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教案模板集錦9篇
作為一名老師,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再別康橋教案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知識能力目標:
1. 認知詩意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2. 透過教師的指導,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感受作者對“愛”“自由”與“美”的追求。
重點與難點:
1.對詩歌獨具特色的意象的把握;
2.對詩歌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的鑑賞。
課時安排:1課時。
過程與方法
課前預習檢查,正音正字: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長蒿(gāo) 漫溯(sù) 笙簫(xiāo) 載①zǎi一年半載 記載 登載②zài載歌載舞 裝載 下載 斑斕(區別:瀾、闌) .
一.匯入: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隨著“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的節奏,一起走進詩人內心。
二.有關知識連結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蟄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胡適說:“他(指徐志摩)的人生觀裡,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
一輪誦讀,因聲求氣
讀時注意加點字的讀音:
(xìng) (gāo)
ǎo) (sù)
(lán)(shēng)
感情:惆悵,惜別
節奏:輕柔,和諧
語調:舒緩,低沉
三.整體感知《再別康橋》,分小組討論。(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
二輪誦讀,緣景明情
知識準備:意象=物+情(寫入作品中的物與情的結合而形成意境)。作品中的“物”都是帶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清?王國維)。我們鑑賞詩歌,就可以從詩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即“旨”。物→情→旨。 問題1.自古寫離別的詩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物件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物件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雲彩等)寄託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問題2.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學生討論:選擇這些意象有什麼作用?
明確: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同時,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抒發了對康橋的無限欣喜和眷念之情。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裡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裡放歌”。詩人的快樂透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透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痴如醉。
內容賞析:板書見課件
教師參考:第1節, 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說得太傷感於事無補,寫得太淡漠未免矯情,還是灑脫一些好。於是詩歌的第一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既抒發了詩人對康橋依依不捨的淡淡憂愁,又定下了全詩哀而不傷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河畔的金柳”,像夕陽中的新娘,對康橋的愛何等濃烈,又何等溫柔。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
柳枝,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裡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在康河的柔波里”,詩人“甘心做一條水草”,對康橋的依戀何等強烈,又何等纏綿。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輝映,康河更加美麗;而美夢“揉碎在浮藻間”,又散發出一縷淡淡的哀傷,大約是回國幾年所見所聞粉碎了他初別康橋時的理想,現在再返康橋,重新尋夢來了。(“夢”給人的感覺一般是輕盈的、飄渺的,然而詩人的康橋之夢居然下了“沉澱”一詞,可見詩人對康橋記憶之深重。)
這首詩從思想內容上來說,只表達了一種微波輕煙似的情緒,社會投影很模糊,表現不出五四時代的時代精神。然而這首詩感情真摯,意境深邃。詩人很懂得主觀情緒和客觀景物和和諧融合。他筆下的康橋是有生命有靈性的,帶有詩人柔和飄逸的風度,與詩人的感情融為一體。而詩人的情懷又不是直白的顯露,它是熱烈而有分寸;淡淡起頭,又淡淡結尾,卻包含了多少複雜情緒,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和回味。其次此詩語言清新,富於音樂美。這首詩的語言有著突出的淺白流暢的特點,但又深得錘夫,不露雕琢痕跡。詩中各個比喻,新鮮準確,形象生動,一發都宛如流水一樣自然淌出,毫無當時新詩歐化的傾向。作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聞一多關於新詩的“三美”主張。而在詩的音樂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獨創性。除了節奏整齊,押韻和諧之外,他又強調音節的波動性,注意完整的音樂旋律。《再別康橋》音節抑揚合度,聲調回環反覆,全詩構成一闋完整的樂曲,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裡”放聲高歌。於是詩人緬懷起昔日暢遊康河的情景:“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星輝”,在星空中“放歌”,是回憶,也是憧憬,詩人不能自已,感情達到了沸點??然而畢竟是夢,星輝終究不能長存於天際,離別是註定了的。(從上節的尋夢,回到離別的現實中,一個但字表現出心緒的轉折與起伏,在緩緩的總體情調中又造成一種變化的跌)宕感。第四、五、六顧的首段和尾段之間暗用頂真手法,使之詩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
第6節,現實使詩人的歌聲降下了調子,只能吹起笙簫。而草木有情,“夏蟲也為我沉默”,整個康橋都寂靜了下來。這裡交織著依戀、無奈、惆悵等種種複雜感情,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愈是難捨難分,愈是瀟灑輕飄,這是徐志摩的情致,也是康橋的天質。詩中沒有一句撕心裂肺的呼喊,甚至沒有一聲動情的放歌。一切傾訴都是輕悄俏的,象自言自語,又象面對情人的呢喃。離別在今晚,今晚的康橋是沉默的。真正懂得什麼是離愁別緒的人,才會領悟出沉默的分量。
第2節至第6節,描寫詩人在康河裡泛舟尋夢。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裡跣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裡,節奏相同,但以詞句
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最後詩人“悄悄”的走了,從第一節“輕輕的”變為
第七節的“悄悄的”,在原來輕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層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又顯得比“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灑脫,毫不猶豫,不為感情所纏,適可而止。詩人彷彿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嘆息般的韻律與依依別離情緒完美地統一地在一起。
明明是那樣濃烈的惜別之情,詩人卻把它化作一片西天的雲彩,輕輕的招一招手,悄悄的揮一揮衣袖,輕輕悄悄的走了,就象輕輕悄悄的來。多麼灑脫、飄逸!在這種人情、景緻兩心相知的境界中,我們感悟到一種悠遠淡陌但又執著堅沉的意念:人不能與景永在,但情卻能永與景同存;人世總有別離,但情致性靈卻天長地久。大概正是有了這種心境,徐志摩才被人們稱為“詩仙”的吧!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一、反覆朗誦,體驗詩中的節奏、韻律,從而體會詩中濃郁的感情。
二、訓練學生感知和分析詩歌語言,咀嚼品味詩歌意境美。
三、訓練閱讀,讀出一定的詩味,達到激發學生興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學設想: 這首詩語言華麗輕盈,章法,音韻柔美和諧,在形式美方面達到很高的水準,如有條件,可播放有關康橋大學的風光片,伴以輕柔的有歐洲田園風情的樂曲,以使學生能夠在詩意的氛圍中充分感受意境。
課時安排:一課時
由《人間四月天》將學生帶入徐志摩的話題中,讓學生講述對他的瞭解,適當補充一些內容。如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張等。
1、 誦讀課文。教師做出提示: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應讀出委婉細緻的感情。在朗讀時,注意讀出輕盈的節奏。
2、 教師範讀,學生模仿。
3、 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感知詩歌的內容。
(1)、提問:根據背景資料,你認為這首詩主要抒發了什麼感情?
