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汪倫》讀後感
《贈汪倫》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於涇縣遊歷時寫給當地好友汪倫的一首贈別詩。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贈汪倫》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贈汪倫》讀後感篇一:
一首〈〈贈汪倫〉〉讓我們深刻的體會到,李白與汪倫的深厚情誼。這是一般人難以達到的深厚情誼。
李白外出遊覽時路徑桃花縣,在村民汪倫家做客。臨走時,汪倫來送行,為李白跳了一隻舞。於是李白作了這首詩贈給汪倫作紀念。詩中充分表達了李白對汪倫的情誼。正如詩中寫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就是講即便逃花潭水深千尺,也比不過汪倫送我的情誼深。而前兩句敘事,“將欲”與“忽聞”相照應,寫出了詩人驚喜的情態。“將欲”,正是小舟待發之時;“忽聞”正表示處於意料之外,汪倫用民間最隆重的踏歌舞來歡送李白,這讓詩人怎能不感動呢!而這讓詩人怎來表達呢?桃花潭就在附近,於是詩人有感而發用桃花潭來和汪倫對自己的情誼作比較。而這兩句就用了“不及”來把兩個不相干的事物連在一起。拿“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參照物,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這樣既深動又耐人尋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麼汪倫的情誼有多深呢?
我覺得這《贈汪倫》及自然,直抒真情,十分感人。
《贈汪倫》讀後感篇二: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三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首詩想必大家都知道是李白在江船上即興吟誦的吧,這首詩充分說明了李白與汪倫的情意,這可是一般人難以達到的深厚情誼。
詩的前兩句敘事說了“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正是李白所乘坐的小舟待發之時,汪倫前來送行,他一邊走,一邊唱。李白看到後驚喜不已。 (“忽聞”,說明出於意料之外。)汪倫昨晚已設家宴餞別,說第二天事很多不能再送了。但現在他在百忙之中來了,還是來為我送行,怎麼不叫李白激動萬分!用什麼語言來表達?李白想起桃花潭就在附近,於是李白信手拈來,即興吟誦了一首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用桃花潭的水深與汪倫對自己的情深作對比。如果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普通的語言,是在這“不及”二字將兩件不相干的事物聯絡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參照物,就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既形象生動,又耐人尋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麼汪倫的情誼有多深呢?
我們現在的友誼能像汪倫對李白一樣嗎?我們現在的友誼很少有純潔的友誼,大多都是互相利用,感情都經不住時間的考驗,希望我們像汪倫一樣用一顆真摯的`心去對待朋友!
《贈汪倫》讀後感篇三:
記得小時候,偶然間讀到這首詩,總覺得不是李白寫的,因為,和李白的許多詩比起來它顯得太過簡單直白了。為什麼會有如此錯覺?一是年少不懂學習翻閱查背景;二是那個時代沒有網路電腦方便人們查資料查審閱。如今透過電腦的介紹、註釋、賞析,再次讀到這首詩,感覺真是大不同了。
李白有兩個嗜好,一是愛喝酒,二是愛桃花。汪倫知道後就寫信給李白,說自己家鄉有“十里桃花”、“萬家酒店”,其實是一個離村十里外的桃花潭,一家店主姓萬的酒店。李白接到信後就去了,當他知道真相後,不但不責怪汪倫,還十分佩服他的幽默。分別時寫了這首《贈汪倫》。詩中首先描寫李白乘舟欲行時,汪倫踏歌趕來送行的情景,十分樸素自然地表達出一位普通村民對詩人那種樸實、真誠的情感。先用 “深千尺”讚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緊接“不及”兩個字筆鋒一轉,用比較的手法,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達了汪倫對詩人那份真摯深厚的友情。全詩語言清新自然,想象豐富奇特,令人回味無窮。雖僅四句二十八字,卻膾炙人口,是李白詩中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
