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評價之張愛玲-矛盾的傳奇女子
張愛玲,一個從未消失於大眾視野的名字,人們對她的爭議也從未斷過 。張愛玲是個什麼人?有人知道,也有人不太知道。我說的不是不知道她這個人,而是不瞭解她這個人。而我對於這樣一個傳奇的女子,也只能用“矛盾”一詞來形容對她的情感。
先簡單介紹一下張愛玲。
張愛玲生於1920年9月30日,,卒於1995年(終年75歲),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原名張英。
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則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鴻章之女。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敗落。父親屬於遺少型的少爺,母親則是一個時的新女性。3歲時張愛玲跟隨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個短暫的幸福童年。受父親風雅能文的影響,張愛玲從小就會背唐詩,給了她一些古典文學的啟蒙,鼓勵了她的文學嗜好。同時也受母親嚮往西方文化的影響,生活情趣及藝術品味都是西洋化的。然而好景不長,父親娶姨太太后,母親不但勇敢地衝出了家庭的牢籠,而且更勇敢地與姑姑一起出洋留學,而年幼的張愛玲,則在失去了母愛之後,還要承受舊家庭的汙濁。因此,張愛玲後來在文學創作中總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亂世中的文明"作為文化背景。
張愛玲是一個天才兒童,6歲入私塾,在讀詩背經的同時,就開始小說創作。如果說第一篇小說寫一個家庭悲劇,可以看出家庭環境對她的影響,那麼第二篇小說寫一個女郎失戀自殺的故事,則充分顯示了她的文學創造力。此外,她還寫過一篇名為《快樂村》的類似烏托邦式的小說,寄託了她對未來的幻想。她曾說:"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
1944年,張愛玲與胡蘭成結了婚。不幸的是,這次婚姻只維持了兩年。
然而,張愛玲的輝煌轉瞬即逝。抗戰勝利後,因與漢奸胡蘭成的關係而消沉,很少有作品問世。張愛玲在晚年長期閉門謝客,過著寂寞的隱居生活,1995年9月8日,被人發現孤獨地死於洛杉磯家中。
有人評價張愛玲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作家,而她的身世本身也是一部蒼涼而精彩動人的女性傳奇。
那麼,對於這樣的她,我想從性格,情結及人性出發,對她進一步做出我的評價。
對於她的性格,我們可以從她的作品及生活中找到蛛絲馬跡。
張愛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個善於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後,貴府小姐,卻驕傲的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憫人,時時洞見芸芸眾生“可笑”背後的“可憐”,但實際生活中卻顯得冷漠寡情;她通達人情世故,但她自己無論待人穿衣都很我行我素,獨標孤高。
她在文章裡同讀者拉家常,但卻始終保持著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她的內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紅大紫,一時無二,然而幾十年後,她在美國又深居淺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以至有人說:“只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
有人說張愛玲是一口古井,淘不盡,挖不完,深不見底。是的,她驚豔而淡雅,華麗而脫俗;高傲又現實,神秘卻不失親切。我覺得她更像一杯苦酒。時間或許會濾去其中濃烈的部分,那淡淡的餘香卻永遠令人回味。她筆下的人物是畸形的、變態的、複雜的;她所展現的社會,是紙醉金迷背後的悽楚,是高歌豔舞背後的哀聲,讀來似隔岸的漁火,又似窗外飄過的簫聲,像考究的黑白照片,於光影之間,訴說意味深長的.故事。
文字背後的張愛玲,20歲就透出了中年式的冷峻,到了中年,已有暮年的涼意,其人其文皆如此。亂世的凌光,華的虛空,時代的悲風……她帶給了讀者無盡的猜測、無聲的思索和無可名狀的感動。當我們沐浴陽光時,她已思索嚴冬的苦寒;當我們熱衷於現實時,她站在彼岸,只在淡淡的月光中留下清冷的一;當我們憬未來時,她好不留情地撕碎夢想的花瓣。
她沒有魯迅的尖銳,卻在無形中更巧妙地揭示了人性的壓抑;她沒有莊子的瀟灑,卻在潛移默化中帶給了讀者一種對自由的嚮往。她無意於政治,卻在作品中直指混亂的政壇帶給人民的痛苦;她無意於金錢,卻直斥金錢給人套上的黃金枷鎖……正如《燼餘錄》中所談她從那些“不相干的事中”“颳去一點浮皮”,親眼看到“炸彈將文明炸成碎片,將人剝得只剩下本能”。她堅信“人去掉一切浮文,剩下的彷彿只有飲食男女這兩項”。與中國的傳統價值觀不同,她還原了人的世俗性,質疑一切神聖的價值,不論海誓山盟的愛情,青春勃發的熱情,還是血濃於水的親情,一切都是不可信的。從來都是一剎那刻骨銘心,沒有地老天黃的相依相守。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她的各種所謂的情結。
