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寓言> 關於寓言故事的成語有

寓言故事的成語有

關於寓言故事的成語有

  古代流傳下來的成語有哪些是與寓言故事有關的?下面就是小編收集的幾篇成語的寓言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寓言故事的成語有:杞人憂天

  在我國曆史上的春秋時代,有一個杞國人,總是擔心有一天會突然天塌地陷,自己無處安身。他為此事而愁得成天吃飯不香,睡覺不寧。

  後來,他的一個朋友得知他的憂慮之後,擔心這樣下去會損害他的健康,於是特意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一些積聚的氣體而已。而氣體是無處不在的,比如你抬腿彎腰,說話呼吸,都是在天際間活動,為什麼你還要擔心天會塌下來呢?”

  那個杞國人聽了,仍然心有餘悸地問:“如果天是一些積聚的氣體,那麼天上的太陽、月亮、星星,會不會掉下來呢?”

  開導他的朋友繼續解釋:“太陽、月亮、星星,也都只是一些會發光的氣團,即使掉下來了,也不會傷人的。”

  可是杞國人的憂慮還沒有完,他接著問:“那要是地陷下去了呢?又該怎麼辦?”

  他的朋友又說:“地,不過是些堆積的石塊而已,它填塞在東南西北四方,沒有什麼地方沒有石塊。比如,你站著踩著,都是在地上行走,為什麼要擔心它會陷下去呢?”

  杞國人聽了朋友的這一番開導之後,終於放下心來,十分高興。他的朋友也為他不再因無端的憂愁而傷身體,感到了欣慰。

  其時,有位楚國的思想家名叫長盧子的,在聽說了杞國人和朋友的對話之後,不以為然,他笑著評論道:“那些彩虹呀,雲霧呀,風雨呀,一年四季的變化呀,所有這些積聚的氣體共同構成了天;而那些山嶽呀,河海呀,金木火石呀,所有這些堆積物共同構成了地。既然你知道天就是積氣,地就是積塊,你怎麼能斷定天與地不會發生變化呢?依我看,所謂天地,不過是宇宙間的一付小小物體,但它在有形之物中又是最大的一種,其本身並未終結,難以窮盡;因此人們對這件事也很難想像,不易認識,這都是很自然的。杞國人擔心天會塌地會陷,這確實有點想得太遠;然而他的朋友卻說天塌地陷是根本不可能的,這也不對。天與地不可能不壞,而且終究是要壞的,有朝一日它真的要壞了,人們又怎麼能不擔心呢?”

  對於這場爭論,戰國時的鄭人列禦寇也有說法。他認為:“說天與地會壞,是荒謬的;說天與地不會壞,也是荒謬的。天地到底會不會壞,我們目前尚不知道。不過,說天地會壞是一種見解,說天地不會壞也是一種見解。這就好像活人不知道死者的滋味,死者也不知道活人的情形;未來不曉得過去,過去也不能預測未來。既然如此,天地究竟會不會壞,我又何必放在心上呢?”

  毫無疑問,如果用今天的科學常識來看待天和地,我們完全可以斷言,那個杞國人和他的朋友,以及古代思想家長盧子和列禦寇的觀點都有偏頗。但這則故事仍然說明:對於一個時代所無法認知和解決的問題,人們不應該陷入無休止的憂愁之中而無力自拔。人生還是要豁達些好。

  關於寓言故事的成語有:南陽三葛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琅琊(今山東臨沂北)的諸葛亮兄弟遷居南陽。

  後來劉備來訪諸葛亮,27歲的諸葛亮預言了天下三分的局面,後出任蜀國丞相,建立了不朽的功績。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吳國當南郡太守。當劉備東下進攻吳國時,諸葛瑾給劉備寫信,說明吳蜀聯盟的重要性,有人對孫權說諸葛瑾裡通外國,孫權很生氣,說:“我和子瑜(諸葛瑾)有生死不易的交情,子瑜不會背叛我,就象我不會背叛子瑜一樣!”諸葛亮的從弟諸葛誕也很了不起,他在魏國當刺史,常常為魏國領兵出征。

