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朱自清> 朱自清《荷塘月色》評價

朱自清《荷塘月色》評價

朱自清《荷塘月色》評價

  《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對“荷塘月色”的細膩描繪,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 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為我們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以下是關於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相關評價,以供參考!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在任教清華大學期間所創作的一篇現代抒情散文,它是一篇優美的、充滿文學質感的的文學作品。文章寫了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象,作者心中對自由的嚮往,對現實的批判感情之強烈,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其作品寫於1927年,這一年中國接連發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朱自清是一名愛國的民主主義者,無法參加革命或反革命,他最終選擇了暫時的逃避,透過文學作品來抒發心中的惆悵,來表達對現實的不滿,把情緒寄託在文字之上,由始至終都體現出一種掙扎的心理,為後人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文章寄託了作者一種嚮往於未來的政治思想,也表現出作者對荷塘月色的喜愛之情。

  在內容上看:文章中運用大量的疊詞來描述荷塘月色的美,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陰森森,蓊蓊鬱鬱,曲曲折折,影影約約,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等,文章裡面的荷塘,荷葉,荷花,樹木,青霧,月光等景象都運用疊詞來進行修飾,給我們展現出一幅美輪美奐的荷塘月色景象。“悄悄地”披了大衫出去,又“輕輕地”推門進去,這兩處首尾呼應,“悄悄”與“輕輕”體現作者內心的不平靜與煩躁,說明了我的心情並沒有多大改變,在走出去看到夜晚的荷塘美景,不想打破這種安靜的場景,於是輕輕的推門回家。“曲曲折折”體現了荷塘的寬廣,“田田的”為我們生動形象的展現出荷葉的形態,“層層”說明了荷葉的多與深,體現出茂密的荷葉場景。“遠遠近近”“高高低低”說明了樹木生長的茂盛繁榮和錯落有致。疊詞的使用表示程度的加深,來突出強調事物,使描述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有藝術魅力,表達更為豐富的思想感情。文章中還運用大量的比喻,比如“葉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以“亭亭的舞女的裙”喻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 賦予荷葉動態的美, 極為生動, 又極為貼切。“層層的葉子中間, 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 有嫋娜地開著的, 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作者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裡的星星”和“剛出浴的美人”三個喻體同時去說明荷花的美,明珠驚醒剔透,星星晶瑩閃耀,美人窈窕嬌媚。不僅寫出了荷花的美,更寫出來荷花在月色中的特點。文章運用了亭亭、嫋娜、羞澀、剛出浴等詞語來形容荷花荷葉,使得荷葉自身舒展的形態、荷花的開放和含苞待放的姿容各具情態,把荷花與荷葉描寫的栩栩如生。“月光如流水一般, 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瀉”字緊扣“月光如流水一般”這個比喻, 寫月光照耀, 一瀉無餘的景象, 再加上“靜靜地”這個修飾語, 就準確地寫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傾瀉, 但又絕無聲響的幽靜,寫出了夜晚中的月色之美。在這篇文章裡,還運用了博喻來描繪景色,加強了語意,增添了氣勢,把事物的特徵特徵和內涵從不同角度來表現出來,這就增添了文字鋪排的氣勢呈現出一幅多姿多彩的荷塘月色景色。文章中還運用了通感的修辭品格,在描述客觀事物中,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轉移,使意向更為生動活潑。例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 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清香是嗅覺感受,可聞而不可聽, 可嗅而不可見。作者把淡淡的清香比做渺茫的歌聲, 就讓讀者很形象地體會到這香氣是飄渺不定、似有若無的, 非常新穎而又貼切。再如“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 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朱自清把樹影與月光交織在一起時所構成的黑白相間的優美畫面的視覺形象, 轉化為聽覺形象, 激起讀者無窮的遐想。這樣寫,不但可以促使讀者進一步想象荷塘上和諧的畫面,寧靜的氣氛,而且大大豐富了月下荷塘詩一般美的意境。擬人手法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透過把事物人格化,表現出人物特徵,生動形象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把事物表現的淋漓盡致,使文章生動活潑。例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嫋娜是柔美的樣子,用來形容女子美麗優雅的身姿;羞澀形容女子的嬌柔,在這裡形容白花,感受到荷花呈現出一幅美人般的姿態。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把葉子比作人肩並肩密密的挨著,呈現出一幅荷葉茂密,整齊排列的場景。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楊柳依依,這裡被當做是女子稀疏的倩影,把楊柳賦予了人的靈魂,展現出美麗的女子的形態,讓人不禁著迷。文章中還運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就體現出對比的手法,這種矛盾的寫法,透過熱鬧和冷靜、群居和獨處的對比,讓作者的感情更加鮮明,也突出了作者這種矛盾的心理,增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