《贈汪倫》,雖然是首簡簡單單的小詩,但因為簡單所以成就了偉大,就因為你走我送,就成就千古一絕。《贈汪倫》,或許是李白酒後隨手一寫,但是流傳開來的絕不是酒後一讀,深以為然是分別的難捨難分,是友情的真誠樸實。
《贈汪倫》讀後感篇四:
李白是一名非常著名的詩人,人們都把他叫作詩仙。他還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就是一喝酒,就詩興大發,可以寫出一首首好詩。
一天,李白來到汪倫的家鄉—安徽涇縣。因為汪倫早已得知他的大名,聽說李白要來,就非常高興。等李白一到,就急急忙忙的將他請進自己的家裡,用美酒和美食款待他。
因為李白已在汪倫家住了好久,已經和汪倫成了時時不離的好兄弟。
一天,李白對汪倫說:“我不能再給你添麻煩了,我要走了,再見。”說完,就起身走了,但是,他剛剛上船,還沒有來得及走的時候,忽然,他聽見遠處傳來了一陣優美的歌聲,仔細一看,原來是兄弟汪倫,特意為他趕來送行的,於是,李白對船伕說:“先別開船呢,我要對我的兄弟汪倫說幾句話。”於是,李白下了船與兄弟汪倫緊緊握住雙手說:“汪倫兄弟,天下沒有不別之事,下一次,我還會來看你的。”汪倫說:“這桃花潭裡的水很深,你可要小心那。”李白取下紙和筆寫了一首名叫贈汪倫的一首詩送給他又說:“咱們的友情比這桃花潭裡的水還深。”說完,李白就拾起紙筆上了船走了,汪倫站在河岸邊靜靜地看著李白遠遠離去的身影。
《贈汪倫》讀後感篇五:
人生是什麼?不過是磨豆漿的石磨,碾磨一遍又一遍,皮也好,渣滓也罷,精華就這麼留下來了。我常想,為什麼叫年輪,看了村裡磨豆腐的石磨有些明白,一遍又一遍,什麼人生的昇華啦,什麼人生的經驗啦,都在兩片石頭的碾壓下紛紛出籠。其實,這只是最初始的原料。是要豆腐,還是豆漿,還要一瓢滷下來才能決定。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不是命題作文,但現實顯示出來的卻是一副命題作文的嘴臉。
我是我。我從我來的地方來。我到我該去的地方去。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額兩片樹葉,怎麼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人生。所以,我是我。所以,我從我來的地方來。所以,我到我該去的地方去。
這不要你理解,也不要你唏噓。人生其實就是一場沒有彩排的大戲。精彩的地方在於,這場大戲其實也沒有導演,更沒有蹩腳的劇本。或許,上一秒種,你只是臺下的一個普通的看客,或許,你是戲場裡端茶倒水的夥計。只要你敢於表現自己,只要你敢於站在聚光燈下。只要你做到了,要麼你流芳百世,要麼遺臭萬年。
歷史是什麼?不過是一些看似必然,其實全然是偶然的因緣。尼采說,上帝死了,他就是上帝。魯迅說,所以尼采瘋了。當凸顯的人變成非常偉大的時候,人也就非常值得可笑。沒有人能夠代替上帝,所有試圖取代上帝的人最後都被歷史嘲笑。
這就涉及到到底上帝是什麼。基督說,上帝是耶和華的爹。法蘭經上說,那是先知先覺,說聲阿門。佛教徒說,那是如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馬克思說,這都是騙人的。但是,直到現在還有人信。而且,不少黨的高階幹部也對此趨之若鶩。說到底,所謂的上帝就是所有不可知的總和。因為現有的知識解釋不了,但是似乎還有些道理。上帝不存在,但是不可知的東西太多了。
上月球,下深海。現在,人類都做到了。奇怪的是,還以此為藉口宣揚。這是科技的勝利嗎?不是。這是某個群體的利益使然。作為一種優勝者的姿態出現,美國當年如此,蘇聯亦然。驅使他們這麼做到的原因,一就是想證明自己不是250,二就是證明你就是213。
人活著,一個意義在於家族的繁衍,二就是人類的綿延。大多數人,不過是家族香火中的一個載體而已,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已。有人說,富不過三代。也有人說,三代出一個貴族。說的就是,人啊,難了。
突然想起,李白的一首詩“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桃花潭水千古不變,而人之常情卻患多變。《易經》上說,無極生有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人生也不過是這樣一個旅程。因為簡單所以成就了偉大。《贈汪倫》,或許是李白酒後隨手一寫,但是流傳的開來絕不是酒後一讀,深以為然。就因為你走我送,就成就千古一絕。老百姓也說,越往上數越親。觸及靈魂的,除了罪惡,就是寂寞。而能與寂寞做困獸猶鬥的莫不是偉大人物。回首時滄桑,展望是燦爛。《贈汪倫》不過是李白撕開自己靈魂的傷口,把血滴在汪倫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