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雨巷>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教案:雨巷

高中語文必修1教案:雨巷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教案:雨巷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語文必修1第一單元第二課,雨巷教學設計。朱光潛先生曾說過:"詩比別類文學較謹嚴、較純粹、較精微。""一切純文學都要有詩的特質。"學習詩歌,對學生而言,無疑是對其認知體系以及情感、想象力所進行的一次美的洗禮。我們的教學設計應立足於詩歌的審美和情感這一維度,覆蓋到從內容到形式的方方面面。《雨巷》的教學設計也是圍繞這個教學主旨,擬探討以下兩個大層面的問題:一是從詩歌的憂鬱情懷中去感悟詩人情感個性的幾種具體體現,如孤獨、幽怨、迷惘和執著的追求等。二是分析詩歌形式的獨具匠心,如意象選擇的朦朧傷感、意象構成的獨特性和語言的形象生動、含蓄蘊藉等特點,最後可以組織學生就詩歌的深層內蘊進行討論,讓學生從內容到形式全方位體會詩歌的美,並學會一些基本的鑑賞方法。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對於中國古代詩歌,高一學生基本上有了一定程度的積累,一些膾炙人口的名篇多半學生可以做到爛熟於胸。他們對中國現代詩歌也並不陌生,一些學生還寫過一些自由體的小詩。同時,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一些時下流行的唯美抒情文字也有所偏好,這些都將成為《雨巷》教學的基礎依託和興趣點所在。《雨巷》的古典意境美和格式音韻的和諧美,學生在誦讀及教師的點撥下應該不難領會,但對於《雨巷》意象的朦朧隱曲以及深層意蘊的理解,可能會因學生的情感稟賦和語文基礎的差異出現不同程度的學習困難。這部分內容在教學設定上應該靈活開放一些,可創設各種情境,利用相關資料進行印證融通,多角度多方位地引導學生置身其間,疏通學生的思維路徑。

  三、設計思想

  "沒有生命元素就沒有詩",詩歌是人類生命體驗最凝練的表達,因而詩歌教學不可單純從文章學角度對詩歌進行斷章取義的理性分析和中心主旨的挖掘,而應本著"尊重與要求"的教學理念,從教師"主導"地位出發引導學生作為"主體"的自我體驗,在走進作者的內心天地的同時構築自己的體驗空間。在合作、探究的小組活動中倡導教學的多元化和開放性,以多變的教學形式應不變的審美和情感宗旨。在師生互動交流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聆聽他們對詩歌和人生的理解,同時教會學生把握好詩歌詮釋的邊界,並要求他們將教學內容落到實處。針對部分程度好的學生,課外可就他們的興趣進行單獨指導,目送他們在詩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四、教學目標

  在誦讀和小組研究性活動中品味詩歌意象、進入詩歌意境、領悟作者的情感。

  理解和把握詩歌的藝術形象和作者的憂鬱情懷,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感知和體驗能力,初步掌握現代詩歌的基本鑑賞方法。

  真正體會詩歌的音韻美、畫面感以及朦朧幽婉的意境美,正確看待詩人的孤獨和憂傷,培養學生審美感悟力和想象力。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首先應對學生的詩歌誦讀給予更細緻的指導,包括訓練朗誦的語音語速、斷句停頓、重音等方面,同時還應引導學生在詩歌形象的感受中讀出詩歌的情感。其次,讓學生貼切地感悟詩歌朦朧意境中所傳達的細膩情感是教學的重點難點所在,需要賞析時對詩歌進行整體與細節上的情感氛圍營造,必要時作適當的橫縱向拓展,幫助學生理解。再次,對詩歌中浸潤了古典情懷和江南風韻的意象,如"丁香花"、"雨巷"可作重點鋪展,在更富傳統文化氛圍的情境中,引導學生入境。

  六、教學過程設計

  1.導語

  艾青曾說:"每個詩人都有自己的一個詩神",戴望舒,一生留下的詩作僅有90多首,但他卻以獨到的技藝、纖巧的筆觸和詩作所流露出的幽怨之情刻畫出自己背後的詩神形象,在詩壇上獨樹一幟,成為現代詩派的代表,教案《雨巷教學設計》。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進為其贏得"雨巷詩人"聲譽的成名詩作《雨巷》。

  2.品讀入境

  (1)自由大聲朗讀。

  (2)有感情地小聲讀,讀完之後在紙上寫下自己的直覺感受和原初體驗。

  (3)嘗試"美讀",揣摩朗讀技巧。

  課件展示:現代詩歌朗讀要領

  ①確定情感基調②確立語速③確定輕讀重讀及音長音短。4確定詩句的停頓

  (學生揣摩朗讀,教師作適當指導)

  (4)請學生朗讀,教師評點,擇取部分進行範讀。

  3.探究賞析

  (1)讀完全詩後你的感受是什麼,詩歌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情感?

