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優秀教案(人教版九年級必修教案設計)

《魚我所欲也》優秀教案(九年級必修教案設計)

《魚我所欲也》優秀教案(人教版九年級必修教案設計)

  引導語: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的《魚我所欲也》優秀教案,歡迎大家閱讀!

  《魚我所欲也》優秀教案(人教版九年級必修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設計

  (一)知識與技能:

  1、積累基本文言文詞彙。2、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3、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藝術。

  (二)過程與方法:

  在誦讀中探究作者怎樣提出論點展開論證的。

  (三)情感 、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正確抉擇,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教學重點:在誦讀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藝術。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作者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孟子所提倡的捨生取義的現實內涵。

  一、匯入

  2006年全國大學生年度人物李春華,湖南師範大學歷史系學生,2006年 7 月21日在家鄉勇救兩名落水少年後,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他的英勇事蹟在當地傳誦開來後,感動了很多人,團中央全國學聯號召:向李春華學習做青年先鋒。可是有人卻在網上發表文章說,這樣做不值。到底值不值呢?今天透過學習二千多年前孟子的《魚我所欲也》一文,可能就會找到答案的。

  二、朗讀,初步感知“義”

  1、教師示範。2、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出示朗讀標準:(字音規範,語氣適中,節奏準確,重音恰當。)

  (設計意圖: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文言文教學應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要達到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我設計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知課文,掌握字音、字義,初步把握文章的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資料助讀,整體感知“義”

  學生介紹孟子的生平、政治主張、生活的時代背景。

  (設計意圖:既聯絡了舊知識,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有助於理解本文的主旨。)

  四、細讀課文、疏通積累“義”。

  學法指導: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疏通文意,將交流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字、詞或句記錄在本子上,準備在全班交流中提出來。

  2、小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決的向教師質疑。(教師點撥)

  (設計意圖:以上三個環節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它的設計體現了《新課標》對初中文言文教學的要求: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教學中要注意指導學生運用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主合作掃清字詞障礙,並積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通假現象,培養學生依據文脈推斷詞義的能力,初步理解文意,完成知識與能力目標1:積累基本文言文詞彙。)

  五、研讀課文,探究“義”的論證

  探究論點:1、文章用哪一句話提出論點?

  2、關於本文的論點,有的說是“捨生取義”;有的說是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要違背“義”,“捨生取義”是最高境界。你同意哪個觀點?

  學法指導:(無論學生同意哪個觀點,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探究論證過程:

  1、文章的論點是怎樣提出來的?為什麼不直接提出來? (明確:“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後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2、孟子為了闡明自己的觀點,運用了哪些證方法逐層展開?(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道理論證,舉例論證。用魚與熊掌的比喻引出生與義不可得兼時應當捨生而取義的道理,接著從正反兩個方面對論點進行理論論述,最後進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結合當時的社會現實從正反兩個方面舉例論證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3你能夠從所瞭解的詩句或事例中找出能證明文章論點的詩句或事例嗎?

  學法指導:1、前二個問題 ,小組討論,派一名代表發言。 2、最後一個問題,用自由發言的方式補充論據。

  探究重難點字詞句:

  1、“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惡有甚於死者”,“所惡”可以指哪些事情?(這裡的“所欲”應指正義的事業,如 :為人民大眾作有利之事,為國家建設做事,為了別人安危挺身而出等;這裡的所惡”應指不正義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變國家,殺人放火等危害國家危害人民的事。)

  2、“本心”具體指什麼?這與“捨生取義”有何聯絡?(“本心”具體指“羞惡之心”,“義”產生於“羞惡之心”,有“羞惡之心”,才會按“義”的原則行事,才有可能在關鍵時刻捨生取義。)

  六.品讀“義”的精美語言。

  在《〈孟子〉二章》裡同學們已經領會到了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語言自然流暢,節奏感強,富有文采和氣勢。在課文中找出能夠體現這些特點的句子品讀。(注意比喻、對比、排比等修辭。)

  學法指導:學生自由發言。也可用讀的方式來體現或先品後讀。

  (設計意圖:在誦讀中欣賞和品味,學生的感受會更深刻,這也是文言文的教學目標。完成知識和能力目標3: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藝術。)

  七、領悟思想,拓展延伸“義”

  學法指導:時空連線,設定情境.從下面的問題中任選二個回答假若我是節目主持人,同學們是孟子,穿越二千多年的時空隧道,請回答我的問題:

  ①你如何評價捨身救人的李春華?

