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詩歌教學
《再別康橋》這首詩將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化作縷縷情思,融會在所抒寫的康橋美麗的景色裡,形成了獨特的意境美。下面我們就針對其詩歌教學進行分析。
提起詩歌教學,大家普遍感覺難教,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我們先從詩歌這種文學的特點看。詩歌是一種非實用的非功利性的表現人類心靈世界的文學樣式。首先由於詩歌高度的概括性,鮮明的形象性,意象的複雜性,語言的跳躍性等特點,造成我們對詩歌理解的困難。其次由於我們所面對的學生正處於成長的階段,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加之人生、社會閱歷的缺失,審美修養的不足,知識結構的欠缺都給我們的詩歌教學帶來了很多的困難和問題。再次,由於詩歌是一種主觀情感非常濃厚的文體,對其解讀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一方面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靈活性,自由度。另一個方面對我們無疑也是一種挑戰,就是你如何去把握詩歌課堂的這種自由性和靈活性。最後由於學生自身條件的限制,導致他們面對詩歌的時候很陌生,也很無助,他們不知道從何入手。他們心靈與詩人的心靈之間形成了一種隔閡。況且,古代對詩有這樣的說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不能說真是這樣,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該如何去教,如何把這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傳達給學生呢?這無疑是擺在詩歌教學過程中的第一個問題。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我採用了讀、想、做三者相結合的方法,來完成詩歌的學習。
一、 反覆美讀
學習詩歌,我們最基本要做到對詩歌的語言有所感知,能夠透過對內容的把握,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去了解、借鑑詩歌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而這些目標的實現,又與對詩歌的的朗誦是分不開的。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證明:視覺與美感之間只能構成間接的情感對應關係,中間需要聯想和想象的幫助。而聽覺與美感之間卻可以構成直接的情感對應關係。同時中國古人也說過“書讀千遍,其義自現”,可見人們早已認識到了誦讀的重要性了。根據對詩的熟練程度,我們分為三個階段:
1、讀熟,注意對語言的整體把握:
對於一首新的詩歌,能讓他們最快進入角色的莫過於就是朗誦了,在誦讀中,學生頭腦中會留下一個初步的,感性的印象。隨著朗誦的次數的增加,這種印象也就逐步趨向明朗,清晰,最終形成對詩歌整體的感知。
詩歌在語言上最大的特點就是語言的'跳躍性非常強,跟其它文體是不一樣的,這就需要在初讀的時候注意。另外詩歌有極強的節奏感,在這個時侯就需要老師做誦讀提示,提示節奏的停頓,語氣的輕、重、緩、急。幫助他們準確地把握朗誦的節奏,讀出感情。如在學習《再別康橋》時,我就充分發揮了聽讀的作用,我先讓他們聽有配樂的朗誦磁帶,提示他們注意子音和句子的節拍。之後,讓全班同學齊聲朗誦詩歌,老師注意糾正朗誦中所出現的問題。然後,再次重聽錄音帶,提示他們注意詩歌的韻腳,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和建築美。透過對這些內容的把握,使他們對詩歌有一個整體的感知,這是第一階段的目標。
2、讀懂,尋找切入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上一個階段的基礎上,繼續透過對課文的誦讀,當然要注意誦讀方式的轉變。所謂“懂”就是能夠理解詩歌的內容,意象,能夠體會到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作為老師。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尋找分析詩歌情感的突破口,以此為入口,理清作者情感變化發展的過程,最後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再別康橋》的學習中,透過提示引導,同學們緊緊抓住了“尋夢”這一突破口,由此開始瞭解作者情感的變化。我不失時機地又透過背景資料,讓學生了解了徐志摩在“康橋”的 “夢”,也即其“康橋”理想,有“夢”進一步引出了為什麼要來這裡“尋夢”?以及作者的康橋情節。瞭解了這些後,學生也就不難理解徐志摩為什麼會對康橋有這樣深的情感了。同時圍繞“夢”與現實,學生也自己總結除了本詩由“現實告別,心情難過 ?沉醉於美夢,興奮激動?夢迴現實,無奈悄悄別離”的情感線索,從而,也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
3、讀透,領悟作者高超的藝術手法:
透過這一層次的誦讀,要求學生要準確的理解詩歌中的意象物象與情感的結合關係,以及結合點,較為深刻的理解意象的深刻內涵和從中更為真切地體會作者的情感。其次,要注意體會作者對字句的錘鍊和各種修辭手法的妙用,如:對“輕輕的”與“悄悄的”進行辨析,體會作者的良苦用心。重點把握作者是如何透過景物的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分析“一切景語皆情語”所包含的景、情的辨證關係,學以致用,反過來用這些知識來指導自己的寫作。
二、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和聯想
