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雨巷> 高二《雨巷》教學設計

高二《雨巷》教學設計

高二《雨巷》教學設計

  戴望舒的《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語文課後背誦篇章。如何剛好教學《雨巷》?需要設計一份教案。

  教學目標

  1、朗讀品味,品味詩歌語言,深入意境,把握意像的象徵意義。

  2、啟用學生感知、想象、體驗、認識等潛在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朗讀品味,品味詩歌語言,深入意境,把握意像的象徵意義。

  2、啟用學生感知、想象、體驗、認識等潛在能力。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巧置情景,匯入新課

  (課前播放輕音樂《一個人的雨》帶入情景)

  這兩天雨一直下,這一到陰雨天啊,天是溼漉漉的,地是溼漉漉的,我們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跟著溼漉漉的。這是為什麼呢?同學們。雨啊總給我們帶來一些不可名狀的憂傷,心情變得沉鬱。但這種微妙的心情又很難準確地把握,然而,在細雨如絲的江南,在悠長寂寥的雨巷,一把孤寂的油紙傘,和著雨的嘆息,撐出了一位青年詩人在特定時代哀婉的心曲。今天讓我們共同撐一把心靈之傘,一道去領略雨巷的風景,追尋丁香姑娘的芬芳。

  (二)預習自測、夯實基礎

  彷徨( ) 寂寥( )

  彳亍( ) 惆悵( )

  悽婉( ) 頹圮( )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大聲地自由地朗讀一遍全詩,讀後說說,你最強烈的感受是什麼?

  2、其實大家說出了這首詩的感情基調:傷感、悽美。

  3、所以,我們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這首詩呢?(引導:感情基調是這樣的憂傷悽婉、以前總結的朗讀技巧八個字)低沉輕緩。

  4、齊讀試一試。(師評)

  5、聽一聽示範朗讀,可以小聲跟讀,學習朗讀語氣,體會作者傷感的情緒。

  6、找學生試讀。(自評+生評)

  (四)再讀詩歌,品味詩意

  1、我們剛才讀了幾遍發現,明明是憂傷、哀怨、惆悵的心情,卻讓我們覺得那麼美,這是因為作者是藉助意象來傳達情感的,那麼,詩人是透過哪些意象傳達出感傷悽美的感情基調呢?(引導:什麼是意象,上一課剛學了)

  六個:雨巷、油紙傘、丁香、籬牆、我、姑娘。

  2、雨巷、油紙傘、丁香、籬牆這些意象各自有何特點?分別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氛圍)?(討論兩分鐘)

  雨巷:特點:幽深、寂靜。意境:朦朧、愁鬱。

  油紙傘:特點:復古、懷舊、典雅、迷濛。意境:冷漠、悽清。

  籬牆:特點:頹圮。意境:哀怨、淒涼。

  丁香:(引導,又名紫丁香,春季開花,開花為白色或紫色,有淡雅細沉的香氣。丁香顏色為白色或紫色,都不輕佻,淡雅細沉的香氣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小結出美麗高潔的特點。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李商隱;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李璟;無意爭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

  結愁千緒——王十朋。丁香未開時形狀像結,所以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 小結出愁怨的特點)

  丁香特點: 美麗 高潔 愁怨。作者把丁香賦予了誰?丁香象徵姑娘,姑娘就是丁香。整首詩說不清道明的感傷迷濛的意境都源自於“丁香”二字。

  小結:

  1、好了,抒情主人公我,撐著一把復古典雅的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寂寥又飄著濛濛細雨的小巷裡,希望逢著一個美麗高潔又結著愁怨的丁香姑娘。逢著了嗎?嗯,然而,姑娘與自己插肩而過,走近又走遠,最終消失在了破敗的籬牆,走盡了雨巷。只留給了我太息一般的眼光,可望不可及的惆悵。憂傷之餘,我撐著油紙傘,繼續彷徨在雨巷,希望再次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多麼悽美的故事,多麼朦朧的氛圍,多麼憂傷的我啊。總之,透過這幾個意象,構成了全詩悽美、朦朧的意境,準確地傳達了“我”的憂傷。

  2、我為什麼這麼憂傷啊?(引導:恐怕要知人論世,結合作者生平、寫作背景了)

  (五)探討主旨,議情感美

  1、知人論世:

  這首詩產生於1927年的夏天,當時全國處於白色恐怖之中。反動派對革命者進行血腥屠殺。戴望舒因曾參加過進步的革命活動不得不避居於江蘇松江的同學施蜇存家中,在孤寂中嚼味著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和痛苦,心中充滿了迷茫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這一年,他愛上了施蜇存的妹妹,但是愛情之花終未結果,戴望舒十分痛苦。他這時候所寫的`《雨巷》便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

  2、為什麼憂傷知道了吧?

  3、你認為《雨巷》是一首什麼詩?A愛情詩B政治詩C哲理詩。小結:這是一首朦朧詩派的詩歌。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鏡花,勿泥其跡可也---明o謝榛《四溟詩話》使學生明白“詩無達詁”的詩歌鑑賞觀念。

  4、無論是首什麼詩,我們都覺得它美。美是豐富多彩的,清麗明快是一種美,隱逸曠達是一種美,豪邁奔放是一種美,同樣舒緩低沉、憂鬱淒涼也是一種美。戴望舒的雨巷讓我們感受到了這種別樣的美。希望有一天,我們也能真的撐著油紙傘,在一條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裡,去親身體驗和領悟他的憂鬱和傷情。

  (六)拓展延伸,對比學習

  比較閱讀:顧城《小巷》

  1、 思考問題:小巷這首詩給我們展現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共同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2、 這些意象有沒有象徵意義?如果有,象徵了什麼?要結合什麼分析它們的象徵意義?

  (相關資料課下我印發給大家)

  (七)佈置作業,鞏固所學

  1、背誦並默寫全詩

  2、完成顧城《小巷》的兩個問題

  課後反思: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本課教學中,我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思考,生成各種思維能力。

  二、運用對話教學,降低學習難度

  為了能準確的表達思想,我在教學中採用避免空洞的理論知識的講解,以自由對話的形式引導的形式進行課堂教學。

  鑑賞文學作品是一種積極的審美活動,主體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躍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詩歌教學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沒有審美的體驗。

  詩歌教學容易流於空泛和形式化,對於像《雨巷》這樣朦朧意境的現代詩更需要反覆斟酌。理想的詩歌教學應以引導學生審美體驗的達成為宏旨,拿捏好虛實之間的尺度,在營造整體美感的氛圍中將教學指向明確化,讓學生在個體體驗中進入詩歌的內部世界,體味作者的情感。本篇教學設計在對《雨巷》所傳達的情感傾向的引導上注重多方位對映和多指向性,讓學生在對詩人生平資料的大面積佔有之上和對主要意象的立體式解讀之中達到對《雨巷》的情感共鳴。

  課後有三首丁香的詩歌,我沒有對這三首詩詞進行分析,而是一帶而過,使這三首古詩詞沒有真正的發揮好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講課的一個失誤。

  創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我會一直努力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