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雨巷> 雨巷教學設計人教版

雨巷教學設計

雨巷教學設計人教版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透過對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的描寫 , 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下面是關於雨巷教學設計人教版的內容,歡迎閱讀!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分析、理解本詩的意象和象徵意味。

  ⑵ 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2、情感目標:

  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詩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標:

  透過誦讀、欣賞增強對詩歌的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

  誦讀、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從上古的《詩經》《離騷》到樂府民歌,從唐詩宋詞元曲到現當代新詩,湧現了很多流派,出現了很多詩人,留下了大量的.詩歌精品。

  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隨著西方詩歌的影響,我國肥沃的詩歌土壤也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諸如激情四溢的郭沫若,浪漫典雅的徐志摩,忠誠愛國的艾青。今天我們來結識一位朦朧纏綿的“雨巷詩人”——戴望舒。

  二、作者簡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學文學系,1925年轉入震旦大學法文班,1928年發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參加施蟄存主編《現代》雜誌的創作,併成為30年代“現代派”詩人群的領袖。

  《雨巷》最初發表在1928年《小說月報》上,引起很大反響,葉聖陶稱《雨巷》“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戴望舒也因此詩獲得“雨巷詩人”的稱號。

  三、寫作背景

  這首詩創作於1927年夏,時值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之後,詩人隱居江蘇松江,感受到了“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雨巷》這首詩便反映了這種鬱結在詩人心頭的大革命失敗後的彷徨苦悶的時代情緒。

  四、聽朗誦,品詩意

  雨巷,該是有怎樣的一番情致?讓我們隨著音樂,來聽聽戴望舒筆下的《雨巷》,聽的時候,體驗這首詩的整體情緒。

  五、朗讀本詩,把握詩歌感情,分析詩歌意象

  1、說說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圍。

  明確:低沉、傷感,充滿著愁緒和無奈;美,迷濛。

  2、詩歌是依靠形象來傳達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悽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組成了這一情境呢?試著來找一下,這首詩運用了哪些意象?可以與同桌互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