  當時人說:“(諸葛三兄弟,)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

  “南陽三葛”喻才幹有別的兄弟。

  (出自《世說新語》)

  南陽三葛的意思是:三葛:指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三兄弟,他們三人都很有才能。比喻很有才能的人。

  關於寓言故事的成語有:下筆成章

  曹植,字子建,自幼聰明伶俐,喜歡詩、辭、歌、賦十幾歲時就能誦讀名篇數百,而且也非常會寫文章。所以,很多人都稱他是個“奇才”。”

  曹操對自己兒子的才氣也非常賞識,但又覺得很奇怪。有一次,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後,心裡覺得曹植的文章確實寫得不錯,但也不免有些懷疑這文章是請入代寫的。於是,曹操就把曹植叫到了跟前,認真地盤問道:“你的文章我看過了,寫得不錯,是不是請別人代你寫的呀?”

  曹植趕忙給父親跪下,稟告道:“不是的,我能夠言出為文,下筆成章,如果您不相信,可以當面考我,怎麼能說我是請別人代寫的呢?”曹操聽了禁不住哈哈大笑起來,說:“不是,那就好啊:”

  不久,曹操在官城建造的銅雀臺竣工了,就讓幾個兒子都上去看看,並叫他們每人都寫出一篇辭賦來,試一試他們的文采。曹植拿起筆來就寫,一會幾工夫就寫好了。這就充分證實了曹植自己說過的那句話:“言出為論,下筆成章。”

  太祖嘗其文,謂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

  釋義 一揮動筆,就寫成文章。形客文思敏捷,文章寫得很快。

  關於寓言故事的成語有:蔡邕救琴

  東漢靈帝在位的時候,有個大臣名叫蔡邕。蔡邕為人正直,性格耿直誠實,眼裡容不下沙子,對於一些不好的現象,他總是敢於對靈帝直言相諫。這樣,他頂撞靈帝的次數多了,靈帝漸漸討厭起他來。再加上靈帝身邊的宦官也對他的正直又恨又怕,常常在靈帝面前進讒言說他目無皇上,驕傲自大,早晚會有謀反的可能,蔡邕的處境越來越危險。他自知已成了靈帝的眼中釘、肉中刺,隨時有被加害的危險,於是就打點行李,從水路逃出了京城,遠遠來到吳地,隱居了起來。

  蔡邕愛好音樂,他本人也通曉音律,精通古典,在彈奏中如有一點小小的差錯,也逃不過他的耳朵。蔡邕尤擅彈琴,對琴很有研究,關於琴的選材、製作、調音,他都有一套精闢獨到的見解。從京城逃出來的時候,他捨棄了很多財物,就是一直捨不得丟下家中那把心愛的琴,將它帶在身邊,時時細加呵護。

  在隱居吳地的那些日子裡,蔡邕常常撫琴,借用琴聲來抒發自己壯志難酬反遭迫害的悲憤和感嘆前途渺茫的悵惘。

  有一天,蔡邕坐在房裡撫琴長嘆,女房東在隔壁的灶間燒火做飯,她將木柴塞進灶膛裡,火星亂蹦,木柴被燒得“噼裡啪啦”地響。

  忽然,蔡邕聽到隔壁傳來一陣清脆的爆裂聲,不由得心中一驚,抬頭豎起耳朵細細聽了幾秒鐘,大叫一聲“不好”,跳起來就往灶間跑。來到爐火邊,蔡邕也顧不得火勢的人,伸手就將那塊剛塞進灶膛當柴燒的桐木拽了出來,大聲喊道:“快別燒了,別燒了,這可是一塊做琴的`難得一見的好材料啊!”蔡邕的手被燒傷了,他也不覺得疼,驚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搶救及時,桐木還很完整,蔡邕就將它買了下來。然後精雕細刻,一絲不苟,費盡心血,終於將這塊桐木做成了一張琴。這張琴彈奏起來,音色美妙絕倫,蓋世無雙。