明確:對康橋的依依惜別的深情。
(2)、提問:詩人在離別時,寫了康橋的哪些風光?你能概括出幾幅畫面?
明確:有岸邊的柳樹、康河的水草、榆樹下的清潭。
(3)、提問:詩人告別時,作了哪些動作?
明確:招手、尋夢、放歌、沉默。
1、 第一節,連用了三個輕輕的,向西天的雲彩告別,給全詩定下了抒情基調。既有難捨難離的真情,又有淡淡的無奈與感傷。
2、 第二節寫了岸邊的柳樹,金柳是夕陽中的生動色彩的描繪,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它形態的美好,又傳達出詩人的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誰能捨得離開美麗的新婚妻子呢?豔影,盪漾在我的心頭,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 第三節,寫了康河的水草,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愜意平靜。並有向詩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不僅物我合一,而且表達了詩人對康河的永久戀情,願意永遠流在康河,生於斯 ,長於斯。
4、 第四節,寫榆樹下的清潭,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五彩斑瀾,浮藻間好像沉澱著彩虹做的夢境,融情入景,將人帶入夢一般的意境中。
5、 第五節,詩人的感情達到了高潮,在流連忘返的觀景過程中,詩人似乎已經忘了他即將要離開,撐著長篙去尋找那彩虹似的夢。到晚上歸來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樂的情緒達到頂點。
6、 第六節,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情緒低落下來,於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離別的傷感的笙簫,詩境恢復寂然,連夏蟲好像也體會到離別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充滿了無法化解的離愁別緒,將詩人深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極致。
7、 第七節,與開頭呼應,詩人是那樣的不捨得離去,卻不帶走一片雲彩,不願驚動心愛的康橋,不捨得讓康橋與我一同傷感。這一節不是對第一節的簡單重複,而是更另覺悟,眷戀,同時也有一種灑脫的意味。
附: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離別康橋的情景 作別雲彩 分、淡淡的無奈和傷感
(靜)
河畔的金柳
(比喻、移就)
(戀) 康河的水草
(樂) 拜倫潭
(往昔夢想)
尋夢
(快樂極點)
(哀、靜)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學生透過學習能夠大致瞭解該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2、分析理解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3、學生透過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夠有感情的朗讀這篇詩歌。教學重點
1、理解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2、學生透過對具體字句的感悟能夠把握作者感情的變化。。教學難點
1、對於“三美”主張的理解。
2、對於詩歌情感的把握。
教學方法
美讀法、分組討論法、引導探究法
教學步驟
一、導語:
20世紀20年代中後期在中國詩壇上活躍著一個新的詩歌流派,這就是以《新月》月刊為陣地的致力於提高新詩藝,潛心於探索新詩律,以追求“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三美作為詩藝目標的“新月派”。在這個詩派裡,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出身鉅商名門,才情橫溢光耀,思想率真複雜,他深諳中國傳統文化,又汲取了歐美文化——特別是劍橋文化的精髓,以他短暫而譭譽參半的35個春秋,像一顆
劃過天邊的美麗的流星,在中國新詩史上創造了迷人的藝術奇觀,他就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他的經典之作《再別康橋》,領略這個傳奇人物筆下的現代詩歌之藝術魅力。
二、學習目標
1、品味語言,把握意象,體味詩歌的語言美和意象美。
2、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三、瞭解徐志摩與康橋
徐志摩(1896—1931),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生於浙江一個富商家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康橋cambridge,鄰近康河)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22年回國。劍橋大學對徐志摩的影響極大。1922年徐志摩回國前夕,曾作長詩《康橋再會吧》,在詩中稱康橋為“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事實上,對康橋(劍橋)志摩有一種特別的情結。在這裡,他接受了資產階級教育,形成以“愛、自由、美”為核心的人生觀和“康橋理想”;在這裡,他結識了影響他生命、終生傾慕的一個重要女性——林徽音;在這裡,他認識了狄更斯,遇到了當時偉大的詩人泰戈爾,他的詩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這些大師的影響。
這首詩中提到的離別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別康橋。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從劍橋進修回國,留下了長詩《康橋,再會罷》,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遊該國後,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第三次是1928年,詩人第三次旅遊英國,懷著激動喜悅的心情
誰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橋的英國朋友。可是不巧,由於事先沒約好,朋友們都不在,只有康橋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著他。在康橋邊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憶接踵而來,在回國途中的中國海上,思緒不能自禁,留下了這著名詩篇《再別康橋》。1931年11月19日,詩人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時年35歲。他一生留下四部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
他的作品是其“愛、自由、美”的人生觀的融合與體現。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解讀這首20世紀最出色的一首離別詩,共同走進徐志摩的內心世界。
四、誦讀詩歌
1、檢查預習情況(要求個別學生朗讀,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加以指導,引導學生能用較恰當的情感朗誦詩歌)
2、播放錄音朗讀
五、分析鑑賞
《再別康橋》是新格律詩,新格律詩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三美”主張——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音樂美是指在韻律方面給人的美;繪畫美是指描寫的內容方面給人的美;建築美是指外觀整齊,給人建築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贊成這種觀點的。
1、引導學生感受詩的音樂美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在節奏上有什麼特點。請同學們看看第一節和最後一節。這兩節有什麼特點?