她的第一種情結——上海
我們知道,張愛玲最主要的作品是在23歲到25歲之間完成的,在以後她雖然不斷地在書寫,但是所有的文學成就,都比不上她這三年,她所有的寫作,她的經驗就是她前二十年:她的前生。她以後的書寫,她的作品,只是在不斷地咀嚼、塗抹,反覆地利用她的這個前生。張愛玲她寫作的原鄉,她生命的原鄉就是上海,甚至於可以說就是上海她居住過的老房子。她離開了上海,她離開了她曾經居住過的上海的這些老房子,她的生命好像是斷了水一樣。我們可以看到,她在美國是寫過很多文章,但那些文章,都是她作品的稀薄影子,越寫越淡了,因為她遠離了上海,她的生命源被切斷了。
張愛玲在這兒出生,在這兒度過了她的童年,並且最後又把她的豆蔻年華埋葬在這裡的。所以我們說張愛玲前二十年她全部的生活經歷是她創作的一個生命的原鄉,是她的前生,她日後所有的書寫其實都是為了宣洩戀父情結的得不到回報,都是對自己自戀的那種特殊人格的一種自我安慰。
她的第二種情結——戀父,及對她的影響
張愛玲的第一任丈夫就是漢奸胡蘭成。當時張愛玲認識這個漢奸胡蘭成的時候,胡蘭成還是有婚約在身的,那個時候張愛玲是23歲,胡蘭成是38歲,非常符合只能和中年男子、只能和成熟男子交往的這樣一個戀父情結的女性特徵。而張愛玲渴望在胡蘭成身上得到父愛,而胡蘭成這個人雖然是一箇中年男子,但是他沒有父愛的情懷,所以這兩個人在一起那就註定了張愛玲悲劇的人生,所以我們說悲涼、蒼涼、殘酷是張愛玲生命的底色,也是從頭到尾她作品的底色。這是張愛玲的第一段婚姻。
張愛玲的第二段婚姻。因為她沒有辦法和胡蘭成好下去,她就離開香港,去了美國。她到美國以後,她就在美國文藝營裡面認識了賴雅,張愛玲遇到賴雅的時候是36歲,但是賴雅已經是60多歲了。像這樣永遠走不脫自己戀父情結的女人,她總是無可奈何地愛上中年男人,或者就是當她到中年的時候,她只能愛上老年男人。所以由於張愛玲的這種沒有辦法擺脫的戀父情結,既造就了她那種詭異的令後人不斷地去改編的那些經典小說,也造就了她悲涼的,悽慘的人生。
她的第三種情結——自戀
張愛玲有一個最要好的朋友,她們兩個人要好得真是無話不說,並且總是同吃、同穿、同住的,但是有一次朋友就跟張愛玲說,你陪我回家,張愛玲就說,可以,我陪你回家,但是我回來的路費,你是要為我付的。這個聽起來是很公平的,我陪你回家,對不對,我回來的時候,我的路費當然應該是你付了,聽起來很公平,但是我們有沒有在這樣的公平裡面,聽到一種冷?
張愛玲她們的家族本身就遺傳給她這種冷。她日後養成的那種自戀情結,使得她更加的自私,使得她更加的冷,因為她覺得自己一直被傷害,一直被拋棄,所以她總是用一種非常堅硬的,過分的方式來保護自己。這樣一個小女子,一個弱女子,為什麼會有這樣極端的行為,還是要歸到剛才說的她的心理情結,她的自戀情結是一種過度的自我保護。
下面我們再來從人性及做人方面出發。
60多年前,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華民族被推到了滅亡的邊緣。成千上萬的中華優秀兒女挺身而出,奮起抗戰,用熱血和生命捍衛祖國獨立民族尊嚴。然而,也有一小寡廉鮮恥之人屈膝投敵,甘當傀,他們認賊作父,為虎作,天良喪盡,人格蕩然。這些人,就是“漢奸”。漢奸是中國人的恥辱,是中國文化的恥。然而,日本人打過來,張愛玲不參加抗戰;上海淪陷了,她不去後方。這倒也罷了,最不該的是竟投入漢奸胡蘭成的懷抱。
胡蘭成何許人?一個文化漢奸。汪精衛叛國投敵後,胡被汪網羅到帳下,開始時充當汪的侍從秘書,後來又升任汪偽宣傳部政務次長、汪偽中央執行委員,併兼漢奸報紙《中華日報》總主筆,成為汪的“文膽”。
但張愛玲居然毫不在意。直到抗戰勝利,胡蘭成以叛國罪遭國民政府通緝,她仍給胡以鉅額資助30萬。當時的30萬是什麼念?相當於那時一箇中學教師83年的工資!張愛玲的闊綽和慷慨由此可見一斑。
只可惜,她的財富沒有一分一毫用之於抗日救國,也沒有一分一毫用之於扶危濟困。
作為小說家的張愛玲是敏感細膩的,但她所敏感的決不是祖國的安危、民族的命運和人民的苦難,不僅不敏感,反而遲鈍得無以復加,簡直到了麻木不仁、冷若冰霜的程度。
運筆至此,不禁想到了郁達夫先生。郁達夫也有一顆敏感的靈魂,對情感的敏感、對命運的敏感、對人與社會的敏感,都體現在他的作品和日記當中。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郁達夫曾封閉於“小我”的圈子、沉於情感的泥潭而幾乎不能自拔,男歡女愛、悲情愁緒一直充斥著他的生活。然而,當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中國開始了全國抗戰,郁達夫陡然之間就像變了一個人,完全擺脫了情感的糾葛,超越了小我的侷限,成為一名奮起捍衛祖國母親的仁人志士,祖國的命運、民族的尊嚴、同胞的安危成了他生活和作品中至高無上的主題。張、鬱相較,對比何其鮮明,反差何等強烈。
在國難當頭、民族危亡的時候,受過高等教育的張愛玲,居然連這一點中國人應有的最起碼的是非愛憎感都沒有。
我想,正是這些才使得她及她的作品未曾淡出人們的視野,才得以塑造一個富有爭議的矛盾的傳奇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