  學生作答:憂愁、感傷、寂寥、迷惘等。

  明確:①整首詩字字句句都在訴說著"我"的心曲,暢訴著"我"的夢想、"我"的失望和"我"的執著追求。②"我"是一個"獨自徘徊"的孤獨者、在"寂寥""夢一般""悽婉迷茫"的路途中糾結著幽怨、迷惘,但又是那樣熱切地"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執著地等待著。③這孤獨、幽怨、迷惘、追求恰也是詩人人生的一個縮寫,是他情感個性的幾種具體的表現。

  資料呈現:《雨巷》創作時詩人的人生經歷。

  ①戴望舒出生於一個銀行職員家庭,雖然不太富有,生活也是無憂無慮。然而一場天花給他臉上留下了片片瘢痕,這生理上的缺陷,在那個缺乏真誠、友愛和同情心的社會中,常常被當作取笑的把柄,詩人的性格從此變得非常沉鬱。

  --性格的憂鬱

  ②五四運動雖然震醒了他,但這只不過是一閃而逝的火花,因為沒有成熟的思想僅憑幼稚的熱情是經不住交替時代的狂風惡浪的。面對革命的長期性、曲折性和艱鉅性,沒有也不可能有清醒認識的他只有避居在松江施蟄存的家中"去咀嚼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去了"。

  --時代的憂鬱

  ③匿居松江期間,詩人對施蟄存的妹妹絳年產生了愛慕之情,但生理的缺陷使詩人心中滿溢著自卑感,給本來甜蜜的初戀罩上了一層無形的陰影。沒有真誠的理解,愛情之花註定要枯萎,他終於與戀人分手了。

  --愛情的憂鬱

  思考:透過這些材料,結合《雨巷》你受到哪些啟示?

  學生自由發言,針對學生各個層面的思考,適當地給予評點。

  歸結:阿德勒說:"瞭解一種生活樣式就像瞭解一位詩人的作品一樣"。反過來說,"個人的生活樣式也是一種最豐富和最複雜的作品"。詩人的人生經歷養就了他的情感個性,而這種情感個性在他的作品中也鉅細無遺地展現出來,戴望舒的人生際遇中似乎擺脫不了憂鬱的縈繞,而《雨巷》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上這種憂鬱的情緒,甚至可以說他的創作會直接受到其人生際遇的影響。

  (2)你怎麼看待"憂鬱",它美嗎?

  學生自由發言:美,與多愁善感、脆弱、飄渺、消沉等因素相關。

  歸結:古今中外,的確有很大一部分藝術家對憂鬱偏愛有加,憂鬱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宗教,一種精神的安慰。雪萊說得好:"傾聽最哀傷的思緒才是我們最甜美的歌。"作為象徵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波德萊爾,曾對戴望舒發生過很大的影響,他也認為憂鬱乃是美出色的伴侶,並說很難想象美沒有不幸伴隨。彌爾頓視憂鬱為"賢明聖潔的女神";代爾說憂鬱是甜蜜的音樂;濟慈"幾乎愛上了給人撫慰的死神";拉馬丁喜愛大自然的悲涼;弗萊契堅信:"沒有什麼比可愛的憂鬱更優雅甜蜜"。為什麼憂鬱是美的呢?可以說憂鬱同"沉思""脆弱"相關,又同時表徵著一種"寧靜",憂鬱是一種愁心、一種柔腸。一個憂鬱的人往往沉緬於個人的憂鬱而不把自己放之於眾生,暖意的心腸抗拒著人世的冰涼或刺傷。從深層看,憂鬱的實質乃是對生的愁思,對生命方方面面的迷惘憂慮,這種憂思蘊含著對生的無助疲軟的掙扎,這種掙扎代表著不麻木,代表著抗爭,它是力量,是美。戴望舒的憂鬱也來自內心寧靜中產生一份迷惘和哀思,這種哀思的緣由且不去追問,但它至少是一種非麻木狀態下的靜默的渴望,一種隱性的抗爭。

  (3)那麼詩歌中的憂鬱美又是如何傳達出來了的呢?下面我們進行分組討論,大家可以從詩歌意象和語言特色二個方面來探討一下作者在詩歌形式上的獨運匠心。

  小組討論,推舉發言人發言,教師評點。

  歸結:意象朦朧、傷感。"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頹圮的籬牆","雨的哀曲",從物象的選擇,到物象的顏色狀態以及賦予其上的感情都透露著一種朦朧的哀怨,我們可以想象在詩人所營造的音樂氛圍裡,江南的雨巷、江南的油紙傘,詩人彷徨的暗影漸漸淡出…他的身旁"象夢一般地"飄過一個女郎,這樣一個憂怨的"丁香"姑娘是詩人"希望逢著"的。

  ①"丁香"姑娘。詩人化用古典詩詞"芭蕉不展丁香結"(李商隱《代贈》)、"丁香空結雨中愁"(李璟《浣溪沙》)中的"丁香"形象。丁香花開花在暮春時節,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徵,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悽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以丁香為象徵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我們看到,由單純的丁香結作愁心的借喻,變成了一個含著憂愁的美好形象的化身,這個形象包含了作者對生的美感意識,這正是唯有哀傷可以安慰哀傷,唯有憂愁可以理解憂愁。"丁香"姑娘雖然"象夢一般地"飄過,"悽婉迷茫",又"在雨的`哀曲裡"消散了她的芬芳和惆悵,但她的憂愁短暫地安撫了詩人的心靈。