明確:第一節和最後一節在語意上相似,結構上也相似,讀起來節奏也相同。這種方法叫做“迴環往復”,在詩經中就叫做“復沓”。我們在《雨巷》中就接觸過的。這樣使得詩歌前後呼應,結構圓合,也增添了詩歌的節奏感。
《雨巷》是壓韻了的,而且是一韻到底,那麼這首詩壓韻了沒有?請同學找出韻腳。
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每一小的節2、4句壓韻,節節換韻。詩人追求的是詩歌韻律跳動的美感。
詩歌節奏鮮明,韻律和諧。讀起來琅琅上口,悅耳動聽,充分體現了詩歌的音樂美。(學生可自由朗讀兩分鐘)
2、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繪畫美。
詩中給你留下最深的意象是什麼?作者是怎樣用這些意象完成對自己情感的表達的?
西天的雲彩。雲彩是非常美麗的,它可能代表了過去那些美好的記憶,也也許是朋友,或者是想念的人??這一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短短的四句詩映照出了一個非常寧靜的夕陽晚照的黃昏,做出了一個非常寧靜的做別姿態。詩的開頭有意連用的三個“輕輕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輕輕的來,輕輕的走,
又輕輕的告別,即使那揮手的招呼,也沒有一點點喧譁,來打破康河的寧靜之美,給人一種寧靜和諧的意境。這也正是康河給詩人最美麗的印象。
金柳。柳樹與夕陽相映,落日熔金,柳樹披金。金又是最富貴的一種顏色,這裡的柳已經不是普通柳樹了,而是代表著整個康橋,作者對康橋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來加以描繪,還把柳樹比作新娘,連影子都是燦爛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時刻,由此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柳,還是一種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傷心不過灞橋柳。
青荇。這裡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麼徐志摩卻願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在這裡,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願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另有“逍遙”一義。用“逍遙”寫水草,顯現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表現了水草的快活與輕鬆。這種水草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
潭水。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應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實是景物的描寫,虛是象徵手法的應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來,“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紅光,是實寫。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擋住了一部分的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紅,有的綠,好像用水“揉”過一樣。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
1.能鑑賞“新月派”詩歌的建築美、繪畫美、音樂美。
2.能瞭解徐志摩的生平簡介,整體把握其詩歌特點。
教學設計:
1.學情:現代詩歌較之於當代詩歌,思想內容比較容易把握。因為《再別康橋》是新詩中的名作,特別適宜朗誦,所以課堂上應少作分析,多多朗誦,進而把握詩歌的感情變化流程。
2.教材:對這首詩的理解有兩種說法:一是作者為了躲避與陸小曼的感情糾纏,再次到英國尋找以前與林徽音的舊夢,聊作排遣,另一種是說此詩就是表達對康橋的留戀與熱愛。教學中,可以根據文字寫景抒情的特點,採用第二種說法。
3.教法:誦讀法
教學過程 :
一、匯入
1928年夏天。倫敦。一個三十開外、身材頎長、面容清秀的年輕人在康河邊長久的躑躅。他看不倦河畔水色,聽不厭近村晚鐘。這康河以及河上的康橋,還有那上游的拜倫潭,潭邊的果樹園……一切是那麼熟悉,而如今卻又不得不向它們告別。
這位風度瀟灑、相貌英俊而又略帶倦容的人是誰?他為什麼要到這裡?
