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課文“秦昭王問孫卿子曰”的閱讀答案及翻譯
(一)秦昭王問孫卿子①曰:“儒無益於人之國?”孫卿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禮義,謹乎臣子而致貴其上者也。雖窮困凍餒,必不以邪道為貪;無置錐之地,而明於持社稷之大義。勢在人上,則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則社稷之臣,國君之寶也。雖隱於窮閻漏屋,人莫不貴之,道誠存也。仲尼將為司寇,沈猶氏不敢朝飲其羊②;居於闕黨,闕黨之子弟罔不分③,有親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儒之為人下如是矣。”
王曰:“然則其為人上何如?”孫卿曰:“其為人上也,廣大矣!志意定乎內,禮節修乎朝,法則度量正乎官,忠信愛利形乎下;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不為也。此君義伸乎人矣,通於四海,則天下應之如讙④,是何也?則貴名白⑤而天下治也。故近者歌謳而樂之,遠者竭蹶而趨之,四海之內若一家,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夫是之謂人師。《詩》曰:“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夫其為人下也如彼,其為人上也如此,何謂其無益於人之國也?”昭王曰:“善!”
若夫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使賢不肖皆得其位,能不能皆得其官;萬物得宜,事變得應,言必當理,事必當務,君子之所長也。
(取材於《群書治要·儒效》)
(二)孔子初仕,為中都宰。製為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別塗,路無拾遺,器不雕偽。為四寸之棺,五寸之槨,因丘陵為墳,不封⑥、不樹。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諸侯則焉。魯定公謂孔子曰:“學子此法以治魯國,何如?”孔子對曰:“雖天下可乎,何但魯國而已哉!”於是二年定公以為司空乃別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鹹得厥⑦所由司空為魯大司寇設法而不用無奸民。
(取材於《孔子家語》)
【註釋】①孫卿子:荀子。②朝飲其羊:賣羊前先讓羊喝飽水以增加重量。③罔不分:捕來的魚蝦或獵物不按出力多少分配。④灌:喧譁。⑤白:顯赫。⑥不封:不建高大的墳墓。⑦厥:它們的。
8.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儒者法先王,隆禮義 隆:尊崇
B.言必當理,事必當務 當:擔任
C.製為養生送死之節 節:制度
D.而西方之諸侯則焉 則:效法
9.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儒無益於人之國 通於四海
B.而明於持社稷之大義 若夫論德而定次
C.雖隱於窮閻漏屋 雖天下可乎
D.通達之屬莫不從服 此之謂也
10.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謹乎臣子而致貴其上者也 謹慎地做臣子,並使他們的君主尊貴
B.其為人上也,廣大矣 儒者居高位時,作用就更大了
C.遠者竭蹶而趨之 遠方之人不辭辛勞地投奔他
D.能不能皆得其官 是否都能夠得到他們的官職
11.請用(/)給《孔子家語》中畫線的部分斷句。(4分)
於 是 二 年 定 公 以 為 司 空 乃 別 五 土 之 性 而 物 各 得 其 所 生 之 宜 鹹 得 厥 所 由 司 空 為 魯 大 司 寇 設 法 而 不 用 無 奸 民
12.作者為什麼認為儒者可以為人師?根據《群書治要·儒效》第二段內容概括作答。(4分)
