“失於盛年”,則“猶當晚學,不可自棄”。第三段談了明練經文,粗通注義,常使言行有得。他認為,學習經文重在“使言行有得”,做到讀書、做事兩全其美,還要博覽機要。
【品讀鑑賞】
一、告誡子孫,無論什麼人都要努力學習
《顏氏家訓·勉學》開宗明義:告誡子孫,無論什麼人都要努力學習。他說:“自古明王聖帝,猶須勤學,況凡庶乎!”任何一個人都需要不斷學習。“學之所知,施無不達”,只有透過學習,才能使自身的發展成為可能。“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在顏氏看來,學習的目的在於彌補自身的不足之處,在於加強道德修養、不斷進取向上,在於將所學知識應用於生活實踐、為社會創造財富。
一個人無論出身於什麼社會階級,無論家庭背景如何,都必須努力學習、努力讀書,沒有人可以例外。
科舉制度下,一個人可以憑藉天分與勤奮讀書從平民登上仕途,提升自己與家庭的社會地位。現代社會,這個特徵表現得更為明顯,今天,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地位基本上取決於他受教育的程度,這不需要多說。所以,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狠下工夫,好好讀幾年書,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實在極為必要。
顏之推指出:“何惜數年勤學,長受一生愧辱哉!”
我們今天做父母的也要這樣教育子女,時時提醒他們,年輕時候是否努力讀書,將決定他們一生的'事業與榮辱。
二、一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只有把書讀好是最靠得住的
顏之推認為,一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只有把書讀好是最靠得住的。
這一點在社會劇變時看得最清楚。顏之推出身於南朝的梁代,梁亡入北齊,北齊亡又入北周,隋代北周又入隋,一生經歷了四個朝代。他親眼看到在“朝事遷革”的時候,許多昔日的權貴子弟頓失父兄蔭庇,自己又不學無術,無一技之長,無法在社會上立足,狼狽不堪。而那些曾經努力讀書、肚子裡有學問的人,則總可以找到事做,不至於淪為“小人”。
他自己就是一個例子,他因為學問好,所以雖然經歷了四個朝代,卻都有官做,而且官位清顯。
顏之推以自己的親身見聞告誡子孫說:“自荒亂已來,諸見俘虜。雖百世小人,知讀《論語》《孝經》者,尚為人師,雖千載冠冕,不曉書記者,莫不耕田養馬。以此觀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
這是說,在社會穩定的時候,出身富貴家族的人毫不費力就可以過著優裕的生活,一旦社會變動,家族衰敗,就要靠自己了。
一個讀書有學問的人總還可以找到立足之所,而一個不讀書沒有本事的人便只好淪為下層階級的貧民了。
所以顏之推告誡子孫說:“父兄不可常依,鄉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廕,當自求諸身耳。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
還有一句古話,就是說:“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你就算是留一箱金子給子女,未見得能讓子女一輩子生活安逸,因為金子是會花光的,也是可以隨時失去的。可是如果你讓子女讀了書,有了知識,那是永遠花不完也不會失去的。
今天也有很多人認為讀書並不重要,趁早賺錢才重要,沒讀多少書卻發了大財的人不是有很多嗎?
顏之推認為,未經努力讀書而獲取富貴的例子是有的,但那是極少數的人,一種是運氣特別好,一種是天縱英才,不適用於普通人。不努力讀書,而想靠僥倖取得富貴,絕大多數都以失敗告終:“身死名滅者如牛毛,角立傑出者如芝草。”而踏踏實實靠讀書取得名利者,雖然也有失敗的,但畢竟不多,成功者的數量遠遠超過失敗者:“苦辛無益者如日蝕,逸樂名利者如秋荼。”
辛辛苦苦讀了一輩子書,卻一點都沒有享受到讀書的好處,這樣的人畢竟像日蝕一樣少,而名利雙收、生活安逸的人,卻像秋草一樣多,為什麼大家沒有看到這一點呢?
三、告誡子孫說,一個人一輩子都要努力讀書、努力學習
讀書既然如此重要,顏之推告誡子孫說,一個人一輩子都要努力讀書、努力學習。少年讀書固然最重要,但萬一少年失學,也還是不能自暴自棄。年紀再大,讀書總比不讀書強。
他先說:“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顏之推以自己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
讀書要趁少年時,少年時代和青年時代讀的書最容易記得,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的經驗。
教育子女讀書,一定要抓緊青少年的時光。顏之推說少年時代人“精神專利”,長大以後就變得“思慮散逸”,這是非常準確的,青少年時代讀書事半功倍,中年以後讀書就事倍功半了。
青少年時代讀書非常重要,但萬一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好好讀書,是不是就應當放棄讀書呢?
顏之推說:“然人有坎壈,失於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
年少時生活坎坷,失去了讀書的機會,年紀大了有了機會,還是應該努力學習,不可自暴自棄。顏之推舉了很多古人的例子,比如孔子、曾子、荀子、曹操等人,有的是從小到老學而不倦的,有的是開始較晚但終於有成的,然後總結說:“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學習讀書是一輩子的事,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真是千真萬確的至理名言。
現在常常看到有些人,年少時沒有好好讀書,成年後雖後悔,卻不願繼續努力,覺得已經晚了、來不及了,這其實就是顏氏說的“自棄”。不論什麼年紀,只要可能,都可以開始讀書,永遠不會嫌遲。自己堅持學習,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個典範,“學到老”的道理不用多講,你在做,孩子慢慢就明白了。
【理解作答】
1.“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涵義?
答:春花雖豔麗但終不成果,而秋實才是真正的成果。同樣,講論文章雖熱鬧但不是終極目的,只有在修身利行上多下功夫,才能使自己具備美好的德行。
2.作者講自己七歲時背誦《靈光殿賦》事例的目的是什麼?
答:作者以自己背誦《靈光殿賦》為例,提出一個人“固須早教”;如若“失於盛年”,則“猶當晚學,不可自棄”。論述的是一個最佳的學習年齡段問題。
3.勉學的古今學習目的各是什麼?
答:古代求學的人的是了充實自己,以彌補自身的不足,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向別人炫耀,只能誇誇其談;古代求學的人是為了,推行自己的主張以造福社會,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自身需要,涵養德性以求做官。
4.作者認為怎樣對待聖人之書的態度才是正確的?
答: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