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再別康橋> 關於再別康橋教案模板5篇

再別康橋教案

關於再別康橋教案模板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 透過朗讀、分析,品味詩中創造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詩意美

  2、 重點掌握詩人對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學過程():

  一、匯入:欣賞音樂《情人的眼淚》,讓學生交流在音樂的旋律中聽到的內容

  音樂,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詩,它用詩一般的旋律向我們傾訴心中的愛與情。同樣,好的詩歌也是美的音樂,它用音樂一般的韻律向我們述說著人世間憂愁與歡樂。

  二、學生朗讀全詩,思考:

  1、 找出體現詩意美的詩句,並簡要分析

  明確:

  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一層嫵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豔的新娘。這波光裡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

  康河的水草,綠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在這仙境般的康河,詩人受到感染,情願做一條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愛撫。

  榆陰下的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斕的景色充滿了醇厚的詩意,詩人的留戀全都融進了康河的風光中。

  詩人乘著滿載星輝的一葉小舟,向著青草悽悽的小河深處,擊拍歡歌,去尋他彩虹似的夢。

  詩意美除了構思的新巧、韻律的和諧,更主要體現在意境美。詩人將自己多年對母校的感情濃縮在凝練的詩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個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間,不同於一般的別離詩,他選擇的意象是夏季的“雲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輝”等,而傳統的別離詩選擇的意象多是長亭、流水、浮雲、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時節。詩人巧妙地把氣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為一,因而造成一個色彩鮮明、線條清晰、勻稱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絢麗的歐洲風情畫。透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等,將它們巧妙地剪輯到自己的詩作中,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立體的,給人以視覺上的審美享受。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顯得瀟灑、飄逸,而不是一般別離詩的纏綿、愁苦。

  2、 詩人情感高潮在哪節詩中體現出來

  明確:

  第五節詩,詩人陶醉在康橋的美景中,甘心做一條水草,盡情的享受康河愛的輕撫,,一任康河波光裡的豔影,在他的心頭盪漾。正所謂“沉醉不知歸路”,似乎已經忘卻了他要離別康橋而去,他撐著一枝長篙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的夢”,等到興盡歸舟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輝斑斕裡”放歌。詩人的飄逸、灑脫之情,感染著我們,讓我們的心一同快樂著,達到極致。

  三、教師範讀、學生朗讀,進一步體味詩歌的詩意美。

  四、討論詩人對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在康橋,詩人結識了著名的哲學家羅素,在康橋,詩人心中有自己夢牽魂繞的情人,在康橋的秀麗風景中,有詩人幸福的生活。詩人曾飽含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吸菸與文化》)

  彌蓋我愛的康橋,

  如慈母之於睡兒,緩抱軟吻;

  康橋!汝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

  康橋!你豈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康橋,再會吧!》

  徐志摩遊學於英國劍橋大學期間,不僅深受康橋周圍的思想文化氣氛的薰陶,接受了英國式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洗禮,他還忘情於康橋的自然美景中,在大自然的美中,發現了人的靈性,找到了天人合一的神境,待詩人離英返國時,康橋已成了詩人“難得的知己”,詩人稱康橋為自己永遠的精神依戀之鄉,此時的詩人,心頭盛滿離愁別緒。在詩裡,詩人熱烈而又纏綿地傾訴自己對康橋的精神依戀。詩人對康橋的欣賞和讚美,實際上就是對大自然、對美和愛、對和諧的一種欣賞和讚美。

  在星光下聽水聲,聽近村晚鐘聲,聽河畔倦牛芻草聲,是我康橋經驗中最神秘的一種:大自然的優美、寧靜,調諧在這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靈。

  這岸邊的草坪又是我的愛寵,在清朝,在傍晚,我常去這天然的織錦上坐地,有時讀書,有時看水;有時仰臥著看天空的行雲,有時反僕著摟抱大地的溫軟。

  在初夏陽光漸暖時你去買一支小船,劃去橋邊蔭下躺著念你的書或是做你的夢,槐花香在水面上飄浮,魚群的唼喋聲在你的耳邊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黃昏,近著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靜處遠去。