他就是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徐志摩,一個風流倜儻、灑脫不羈、放浪形骸的短命詩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生於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他的一生是幸福的,卻又是痛苦的,這個我並不多說,有興趣的自己動手去查閱資料,我要說的是詩人的“康橋情結”:
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談道:在24歲以前,他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菸與文化》)1928年夏天,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國途中的輪船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可以說,“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其他名作:《偶然》、《沙揚娜拉》等。
胡適說:“他的人生觀裡……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由愛、自由、美三朵鮮花所編制的詩的世界——
二、整體感知
1、題目:題目中的“再”,交代了這是詩人第二次離開,第一次的離開,作者寫就《康橋,再會吧》,如今情難自控,再次揮筆成詩,可見作者對康橋的依戀。此外,告別的物件不是人,而是物,是優美寧靜的康橋風光。就從這點上說,這首詩較之於一般的離別詩,就顯得新穎而又含蓄。
2、朗讀。要求入情入境地誦讀這首詩。
①正音,正字。青荇 榆陰 漫溯 斑斕 笙蕭
②教師範讀。
③學生自由朗讀。
④交流誦讀感受。(感情變化:依戀-歡欣-陶醉-執著-激動-沉默-平靜)
三、討論:
1、胡適所說的詩人的“愛、自由、美”的人生觀可以在詩中那些地方可以找到?
提示:①無限眷念,難捨難分——真愛無聲
(開頭的三個“輕輕”,使我們體會到,康橋的寧靜與優美已經深深印刻在詩人的內心深處,以致於詩人在即將告別之際,也不忍打破康橋寧靜之美,這種細膩而真實的惜愛之情緣自詩人對康橋對美好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熱愛,也為全詩確定了情感基調。結尾處的三個“悄悄”,比起“輕輕”,略顯沉重,但是,透過詩歌主體部分感情變化可知,詩人在壯懷激烈準備高歌一曲的時候,讀懂了“悄悄是別離的笙蕭”這一清淡雅緻的離別主題,因此以沉默的姿態悄悄告別,可以說,感情上更是加深對康橋的尊重和熱愛。可謂真愛無聲。)
學生也可以從選擇美好的自然物象(比如“做一條水草”表明永不分離等)來表現熱愛自然這一角度作答。
②尋夢放歌,瀟灑揮手——自由無邊
(儒雅的文人也當是性情中人,尋夢就是尋找自由,尋找愛情。當唱欲唱,卻又不唱,看似矛盾,好象感情受到了壓制,實際上卻體現了詩人還給靜謐的康河風光以自由而獲取自己心靈上的更大自由。從開頭的招手到結尾的揮一揮衣袖,感情由眷念到灑脫,境界頓出。)
學生也可以從“做一條水草“等語句分析詩人對待“物”的民主、平等態度。
③如夢如幻,如畫如歌——大美無形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著陶淵明的動人幻想。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著徐志摩的美好理想。可以說,這是詩人現實中的桃花源。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優美的意象,描繪出一幅靜美悠閒的西方油畫。加上整齊的詩行,鮮明的節奏,平平仄仄起來,聲調舒緩有致,參差錯落,就像一支動聽的小提琴樂曲。那旋律真是太悅耳、太讓人陶醉了!每節的換韻,又使得我們聽出了旋律的流動之美。首尾的呼應,又使得樂章的迴環嚴密。而這一切的造化了無痕跡,得益於詩人那顆敏感纖細的心,到這裡我們可以悟出:康橋是美麗的,康河的河畔是美麗的,而最美麗的當時詩人那顆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的心了!)
學生可以從意象上進行分析,可以抓住色彩進行想象。不贅言。
2、進一步透過誦讀感受“新月派”詩歌的“三美”主張
建築美:四行一節 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 迴環呼應——(形式)
音樂美:節奏感 旋律美 彈跳性——(語言)
繪畫美:金柳 新娘 招搖 彩虹似的夢——(意境)
四、課堂練習
怎麼理解詩題中的“偶然”?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教材分析與思考]
這首詩內容上較為簡單,學生很好理解。同時,這首詩沒有那麼深刻的象徵意義和社會意義,就是簡單的表達一種離愁別緒和眷念之情,很好理解。所以,本詩的學習打算透過以朗讀來帶動感悟,以感悟來指導朗讀的方式來學習。主要是在朗讀過程中以節次為單位來引導學生分析情感和朗讀技巧。再者,這首詩是新月派詩歌,所以,對於聞一多“三美”主張做介紹,並在寫作特色分析方面安排群學思考。
安排一課時。
[學習目標]
1.反覆誦讀來體悟詩歌情感;
2.注意本文的“三美”特色,並能分析出來;
3.自行體悟對於這種面對美好事物逝去我們無限懷念的普遍情感。
[教學流程]
一、匯入新課
人生有七大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人生第六苦就是“愛別離”。別離是一種執著的苦。人生本來聚少離多,“多情自古傷離別”。馮至《別離》寫道 “我們招一招手,隨著別離,我們的世界便分成兩個。”
離別時是痛苦的。待到花落雲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時,才驚覺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夢,所愛的終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飄揚而去,午夜夢迴之際,這“愛別離”的滋味,怎一個“苦”字了得。今天我們學習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一首別離詩《再別康橋》。
二、瞭解背景
1.那麼,康橋是何?“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的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是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
2.作者為何要為康橋寫一首別離詩呢?1920年,25歲的徐志摩“擺脫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銜的引誘”,到英國留學。第二年,進入劍橋大學王家學院。1922年學成回國。這一段的留學生活,特別是劍橋美麗的自然景色,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1922年8月10日啟程回國前夕,寫下了《康橋再會罷》一詩,表達對康橋的眷戀。1928年,徐志摩重遊英國。7月的一個傍晚,他一個人悄悄來到了久別的母校,漫步於寂靜的校園,懷念逝去的美好歲月。但斗轉星移,物是人非,沒有人認識他,滿腔的熱情和對母校的眷戀之情無以傾訴。前來尋夢的詩人,悵然若失。乘船歸國途中,詩人揮筆寫下了這首詩。
三、瞭解詩歌