所謂想象是建立在感知與記憶的基礎上的一種表象的運動,它不僅是表象的復現,而是對錶象進行的重新組合與再造,詩歌所創造出來的形象具有創造性和跳躍性,故在詩歌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透過對詩歌進行“補充”“轉換”“再創造”將詩歌的文字元號轉換為立體畫面,把作者沒有直接說出來的話補充完整,從而溶入詩歌的藝術世界中去。如在分析《再別康橋》的“繪畫美”的特點時,我讓學生從中挑選一節自己最喜歡的詩歌,然後發揮想象,在自己頭腦中形成一幅畫,然後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來。這樣不但可以讓學生儘快進入詩歌優美的畫面之中,同時對其語言表達能力無疑也是一種提高。我甚至在設想,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都可以讓他們當場作畫。總之,只有透過想象這一途徑才能消除學生自身所具有種種侷限,使之儘快的融入詩歌的意境之中。
三、鼓勵學生去實際,在實踐中獲真知
讀和想只是停留在思想意識層面上,也只是初步瞭解了詩歌的藝術表現手法和藝術技巧上,並沒有在他們頭腦中留下深刻的記憶。只有鼓勵他們去實踐,在實踐中才能進一步鞏固這些知識。這裡的實踐,既包括自己創作詩歌,也包括自己養成一個朗誦詩歌的良好習慣。我們現在有的老師可能對這一方面重視不夠,認為我們考試也不會去寫詩歌,但是詩寫的好,其他的文章也不會次的。詩歌朗誦好,語言表達能一定不會差。因為只有他們親身實踐過了,才會有這方面的經驗,而這個經驗對於他們在面對詩歌鑑賞的時候無疑是最好的導師。實踐活動還會促進激發他們對詩歌的興趣和潛力。
我們所面對的是一群“孩子”,我們不要為他們設定太多的“籬笆”,不要做他們的“上帝”,讓他們勇敢地去摘取他們心中那棵“真甜”的“草莓”,或許會“髒了圍裙”可是又有什麼關係呢。他們正出在一個花季,雨季。在這富於詩意的季節裡,我們應該給他們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引導,使他們的花季,雨季更加美麗,更加富有詩意。讓他們在詩的世界裡暢想遨遊,茁壯成長。
哲學家海德格爾說:“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也希望我們的語文課堂,詩歌教學活動能夠保持一份詩意,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塵囂瀰漫的今天,讓老師和同學在詩歌的世界裡詩意地棲居。
拓展閱讀:《再別康橋》賞析
《再別康橋》是我國現代著名詩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國訪問,舊地重遊,勃發了詩興,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化作縷縷情思,融匯在所抒寫的康橋美麗的景色裡,也馳騁在詩人的想象之中。《再別康橋》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宛如一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詩中那鮮明的意境、流動的畫面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詩人以“輕輕的”“走”“來”“招手”“作別雲彩”起筆,接著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緻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
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物件。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邊的雲彩”,告別物件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詩人為離別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一般離別,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而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詩中的意象獨具特色。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創造出一種清新優美的意境。
這首詩像一首蕭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六七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節旋律上帶著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二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這首詩表現出詩人高度的藝術技巧。詩人將具體景物與想象糅合在一起構成詩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融匯為意境,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詩的結構形式嚴謹整齊,錯落有致。全詩7節,每節4行,組成兩個平行臺階;1、3行稍短,2、4行稍長,每行6至8字不等,詩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詩與自由詩二者的形式糅合起來,使之成為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現代化的建築美。詩的語言清新秀麗,節奏輕柔委婉,和諧自然,伴隨著情感的起伏跳躍,猶如一曲悅耳徐緩的散板,輕盈婉轉,撥動著讀者的心絃。
七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給人帶來視覺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在康河裡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樹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透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 “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都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詩人聞一多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