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岳陽樓記> 《遊岳陽樓記》教案教學設計

《遊岳陽樓記》教案教學設計

《遊岳陽樓記》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公安派”及寫作背景。

  2、識記沅湘、 皓淼、 旁溢、 襝衽等生字詞,熟讀課文。

  3、反覆品讀,賞析課文,在比較閱讀的基礎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

  疏通文意,在比較閱讀的基礎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寫法。

  教學難點

  在比較閱讀的基礎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寫法。

  教學方法

  誦讀、講授、比較、討論交流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複習導學

  1.檢查背誦《詩兩首》。

  2.《遊岳陽樓記》作者簡介:

  袁中道,明代文學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萬曆進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長愈豪邁。與其兄宗道、宏道並有文名,時稱“三袁”,同為公安派。其績稍遜於宏道。反對復古擬古,認為文學是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天下無百年不變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寫性靈。晚年針對多俚語纖巧的流弊,提出以性靈為中心兼重格調的主張。

  二、合作探究

  1.兩人一組翻譯課文

  2.老師解答學生不會翻譯的詞句

  三、精導精講

  第一段:寫洞庭湖水奇的原因(得水而壯,得山而妍。)分為兩個層次,以 “窮其吞吐之變態,此其所以奇”為界。

  第一層主要寫巴江水勢(與九水對比),交代了岳陽樓之所以有奇特之名的原因。

  第二層主要寫君山之秀,用君山之秀襯托出岳陽樓的美觀。

  第二段:寫作者由洞庭湖上風景變幻而引發自己的聯想和感慨。

  (遊洞庭湖美景,觸景生情,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壯心日灰,內心悲傷的情感。)也可分為兩個層次,以“泫然不能自己也。”為界。

  第一層:寫遊覽所見之景,按時間順序,描寫了靜、快、洶湧之景象。

  第二層:觸景生情,敘述了滕子京博大的胸襟,表達了滕子京不應悲傷的緣由,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壯心日灰,內心悲傷的情感。

  四、作業

  熟讀課文;記會註釋。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公安派”及寫作背景。

  2、識記沅湘、 皓淼、 旁溢、 襝衽等生字詞,熟讀課文。

  3、反覆品讀,賞析課文,在比較閱讀的基礎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

  疏通文意,在比較閱讀的基礎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寫法。

  教學難點

  在比較閱讀的基礎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寫法。

  教學方法

  誦讀、講授、比較、討論交流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二、合作探究

  1.洞庭湖水勢浩大的原因是什麼?(即“所以奇也”的原因)

  第一,是“九水”,九條江的水彙集了,才有湖的規模。

  第二,是長江的水奔騰而來。

  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擋長江的水勢,水面擴大了,才“澄鮮宇宙,搖盪乾坤八百里。”

  第四,岳陽樓正好在“江湖交會之間”,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之變態”。

  第五,樓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觀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為奇”。

  第六,在岳陽樓上看水比較少一點,但有“君山妖蒨”彌補了缺陷。

  第七,沒有君山,“莽莽洪流”一覽無餘,比較單調;有了君山,就富於變化了。

  結論是:岳陽樓的景觀之美,就在於“得水而壯,得山而妍也。”

  2.找出文中表作者因景變而發生感情變化的句子,對於這情感的變化,你有什麼看法?

  明確:予時四望慘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

  提示:作者居然因為風景變幻而哭將起來,可見不但感情容易激動,而且對感情相當放任。這種敢哭敢笑,在封建道學自矜自持、喜怒不形於色蔚為風氣的時代,明清小品作家敢於表述自由的性靈,正是其可愛可貴之處。

  3.作者在文中還聯絡了哪些歷史人物?有何用意?

  明確:作者在文中還聯絡了宋朝滕子京、范仲淹,聯絡了修建岳陽樓的滕子京因在在官場上受到打擊而賓客間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其流傳千古的《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提示:用這樣的聯絡來對照自己當時的人生經歷,表現自己的人生感慨。袁中道認為滕子京不應該哭,因為他已經在中央朝廷為著名的諫議,在地方也是著名的將帥,又有范仲淹這樣的知己,到了岳陽這個地方,用不了多久,就該有政跡可報,如此境遇,“有何可哭?”而像自己這個樣子,四十多歲了,頭髮都白了,還沒有為保衛國家作出什麼貢獻;遭逢兄長病故,加上飄零異鄉,又是面對“寒雁一影”這樣的遭遇,“是則真可哭也,真可哭也!” 他這不僅是為自然現象而哭,更是為個人政治遭遇而哭!他這種敢哭敢笑的個性追求,即他文學創作中一直追求的“獨抒性靈”。

  三、精導精講 行文思路與主旨概括

  觸景-----思古------傷己

  本文描寫了洞庭湖一日美景,深刻地表明瞭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同時也表達自己懷才不遇,壯心日灰,內心悲傷的情感。

  四、對比閱讀,拓展延伸:

  1.孟浩然、袁中道表達的思想境界與杜甫、范仲淹有什麼不同?

  2.從袁文中看,袁中道實地遊歷了岳陽樓。而據考證,范仲淹當年並未到岳陽,只是參照家鄉太湖和有關詩文資料,調動想像,寫成了這篇散文(參見汪曾祺《蒲橋集湘行二記》,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那麼——

  (1)是否由於上述原因,袁中道描寫的洞庭湖和岳陽樓的景觀比范仲淹筆下的更為細緻具體?

  (2)範文的借景抒情、借景言志是否勝過了袁文,為什麼?

  提示:是的.,範文大大勝過了袁文。在範文中,因為豐富的想像,意境也十分開闊(它立足於國家命運,而非個人沉浮),再加上其文中人格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所以範文極大地表現了散文感情化、抒情化的特點,自然他文章借景抒情、借景言志就勝過了袁文。

  3.對比所學內容(本課《詩兩首》、杜詩《登岳陽樓記》與本課《遊岳陽樓記》、範文《岳陽樓記》),歸納概括詩歌與散文的異同。

  (1)詩言志,“志”是獨特的情感世界、個人的感情,甚至兒女私情,哪怕像周邦彥、柳永那樣的離經叛道的感情,都是可以充分抒發的。而文以載道,文章的社會功能,比詩歌嚴肅得多,也沉重得多。“道”則不是個人的,而是主流的,是道德化的,甚至是政治化、規範化的意識形態,它滲透著作者對情感理想的追求。所以在散文中,人格往往帶有理想化的色彩。

  (2)歌與散文的“意”,也就是內容,沒有什麼區別,不過就是形式不同而已。如果內容是米,散文就是把米煮成飯,詩歌就是把米釀成酒。飯沒有改變米的形狀,而酒把米的形狀和質地都改變了。詩歌是想像的、變異的,而散文則比較寫實。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