1.中國是詩的國度,《詩經》《楚辭》流傳千古,唐詩宋詞,名家輩出。從五四到現在,新詩也走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的歷程。可是有人卻說,中國現當代詩壇只有一個半詩人。儘管這種評價太偏激了,卻也可以看出這一個半詩人在中國詩壇的分量。他們是誰呢?一個是徐志摩,半個是何其芳。
《再別康橋》,是詩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這首使詩人獲得巨大聲譽的詩作,就其思想內容而言,的確沒有什麼重要的東西,只不過是表達一種極平常極普通的離情和那種微波似的輕煙似的別緒,並無什麼深刻的思想意義,但這首詩的藝術美、詩意美值得感受。
2.請大家自行朗讀,注意劃分節奏,標出韻腳。
3.希望聽到大家的朗讀,在朗讀過程中談談你對於某一節的理解。
A.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正見出詩人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的情景,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母校,不願打破她的寧靜與和諧,只想悄悄地與康橋作依依惜別。這裡,詩人的感情溫柔細膩,詩歌節奏輕緩、徐舒。為全詩定下了感情基調。
B.第2節寫康河岸邊的柳樹在夕陽中倒映河中的景象,將柳樹比喻成“新娘”,獨具匠心,表現了詩人極度迷戀的感情。康河的美景,留住了詩人的心,他樂而忘返了。
C.第3節“招搖”二字寫出了康橋對詩人的歡迎態度。在這樣的詩情畫意裡,詩人醉了,他“甘心”做康河裡的“一條水草”,“甘心”二字寫出了他對康橋永久、熱烈的愛戀。
D.第4節寫潭水及由此引發的聯想。這裡的“榆陰下的一潭”指拜倫潭,那裡榆陰蔽日,非常清涼,詩人留學期間常去那裡讀書、乘涼、遐思。虹與夢,奇異的意象,寫出了潭水的靜美,表達了詩人對拜倫的仰慕與追懷。這裡融情入景,營造出難以言傳的優美意境。
E.第5節緊承上節詩意,對“夢”加以引申,向詩意縱深處開掘。這裡的“夢”,是對過去留學生活的真實寫照,暗含了對逝去的康橋生活的無限留戀之情。
F.第6節詩人的思路急轉,把讀者從夢境拉回到現實,別情縷縷,離緒重重,現在哪有心思歌唱呢?詩情達到高潮。但這個高潮卻以情緒的低落和基調的抑鬱作為標誌。惟其如此,才表達了詩人對母校的離情。
G.第7節照應開頭,寫詩人悄悄地走了,康橋卻在詩人心中,揮之不去。
四、藝術特色
同學們透過朗讀、分析,大家有沒有發現在藝術特色上的不同之處?
生思考(2分鐘)(附會用到的知識點)
1.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父親興辦實業。1910年,徐志摩入杭州府中學堂,開始接受“新學”。1916年入北京大學法科。1918年按照其父的願望,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春,徐志摩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劍橋大學兩年的英國資產階級教育,給予他很深的影響,並由此形成了他的世界觀與政治理想。在英國19世紀浪漫主義詩歌及其他西洋文學的薰陶下,他違背其父期望,從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3年與聞一多、胡適、梁實秋不滿新詩自由散漫成立“新月派”,努力追求新格律。
2.“三美”(聞一多):
音樂美:表現為這首詩的章節統一,韻腳嚴整,節奏鮮明,旋律和諧,每行基本由二至三個音步構成,讀來琅琅上口,悅耳動聽;
建築美:表現為詩節和詩行的排列組合上,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行的字數基本為六七個字,間或八個字,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
繪畫美:表現為詩人注意詩的畫面感,用詞講究色彩運用和搭配,如“雲彩”“金柳”“豔影”“青荇”“彩虹”“斑斕”等詞語充滿色彩感。
五、完成作業
字詞積累、練習冊。
[課堂小結]
這首詩迴環往復的結構形式表達了詩人真摯的感情,創造了深邃意境。詩人很懂得主觀情緒和客觀景物和諧融合。他筆下的康橋是有生命、有靈性的,帶有詩人柔和飄逸的風度,與詩人的感情融為一體。而詩人的情懷又不是直白顯露的,而是熱烈而有分寸的;淡淡起頭,又淡淡結尾,卻包含了多少複雜情緒,使讀者產生豐富的聯想和回味。當然,在一唱三嘆、反覆迴旋中,強化了對母校戀戀不捨的感情,一種揮之不去的惆悵傷感情緒始終繚繞在心頭。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l、知識與能力:瞭解新 文人詩內涵,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2、過程與方法:誦讀法,討論鑑賞法。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進而學會從詩歌的形式、語言和意象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志摩感情方式和個人的體會。
(二) 教學重點:志摩感情方式和個人的體會。
(三)教學難點:新詩的藝術技巧鑑賞。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課堂教學過程:
一、導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鍾情詩神繆斯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 ,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被胡適稱為“情聖”和“詩聖”的詩人志摩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這節課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追求愛、自由和美的詩意的內心——
二、配樂朗誦,激發學生興趣。
三、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 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下子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學生朗讀《再別康橋》,教師指導朗讀。
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五、深入探究,情感體味
配樂請學生朗誦。
1、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所以說本詩營造的氣氛輕鬆。
2、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學生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給我們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明確:詩人告別康橋時, 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使作者好像一位神仙,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所以說本詩的意象選擇新穎。
3、齊讀第三段——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作者為什麼會這樣說?這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體驗?