  這把琴流傳下來,成了世間罕有的珍寶,因為它的琴尾被燒焦了,人們叫它“焦尾琴”。

  靈帝不識人才,使蔡邕落魄他鄉;而焦尾琴又何其有幸,遇到了蔡邕這樣慧眼識良材的音樂專家,終於使一身英華得以展現。這兩件事情形成了鮮明對比,告訴我們的道理卻是一樣的:要愛惜人才、尊重人才,要善於發現別人的才能併合理地使用,做到人盡其才。

  關於寓言故事的成語有:為虎作倀

  傳說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後變作“倀”(chang),倀會死心塌地地為老虎奔走效勞。

  有個叫馬拯的讀書人,愛好遊歷山水。這一天,他來到五嶽之一的南嶽衡山。衡山風景秀麗,馬拯忘情山水,在松林間轉悠,不知不覺到了黃昏,看來這個晚上他是走不出去了。

  馬拯正著急,忽然看到前面大樹上搭著一個窩棚,上面一個獵人正朝他示意。馬拯一低頭,看見原來就在前面不遠是獵人設的一個陷阱,馬拯嚇了一跳說:“好險!”

  獵人從樹上跳下來,問道:“你是什麼人?怎麼天黑了還在林子裡轉悠?”

  馬拯把自己貪戀山水而忘了時間的事說給獵人聽了。獵人說:“這裡老虎很多,十分危險,你一個人不要再走了,就在我這裡過一夜吧。”獵人邊說,邊走到陷阱邊,架好捕虎用的機關,然後帶馬拯登上大樹的窩棚。馬拯一個勁道謝。

  半夜裡,馬拯從睡夢中醒來,忽聽得樹下嘰嘰喳喳有許多人在講話,聲音越來越近。馬拯警覺起來,藉著月光,看見前面走來一大群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總共怕有幾十人。這些人走到馬拯和獵人棲身的大樹近旁時,忽然走在前面的那人發現了陷阱,十分生氣地叫起來:“你們看!是誰在這裡暗設了機關陷阱,想謀害我們大王!真是太可惡了!是誰竟敢如此大膽!”說著,和另外兩個人一起將獵人設在陷阱上的機關給拆卸下來,然後才前呼後擁互相招呼著走過去了。

  待這夥人走後,馬拯趕緊叫醒獵人,把剛才的一幕告訴了獵人。獵人說:“那些傢伙叫做倀,他們原本都是被老虎吃掉的人,可是他們變作倀鬼後,反而死心塌地為老虎服務,晚間老虎出來之前,他們便替老虎開路。”馬拯聽後明白了,他對獵人說:“那他們剛才所說的大王一定是老虎了。老虎可能不多久就要來了,你趕快再去把機關架好。”

  獵人敏捷地從樹上下來,把陷阱上的機關重新架好,剛登上大樹,只聽一陣狂叫,一隻兇猛的老虎從山上直竄過來,一下撲到陷阱的機關上,只聽“嗖”的一聲,一支弩箭彈出,正中老虎心窩。只見老虎狂暴地跳起,大聲吼叫,叫聲直震得松林發抖,老虎掙扎了一陣,倒在地上死了。

  老虎巨大的哀叫聲,驚動了已走了很遠的倀鬼們,他們紛紛跑回來,爬在胸口還流著血的死老虎身上大哭起來,邊哭還邊傷心地哀號著:“是誰殺死了我們大王呀!是誰殺死了我們大王呀!”

  馬拯在樹上聽得明白,不由得大怒,他厲聲罵道:“你們這些倀鬼!自己是怎麼做的鬼還一點不知道,你們原本就死在老虎嘴裡,至今還執迷不悟,還為老虎痛哭!真令人氣憤!”

  這些倀鬼,自己明明被壞蛋害死,可是死後還要做壞蛋的幫兇,實是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