  從大自然,我們取得我們的生命;從大自然,我們應分取得我們繼續的資養。哪一株婆娑的大木沒有盤錯的根柢深入在無盡藏的地裡?我們是永遠不能獨立的。有幸福是永遠不離母親撫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遠接近自然的`人們。

  在青草裡打幾個滾,到海水裡洗幾次浴,到高處去看幾次朝霞與晚照——你肩背上的負擔就會輕鬆了去的。(《我所知道的康橋》)

  詩人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張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自然似乎有著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詩人與自然交流,將自己的留戀全部融入對康橋瑰麗風光的盡情描繪中,是他對“詩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詩人在康河邊徘徊,正是追尋美、自由與愛於一體的理想。康橋,於軀殼,徐志摩是過客,但於靈魂,正是他詩意的棲居地。

  五、小結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

  一片雲彩

  志摩的確是悄悄地走遠了,但揮不去帶不走的是他的康橋。它做為學院建築留在英國,它做為一篇具有生命質感的美文,留在中國文學史中。自然中的康橋會老,但文字中的康橋,將在所有愛志摩的讀者心中永遠年輕。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

  2、學會抓住詩歌意象體會詩人情感

  3、體會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教學重點:

  1、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2、體會詩人淡淡憂愁的離別情緒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的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在詩歌中的融合

  課堂教學設計:

  一、導語

  徐志摩曾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開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橋為何對徐志摩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呢?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徐志摩的名作《再別康橋》,去探尋其中的奧妙吧!

  二、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康橋的圖片。

  三、簡單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茅盾說他既是中國的布林喬亞的“開山”詩人又是“末代詩人”。《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四、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

  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找學生個別朗讀,指出存在的問題。學生齊讀,進一步熟悉文字。

  五、整體感知

  (一)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1、提示學生:自古寫離別的詩歌數不勝數,請大家舉幾個例子。說明它們與本詩在送別的物件上有什麼不同?

  明確:王 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 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高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啟發學生: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與徐志摩的這首詩對比一下,在送別的物件上有什麼不同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寫的是與人的離別,而本詩寫的是與物(康橋)的離別,離別的物件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暄叮嚀的俗套,令人耳目一新。

  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詩人藉助物象寄託自己的情感,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事物,我們稱之為意象。詩人徐志摩是如何選擇這些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呢?這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2、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學生分組探討: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找出詩中的意象有哪些?這些意象具有哪些特色?它們是如何表達詩人情感的?

  明確:雲彩

  金柳

  青荇

  天上虹

  笙簫

  夏蟲

  3、小結:

  本詩的美,美在寧靜,美在空靈。詩人告別康橋時,沒有喧囂的車馬,沒有悽切的寒蟬,也沒有叮囑的友人,只有大自然的雲彩、金柳與青荇,靜靜的、悄悄的,詳和、柔美、飄逸,給人以夢幻般的感覺。籠罩著全詩的那份離愁也是淡淡的,在給人感染的同時,能帶你到夢裡去。

  (二)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學生分組討論,派代表發言。

  明確:《再別康橋》在形式《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 建築美。

  1、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 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 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 迴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3、建築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四、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語(1-2分)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解釋:康橋=劍橋=Gambriage)

  然後問學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學生會說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對徐志摩的介紹。

  二、 徐志摩個人資料(課件介紹)(5分)

  (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範朗誦。

  三、 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先讓學生讀,再用範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 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10分)

  五、 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說出這是為什麼——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裡“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透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書……)

  六、 課後小結(1分)

  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

  ——(謝榛《四溟詩話》)

  七、 課後作業(1分)

  1、 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2、 選學徐的其它詩歌。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詩人用評議的彩筆向讀者展現了康橋秀麗的風光,創造空靈、飄逸意境的寫法。

  2、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難點、重點分析】

  1、怎樣理解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分析:首先,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物件。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物件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詩人為離別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一般離別,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而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國“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第三,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獨特的構思,來自詩人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五四”以來的時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題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2、怎樣理解全詩的“畫面美”?