  ②雨巷。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狹長的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雨打房簷,滴滴答答,溼漉漉的小徑,人跡稀疏,平添幾分悽清傷感。小巷綿延,看不到盡頭,左右高牆堆砌,日久班駁,置身其間免不了要愁腸百轉。

  ③油紙傘。這是件真實的雨具,在特殊環境下會構成更典型的意象。雨打油傘的意境是朦朧迷濛的,況且油紙傘本身又具有復古、懷舊、神秘的特點,而且能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撐一傘風雨獨立銷魂的形象,多少會因這個小小的道具更顯得絕塵飄逸、幽渺迷離,而一種淡淡的感傷也會夢境般彌散開來。

  語言:形象生動,含蓄蘊藉,體現出一種散文美和音樂美。這都得益於他深厚的中國古典詩詞的功底。"丁香一樣"的設喻將"憂愁"這一抽象概念寓於具體事物中表現,更形象地表現了這"愁"的特殊性,彷徨、寂寥、愁怨、冷漠、悽清,惆悵等一系列雙音節詞語的運用,很好地表現了詩人朦朧而又感傷的情緒,況且其中的雙聲疊韻詞本身就具有音韻和節奏美,把它們巧妙地放在詩行中,形成了精巧優美,舒緩湧動而又迷濛空靈的意境。

  4.問題質疑

  資料呈現:

  在《雨巷》的深層意蘊的探究中,一些研究者從作品產生的時代氛圍出發,認為1927年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所造成的白色恐怖,是詩人陷入迷惘的客觀原因,《雨巷》就是一部分進步青年在失望中渴求新的希望心境的反映。"詩人把當時的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而詩人自己就是這樣的雨巷中彷徨的孤獨者。他在孤寂中懷著一個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種美好的理想出現在自己面前。詩人筆下'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徵。"對此,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學生討論、發言,教師作結。

  明確:這種解釋確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且使《雨巷》中迷惘的情絲昇華為一種積極的因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時代的氛圍,是否會滲入一切詩的內蘊中,這便與抒情詩的主人公的主體感受息息相關了。從前面我們所給出的戴望舒的人生際遇的幾重憂鬱中,我們也完全有理由將這首詩看成是一首愛戀詩,就戴望舒《雨巷》的創作來說,這篇詩作成於1927年,發表在1928年的《小說月報》上,這個時期,參加過中國共青團的戴望舒不僅革命的熱情已經消退或淡化,而且對施絳年的愛戀與追慕,正是他難於排遣的"情結"。由此可以說,不管是深有意識的,還是潛意識的,都會使後者溶入他的胸懷,潛入他的詩篇。事實上,《雨巷》以前的詩作,作為一個系列加以參照,也大多屬於愛情詩;《雨巷》以後的詩也多為個人情緒的抒發。這樣看來,把《雨巷》突然和時代的憂患勾連起來,便顯得有些隔膜,而難於使人接受。由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雨巷》中所抒發的愛的憂怨和失落的情懷,實際應該是生活本真的寫照,而作為抒情詩中的詩人的自我,則宣洩著人類純真的愛戀和自然湧動的生命精神。

  5.作業

  (1)背誦《雨巷》

  (2)蒐集戴望舒其他詩作,以《我看戴望舒》為題寫一篇短論,字數400字左右。

  七、教學反思

  詩歌教學容易流於空泛和形式化,對於像《雨巷》這樣朦朧意境的現代詩更需要反覆斟酌。理想的詩歌教學應以引導學生審美體驗的達成為宏旨,拿捏好虛實之間的尺度,在營造整體美感的氛圍中將教學指向明確化,讓學生在個體體驗中進入詩歌的內部世界,體味作者的情感。本篇教學設計在對《雨巷》所傳達的情感傾向的引導上注重多方位對映和多指向性,讓學生在對詩人生平資料的大面積佔有之上和對主要意象的立體式解讀之中達到對《雨巷》的情感共鳴。

  八、點評

  鑑賞文學作品是一種積極的審美活動,主體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躍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詩歌教學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沒有審美的體驗。

  本篇教學設計是一種開放的體驗模式,從詩歌的情感切入,重在引領學生將詩人情感"內化"為自我體驗,並最終獲取"獨我"的藝術感受和思考。教學過程既尊重學生對作品的初始反映,又有效地發揮教師的指導職責,能夠根據教學目的篩選和利用一些學術資料,化繁為簡,深入淺出,便於學生接受卻又不顯學究氣,整個過程解讀與資料互證,感悟和探究兼顧。意象與詩歌語言的鑑賞也做到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問題質疑"環節,有利於學生富有創意地建構文字意義,也培養了學生多視角的閱讀思維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