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文體表達
記:一種文體。可以寫景、敘事,多為議論。但目的是為了抒發作者的情懷和抱負(闡述作者的某些觀念。
古代的“記”是一種不定體,敘事、寫景、狀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於抒發作者的情操和抱負,或闡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觀點。在寫法上大體可分兩類:一類是寓情理於事、景、物之中;一類是由事、景、物之中自然生髮出情理,而常以“卒章顯志”的方式表現出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屬於後一類。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敘事、描寫、狀物,也可抒情、議論、說明,通常的寫法是寓情理於事、景、物之中,或借敘事、寫景、狀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敘事、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本文全篇僅368字,卻內容充實,情感豐富,將敘事、寫景、議論、抒情自然結合起來,既有對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對湖光水色的描寫;既有精警深刻的.議論,又有惆悵悲沉的抒情。記樓,記事,更寄託自己的心志。作者又善於以簡馭,巧妙地轉換內容和寫法。如以“前人之述備矣”一語帶過無數敘述,以“然則”一語引出“覽物之情”,以“或異二者之為”展開議論話題,等等,千迴百轉,層層推進,敘事言情都入化境。
句式散結合
這篇記文以單行散句為主,間以偶短句,既流利暢達,又簡潔凝練。散句句的運用,依文章內容而變化。如開頭結尾的敘述文字用散句,莊嚴而質樸;中間寫景狀物的語句多用句,辭彩華美,音韻和諧;議論抒情語段(“嗟夫”一段)也用散句,抑揚頓挫,富於變化。這樣,散交替,敘議結合,文質兼美,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1、體:
要求詞句整齊對偶的文體,重視聲韻的和諧和詞藻的華麗,盛行於六朝(區別於‘散體’)。
2、文: ①用體寫的文章。
②文體名。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全篇以雙句(即儷句、偶句)為主,
講究對仗、聲律和藻飾。其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者,世稱四六文,即文中的一體。
3、句和散句:
句,指的是結構相似、內容相關、行文相鄰、字數相等的兩句話,跟對偶相似,只是不像對偶那樣在音韻上有嚴格的要求。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句在結構和字數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散句,則是相對於句而言,也可以說,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句首見於先秦文章,常見於漢賦,六朝時發展為體文。一篇文章中必須使句達到一定的數量,才可算“散結合”。《岳陽樓記》一文寫洞庭湖上一陰一晴的景象以及結尾的議論抒懷,大量使用句,其餘則用散句,讀來聲調鏗鏘,餘味無窮,是“散結合”的佳作。
寫景
這裡想著重分一下作者精雕細琢的那段寫景文章,看看有什麼特點。 第一是寫景色能夠利用典型的鮮明形象,以造成逼真的境界。我們念“若夫雨霏霏,連月不開“這一節文字,就會有天昏地暗、陰風慘慘的感覺;念“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這一節文字,就會有春光明媚、萬物歡欣的感覺。這就是因為,作者寫出的一些事物,都是有代表性的,而且具有鮮明的形象。客觀世界的任何景象,都是複雜的因素集合而成的。描寫一種景象。客觀世界的任何景象,都是複雜的因素集合而成的。描寫一種景象,不可能把一切組成部分都寫下來。所以要眼光敏銳,選擇代表性的,點染一筆兩筆,使景色活現在讀者眼前。《岳陽樓記》描寫景物,正是用的這種手法。
第二是能夠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文章裡描寫景物,象畫畫一樣,一草一木都要有作用。作者在這裡想說明的是觸景生情的情況,自然更不能脫離人物的心情而刻板地描寫。這就是說,要選擇適當的景物,使景裡隱含著情,讀者讀的時候,看的是景物,心情卻隨著動盪,或者分不出什麼是景什麼是情。在這方面,作者是費了相當的功夫的。
第三是用對比來加強文章的感染力。在文章裡用對比來加強表達力量,這在我國是個常用的修辭方法。寫天氣,一方面是晴,一方面是陰,寫湖面,一方面是“濁浪排空”,一方面是“波瀾不驚”;寫人物活動,一方面是“商旅不行”,一方面是“漁歌互答”。這樣互相對照,悲的就更顯得可悲,喜的就更顯得可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