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禮俗》閱讀答案
當代社會正處在中國歷史上變化最劇烈、影響最深刻的階段,隨著工業化、資訊化的快速推進與傳播,以歐美為主導的現代生活萬式全面進入中國。因此,近百年來對自身的民族文化傳統相當漠視,在現代公曆時間制度威權之下,附著在夏曆時間上的傳統節日與節俗遭到冷落甚至破壞。傳承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節日體系曾經面臨全面顛覆的厄運。在此背景之下,傳統的年節禮俗被大量遺棄,本來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年節,因為相關儀式禮俗的大量消失而變成浮泛的時間單位,年的神聖地位嚴重動搖。人們對年的感知與意識越來越淡,“過年沒有意思”“過年就是玩樂與睡覺”的觀感被許多人認可。
在缺乏儀式的時代,人們容易失去對未來的預期與信心,這是目前中國社會遭遇的最現實的心理困境。一位非洲的治療師曾經對儀式在心靈方面的特殊作用有如下說明:“儀式唯獨在心靈對我們發出召喚時才是必需的,這種召喚表現為心理的困境、缺失的需要。我們進入儀式的維度,是為了回應心靈的召喚。”
傳統節日特別是年節,是中華民族價值體系、民族情感與民族精神集中而濃烈的表達。在高度技術化、物質化與個性化並由此產生社會高度分化的今天,我們特別需要傳統節日這一特定的民族時間,舉行內涵豐富、形式生動的節日儀式,增進民族文化認同,增強民族情感,激發民族活力,以此拯救與整合一些人精神萎高度物化的當代社會。因此我們應該從解社會心理困境、融洽社會關係、提振民族精神與確認民族文化未來方向的高度,充分認知復興與傳承傳統節日的當代意義。有了這樣的年節禮俗認識之後,就應該去強調對有關年節禮俗進行恢復和重建。
如何恢復和重建呢?
第一,重視傳統人倫禮俗的重建,重視它對促進家庭與社會和諧的積極作用。也就是說我們在年節過程中,要充分體現人倫禮俗。回家過大年是一句俗語,也是一道文化指令。大年回家是多數中國人必須遵循的歲時儀式。回家不單是親人的團聚,它還是一次精神更新的歷程。當我們面對家人、祖先與鄰里的時候,我們會在精神上得到充實,在人倫關係上得到再次確認,在感情上更能體會到親情的溫暖。過年回家有許多現實的教化意味。家人團聚共享的年夜飯,是一個神人共享的聖餐。年節的團聚是家庭和諧與社會和諧的重要方式。
第二,重視祭祀禮俗的重建。祭祀禮俗不能視為封建迷信,要將它看成是情感表達的萬式,是一種精神寄託。我們透過對祖先天地的祭祀,強化人與亡故的祖先、人與自然之間的情感聯絡,來穩固家庭、社會,表達對自然的禮敬。我們舉行祖先祭祀儀式,強調的是祖先不僅給我們身體,給我們靈魂,而且他們給我們這個社會曾經創造財富,我們要慎終追遠。同時我們要重視天地祭祀,是自然界給我們生存的空間與資源,我們要對天地表示尊敬和感激。我們在年節中應該強調祭祀文化的傳承和人的情感表達。
第三,凸顯迎春禮俗,滿足人們祈福迎祥的心理需求。因為大年就在立春的時節,是春天到來的季節,春天是生命力勃發的季節。春天可以給我們帶來非常多的新的感覺,所以我們要順應這個自然的節氣,藉此激發我們人性的力量,讓我們有一個昂揚的姿態和精神,在一年裡走得順暢,獲得幸福感和滿足感。我們今天應該高度重視並且豐富春節期間的'迎春禮俗,將其當作新年迎春的儀式。
12.文章以“年節禮俗”為話題,先分了年節禮俗大量消失、人們對年的感知與意識越來越淡的緣由,再分了年節禮俗在當今社會的 ,最後從三個方面強調了 。(4分)
13.下列最適合做本文標題的一項是
A.年節禮俗的主要類別 B.年節禮俗的缺乏與重建 C.如何重建禮俗傳統 D.年節禮俗的復興與傳承
14.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與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即使是當下忙的春運也不能掩蓋傳統的年節因相關儀式禮俗的大量消失而變成浮泛的時間單位,年的神聖地位嚴重動搖的現實。
B.一位非洲的治療師認為儀式在心靈方面有特殊作用,當人遭遇心理困境時需要儀式;人們進入儀式的難度,是為了回應心靈的召喚。
C.俗話說:“一年不趕,趕年三十晚。”這說明回家過大年已經成為中國人的一道文化指令,是多數中國人都會遵循的歲時儀式。
D.雖然祭祀禮俗是封建迷信活動,但我們透過對祖先天地的祭祀,可以用來穩固家庭、社會,表達對祖先、自然的尊敬和感激。
試題答案:
12.重要價值和意義 如何恢復和重建年節禮俗
13.B(A項與文章內容關係不大;C項未能括全文主要內容,且涵蓋面太廣;D項只括了文章後半部分的內容,與B項比顯得不全面;只有B項既指出了“缺乏儀式的時代”裡年節式微的現狀,又包括瞭如何復興與傳承年節禮俗的內容,對全文主要內容括全面。)
14.D(原文認為不能把祭祀禮俗視為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