  ②社會,面對越來越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你該如何捨生取義?(把“道德” 、“正義” 放在首位,勇於識別真、善、美、假、惡、醜,堅定自己的政治立場,不受各種各樣變相的“利” 的誘惑,不去做不道德、不正義、不合法的事,做一個正直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一個對國家、對集體、對社會、對他人有用的人。)

  ③我們中學生的“義”和“不義”表現在哪些方面?(只要結合實際,言之成理即可)④你也可以把老師當作孟子,就你在探究的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向我發問。

  在節目的最後:用一句話概括你所理解的“義”。義是—————

  八、總結回顧:

  同學們,孟子以自己的行為實踐著自己的人生主張,孱弱的身軀擔負著民族的大義。面對散發著孟子生命氣息的文字,我們的心中充滿了崇敬,但卻不要認為高不可及。捨生取義,是這樣的崇高與豁達,是這樣的平凡與偉大;這是男兒捨身報國的壯志雄心,這是中華兒女報效母親的赤膽忠心,更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行為準則。讓我們高吟《魚我所欲也》,保持自己固有的本心,譜寫現實生活的捨生取義的壯麗篇章。

  九、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現實生活中,面對著義和利,你一定也作過許多次選擇,其中哪一次對你的影響最大,給你的印象最深?請以“選擇”為話題寫一篇小作文。

  [知識拓展]

  魚我所欲也

  (7721人評分) 8.3朝代:先秦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原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歟 通 與;鄉 通 向;闢 通 避)

  鑑賞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論述了孟子的一個重要主張:義重於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捨生取義。

  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也。”(《孟子·告子上》)又說:“義,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萬章下》)孟子認為自己做了壞事感到恥辱,別人做了壞事感到厭惡,這就是義;義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須遵循的正路。

  孟子先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一個比方: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捨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所珍愛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捨棄生命而要義。孟子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認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捨生取義”的主張。這個主張是全篇的中心論點。

  孟子從三個方面論證了捨生取義的意義。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這幾句論證說:生命是我珍愛的,但還有比生命更為我所珍愛的(指義),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厭惡的,但還有比死亡更為我所厭惡的(指不義),所以有時對禍害(死亡)不願躲避。這是從正面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應該捨生取義。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這幾句論證說:如果沒有比生命更為人們所珍惜的,那麼凡是可以用來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樣不能用呢!如果沒有比死亡更為人們所厭惡的,那麼凡是可以用來避免禍患(死亡)的事情哪樣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這樣下去,人們的行為不是會變得無所不為、卑鄙無恥了嗎?這是從反面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應該捨生取義。其三,“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這幾句論證說:透過這樣的手段(指不正當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願意採用;透過這樣的辦法(指不正當的辦法)就可以避免禍患(死亡),而有的人不願意去幹。所以,還有比生命更為人們所珍愛的(指義),還有比死亡更為人們所厭惡的(指不義);不單是賢人有這種重義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賢人沒有喪失罷了。這是從客觀事實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有人捨生取義。透過論證,文章開頭提出的中心論點就成立了。

  為了使這種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著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簞”是古代盛飯的圓形竹籃,“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爾”是大聲呼喝著,“蹴爾”是用腳踢著。這幾句說:只要得到一小筐飯、一小碗湯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餓死,如果是輕蔑地呼喝著叫別人吃,哪怕是飢餓的過路人都不願接受,如果是用腳踢著給別人吃,那就連乞丐都不屑要了。《禮記·檀弓》有一段故事與此相類似:“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人厭惡,所以寧願餓死也不願接受別人侮辱性的施捨。連無人認識的`路人和貧困低賤的乞丐都能這樣做,常人更不用說了。這一事例生動地說明了人們把義看得比生更為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就會捨生取義。

  在孟子看來,“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這種重義之心,人人在生與義不可兼得之時都應捨生取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並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窮困危急的情況下可以拒絕別人侮辱性的施捨,而在和平安寧的環境中卻見利忘義。文章第三段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會上確實存在“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有人不問合不合禮義而接受萬鍾俸祿呢,萬鍾俸祿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是為了住房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因為給了所認識的窮朋友以好處而使他們對自己感恩戴德嗎?華麗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這些都是身外之物,與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當初寧肯餓死也不願受侮,卻為了這些身外之物而不顧廉恥,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認為這種人原來也有捨生取義之心,後來因為貪求利祿而喪失了。孟子警告說:“是亦不可以已乎?”這種“不辯禮義而受之”的可恥之事應該罷休了。

  孟子本人是一個比較高傲的人,他不肯遷就,不肯趨附權勢。他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經在齊國任客卿,後來因為與齊王的意見不合,便決定辭去齊卿回家,齊王託人挽留孟子,條件是準備在首都的中心地區建一座房子給孟子住,並送給孟子萬鍾糧食作為弟子們的生活費用,結果遭到孟子的嚴辭拒絕。(《公孫丑下》)可見,孟子在本篇中所說的“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是有所為而發的,表現了孟子大義凜然的性格和氣概。

  孟子在本篇中對捨生取義精神的頌揚,對“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批判,對後世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歷史上許多志士仁人把“捨生取義”奉為行為的準則,把“富貴不能淫”奉為道德的規範,對國家和民族作出了貢獻。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過零丁洋》詩中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現代無產階級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義詩》中說:“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這都是與“捨生取義”的精神一脈相承的。

  從文學的角度來看,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生動活潑,充分體現了孟子大義凜然的個性,表現了孟子雄辯、善辯的才華。他喜歡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如:“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本來,這話用一句就可以說完,即“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來,加強了氣勢,增強了感情,顯示出說話人的義正詞嚴、理直氣壯。其次,為了把道理說得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孟子喜歡使用比喻,本篇以具體的魚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義,以“舍魚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捨生取義”,就是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還大量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如把魚與熊掌對比,把生與義對比,把重義輕生的人與貪利忘義的人對比,把“鄉為”與“今為”對比,這樣互相比較,道理說得更加清楚,給人的印象特別深刻,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