明確:《文心雕龍情采》說:“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境像,全是為情驅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底所呈現的那份安 閒、自在,正是詩人心嚮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情緒,就 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那“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以上說明作者嚮往寧靜安詳自由 生活。
六、探討歸納,藝術技巧鑑賞。
下面我們分別從詩歌的形式、語言、意象三方面來賞析詩歌。
1、形式方面 主要指詩歌的建築美,是句子的勻稱和句式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四行一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首尾迴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解說: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結合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
2、語言方面 主要指詩歌的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有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迴環復沓。首節與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 的結構形式。
3、意象方面 主要指詩歌的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裡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透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 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七、小結本文。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情感體味和詩 歌的藝術技巧 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同學們要學會這兩種鑑賞新詩的方法。
八、 識記訓練:背誦本詩。
九,作業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作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於五百字。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 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 重裡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再別康橋教案 篇7
一、教學重點。
1、學生透過學習能夠大致瞭解該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2、學生透過對具體字句的感悟能夠把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3、學生透過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夠有感情的朗讀這篇詩歌。
二、教學難點。
1、對於“繪畫美”的感悟。
2、對於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學工具。
多媒體。
四、教學方法。
對比鑑賞法、擴寫法、美讀法、分組討論法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步驟。
(一)導語。
1、以古曲《陽關三疊》入境,與大家一起背誦古詩《送元二使安西》。
2、這是一首關於什麼的詩篇呢?(離別)
3、這是古人的離別,那麼我們今天再來學習一首現代的離別詩歌《再別康橋》,看一看這種離別又是一種怎樣的離別。
(二)正文。
1、整體感知。
一起朗讀這首詩歌,感知這首詩歌寫得怎樣?(好、美或者舉詩歌中的一些具體景物作答)
2、對比鑑賞(透過對比進一步感知本詩的意境美)
透過對比得出:“金柳”、“新娘”、“豔影”給人創造了一種唯美的意境,好像讓人看見了一幅新娘對著鏡子搖曳身姿的動態畫面一樣,而“柳樹”、“姑娘”、“影子”透過對比就顯得枯燥無味。
“娘”和“漾”押韻,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而“娘”和“徊”則沒有這樣的效果。
3、思考。
在第二段中,讓作者心境盪漾地究竟是什麼樣的場景?
4、鑑賞。
根據上面的詩歌第二段的鑑賞方式,分組討論:3、4、5、6段中透過作者的精心描寫,你可以看到什麼場景,請你把這種場景描述出來。
(把組分好,然後每小組一小段)(總結參考——同學回答完了之後進行總結)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軟泥中歡快的招手。
第四段:夢像彩虹一樣五彩斑斕,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間都沉浸著有待發現的自由的夢。
第五段:撐一支長篙,駕一葉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尋夢,那滿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搖擺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聲才能表達我的心情。
第六段:夢依舊,人以非。我還能撐一支長篙去尋找自由的夢嗎?今晚的沉默將伴著我悄悄地離開。離開這自由的康橋,離開這自由的夢。
現在大家已經把文字的意境表達出來了。作者給大家描繪了一個讓人嚮往的康河世界。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既然大家已經把詩中的畫描述出來了,那麼你能給每幅畫取一個美麗的名字嗎?
5、詩圖。
6、思考。
作者在描寫這些讓人憧憬的景觀時,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呢?請在詩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字或詞。
難捨難分(有一種不願打破寧靜的依依不捨之情)
歡喜(看到康橋有如此的美景作者滿心歡喜)
眷戀(招搖的水草是自由的象徵是我想要的)
迷戀(很多夢想藏在浮藻間他們都是我的夢)
沉醉(撐著長篙尋著夢我快樂無比我要放歌)
失落(回顧現實青春不再夢不再只能離別吧)
難捨難分(失去了夢讓我的心隱隱作痛還是走吧)
7、寫作背景(加深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瞭解)。
1922年歸國後,徐志摩在現實的中國為了生活苦苦掙扎。1928年當他第三次歐遊,第二次遊歷英國劍橋時,站在曾經夢想飛翔的康橋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歡樂。作者感慨萬千,後來在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感懷的離別詩篇。
8、朗誦。
首先:老師範讀
其次:學生互讀(在朗讀時要加強情感的投入)
再次: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透過對比讓學生有所感)
9、總結。
繪畫美——雲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輝、夏蟲。音樂美——節奏輕快,韻律柔和,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建築美——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迴環呼應。
10、探討。
作者離別的僅僅就是自己的母校劍橋大學嗎?他離別的還有什麼呢?