13.仿照下面語段中句①的形式,將橫線上的內容補充完整。(4分)
《群書治要·儒效》中的很多觀點能夠在《孔子家語》中得到印證,如:①孔子在做中都宰時依據人們能力的強弱分配不同的職位,可以證明儒者能夠“量能而授官”; ② ;③
參考答案
8.(3分)B9.(3分)C10.(3分)D
11.(4分)參考答案:
於是二年/定公以為司空/乃別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鹹得厥所/由司空為魯大司寇/設法而不用/無奸民
評分標準:斷對兩處得1分,斷對四處得2分,斷對六處得3分,全部斷對得4分。
12.(4分)參考答案:
儒者在做王公時,以仁義、禮法修朝施政,使君義達於百姓、通於四海,取得人心歸服、天下一家的效果。
評分標準:答對一點得1分,答對兩點得3分,答對三點得4分。意思對即可。
13.(4分)答案示例:
孔子制定了讓百姓生有所養、死得安葬的制度,可證明荀子所說的“儒者法先王、隆禮義”;孔子做中都宰一年就使西方諸侯國向魯國學習,證明儒者確為“社稷之臣、國君之寶”;孔子把土地按照性質分類,使各種作物都得到很好的生長,證明了“萬物得宜乃君子(儒者)所長”的觀點。
評分標準:《孔子家語》中的事例與《儒效》中的觀點對應,每句2分,共4分。
參考譯文:
(一)秦昭王問孫卿子:“儒者對治理國家沒有什麼好處吧?”孫卿子答道:“儒者效法先王,尊崇禮義,謹慎地做臣子,並使他們的君主尊貴。即使處境艱難,受凍捱餓,也不會用歪門邪道來滿足自己的慾望;(即使窮困得)沒有安身之處,也能深明維護國家的大義。(如果)地位在人之上,就是王公的資質;地位在人之下,就是國家的重臣,君主的珍寶。即使隱居在窮巷陋屋,也沒有人會不尊重他,因為治國之道確實掌握在他們手中。(聽說)孔子將要擔任魯國的司寇,沈猶氏就不敢再在早晨讓自己的羊喝飽水了;孔子住在闕黨的時候,闕黨子弟將捕獲的獵物進行分配時,有父母親的子弟就多得一些,這是因為孔子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感化了他們。儒者位居人下時就是這樣啊。”
秦昭王問:“那麼,儒者地位在人之上時,又怎樣呢?”孫卿答道:“儒者地位在人之上時,作用就更大了!他意志堅定,用禮義修治朝廷,用規章制度整頓官員,使百姓之中,忠誠、信實、仁愛、利他的美德蔚然成風。做一件不義的事,殺一個無罪的人,卻能取得天下,他也不幹。這種做君主的道義被人民接受,傳遍了四面八方,那麼天下的人就會齊聲響應他。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尊貴的名聲顯赫,天下得到了治理的緣故。所以,近處的人歌頌他、歡迎他,遠方的`人也會不辭辛勞去投奔他。四海之內如同一家,凡是交通能夠到達的地方,沒有誰不服從,這就是為人楷模。《詩經》說:“從西到東,從南到北,沒有不歸服的。”說的就是這種情況。他們處在人之下是那個樣子,處在人之上是這個樣子,怎麼能說他們對於治理國家沒有好處呢?”秦昭王說:“講得好!”
至於比較德行來確定次序,衡量才能來授予官職,使有德與無德的都能得到合適的位置,有才能和沒才能的都能得到相應的官職,萬物都能得到恰當的安置,各種突發變化都得到得體的處理,說話一定符合道理,做事一定符合要求,這些都是君子所善長的。
(二)孔子剛開始做官的時候,擔任中都邑的長官,制定出了讓百姓生有所養、死得安葬的制度。讓年長的和年幼的吃不同的食物,對能力強的和能力弱的有不同的任用,男女分路而走,路上沒有人拾取別人落下的東西,器皿上沒有多餘的雕飾。製造四寸厚的棺材,五寸厚的外槨;順著丘陵造墳,不建高大的墳墓,不種樹。實施了一年,西邊的諸侯都學他的做法。魯定公聽說後問孔子說:“學你的這種方法來治理魯國,怎麼樣?” 孔子回答說:“即使用來治理天下都可以,豈只魯國啊!” 這樣實施了兩年,魯定公任命孔子做司空。孔子根據土地的性質,把它們分為山林、川澤、丘陵、高地、沼澤五類,各種作物種植在適宜的環境裡,都得到了很好的生長。孔子又由司空升為魯國的大司寇,他雖然設立了法律,卻派不上用場,因為沒有犯法的人。