  分析: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在康河裡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等。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透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教學過程】

  一、吟誦詩作

  1、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師生明確:

  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著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2、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教師可播放藍天浮雲、岸邊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錄影或幻燈,伴以輕柔的有歐洲田園風情的樂曲,以感受個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營造的別具一格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

  1、瞭解作者及時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詩作,神秘、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裡的黨家莊,忽

  遇大霧,飛機觸山著火,不幸遇難。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中的詩句竟成了他的讖語。他真的化作一片“雲彩”,時年僅36歲。

  一般認為此詩是詩人1928年秋第三次歐遊歸途中所作。

  2、瞭解詩中內容大意:

  師生明確: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裡”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裡,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三、課後練習

  1、完成練習。

  2、談談你對徐志摩詩的認識,將所獲寫成三四百字的小文章。

  【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緩步飄然離 戀戀不捨

  金柳

  水草

  清潭

  泛舟

  沉默中惆悵 不得不離去

  【小資料】

  為詩句燃斷想象長鬚的徐志摩

  徐志摩寫作的態度是嚴肅的,他在《輪盤》自序裡說:“我敢說我確是有願心想把文章當文章寫的一個。”在《猛虎集》的自序裡他又說:“但為了一些破爛的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經燃斷了多少根想象的長鬚。”所以一些極普通的字眼,一經從他筆下流出就標出了自己的分量。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l、知識與能力:瞭解新 文人詩內涵,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2、過程與方法:誦讀法,討論鑑賞法。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進而學會從詩歌的形式、 語言和意象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志摩感情方式和個人的體會。

  (二) 教學重點:

  志摩感情方式和個人的體會。

  (三)教學難點:

  新詩的藝術技巧鑑賞。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課堂教學過程:

  一、“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鍾情詩神繆 斯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 ,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被胡適稱為“情聖”和“詩聖” 的詩人志摩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這節課讓我們和志摩一起 《再別康橋》 , 走進詩人追求愛、 自由和美的詩意的內心——

  二、配樂朗誦,激發學生興趣。

  三、志 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 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 年赴美留學,1920 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 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 1928 年秋 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 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下子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 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 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學生朗讀《再別康橋》 ,教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五、深入探究,情感體味 配樂請學生朗誦。

  1、提示:

  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 :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 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所以說本詩營造的氣氛輕鬆。

  2、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

  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學生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給我們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明確:詩人告別康橋時, 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 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使作者好像一位神仙,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所以說本 詩的意象選擇新穎。

  3、齊讀第三段——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 作者為什麼會這樣說?這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體驗? 明確: 《文心雕龍情采》說: “情者,文之經。 ”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境像, 全是為情驅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底所呈現的那份安 閒、自在,正是詩人心向 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的情緒,就 是很自然 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 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 。在詩中,他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 與那“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 “一條水草”的體驗等。以上說明作者嚮往寧靜安詳自由生活。

  六、探討歸納,藝術技巧鑑賞。

  下面我們分別從詩歌的形式、語言、意象三方面來賞析詩歌。

  1、形式方面

  主要指詩歌的建築美,是句子的勻稱和句式的整齊。 《再別康橋》共七節,四 行一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都整齊劃 一,給人以美感。首尾迴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解說: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結合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

  2、語言方面

  主要指詩歌的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有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都 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迴環復沓。首節與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 的結構形式。

  3、意象方面

  主要指詩歌的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 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 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 全詩共七節, 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 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 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裡搖曳多姿, 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 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透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 “盪漾” “ 招搖” “揉碎” “漫溯” “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七、小結本文。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情感體味和詩 歌的藝術技巧 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同學們要學會這兩種鑑 賞新詩的方法。

  八、 識記訓練:

  背誦本詩。

  九,作業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作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於五百字。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 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 重裡有蜜甜的憂愁。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