1、曾經想要實現的文學上的夢。
2、兩年的康橋生活讓他和林徽因有了不解之緣,文章裡的第二段中隱含有林徽因的出現讓作者心境盪漾的意思。
板書: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
12、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再別康橋》。
(2)對《再別康橋》進行擴寫。
七、教學反思。
新月派的詩歌注重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因此在閱讀鑑賞時要好好的揣摩形式與內容這兩方面,然後才能在把握作者寫作情感的基礎上去有感情的朗誦。以此作為出發點我從兩個角度入手對文章進行了分析。第一,內容方面的“繪畫美”作為教學難點重點突破;第二,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在詩歌的字句中如何的體現。這兩點突破之後再進行朗讀訓練,會更有益於對這篇詩歌的理解和把握。
具體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達到對詩歌“繪畫美”的感悟,我採用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對比鑑賞法、美文擴寫法、討論法等,從不同的方面調動學生對詩歌意境進行感悟。化抽象的美為一種可鑑賞的美。對於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的把握,學生在理解過程中在第四、第五段上有很大的障礙。特別是對“揉碎”的理解有兩種,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已經被揉碎了;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分散在每一片浮藻間。怎麼會“滿載一船星輝”呢?在這裡我讓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在腦海中幻化出滿天的星星灑滿康河,一葉扁舟搖曳其間的場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一段中體現情感的詞在美文擴寫的過程中大體都有涉及,稍加點撥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朗讀可以說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朗讀過程中我採用了對比朗讀的方法。用自己的範讀和黃磊朗誦的《再別康橋》flash進行對比。讓學生領悟到詩歌朗讀是要把握節奏、重音等基本內容還要領悟作者的情感融進自己的感情。“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位學生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讀法。
本節課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在內容的層次方面,臨場上沒有很好的把握。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下:第一,內容的設計方面有點偏多,有點想要面面俱到。這樣一堂課的容量太大,使得有些內容還沒講完就下課了。比如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如果重新教授的話應該分兩節課要好一點。第二,講臺上比較緊張,在授課時出現的本應該在後講授的內容放到了前邊講。造成課堂的內容很亂。第三,在課前預習時沒有明確的問題提示,最好應該讓學生先嚐試著擴寫文章。這樣課堂上就不用苦思冥想還無所得了。
總的來說就設計而言應設計成兩課時;就預習而言應該讓學生明確預習的內容;就備課而言,應該熟記於心。努力做到課前仔細準備、課上臨場不亂。
再別康橋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目標:瞭解新文人詩內涵。
教學重點:新詩的鑑賞。
教學難點: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欣賞。
教具使用:相關錄影。
課堂教學設計: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生於富商之家。他是中國現代“才華橫溢的一路詩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1931年11月,這個經常“想飛”的詩人坐飛機在山東濟南附近觸山焚化。
二、《再別康橋》出於他自編的最後詩集《猛虎集》。這首詩當寫於1928年11月6日詩人第三次旅遊歸國途中,中國海上。“康橋”即“Cambuidge”(今譯“劍橋”),詩人關於它的作品較多,1922年,從劍橋進修歸國後,有詩《康橋,再會罷》,1926年,二次旅遊該國後,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可看出詩人對康橋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橋充滿了這位浪漫詩人所需的古老、寧靜,充盈夢幻色彩的氛圍,另一方面是康橋是詩人一生“真愉快”時光的所在。
三、 整體思路全詩共七節。第一節最引逗我們情思的是那三個“輕輕”,使我們體會到,康橋是美麗,而這美的最集中的表現在一個“靜”字。三個“輕輕”是詩人對康橋之美的觀照,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於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併為全詩確定了情感基調。 第二節至第六節則是作者情感,思緒發展變化的一個全過程的典型概括。夕陽中幻成的金柳,是這種寧靜之美的具體體現,而這金柳在詩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盪漾,激動不安的安靜、嬌美的新浪。那新浪美得讓詩人不敢正視,他移開自己的目光。低頭卻見到柔波之下“招搖”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輕柔的隨波而搖,像在同詩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誰不想做一條這樣的水草呢?一泓閃亮現入詩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轉頭觀望――那是拜倫譚,可在夕陽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澱濱自己的夢!本來就充滿夢幻色彩的虹,卻也在尋著自己的夢,這自然使詩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尋夢的情形。此時詩人像又在尋夢,但現實使詩人已不能放歌:離別在即,不能;靜美於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詩人所願。而此時的康橋,也沉默,似乎也不願離別。最後一節,與第一節呼應,又有深入,“輕輕”變成了“悄悄”,物我兩眷溢於詩表。詩人以優美的意象,寧靜平和的心態,寫了對康橋深深的眷戀之情。
四、 欣賞點提示
① 全詩節奏舒緩,但詩人的情感是起伏的,這起伏的深情你能體會嗎?
② 詩的構思很有特點,你能說出一二嗎?
③ 從詩的構思和流淌的情感中,你能體會出詩人的個性特點嗎?
