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雨巷> 戴望舒《雨巷》詩歌鑑賞

戴望舒《雨巷》詩歌鑑賞

戴望舒《雨巷》詩歌鑑賞

  導語:《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 ,《雨巷》則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誦再現了這部分青年心靈深處典型的聲音,在這裡我們確實聽不到現實苦難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號。以下是小編分享的《雨巷》的詩歌賞析,歡迎大家來閱讀和借鑑!

  【《雨巷》賞析一】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這首詩一掃當時詩壇坦白直露之風,在中西詩歌技巧的融匯上做出了可貴的探索。具體地說,便是象徵主義詩歌的技巧與中國古典詩詞意象的結合。?

  此詩最直觀的美感是音樂美。“彷徨”、“悠長”、“雨巷”,“丁香”、“姑娘”、“惆悵”、“迷茫”均用唐韻或“江陽轍”,迴環吟歎,更增添了全詩幽茫惆悵的情致。其用韻與古典詩歌將韻用在詩腳不同,而直接受到象徵主義詩人魏爾侖的影響,採取了較為自由的詩歌格律,讓同樣的子音和母音在詩行中反覆出現,以達到聽覺的和諧和加強某種詩情的效果。這種手法在當時是很新鮮的,葉聖陶稱《雨巷》“替新詩底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杜衡:《〈望舒草〉序》),他所稱許的就是《雨巷》音樂美的非傳統性。?

  從立意上看,《雨巷》也呈現了象徵主義詩歌的主題朦朧性的特徵。這首詩寫於1927年大革命挫敗之時,評論者多認為有所寄託,它既可以看作是表達了詩人對理想事物的模糊追求和在黑暗現實中產生的感傷悵惘的情緒,亦可理解為對革命事業的想望和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感。如果結合詩人當時正值韶華和戀愛上的一再挫敗,我們也可回覆到詩的表層意義,看作是詩人對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的嚮往與愛慕,想愛而不得,與愛擦肩而過的淡淡的悵惘與憂傷。?

  詩中的意象是純粹中國式的,丁香與愁心,是中國古典詩詞中慣用的典故。李商隱曾有“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李璟也有“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的詞語。但在此詩中,丁香的形象又有所發展,不僅有愁怨,也有芬芳與顏色,成為美好事物的代稱。戴望舒的古典文學修養作為一種藝術素質成為他審美理想的重要部分,這就使他的詩在吸取外國詩歌養分時,並沒有流於晦澀。他注意化用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意象,融匯西方現代詩歌技巧,形成自己詩歌技藝的特色。《雨巷》就是對中西詩歌藝術的完美融合,是現代新詩史不可忽視的一首精品.

  詩歌表面上是描繪了一幅梅雨時節江南小巷的悲涼的畫面,其實詩人是運用象徵的手法,把當時黑暗陰沉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氣,詩中“悠長,悠長”,“寂寥”重複的字眼裡和“撐在細雨中的油傘”,無不透露著入骨的淒涼氣息,讓人感到人生的渺茫與絕望,,這正是大革命失敗後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政治低壓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於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實反映,被困在悠長的小巷,找不到出的他們是繼續走下去還是要放棄,他們在心裡嘀咕著,尋找著答案,然而就在絕望與迷惘中,詩人並沒有放棄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與追求。而“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美好的象徵,但是她卻又是“象夢一般的,像夢一般地悽婉迷茫。”讓人感到唏噓和渺茫不可實現,說丁香是夢一般,其實是他們睡在夢中,分不清方向與目的,讓人惆悵,讓人無助,可謂的是“巷中人”。 在藝術上詩人採用了象徵派重暗示、重象徵的手法,透過具體的事物寫抽象的意境,讓人由淺到深,由外到內,此外全詩還回蕩著一種流暢的節奏和旋律,詩韻很濃,重疊反覆手法的運用也強化了音樂效果,使人讀起來如小河般的流暢與起伏。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贏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於白色恐怖之彙總,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彙總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雨巷》通篇描繪了一幅梅雨季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詩作就是他的這種心情的表現,其中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情懷在當時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運用了象徵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黑暗沉悶的社會現實;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的出現及飄然而去象徵著詩人的理想、追求和幻滅的痛苦都是象徵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徵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於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迴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因此葉聖陶先生稱讚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全詩所構成的是一個富有濃重的象徵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這裡,詩人把當時的黑暗喻為悠長而寂廖的“雨巷”,沒有歡樂,沒有陽光,而詩人自己,就是在這樣的雨巷中孤獨徘徊者。他在孤寂中仍懷著美好的理想和希望。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徵。然而詩人知道,這美好理想是很難實現的,他的希望也將是落空的。這種心情,正是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一部分進步青年由於找不到出路、看不到前途而在痛苦中陷於彷徨迷惘的真實反映,這是現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是當時一部分青年心靈深處典型的聲音的再現。

  詩人在《雨巷》中創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雖然是受古代詩詞中一些作品的啟發。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徵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的表現方法。如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結和雨中愁悵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

  風裡落在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這首詩裡就是用雨中丁香結做為人們愁心象徵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這種吸收和借鑑是很明顯的,但是能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舊詩名居“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呢?我認為不能這樣看。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造。第一,古人在詩裡以丁香結本身象徵愁心,《雨巷》則想象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與古典詩詞中套用陳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他充滿舊詩詞調子的作品迥異,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氣息。“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時代憂愁的領域裡,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造。第二,在古代詩詞裡,雨中丁香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託詩人的感情的。詩人依據生活的經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創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象的產物。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學學習法文,開始受到法國象徵派的影響。1926年參加共青團。1928年後成為水沫社和其後的《現代》雜誌的作者之一,創作現代派詩歌。1932年後留學法國、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編《星島日報》副刊。1941年底香港淪陷,被日軍抗日罪名下獄,在獄中保持了民族氣節,次年春被營救出獄。抗戰勝利後回上海教書,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區。1950年因病逝世。詩集有《我底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和《災難的歲月》。早期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徵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後期詩歌表現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和對美好未來的熱烈嚮往,詩風顯的明朗、沉摯。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詩歌發表後產生了較大影響,詩人也因此被人稱為“雨巷詩人”。詩歌描繪了一幅梅雨時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藉此構成了一個富有濃重象徵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這裡,詩人把當時黑暗陰沉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氣。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這樣的雨巷中孤獨的行著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懷著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與追求。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徵。但是,這種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的。這種心態,正是大革命失敗後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政治低壓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於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實反映。在藝術上,本詩也鮮明地體現了戴望舒早期詩歌的創作特色。它既採用了象徵派重暗示、重象徵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對於音樂美的追求。詩中的“我”、“雨巷”、“姑娘”並非是對生活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了象徵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詩還回蕩著一種流暢的節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來自詩韻,除每節大體在第3、6行押韻外,每節的詩行中選用了許多與韻腳呼應的音組。詩中重疊反覆手法的運用也強化了音樂效果。正如葉聖陶所說,《雨巷》是“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