  在結構上看:文章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段,交代夜遊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第二部分為第2~6段,寫出了作者夜遊荷塘的心緒和見聞。第二部分為文章的主體部分,按照行蹤順序,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2~3段)在寫去荷塘的路上,介紹了荷塘周圍的環境和作者站在荷塘旁的心情;第二層(4~5段)主要描述了荷塘上的月色,皎潔月光下美麗的荷塘,具體寫了荷花、荷葉、荷香、荷波和葉下的流水這幾種景物,體現了作者暫得安寧時的喜悅之情,透過對恬淡生活的嚮往,也曲折的反映出他對當時現實的不滿;第三層(6段)寫荷塘的四周,主要分為中景、遠景。第三部分是最後兩段,作者欣賞月色,並且回到家中,抒發不滿現實的感慨。本文的景物色調具有朦朧的美、靜謐的'美的特點,作者內心的苦悶哀愁和對現實的不滿,渴望平和自由的生活,現實中只能尋得短暫的寧靜和自由,造就了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開始就寫出文章的中心——“這幾天心裡頗不平靜”。透過寫小路的“靜”、月色朦朧的“靜”, 來襯托出作者的“心裡頗不寧靜”。寫荷塘四周蟬聲和蛙鳴的“鬧”,來襯托出荷塘月色的“靜”。透過描寫江南採蓮的場景:梁元帝的《採蓮賦》和《西洲曲》關於採蓮的熱鬧、嬉戲的情景,進一步襯托出夜晚“荷塘月色”的“靜”。最後畫龍點睛“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委婉地體現出“心裡頗不寧靜”的緣由。文章的結構脈絡清楚,嚴謹細密,又不露人工斧鑿的痕跡,文章達到了“形散神不散”的境界。文章又分為外結構和內結構。外結構是作者出門走過小徑到荷塘,又從荷塘回到家中,夜遊荷塘月色按照空間順序來進行描述的。內結構是作者的情感思想從平靜、求靜、得靜到出境。透過內外結構的一致性,恰到好處的為作者展現出一段心理歷程。文章首尾相呼應,本文共有三處首尾呼應的地方,開頭的“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文章按照這一線索來描寫月光下的荷塘月色,並且設定了懸念。結尾處“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回答這一懸念。另外開頭的“妻在屋裡拍著閏兒,模模糊糊地哼著眠歌”,與結尾的“妻已睡熟好久了”首尾相呼應。最後是開頭的“我悄悄地披了衣衫,帶上門出去”與結尾處的“輕輕地推門進去”,開頭與結尾首尾呼應尤為明顯,“悄悄”與“輕輕”說明了我的心情並沒有因為夜遊荷塘而發生很大改變。這三處的首尾呼應環環相扣,巧妙地讓文章渾然一體,結構緊密。

  《荷塘月色》表現出語言美、聲韻美、溫馨美、朦朧美與和諧之美,文章充分的展現出這幾種藝術美感,情感描述細膩而又不失強烈。文字能體現作者的心性與感情,全文按照“靜”這一線索來寄託思想感情,作者嚮往自由而又平靜的生活,月光下的荷塘很美,作者有淡淡的哀思,淡淡的惆悵,同時也有淡淡的喜悅,幾種感情同時存在,展現了對荷塘月色的喜愛,也抒發出作者心中的想求靜、想超脫而又不能的無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