五、練詞以造 緣像而披詩――釋《再別康橋》之“招搖”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詩。其中,我又獨獨喜歡第三節,原因在於一個“招搖”。勿庸置疑,這個詞是詩人精心錘鍊的結果,它用得如此生動營造了美妙的詩境,與整首詩的情調合諧統一,對抒發詩人的感情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一說“招搖”,現今常含貶義則必常與“過市”相連。其實,它還有“逍遙”一義,而要用“逍遙”來寫水草,則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就得以顯現了,即使有誇耀的成份又有何妨,它誇耀的是一種安閒,是一種自在,“自在逍遙”本是寫人之詞,用來寫水草,豈不是生動形象? 再看“招搖”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謂“油油”?光潤的樣子,水流的樣子,和悅的樣子。用它來修飾“招搖”不但增強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還使我們想見了水草得以“招搖”的河之水:微風輕拂水波輕湧,水質清澈,那像塗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自在安閒。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而這美景全賴詩人的“招搖”。《文心雕龍:情采》說:“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境象,全是為情驅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閒、自在、正是詩人心嚮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情緒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其實,《再別康橋》全詩都籠罩籠罩著詩人寧靜、安閒、自在之情、之態,因為旅居康橋的七八年間。康橋,它最吸引詩人,帶給詩人的最大收益也就在於此。 “賴你和悅寧靜的環境和聖潔歡樂的光明,我心我智,方始經爬梳洗滌。靈苗隨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輝。”初到康橋,它平靜,閒適的環境景物特徵逗起的詩人久尋而不得的逍遙自在的情緒,在其《康橋,再會罷》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劍橋後,詩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中,這種感情表達的更為清晰、鮮明。 “我那時有的是閒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純的機會。說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辯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給詩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詩人產生如此情緒的康橋,那橋下柔波中的水草怎會不“招搖”?詩人怎會不“甘心做一條水草”(逍遙的)?詩人又怎忍心打破這安閒自在,打破這康橋留給自己最深刻的東西?所以開始的“輕輕”和最後的“悄悄”才是最恰當的抒情之語。 好一個“招搖”,且是“油油的”“招搖”,使《再到康橋》境顯情出。
六、 作業:
朗誦、背誦該詩;2.談談你對該詩的獨特體驗。
再別康橋教案 篇9
一、創設情境
教師播放歌曲動畫《再別康橋》,匯入本課。
二、朗讀詩歌
1. 提問:你覺得詩詞抒發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2. 教師介紹背景: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徐志摩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他一生的轉折點。徐志摩曾說:“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3. 教師朗誦全詩,配背景音樂和畫面。要求學生注意節奏與重音。
4. 學生分各種形式朗讀,教師逐節指導。螢幕出示全詩及其節奏與重音提示。
點評:詩歌重在誦讀,在誦讀的基礎上領悟是學習詩歌的好方法。
三、自主學習
學生帶著任務在學習網站的“自主學習”欄目自學。“自主學習”包括“學習任務”、“徐志摩”、“詩歌意象”、“詩歌形式”、“詩歌誦讀”和“英國風光”等內容。
四、學習反饋
方法:螢幕出示問題,學生搶答。
1. 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 剛才你閱讀了哪些古代的別離詩?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再別康橋》比較一下,它們送別的物件有什麼不一樣呢?
◆ 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雲彩等)我們叫什麼?詩歌選擇的是哪些意象呢?
◆ 詩人告別康橋時,按理說,應該有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作者卻避開了這些,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有什麼好處呢?
2. 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聞一多提出的詩歌形式上的“三美”主張是什麼?你覺得《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嗎?
◆ 音樂美:
A、 從押韻上看:本詩一節一韻,每節換韻。
B、 從節奏上看:詩歌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 從首節和末節來看:迴環復沓,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 建築美:
A、 從字數上看:《再別康橋》共7節,每節兩句,每句6~8字。
B、 從排列上看: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給人以流動的美感。
◆ 繪畫美:
A、 選用“雲彩,金柳”等詞語,給讀者色彩想象。
B、 詩人用了動作性很強的詞語,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如“招手”、“盪漾”等。
C、 全詩共7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畫面,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等。
重點賞析“繪畫美”,賞析的同時出示畫面,然後學生看著畫面回憶相應的詩句,再看著畫面背誦全詩。
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代詩歌,螢幕顯示。
點評:詩歌鑑賞的方法是重點,透過重點講解便於學生網上拓展,同時也有利於對本課另外三篇現代詩的學習。
五、網上拓展
佈置任務:點選“相關網站”,進入“徐志摩名作欣賞”網站,和因特網上的專家一起賞析徐志摩更多的詩歌名作。然後,把你的學習成果讓我們大家來分享。
點評:讓學生充分自由地去學習和創新。
六、成果展示
學生朗讀並賞析“徐志摩名作欣賞”中的現代詩,重點賞析詩歌的意象美和形式美。
點評:給學生自我展現的舞臺。
高一語文《再別康橋》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志摩。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心靈,喚醒了久蟄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菸與文化》)
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中國南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號上,後收入《猛虎集》。可以說,“康橋情節”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詩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歐遊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上海。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後,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由於他當時時間比較緊急,又趕著要去會見另一個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活動記錄下來。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湧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筆,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不過當時的徐志摩留下的是英文版的《再別康橋》,當時是一位不知名的中國人翻譯過來的。
高一語文《再別康橋》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7~1931年)現代詩人、散文家。浙江海寧縣硤石鎮人。名章垿,小字槱森,後改名志摩。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雲中鶴。1897年出生,至1931年飛機出事,生活了35年,英年早逝。原名徐章垿,為什麼改名叫徐志摩呢?因為他小時候特別可愛,清末時長著一個大腦袋,留著一個"豬尾巴",所以他的父親就請了一個名叫志慧的和尚看相,說是將來必成大器。所以1928年,他出國時改名"徐志摩"——志慧和尚摸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